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世说新语德行读后感700字 > 导航 >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读《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有感

世说新语德行读后感700字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读《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读《世说新语·德行·急不相弃》有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假设你刚乘上一艘足够大的小船,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请求与你同船,你会怎么做?一定很为难吧,不答应呢,自己的良心过不去,答应了呢,自己的安全又不受保障。在《世说新语》中,两位古人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华韵,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他们的船,华韵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幸而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船却因为太重而行驶缓慢,王朗就想要甩掉那个人,华韵说:我当初为难的就是这个呀,既然我们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就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丢下他。便依然带着并帮助着他。世人就凭借这件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两个朋友,对同一件事的选择竟截然不同。

世人都认为华韵优,王朗劣,都认为华韵急不相弃的言行很值得颂扬。的确,华韵不轻易向别人承诺,既然承诺了就一定做到,这种品德真的十分高尚,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就是说的华韵这种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去,并且敢于承担因此付出的代价。华韵是真正的君子。可是华韵也有缺点啊,他不应该这么优柔寡断,不是吗?再说王朗,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言王朗是小人。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王朗也是一心想要帮助别人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匪寇跟来,而他后文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不过是出于生存本能而已,并且没有真正的做出这件事。试想,换做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华韵那种境界呢?我们能够做到王朗这样,有一个救人的初衷,也是很不错的了。王朗后来想法的错误,不可否认。在刚开始时如果华韵,王朗两人没有携带那个人,也许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但若是后来华韵,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他一点生存的希望也没有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选择并且真正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既要像华韵那样信守自己的诺言,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又要下王朗一样有一颗本质善良的心。既然做不到真正的君子那样,那就退而求其次,既考虑他人的心情,又考虑自己的处境,做一个善良而不失智慧的人!

《世说新语》真的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在愉快的邀请别人上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警惕呢?初二九班姚思羽​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在阅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一篇优秀《世说新语》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篇一)

这篇《世说新语》的精选文章,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五则”古人言行举止的精彩之处,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第一则故事是“才思敏捷的杨修”,讲的是杨修与曹操一起看到了石碑上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而杨修马上想到了这一题的答案“绝妙好辞”,曹操则走了三十里地才想出来。第二则故事是“为友舍命的荀巨伯”,讲荀巨伯探望重病好友,恰好胡贼攻城,荀巨伯却不愿弃友求生,还用自己的义气与勇气让贼兵撤退。第三则故事是“巧对妙答的`钟士季”,讲钟士季去探访嵇康,但嵇康一直在打铁,旁若无人。钟士季见了要走,嵇康便拉住他问“听了什么而来,看了什么而去”,钟士季答“听了所听到的来,看了所看到的去”。最后一则故事是“咏絮才女谢道韫”,在谢安问“白雪纷纷像什么”后,侄子回答“在空中撒盐的景象差不多可以相比”,而侄女谢道韫的回答则非常妙,她答道“不如说它像柳絮凭大风而飞起”,不妙吗?

这几则故事中,有人是用奇言妙语展示智慧,有人用自己的义气展示他们的勇敢,但不管怎么说,智慧需要学习,勇气需要锻炼,所以说,只要现在开始学习、锻炼,也许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一定的时候,能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及智慧!

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篇二)

读完了《世说新语》,我不禁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品质,是常人所不可及的;他们的言行,是世人所不可表达的,是世人应歌颂赞美的。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短短的几句却足以表达千言万语,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世说新语》中的第二门,言语门,更是让我感受深刻,受到许多启发。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钟毓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则文言文说的是钟毓和钟会兄弟两小时候,一次正赶上睡觉,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已经睡醒,但暂且装作睡觉看看他们想干什么。钟毓先行礼,然后在喝酒;钟会只喝不行礼。父亲问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钟毓说:“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而钟会则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我不用行礼。”

看完之后,我觉得二人的回答精彩绝伦。钟毓的回答很妙,钟会的回答更妙。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喝酒却不行礼,就是一种不礼的表现。不过,偷酒本身不合乎礼仪,怎还称得上上有礼或无礼呢?他们兄弟两虽然还只是小孩,可是他们说出的话却如此深奥,正是体现了他们两个的思维敏捷。短短两句话,却可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这难道不让人赞叹吗?

