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论语读后感600字三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三篇。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论语读后感600字三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篇一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二

我最喜欢读历史书籍了。最近,我迷上了一本《论语》。主要讲述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每一句精炼的话语,都是那么的简单明了。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其中主要讲述了君子应该务本的道理。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这句话,让我明白学习也要及时复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单纯的学习告诉我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可以提高我们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能力。当下最为缺少的也好象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这一点一样。交一个益友,可以开阔视野,互相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既然交友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呢!子夏也曾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一点更为重要。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就是立足社会所在。努力吧!朋友

篇三

《论语》是我爱读的经典书籍之一,在三年级参加经典诵读大赛时曾背诵其中的章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的第一段话,甚至已读过数百遍,能倒背如流。却从没想过要用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语文小考得了满分,很兴奋,脑子里面蹦出了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非常吃惊,怎么也搞不清楚,这句话为何会在这时从我耳边响起,于是终于明白:素读反复多次以后,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同时还能以最快的方式背下来。

《论语》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守信用,希望我能与曾子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又如: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它的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现实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同学期末考试考了全市第一,就不停地夸耀自己,同学们都不理他,终于有一个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嘛!他哪知道,拍他肩膀的人得了全省第一。这也见证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品读经典,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能给自己增添许多乐趣;素读经典,记住古人说的话,从中寻求做人的道理;素读经典,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让我们素读经典吧!让经典陪伴我们快乐成长!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论语读后感600字


论语读后感600字

半部《论语》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闪光的语言光照古今!不必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代枭雄蒋介石,对它情有独钟,就连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远的影响也不胜枚举!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道理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吗?孔子说的这句深刻而又蕴含哲理的话,告诉(用词不准,建议改为:不外乎告诫)人们修养是如此的重要。修养好像花儿在寂静中开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结实。

前苏联华西列夫斯基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在别人眼里,他似乎没有什么特长,但为什么会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因为司令部在集合开会时,他总会第一个到,然后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着敌人应在什么地方出现,我军现在在哪?如何挡住敌人的去路,而将他们一网打尽?他在那似乎总是在自言自语,到会的人都说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自言自语一定是发疯了。

华西列夫斯基听到大家的非议后并没有生气,依旧在那里想着大事开会时让他发言,他一会说这儿,一会说那儿,云里雾里,在坐开会的人都听得稀里糊涂,斯大林来回踱着步子慢条斯理地说道:坐下吧,我亲爱的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说了,还是让我来说吧!斯大林把战争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来,聪明的华西里夫斯基早在开会前的自言自语,就已经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到了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吸烟、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里,他不怨恨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对别人的指责不愿恨,才没有使自己在政坛上树敌过多,又得到了领袖的赏识,才当了三十年的参谋长,成就了他光辉的的一生!修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远拥有它,你的人生就会拥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论语读后感600


论语读后感600范文一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读后感600范文二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孔子论语读后感600字


想必人人皆知吧!这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写的。俗话说“半步论语治天下”在[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让我深受触发“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和“智”同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孔子的学生)啊!让我来告诉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就是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行为,自己也曾不懂装懂:记得那一次晚上,我在房间里做着老师留下的家庭作业,姑妈在外面看着电视剧,虽然声音已经调得很小了,可我还是听出了是我现在最喜欢看的[宽恕],我就好比身在曹营心在汉了。

正好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借此机会出去看看。我拿着题目,走到姑妈面前,姑妈接过练习本,端详了一会儿,我的眼睛瞟着电视机。姑妈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很快,思路解开了,姑妈一步一步地向我讲解着,我却在那里看电视,起初,姑妈并没有发现,后来,姑妈觉得我心不在焉,她一手把练习本摊在桌子上,说:“你是在看电视,还是在听我讲题目?”“我——我——”我羞愧地下了头。读了[论语]之后,我决心再也不犯那样的错误了。

《论语》读后感范文三篇


引导语:读完《论语》后,要怎样写一篇读后感呢?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哪里有?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后感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论语》中的道理我从小就会背诵,可我从来没有去研读过?这个寒假我便把《论语》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读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读着读着我不禁脸红了起来。我便下定决心,以后要虚心向班中同学习;在读到”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时,我便以此为目标……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历史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我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使我端正态度,让我明白要谦虚好学,以厚待人,以仁待人。希望我们能饱读诗书,奋发向图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三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

他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只要能学着把《论语》这本书“读薄”,你就会总结出《论语》一共写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习 《论语》首先告诉我们一件事,学习。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定的事实,人要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首先要学会培养学习兴趣,其次是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最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

二、孝道 孝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在中国都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十分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么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还是朋友。这一点,《论语》中讲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这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哪怕是三军可以夺帅。”这句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得很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缺乏的是在到达志愿之前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那条脚踏实地的道路。

五、快乐人生观 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们一片忙碌: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重组新的家庭、修补破损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过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们渐渐地弥合心里的伤口,去逐渐减轻心灵的苦痛,通过劳动,汶川重新获得了新生。

《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约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在生活中总结体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知音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这一切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实现的。 思想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人,也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对人谦恭友爱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如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无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国家的治理与安定也和为人的基本修养有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合适的时间调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除去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严谨、守信、节俭、仁爱)都是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的。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也是从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点开始的,的确是值得重视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读后感范文三篇]

论语读后感作文三篇


导语:《论语》影响了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了无数青年才子。下面是论语读后感作文三篇,欢迎阅读!

篇一: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篇二: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篇三:论语读后感作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作文三篇]

《论语》读后感600字:感恩父母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通译》读后感范文600字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