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逍遥游》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逍遥游作文1000字

《逍遥游》读后感1000字

逍遥游作文10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逍遥游作文1000字”,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大鹏展翅,凤凰唳天,鲸翔大海,此乃逍遥。再数数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逍遥几许?

陶渊明隐居山林。在污浊的官场早已乏倦与绝望,怎能为五斗米折腰?他唱着归去来兮潜入山中,逍遥一番。山水深处,见一桃花源,陶渊明就在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畅快地品着酒,摆脱了官场的繁务与黑暗,专心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注入文章。他似乎终日醉生梦死,殊不知他是在这片山水间,感受着与理想境界的融合。他悠闲着,轻手篱下采菊,悠然望见南山,何等闲适,怎能说他不逍遥呢?没有了官场拘束,没有人生的羁绊,有的只是在山水中的愉快与淡然,笑看云卷云舒,置身于浊世之外,享受着,逍遥着。

陶渊明在山水中隐居避世,逍遥着看人生。但这位五柳先生不免过于自闭,一心想着自己的逍遥梦,少了一份心怀天下的济世情。而柳宗元同样是山水逍遥,却多了这份情。

永州山水,成为柳宗元一生中最美的梦,更是他最重要的醒世的地方。柳宗元为百姓,为民生,参与改革,却遭贬。他心中的抑郁与悲凉自然难以自制,就如那大江之水潺流不止,于是,他将他这份忧郁与悲凉寄托在山水之中,他坐听小石潭的流水清响,夜看西山,结朋伴友,在永州山水中逍遥,即使还有悲凉之情暗流涌动,但这份抑郁悲情早在山水间游走,带上了逍遥的气息。但柳宗元并没有忘记他的国家和受苦难的百姓,他在永州励精图治,在则王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的捕蛇者的诉说中,他更加看见了百姓的疾苦,悲悯之情油然而生,济世之情油然而生。对封建社会中百姓的疾苦的认识更加深了,终写成《封建论》。心忧天下何尝不是一种逍遥,这是一种认知社会的快感,一种了解疾苦的悲悯,在这种认知中,在这种悲悯中,看到未知的黑暗,使得自身能驱除更多的黑暗,造福百姓,这更是一种济世的逍遥。

柳宗元纵然有着济世之情,能逍遥游于山水间,且不忘心怀天下,但却仍不能彻底摆脱心中的苦闷与悲伤。而苏轼,却能化个人的郁闷为对天下的包容,将悲伤之情化为粗犷的豪情。

苏轼曾被贬多地,理应是心情愈加抑郁,但他却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又怀着一份粗犷豪情,有着一份旷达胸襟,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他在密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后,竟悠闲而舒适,因为他有一份包容天下的胸怀,能够在抑郁中振作,乃至更加心怀天下,渴望西北望,射天狼。在苏杭,他不仅体察民情,还翻新西湖,在湖边留下风光无限的千古字谜,把酒临风,起舞弄清影,看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何待逍遥!

历史长河中多少才子佳人逍遥生活,我相信我辈不会落后于古人,只会有更多的逍遥之游。心怀天下,逍遥其中。

数逍遥人物,还看今朝!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逍遥游》读后感300字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1200字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


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

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假期时我们观看了《逍遥游》,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该要如何写好《逍遥游》读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整理的“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仅供参考。

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篇一】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篇二】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篇三】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个神人的形象寄予了庄子最高的人格理想,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通达人生理想境界之美妙而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梦死,更不是指向丧失现实人生的邪教性寂灭,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出世,而是指向主体身心的审美体验,即人生的诗意化,审美化。这实际上是忘我境界的一种引申性和自觉性追求。身陷物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只会对“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话而付之一笑,殊不知,这种对神人的向往与追求中恰恰蕴含着他们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纯粹的智慧。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同时我也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读《逍遥游》心得800字左右【篇四】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读后感10篇


以下内容标题为“《逍遥游》读后感”,是范文资讯网为您特意收集。读书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读者们都很喜欢看作品这本书。读后感可以从众多思想中挑选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重要核心。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期待大家能够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

