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分析15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分析150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分析15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当我回首那本读了四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时候,才发现,我仍旧有很多新的理解出现,下面我会在无聊的时候把自己对每一篇的感受一一的列举出来。再次感谢作者塔塔的死亡周刊带给我们这些精彩的患者采访。

很多人都在批判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小说,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我会用我的分析告诉你们,首先,夸张成分一定会有,但不是很多,如果说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作者一个人编写出来的,那么在我看来,作者不可能是人类这么简单,如果他有这样的能力,不去做科幻电影的导演真的是屈才了,我可以用人格担保,文章中的故事全部都是实例。

1.《生命的尽头》

文章当中的女患者思考的问题我早就有思考过,今天重读文章的时候明白了很多,科学家在苦苦寻找的外星生命其实有很多形式,如果把生命形式的衡量标准与地球相同,自然不会有什么如意的结果,就像那位女患者所说,石头也是生命,在石头的视角下,我们的生死太过飞速,石头不会意识到我们的存在,整个蚁巢是一个生命,蚁后充当大脑,心脏以及繁殖器官,其他的工蚁就像红细胞不断地传送着养分。我曾经看报道,在深海地区,生物可以在高压海底,水温上*,上千度中正常生存,难道它们不就是地球上的外星生物吗?科学家的意图不是寻找生命,而是寻找可以和我们沟通的生命,仅此而已。

2.《梦的真实性》

连环梦相信很多人都做过这种梦,此次梦中的的事情会在下一次做梦时延续或者重演,文中患者的连环梦与他人所说的连环梦有少许的差异,第一,患者已做此梦数年,第二,此梦根据时间的推移会有延续性,再有,梦中除她以外的唯一人物是一个和她生活毫不相干的,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就是最大的差异,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欲望的体现,但是此梦没有一点符合这个结论。患者可以在梦中自由活动,而且可以记得住一些细节,这可以证明一点,患者的脑容量不一般,她可以在自己的大脑当中建立一个地图,就像虚拟游戏,听起来类似《到梦空间》,但是这个是真实的,不可思议。

3.《四维虫子》

是我格外关注的篇目之一,因为四维空间成为了当今热议的话题,因为大家都有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是有好处的,四维空间的一些理解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笔者曾经在空间中有提及,先说说这位少年,他说自己可以看到绝对四维生物,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眼见为实,在这个新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句话了,看不见,摸不着,不一定不存在,就好比核辐射,没有精密的仪器你是无法检测到的,但是它却可以杀人于无形,人类的眼睛只能观察光谱可见光的范围,这是何等的狭小,狗的鼻子可以分辨数十万种气味,蝙蝠通过超声波探路,蛇的信子是热感的,苍蝇4000个小眼组成的复眼,海豚的声波等等,相比之下,人类的器官都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只有一个所谓相对高贵的大脑,人类没什么可以骄傲的,我们只是拥有一个特长而已,我们事实上是不能像其他物种那样完美生存的,我们的生存是一种透支,没有互利的循环,所以说,人类的大脑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恰恰人类伤到了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人眼的接受光谱扩展到从长波到宇宙射线,那么我们看到的世界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或许周围的东西都是透明的,我们会有一种类似眼睛的接收器,它不是眼睛,因为它不可以分辨颜色,记住,颜色只是人类想象出来的东西,发光不存在,所谓的发光只是物体的辐射正好可以被人类的眼睛识别形成了神经冲动,真实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颜色的。

综上所述,人类的认知能力极其的有限,世界上有太多的事件是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不能急求于否定它们,文中所说,专业的人给那位少年做了物理测试,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用了自己的知识去衡量他所学过的知识,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毕竟不是一个维度的知识,一个先天性失明的盲人画家可以画出三维透视图,我们为什么就不允许一个普通人拥有四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别忘了,一切还仅仅都是假设。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文/练周祺

在班上同学介绍了这本书之后,我通过某种特殊的渠道得到了这本书。但是由于时间问题,没有读完。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观察虫子的故事,同学也是介绍过的。不过我还是要再说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观察什么,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几天,让作者被他信任,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来,他认为像石头这样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单独的生命体,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说不定就是这样呢?

