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诚实的格言 > 导航 > 诚实——比什么都珍贵

诚实的格言

诚实——比什么都珍贵。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诚实——比什么都珍贵,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我在书中看到:宋濂爱读书,因为没钱买,只好去借。每次借书都讲好归还时间,人们都愿意借给他。一次,宋濂读到一本好书,就要把书抄下来,但还书的时间要到了。于是不顾夜寒,连夜把书抄了下来。白天,他把书还给人家。人家看到还是那么好、那么完整的一本书,就对宋濂说:你还要看什么书,自己挑!后来,宋濂成了一代文豪。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是为人之本。只要我们信守承诺,就能得到更大的财富。不是说黄金有价诚信无价吗?所以上帝给了那个身无分文的人一筐诚信。因为诚信创造了财富。只有恪守诚信,财富才会源源不断地到你手中!这时候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就那我来说吧!那一次,原本与姐姐约好去陶庄。可早上天气一点也不好,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本来我想:下雨嘛,姐姐应该不会等我了,我就不去了。可转眼一想:万一姐姐在等我哪,我不是让她白等了吗?我还是去比较好。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真是这样。

我匆匆忙忙地去了,发现姐姐正等着我哪。嘿嘿,雨也停了,于是我和姐姐去镇上兜了一圈。一路上尽是欢声笑语。那一天我收获的是快乐。

所以,朋友,记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了诚信,不管你的人生是否够精彩,你都成为一个为快乐的人。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如此珍贵的母爱


——观《妈妈没有走远》有感
看到这部电影,不禁想起“冰心”的《纸船》: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电影中的小雅小的时候,母亲就病死了。父亲一直身兼母职,日夜地无微不至地照顾的女儿,而母亲临死前一直写了很多信。母亲死后,父亲就拿信隐瞒小雅说,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很快就会回来。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小雅就快把信看完了。与母亲相貌长得差不多的人出现了——丁艺。父亲骗女儿那是妈妈。终于有一天,女儿知道了那不是妈妈,是丁艺阿姨。丁艺一直想办法与小雅更好地打好关系。幼儿园的老师跟小雅讲了一件感人的事就是说阿姨怎么与小雅的故事。最后,小雅接受了阿姨。
小雅从小就认为天上的星星月亮是妈妈的化身,而父亲一直兼担起母亲的责任,给女儿梳辫子、煮饭、关心孩子……虽然小雅天天得到母亲的信,但是心里仍然很想念母亲的。父亲却一直忍着丧妻之痛照顾女儿,多么感人的事迹啊!父亲从没有嫌弃过小雅,而是处处为小雅着想,找来丁艺阿姨,也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感受到母爱,不要再失去母爱。小雅自从知道母亲去世了,仍然那么坚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晚上看见的星星月亮就是母亲,只要能看星星月亮就等于看见了母亲。阿姨为了得到小雅的“认同”一直坚持不懈地照顾小雅,为了小雅被别人讲闲话,也无所谓。
世界上有多少孩子生长在有父母爱的家庭里,仍然不懂得珍惜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孩子与父母亲一起度过的日子是多么地快乐,哪怕是一次吵架,哪怕是一次玩游戏,哪怕是一次跑步……都应该珍惜那瞬间的快乐,就有可能是毕生的回忆。
我生长在如此幸福的家庭,却不懂得珍惜,真是惭愧。平时,我母亲总是细心的关心我,就算是一声咳嗽,就算是一个哈欠,她无微不至怎样啊!而我说:知道了!你好麻烦啊!母亲虽然这样回答,但是母亲还是无可奈何的一笑而过,次次如此,而我却未能领悟她那母爱的珍贵。吃饭时,她总是细心地夹菜给我,我却一声感谢的话都没说过。母亲仍旧次次都夹我喜欢的菜给我,有时夹错了,我还骂,想到这里,真是觉得自己没有好好珍惜与母亲共度的每一次吃饭。共度的每一次聊天,母亲仍旧没有责怪过我。
我知道妈妈一直在我身后,带着鼓励的目光,含着希翼的眼神,挂着等待的笑容……我将会珍惜与妈妈共度的每一个美好的时光,共度每一次成功的泪水,共度每一次乐而忘返的游戏,共度每一次与妈妈一起的欢声笑语……

