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改革历史心得体会 > 导航 >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改革历史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有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教学现象,或者偏离初衷,或者理解有误,或者操作失当。笔者以为,只有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相关因素进行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类似偏差。

反思一:追根溯源,探寻学科本质。

历史是一门史证的科学,此种说法诚然不错。但仅仅局限于此,就远为不够。众所周知,历史既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又指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复原与解释。因此,历史同时又是一门解释的科学。史料需要考证,史实需要解释。而考证和解释就必须凭借方法,依据逻辑。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借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因今日所得见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

因此,在处理材料时,教师不可不作鉴别,不能依据孤证,亦不能进行简单的堆砌。史料浩如烟海,学者都力所不逮,何况是年少学生?更且,历史事物复杂异常,仅仅列举其单方面的史料,从而造成片面的印象,不啻于用史实来撒谎。教师应精心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史料,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

反思二:正本清源,明确教学目的。

为什么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为了证明教师所言甚确、知识渊博,还是为了注解教科书?都不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方法,其目的应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探究,而非灌输。如果是灌输,无需呈现史料,更无需费力进行史论结合。既是探究,则必须有探究的空间,有讨论的余地,有真理与错误的交锋。英国人约翰8226;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认为,“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能产生出“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而在欠缺讨论的情况,“不仅意见的根据被忘掉了,就是意见的意义本身也常被忘掉了”。不仅如此,充分的讨论还能增长人的智慧,“一个人之能够多少行近于知道一个题目的全面,其唯一途径只是聆听各种不同意见的人们关于他的说法,并研究不同心性对于它的观察方式。一个人之获得聪明,除此之外绝无其他方式。”

如果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中,我们选择的史料能反应真理和错误的冲突,能呈现多元的视角,能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那么真理将会越辩越清,而学生也将越来越聪慧。

反思三:系统规划,构建方法体系。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方法体系,而非具体方法,绝非一节课所能完成。在教学设计中,很多老师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这样的目标空而不当,教师心中无数,难以操作,亦难以评价。

作为方法体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首先,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如梁启超对戊戌政变的记录是史料,而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则是史实。

其次,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强的主观性。引用时要考虑其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此外,史料可分为一手资料和转手资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和遗址遗迹;等等。史料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样,其证据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史实是经过考证的,毋庸置疑。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秦始皇统一六国、巩固统一、实施暴政,史实清楚,可二千年来对秦始皇的争论不绝于耳。误把结论(如名人的结论、伟人的结论)作史实,再去推导结论,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再次,知道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个史料可能支撑多个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词。

最后,知道常常是史无定论。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初步的假设,或者提出进一步寻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随着新史料的出现,结论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不同史观的人、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甚至尖锐对立。

构建出方法体系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有计划、有梯度地逐步实施,方能培养出具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良好素养的学生。

篇二: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学生喜欢历史,因为它有时会像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机的,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才会不断地提高。怎样充分的挖掘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呢?以下是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开发动态生成性资源提供前题