我还记得的一位认为他一直都在写一篇小说,而他便是这篇小说的主角。我们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收笔,他只知道这是一篇小说,一篇介绍他的自传体小说。当作者去采访他时,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时候,开这家医院,也就是情节的转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样。和上篇一样,在我们其他人,也就是所谓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他想到了,而且还说出来,勇气和想象力都超过了正常人。可能他们与天才的唯一区别,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位。据他说述:我杀了他,但是他没有死。他每天都会去同一栋子杀一个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用绳子杀了他之后,在他离开这栋房子之后,他还向被他杀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体验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样。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胶带还有他给被杀害的女友蒂的一本杂志。当作者离开那栋房屋,向那个窗口张望时,他想象出了一个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这听起来有点恐惧,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是这件事真实发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实的发生了。

总的来说,这些人被我们这些正常人称为疯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完全是另一个样,比如说我们通过光反射到苹果上,发现苹果是红的。可是他们用某种其他办法,却发现是绿色的。我们便对他指指点点,从此,一位天才就变成了疯子。他们与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被我们称为天才而被称为疯子呢?就像题目一样,只是他们想走的方向不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从来不写读后感,这是第一次,究其原因,是自己没读几本书,无感可发。

常常有朋友误认为我读书很多,找我推荐,我总是谦虚地拒绝。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收获,但只有一本让我铭记于心而且受益终生,五六年前第一次读,至今读了五六遍,不太舍得推荐给别人,只给几个朋友推荐过,不得不说,我挺自私的。欣慰的是,凡是因我推荐而读过此书的人,都自己又买了一本珍藏。

有时候朋友坚持让我推荐,我就问问其他朋友,然后做一个搬运工,转发一下。

忘记了去年的什么时候,跟风买了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随便翻到一页,读了一个章节,把我吓坏了,简直是科幻小说。我胆小,于是乎,束之高阁了。前两天收拾柜子,不小心看到了箱底的它,出于好奇,就想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虽然这本书在这两年挺火的,但这次不是跟风。

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天都会见到上百名精神病人,没有直接接触,也没有过交流,只是每天都能看到,在隔着十几米的距离外,很少时候也会擦肩而过。周围人都习惯称呼他们疯子,包括我的家人偶尔说起时,为此,我曾跟家人冷战了几个月。称呼他们疯子的人没有恶意,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我心中,他们只是精神不太好的人,医学术语讲,叫精神残疾人。

说正常人眼瞎,他可能不会介意,说视力不好的人眼瞎,他可能会在意;说一个正常人腿瘸,他可以当成是玩笑,说一个走路不方便的人腿瘸,他可能会很难过。一个道理。

尊重他们,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而是我曾经受到过类似的不尊重,在去年夏天跟好友张明柱在肯德基聊天时,他问我对未来生活有什么希望,其中一个是我想写本书,已经完稿,正在争取出版发行。另一个是我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发自内心的那种,目前还没实现,需要大家的帮助。

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需要先尊重别人。最直接的,就是每次见面时我都会报以微笑,以示打招呼,他们也会朝我笑。

前年的某天,偶然跟精神病院医生朋友聊天,她给我讲了两个病号的情况,让我一度想写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书,后来因为自己有书要写,就搁置了。再后来,就买了《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原来,在我思想产生之前,有个叫高铭的人,行动都已完成,且提前了好几年。思想快还是行动快,还是要看人。

两个病号,一个是30岁左右的男子,至少185cm的身高,他是一名当地镇政府公务员,工作两年后得了精神分裂症,就住进了精神病院。女朋友离他而去,一辈子种田的父母不懂医疗保险,一直自费。另一个病号是30岁左右的女子,我没见过(应该见过,只是对不上号),她是一名教师,英语八级,父母已故,未婚先孕后,那个让他怀孕的男人抛弃了她,再后来,她得了抑郁症,学校校长把她送到了精神病院。就是些这样的人,我每天都见到上百人。看着他们,我常常会莫名地落泪,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活着很幸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我用了一天时间读到了永不停息的心脏,全书2/3处,然后决定不再读了,第一个是我真的胆小,有些章节里的对话太恐怖,再读下去会对我有害,昨晚的睡眠已经严重受到影响;第二是因为我想我已经得到了我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写下这篇读后感,是读后感本身,不是其中的内容,本文中的感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有了,但一直没有静下心认真梳理,更别说写出来。