读《珍贵的礼物》有感



读了《珍贵的礼物》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游子那份难忘故土的感情。作者的外婆从很远的巴黎来看望她和妈妈,还带来了很多礼物给院子里的邻居。当她外婆要走时,作者和院子里的邻居都绞尽脑汁要送什么礼物给外婆。邻居有的送了故乡的特产,有的送了精致的竹筷,有的送了漂亮的工艺品……而作者却送了一盒泥土给外婆,外婆见了,眼泪簌簌的流了下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很奇怪:泥土有什么珍贵的?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又想,如果不珍贵,又怎么会把泥土放进小储蓄箱里呢?外婆又怎么会流眼泪呢?我带这疑问去问妈妈。妈妈听后,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在外国发了大财,就在那里定居并把家乡的妈妈也接过去了。有一次,他正要回家乡时,问妈妈:“您要我给您带回什么?”他妈妈说:“你给我带一包泥土就够了。”泥土,寄托着老人的乡情呀!
听了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开始领会到作者送泥土给外婆的含义和外婆流泪的原因。是啊,泥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很平常的!但对居住在他国的外婆来说却是珍贵的。她带走的只是一点点,而留下的却是她对故乡的无尽眷念。
是的,世上有百种语言,难忘那浓浓的乡音;人间有万般情意,而对故乡的情意是最难忘的。

读《珍贵的教科书》有感


书,对于现在的我们已经不足为奇了。从上幼儿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有了一批批课本。现在,我们的书本已经多得数不清,教科书、课外书,家里到处都是。平时看完了就扔,觉得习以为常。今天我读了《珍贵的教科书》,让我感到以前的教科书是多么珍贵呀!

这个故事讲了张指导员为了保护二捆书,竟然牺牲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

战争时代,延安小学搬到艰苦贫穷的小山村里,没有凳子、没有黑板------没有书,同学们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的。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条件远远胜于他们,每个学期都能发到崭新的课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闻着浓浓的油墨芳香,享受着先进的教学设施,与那个时代童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最让人感动的是,张指导员为了保护孩子们仅仅的二捆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临死之前,还关心着书本和孩子的学习。

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先烈。

难以信教的理由——《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文白话版的《西方哲学史》,罗素的作品固然伟大,但讲述哲学理念的时候,很多名词翻译过来毕竟有失精准——不如国人自己写得明白。虽然有很多伟大的译文作品,但如果可以,还是尽量读原著。当然,实在读不懂,那可以看一些好的中文作品——譬如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又是一口气读完——究竟有什么好呢?其实帮我整理了过去十几年思考的一些哲学和宗教问题:譬如说标题:为什么我不信教?宗教在做什么,我所信赖的科学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科学是不是另外一种宗教?如果我这么信科学,是否也是另外一种迷信?

  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物质是匮乏的,知识是有限且被垄断的——于是西方哲学史中,大部分时间是被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所统治的。即使我们质疑: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为什么一开始不去阻止他们?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拥有作恶的可能。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那么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需拥有自由意志,必须能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就把哲学的自由天性和宗教信条分割开来了,宗教占领了自由意志这块领地,人们沉醉于各种宗教辩论和仇杀,根本没有哲学发展的机会。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所以,苏格拉底的讨厌精神会让教父们抓狂,民众们也是受不了的。

  当然,一旦进入理性的领地,就连圣托马斯也没办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只能证明世上存在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巨大力量,却无法证明那股力量就是上帝,以及上帝能够具备全知全能全善的能力。罗素反驳道: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如果“万事必有因”,那么上帝的存在还要有自己的原因,上帝就要依赖于外物存在,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假如说并非“万事必有因”,那我们就允许有事物不依赖原因存在,那么万事最初的原因既可能是上帝,也可以是其他事物。

  好了,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哲学?想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个人幸福么?有现成的哲学或者宗教让我们选择,为什么还要翻开这些哲学书研究一番?就是因为我们不相信现成的答案。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而我们的圣贤在两千多年内,一直没有教我们问为什么,只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好了,从笛卡尔开始,现代西方哲学体系开始全面反攻。

