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读《大秦帝国I》有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600字

读《大秦帝国I》有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读《大秦帝国I》有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可能在未翻开《大秦帝国I》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将永远是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与井田尽毁,诸子也将永远只是课本上的诸子,我的脑子里也只装下他们干枯的主张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础观点。没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开这本书之后,才豁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遍及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个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包罗万象,不是我仅仅在课本上所浅尝的那些。

那时,即使没有核武器,可战场上的硝烟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灵涂炭。即使没有先进的纳米、提炼技术,可制造出来的兵器可软如水,硬如钢,更是出现了莫邪、干将、泰阿、湛卢、鱼肠等十大名剑,各剑皆不同,削铁如泥,威力非凡。即使军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统化、整体化,但却仍能引领一国军事冲上高峰拥有着飞机、高铁、轻轨等现代交通的我们,可能觉得5、6个小时的路程已经是可以划出很远的路线,但在古代,就连从南至北也要花上几天的辗转,想要传送消息就更不像我们今天在屏幕上划一划就好,他们想传送紧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马骑飞,驿站换骑,一路上都在飞奔,可就是在这么一个不方便的时代,人也活得同样精彩。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微妙而又布满血腥的时期,大国争雄、小国寻主。而这无尽头的争夺中,秦集万千瞩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国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使命大秦帝国。

记得曾经的课本告诉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统在于治者明,臣者能,资之盛,法之严。对,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总总的原因,可当一部文学巨著历史著作摆在眼前,你从会更加细微地去发现,当秦处在当时那个绝境,生死存亡之际,不思强、不思变,则国亡矣。

召公曾将堵住百姓之嘴与塞住河道相比,他说当到达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坝是拦不住汹汹的大水的,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将秦在当时所面临的压力比作被拦截的江流,当终有一天拦无可拦,便暴发了。而秦也爆发了,比洪水来得更汹,比火山来得更猛。

而秦以区区之地,而至万乘之国,着实令人难以思解。

但却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为,有秦孝公,因为,恰巧,商鞅来了。

他是卫国人,却从魏国而来,要在秦国故终。

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他的变法令秦走上封建国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国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个子民心中,军队一同,上下一心,最终收复河西,使魏败退大梁,令山东六国望而却步。

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铁腕的变法也暗藏危机。他的变法将世世代代自以为高贵的上层阶级变为与庶民同等的地位,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梁愿意信他任他,那些挡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惧哉!于是商鞅一心变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来了。

新君交际之际,注定了要有一场腥风血雨。

这时,商鞅被推了出来。他却没有为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释,别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否则,国基不稳。上层阶级见他沉默,阴险的嘴角再次扬起了诡异的笑,他们请书以极刑车裂。秦惠王以为商鞅能反驳,以他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求得一个痛快的死法,轻而易举。可他半个字没有吐出来。秦惠王终于无奈地垂下了眼皮,连手势也变得无力,可说出的字全让全国上下为之沸腾:准!

商鞅,初来秦,一位抱负,二为秦孝公知遇之恩。来之时,他无所带,除了满脑的理论;离开时,他亦无所带,却留下了秦统一中国的根基。

虽然说《大秦帝国I》是一部文学史书,却让我读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与他们的故事,有别于枯燥的故事陈述,他给我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

文/黄四辉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

全书共六部 11卷 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一陽一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书中,在那个大争之世,在秦面临灭国之危的时候,我读到了老秦人啾啾老秦,共赴国难的志气;在山东士子皆卑秦的困境中,我读到了秦孝公的胸怀;在商鞅变法的举措中,我读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肝胆;

在张仪与苏秦的连横、连纵中,我读到了一代名士的报复与坚持;在屈原兵败自投汨罗江的时候,我读到了君昏国惑的悲愤与无奈;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读到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融合;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大秦帝国》小说读后感


《大秦帝国》小说读后感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小说读后感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小说读后感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

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秦献公选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通过秦献公选继位人剧情,也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晋升一个管理干部或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培养带来启发,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晋升和培养:

1、遇事临危不惧,头脑清晰,应变能力强;

2、具有大局观,团队、组织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独立思考及分析辩别能力;

4、做事能够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250字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那心,那永垂青史的魂——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卷有感


一次选择,就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蜕变。一次选择,就是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寻找到那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小

径。一次选择,不是退缩,而是再造辉煌,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小序



锈迹斑驳的日光洒落书案,只是续一小杯茶的工夫,不经意间便退到了山的那一边。

岁月的花絮总携着丝丝缕缕的烦躁在心头,恍若那无声的假期尾声。

当我闲来无事翻起那往日的历史书来,看着那段“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青年,站在辚辚轺车上,一席白袍,手中一卷竹木简,在当年那个“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秦国土地上屹立,俊美的脸上有着岁月历练的沧桑和炯炯的目光。画面定格的刹那,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卫鞅。

岁月的历练是何其的磨砺心志,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的拼搏,泪水早已不知了去向。然而,每当重新拿起这本《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卷的时候,总会发觉双眼被泪水朦胧了的感觉。直到卷末,商鞅在那寒风凛冽的渭水草滩,被车裂了,一片猩红洒落。旌旗飘动,在寒风中发出粼粼的声响,好似在为极身无二虑的商君哀怨,在为商君叹惋。我不觉间留下了泪水。