自古以来,教师有绝对的尊严。课堂上学生不去置疑,学生即使有置疑,也不敢向老师提出。因为学生怕提出的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嘲讽。久而久之我们课堂环境是死板的、僵硬的,这样的教学环境是不利于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更谈不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了。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是和谐、融恰的,是最真实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愉快轻松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前题。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新切的微笑消除他心理障碍,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2]自由、和谐的课堂才能出现创造性思想,才能出现预想不到的动态生成。这样课堂,师生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才能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愿望。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僵持的局面,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和指导。笔者在讲八年级第八课: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同学们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师:从孙中山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和历史背景去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了?生1: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太软弱,手中没有军队轻易地把革命的果实让给了袁世凯。生2:袁世凯当大总统不能说明辛亥革命的果实丢失,因为袁世凯也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他当中华民国大总统,不能说革命果实丢失。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让同学思考一下,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他又代表那些人的利益?说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看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表象,应前后综合起来看。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他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他已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者。我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后,我又给了一定的时间,小组间互相讨论。同学们在思维的交流过程中渐渐明白了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了,辛亥革命最后失败的道理。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还应注重赏识评价,它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如辛亥革命一课的例子,我对错误观点的同学给予他敢与置疑的肯定,并给予回答正确的同学以表扬。所以课堂中教师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述、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灵活驾驭课堂,巧妙处理课堂意外以促生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课堂意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和谐音符”斤斤计较,评价用讽刺的语言,恶语中伤,那就会极大地刺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事,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反应,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偏执的思维引导到课堂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不失原则的前提下,以一种宽容的心度,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就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笔者在讲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一课时,评价李鸿章是一个危害民族利益的人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这一关点是不正确的,李鸿章当时是无耐之举,他不是当时最高统治者,他不做又能怎样?怎能把历史污点强加给他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完全没有想到,但当时把这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正反两方面的同学针锋相对,十分激烈。最后我还是对他们的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样我在无意中开发了学生这一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会了用唯物史观,辩证、客观的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我预设的课程目标。笔者还读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大多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回答出问题,但有一个学生却说是因为乌鸦嘴大,伸不进瓶子。教师笑了一下让他坐下,一会这个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说的是有道理的老师。这时老师有些不耐烦了:“书上没有的,你就不要举手了,坐下吧。”这个学生没有坐下,老师上前把这名学生按在座位上------。这个案例使我认识到,当课堂出现超出“预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能巧妙地处理好这一动态生成问题?我认为,学生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哪来的教训?我们应允许学生这样的错误,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因此,我们要善待和宽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错误,生成教学资源。学生的错误一定有他的道理,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给予解释和判断。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驾驭课堂,培养教学机智。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成

问题教学是学、问、思等结合的教学方法,问题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能力[3]。科学知识的生成也离不开问题。它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4]。教师应当适时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标新立异,反常规地思考,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中找到课堂生成点。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同学更善于思考,更经常提出问题,常让老师“措手不及”。笔者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在讲八年级第二课其中一子标题: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课堂上突发性问题。师: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学生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灾难,它使我国江南动荡多年,使一个富硕的江南杀戮遍地,疮痍满目,使清政府更加落后。这一回答反映出学生的一个误区,就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时只看到它的消极面,没有从正面看待历史事件的作用,没有把历史事件和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状况联系起来,出现的片面的观点。由此,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果让你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如果你是洪秀全,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来拯救中国,针对这些问题,分成小组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事后发现,全班对该问题的理解非常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很充实的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分析归纳、对比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011年版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教学任务实现主要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钥匙。在课堂上,有一种来自于师生互动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资源。它是在课堂上由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形成的,预先没有想到的、独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教师必须发挥好导学作用,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吏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及时捕捉稍纵即失的动态生成教学信息,并且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更精彩,才能更高效。这样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例如我在讲拿破仑的人物评价时,我虽然做了充分课堂预设,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变化、法国民族危机加剧、后期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但一位同学突然提出:拿破仑是一个封建帝国的,一个新奇的评价,引起一片“骚动”,当然也给我出了难题。在让其阐明观点后,我提出:虽然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但我们还要看他的治国措施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从“皇帝”二字来看问题的。于是我让同学们重新思考,同学们经过讨论之后,终于明白的拿破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过程中,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纵即失的生成资源,在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实现了即定的课程目标,“顺便”实现了情感升华。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摇曳多姿,妩媚动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篇三: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篇四: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反思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篇二: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本学期开学以来的教学工作在的指导下紧张有序的进行, 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将本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还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 、通过研读 2013 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我们采用高考试题,同时也研读最新的考纲,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 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 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 , 加强落实、检测,每天的材料题训练要做到检查,督促,评语,给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 、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 、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 、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结束也就是在强化训练结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备考系统。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

篇三: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渐进尾声,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常让我反思,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 .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 .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12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 .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 .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 .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 40 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 .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 .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2 .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仅是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以上仅是我在高三这一年中教学进程上的所做,并没有谈及学科知识教学方面、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东西。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 .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

2 .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学生的做题习惯,规范性不强。

3 .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总之教书育人,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任重而道远!