《逍遥游》读后感【篇1】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从图书馆找来许多相关的著作,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此外,庄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文章似乎很混乱,但它有一个中心思想

他希望人们不要一直被名利索束缚,不要迷失在世俗观念或现实功利价值观中。

文章一开头,他就描绘出一幅心灵意象:海中的「鲲」变化为「鹏」,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遨游,他这段的用意为何呢?我个人觉得,大鱼在水中虽然也可说是无忧无虑、自得其乐;但是水与空气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动时的阻力显然较大,而「鲲」的庞大身躯在水中自然成为负担,因此庄子便让它跳脱水的束缚,改到空气之中,乃得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得更为轻松自在。

这种转换正象徵著我们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便有一些外在的约束或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所形成的压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如果能够把这些都抛下,我们就会像「鲲」甩掉湿淋淋的水分,飞腾空中,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这让我想到:身边有不少朋友是男女同志,他们在成长过程之中,同样遭受到学校、家庭或社会所给予的大大小小的压力,因此往往都有一个忧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眼界渐宽,抛弃心灵中对自己的压抑与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属於自己的人生。

在这篇〈逍遥游〉之中,作者也反覆辩证「有用」与「无用」的观念,惠施所说的大葫芦看似百无一用:「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但是这正是在固有认知的束缚之下所造成的思考障碍——为什麼葫芦只能拿来当水壶或剖半当水瓢?

庄子则非常有创意的提出他的看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让人恍然大悟,惠施当时可能心中一震:

「对啊,怎麼都没想到可以这样用呢?」由此可见近年来教育界所强调的「创造性的思考法」的确有其道理,而最近在电视上收视率颇佳的「生活智慧王」也是如此,在该节目之中,许多随手可得的废弃物或者小物品,经过一番巧思运用之后,都具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用途,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惠施另外还提到有一种树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他认为这种树木更是无用;但是庄子也有他独特的解决方法:「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正如同前文所说的,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局限在社会传统思考路线之中,树木并不是只有被砍伐才能有其作用,还可以让人在其下乘凉呢!其实,以现代环保的眼光来看,森林中的树木如果能够安然生长,其产生的作用恐怕比被砍伐还大——可以涵养水源以避免土石流,又可成为观光资源,让人们享受森林浴,更可以让动物们栖息,保护珍贵的物种……等等,由此可知,所谓「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的,就像惠施攻击庄子的话语是「大而无用」,但是,我们如果将惠施与庄子进行比较:惠施的观念倾向功利主义,他在历史记载当中,的确也曾经担任宰相,权倾一时,但是他死了之后对后世的影响呢?

顶多可说他的思想在诸子百家的「名家」之中略有其一席之地,与庄子对后世的影响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啊!庄子的思想更非如其所说的「大而无用」,反而在他死后仍然给后人无限的启示。

庄子的观念让我联想到我所就读的舞蹈系以及艺术大学本身,现今社会上仍有不少人会用极度庸俗的心态说:「读舞蹈以后有什麼用?可以赚大钱吗?

」、「**为什麼要花大钱在举办那麼多文化、艺术活动呢?把这些钱省下来做建设不好吗?」,这些让人觉得刺耳的言论正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一样,它们当时也同样嘲笑大鹏鸟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同属目光短浅之辈,不知道人类除了物质层面的满足之外,尚须致力於精神层面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两方面都能兼顾的国民才能将台湾推进已开发国家之林。

文末附带一题,我觉得逍遥游这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以及巧妙灵动的寓言,有心者其实可以将之编为一支舞码,想必也非常引人入胜。

《逍遥游》读后感【篇2】

在庄周的游历中,提到了神兽鲲鹏追求自由,斩断枷锁。文章中先写了鹏的形体,从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蝉、鸠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鹏的高傲胸怀,鹏的背与翼再大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

小虫鸟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长寿的彭祖媲美一样的可怜。作者将鹏与鷃两个形体悬殊的飞鸟进行对比,点明都靠风力才能飞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认为自己本领大,超群不凡就是无知可悲了。

