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业生涯规划 > 导航 > 职场人应该懂得提升内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职场人应该懂得提升内职业生涯。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职场人应该懂得提升内职业生涯,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上司忽然离职,在职场中司空见惯,但也会给现有的工作团队带来一定的影响。职场人的外职业生涯(即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职务、内容等)被打破,不安全感随之出现。要避免这种不安全感,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内职业生涯,即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才能找到工作的平衡点。有数据显示,有96.52%的人,是通过提升内职业生涯来得到更多机会。

老板调走 我得到了提升

去年,业务部总监刘总调到南方去了。在该部门中,周先生的业绩一直很突出,属于骨干力量,因此,总监一职便顺理成章地由他来接手。刘总调走了,我少了一个搭档,心里有些失落。周先生说,不过,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提升的机会。

原来,从刚入职开始,周先生与刘总就一起打拼,两人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在业绩上,两人不相上下,都是部门的业务骨干。几年前,主管跳槽了,业务总监这个职位空缺要从他们二人中选拔。因为他的学历比我高些,所以公司最后选择了他。周先生落选,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并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业绩。由于两人搭档多年,因此,在刘总的一再坚持下,周先生便成了刘总的得力帮手,一起管理业务部的工作。

刘总在的时候,我做事确实有些放不开。周先生坦言,虽然他与刘总搭档多年,但毕竟是上下级关系。有一次,刘总让周先生负责收购一家公司的厂房。说实话,我真不想接。周先生说,那个客户是刘总的朋友,在收购这件事上,他们想让刘总多给一些折扣,可如果再给折扣,不但不合规矩,而且也会影响公司的收购意图和直接利益。私下里我也跟他谈过,但一手托两家的工作,他也不太好做。碍于朋友面子和上下级关系,周先生没有再过分强调。结果,厂房是收购了,但并不是很理想。

现在我成了总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周先生说,上司走了,他也少了一个好搭档,包括人际关系、业绩等方面,都有很多顾虑,因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我只能通过能力来征服下属。任职初的半年,周先生亲自带着几个精兵强将,处理了三四件棘手业务,并将部门的业绩提升了三分之一,不但使老总对他刮目相看,还让下属对他钦佩有加。主管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刘总了。关系近一点的下属都说他变了。不是我变了,是环境使然。

没有上司的保护

工作依然很好

安妮是某时尚杂志的编辑,最近她带的团队表现出众,受到了新主编的赏识。而就在半年前,安妮的心情十分不好,还有些小小的沮丧。年初老主编调走了,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安妮的主编是一个关爱下属且非常平和的人,工作中也非常有创意,所以他走了,安妮这个团队都非常舍不得,心情非常低落。我们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工作也没了干劲,心里空落落的,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知道,这就是缺乏安全感。安妮说,老主编像家长一样,过去,安妮无论有什么事,都要跟老主编商量,在工作上更是产生了依赖感,已经习惯在老主编的带领下工作和生活。老主编调走了,无疑是撤掉了他们的拐杖。我们必须通过工作,来证明自己是公司不可缺少的人,要打破固有的状态。

安妮与几个同事申请到外地去考察,及时将当地的时尚信息采集并传递到公司,与新主编沟通想法。过去,有些前期铺垫或后期完善的工作,完全由老主编一手操办,可现在,我们都要自己来处理。

外出考察一个月后,安妮的心情好多了,人也轻松开朗了许多,并且带回了很多时尚亮点和信息,看问题的角度也比以前开阔,见解也很独到。这是新主编没有想到的。安妮说,后来她跟新主编私下聊过,这些工作新上司本来是想让别人负责的,因为他对安妮的团队不了解,而且,大家都知道,过去他们取得的成绩与老主编分不开,所以,对于安妮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新主编也是有所顾虑的。看到安妮主动请缨,新主编也决定让她试一试。考察回来,新上司的顾虑打消了,对我们的看法转变了,他认可了我的工作能力。

