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 导航 > 职业生涯的八项管理定律

旅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的八项管理定律。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业生涯的八项管理定律”,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在职场的八项管理定律,不得不知:

1.帕金森定律

美国着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马蝇效应

林肯少年时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马很懒,慢慢腾腾,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时间马走得飞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头,他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他就把马蝇打落了。看到马蝇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说:哎呀,你为什么要打掉它,正是那家伙使马跑起来的嘛!

没有马蝇叮咬,马慢慢腾腾,走走停停;有马蝇叮咬,马不敢怠慢,跑得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马蝇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只有被叮着咬着,他才不敢松懈,才会努力拼搏,不断进步。

3.苛希纳定律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着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企业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四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三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要多六倍。

苛希纳定律告诉我们,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力量大,管理人员越多,工作效率未必就会越高。苛希纳定律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并找到一个最佳人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成本。

4.南风法则

南风法则也称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

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

6.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手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7.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的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品,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将它毁坏掉。

8.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往往会保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合理地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完成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与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工作。

fwr816.com阅读分享

职业生涯中的几条定律


现在听说有一种人,打一阵子工,有点积蓄,然后就辞职游山玩水一阵子,等钱花得差不多了,再回来找份工作,继续挣钱。再然后,又把上面的流程循环一次。这种生活乍一看,真是潇洒,来去自由,令人羡慕。但是,是否大家都要仿效呢?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是不大主张如此的。我的判断是:有独门绝技的自由职业者,经验曲线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攀高者,比如作家、画家、某些设计师,这样做做,大概也能幸福地过一生。但是,对于其它大部分人,这种做法,可以持续个三五年。如果持续时间太长的话,很可能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遭遇难以克服的麻烦。如果不及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好好做个规划,到职业发展中期遭遇瓶颈的时候,就可能来不及了。这篇文章来源于纺织资源,请各位网友直接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纺织资源查看。

做这种判断是基于下面我发现的几个定律:

1、人生有限定律:人的生命有限,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孙悟空,没有仙桃吃,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精力无穷。有这个因素的限制,我们可以等,但时间不等我们,二十岁时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做,放到三十去做,可能就来不及了。就如刘翔,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可以以他的最佳状态,创造世界纪录。但如果让他三十岁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他可能就办不到了。每个年龄段,有这个阶段相对应的工作机会,如果在这个年龄段没有白抓住这些机会,很可能今生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比如,前台小姐这个位置,是个初级的工作职位,一般来讲二十岁出头,二十六岁以下的小姐们比较适合做这份工作,有的人甚至可以做到三十五岁。但是四十岁的时候还做前台小姐吗?恐怕不适合了。从成本来讲,年龄漂亮,反应机敏,知识较新的二十出头的小姐们已经来和她竞争了,她在各方面都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了。但是,是不是到了三十五岁之后就没事可做了呢?当然不可能了。这是因为有下面的另一个定律。

2、经验积累定律:人的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状态就如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上升曲线,时间未到时,曲线的高度一般不会提前达到应该在某段时间后达到的高度。社会的运行规律非常巧妙,这种规律,使得职场时间长的人,从总体上来讲比职场新人,更先得到那些提升的机会。所以,我常常在培训的时候,向学员们提出一种观点,如果你竞争不过后来的新人,那么你就不要在他在的层面和他竞争,因为他在那里有优势。你应该在你自己的层面和他竞争,因为你在这里有优势。你做不了他的平级,你就想办法做他的主管。我有一次就对一个做网络管理工程师讲,我现在到市场上跟你竞争你现在的这个职位,我肯定会败给你,但是你同我竞争我现在的位置,我肯定会赢。如果没有前面提到的这个规律,人的经验都可以一夜之间全部具备,那职场老人全都死翘翘了。如果你是职场新人,你不甘心按步就班地上升,你要超过职场老人,那么你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因为下面还有一个定律。

3、时间效率定律:同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越多,产出就越多。所以,有些职场新人有股子气,我知识新,头脑灵,体力好,为什么要看你老家伙的脸色行事呢?于是,发奋努力,头悬梁,锥刺股,一天当作两天用,一分就当一小时,争分夺秒,到了一定的时候,居然成功了,和老家伙平起平坐了,甚至超越了。好怕呀,我这老家伙不是要丢饭碗了吗?这可怎么办呢?其实,不用着急,虽然有了这个时间效率定律,前面那条经验积累定律还是同样起作用的。谁要超过你,他付出的努力应该和你已经付出的努力相当,这样他才有机会。如果他没有付出相当的努力,或是你也继续发奋努力了,那他要平起平坐还真有点难了。另外,还有一个定律,会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那就是下面的一条定律。