高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历史课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 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着、读经典的历史专着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篇二:高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两个基本要素为“教学”和“反思”,其主体是教师。对于一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一般意义上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这个场所之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这里所探讨的教学反思也指在这个范围内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各要素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结合对“教学”和“反思”的理解,教学反思应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或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的自察和思考,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反思的目的是提高,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一步说,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在反思中发现自己教学的得与失、优与劣、成与败,这里所说的教学,内涵很丰富,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工具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等等。教师可以是对其中的某个方面,甚至是某个片断或细节进行反思,也可以是对其中的几个方面甚至全部内容进行反思,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进。

二、教学反思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作用

(一)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日臻完善,不断提高。

(二)将教学中的“灵光闪现”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性行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

(三)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

(四)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

(五)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反思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六)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香港一位高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应该说,类似这样追求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三、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一)写教学后记

可以记录以下内容:①记录成功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②记录失败之处。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如所举实例,所选习题)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③记录教学机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④记录学生问题。即记录教学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以及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⑤记录学生见解。⑥记录教学新得。教学后记所记的内容虽然很多,但不需要详细记载,特别注意的是记载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忘记。

(二)写反思

教学后记要求短小精悍,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活动后的认识、收获、体会感悟等。必要时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背景进行详细的描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或进行专题研究积累原始材料。教学后记一般来讲每天都要写,而反思日记要求每周能写1—2篇,但一定要有感而发,忌无病呻吟。

(三)开设教师论坛

学期初就制定好活动计划,每两周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同科目的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在听取主讲人的发言后,针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和意见,各抒己见,共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每参加一次教师论坛,都要写出一篇。

(四)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教师可请同伴帮忙,将某一节课完整地摄制下来,然后进行回放,觉得很特别的画面可定格下来,反思为何当时会这么做,这么做是否妥当,下次可以怎样改进。一堂课的录像可以让教师找出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大量肢体行为和言语行为方面的问题,在看录像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暴露出自己在课堂上经常盯着课本或教案看,一直注视着某几个学生,在板书的时候经常擦擦改改等许多毛病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观察自己是否经常微笑,这些纯行为上的教学形象问题透过录像回放就可有所改进。录像还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统计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自己在说话,又有多少时间是留给学生发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到底落实了没有。凭借教学录像,教师自己给自己打分,就有了更多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和切入点,对促进教师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非常有效。

(五)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定期进行,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使广大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重复,而是在每一次循环重复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应当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也是历史与社会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复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镜子效应,实现自我发展!

篇三:高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教师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错误的地方,但如何对待自己的失误则关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质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好几次出现了自己讲错、说错的地方,它们或者被细心的学生发现并质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觉,但我都没有加以掩饰,更没有将错就错,而是及时承认、及时纠正。这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学生面前受到损害,学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这更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个会影响人的职业。据统计表明,教师对在成长中可塑性强的学生的影响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不仅在言传,更在身教。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欣赏一个教师,才会对其所担任的学科发生更大的兴趣,才会有更深入学习的动力。试想,一个经常迟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个满口粗言秽语、行为为学生所不耻的教师,他在讲台上的话还有多少份量,他的课还有几分吸引力呢?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树立威信,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探索创新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诵,它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的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是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体现,最终的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作为一个刚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就更有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教,然后而知困”——问题与不足的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何其难。“”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地从我们身边走开,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占据着主导地位。试想,一个习惯于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呢?