鲲鹏活动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在这里,鲲鹏是自由灵魂的象征,不受外来事物的蒙蔽和束缚。为了衬托出鲲鹏挥洒自如的逍遥游理想,庄子以天地间最大的物象——大海和天空为鲲鹏的活动空间。

因为只有大海和天空,才能衬托出鲲之巨和鲲化为鹏(象征至人的精神或灵魂)的伟岸庞大,才能表现出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磅礴气势。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观念上,它采用了文学中形象思维的写作方法,运用了大量浅薄的寓言、神话和对话。想象就像一匹马在宇宙中驰骋,接受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有趣课题,生动形象地宣传作者否定现实、追求无我、无作品、无名字的绝对自由的思想。

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为数众多的读者被作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成为中国古代一篇寓言体的论说文中著名的佳作。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整篇文章构思巧妙,善于想象与现使想结合,善于对话与阐使想结合,善于讽刺与分析相结合,阅读中吸引与思考,阅读中思考与阅读,具有无穷的韵味与回味。

文章顺势转入阐理,从有己与无己对照入手,有己的人们往往凭着自己的职位高才,可以达到“四个一”的地步,对国君能尽职,也只能靠权势发挥平庸的才能。当进入豁达无所求、无己、无功、无名境界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缠绕,这也是无我的最高标准。第三部份为表述,通过尧让贤转入作者与惠子两段对话,用大瓠和大树来阐明作者反对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强调要解除外来的优惠条件,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这篇文章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叶倩文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无忧无虑的脚步总是来来往往,沿着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

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庄子在《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畅游天地,逍遥红尘中……

《逍遥游》读后感【篇3】

《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内篇,《逍遥游》为第一。

可以说,这一章是庄子哲学的代表,后六章可以说是发端于此。

庄子一直在追求所谓的逍遥游(亦作‘消摇游’)的境界。即是一种自由自在且无拘无束的理想状态。换言之,便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的精神自由。

篇首,庄子便举了北冥鲲鹏之故事。鲲化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何等雄伟!何等潇洒!

篇中又举列御寇之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亦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飘逸!然而,此二者之飘然超逸之举在庄子看来并未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他们有所待也。

他们之所待,便是“风”。庄子在讲鹏程万里时,如是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就是“有所待”。

说鹏的时候,庄子又讲了蜩与学鸠之短见,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无论是大鹏与列子,亦或是小小的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的。那如何达到无所待而至于逍遥游呢?

南华真人的观点是:“无己”、“无功”、“无名”。如此而不为外物所滞、天人合

一、物我交合,至于绝对的精神自由,方为逍遥啊!

篇章还讨论的“有用”“无用”之辨。无用可有用,有用可无用,辩证。

关于逍遥游,其过于理想而为空想。我想洒脱之极的南华真人也从未达到。他的自由行思想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理想但不实际。

但至少,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态度。

除却南华真人玄而又玄的哲思。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奔放的文学才华,这是浪漫主义的起源。似野马而莫辩,纵横捭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谓通天达地啊!

于此胡诌数言,皆为拾前人牙慧而已。

08中本二班华海军

2009-9-22

《逍遥游》读后感【篇4】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

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唤从古至今都在持续,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辉煌。然而,什么是自由?自由在**?怎么实现自由?

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

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

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权,控六气之变,行无穷”。也就是说,心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的束缚,一无所获,没有自我,没有功德,无名,与天地之灵互动,自在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庄子的“无忧无虑”是绝对的自由,不是相对的自由。

庄子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述为“无我,无天人之功,无圣人之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自由行”是庄子哲学的总原则,是庄子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祷,是庄子从主观身体和客观现实中对精神的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么为名利而战,终日惶惶不安;要么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要么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提升。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他,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不愿意花一个小时看好书,更愿意做得是泡吧,或者去麻将桌上搓一个小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和推动。

因此,当我们有闲暇时间的时候,不妨捧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阅读,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篇5】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庄子眼中,如果做到这样,就达到了绝对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说人是否能达到这一境界,就算达到达到了,也是要服从“天地之正”,服从于并非出自内心的规则,这怎能是绝对的自由呢?

可见,绝对自由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从。否则,没有让自己活下去的自由,我们怎么能追求生命的自由呢?

