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鸟的天堂读书笔记 > 导航 >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00字

鸟的天堂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9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撒哈拉的故事》,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写的沙漠生活,与《哭泣的骆驼》里那种一贯凄惨、荒凉和肃穆的风格不同,穿透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也许那时是三毛才去的日子吧,在她的眼里,沙漠生活还那么有吸引力,想想看,在这样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么多的冒险要去,那么多刺激的事情要做,那么多新鲜的日子要过,怎能不让一个本来就一心向往撒哈拉的人心潮澎湃?

《娃娃新娘》里就写满了她对撒哈拉当地风俗的无可奈何,虽然没有在文字中作一声叹息,可读过后自己也仿佛看见姑卡那瘦得眼眶都陷下去的脸,有一丝不忍,可更多的只是无奈。

三毛是相信有灵异现象的,这也许又是她与别人不同的一个地方,她甚至于坚信人死后有灵魂的看法。所以,在《死果》这篇文章里,就处处见到了她描写得十分厉害的灵异现象,原因是她捡到的一个里面包有符咒的铜片然后又挂到了脖子上。

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我并不想追究到底符咒是不是真的如上所说会取人性命,到是三毛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痛苦、呐喊、撕心裂肺的惨叫以及对生命的无奈直至绝望让我从心底感到一阵寒意。

整本书中,我最爱的一篇,自然是《白手起家》了。从异乡人到家庭主妇(其实她的工作远非家庭主妇那么简单),从她那个灰暗的中间有个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美丽的小屋,这中间经历的苦难曲折自不必说,看着三毛和荷西一步步将这个沙地的城堡建立起来,竟然自己也有种满足感。像她说的那样: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我的家,对沙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可见,三毛对她的新家是很满意的,甚而又步回到了原来的三毛了。

原来她来沙漠也只是为了逃避,只是为了放松,这又何尝不可?只可惜,人的一些东西是很难躲避,很难改变的,再坚强的人,终究不免软弱。三毛也是人,所以她也走不出这个框框,她需要的东西,爱,父母,家,朋友,她的追求,沙漠不能全部都给她,没有一个地方能全部给她,她只有一个一个地方不停的跑,不停的闹着,笑着,疯着,试图去忘掉什么。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读了《撒哈拉故事》,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三毛的书。

看完之后,我就隐隐地想写点什么,但我只看了她这一本书,即使全是叙述性的文字,也只代表一个时期的三毛,而同时吸引我的也是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所以钱老关于鸡与蛋的比喻于我是不适用的。

花些时间搜集资料,也看了一些访谈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才算对三毛有了一些了解。

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事物失望,甚至绝望,而《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三毛,却不是这样,有人看了她的书之后,称咱她为沙漠里的东方玫瑰。

全书大多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很少有所感,是的,三毛只是讲故事,她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像一首欢快迷人的钢琴曲,兜兜转转,一不留神就把读者带入了她所独有的节奏。

重新回忆那些故事,我又不可避免地伤感了起来,我想到了现实的结局,荷西先她一步离开了,两人没能携手到老。可这些当时的三毛不知道啊,她依旧将沙漠中的苦乐记录下来,依旧把生活的琐碎化为文字里的优雅,依旧活得有滋有味。

最好的方法是忘却,只有放下一切,才能读出真实的感动。

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一种欢快的基调来继续下去。

三毛倔强地扎根于沙漠,而这枯燥的生活,却因荷西的陪伴变得不一样了。

《沙漠中的饭店》与吃有关,塑造了一个有些童真的三毛。

《悬壶济世》则是讲了三毛用自己所带的药物来帮助当地人治疗一些小病的故事,因为撒哈拉威人《文中对当地人的称呼》原始的生活方式,三毛药效果特别好。可最后红药水却被一群妇女要去涂在脸上手上,然后跑到阳台上跳舞,我真的给逗乐了。

搬到沙漠之后,三毛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芳邻》讲的是夫妇俩和撒哈拉威人邻居们之间的相处。芳邻,芳邻,看了文章我才知道是反话。撒哈拉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不可饶恕的吧,不洗澡,疯狂地借东西,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种种种种,可这些最耗费热情的小事,却在三毛的笔下有了率真可爱的一面,比如某天三毛打开门,发现门口有一头小山似的死骆驼,然后旁边那个小孩说,我妈妈说,放你冰箱里。她看了看自己鞋盒大小的冰箱叹了口气;又比如经典的飞羊事件。