转眼半年过去了,安妮已经成为公司的名人,现在,新主编总是夸口说,安妮就是公司的品牌编辑。老主编调走,对我不是件坏事。少了老上司的照顾,安妮本来还担心自己会被淘汰掉,可通过半年的努力,安妮不但站稳了脚跟,并且得到了新上司的赏识。上司调走,它能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人的工作潜能,使自己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变化是挑战也是机会

无论之前的工作环境对自己是束缚还是依靠,面对新环境,想更好地生存下来,就要懂得权衡利弊,调度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前程无忧职场专家张益僮表示,上司的离职必然导致工作环境、流程方式、工作习惯等的改变,要学会适应新上司,并从中得到认同,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张益僮还表示,当自己做到了上司的职位后,环境依然,但感觉已经不同了,想要在自己职位上站稳脚跟,一定要让上下级看到自己的不同与优势,这样才能服众。新的变换,不仅是挑战,更是机会。

对于上司更换而感觉失去主心骨的职场人,张益僮建议,首先要了解新上司的工作风格,不要沉浸于与之前的比较,一定要学会适应,适应新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应新上司的工作风格,让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上司的合拍,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有默契。给新上司好的印象,积极发挥潜质和自身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加分,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

FWr816.cOm小编推荐

机会来自“内职业生涯”的提升


上司忽然离职,在职场中司空见惯,但也会给现有的工作团队带来一定的影响。职场人的外职业生涯(即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工作职务、内容等)被打破,不安全感随之出现。要避免这种不安全感,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内职业生涯,即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才能找到工作的平衡点。有数据显示,有96.52%的人,是通过提升内职业生涯来得到更多机会。

老板调走 我得到了提升

去年,业务部总监刘总调到南方去了。在该部门中,周先生的业绩一直很突出,属于骨干力量,因此,总监一职便顺理成章地由他来接手。刘总调走了,我少了一个搭档,心里有些失落。周先生说,不过,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提升的机会。

原来,从刚入职开始,周先生与刘总就一起打拼,两人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在业绩上,两人不相上下,都是部门的业务骨干。几年前,主管跳槽了,业务总监这个职位空缺要从他们二人中选拔。因为他的学历比我高些,所以公司最后选择了他。周先生落选,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并不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业绩。由于两人搭档多年,因此,在刘总的一再坚持下,周先生便成了刘总的得力帮手,一起管理业务部的工作。

刘总在的时候,我做事确实有些放不开。周先生坦言,虽然他与刘总搭档多年,但毕竟是上下级关系。有一次,刘总让周先生负责收购一家公司的厂房。说实话,我真不想接。周先生说,那个客户是刘总的朋友,在收购这件事上,他们想让刘总多给一些折扣,可如果再给折扣,不但不合规矩,而且也会影响公司的收购意图和直接利益。私下里我也跟他谈过,但一手托两家的工作,他也不太好做。碍于朋友面子和上下级关系,周先生没有再过分强调。结果,厂房是收购了,但并不是很理想。

现在我成了总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周先生说,上司走了,他也少了一个好搭档,包括人际关系、业绩等方面,都有很多顾虑,因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组建自己的团队。我只能通过能力来征服下属。任职初的半年,周先生亲自带着几个精兵强将,处理了三四件棘手业务,并将部门的业绩提升了三分之一,不但使老总对他刮目相看,还让下属对他钦佩有加。主管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刘总了。关系近一点的下属都说他变了。不是我变了,是环境使然。

没有上司的保护

工作依然很好

安妮是某时尚杂志的编辑,最近她带的团队表现出众,受到了新主编的赏识。而就在半年前,安妮的心情十分不好,还有些小小的沮丧。年初老主编调走了,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安妮的主编是一个关爱下属且非常平和的人,工作中也非常有创意,所以他走了,安妮这个团队都非常舍不得,心情非常低落。我们好像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工作也没了干劲,心里空落落的,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知道,这就是缺乏安全感。安妮说,老主编像家长一样,过去,安妮无论有什么事,都要跟老主编商量,在工作上更是产生了依赖感,已经习惯在老主编的带领下工作和生活。老主编调走了,无疑是撤掉了他们的拐杖。我们必须通过工作,来证明自己是公司不可缺少的人,要打破固有的状态。