套用一句书中的一个精神病人的话说,就是阅历够了,经历不够。这篇读后感,就是弥补经历。读书的过程中,几次想放弃,因为我几次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的思想和经历,曾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身上,尤其是关于梦的。

刚刚记事的时候,应该是四五岁,二十几年前了,母亲赶着牛车拉着我从外婆家回家,路上我睡着了,做了个梦,梦醒了,我就感冒了,上吐下泻。我躺在炕上,慢慢地变好了,突然又要吐,父亲两只手一合,我吐到了父亲的手里,那双粗糙的大手,现在闭上眼睛就能想起,特别清晰。

后来,我常常做那个梦,我说不清梦的具体情境,其中两个片段是一个在山上(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山上,姑且这样说),有很多巨石,我在山脚下,举着巨石扔向远处,内心极度恐慌,就在心里默念,这是做梦这是做梦,醒了就好了醒了就好了,有时候我能扔出去,天亮后就不会太累,就当是一个普通的噩梦,如果梦中没有扔出去,醒后必定会头疼。另一个片段是我行走在一条路上,不是步行,交通方式是什么我说不清,最接近的应该是独轮车,梦中我同样会像上一个片段一样对话自己,道路是同一条路,有时候很顺畅,那么醒后我就不会有什么反应,有时候道路很难走得通,内心要崩溃的感觉,醒后也会头疼,头疼不需要吃药打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再睡觉。

我很小的时候跟父母说过这个梦,他们说我瞎想,我也就没再向任何人说过。高中时,我遇到了十几年求学生涯最差的一个班主任,是那种人品特别差,哪怕我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理解任何人,但还是不愿意想起他,每次头疼请假,他总会说我是故意的、假装的、胡思乱想导致的,说我是跟女同学玩得多的原因,本来很单纯的同学关系,仅仅就是因为我外向的性格,男女通吃,结果被他龌龊的思想给破坏了,也因此,在跟女同学来往时,总会有心理阴影。那时候还小,也不敢反抗,就知道哭,学习成绩也一直下滑。

再后来,我生了一场差点要了我命的大病,当然,我无法确定这场病与这个梦有没有关系,但是之后,我确实再也没做过那个梦,也很少头疼。我常常安慰自己,人一生的劫数是固定的,我已经把该经历的都经历的,未来,只剩下美好。也请朋友你为我祈祷。

还有一件事让我跟精神病人有一段关系,我曾说过,是初中三年级时的事。简单讲,初三分班,大家都不太熟悉,我的后桌是一个女生,很腼腆,也就是那位精神病人,我只跟她说过一次话,忘记了是谁掉到地上东西,让对方帮忙捡一下,仅此而已。

后来她找班主任说我骚扰她,说我在校门口买午饭时,在很多人面前抓着她的手不放,让她做我女朋友总之是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话。班主任几次找我谈心,最后把我俩带到他家中,开导了一节课时间,貌似疙瘩解开了。再后来的一节历史课,她的病发作,一阵狂笑后嚎啕大哭,然后跑回了家,再后来的后来,她住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转学了,我也因此而沉冤昭雪。

那时候十三四岁,也不懂太多,觉得挺好玩,后来想起来的时候,后背会有一丝丝凉意。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我跟精神病(人)就扯上了关系,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有某种缺陷,不管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精神病和精神病人,是这个社会应该格外关注的。我很渺小,但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可以在遇到他们时,可以不戴上有色眼镜,给他们应得的尊重。这个世界,也许真的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

昨晚的睡眠质量特别差,老是想起书中有些精神病人的话,倒是没做梦,但是醒了很多次,每次醒后就会到处看看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一夜时间很紧张,也因此,早上被尿憋醒了,最终没憋住,今天本应该查体,还得拖到明天,结果明天去市区开会,又得拖到下周。