素来听闻沙漠里的人不洗澡的三毛偶然看到了洗澡的广告,便兴冲冲地去看了,结果被吓得不轻,便有了《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是一个当地人飞蛾扑火式悲壮的爱情。

《素人渔夫》是两人商量着去打鱼卖鱼,累了一番最终却一无所获。故事结尾,三毛坐在门口又哭又笑起来。

两人刚搬来沙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手成家》讲的便是两人布置新家的事。我觉得三毛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的人,漂泊,却又异常坚定,扎根后迅速地生长。正是因为消除了现代文明的隔阂,才更加懂得了爱一切。看着屋里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布置的那种满足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在这之后,我又去看了《雨季不再来》,三毛学生时代的作品。

通过意外看到的读者去见她的描述,我看到失去荷西后的她依旧平静活着,依旧活得平凡而诗意,文章却又在多个细节处揭露了她的哀伤。即使活得再张扬,她也只是一个失去挚爱的女子啊。

不过我相信,那流过泪的地方,也终会融化成温柔的笑意。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000字


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重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跟随着三毛与荷西重新回到了撒哈拉,再度重温了那些艰苦却又精彩的大漠生活,无限美好。

(一)

记得第一次读《撒哈拉》时,印象最深的,便是沙巴军曹的故事。一个背负着家仇国恨的军人,却为了保护仇敌撒哈拉威人的孩子而失去生命,在这样悲情的故事里,仇恨以最英勇崇高的方式化解,留下的是人性的善良与温存。

而这个故事勾起我回忆的,并不只是军曹对我的震撼,还有我与同心圆读书会由此结下的缘分。

2011年的10月16日,在我27岁生日的当天,我第一次参加了同心圆读书会的活动,当期活动的主题是《我心中的书》,要求每个人分享一本喜爱的书,而我分享的,便是《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这个沙巴军曹的故事。

在小组讨论中,我向同组的几个朋友介绍了故事情节,并朗读了文章的最后几段感动我的文字,我这个新人与大家之间的距离也因军曹的故事而由陌生走向信任,我从此开始了在读书会精彩的旅程。时至今日,那些每周日下午在关中往事包厢里的温馨的拥抱与真诚的分享,都始终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是属于读书会每一个人的幸福的回忆。

所以,我需要感谢三毛,她不仅为我带来了书中的那些美好,更将我带了现实生活中的陪伴和温暖。

(二)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三)

在读书过程中,我经常揣着这样一个问题:三毛为什么要去撒哈拉沙漠?

是对大漠孤烟的心神向往,对世俗尘嚣的断然诀别,还是对内心自由的无限渴望?

或许,三者皆有之,也或许,只是为了在孤独与寂寥中放空自己。

我忍不住想,如果换做自己身处荒漠,又该如何生活?

现实中的我,时间是最昂贵的奢侈品,工作、家庭、爱情、朋友、读书、睡觉,似乎每一项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就连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被自己精分割成了听英语、学历史、看美剧、听音乐等好几块我不愿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竭尽全力地想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但这样不切实际的期许却时常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每每告诫自己要学会放弃,却每每欲罢不能。

但如果我像三毛一样生活在沙漠呢?想象一下时间不再是奢侈品,反而成了打发不掉的地摊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再是挤出年假旅行时的一句感叹,而是每天生活所需面对的黄沙漫天和了无人烟;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是如何锐意进取,而是如何吃饱穿暖维持生活;不再为了干活多赚钱少而愤愤不平,而是会为了从垃圾堆里捡到废棺材回家做成桌子而幸福满满。想到这里,我忽然有点明白了,沙漠里的孤寂,会风干人内心的贪婪,使人在浩瀚的自然面前重新回归于自我。

当然,无论撒哈拉的美丽多么令人神往,我始终是没有三毛的那份勇气与魄力的。但是,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却已经告诉了我:放过自己,也就回到了自己。

(四)

最后,谈谈三毛在涓涓细流般的文字中所流露出来的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平等。对自然的敬畏应该说是人类的天性,在自然的广阔与雄壮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则是人类最常忽略甚至摒弃的。从古至今,阶级对立,种族仇恨,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人与人的不平等,而我们至今还心存隔阂。

然而,在三毛的眼中,人与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于是,她给文化落后的撒哈拉威邻居们上课看病,请哑奴来家中做客,为驾照考场旁关押的犯人们送去礼物(三毛写道:我不看低他们,我自己不比犯人的操守高多少),开车送妓女回家,与被穆斯林仇视的天主教女子做朋友。