安妮与几个同事申请到外地去考察,及时将当地的时尚信息采集并传递到公司,与新主编沟通想法。过去,有些前期铺垫或后期完善的工作,完全由老主编一手操办,可现在,我们都要自己来处理。

外出考察一个月后,安妮的心情好多了,人也轻松开朗了许多,并且带回了很多时尚亮点和信息,看问题的角度也比以前开阔,见解也很独到。这是新主编没有想到的。安妮说,后来她跟新主编私下聊过,这些工作新上司本来是想让别人负责的,因为他对安妮的团队不了解,而且,大家都知道,过去他们取得的成绩与老主编分不开,所以,对于安妮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新主编也是有所顾虑的。看到安妮主动请缨,新主编也决定让她试一试。考察回来,新上司的顾虑打消了,对我们的看法转变了,他认可了我的工作能力。

转眼半年过去了,安妮已经成为公司的名人,现在,新主编总是夸口说,安妮就是公司的品牌编辑。老主编调走,对我不是件坏事。少了老上司的照顾,安妮本来还担心自己会被淘汰掉,可通过半年的努力,安妮不但站稳了脚跟,并且得到了新上司的赏识。上司调走,它能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人的工作潜能,使自己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变化是挑战也是机会

无论之前的工作环境对自己是束缚还是依靠,面对新环境,想更好地生存下来,就要懂得权衡利弊,调度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银河职场专家表示,上司的离职必然导致工作环境、流程方式、工作习惯等的改变,要学会适应新上司,并从中得到认同,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同时,专家还表示,当自己做到了上司的职位后,环境依然,但感觉已经不同了,想要在自己职位上站稳脚跟,一定要让上下级看到自己的不同与优势,这样才能服众。新的变换,不仅是挑战,更是机会。

对于上司更换而感觉失去主心骨的职场人,专家建议,首先要了解新上司的工作风格,不要沉浸于与之前的比较,一定要学会适应,适应新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应新上司的工作风格,让自己的工作风格和上司的合拍,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有默契。给新上司好的印象,积极发挥潜质和自身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加分,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

80后职场人的职业生涯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xx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政府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2.外企类,大陆工和非大陆工的差异

在外企,差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和非大陆工之间。大陆工工资一般是非大陆工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企到中国来投资的90%的理由就是因为你人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人家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这1/5到1/10的收入,和其他国人相比,仍然是很不错的。当然,外企工作是很累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还要招聘非大陆工呢?这里你要清楚的知道,主要是因为3个原因:第一,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来管理(受法制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人(能用英语思考)来管理;第三,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那是否你就只能当大陆工了呢?不是的。你应该清楚的一点是,你也是有机会成为非大陆工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美国就业并拿到绿卡才行。现在很多外资企业的CEO,当初就是在美国做体力工混到的绿卡,然后因为精通两边语言的优势,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就找这样的人去做所谓的首席代表,然后又逐步提升,就是这样的。当然,随着现在对外交流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成为非大陆工,仍然是有可能的。

3.民企类,股份工和非股份工的差异

在民企,差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工和非股份工之间。股份工主要是哪些有使用股份来吸引人的企业中才有,是最初创业阶段加入的员工。例如华为就有相当多的股份工。非股份工则是那些很后才加入的员工,或者是那些很早加入,但对于公司没有什么价值的员工。在经过了创业阶段以后,企业一般就不再需要用股份来吸引初级员工了,招聘主要就是填补战斗减员--有人走了,就招新的。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管理者,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因此与它无关。中国大部分民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都难保,员工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创业型民企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决定去民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创业扩张型的民企,还是补充战斗减员型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三、职业生涯设计

从整体而言,这一代人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但从个体而言,仍然可以尽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当外职业生涯超前于内职业生涯


