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童话对我的影响演讲稿 > 导航 > 《论语》影响着我的现在,必将影响我的未来

童话对我的影响演讲稿

《论语》影响着我的现在,必将影响我的未来。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论语》影响着我的现在,必将影响我的未来,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知道《论语》是不是有这么厉害,但是我却知道,从牙牙学语一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接受着《论语》的熏陶,而且我还坚信,我一辈子都将蒙受《论语》的阳光雨露滋润。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说,做人要懂得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所以从妈妈那里,我知道了做人要谦虚,要谦让,要与人为善,要有所敬畏,凡事都要不急不躁。

爸爸也告诫我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送给别人的东西,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是我和别人都同时喜欢的东西,就先让给别人。

上学了,老师又教导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老师的讲解中,我逐渐认识到义对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的重要性:追求大富大贵,固然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如果到手的富贵是偷来的,是抢来的,是不择手段巧取而来的,那么这样的富贵就是不义的,我宁愿不要这样的富贵。

后来,学习课文《论语十则》我才知道,妈妈爸爸,还有老师讲的这些大道理,原来都来自《论语》!

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还明白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知道要想让自己过得去,就要先让别人过得去,凡事要留有余地。知道在义与利面前,君子与小人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君子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宁愿舍弃利益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而见利忘义的小人,为了一点蝇头微利,为了一丁点儿的蜗角虚名,竟然弯腰折节,甚至不惜为鹰犬为爪牙,甘愿受人驱使。

我虽然不能被名缰利锁束缚,不会为了一点虚名微利而出卖灵魂,但是很多时候,凡夫俗子一个的我,也仍然不能摆脱汲汲于功名利禄,羡慕有钱人,崇拜明星大腕,希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烦恼。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我就去读《论语》,而《论语》总能给我提供方法论,帮我调准人生的航向。

可以这么说吧,《论语》对我的意义重大。它一直在影响着我的三观,一直在指导着我的人生选择。我还坚信,《论语》对于我的未来,也必将是一盏指路明灯!

我是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虽然我是一介女生。这是《论语》告诉我的!

作 者:李杨琳

指导老师:王英华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爱上了《论语》


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07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由于于丹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从此我每天中午准时收看“百家讲坛”,慢慢地喜欢上了《论语》。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亚洲中国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李惠征

《影响力的本质》读后感


《影响力的本质》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听到《影响力的本质》的本书的名字是在大一外联部的一次例会里,那时候一位师兄跟我们推荐它,后来还把它放在群上了,所以我就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师兄说读完这本书,我们一定会学到好多东西,如今,我自己终于印证了师兄的话说得很对。

这本书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它跟一般的光是说大道理的书不一样,因为书里面教我们的方法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的一些技巧,所以这也是一本帮助人们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日常生活问题的书。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问题是: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那现在就让我们来谈一下如何让别人喜欢你?书里面谈到,要想别人喜欢你,首先你要对别人产生兴趣。如果你时刻关心别人,对别人发生兴趣,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所交的朋友,要比只想让别人关心你,对你发生兴趣,在两年的时间里能交到的朋友更多。然而,我们都知道,有人终身的错误,就是只想别人关心他,对他发生兴趣。阿得勒曾经说过: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遭受重大的阻碍和困难,同时会替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与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才发生的。所以,要别人对我们发生兴趣,我们就先要对别人发生兴趣。

使别人喜欢你的第二规则是微笑。一个人的行动,比他所说的话,更有说服力。而人们脸上的微笑,就在表示: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非常高兴见到你。对于这条规则,我深有体会。因为舍友就常常在我耳边说,她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看,我说我怎么就不觉得啊,然后她就会说:我很喜欢她的微笑,她笑起来很好看。所以每次听到舍友这样说,我都深深体会到笑容真的会让别人喜欢上你。

使别人喜欢你的第三规则是:你要记住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的姓名。对那些才见过一两次,不用太熟的人,假如你下次见面能清楚记得他名字的话,他对你的印象一定会很好,因为你让别人觉得你很重视他,很尊重他。

使别人喜欢你的第四规则是:做一个善于静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谈他们自己。需要记住:跟你说话的人,对他自己来说,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你的问题要重要上百倍。他关注自己头上一个小疮,比关注一场大地震还要认真。

使别人喜欢你的第五规则是: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用我自己的事作为一个例子吧。初中时有个男生很喜欢打电话给我跟我聊天,可是我觉得跟他没什么话题,因为他每次跟我谈论的事情就是一些我压根不感兴趣的事情,不是说学习就是说一些很深奥的东西,结果人家现在去了北大,不过那又怎样,话不投机半句多嘛。其实我很不喜欢跟他聊天的,可是大家是朋友,不好意思跟他说。所以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失为一个让别人喜欢你的好方法哦。

使别人喜欢你的第六规则是:使别人感觉到他的重要必须真诚地这样做。其实刚刚说的第三规则也算是这个规则的一种具体做法。假如有两个人要跟你交朋友,一个表现出觉得你很重要,另一个让你感觉到他对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你会想要跟谁交朋友呢?答案显而易见,正常人肯定会跟觉得你很重要的人交朋友吧。

学了那么多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技巧,我会把它们一一应用到我的日常人际交往的生活中的,其实有一些我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做到了,比如第五规则,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谈论他们不喜欢的话题。其他规则就真的需要好好实践一下啦。

《影响力的本质》这本书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很好地帮我们解决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现在我所说的只是里面的一个小部分。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吧,看了它,你绝对不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


读《影响力》有感


《影响力》读后感

每次读心理学着作,都会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鸣。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被关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读《影响力》,学会了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许多道理。

书中曾讲到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基于这种愿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论: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了解心理抗拒理论,就会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不让发展成为紧缺的资源,大家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非急功近利。所以为孩子搭建平台设立机制是很关键的,虽然孩子的发展不均衡,每个人的长处也不一样,但当机会多到可以充分选择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找到成功的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待开发的宝藏,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掘宝人。

当我们遇到很紧急的情况时,越急躁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话,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事。而我们若采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紧急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对前因后果做一个梳理,相信此时的发言和表态就会慎重得多。管理大师德鲁克以及斯隆都说过,在面临人事决策时,即使时间再紧张,立刻决策的要求再紧迫,也同样要冷静24个小时,往往24小时以后,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在承诺和一致一章中说道: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我们会采取某种行为以证明我们之前所做的决策。如果让孩子将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写下来,那么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写下来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学生的一句承诺可能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当然承诺若是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提出那约束力就更强。

在公开场合的承诺不仅会对承诺人一种无形的监督,还会影响到参加的每一个人。教育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承诺和一致的原理,创设庄严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承诺并记录下来,或许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写给自己一封信是对自己的承诺,告诉他人自己要做什么,也是一种承诺,把承诺变成一种激励,就会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静心品读,相信还有新的收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