2、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种种。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整合是当前的时尚之一,所谓“无课件不公开”,没有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似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素质教育就无法推行了。必须承认,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仍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但应注意:第一,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它始终必须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适用于某些课时,并非全部的课程都应该使用多媒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历史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历史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历史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仅当作教育的客体,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轻学重教,以教代学;单纯重视知识、技能的传递、训练,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使历史教学成为单纯结论的教学,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交往;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重要意义,而把“达知识之标”视为唯一的追求,致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历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理念有效

新课程理念要求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的素材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有效的历史教学活动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学生及历史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而历史课堂必须成为历史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历史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教学方式有效

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3、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三、教学过程有效

1、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情合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①从“疑”到“动”,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更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有活动的动力,创造的激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②以“动”促“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一节好课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2、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①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让学生从历史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②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

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辅导有效

1、“点”的辅导──个别辅导

不仅在课堂上,课后也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辅导训练。所以选题是关键,搜集和编制了双基训练题,中等解答题,适当布置一些附加题(变式题、加深题)。针对班级情况确定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课堂的关注,练习的面批、订正等。当然这些人员、人数、时间可以根据掌握情况而适当调整、变化。

2、“线”的辅导──小组辅导

主要是中等生。按照他们自的特点进行分组,例如女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识别有障碍,男生的学习习惯不好,散漫、怕烦不愿意计算、不肯主动做练习。分组后来个组与组的比赛,以此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3、“面”的辅导──班级整体辅导

采用先练后批再评讲的方法,教师做好试卷分析工作,重点讲解学生易接受易想到的方法,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

4、“体”的辅导──年级交流辅导 在年级内部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辅导,使得每个教师都能清楚的了解并掌握,哪个知识点的是学生普遍的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能让每个教师能做到掌握每个细节内容,同时也能针对整个年级做到更好的调节自己的教学和选题。这样可以在“点、线、面”辅导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把握辅导的有效性。

五、教学评价有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

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历史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实际上是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历史模型,它是现实材料的形式化,它与自然、生活密不可分,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在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都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对学生历史能力的评价形式应灵活多样。

对学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历史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历史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

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历史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历史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借助教育教学研修网络平台,努力开展校际间的协作研修,有效的完成有效教学研修任务。

篇二:历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历史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上台讲话的机会。今天我就粗浅的谈谈怎样提高历史科成绩,只是“个人粗浅的一点心得”,在座的老师很多都比我优秀,教学水平很高。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共同交流学习。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成为调节教学活动中的润滑剂。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心是格外看重,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各方面还不成熟,思想起伏大,心里承受力差,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当老师很好地帮助学生时,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他们会尊重和喜爱自己的老师,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成绩就会逐步提高。那么,该如何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呢?

1、多找机会与学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心里变化。

2、多询问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如在学生生日那一天对他说:生日快乐,学生心里会感觉到老师对他的重视。

3、多体谅和宽容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和理解,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当他讨厌某一位老师的时候,便讨厌所有与他相关的人和物。不论你这个老师的课讲得多精彩,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白费劲。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甚至对这门学科也产生厌倦感,再想提高学生成绩那就难了。

二、 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动机

爱恩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机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好奇倾向。学困生大多对学科缺乏兴趣或是学习动机不强。当一个学生对某个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信心十足地去学习,积极

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老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借助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1、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们的教育应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展现。”对此,我感触颇深,在讲《戊戌变法》一课时,为使学生理解谭嗣同为什么不愿逃走的原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谭嗣同,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有的说留下来;各抒己见。然后,我鼓励学生上来演小品,再现当年的场面。同学们演得惟妙惟肖,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诗句,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自主性学习获得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了解兴趣与动机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为此我在教学之前采用挂图、下载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使历史情境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我预先从网上下载两幅图片,一幅是日军用刺刀刺杀中国幼儿的图片,另一幅是一个日军军官左手提着刚砍下的中国人人头、右手拿着一把刺刀。在讲这个子目前我先展示这两张图片,学生观看后先是目瞪口呆,然后个个脸上都表现出愤怒的表情。一下子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战争的年代,同学们进入了角色,他们会想知道很多历史知识,这样,带着一个个的疑问带着好奇,开始了我们的学习。