  “我思故我在”,其实并不是说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也不是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而是说:“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这其实是超级简单的逻辑表达,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里却很难——都得用比喻,道理都是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其实西方哲学家们一点情调都没有——像斯宾诺莎用数学公式来证明人生问题,我们一般看两眼就放下了。当然,最开始这么做的,还是笛卡尔——不过第一个这么做的人自然并不是很强。但他用了一个以后我们都熟悉的工具:二元论。把心灵以及心灵以外的部分划分开,相互平等独立,可以互相影响,但不能完全决定。这容易接受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痛苦。虽然解决得不是很好,但现在至少有可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物质世界的痛苦。

  不过将理性主义应用在幸福上达到极致的是斯宾诺莎,他清苦谦逊,放弃多种优厚的机会,用最少的金钱和保持健康所需的生活乐趣,将整个一生贡献给了理性思考。用各种数学一样的定理推论,证明了理性可以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当然,有叶孤城就有西门吹雪——英吉利海峡对岸就有个聪明的英国人——洛克,认为人心是一块白板,什么都没有,我们之所以有文明,靠的是用归纳法和经验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当然,荷兰又出了个莱布尼茨和洛克打了若干个回合——可惜,英国出了个震古烁今的牛顿,天才中的流氓头,流氓中的绝世天才。

  好了,牛顿在哲学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机械论——用物理学去解释包括人类意识在内的整个世界。我们衡量某个学说、理论、定理是否好用,只取决于两个原理:能否准确预测未来;是否足够精简。以前一些过时的理论,修修补补之后未必不能预测或者解释一些事情,但明显不如后来更先进的理论好用。牛顿一下子把当时可以观测的整个宇宙各种奇妙现象,用三个定律就搞定了。于是人类这下子可以肆无忌惮地膨胀——之前各种哲学理论都得靠边站。什么我思故我在,还我散步故我在呢!不过机械论并不是最有害的,这个理论再往前一小步就很容易变成决定论。这和中国传统中的宿命论很像,容易让人放弃斗志,但在失意的时候可以随遇而安。

  科学体系并没有开心多久,机械论当中忽略人性的部分,被休谟抓着好好整了一顿:《人性论》认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不可靠,律法无法从经验中确定获得,而理性主义的那些公设明明又不可靠。科学家们慌了,因果律和归纳法的确会是循环论证,理性主义有独断论的危险。此时我们会想插一句——中庸之道不久解决了么?不过其实中国的中庸之道也不行:因为没有可操作性:当中的那个点究竟如何界定?“比如中学的校训常有严肃、活泼两条,问题是什么时候严肃,什么时候活泼?老师们多半会回答,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活泼的时候活泼。假如你受过基础的逻辑训练,真该把这句话扔回去。实际上学校想说的意思是,老师要你严肃的时候你就严肃,要你活泼的时候就活泼。所以严肃活泼这句美好的废话的世纪意思是:听老师的话。”

  为什么当时的哲学家都在搞这些闲的蛋疼的事?因为大部分人都还是信教的,没有信仰危机,就零散想点形而上的东西而已。再大的问题也不是事。不过16-18世纪,整个欧洲发生最大的变化其实来自于活字印刷,传播知识不再被教会垄断——反而教会不断出版的《禁书目录》成为畅销书目录,一旦教会指定哪本书被禁,在荷兰、波兰、日耳曼的乡村里就开始大量印刷并流行(就像我们今天谈的那些少儿不宜的东西一样)。折腾了几个世纪后,教会的权力日趋萎缩,说别人会立刻被神惩罚,再也不管用了(狼怎么都不来,就没谁会信)。

  从这开始就是德国人的时代,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以及爱因斯坦、海德堡……康德首先把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完全不可知,一部分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又恢复力量了。对于一些永远无法证伪的阴谋论,我们能做的就是:管他呢!