今天某公司的副总经理A君遇到了一件很烦心的事情,前期招来的人事副经理C小姐一直负责培训。通过接洽请当地很知名的一个培训机构做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做一期系统的专业培训班,此项培训时间周期约一个月,需要每周晚上分三次进行。今天是第一次上课,A君作为分管领导,当然是比较重视的,并且在下午的时候打电话给C落实好培训的准备事宜。

六点钟的时候,A君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培训机构的小王打来的,要求准备一个白板,A君很不快地问为什么不早些与C对接?他说忘记了,接着A君只好给C打电话,要求他尽快准备一个白板,但是C很不高兴地说,曾经和小王确认过,他当时不说现在才讲,好象不想管这个事。A君考虑到C是个女同志,搬东西不方便,只好打给行政主管让其尽快找块白板。

六点半培训要开始了,A君到了会场发现,来了很多员工,可是具体负责的C不在场,估计在找白板。A君一看天快黑了,就去开灯,一打开关发现灯不亮,好象是没有合闸,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合上也没有电,这时A君感觉很生气,真想发作,可是为了培训的正常进行,他忍着气给负责电路的王工打电话请他尽快解决。这时,C上来了,A君表面上很克制地问她,下午有没有来看过会场?C说来了,只是没有看灯,其实至少应该在六点钟提前半个小时到会场来调试一下的,A君心里明若洞火,不便发作,只好很火地对后勤主管说:怎么搞的,这样的事情都搞不好,太气人了。后勤主管站在旁边看着C,眼中流露出不屑的神色,此时C在旁边听着无语。

为了培训的正常进行,A君只好亲自临阵上场,对到场的员工说很抱歉,今天的电路有问题我们临时调整会场到五楼会议室,五楼会议室可能较小,椅子不够请大家随手搬上椅子。很快大家到了五楼会议室,A群发现C还是六楼没有下来,只好打电话给他要其下来后,清点一下人数,看看人员是否到齐。接下来,经验丰富的A群主持了整个培训的开场白。

他不但讲了此次培训的目的、意义,也讲了对员工的要求,同时也介绍了老师,整个开场白完整、有序、点出重点,同时也烘托了气氛。为老师的授课起到了良好的暖场作用。

但是走下台之后,A君的心里很不顺,感觉自已简直是瞎忙,更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已有一个不着调的下属。虽然这个下属是前期已离职的人事总监招来的,可是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了.

在这里我们要分析这个案例,为什么有些人在职场中总是不着调?为什么会出现下面的问题:

1.有的人做事总是跟不上节奏,上级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他却要反应半天甚至不知从何入手?

2.上级的意图和理念,他总是无法领会,上级认为很正常的作法他却认为不可行,但是他也提不出更好的做法?

3.总是完不成上级要求的绩效,并且要找出很多理由?整体的职业化程度很低.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有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之分。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如果把人的职业生涯比做一棵树,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职业生涯之树常青,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但是前提必须根深蒂固。自然界中的树如果长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树根和树冠的比例约为1:1,如果长在土地比较贫脊的地区,约为2:1到3:1,如果长在岩石地区或是沙漠地区,会达到5:1。也就是说条件越艰苦,环境越恶劣,树根越要向大地中生长,从大地深处吸取营养和水分。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一棵树的树根扎得不深,树冠上长了很多树叶,开了很多花,结了很多果实,会怎么样呢?因此外职业生涯是我们职业生涯之树的枝叶与花果,而内职业生涯则是我们的树根.