可这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代人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语,而我们却不可以?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学的不够多。“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到底的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拥有的知识量是多么的渺小。我们这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才相当于在知识的大道上迈了一小步。“活到老,学到老”,后面学习的漫漫长路,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征服。

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篇三)

《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讲述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流传的新鲜故事的一本书。那么何为层次?有钱或有权?现代人大多都这么认为。但真正有层次的人,他的层次感是从言行中表露出来的。

陈元方,出生在太丘长的家中,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7岁时,他在门外玩耍时,来了一个人,是他父亲的朋友,他是来赴约的。但当时他父亲陈太丘因朋友未能按时赴约,而已经走了。朋友得知后很生气,甚至还心有怨言,骂了陈太丘。陈元方告诉他,赴约迟到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辱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友人听后自觉很惭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却自顾进了家门,不再理睬他。

有一个较为广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欢的方法去对待别人,友人已经无礼,是应该说说他。但是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层次感,体现了元方思想境界高。如果,只中说友人两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训儿子了!相反,他用行动告诉了友人:你这是没有人会喜欢你的,包括小孩子。

层次,不是钱或权,也不是说出多么深奥的话,而是做出最有意义,却又看似不起眼的一举一动。深奥,却又不做作的言行,才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层次感,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敬佩。

初中生读《世说新语》有感(篇四)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说新语》一书,它用清新简练的语言刻画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群风流雅士的形象,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部作品。

《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则,让我印象深刻。它记述了孔融被捕,其他人都躲进房里,只有两个儿子还在外面玩耍,孔融害怕他俩受牵连,谁知两个小孩用“覆巢之下无完卵”之理来回应父亲。不久之后,两个儿子果然也被逮捕了。

“覆巢之下无完卵”这句话说得真好。国家相当于“巢”,个体相当于“卵”,国家有难,人民就有难,两者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因此我想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如近段时间的中美贸易战,美国继续他们的大国强权政策,对我国施压,对华为实施制裁,幸亏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一直在振兴科技方面做到“匹夫有责”,多年排除艰难、一直坚持发展科技,如今终于可以在危机来临之迹抛出各项震惊国际的科研成果与美国作出抗争。于是,华为胜利了、中国胜利了。

不仅大企业,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多想想能为国家奉献什么,不要那么冷漠自私、事不关己。现在的我虽然还是孩子,但我也懂得饮水思源,努力学习,我相信现在我努力学习,将来也一定能我的祖国。“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读《世说新语》有感600字2024


最近我看了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在此过程中,让我感悟颇深的是德行一章,其中管宁与华歆的故事让我最为记忆犹新。

一次管宁与华歆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不被金子所打动,视金子如瓦片和石头,照常挥锄完成锄菜的任务;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扔在一旁。

还有一次,他们俩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当有官员乘坐华丽的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专注读书,不为车马所动,而华歆却被车仗所吸引,扔下书跑去观看。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俩德行的不同,最终使得他们割席断义,不再成为朋友。

我想,管宁和华歆的故事,今天其实仍旧无时不刻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管宁那不为外界之物而分心,把专注力放在自己所做事情上的德行和精神是我欠缺而必须学习的。但在努力将自己培育成一个有毅力、有专注力的人的同时,学会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做出同样的改变,那我想我就比管宁更出色了。

读完《世说新语》后和爸爸聊天,爸爸说,华歆后来成了曹操的三公,做了大官,而管宁成为一名知名学者。这样的结果让我觉得,其实他们俩都拥有一颗执着的心。管宁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学者,而华歆同样也执着于权势,他们读书的目的本就不同,但都拥有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他们那为着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的精神才是自己真正值得学习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有他自己的优点,就算他在一件事情上成了反面教材,但在另一件事情上就可能是一个好的榜样,只要努力去做了。

读《世说新语》有感700字2024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不过,我也坦陈,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得我云里雾里,觉得深藏玄机。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不过,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收录在《言语》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戏谑提问后,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他很镇定,没有直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哈巴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于是机智地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和引用,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士人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我觉得,《世说新语》是一本值得回味、一生去读的好书。

读《世说新语》有感1000字2024


一切跌宕起伏、波澜不惊的情感并不新鲜,在此之前早就发生过。可是当那些改变无情地到来时,这种感情又会占据我们的整个心灵,让我们欢笑;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流泪,让我们苦苦挣扎着惊慌叫喊,尤其是在改变刚来临之际、面对着失去一些曾经拥有的东西的时候。