从前,觉得政客只是大权在握,发号施令,心中仍是存有巨大的私心,少有忠贞为国之人。而今,突然间觉得政客并非如此,他们之中亦有忠诚于国,极身无二虑之人。他们同样不在乎所谓的权利和地位,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只是为天下苍生着想。

在老秦人世代守护的那片土地上,一个个真实的可以触一摸的人物是我不禁遐想:这是粗犷的老秦,这是淳朴的老秦。孝公,商君,景监……一个个激一情澎湃,热血洋溢的汉子;玄奇……一个个巾帼不让须眉,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就这么在战国乱世,搅起一番惊天巨变,20年的变法,使弱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崛起在函谷关以内。

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这一段段难以置信的岁月,恍惚在眼前展现的淋一漓致尽,知道看完整卷书,只是让它静静的躺在桌上,让它伴着脑海中的意犹未尽,再重新品味一番。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卫国君后裔,同时又是魏国大梁的学说派风一流人物,离开繁华的魏国前往贫瘠的秦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卫鞅却就是如此做了。他放弃了在魏国能够轻易得到的荣华富贵,前往了“蛮荒”的秦国。

因为他有理想,有信念。

他,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学子,又是一个落寞的诸侯后裔。他,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信念和目标,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就如他将入秦时所说:“万金?如果秦国也要用钱活动,我马上离开。”他是对秦国抱有多大的希望啊。

为了完成他的那番安邦为民的理想,他来到了荒落的秦国。从此,世上少了一个渊博的学者,多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政治奇才。

卫鞅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他不会因为政敌的暂时退却而放松警惕,不会因为社会的欣欣向荣而沉溺安乐,他会在国君不理智的时候向事情的本质投去理一性一的目光。

在他理智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他的那份做事严谨的态度。无论大小事务,他总是在作出策划之前考虑到种种后果,并将其一一剖析,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他还 是一个坚毅的人,但是他的那份坚毅却极为内敛。他内敛的刚毅在受到外在的挫折和磨难时,就会迸射一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万丈光芒。



栎一陽一南门,卫鞅竖南木于城门,徙其于东城门则可得百金,后才推行新法。此举,更是为秦国遴选出了一个战前猛将。而卫鞅如此,在变法开始之初,取得全国民众的信任可谓是历史以来第一遭。正是如此,才使新法的推行得以顺利进行。

函谷关口,他随军出行,用20年变法所训练出的5万一精一兵,一举收回河西之地。纷纷间,中原六国胆战心惊,天下为孝公招贤令,秦国变法所为之侧目。河西一战,使卫鞅如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在战国乱世,使弱秦一雪国耻,屹立在函谷关内。卫鞅变法的成效展一露无遗,他终于完成了他的理想。从此,他位极人臣,获封商於数郡,被秦国百姓亲切的称呼为商君。这是人们对他何等的一爱一戴啊!

弱秦,终于扫去一陰一霾,为逐鹿中原作下点点准备。

渭水草滩。这是秦国的千古国殇啊!天有负鞅呀!孝公病重离去,新君继位,那些冥顽不顾的元老世族纷纷冒头,与太师老甘龙和王叔羸虔共同策划,定要置商鞅于死地。然而,商鞅却平静的面对着这一切。他先是派人收回了孝公所颁布给黑冰台,栎一陽一令,咸一陽一令,商於郡守以及商於郡外驻军的密令,并严密告诫不得将此事泄露。而后,又与上大夫,国尉等商议新君事宜。最后告诫新君自己被行刑之后需铲除一切世族,不可留手。

“哭我商君,万主强臣,商君蒙冤,天地混沌。呜呼哀哉,人神共愤,天地同悲!商君入秦,二十有三。新法颁布,工商无欺,违法是从。哭我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呜呼哀哉!”这是万古圣法在呼啸的北风中的沉重喘一息,这是无数民众对商君的告别!这位千古强臣,终摆脱不了世族的一陽一谋,在冷清孤寂的雪地上洒下猩红的鲜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返。我又怎么不为之落泪。



每当提起笔,想为这本书写些什么的时候,手臂顷刻间沉浸在一种无力感中,心中千般思绪纷乱,不知从何说起。

脑海中的回味过后,思想和现实接轨,不禁有些失落感,好像那老秦人的慷慨以赴,商君的鞠躬尽瘁,强秦的繁华宁静已经和我的生命有机的融为一体。目光从虚无回归到了那段商君变法内容的文字上,我的眼好似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在那国耻之前,人们的悲愤一交一集,愿慷慨赴死,以正国威;我看见了,在乱世纷嚣中,黎明百姓的不屈抗争;我看见了,在天灾人祸时,为官的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为苍生担忧的赤胆忠心;我更看到了,在面对生与义的抉择中,他们愤然的选择了将那满腔热血释放,始终相信明天,相信未来……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义!

也许如今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当年中华大地上的战火硝烟,但我们那忠诚于国,报效国家,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的思想永远不会褪去,那血脉中秉承的不屈永远不会淡去,那岁月传承的一精一神将永垂千史,万古不朽!我们的子孙后代,亦可以从那凝练的文字中,那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上读到点什么:

那颗心,那名垂千史的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