在职场中通常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内职业生涯超前于外职业生涯,另一种是外职业生涯超前于内职业生涯。如果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超前适当时很舒心,此时个体会感觉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像玩似的,工作是一种享受;如果超前较多时很烦心,个体会感觉自已的能力绰绰有余,好象做这个工作有点太浪费自已的能力了,每天可能花两小时就做好了所有的事情;超前太多时要变心,此时个体对工作的看法已然发生变化,他认为这份工作已经不适合自已了,继续下去会委屈自已,应该去找更好的工作。同样,如果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也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超前适当时有动力;如果在组织内部让B级人做A事,其实是对他的一种压担子式的培养,在适当拨高的情况下,也许员工会加速成长,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二是超前较多时有压力,如果组织内部给员工压担子培养的力度过大,给予员工的职务、责任、风险较多地超出了员工的能力,员工会感觉得力不从心,感觉跟不上上级的节奏,感觉工作压力很大,对自已是一种煎熬,甚至有的员工会害怕上班,文中的C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才会出现文章中开头的一幕!此时员工无法胜任本职工作,造成很多不应该出现的工作失误,此时如果明智的上级会提出调整岗位,让其到适合的岗位上去工作,明智的下属也会提出相应的作法,以解脱目前的职业困境。还有最后一种很严重的情况,就是如果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务、权力、管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本身,比如让一个不懂法的人去负责经营活动,去进行商务谈判,让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去操盘一个具体的项目,那将说明其外职业生涯远远地超前于内职业生涯,带来的结果也许是毁灭性的。

所以,做为管理者,要善于用人,要能够把握住人员的成长周期,在其适宜的阶段,授予其相应的权利、责任和压力,切忌拨苗助长,也不能大树底下不长草。

80后职场人的职业生涯设计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5大利益象限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xx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政府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2.外企类,大陆工和非大陆工的差异在外企,差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和非大陆工之间。大陆工工资一般是非大陆工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企到中国来投资的90%的理由就是因为你人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人家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这1/5到1/10的收入,和其他国人相比,仍然是很不错的。当然,外企工作是很累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还要招聘非大陆工呢?这里你要清楚的知道,主要是因为3个原因:第一,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来管理(受法制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人(能用英语思考)来管理;第三,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那是否你就只能当大陆工了呢?不是的。你应该清楚的一点是,你也是有机会成为非大陆工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美国就业并拿到绿卡才行。现在很多外资企业的CEO,当初就是在美国做体力工混到的绿卡,然后因为精通两边语言的优势,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就找这样的人去做所谓的首席代表,然后又逐步提升,就是这样的。当然,随着现在对外交流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成为非大陆工,仍然是有可能的。

3.民企类,股份工和非股份工的差异在民企,差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工和非股份工之间。股份工主要是哪些有使用股份来吸引人的企业中才有,是最初创业阶段加入的员工。例如华为就有相当多的股份工。非股份工则是那些很后才加入的员工,或者是那些很早加入,但对于公司没有什么价值的员工。在经过了创业阶段以后,企业一般就不再需要用股份来吸引初级员工了,招聘主要就是填补战斗减员有人走了,就招新的。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管理者,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因此与它无关。中国大部分民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都难保,员工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创业型民企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决定去民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创业扩张型的民企,还是补充战斗减员型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三、职业生涯设计

从整体而言,这一代人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但从个体而言,仍然可以尽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80后职场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5大利益象限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xx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1.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政府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市场水平),这样就拉低了整个企业的人均成本,完成了国资委布置的改制要求之一,而且不会损害正式工的利益(国企领导层是正式工利益的代表)。这表明了,国企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市场怪胎,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获取市场利益,一方面成为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但是要注意,当前还是有可能进入正式工群体的,因为正式工是一个松散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也要不断的吸收新鲜血液的,否则会边缘化,最终丧失其优势地位。非正式工的收入大概是正式工的1/2到1/4.当然,在这里不是进行道义分析,而是要你去了解清楚,你到底是去做正式工,还是去做非正式工?

2.外企类,大陆工和非大陆工的差异在外企,差别主要体现在大陆工和非大陆工之间。大陆工工资一般是非大陆工的1/5到1/10.这是合理的。因为外企到中国来投资的90%的理由就是因为你人便宜,不是因为你是文明古国,也不是因为你有三个代表。人家的要求是合理的。当然,即使是这1/5到1/10的收入,和其他国人相比,仍然是很不错的。当然,外企工作是很累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那为什么外企还要招聘非大陆工呢?这里你要清楚的知道,主要是因为3个原因:第一,需要一些可以信任的人来管理(受法制国家法律约束的人);第二,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人(能用英语思考)来管理;第三,需要一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来管理。那是否你就只能当大陆工了呢?不是的。你应该清楚的一点是,你也是有机会成为非大陆工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去美国留学的原因。当然,仅仅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美国就业并拿到绿卡才行。现在很多外资企业的CEO,当初就是在美国做体力工混到的绿卡,然后因为精通两边语言的优势,跨国企业需要在中国建立代表处,就找这样的人去做所谓的首席代表,然后又逐步提升,就是这样的。当然,随着现在对外交流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成为非大陆工,仍然是有可能的。