早上发过一张图片,关于B超前憋尿的。人在紧张时多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主要原因是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肾上腺轴的内分泌活动会增强,对人的整个植物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部分人的支配排尿的神经中枢,产生要排尿的感觉;另一方面,紧张时肾脏会吸收水分的功能可能出现减弱,造成尿液生成增多,在生理学上叫做紧张性多尿。曾有类似经历的朋友大可放心,不是病。

不管怎么说,很幸运,不经意间,再次捧起这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得到了我想得到的东西,如上文所述。

玛克西姆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也不明白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没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远大理想,且自己读书也不多,但我还是想在最后建议我的朋友,多读书,算是共勉。

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一个精神病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以前听到的后半句是行万里路不如得一贵人相助,我更愿意接受这个,我认为行万里路约等于阅人无数,一个天天自己绕跑道跑圈的人,除了锻炼身体有什么意义。

贵人有很多身份,你出生时塞你嘴里一把金钥匙的贵人是你的父母,可以让你少奋斗50年;求学路上给过你醍醐灌顶指导的贵人是你的师长,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工作中给你帮助的贵人是你的领导和同事,可以让你减轻很多压力还有很多,很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一)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一精一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一爱一,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一精一神病院里,一精一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一性一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一精一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一爱一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一陽一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一精一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一精一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二)

文/胡子昂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一精一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一精一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一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一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一性一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玖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一精一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一精一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一精一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一精一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一精一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一精一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一精一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三)

文/陈贝希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一精一神病人呢?一精一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一精一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一精一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一精一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一精一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一精一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一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一精一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一精一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


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我们在读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一篇优秀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一】

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二】

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达内心......

许多患者都对量子理论有过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论就是一个女患者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像是一个果冻,精神是这个宇宙的边缘,宇宙是四维的,第四维是时间,我们在连续的时间上,之所以有空间和时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我们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记录说明这个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们只有在宇宙的边缘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点。所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存在的,没有消失过。只是此时的你在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所以我们自身有局限我们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还有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患者,我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不算他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对研究一种文明的专研精神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灵魂。

有一个患者,当她一个人生活时,她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那才一个人真正的本我,我们提倡人要努力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社会又是什么呢?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处就必须要定一些规则,人在履行规则的过程渐渐忘记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无法反驳的观念啊,我甚至觉得现在人一再的提倡简单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对里面所说的一些双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让我不敢照镜子,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们每个身体内都藏着另外一个你,而且不只一个,当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暴躁的你就会出来,有时事后你都不敢相信当时你能说出那些话,做出那些事,只是这些人身体内的另外一个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们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个自己出来而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心得感悟【篇三】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50字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能让我有想说话的欲望,即便不知所云,那这就是好书。引段书中的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是一个老人生前写给妻子的,但是老伴却坚定地认为他还活着。你说这是妄想症呢,还是伟大真挚的爱?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1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00字: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12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书心得体会800字

这是一本旧书,已经不再流行,但是还想说一说自己阅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受。

看书名及封面介绍,以为又是“标题党”,一扫了之。我不喜欢追求时尚阅读,不喜欢读那些所谓“***第一”之类的书,认为有炒作之嫌,所以根本就没有翻看。但因为某种原因,还是被迫开始看了。看看“作者介绍”部分,我很感兴趣,再看看目录,有点毛骨悚然,开始读……

读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为了赶进度刚开始有点囫囵吞枣了,但渐渐地慢了下来,甚至是有些地方需要重读,因为我不得不弄清那些所谓的“患者”的逻辑思维,否则真的不懂。即使相关的概念会百度一下,但根本不懂,依然硬着头皮去读,渐渐地,开始崇拜“患者”的另一个世界。当然,有些章节让我感到窒息,依稀晚上还做了梦……

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在我们所谓的“精神病人”眼中,我们也是精神病,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胡言乱语”。这个世界,谁又是正常的呢?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标准各异,所以无所谓“常人”与“异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存在即合理”。甚至我们公认的那些真正的.天才,又有谁能不是“疯子”呢?帕格尼尼、海明威、梵高……而“常态化”的正常人,又有多少在某一领域泽被后世、改变时代呢?所以什么是“迷信”?迷信是还未被科学证明的未知世界。所以什么是“胡言乱语”?也许现在某些所谓的“胡言乱语”就是未来的真理。所以,从我的职业性质角度说,我尊重我的每一个学生,不以排名先后论英雄,而是尽量发现他们的不同,按照他们的兴趣、潜质(理想化的是按照他们生命本真的模样,但我没有那样的能力)去引导、培养他们。当然,这一定会让那些只关心孩子成绩高低的家长有想法、有意见,我想,那是家长们的悲哀……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没有能力,也没有作者的勇气去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和保有一颗持续思考的善良的心灵。

“人生若只如初见。”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3

1.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2. 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

3. 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4. 只有当你认真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灵魂,和灵魂深处。

5. 也许人就是这么讨厌的动物吧?

