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阅读感悟 > 导航 > 《论语》阅读笔记3500字

论语阅读感悟

《论语》阅读笔记35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论语》阅读笔记3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阅读笔记1450字


孔子作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贡称为天纵之将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认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不仅将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评论中写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本次阅读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

纵观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败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门下既有不迁怒,不贰过的颜渊,又有急公好义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子贡,又有习于文学的子游。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为万世师表,通过他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一)

近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学生忙者摘抄《论语》,交谈中还时不时说几句子曰、诗曰。究其原因,原来是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姚丽华老师布置了作业全篇抄写《论语》并写出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编撰而成。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目前,英语潮、韩语潮的兴起,却让我们将古代的精华遗忘在了角落。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增加自身素质,更为以后的英语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才特有此布置。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首先就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十分熟悉,这样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外国人。双语人才是要掌握两种文化,并会熟练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才。假如连自己本国的古典文化都不知道,又怎能传播我们的悠久历史呢?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二)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三)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论语》读书笔记200字


《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初识孔子,是在初中。一篇《论语十则》在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之余,又使我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于是,我下定决心,读完了整本《论语》。

孔子学识渊博。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话虽有夸大之嫌,但是证明了《论语》在我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及其不可超越的地位,其中至多理论仍被世人视为真理,不但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名扬四海,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在《卫灵公》里,他说道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时,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孔子认为他的生死观就是将仁作为最高标准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自古以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宪问》中,孔子讲到了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因此,一个人除了要勇之外,还应该修养其他的各种品德,从而变为有道德的人。孔子鄙视物理和权力,崇尚朴素和道德。所以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可惜并未受各国国君接纳。

在《子路》里,孔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士的理解。孔子认为,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偶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都是气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虽然孔子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他敢于质疑统治者的精神。孔子眼里,统治者做到以仁待人待国后才称的上是士。

在《先进》中,孔子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

在《季氏》里孔子谈到,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献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额好处,与君子交往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颜渊》中,孔子谈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他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指责别人;还要注意克服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总而言之,孔子及其弟子的箴言警句在近日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举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