3.民企类,股份工和非股份工的差异在民企,差别主要体现在股份工和非股份工之间。股份工主要是哪些有使用股份来吸引人的企业中才有,是最初创业阶段加入的员工。例如华为就有相当多的股份工。非股份工则是那些很后才加入的员工,或者是那些很早加入,但对于公司没有什么价值的员工。在经过了创业阶段以后,企业一般就不再需要用股份来吸引初级员工了,招聘主要就是填补战斗减员有人走了,就招新的。期权一般用于高级管理者,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大学生就业,因此与它无关。中国大部分民企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自身都难保,员工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创业型民企失败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决定去民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是创业扩张型的民企,还是补充战斗减员型的?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三、职业生涯设计

从整体而言,这一代人注定要承受社会转型的代价。但从个体而言,仍然可以尽力去争取好的结果。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


许多人以为职业生涯发展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或是换更好的工作,或是得到职位提升,或是增加工资,但这只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部分形式。为了更好地理解职业生涯,我们研发出两个重要概念: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

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通常是由别人认可的和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否认和收回。外职业生涯因素可能往往与自己的付出不符,尤其是在职业生涯初期。有的人一生疲于追求外职业生涯的成功,但内心极为痛苦,因为他们往往不了解,外职业生涯发展是以内职业生涯发展为前提条件的。

内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经验、能力、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内职业生涯各项因素的取得,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而实现,但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以实现。与外职业生涯的构成因素不同,内职业生涯的各构成因素内容一旦取得,别人便不能收回或剥夺。内职业生涯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提高内职业生涯而取得的工作成绩,会转化为外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发展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在人的职业生涯成功乃至人生成功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而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应重视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和中前期,尤其是对于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我们一定要把对内职业生涯各因素的追求看得比外职业生涯更重要。

内职业生涯因素匮乏的人总是担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找到工作后担心下岗名单中会有自己的名字,担心自己的企业被别人吞并,担心自己不能晋升,担心未来没有保证,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内职业生涯丰富的人会抓住每一次发展的机会,甚至能主动地为自己、为别人创造发展机会。

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内外职业生涯,树干、树冠、树叶、果实等就像外职业生涯,它一般显而易见,谁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树茁壮挺拔、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但这样一棵参天大树不是凭空长成的,地下的庞大根系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撑,汲取并输送着大树所需的营养。对自然界中的植物研究发现,环境越是恶劣,土壤越是贫瘠,越是需要更庞大的根系。在肥沃的土壤,树根与树冠的比例约1:1:在贫瘠的环境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可达到的3:1;在沙漠地带,树根与树冠的比例会达到的5:1。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的智慧,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足够我们深思的了。

植物需要先有支持和营养系统树根,才能形成树干、树冠;而树干树冠的成长又促使树根向更广泛和纵身处发展,以汲取更多的水份和营养。这样树冠、树根交替发展,相互成全。正如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也相互折射。这个根,是给自己的潜意识一个提醒要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该根深蒂固。有很多大学生去找工作的时候,对招聘单位的负责人说:给我多少钱啊?什么时候长工资啊?有奖金吗?有集体宿舍吗?宿舍里头有电话线吗?有彩电吗?有宽带吗?能上网吗?这些问题关心的是什么?外职业生涯的内容。