三.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被逐渐淘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据此我认为,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是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放羊式”,课堂,而是还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导演好,策划好这一堂课,让学生有秩序的,有目的的动。因此我把课堂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

1. 读。读当然是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这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时间控

制在5-6分钟。

2. 议。对一些有难度,有分歧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特别是对一些重点、

难点问题要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乐趣。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3. 讲。因为前边已经读、议过了,所以教师已经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画龙点

睛式精讲,补充式的、总结性的、有重点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

4. 练。最后十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练习,因为时间有限而且非常的宝贵,所以教师

一定事先精选好题目,尽量选取紧扣本课重难点、考点且适量的练习题,最后还要公布答案,让学生自查。给课堂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加压与解压.

历史辅导课上学生的压力也是不减。先是小组内背诵,评比;然后是默写;总后还要做一些练习题。但是学生们不亦乐乎,因为有加压也有减压,对于任务完成的好的小组和班级没有课后作业和假期作业。

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积极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那么,历史教学的天空就会常常晴空万里。

篇三: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2014年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河南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所承办的“国培计划”河南省置换研修项目集中培训班。在河南大学期间,几十天的时间里,经过数十位省内外历史学科领域中学贯中西、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们的精心教授,悉心栽培,我们这些学员,如同沐浴了充足阳光雨露滋润的禾苗,茁壮成长起来,对历史、历史学科以及历史学科教学等方方面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发自内心地讲,我觉得,本次培训,收获颇丰。以下,便是我仅就历史学科教学方面所谈的一点儿不成熟的看法:

目前,我在焦作十中所教授的是北师大版的初中历史教材。该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每册书由几个不同的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主题来编排,在同一个主题下,该单元又由多少不等的几课来组成。例如:九年级上册,就是由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构建文化的圣殿,第一单元内含7课,第二单元6课,第三单元8课,第四单元4课,共25课。每个单元还都有一个共同点:最后一课都是学习与探究课,即活动课.

我个人以为,这种教材这样来编排,最大的优点是——方便考试。既方便出题者出题,又方便答题者复习以应考,而更多的还是前者。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河南省的历史试卷,不管是中考试卷,还是平常期中期末的试卷,就包括平时学生小测验所用的卷纸,都是由两大部分构成的,一是选择题,二是非选择题。一般来说,选择题包含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非选择题包含5道大题,每道大题6分左右,且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一个专题(或主题)来出的,共30分,两大部分合计50分。仍以九年级上册为例,考试时(当然中考以及模拟中考除外)那基本上就是出选择题时出题者每一课出一道小题就行了;出非选择题时,每个单元出一道大题,包含课程较多的单元或小专题相对较多的单元则出两道大题,这也就行了。所以,如此教材,对出题者出题很方便,而考生也很容易就能摸清楚这种出题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从容不迫地复习应考。

那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正是出于按照主题式模块化编排教材的需要,教材的编写者人为地删选历史知识,将他们认为符合该主题的组合在一起。那,这样一来,则势必造成有的历史事件明明发生在前,却被编排在后,同

样的,有的历史事件明明发生在后,却被编排在前。同时,有的历史知识本应被编进教材的,而他们因认为与主题不符,则会被剔除出教材。这方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东汉”整整一个朝代的知识缺失,而在其后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当中,东汉的发明家、医学家、科学家、军阀们却横空出世了。二)唐朝自“开元盛世”之后一直至北宋建立这整整二百多年的历史知识缺失。这里有“安史之乱”,有“藩镇割据”以及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如不了解这些,学生怎样去理解其后教材中所出现的“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宋高宗与秦桧为什么会加害岳飞呢?”。类似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

此外,该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历史知识扭结杂糅。例如,明清两代的知识,就是像拼盘儿一样被生生地扭结混杂在一起的,使人觉得头绪杂乱,分不清哪是明的,哪是清的,哪儿该在前,哪儿该在后,还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不了解历史的人,也许还会以为清在明前面呢?

