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的1919观后感 > 导航 >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今天,我偶然在网上看了由梁家辉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我的教师生涯》,电影讲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陈玉由于出生的原因,来到远离家乡,远离初恋爱人,远离师范学校的老师,来到大山深处的月亮湾小学教书,从而开始了他坎坷的教师生涯的故事。电影情节感人至深,让我再一次被乡村教师的伟大所感动! 主人公陈玉是个治学严谨,不被世俗所同化的优秀教师。 在60年代的农村,正规师范毕业的老师并不多,但陈玉却是其中之一。他由于给学生传授生理卫生的知识,而引来非议。其实,就是在现在的农村小学能够给学生讲授和性有关的知识的老师也是凤毛麟角啊!可以说电影中的陈玉应该是一个思想新锐的人物,所以他招到人们的非议。 在80年代,当陈玉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时,年轻人劝他副科让主科,但陈玉却说我按照教学大纲上课,有错吗。在升学的压力面前,能顶住压力让学生全面接受教育的老师并不多,更不要说是老年教师了。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执着,他的一个学生成了歌唱家。 主人公陈玉还是一个体恤农民,热爱学生的老师。 在学生们需要演出服,而家长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

陈老师带领孩子们自力更生,编竹筐,卖钱来买演出服。他为了自己喜爱的音乐,喜爱的教育事业,想尽了办法。终于使得演出成功举行。当面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学生们辍学打工的时候,他四处寻找,甚至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祝这体现了陈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乡村孩子的热爱,体现了一名乡村教师伟大的人格。 当陈玉退休之后,他回到了开始他教师生涯的月亮湾小学,用尽毕生的继续,办了一家青少年活动中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乡村教育,献给了农民的孩子。 看了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能够敢于平凡,能够敢于一辈子平凡,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在主人公陈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良的师德师风,可以看到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崇高品格。而今,像这样歌颂乡村教师的,弘扬主旋律的影片并不多见,我们看到的经常是媒体对教育的曝光!教育和教师需要关注,但是更需要关怀。教师本来就是新兴的弱势群体,希望我们的全社会予以关怀! 总之,这部电影拍得真实、感人,表现出了平凡中的伟大,表现出了创作者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也使我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震撼!

闲着无聊坐在电脑前随意的浏览,然后不经意地看到了《我的教师生涯》。当我看到这个电影名时就提起了我的兴趣,首先我也是一个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种由衷的热爱,再者现在表现一个教师的电影很少,物以稀为贵。于是怀着满腔的热情静静的开始观看起来。

影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寂静山村的早晨。田野绿油油一片,山中小鸟轻叫,山中田野笼罩在一层薄薄的轻雾之中。很美、很静,似乎来到了一片世外桃源。静静田野的小路上出现了电影的主人公陈玉(梁家辉饰),提着他的手风琴和行李。远离家乡,远离初恋情人,远离待他如亲生儿子的老师来到湖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月亮湾开始他的教师生涯。

1963年陈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校长并没有因为陈玉的到来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惩罚,看来小学对孩子们的惩罚是习以为常的。可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新老师的到来而有所改变自己的行为,上第一堂课就败下阵来。之后陈玉凭借自己的学识博得了孩子们的尊敬,渐渐地和孩 子们打成了一片。

陈玉是一个很普通的乡村教师,自来到月亮湾之后就再也没有没有回去了,城里有自己的亲人期盼他早日回去,甚至错过了和初恋情人小兰结成因缘的机会,没想到命运让他在山里干了一辈子,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他由一个昔日的英俊小伙变成了白发鬓鬓的老者。

陈玉对学生有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这种感情透自他的内心,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并且每个学生永远都是他的孩子。当他的学生在***期间排节目读错了字,当时劳教的他硬是走进排演现场给学生指了出来;当他了解到自己已经成家的学生家境贫寒,就将学生的孩子带到自己家中,并送孩子到少年宫学习声乐;当学生期待一身漂亮的演出服,他就带领孩子勤工俭学,编出竹篮竹筐卖钱......

陈玉对教育有着不竭的激-情。在月亮湾这所山间的简易小学他带领孩子们一起排场歌曲;他给孩子们讲述人体卫生的知识;他在退休之后还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青少年活动基地......