6. 想尽办法想知道结果,但是从来不想是否能承受这个结果。

7.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8. 人天生就不是纯洁的,每个躯壳在一开始就被注入了两种特性:神的祝福和恶魔的诅咒,就像你买电脑预装系统一样。事先注入这两样后,才轮到人的灵魂进入躯壳,然后灵魂就夹杂在这中间挣扎着。

9. 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

10. 孤独感时常体现在一种矛盾上,就是你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的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和关注,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11. 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了,或是其他人想的太少了。而是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

12. 如果非得用奴役这个词的话,那我们都是被未知所奴役着。

13. 直到终于我们看透、看清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

14. 我认真的听着,傻了似得的看着她,但大脑是沸腾的状态。

16. 那天走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晕晕乎乎的,看什么都好像是那样,又好像不是那样。

17. 因为她说的太奇异了,都是闻所未闻的。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被很多朋友强烈推荐过,不知道为什么。读完也无法明确这种强烈的缘由。就还成。个人口味。

单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成功学,所以一直没读。

你看,人总是会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里。

其实,这本书更像一本变态心理学初级入门科普书。

心理学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误会的对象。总感觉她披着神秘的面纱,和玄学有着亲密的关系。现在已经好多了。变态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科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也就是研究异常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更多的研究普遍行为,加起来统称研究行为现象的科学。

看心理学,有一个很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够更加理解人类。之前觉得啊怎么这样的事情怎么这么可恨或可怕的人,会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认知和刻版印象吧。多一点理解的时候会多一点慈悲。而当你觉得对别人慈悲的时候恰恰是在对自己慈悲。人的能量场就是这么奇妙。

无论“天才”还是“疯子”都是“常人”对于“常人认为的异常人”的一种称呼罢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好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这些,而那些“所谓异常人”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寻求到理解。已经很棒了。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5

越读越多为什么——《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小时候就喜欢看翡翠台本港台下午播放的鬼片,喜欢读神秘奇异的故事,喜欢听鬼鬼怪怪的传说。探案、推理、灵异、悬疑这些词语对我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一想到就心跳加速,想去触碰,对这些神秘的东西就是说不出的兴趣。

买这本书的原因也是这样,一看简介就戳心啊,就是好奇精神病人的思维,他们总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事,他们的信仰比普通人更坚固,是不是因为他们和我们想东西的角度不同,还是他们知道的确实比我们多,而且据说有些精神病人还有先知的能力,他们的特异功能是因为他们是精神病人而激发的人的潜能吗,还是说因为他们拥有这些能力才会被视为精神病人?关在院子里的人如果不是精神病人,那么我们会不会才是有病的那个?没有攻击性的精神病人是和有攻击性的精神病人住在一起吗?万一他们被策反了呢?我有好多好多好多的疑问,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好像要知道答案。

第一次读,我是当成故事书,不过却是越读越有更多的问题想要知道答案,老是在想,为什么呢?为什么啊为什么……

第二次读,我更关注书中那些人物的思维方式,开始尝试用他们的想法思考,差点就同意了,因为我真的反驳不了他们,老是被说服。

第三次读,我觉得每个他们都和我们差不多,只是他们相信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不用反驳他们,不用反过来说服他们,应该和他们的思想和平相处。我觉得吧,存在即合理嘛。说不定他们也是对的。

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对于人类本身的未知,对于地球的未知,对于宇宙的未知,这本书只是为我们揭开一丁点儿的迷雾,冰山一角,不过也足以引起思考,值得我们去探索。

既然生活在常识的道理中,就“既来之则安之”咯,认真的生活着。但求知的向往永不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