《世说新语》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触动我心弦的是伤逝篇(二)王睿冲为尚书令, 著公服, 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 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 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 邈若山河。。主要描写了一段王戎的话:王戎担任尚书令,乘马车经过黄公酒家时,他回头对车后的客人说:我当初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势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看了这段话,多愁善感的我竟觉得心酸起来,但显现在我脑海中的,不是那家酒店,而是承载着我过去的母校。。。。。。

我的母校,我只能离开你的怀抱,远远望着你,在白昼里生机勃勃的样子,永夜里宁静无声的空寂;我的朋友们,原谅我只能向你们告别,时而微笑又或是含泪望着明月思念,在将要启程的人生路的火车站看着你们登上其他属于自己的列车,又或是看见谁还在人海中穿梭于世间的迷茫。。。。。。如今,这是时光容许我作出的唯一选择。

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经过我昔日的母校。车开过的刹那,也有和王戎一样的看着黄公酒家相似的感觉:看似近在眼前,又宛若远在天边。我触不到她,学习生活过于忙碌,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理由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唯一的理由是这份思念,但又有谁真正明白我这份复杂的感情,比起我的未来和学业,她在人们眼中实在太渺小,太不堪一击。岁月改变了许多,从我的身心到这整个世界,一个都不放过。就像那些校园里的风景,少了我和我的朋友,这些风景还是风景,但毕竟少了我们,毕竟还是变了。因为这些改变,我与我的母校,遥远得如隔着山河一般。。。。。。"

我的朋友们没有像古代的嵇叔夜和阮嗣宗一样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依然无法相见。然而我们无法穿越平庸岁月的尘埃,回到过去重拾快乐,哪怕古代作为尚书令的王戎也一样。可是时光的美丽正在于它的不可回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正是因为改变,因为失去的痛苦,才造就了我们的坚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才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才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才给了我们充实多彩的一生!

读《世说新语》有感750字2024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的刘义庆所著,主要描写魏晋时期名士风度,是一部志人笔记小说。

在阅读中,识鉴篇第十五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投舒丧命》(识鉴篇第十五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王敦去世,王敦兄弟王含,与王含的儿子,王敦的嗣子王应,都准备投奔王敦堂弟王舒,结果被王舒沉入江中害死。

王彬与王舒同为王敦堂弟,王含为王敦兄弟,王应为王含之子,王敦的嗣子,这是一家人。而王舒不仅没有像王彬那样接待王含父子,反而害死了他们。

这让我想起《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登基后,对才华横溢的曹植心怀忌恨,命他在七步内作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在七步内写下了这首诗,曹丕自觉不如。曹丕对兄弟残酷迫害,甚至要处死,将手足情深抛至九霄云外,这是何等残忍!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安德烈看见有的人来家里,对开门、倒茶的安德烈不予理睬,甚至没看见,反而一上来就热情地抱着弟弟菲利普,大声夸赞,并送他礼物,逗他玩,心里很难受。在龙应台的指引下,安德烈渐渐接受了弟弟。

2016年1月1日,我国的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拥有弟弟妹妹。

我自己就有个弟弟,从他刚刚出生,躺在医院的小小的婴儿床上睡觉,到他在家里大哭大闹,楼上楼下的人们见到她说:这个小孩的哭声真响啊!现在,他能扶着床边的栏杆站起来,平时呀呀学语,我见证了弟弟的一点一滴地成长。

有个成语叫手足情深。兄弟姐妹影视情谊深厚,而不是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自相残杀。白居易的《对酒》诗中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兄弟姐妹的身体中流淌着同样的血,兄弟姐妹的心中有着同样的梦想,没有什么可斤斤计较。我希望我与弟弟从小到大一直能手足情深,成为这个成语的最好注脚。

读《世说新语》有感350字2024作文


《世说新语》是南宋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方正、雅量、政事等三十六篇,讲述了当时名士的轶闻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篇的第九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名叫荀巨伯的人,听说在远方的友人得了病,便什么都不管去看他,正值匈奴人攻打这座城。匈奴人已经闯进,问荀巨伯:我们大军已到,城中无人,你是何等的汉子,还敢留在这儿!,他说:不忍留下朋友,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换朋友的命。匈奴人听了很是感动,便撤军了。荀巨伯冒死也要保护朋友,这才是君子之交啊!这就是真和诚的一种体现,能让敌人自惭而退,让我们见到了患难见真情的可贵。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义,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重义,这些品德值得我们推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