FwR816.Com编辑精选

我的1919观后感


篇一:《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

国破家亡、战火纷飞,回顾中国近代史,这些悲痛的场景出现在我的眼前,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苍白回忆录,列强欺凌中国,而影片《我的1919》正是中国屈辱历史的一个片段,述说着华夏大地的哭泣。

《我的1919》讲述的是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属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但以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应有的要求,将山东的主权交给日本,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外交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经历,正是这件事情导致了中国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

顾维钧,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外交家,在巴黎和会上斗智斗勇,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尽管大部分不知道他的努力,尽管他受尽质疑,但他不但没有退宿,反而运用自己聪明的外交才能一次次赢得世界的尊重,尽管最后中国政府强列要求代表团在和会上签字,但以他却昂起了自己,乃至中华名族高贵的头颅,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这是英雄的表现,是爱国的表现。

影片的另一个人物肖克俭,一个充满热血的爱国青年,用着属于他自己的方式来和西方列强斗争,用属于他自己的方式述说着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肖克俭组织游行,宣传爱国,点点滴滴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祖国人民深沉的爱,最后肖克俭从容赴死,将自己的生命风险给自己的祖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肖克俭大义凌然,带着笑容的脸颊,他是为祖国而死,死得伟大!

弱国无外交,在这件事上深深地体现出来,中国作为战胜国没有得到战胜国应有的奖励,反而连自己最基本的主权都无法获取,这是奇耻大辱啊!近代的中国受尽列强的欺凌,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的不强大,在于当时政府的不强大!而现在新时代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再也不是那个受尽欺凌的东方睡狮,现在的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尽管如此中国目前也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企图阻止中国和平崛起,闪动中国周围国家一致对抗中国,在这个看似和平但却充满危机的年代,我们应时刻牢记中国的过去,努力向顾维钧这样的中国先烈学习,我们中共预备党员更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缅怀先烈,学习知识,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史可以明鉴,勿忘过去,努力做好自己,我会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职责,学习先烈,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来报效祖国!

XXX

2014年5月27日

篇二: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讲述了一战后顾维钧作为中国巴黎和会上的全权代表在和会上据理力争,但是因为外有列强的阴谋,内有软弱政府的妥协求和签字,中国在和会上的要求还是被拒绝了,但是因为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他还是无视政府下的命令,拒绝了在和会上的签字。

整个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顾维钧在和会上一番精彩绝伦的演讲,其中有一句话另我深深谈怀:“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句话直接击中外国人的内心深处,我相信列强在听了这句话之后应该都能体会到山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虽然他们到最后终于还是决绝了中国的要求,但热烈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山东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正如耶路撒冷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圣城,是精神信仰的依托,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为什么并直至今日中东地区已然纷争不断地原因。

谁都知道此次会谈是多么棘手,当代表团接到通知说日本要求接替德国在山东胶州半岛的一切权利时已经是下午2点,而会议要求中国代表与下午3点去阐明立场,这摆明了不给中国以商量的余地。总代表陆征祥推脱身体不舒服,将此事推给了顾维钧和另一个代表,而那个代表却也将这烫手的山芋推给了顾维钧。日本代表牧野伸然在会议上十分地蛮横,竟然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说中国代表没有脸出席会议!然而顾在会议上并没有令人失望,我想顾在拾到日本代表的怀表之前也许是没有什么对策的,但是捡到怀表之后他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是日本代表送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得十分愤怒,顾便以此类比中国山东,日本想要将山东占为己有,中国人能不愤怒吗?日本代表顿时哑口无言,英首相乔治说威灵顿·顾是一只智慧的老鼠,美总统威尔逊说他是一个充满斗志的诸葛亮。影片借两人之口赞扬了顾的外交手段之高超及他个人的气魄。

顾在会议上强调了中国人需要的是主权和领土完整,会后私底下日本代表通过美国外长邀请了吃了顿饭,对顾软硬兼施说日本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只要求经济合作和经济权利。顾又用了一个钱包笑话巧妙地回答了日本代表的要求,可以说顾很擅长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