但是自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真实的。不然,说出“不自由,毋宁死”的人岂不是没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这自由又是什么?

从何而来?

答案是,这种自由是在自由的范围内,从自律的自由。

当然,这种自由在老庄的理论中是很难找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去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它似乎尝到了自由的味道。可这个自由,是与限制自由的规矩相共生的,但却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才能使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和谐共处。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是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结合。自由,即是物质的我能够服从“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响——即那个道德理想中的我。

而自律,正是“超我”对“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个人有了自律,他所想所想都会从超我的角度出发。超我的需要往往不超过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也就是说,内心所想,即为我之能做,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们学生而言,我们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奋努力,可以获得高考优异成绩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们要的就是努力学习,一天比一天进步。那么,我们就不会觉得受到受机不是用等条件的限制,因为它们不是我们内心的渴望。

只有当我们不再能够学习、追求自己的价值观时,我们才会感到沮丧。所以可以说,如果这样,我们将实现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逍遥游》读后感【篇6】

《逍遥游》选自《庄子》。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就是宋荣子所提倡的。他明确界定了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区分了荣辱的界限。

不会因为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就越发努力,也不会因为世上的人都非难他而更加沮丧。

他从来不急急忙忙的去追求什么,只想逍遥自在的度过这一生。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不过他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仍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淡泊名利、悠闲自在的人注定是不公平的。

也许庄子和许由一样,不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人。他只想在天地之间找个地方。有人说,如果我们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就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对这个世界的担当,因为缺乏对宇宙的内事及自己分内事得到的自觉。但庄子的思想始终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的,他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的权力。

但也许,这本书里没有真正的闲暇。所谓无忧无虑,就是让心灵进入自由快乐的状态,让精神超越世俗。而庄子所说的逍遥游也应该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因此庄子在文末说道: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用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追求名誉和地位。卞筱萱

《逍遥游》读后感【篇7】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篇8】

这些是大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他们可能是从庄子整体思想的角度得出这些结论的。我是针对于现实社会和我自己的个人经历而对这种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于是得出了我的结论。

首先是我对小大之辩的思考,我觉得小和大的确有绝对上的差异,但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拿到现实社会来看,两者间各有千秋,没有所谓的好与坏。鹏固然大,但是它的凭借,他的要求也更高,一旦发生什变化却不如朝菌,学鸠。就像细菌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数亿年一样,虽然每个细菌的个体存在时间都很短,但从整体上看,它们活得越来越好。

这一点就是恐龙不也是没做到吗?这也说明我们在生活中不必盲目追求巨大和成长。大了不一定是好事,适合你。

进一步挖掘,我们发现:差别已经存在,如果不能缩小,那么我们就不必坚持这种不可能的追求。这时,如果我们选择了逍遥,不再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斗争,也就解脱了,很快的投入其他事中。

反之,一味的追求,一味的让“超我”的意识站与本我上风,短时间内虽然看不到坏的影响,不过时间一长,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会让你身心疲惫,不能投入到事物中去。效率大大降低…….

有人认为,所谓无忧无虑,不过是庄子不断失望之后的无奈之举。的确,这是有道理的,只是反观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你如果不能直面做好又该如何?这是心灵的解脱就极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也可以像庄子一样选择“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其实,这里很清楚,所谓精神解放,不是失败后放弃而走开,而是让自己走出阴影,暂时忘记,甚至永远忘记不可能的事情。做到“心中不再想,现实有事做”。就如我过去一样,为了很多很多的事而努力,但一旦暂时的离开那种状态,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去。

我也曾难过很长时间,心里不断的进行思想斗争。但是都毫无作用。我知道自己选择了放下一切,追求“学鸽、学犁沟”的生活,突然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我是如此充满活力,甚至充满了对过去不想做的事情的期待。。

我想这就是“逍遥”的力量,是“心灵解脱”的力量吧!