  当然,康德的理论还是挺有缺陷的,物自体以及证明的方式上并不完美——而事实上到康德为止,哲学家们(以及包括很多普通人)都是想用一个理论解释所有的问题。而黑格尔牛逼的地方就在于用辩证法来看:世界在不断变化,解释世界的理论也是在不断进化的。当然,他还是认为背后有个绝对精神在推动着这些理论在不断进化,会在某一天达到形而上学的终点——整个世界都会展现本来的面目。而究竟是谁才是这个绝对精神的实现者呢?就是黑格尔本人!难怪其他哲学家都看他不顺眼……于是他写了一套《哲学史讲演录》,来个万佛朝宗……

  然后就是叔本华咯,虽然他的悲观主义很有开创性,但说着要修炼道德克制欲望(特别是性欲)来苦修,但本人非常自负,关心名声,超级坏脾气,另外还不停地把20岁不到的妹子……不过承认欲望的天性,是哲学的一大进步。叔本华去世五年后,尼采的“超人”概念以及精英道德横空出世,迄今仍旧被很多愤青所崇拜。他并没有成体系的著作,但影响力巨大。不过更容易被温和的人群接受的,应该是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人该怎么活着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别人不能替他得出答案。很多人信仰基督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而是喜欢混在群体里,通过集体的暴行来彰显自己的强大——同一时期,勒庞写了著名的《乌合之众》,持有基本相同的观点。

  而此时,科学的发展开始如日中天并影响到哲学:物理学的强大,进化论的发现以及心理学的发展。首先把宗教打趴下了——宗教信徒有个无敌的说法:这世上还有很多东西是科学没办法解释的。的确,很多东西是现在的科学解释不了。但并不意味着未来解释不了,也不意味着神学能解释,并不意味着神学的解释是正确的。科学愿意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正是它的优点。而当时科学所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及进化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将宗教逼入了死角。

  科学牛逼了这么久,可哲学直到百年后才出现了罗素这个伟人——不过作者将罗素比喻为英国段正淳:因为他从17岁到80岁中的四个老婆四个情妇都是20多岁的姑娘……按照他的名言: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而他被女大学生问问什么放弃哲学研究,回答是:因为我发现更喜欢性交。“人这一辈子,就得照着罗素这么活。”

  不过罗素创造的逻辑实证主义,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弟子维特根斯坦。两个人的研究合在一起:第一,大部分哲学问题,特别是形而上的问题,按照严格的逻辑实证的方法——也就是科学方法去研究是无法得出答案的;第二,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能用理性严谨研究的问题很有限。哲学其实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命题不一定非要经过逻辑实证的严格检验才有意义。日常语言既是有意义的,也是建立在各种独断的规则上的。因此哲学不可能成为严谨的学科,不可能严谨地解释这个世界。它只能描述这个世界。

  看似哲学要陷入另一次灾难——当然不可能。同时出现了一个沿用迄今的理论:实用主义:效果好的理论,就是真理!看似简单玩笑,但在美国和现在的中国,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当然,实用主义并不代表只要有用就没有原则地相信。人生有很多心灵上的问题,最容易接受又效果最好的观点莫过于相信这世界上有神灵,公平地赏罚这一切,而且人的灵魂不灭。但光是这么说是没有说服力的,故事再怎么编也不会是事实。虽然我知道去下了火车去霍格沃茨城堡可以坐小船或者马车,拉马车的那种马,只有见过人死的才可以看到——但这除了增加我人生的趣味性之外,并不能成为信仰啊。

  不过在这之后,剧情就直转直下——非欧几何和相对论的出现,证明了人的认知能力非常有局限,就好比阿法狗所用的招数,不是一般人类思维模式所能达到的(当然,人类也是可以继续学习并改进的)。海德堡测不准原理,是常规生活体系中完全不会碰到的东西,除了在数据中能体现之外,我们完全无法直接感知的一个世界。科学也承认,自己是不靠谱的,对于现在不能解释的部分也无能为力。科学并非揭示真理,仅仅是实用工具。