如此教材,怎能让学生清晰完整地理清历史发展的头绪呢?人为地自己为所欲为地删选历史、隔断历史,又怎样让学生去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并进而清晰完整地了解我们国家历史的全貌以及世界历史的全貌呢?如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全貌,又怎样使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进而热爱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呢?使学生使人民不能了解本国本民族的历史,这是新的愚民政策,民愚了,不爱国了,那该民族就距离消亡不远矣。如不了解世界历史的全貌,又怎样使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又怎样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又怎样使学生知道优胜劣汰,中华民族必须不断地永不停歇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进行竞争,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昂扬的斗志才能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永远不至于被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淘汰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套教材,应该废止。那,在现阶段该教材还没有被废止的情况下,老师们应该怎么教呢?别无他法,只能是将教材中颠倒的重新再颠倒回来,将教材中被剔除的而应该教给学生的补充完整,将教材中扭结的杂糅的错乱的进行重新整合。总之,一切都应以构建学生的大历史观,尽可能地使初中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人类历史的全貌为最终目标,因为这关切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2024高中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4篇)


学习历史就是为力让我们更好的不忘记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所以学习历史可以改变我们的四维方式,那么经历了这么就得培训学习,你知道关于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应该怎样去写吗?以下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时间虽短,但对于我来说却有莫大的收获:

一、通过本轮国培,我的传统教学观念受到冲击,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

本次培训中,专家们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再次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落伍,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

在聆听教授们的讲座、观摩诸多名师的精彩课例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在自己平时历史课教学中,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能力、情感、历史观、社会意识等的培养。本次培训中,专家们引领我们走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再次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落伍,让我们走出老式教育的误区。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

其实,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我们历史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整合教学技巧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整合教学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中学历史很有帮助。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深入浅出;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生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三、要不断把学习理论知识用之于教育教学实践。

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之为我的教学工作服务。在培训中,我把自身对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班级内的老师交流,验证着收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断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规律、总结成败;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变得更加有心。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次培训,给我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让我懂得要以“情”为纽带,让感情走进课堂,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与学生互动,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授课中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里面的知识丰富多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有必要,让他们自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影响,形成新的历史史观,从而认识社会,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培训马上就要结束,学习仍会将继续!“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更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的信念!

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二)

我通过xx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参加了初中历史培训,此次的培训学习活动,我收获颇丰,这次培训为打造一名优秀历史老师设置了学习的平台,让我从中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多渠道多领域的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信息。

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听了历史专家的讲课,看了他们的案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怎样提升教学水平,对我影响很大。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而我的专业并不是历史,而是政治,虽说“政史不分家”,但专业知识毕竟比较贫乏,因此,实际工作中,我要想做个称职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首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尊重学生。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没有学生会喜欢听一个没有爱心的、不准中自己的老师的课的。因此,在课间、课后我都十分注意做好,批评学生注意自己的措辞,十分关注且用善意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位学生,当然,对学习也严厉。这样,学生感受到了你的真诚,自然就喜欢与你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上课期间,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尤其是那些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应该给以更多的关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不喜欢、忽视关心这类学生,使他们更远离学校这个大家庭,越走越远,辍学、做坏事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是我们为人之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之,这样的学习我收获很大。做老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关心爱护学生。上课前做足功夫,把课上得更生动些,让老师和学生有着朋友般的关系。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历史课生动起来,提高课堂质量,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成绩。我将学以致用!

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三)

暑期培训已接近尾声了,可历史老师们的热情仍高涨如潮,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同仁们的质疑,引来阵阵掌声。同仁们的亮点展示,及提供的宝贵经验,令我耳目一新,激情四射的讨论场景令我难忘!