《逍遥游》读后感【篇9】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教学读书心得。笔者对《逍遥游》现行注本○1(包括高中课文注释)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现行注本把《逍遥游》中“有所待”“无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是不妥的,它导致对全文理解的错误。

笔者认为,“待”应训为“呆”,即滞留。限止之意。“有所待”即有所滞碍,有所局限;“无所待”就是无拘无碍,自由逍遥。那“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为“逍遥游”之形也;而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者”,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构成“逍遥游”之“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2的境界。

笔者对《逍遥游》的篇旨,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高中语文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它的第一部分。它境界高远,思想深邃,文辞汪洋恣肆,确属难得的佳作。

但是,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意见。现行的注释,本两晋郭象。支道林之说,颇为时人接受,其实也有诸多滞碍不通之处。现在,谨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1、如何理解大鹏的形象?

我认为,《逍遥游》中的大鹏,是庄子塑造的一个“伟大,高傲的形象”○3。它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展翅高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我感到,这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写照,这就是象征他崇高理想的“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2、蜩。学鸠。斥鴳是什么形象?

我认为,它们是与大鹏相对立的形象。它们目光短浅,苟活于世,生命卑微而庸俗。它们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和境界,反而讥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在文章中以十分轻蔑的口气斥责它们,“之二虫又何知?”并且认为,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就像斥鴳一样,“所见甚小”。它们才是值得嘲笑和鄙视的。

庄子把它们跟大鹏作对比,明确指出:“此小大之辨也。”从而突出了大鹏高远的境界。

而现行的注释因袭前人之说,认为大鹏与斥鴳皆属“有所待”,同为一类,跟“无所待”的“至人”之类相对立,这就在理解上出现了矛盾。

《逍遥游》第三段末,写到一种“精神上绝对自由”○4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按照现行的注释,“待:凭借,依赖”,“恶乎待”就是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乘天地之正”,就是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御六气之辨”,就是驾御六气的变化。并特别注明: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

现行的注释由此解释说,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只有“游无穷”的“至人”,才是“无所凭借”。

这就让人想不通了。

顺一物之性,被视为“有所凭借”,何以顺万物之性,却反而成了“无所凭借”了呢?大鹏乘风而起,是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驾御着阴。阳。风。雨。晦。明这么多物事,怎么反倒是“无所凭借”了呢?是因为它驾御的东西特别多么?那样一来,他要凭借。依赖的东西不也就更多了么?

或许有人说,这就是辩证法。“无所不凭借”就是“无所凭借”。但是,这样一辨证,似乎斥鴳。大鹏跟“至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力够不够大,所凭借之物够不够多;“至人”也者,乃无所不能之至强之人也。——这显然已背离“逍遥游”的题中之义了。

有注本解释说,“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的意思,实质上就是“顺乎自然”○5。这样,“彼且恶乎待哉“,也就得到了"绝对自由"。

但按照现行注本对“有所待”的解释来推论,什么都顺应外物,这应是最大的不自由。

我所说的.矛盾还不止于此。

我在思考,什么叫顺乎自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固然是顺乎自然;“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又何尝不是顺乎自然?大鹏高飞九万里,似乎有违自然,但它“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难道不是顺乎自然?

其实,西晋的向秀和郭象在谈到《逍遥游》的篇旨时就曾指出,大鹏与斥鴳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是逍遥的。所谓“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6。

这样看来,世间万物,原无等差。庄子所向往的“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原来跟“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郡,而征一国”之流,属同一货色!

思路至此,忽至蹶踬。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看,把“有所待”的“待”字理解为凭借。依赖之义,并以此划出“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之类,应是此中的症结。

我们可以来试着作一下这样的推理:

斥鴳。大鹏都要凭借风力而飞,所以是有所凭借;

而“至人”乘正御气,顺应自然,所以是无所凭借。

但从“顺应自然”来说,能飞则飞,不能飞则不飞;能高飞则高飞,不能高飞则不高飞,小大之为,岂不都是顺应自然?

再从“凭借”来说,“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是为无所凭借;斥鴳之流,无能为力,干脆不乘不御,难道不是无所凭借?