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你们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观念和能力,我能争取到什么样的锻炼机会,我用多长时间可以达到公司对我的要求,把焦点放在内职业生涯的树根上,你让自己的树根逐渐长得越深越长,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时,你的内职业生涯之树会怎么样?长出很多的枝芽,长出很多的花蕾,会结暴实。如果你天天就盯在怎么还不开花阿,怎么还不结果阿,就是不培育树根,那你只能人为地挂上一些花、挂上一些果,挂得少这棵树还能立着,挂多了树就倒了。如果你理解了关于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的正确概念,你会突然想明白,你永远不会没有工作。可以打个比方,寻找工作也是工作,对于多数人来说,寻找工作是你的第一份工作,寻找工作的过程就是自己学习当老板,永远不会没有收入,因为经验教训都是收入,而且自己决定给自己发多少。在找工作过程中,你有了经验,有了体会,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可以逐渐地去修正自己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观念,这也是你的收入,这是你的内职业生涯的收入。

有位留美计算机博士,揣着一摞证件到电脑公司求职,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录取。他在三思后决定采取新的应聘策略,以一名普通打工者的面貌出现,很快被一家公司录用。作为一名电脑程序员,由于成绩突出被老板提升为部门经理,这时他亮出了学位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研发能力突出,老板又指定他为系统软件开发的负责人。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吸纳他进入公司决策层。后来老板又根据他的潜力,再次提拔他为公司副总经理并割让部分股权让他技术参股,他成为这里的老板之一。这时他亮出了博士证书。这位计算机博士的经历,充分体现了内职业生涯对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内职业生涯是根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竞争中能保持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的竞争。那什么是企业的人才?学历吗?年富力强吗?曾经有过的高职位吗?曾经有过的大企业或先进企业的经历吗?甚至是曾经取得的成绩吗?这些都是判断人才的指标,但还不够,甚至只是参考。因为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没文凭不等于没水平;年富力强不等于潜力大、能力强:有经历不等于有经验;有过成果也不等于今后一定还会有成果。

上述都是外职业生涯,可以作为判断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依据。人才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内职业生涯部分,当然还要考虑他的内职业生涯在本企业的环境中是否能生根发芽。桔生江南而为桔,生于江北而为枳,正是此理。

在内职业生涯里,还要做一些细分。如果说知识、经验等一些因素还需要相对特定的环境才能发挥,就像阔叶植物一定要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才能生长,而有些因素,如积极正面的心态、自信、操之在我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等,仿佛是万能的种子,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在招聘人、任用人和选拔人的时候,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备选人的这些万能因素上,而相对弱化既往的知识、经历和经验,所以才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选拔,所以也才会有我们的成功地改换行业,和成功改换职业。

我们每一位欲在职业生涯上发展的朋友,请你把自我发展的注重点放在培育积极正面的心态、树立有建设性的价值观念上。《易经》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态和观念统率知识和能力,而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和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观念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自己有意识培养的。一旦获得,你就获得了能力中的能力,它仿佛是原生质,能孕育、分化、产生其它的多种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摆渡人”


职业生涯规划师相当于摆渡人,他的工作是针对于有职业困惑、面临就业的人,或帮助求职者找到走出职业困惑的方法和途径。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被视为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一项非常普及的教育内容和成熟的咨询服务业,每3000名求职者就有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提供服务。而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相似,在我国这个行业面临着巨大需求与供应缺口。

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33.2%的人先就业后择业,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跳板。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据专家介绍,大学生是目前国内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最强的群体。另一个大的需求群体则是已经拥有工作经验,但是面临职业困惑的白领、金领,比如已经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端的职业经理人。

据悉,成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需要经过相关培训认证。目前,在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大致分为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指导师培训认证,主要针对下岗再就业,大约有2万至3万名从业人员;二是就业指导老师培训,主要针对大学就业指导人员。三是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推广的唯一一个相关全球性认证体系: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GCDF于1997年推出,目前在20多个国家推广实施。20xx年,GCDF项目正式登陆中国,到目前为止,中国获得GCDF认证超过600名。

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主要服务于高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持证人员也将 5年获得一次复审。目前获得认证的约有2/3强的人在做相关工作,只有1/5强的人从事专职职业咨询,他们的收入也不菲。专家表示,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非常活跃,预计未来35年,规划服务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将成倍增长,而掌握专业咨询技术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将是其业务拓展的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