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不屈不挠的演讲稿 > 导航 >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

论不屈不挠的演讲稿

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论“鲁庄公的鄙与不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过《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的人都知道,它通过描述曹刿和鲁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的战前准备、战时指挥、战后总结中的言行,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政治才能和军事韬略,暴露了鲁庄公政治上的目光短浅和军事上的急躁冒进,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核心的观点

不错,大敌当前,鲁庄公虽然列举了应战的三个条件,但他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放在首位,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放在第三位,以为主要靠得到他封赠的几个贵族首领率领士卒冲锋陷阵,就能打败齐军,没意识到取信于民,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意义,把贵族的力量至于人民的力量之上,本末倒置;他还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放在第二位,以为虔诚地对待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打败齐军,盲目迷信。另外,他不懂得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急于指挥军队出击和追击,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确有鄙的一面。

然而,鲁庄公能弗专衣食、以情治狱,说明他是一个廉洁公正的君主。其次,他能纾尊降贵,接见曹刿,跟曹刿共同探讨应战的条件;能从善如流,不刚愎自用,又能任人唯贤,不嫉贤妒才,愿意跟曹刿同车上阵,听从曹刿的意见,放手让曹刿代替自己指挥作战;还不耻下问,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从中学习战略战术,吸取教训。可见,鲁庄公还有不鄙的一面,这正是他跻身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资本。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正如我们既要否定鲁庄公的缺点,又要肯定鲁庄公的优点一样,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一个君主不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无所不精的全才,最要紧的是他能像鲁庄公那样廉洁公正,亲近民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从善如流,不懂就问,虚心好学,不刚愎自用,不独断专行。

说到鲁庄公,我不由得想到毛泽东。

在第一点上,毛泽东尚能做到。他在《沁园春雪》中客观评价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在第二点上,晚年的毛泽东则完全比不上鲁庄公。毛泽东因为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而且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搞什么三面红旗大跃进,幻想15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经济建设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坚持错误,对婉转批评的刘少奇和直言讽谏的彭德怀怀恨在心,残酷迫害,以一场席卷全国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鲁庄公和毛泽东的人品,真是天差地别啊!我觉得,一个领导者,人品上的鄙较之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上的鄙更可拍。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小学六年级:读《蜀鄙之僧》有感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我读了《蜀鄙之僧》这篇课文后最深刻的感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蜀地边远地区的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去南海,其中一个富和尚多年来想租船去南海,但一直没有去成,而穷和尚也想去南海,他靠着坚定的意志,用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到了南海。

是啊!我们现在有许多人都在说自己的梦想有多么伟大,但却从没有用过实际行动来实现梦想,就像文中的富和尚一样只说不做。

而又有那么一些人,有了自己的梦想,就一直为梦想努力着,他们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完成梦想,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今天失败了,爬起来,明天在继续努力,总有一天,你的梦想将会变成现实,就像文中的穷和尚一样。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从今天开始,我也要为了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战火硝烟,纷纭事态。霸业在凯歌中书写,又有多少路骨冻尸融化在历史于烟云?尽瞻天下的王侯,忠肝义胆的将相他们在前台挥剑嗜血,大义凛然,在历史的笔墨中诠释出人的价值。但,使能堪比王侯将相呢?一个个英雄华丽的辉煌可能会被自命不凡得人追求,而平凡的你我去总是在向往,或者干脆说:他很伟大,但我不想成为他。

鉏麑一个不堪启口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却看到了他所有的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在本来应该刺杀的时刻,他却不是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鉏麑退之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而非仅仅臣服于君主。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一点,有多少一览天下的君王可以比拟?辉煌的霸业抹去了谦卑的心智,多舛的命运剔除了清高的灵魂。当时光转盘扭转至当下,不管是追名逐利的狂徒,还是满腔热血的愤青,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庶民小人,都想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宗教、派别、阵营、团伙,一个一个小帮子就是人们心中一个一个历史的卡槽,人们安居其中,如井底之蛙一样融进了一井天的世界。鉏麑之死,开始被世人嘲笑,虽不能否认活着的意义,但这嘲笑的背后,多少成为人们蝇营狗苟的借口。殊不知我们找寻的并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位置,而是我们心中历史的位置。我们所讲的忠义,从来不是书本上字典里黑白无声的解释。那只不过是告诉你忠义画的是什么,而水墨油彩,才是你之于忠义的价值。

有人会说,鉏麑乃是夸张的缩影,根本不惧历史价值。但如果说这是古人笔法的夸张,那至于今天,就是空想的虚构。不只是鉏麑,像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配角,在记载历史的人眼中,却在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否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在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保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目标呢?

我并不是说心存大义就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对于旧认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新观点,不能盲从,要去眼见为实,了解后自我判断。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宰人生。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鉏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着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反观现实浮华中的定海神针。

小人物书写历史。而如鉏麑云者,正是这样的在历史天平上毫无分量的小人物,才更见平凡中的伟大。

公朴思想与延安精神永存


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李公朴先生是我们湖塘人。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留给了后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再次翻开《李公朴》这本书看到了《革命的摇篮延安》这篇文章。读完后,我感慨万千。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毛主席说的一段话:延安是一个抗日的实验区,一切都在试验中进行工作,既无什么神秘的,了不得的好处,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坏处。的确,延安虽然被日本强盗的轰炸机光顾过数次,但延安人民依然紧张地学习,活泼地工作着,可见延安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了实验精神的实验区域。

当我读到:由于边区政府对民众言论、结社、集会、出版等,只要不防碍抗日的原则下,都有充分活动自由。因此在他们的工作上表现得非常的活跃,并且都能合乎实际的需要,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空架子时,我联想到了很多。在当时的情况下,所有的民众组织都能为人民抗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政治常识相当好,都能讲一些打日本,救中国。不打日本,活不成的道理,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延安人民讲实话、办实事,不摆花架子。这是延安民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体现!延安边区的农业,在过去田多人少、地荒没有人管,今年种这处。明年又种另一个地方。边区政府对于这些事,尽了许多教育工作,教育老百姓在田里加粪、拔草,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发动军队来帮助春耕、秋收,帮助开荒。因为技术的不断改善,生产率也增加了许多。我想这也许就是延安人民艰苦奋斗、自食其力的精神所在吧!他们为了增加收入把荒凉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延安是一个实验区,一个革命的实验区,更是革命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炎黄子孙都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与成长,随后又到四面八方去发展壮大。延安这片神圣的革命土地,孕育出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我们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李公朴身上,也同样有着延安那种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和公朴思想,让他们的精神永驻人心!

皮皮鲁与419宗罪读后感


皮皮鲁与419宗罪读后感

很久以前,我就很盼望看到 郑渊洁写的《皮皮鲁与419宗罪》,今天我终于实现了。

它讲的是皮皮鲁为了帮助自己的的叔叔当上检查长,请来了在病菌国认识的病菌老大袁猎猎皮皮鲁和袁猎猎,千方百计破案,有什么:侵犯通信自由罪、故意伤害罪,伪证罪,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罪行!最后终于将419宗罪全破了,皮皮鲁的叔才当上检查长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干坏事是没有好后果的,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