这样一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针对向秀。郭象“小大皆逍遥”○7的观点,东晋学者支道林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8

在支道林看来,大鹏和斥鴳都不为逍遥。“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鴳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9,它们都只是一时的。相对的满足。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是“至足”,才是真正的逍遥。○10

在这里,支道林对“至足”作了两种表述。他先是打比方,说“至足”就像尽量地永远地吃饱喝足那样,是欲望的最大限度的满足;然后他又阐发说,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游无穷”,才是“至足”。

这就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了。

大鹏高飞万里,是为“营生之路旷”,而“至人”“游无穷”,何以就不为“路旷”?大鹏乘风而起,是为“失适于体外”,而“至人”“乘天地之正”,难道就纯乎自得于“体内”?

况且,从事理上讲,作无穷之游者,必当有无穷之不满足也。既已至足,何再游为?

看来,支道林的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细细分析,它的问题,仍然在于对“有所待”。“无所待”的错误理解。照他看,无论大鹏之飞如何高远,但因其“有所凭借”,所以终将“失适于体外”;而“游无穷者”“无所凭借”,所以就有了“绝对的满足”。

然而,诚如我上文已论及的,对于“天地之正”,“六气之辨”,只要有“御”有“乘”,就应为“有所凭借”;对于“无穷”之境界,只要去“游”,就已包含了一时的,相对的内容。“高兴”也罢,“放浪”也罢,都不是问题的实质了。

让我们来理一理课文《逍遥游(节选)》的三个段落的思路。

第一段,极写大鹏之飞。然后以蜩。学鸠跟大鹏作对比,并斥责其对大鹏的嘲笑,“之二虫又何知?”

第二段,开头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评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接着列举了诸多小大之对比作为例证。最后,作者再一次描绘了大鹏高飞万里的形象,又以斥鴳作对比,指出:“此小大之辨也。”

应该说,第二段中庄子对大鹏的再一次描写,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已被提升到“小大之辨”这样一个理论的高度,并以此提示全篇的主旨。

第三段,以“故夫”一词领起下文,表明是在承接一二段进行总结。文章把“知效一官”之流跟“游无穷者”进行对比,也是在和一二段中学鸠斥鴳一类跟大鹏的对比形成照应,并对“小大之辨”的主旨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最后推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

但是,在现行的注释和解说中,却把蜩。鸠。斥鴳和大鹏这两类作为对比的形象,讲成皆为“有所凭借”,同属一类。这样一来,一二段对大鹏的赞誉,被全盘推翻;而第三段的对比,也失去了前文的照应。更为严重的是,它使“至人”的形象,只剩下干瘪的空壳;也使最后的结语,孤悬文外,失去了坚实的支撑。

从文意上说,这种讲法,已使上下文大为扞格;从文理上说,否定了大鹏,又何以表现“游无穷者”的广大。高远的境界呢?

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有所待”。“无所待”中的“待”字的理解。

查《说文解字》,“待”的注释是:竢也。从“彳”,“寺”音。而“竢”的注释是:待也。从“立”,“矣”音。据此可知,“待”。“竢”二字,实为互训。

从文字学的知识来讲,古代的形声字,形旁。声旁实际上都有表意的作用。我认为,细细地分析上面两字的结构组合,对于我们理解“待”字的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先看“待”字的两个部分。“彳”,小步也;“寺”,寸土也。小步行于寸土,其势必为滞碍也。

再看“竢”字,就更有意思了。拆开分明就是“立”“矣”二字,限止滞留之意,已然明矣。

再查《辞海》。“待”:○二(dai)犹“呆”,停留,逗留意。《新华字典》也有解释:“待○二dai停留,逗留,迟延,也作“呆”。

据此,并根据上文对现行注本诸多矛盾的分析,我认为,把“有所待”的“待”注释为凭借,依赖,有所不妥。

我的理解是:“待",犹"呆"也;滞留也,限止也。“有所待”,应是有所滞碍,有所限止的意思;而“无所待",则应是无拘无碍,自由自在之谓也。

现在,试按照我的理解简析课文第三段。

本段以“故夫”一词领起,承接上文,写出三种境界。

一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此属斥鴳之流。

二是宋荣子。列子一类。

请注意庄子的表述。宋荣子是“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未树也”;列子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犹有所待也”。意思是,二人虽然没有汲汲乎追求世俗的名利,但都还有局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将此二人并举,文字上也两两对应,说明“犹有所待也”跟“犹有未树也”意义相近,是指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虽然“泠然善也”。“能免于行”,但终究有所限止(“有所待”),非能如大鹏万里之飞也。