三毛用行动告诉我们,人都应该心怀平等之心,种族,信仰,肤色,性别,贫富贵贱等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对立的缘由。

作为一个同志,我所在的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性取向造成的歧视、仇恨甚至杀戮在当今世界依然时有发生,应该说,我们对于平等的诉求是强烈和急迫的。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对于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态度却往往是沉默不语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

我想,所谓平等之心,不应该只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也是要为自己的平等权益而勇敢发声。通向平等的道路绝不是一两个先行者的披荆斩棘,它需的是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熊熊汇聚。愿更多的同志能够走出内心的恐惧,为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而勇敢前行。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异乡大漠的孤寂和贫瘠,却孕育出五味俱全的精神盛宴。读三毛的故事,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中,与三毛和荷西一起,装饰新居,帮助邻里,飞驰大漠,体味孤寂。眼前一片精彩,而内心却无比平静,这就是三毛如涓涓流水的文字中所蕴藏的巨大的平凡的力量。现在读来,依然觉得自己当时总结得挺好,也以此作为这第二篇读书笔记的结尾吧,愿今后能在书与生活中,体味更多这样的平凡。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200字


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我慢慢的阅读关于她的点滴词语,开始想象她的长相。也许有剑一般锐利的眉,一出鞘便是刀光火影,但绝不是江南女子般纤柔远黛的细眉,也许有峻峭的鼻子,直挺挺地,像山峰,像刀一样削过一样的坚毅,而眼睛是灵动活泼的,黑色的眸子,剪下一抹抹水一样的柔光,嘴唇薄薄的勾起来的弧度有着女子的温良。

她的文笔闲散而随意,有点像泼墨似,一点泼开了一朵盛开的水花,没有勾勒它的边幅,就这样说,我画好了,你看看吧,还狡黠的跟你说,可不许说不好看啊。毫无目的述说着生活的琐事,连惊天动地的爱情里面,也夹杂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锅浓浓的汤。没有生僻的词汇,没有冗杂华丽的铺述,没有旁征博引的宏大场面,甚至连贯穿故事的主线都乱糟糟的。感觉她就坐在你对面,风尘仆仆,肩上带着月光,指甲里带着撒哈拉特有的细碎的黄沙,甚至一开口的声调都是沙哑的,像乌鸦叫似的(这些毫无疑问你能想象出来),她与你讲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但这个调皮的人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鲜与好奇,于是她的精神不集中了,她的黑色的眼珠子开始来回滚动,嘴巴依旧一张一合,可不知不觉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去了,的确,在三毛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故事里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你永远也猜不透故事的开头,高潮,结尾,这种神秘而有趣的探险活动,让你乐此不疲,让你牵肠挂肚,让你欲罢不能。

听她炫耀像个孩子一样跟你讲,跑到沙漠的垃圾堆里,寻找不同的东西,把他们改造成富有现代感的工艺品。听她动情的跟你讲沙漠里默默工作着的哑奴,双手捧出来的感恩与友爱,听她淘气的跟你讲到政府公寓里偷植物,听她调侃的跟你讲她与荷西之间的打闹耍玩三毛对于美好的东西,抱着热烈的渴望与向往,对于厌恶的东西,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她毫不掩饰,毫无造作,有着小女儿的娇嗔,有着妻子的温良贤惠,也有大女人般挡风遮雨的坚不可摧。

我想,最终让三毛留在撒哈拉,并把那儿当成家的,一定是那个叫荷西的男子。他在知道三毛要飞去撒哈拉的梦想之后,默默地像公司要求调去撒哈拉分公司工作,默默地提前为三毛准备好一切(尽管这样的准备显得仓促而不足。)但当他张开双臂(我猜想它该是伟岸而宽广的),说:marryme的时候,三毛一定再也没有任何犹豫了吧。一个能安静陪伴自己的伴侣。了解自己的伴侣已经多么不容易,更何况荷西契合着她的灵魂,接受她狂浪不羁的梦想。

可惜后来的荷西死于意外,这一定让三毛痛不欲生,仿佛灵魂被生生的撕成两半,荷西带走了三毛的一切,她的天真,她的调皮,她的可爱,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后来,三毛好长时间没有勇气去提起笔去写东西,对于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所有再美好的文字,也是多么的苍凉,荒芜。

再次提笔的三毛,退却了小女儿的羞涩,洗尽了生活的铅华。睿智却也沮丧,智慧却饱含泪花。

生活给予她的所有苦痛,在荷西死后的几年内,随着三毛的死亡,一切消失殆尽了。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