法,也可以说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一般都具有很强大的杀伤力,日本代表很愤怒转而叫矛头指向了美外长。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来是怀着他的14点计划而来的,但好像并没有人睬他,虽然他起初是想根据国际法帮助中国的,但是在法国英国都通过了日本的提议之后,他犹豫了并且最后也妥协了;会议中最为得意盛气凌人的当然是战胜国之一兼东道主法国,对于软弱的中国提出要求他自然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立场更倾向于日本,看法总统他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想到二战时法国亡国并狼狈逃入英国时我竟然有些觉得活该;英国出于大陆均衡政策自然也是站在法国这边的;意大利被拒绝了在地中海利益要求之后愤然离开了会议。德国作为战败国自然是遭到了最恨他的法国的狠狠“招待”,德国要承担巨额的赔款。国际社会中本就没有什么同情可言,成王败寇,列强出于自身的利益,将中国卖给了日本,这个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中国人一个深刻的道理,依赖他国的怜悯是靠不住的,中国唯有自立自强,真正强大起来,才能为自己说话。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似乎一直都没有变,所以人类从亘古到现在战争都没有消失。“弱国无外交”这句话是对的,但经荧幕中那位将任务推卸给顾维钧的那位代表说出来,我竟有些不同意,他说:“弱国还奢谈什么外交!”在我听来就如同:“你这么弱小为什么还存在这世界上!底层的平民怎么敢奢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等这类不公平的现象,这有点像等级制度,照这么说来是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应该放弃治疗直接去死了?因为他们也很弱啊?是的,我们的确很弱,但是一个没有争取过的人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谁能一直都弱小下去呢?又有谁会一直辉煌下去呢?我想他应该是政府保守派的人吧,我认为他从一开始打算直接做好了妥协退让在和会上签字的准备,并没有想过要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并且他还十分嫉妒顾的才能,屡屡出言讽刺。

近代的中国政府似乎摆脱不了“妥协”这两个字。清政府如此,1919年的政府亦如此,在日本大使馆被炸之后,日本方面又给中国政府施压,不断地要求代表团们在和会上签字,要求:“确切不可以纷争之态以待”。电影中顾同时又必须面对着华侨们的抗议,顾被众人围堵在他暂时寄居的房子面前面前,幸好是法国姑娘让娜举着枪朝天开了枪才把他从众人中救了出来,我顿时很喜欢这位敢作敢当的法国姑娘,在影片中她是唯一一个让人看起来不那么抑郁的角色,十分直爽,而梅代表的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角色,美丽善良,但是太过含蓄,呃......怎么说呢?就是太过于柔美粘人,优柔寡断,珠泪涟涟,我反而不太喜欢。但是我想那个时代应该也有像秋瑾,叶一曼这样的巾帼英雄,应该也有自信果敢的女性角色,才能更加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思想变动的特点。剧中顾还有一个好朋友叫肖克俭,负责发动民众、唤醒民众的工作,组织游行、罢工活动,是电影虚构人物,肖克俭看到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

强以牺牲弱国利益换取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他慷慨悲歌,给爱妻梅留下遗书,要她“回祖国去,那里已经在燃烧,那里将是一片热土”他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性格比较偏激,这是一个人物特写,他的出现预示了后面爆发的五四运动,代表的是当时五四运动爱国者的形象。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我的确也是被他感动到了,特别是后面影片将顾维钧弹钢琴,梅的昔日肖像,肖克俭与英美法三国国旗自焚于火中的情形结合在一起,更增添了悲剧色彩,揭示了当时中国的悲哀以及悲哀之后蕴藏的愤怒烈火。自焚,也许象征着浴火的凤凰,将迎来新生,似乎有什么东西一触即发。

篇三:电影《我的1919》观后感

我们为什么要看《我的1919》

我想谈的并非爱国主义、五四精神或者顾维钧的历史地位等,我想说的只是我对于看待历史的一些看法。

曾经想了很长时间的“历史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以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的事,这的确也是,但是在学习了一些西哲、中哲的知识后,便对这个观点产生怀疑了,或者也只是觉得这不足为恰当完整的解释。历史总该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那么就不应该只解释为过去所发生的事了,是不是应该包括一些主宰历史发生的规律如老子所说的“道”或者是说历史自身本就包含了一种前进的力量?这当然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一个问题。