现行注本将仅对列子所作的评语“有所待”,解释为“有所凭借”,并由此推扩开去,认为斥鴳。大鹏,均为“有所凭借”,而“游无穷”的“至人”,才为“无所凭借”,遂在全文的理解上,造成种种的矛盾和困惑。

我认为,本段最后写到的“游无穷”的“至人”,实际上是对一二段中大鹏形象的总结。

我们不妨来细细地对照一下。

第三段在末尾写到“至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这里,所谓“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所谓“六气之辨”,就是“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之形。

而一二段是怎样描写大鹏高飞的呢?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所言之“海运”,之“六月息”,之“野马。尘埃”,之“扶摇。羊角”,不正是“天道”。“六气”的具体的内容吗?

而大鹏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不正是“游无穷”的形象描写吗?(时人或以为九万里为实指,并以此辩其非为“无穷”,此说殊难苟同也。)

第三段末把这种形象总结为“彼且恶乎待哉”,“恶乎待”者,无所拘碍,自由翱翔之谓也——此即为庄子之“逍遥游”也。

可以看出,第三段是紧承一二段中的“小大之辨”,并进一步对之作了精辟地阐释。实际上,一二段中那高飞的大鹏,是为“逍遥游”之形也;而第三段中那乘正御气以“游无穷”的“至人”,是为“逍遥游”之神也。形神契合,前后相扣,何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何谓“逍遥”?

“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即“翱翔”。

《庄子》本篇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大宗师》篇有“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又与“彷徨”义同。

“逍遥”。“翱翔”。“彷徨”都有无拘无碍,自由自在的意思。

《逍遥游》极写大鹏之飞,运用一系列对比,阐释了“小大之辨”,并揭示了庄子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摆脱世俗的羁绊,驾乘着“道”,像大鹏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翱翔。

这就是《逍遥游》的篇旨。

这里,“世俗的羁绊”主要指个人内心对名利的追求,为至小;“道”是指心灵对宇宙万物的真谛的认识,为至大。这,就是全文阐释的“小大之辨”。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

按照现行注本对《逍遥游》段落的划分来看,高中课本节选的只是它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第三部分。

那么,后面两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它们是在围绕上文所论的《逍遥游》的篇旨进行论述吗?

让我们来简析一下它们的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三个故事。

(一)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不受。

(二)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谈论藐姑射山的神人。

(三)“尧……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窅然丧其天下焉。”

治理天下,俗人认为是大事,许由看作是俗务,惟其小者,当然不受。

再看那位藐姑射山的神人,“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神游于四海之外……”

连叔是怎么赞美她的呢?“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是其尘垢秕糠,将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注意,在庄子笔下,藐姑射山的神人,是多么高洁,多么美丽!她“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形象,不令我们想起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吗?而她那“磅礴万物以为一,”不以俗务为事的高远的情操,不也令我们想到那“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吗?

至于尧往见藐姑射山的四位高士,就窅然忘掉了天下的故事,其意略与上同。

这里,贯穿的是“小大之辨”,赞美的是自由“逍遥”,哪里涉及到“有所凭借”。“无所凭借”的划分呢?

《逍遥游》的第三部分,拟写了庄子与惠施的一段对话,辨析了两个有关“大”的问题。

(一)惠施讲了一个无用的大匏的故事。庄子以不龟手之药的不同运用为喻,指出:“此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匏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惠施又讲到一棵“臃肿而不中绳墨”的大樗树,并以此喻指庄子说:“今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也用比喻,讲了一个故事:狸狌“东西跳梁”,为了获取猎物,“中于机辟,死于网罟”。而那棵无用的大樗树呢,则可以“树之以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人能够“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可以看出,在这里,“大”与“逍遥”,相合相通,互为依存,共同构成了一种广大自由的精神境界。

清人王先谦在此段之末评注曰:“惠以庄言为无用,不知庄之游于无穷,所谓大知小知之异也,”○11

在这里,庄子反复论述的“小大之辨”,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揭示的篇旨紧紧相承吗?庄子鄙弃世俗,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不是与第一部分所描述的大鹏和“至人”的境界紧密相合吗?