  那最后回到那个如何追求人生幸福的问题上,科学并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跟着其他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来?你确认愿意这样吗?最实用的是信仰宗教,但又没有有力证据证明神灵的存在之前,我们也不信。那用经验主义行不行?NO,经验主义只能考察个别的、孤立的经验,休谟的怀疑论已经说明了。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们陷入了绝境,至少还有这些是确认的:首先,真理是主观的,仅仅指的是那些经验不可验证的问题。在人类有能力经验的领域里,特别是客观经验领域,我们还是应该坚持经验注意——最好的代言人是科学(包括很多心理学研究在内);其次,真理是主观的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一些固定的方法去追求,或者说放弃追求,还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领悟自己的真理;第三,虽然理性难以表达这些感受,但我们还有其他手段,比如艺术;第四,虽然我们不能用客观经验去检验主观真理,但我们还可以靠主观经验去检验,也就是每个人自己的感觉和信念;第五,即便没有统一的真理标准,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即使我们不相信宗教,但也不可以道德沦丧——做人不要勉强自己勉强别人,被法律惩罚不是好事儿,等等。刘瑜说过,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制度,单纯讲道德是一件很无力的事,别人怎么想,做事的动机,主观真理都不重要,只要制度约束了ta的行为就可以了。

  中国哲学就用了一章,为啥?不实用呗。厚古薄今是传统,动不动就是感叹世风日下。重视宏观理论,轻视具体经验。大道理讲好了最重要,个别经验的验证不重要。重视名正言顺,很多人的喜欢是先相信了某种理论,就认为该理论可以去指导一切经验问题了。作者在这举例:有人从古籍中翻出告诫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话,然后就说这就是环保!所以要宣传环保!老子还提倡人回到原始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根据这些教诲,怎么不住到深山老林里去?我们很容易把一些主观领域的东西放在客观领域,包括别人的主观领域——这也是一种客观领域。

  最后的总结:世界观有三种,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在前面两个可以经验的世界里,作者坚持的是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于非经验世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信仰。我们没办法验证上帝存在与否,剩下的选择会在怀疑论,反对独断论,陷入不可知论里面徘徊——这类哲学问题,答案是永远的未知。当然,不靠理性去评价各派主观哲学,还不如相信不可知论。读后感[.cn]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相信宗教可以过的特别平静安乐,不惧怕任何伤痛,临死的时候还相信死后会有更美好的世界……信仰宗教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还有个关键的地方——你得真诚地信仰啊。真正的信仰,不能靠理性。如果纯粹从理性出发,只存在两个选项:我认为宗教是不可信的;信仰宗教是一件好事,我愿意多了解宗教,我不拒绝它。信仰宗教是牵扯一生的事情,怀疑和信仰本身又是相悖的,尝试是一种穷尽一生才能知道结果的冒险。

  如果不信宗教,我们可以做什么?第一,不要忽视自己总有一天会死这件事,死亡会成为我们思考哲学问题的动力;第二,放弃一些物质享乐(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会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至于我自己嘛,当塔奇克马为了救巴特毅然和敌人同归于尽,当他们为了拦截核弹,用自己灵魂所在的卫星去撞击的时候,你会发现,灵魂是存在的。当Andy在Zihuatanejo磨着旧船,等待瑞德穿越国界来相会的时候,你会知道,走过泥潭的自由不仅是一种自我的解脱,更能润泽他人。当他发现人猿星球的奴隶人被猩猩统治的始作俑者是人类自己,人类文明的衰退都是咎由自取,你会知道适可而止是重要的智慧。当那只猪长出獠牙,不再让任何人接近,你会知道乌合之众众口铄金的残酷。一切的点点滴滴形成了我自己的信仰,宗教那些现成的哲学所能带来的安宁与平静,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重点在于,不需要勉强自己去接受一个你已经开始怀疑的体系。所以,独立思考可能会落入循环论证的怪圈,但随波逐流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至于人为什么活着?这三个短片阐述得再好不过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中文白话版的《西方哲学史》,罗素的作品固然伟大,但讲述哲学理念的时候,很多名词翻译过来毕竟有失精准——不如国人自己写得明白。虽然有很多伟大的译文作品,但如果可以,还是尽量读原著。当然,实在读不懂,那可以看一些好的中文作品——譬如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又是一口气读完——究竟有什么好呢?其实帮我整理了过去十几年思考的一些哲学和宗教问题:譬如说标题:为什么我不信教?宗教在做什么,我所信赖的科学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科学是不是另外一种宗教?如果我这么信科学,是否也是另外一种迷信?