但在研究“历史是什么”之前,又觉得有一个问题是应该首先得到解决的,那便是历史的真实性问题。我想每一个读历史、关注历史的人,甚至不甚关心历史但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便总要接触到历史的人,在重温历史的时候,都一定会关心其所接受的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这当然很重要,因为你所接受的历史很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接受一段被扭曲的历史不仅可能导致一个人变成无知、天真、偏激,更可能使新的历史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这不是危言耸听,日本人被右派者扭曲的历史、台湾人被台独分子“改写”的历史正在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这相信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 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真实的历史。可是什么样的历史才是真实的呢?历史教材?野史?口述历史?……我想连历史家都没办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历史既然是过去所发生的事,那么很多事情便是无从考究,更无从盖棺定论。再加上,每一段历史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分析,而角度、立场的不同所带来的分歧更是不可避免而且有时相差甚远的……这些都为我们需要的“真实的历史”的呈现带来很多的困难和障碍。简单地讲,我们几乎无法要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能是一份百分之百客观真实的历史,毕竟撰写者身后牵系的利益和立场、以及自身的考量都太复杂了。可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只能很委屈被动地只是接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历史教材或者代表官方立场的史书吗?古有崔杼弑君,难道现如今我们只能无奈却也无为地接受那些被“美化”或者“丑化”过的历史?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无法要求百分百客观真实的历史,但我们同样应该拒绝被扭曲、攥改、美化或者丑化或者共产党化的历史!我们需要倾听各方的声音,需要看到各个角度的历史,需要开放、真实、客观!

这便是我观影之后的最大感想。90年前的五四运动时至今日当然已被很多人遗忘或者漠视,顾维钧在现今中国的历史书上也可能不值一提,最可怕的是,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五四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五四精神代表的是什么?……这些当然有多方的原因,但我们从未知晓“真实的五四”,这也许也是很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下午的团日活动,主题是庆祝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我们之所以选择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它与辛亥革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它与1911一样,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笔,它们有所不同,却又一脉相承。从那时起,我们中国人开始对现实说不,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拯救我们的民族。在太平和谐的今天,我们坐在一起观看这样一部电影,也许在坐的许多人之前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些人之前只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是没想过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会这样不易。我不是不想自由,只是现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强大。

一部电影只有几十分钟,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多长……

作为年轻人,这类电影对于我们对来说是沉重无趣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翻开这些影片去看的时候,才能明白里面的内容和深意。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告别了战争迎来和平。而在世界的舞台上,仍在继续。这些年随着信息时代来临,世界纷争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前未听说过的国家,一次次再重复着好像这些年代的战争悲剧。伊拉克,阿富汗,到现在的叙利亚,还有危机四伏的朝鲜半岛~~~~。每件事都重现了当年在凡尔赛的谈判桌上类似的情景。不管是当年的万国会还是现在的联合国,发生争执和摩擦的时候,总会有更多无辜的生命用血和泪上演悲剧。而这些中东国家每一个都有当年二次大战中国的影子,不同的只是换了战争的借口和国家的名字。

在日本这次地震我们感到同情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像以前的情景还会上演。记得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选择的是发动战争让整个世界为他们的损失来买单。过了一个世纪,同样的厄运又降临本日的时候,现在不知他们又会如何选择~~~~但是如果没有这次地震不知道现在的局势又会是怎么样呢?日美联合在朝韩的情景还记忆由新。希望在结束叙利亚事件之后,战场不要转移到亚洲。这些随着时间的改变,在历史的前进中我们会看到。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了太多的屈辱,当有新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应当像1919年个年代一样,向世界说不!


《我的战争》观后感


这个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电影——《我的战争》,看完以后受益匪浅,我被他们伟大的精神所打动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有一群平凡、伟大、勇敢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决定远赴他乡,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并肩作战,建立深厚的感情。刘烨饰演的是九连的核心首领孙北川,九连的兄弟们都很喜欢他,他身经百战,性格粗犷,心地善良。当他遇到了文工团队长孟三夏(王珞丹饰)时,内心又多了一层厚重的责任感。孟三夏是个性格开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经历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及生死考验后,她真正的柔软被唤醒。可她不知道,喜欢她的还有孙北川的好兄弟张洛东(杨佑宁饰)也对她暗生情愫。自从张洛东老爹牺牲后,她变得更加勇敢独立了。

这里面令我最感动的是他们去打537战争的时候,每一次打仗都会有兄弟牺牲,他们仍然与敌人顽强拼搏。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牺牲自己,甘愿付出。

最后拿下537高地时,张洛东问孙北川:“你说会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孙北川说:“肯定会有人记得的!”