4、有限定律:我们的成功学家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你只要努力,你就会成功。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会所有的东西。如果你要努力,也一定要认准方向,搞清楚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可以做的。如何在几个都可以做的方面做出抉择,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方面的关系。这此方面都是要先搞清楚的,不搞清楚,走错了路子,肯定要吃亏。我跟一些人讲过,一个性格外向,口才优秀,富有感召力的人,大家都认为他是很优秀的。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屁股坐不住,对某些细节会视而不见。这种人如果去做销售工作,社交工作,非常容易出成绩。但如果他不幸选择了会计工作,那就会比较惨。不是断言没有一个成功的,而是说即使有一个成功的,他在这个先天就不适应的领域内要做成功,付出的辛劳要远比那些先天就适合的人多得多,吃的苦也要多得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自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也刚好有几个方面他都适合做,于是他就今年做这个,明年做那个,后年再换一个,做了一大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一样形成杀手锏,到了职业生涯的中期就会很被动,会发现自己贬值了,找不着北了。我遇到过几个这样的职场人士,都是已经三十五六岁了,忽然迷迷茫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问一个朋友,你发展的专业是什么?她说:我思维很好,分析力很强。我再次问她:你的专业是什么?她真的说不出来了。她的实际情况是英语很好,做过翻译,做过秘书,做过行政人事,还在一个小公司做过副总等等,每一次换工作都是不同的领域,前面的积累没有成为后面登高的阶梯。自己以为什么都能干,可现在是谁都不愿用了。

职业生涯的“危机管理”


金融风暴、经济危机强劲地冲击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很多人从原有职位上,纷纷落马,从普通工人到500强企业的高级主管都受牵连。留在原位上的人,有的要减薪,有的要加班。如果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就是危机中挑战和威胁增大了,我们应当如何规划与管理呢?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职业危机,总体上有三种管理策略:视而不见、退避、进攻。视而不见就是按来的方式方法继续进行,显然是闭着眼睛往墙上撞,不可取。那么,如何退避或进攻呢?具体操作离不开职业规划方法,只是管理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重新进行职业环境分析

由于危机中,不是我们自身出现问题,所以可以跳过自我分析这一步,进入到职业环境分析。此时,危机出现,外部的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必须重新进行管理分析。机遇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人的需要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有需要就有市场。职业顾问鲍利斯说,总是有工作(职位)空缺,等人去填补。也是这个意思。只要认真分析,一定会找到职业发展的机遇。

如果你常常在职业规划中,留意职业环境的发展变化,危机还没出现,你就已经有预感,事先进行分析与管理,当危机来了,机遇也就来了。

二、调整职业方向和目标

一般情况下,只要之前的职业规划有过科学认真的自我分析和职业环境分析,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就有牢固的根基,不应当轻易改变,反而更应当坚持。尽管危机使整个行业遭遇挫折,某些企业倒闭,你也应当慎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宏观上看,所有行业的发展都会有起伏,但不至于在危机中突然或很快消失。在风云聚变的情形下,更是你了解、熟悉自己行业的好时机。

职业目标的调整是重要的应对措施。如果你之前的职业目标定得很死板,只是简单地说,我今年内要进入某家知名企业,或是晋升到某个管理职位,或是攒多少钱,那么,你在危机中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你需要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

具体的目标调整需要根据对职业环境的分析来确定,可以归纳为:

1、保持概念目标与职业方向的一致性,调整行动目标;

2、更多地注重目标的表现功能,调整其手段功能;

3、在内职业生涯目标与外职业生涯目标之间进行调整;

4、对长短期目标进行调整。

三、调整职业规划策略

一方面,职业顾问所总结出来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有效的。用心实施,这些策略会让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策略有:

1、胜任工作:在现有岗位上有效开展工作;

2、加班:在艰难时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3、自我提升:提升与工作相关的素质、技能;

4、创造机会:利用各种场合与别人分享你的职业兴趣和志向;

5、结友拜师:发展重要的人脉;

6、形象管理:建立个人的外在形象和行业声望;

7、发展团队:包括加入团队或创建团队,或者在组织中运用政治策略。

另一方面,根据以上形势的变化和目标的调整,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管理策略。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好个人的健康和财务管理,以及关注家庭的经济和感情。另外,可能需要改变职业发展路线。

职业生涯如何管理


含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职业生涯管理应看作是竭力满足管理者、员工、企业三者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在现代企业中,个人最终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兴趣、价值观等。而且,还必须对职业选择有较深了解,以便制定目标、完善职业计划;管理者则必须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有关组织工作、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企业则必须提供自身的发展目标、政策、计划等,还必须帮助员工作好自我评价、培训、发展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时,职业生涯管理就会意义重大。因此,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从企业出发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是指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的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二是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pidual career management),是指社会行动者在职业生命周期(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全程中,由职业发展计划、职业策略、职业进入、职业变动和职业位置的一系列变量构成。