  在历史长河的大部分时间里,物质是匮乏的,知识是有限且被垄断的——于是西方哲学史中,大部分时间是被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所统治的。即使我们质疑:上帝既然知道亚当和夏娃会偷吃禁果,为什么一开始不去阻止他们?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关键在于自由。上帝给了亚当和人类自由意志,所以也必须让人类拥有作恶的可能。更具体地说,上帝是善的,而上帝的善表现在上帝对人类行为要进行公正的赏罚。那么既然要赏罚,前提是人类必需拥有自由意志,必须能自己选择行善还是作恶,否则人类就不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就把哲学的自由天性和宗教信条分割开来了,宗教占领了自由意志这块领地,人们沉醉于各种宗教辩论和仇杀,根本没有哲学发展的机会。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所以,苏格拉底的讨厌精神会让教父们抓狂,民众们也是受不了的。

  当然,一旦进入理性的领地,就连圣托马斯也没办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只能证明世上存在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巨大力量,却无法证明那股力量就是上帝,以及上帝能够具备全知全能全善的能力。罗素反驳道:那什么是上帝存在的原因呢?如果“万事必有因”,那么上帝的存在还要有自己的原因,上帝就要依赖于外物存在,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假如说并非“万事必有因”,那我们就允许有事物不依赖原因存在,那么万事最初的原因既可能是上帝,也可以是其他事物。

  好了,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哲学?想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追问人生意义,追求个人幸福么?有现成的哲学或者宗教让我们选择,为什么还要翻开这些哲学书研究一番?就是因为我们不相信现成的答案。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而我们的圣贤在两千多年内,一直没有教我们问为什么,只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好了,从笛卡尔开始,现代西方哲学体系开始全面反攻。

  “我思故我在”,其实并不是说我存在是因为我思考,也不是人生意义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无所谓存在不存在了。而是说:“我思”为真可以推导出“我在”为真,而不是说“我不思”的时候就“我不在”了,在不在我们不知道。这其实是超级简单的逻辑表达,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里却很难——都得用比喻,道理都是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会自我怀疑。其实西方哲学家们一点情调都没有——像斯宾诺莎用数学公式来证明人生问题,我们一般看两眼就放下了。当然,最开始这么做的,还是笛卡尔——不过第一个这么做的人自然并不是很强。但他用了一个以后我们都熟悉的工具:二元论。把心灵以及心灵以外的部分划分开,相互平等独立,可以互相影响,但不能完全决定。这容易接受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避免痛苦。虽然解决得不是很好,但现在至少有可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物质世界的痛苦。

《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决心学习英国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样,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我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必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反映现实的文学都说成是现实主义文学,把现实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展。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狄更斯的创作,想像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这和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奥利弗一个孤儿,他被投入了一个充满贫困与犯罪的世界,忍饥挨饿,挨打挨骂,从来没有人关心他。邪恶的费金,残暴的比尔赛克斯,以及一大群窃贼强盗。他们把奥利弗训练成一个神偷手,然后利用他去骗取钱财。可是奥利弗不愿去干这些事情,费金就对他拳打脚踢,迫使奥利弗到处流浪。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善良的人,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奥利弗感到非常温暖。

当我想到一个九岁的孩子,在伦敦被迫加入罪恶累累、堕落不堪的小偷、强盗、亡命之徒的行列之中。但他并未放弃,在他的心中仍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多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过上了自己所想往的生活。我真觉得奥利弗真勇敢、真坚强。而我们生活在蜜罐里,福窝里,却总是抱怨,总是不满足。但我们可曾想过,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正和饥饿、寒冷、疾病作战;正面对着失去亲人,飘泊流浪的生活。他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更需要不屈的精神、勇敢的精神。

我要学习奥利弗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勇敢的精神。

我们也要学习善良的布朗洛,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奥利弗的。

看了《雾都孤儿》,让我受益非浅,让我懂得了社会的冷酷与人的性格的残暴。我们要行动,帮助他们,挽救他们。

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这《雾都孤儿》,这里面突出了一个典型人物,可怜、凄惨、悲苦的南希,她生活在一个残忍的世界中,却挣扎着要忠实于她所爱的人。她为了帮助奥利弗,而背叛了她所爱的人,最后遭到了坏人的毒手经过这一连串的事奥利弗却坚强不屈,勇于斗争,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