最让我难忘的是亮点展示场景。当魏老师问道,谁还有更精彩的内容需要展示时,老师们争先恐后的登台!其中,杜金英老师讲到参加优质课评选时的精彩片段我们更是受益匪浅。讲“和同为一家”时她设计的几个问题:“松赞干布为什么向唐朝求婚?”;“假如是你,你愿意吗?”;“当时有愿意嫁给松赞干布的吗?”。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她设计了三个问题:“农民承包什么?”;“以什么单位承包?”;

“向谁承包?”。我们认为,这三个问题把难懂的问题简单化了,明了化了,使学生容易接受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此,魏老师也总结了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一、有实效: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扎实到位。

二、有兴趣: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的兴趣;在深入学习时能保持学的兴趣;在巩固中也要有练的兴趣。

三、有活力:方法灵活、教材用活、学生活泼。

四、有新意:有创新、有突破,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

五、有美感:语言、情态、板书、气氛都给人愉悦和美的感觉。

六、至少不能有常识性错误和任何政治方向性失误。“以不变应万变”,和谐课堂才行。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通过暑假培训,和老师们真诚的交流、讨论,使我们感觉到在参与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学习期间的温馨幸福仍难以忘怀!

历史老师培训心得体会(四)

今年xx月,我有幸的被推荐来参加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近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中,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的生活,这是毕业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接受那么长时间、那么系统化的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教育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专业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同时还与省内其它院校的一线教师们进行的充分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半个月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通过几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现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加强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几天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这样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并会永葆青春、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

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还是以传统的传授教学为主,这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更为普遍,中学生采用的仍然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四、更新与专业知识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

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五、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讨论政治有关话题,然后在班里交流,学生经过打分、得分、答辩、同学间互提问题再打分等环节,培养了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高中历史教师新课改实施心得


从xx年春开始,我校推进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一直按照学校的要求,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新课程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教师要重组原来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教学素材、课件、案例。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面前,教师必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新的教材,建构新的课程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我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教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其中,既体验了成功的收获与喜悦,也遭遇到一些挫折与困惑,现结合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因此,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这样三种方式的学习,尽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历史大课堂,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与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成功快乐。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交流是人生存的必备能力,
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就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我也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我所教授的班级座位是传统的排列方式,即分为四大组每组12人。在四大组的基础上,再分为每四人为一小组。
其次,揭示分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或争论的观点),我对课文进行钻研,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且带有一定思辨性的问题。
第三,督促帮助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如果合作出现困难,还要及时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第四,鼓励合作小组展示本组的合作学习成果,通常是由小组的发言人将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述出来;其他合作小组进行补充修正。
第五,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教学时,分小组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小组各成员从背景、口号、内容、结果等方面进行发问、解释、协助、合作,小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最终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基本达成一致:即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了他们的觉醒;是一次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等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前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等等。同时通过这种学习,也使学生懂得,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以及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思路。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主动获取教材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这些新课改的尝试中,我得到了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1、如何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新课改往往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用不少时间进行课堂学习的准备和延伸,而现在学生一天的课程安排相当紧凑,一天九节课,另外还有晚自习,很难有空余时间搜集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几门课老师一齐上阵,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如果能高质量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新课改的目标我觉得较难实现,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并对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进行专业性的指导,让他们掌握更适合新课改的主动学习方式。
2、如何有更好的评价体系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想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而一些不愿意思考、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无事可做。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为合理的过程评价体系,才能更好激发所有学生及其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热情。
3、如何更好地做到有始有终。在历史教学中有时需要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的问题,一开始时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再加上对搜集资料,查找文献的水平有限,又缺乏老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甚至最后不了了之,只留下一些疑问和悬念。结果使得一些历史问题反而变得含糊不清,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要做到有始有终,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掌握真理。

当然,在前一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经验、误区以及困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教学经验再加上教学反思,才能一天天地在教师的岗位上成长、成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还要做到把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得失记录下来,寻求专家与同行的帮助,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做一个合格的研究型的历史教师。
邵xx
xx年12月30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