是的,一定会有人记得。记得曾经并肩作战的你们,记得那些你们用鲜血、汗和泪水死守下的土地,更加会记得你们用生命谱写的辉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们作为学生,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学习,争取长大后能回馈社会、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的亲友》观后感


中华民族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忙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们很容易分辨出那些人值得可敬,哪些人值得可恨。

电影《我的亲友》当中就很容易看出来哪些人可敬,哪些人可恨。这部电影的内容是这样的:那天是清明节,雨下个不停,邹韬奋从国外留学归来,因为下雨,所以邹韬奋只好在一家客栈留宿。第二天早上,他就被吵闹声惊醒。原来,有一个穷书生,要去南昌头亲,不料,他的钱就被贼偷去了,他现在身无分文,被老板赶出来了,而且,老板还脱下穷书生的外衣当抵押。

邹韬奋当场就掏出十块银元,交给了穷书生。他还写下了二十个字给他:“天下最可卑的是自私自利,最可敬的是为群为公。”书生很感激,连忙道谢,他问:“以后,我该镇么把钱还给你呢?”“奉送何须归还。如果你坚持要换,就请把钱转交给我的亲友吧!”穷书生打听了邹韬奋的亲友,邹韬奋却笑了笑,说:“遍布中华们族,他们就是广大的穷苦百姓啊!”是啊!每个中华民族的人,我们都要热心的帮助。就像邹韬奋那样乐于助人。俗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电影中的主人公邹韬奋就一定会有善报,相反,那位客栈老板一定会有恶报。

[《我的亲友》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我的1919》讲述的是一战后作为中国代表团公的顾惟钧参加巴黎和会的始末。影片末尾,顾维钧痛斥最高委员会不公,而拒绝在协约书上签字,随后拂袖而去,画面在这一刻定格。1919年的事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决不能盲目动用军事力量,除非属于自卫,再动用军事力量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在国际上,外交事务上,定要谨慎,不卑不亢,因为这不是个人恩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其中我们都应学习顾维钧,遇事冷静,热爱祖国,让中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今天,我们在教室观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该片刻画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丑恶嘴脸。

电影中的顾维钧蒋那令人愤怒的不平等条约合上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放松,那时候的人们虽然有先进的思想,但是政府压迫,才会受辱签下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顾维钧却大声的说出了我们拒绝签字,大声的告诉世界中国拒绝接受不平等的对待。

在他的行动中,蕴有着中国的尊严,他明白这些,于是做得很好。他不仅是外交家更象征中国,坚定的言行中流露着中国人的骨气。

该片以一位旧中国外交家的视角来描述着那段充满屈辱、无奈的历史。深刻刻画了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丑恶嘴脸,也对那些因反对帝国主义、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而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充满了敬仰之意。

爱国有很多种,爱国的人也有很多种,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那份爱国的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去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或许该设身处地地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任务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位置,这样才不至于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才可以看清历史的真相,这是我们面对历史时应有的,也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视角。

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了弱国无外交的阴影,当我们能在国际上以大国姿态行事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外交的先行者浴血开路的那段悲怆的历程,我们要铭记历史,刻苦奋斗,强盛祖国。

故事主要讲的是1919年中国爆发了倡导科学、民一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历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直接的影响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结束了我国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一直被迫签约了70多个不平等条约。

影片主要通过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这一幕幕真实的画面不禁把我们带回到过去那段燃烧的岁月,虽然不曾经历,但却不能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激励是我们最值得铭记的。

告诉我们记住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现在的我们虽然是富强的,但是也不能忘记以前的种种。

我们这青年的一代,请挺起我们的脊梁,抬起头,将这样的精神传承。我们都是祖国培养的新一代,努力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燃烧我们的激情,为祖国美好的明天洒下我们青春的汗水。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时的种种经历,以及他的好友肖克俭为了抗争列强给中国讨回争议的而自焚的感人事件。

由于本片是一部专题的反映民族情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不论是哪个角度都折射着发人深省的气息。陈道明的出演也很好的贴近了更为年轻的一代观众。因此不妨从感性的层面来表达一下感受了。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不要等到崩溃之时才去认真反省。我们的世界总是处于变革起伏之中,不久的将来,很多事物都还无法明确。

看了《我的1919》这部电影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的心灵在不断地被震撼着。这样的震撼不仅仅来源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也来源于对那些懦弱虚伪的国民的愤恨,更来源于对顾维均的人格魅力的钦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让我深刻体会到 弱国无外交,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只有强大了,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的长征观后感


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讲述了长征经历者王瑞老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在长征时与敌人进行生死战斗的历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长征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长征》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通过长征亲历者王瑞老人的回忆,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解救贫苦百姓、飞夺卢定桥等一系列英勇事迹。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过以诚待人的我军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的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柱,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x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现在我们处在和平环境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建设事业,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

当前,再也不需要我们去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但是,在和平的建设年代,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这是新的伟大长征。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取得我们个人的长征的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的胜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