从思想上说,《逍遥游》全文所贯穿的,正是庄子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所谓追求“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12云云,又何从谈起呢?而现行注本以“有所凭借”。“无所凭借”为根据所作的分类和解说,又何能通达呢?

时人惟叹《庄子》“扑朔迷离……难以进行流畅地解读”○13,为何不静下心来,反省其中的误读呢?

有人说,正确地理解《逍遥游》的篇旨,是解读《庄子》的钥匙。持此以试,“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部《庄子》,实际上都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的主线:以至大之“道”,来解释世俗纷纷之“小”(所谓是非。善恶。利害。穷达等等),目的是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于无拘无碍,自由逍遥之境界。

以此来理解“小大皆逍遥”的观点,就可以豁然开朗:这里并不是说,斥鴳。大鹏没有区别,而是说,像斥鴳那样生活于俗世的人,只要能够摆脱羁绊,顺乎自然,就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

以此读《齐物论》,读《养生主》,……读《大宗师》,读《应帝王》,前后瞻顾,亦都或有通豁之悟。

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论之范围,惟衷心期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有兴趣者,对此有所指正阐发也。

引文出处:

○1指参考书目中各书的注释。下同。

○2○3引自《庄子选译》前言第7页。

○4○12引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逍遥游(节选)》课前提示。

○5○6○7○8○9○10○13均见高四册语文教师用书184——193页。

○11引自《庄子集解》卷一第9页。

《逍遥游》读后感【篇10】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逍遥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逍遥游读后感篇【一】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的束缚,一无所获,没有自我,没有功德,无名,与天地之灵互动,自在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在惠施看来,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庄子则明智地指出,有用与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与小用的结果是人为的。

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它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对精神的超越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神人意象是庄子人格的最高理想,它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奇妙而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梦死,更不是指向丧失现实人生的邪教性寂灭,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出世,而是指向主体身心的审美体验,即人生的诗意化,审美化。

这实际上是对无私的延伸和自觉追求。身陷物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只会对“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话而付之一笑,殊不知,这种对神人的向往与追求中恰恰蕴含着他们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纯粹的智慧。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同时,我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么为名利而战,终日惶惶不安;要么没有生活目标和精神支柱;要么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提升。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其中,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不愿意花一个小时读一本好书。他们更愿意做的是泡在网吧里或在麻将桌前搓一个小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和推动。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篇【二】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鉴于她最漂亮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族。

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

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

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么为名利而战,终日惶惶不安;要么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要么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提升。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享受其中,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不愿意花一个小时读一本好书。他们更愿意做的是泡在网吧里或在麻将桌前搓一个小时。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撑和推动。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千古一逍遥——读《庄子・逍遥游》


烽火狼烟,点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孤独的极峰,望向梦里的仙境。芸芸众生,是谁得了不羁的逍遥?巨鹏?若无六月的风,它如何能上得九万里;尘埃?亦不过是借以生物的息,相吹罢了!

于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无为界。

意起思行,神游天地,无拘无束,你是人间逍遥的神!

然而,又有几人把你看的明?后世的学者,追不上逝去的风,只能握着卷卷残集,望文生义:

你,成了消极避世的人。

可笑,可笑他穿不过千古的时空,望不到你头上的天,踩不到你脚下的地,却偏又说了不负责任的话!

后世的人用后世的思维观念,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可也知一时当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此无为非彼无为,你的无为怎能用今世的无为来定论?

而你,却又穿越了千古,你的无为,在那战乱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这不正与我们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知道我的解说是多余,你就是你!精神的巨子,心灵月亮的守护神,又怎会管他后人如何评论?

历史长河滚滚东逝,你在风尖浪口依旧高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试问,有此境者,当有几人?

千古一逍遥,你,庄子,当之无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