1.职业管理是组织为其员工设计的职业发展、援助计划,有别于员工个人制定的职业计划。

职业计划是以个体的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并不局限特定组织内部。职业管理则是从组织角度出发,将员工视为可开发增值而非固定不变的资本。通过员工职业目标的努力,谋求组织的持续发展。职业管理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功利性。它帮助员工完成自我定位,克服完成工作目标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鼓励员工将职业目标同组织发展目标紧密相联,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机会。由于职业管理是由组织发起的。通常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所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与之相比,职业计划没有那么正规和系统。或者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科学的职业管理之下,才可能形成规范的、系统的职业计划。

2.职业管理必须满足个人和组织的双重需要

与组织内部一般的奖惩制度不同,职业管理着眼于帮助员工实现职业计划,即力求满足职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因此,要实行有效的职业管理,必须了解员工在实现职业目标过程中会在哪些方面碰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员工的漫长职业生涯是否可以分为有明显特征的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典型矛盾和困难是什么?如何加以解决和克服?组织在掌握这些知识之后,才可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员工找到内部增值的需要。一方面全体员工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带动组织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职业管理中心的有意引导可使同组织目标方向一致的员工个人脱颖而出,为培养组织高层经营、管理或技术人员提供人才储备。提高人员整体竞争和储备人才是组织的需要。对职业管理的精力、财力投入和政策注入可以看成是组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较长期投资。组织需要是职业管理的动力源泉,无法满足组织需要将导致职业管理失去动力源而中止,最终职业管理活动的失败。

3.职业管理形式多样、涉及面广

凡是组织对员工职业活动的帮助,均可列入职业管理之中。其中既包括针对员工个人的,如各类培训、咨询、讲座以及为员工自发的扩充技能,提高学历的学习给予便利等等;同时也包括对组织的诸多人事政策和措施,如规范职业评议制度,建立和执行有效的内部升迁制度等等。职业管理自招聘新员工进入组织开始,直至员工流向其他组织或退休而离开组织的全过程中一直存在。职业管理同时涉及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有效的职业管理是有相当难度的。

三、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

1.成长阶段(14岁以前)

这一阶段,大体上可以界定在从一个人出生到14岁这一年龄段上。在这一阶段,个人通过对家庭成员、朋友以及老师的认同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

2.探索阶段(15~24岁)

在这一阶段,每一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他们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休闲活动和个人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还必须根据来自各种职业选择的可靠信息来作出相应的教育决策。

3.确立阶段(24~44岁)

这一年龄段是大多数人工作生命周期中的核心部分。人们通常愿意(尤其是在专业领域)早早地就将自己锁定在某一已经选定的职业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阶段的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尝试与自己最初的职业选择所不同的各种能力和理想。通常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人们第一次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即判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己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和努力。

维持阶段(45~60岁) 在这一职业生涯的后期阶段,人们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为自己创立了一席之地,因而他们的大多数精力主要就放在保持现状和拥有这一位置上了。

4.下降阶段(60岁以上)

在这一阶段,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都在逐步衰退,职业生涯接近尾声。许多人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前景:接受权力和责任减少的现实,学会接受一种新角色,学会成为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再接下去,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退休,这时,人们所面临选择就是如何去打发原来用在工作上的时间。

(一)职业路径

职业路径是指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职业路径在帮员工了解自我的同时使组织掌握员工职业需要,以便排除障碍,帮助员工满足需要。另外,职业路径通过帮助员工胜任工作,确立组织内晋升的不同条件和程序对员工职业发展施加影响,使员工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有利于满足组织的需要。职业路径设计指明了组织内员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机会,组织内每一个员工可能沿着本组织的发展路径变换工作岗位。良好的职业路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组织吸收并留住最优秀的员工,另一方面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因此,职业路径的设计对组织来讲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介绍四种职业路径设计方式,传统的职业路径、行为职业路线、横向技术路径及双重职业路径。

1.传统职业路径

所谓传统职业路径是一种基于过去组织内员工的实际发展道路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2.行为职业路径

行为职业路径是一种建立在对各个工作岗位上的行为需求分析基础上的职业发展路径设计。

3.横向职业路径

组织也常采取横向调动来使工作具有多样性,使员工焕发新的活力、迎接新的挑战。虽然没有加薪或晋升,但员工可以增加自己对组织的价值,也使他们自己获得了新生。

4.双重职业路径

双重职业路径主要是用来解决某一领域中具有专业技能,既不期望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长期从事专业工作,又不希望随着职业的发展而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

(二)职业选择

实际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体力活动并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和协调才能承当的职业。这些职业的例子有:森林工人、耕作工人及农场主等。

调研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着较多认识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主要以感知活动(感觉、反应或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例子有: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大学教授等。

社会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而不是那些包含着大量智力活动或体力活动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例子有:诊所的心理医生、外交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等。

常规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大量结构性的且规律较为固定的活动的职业,在这些职业中,雇员个人的需要往往要服从于组织的需要。这种职业的例子有:会计以及银行职员等。

企业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大量以影响他人为目的语言活动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例子有:管理人员、律师及公共关系管理者等。

艺术性向,具有这种性向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包含大量的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以及个性化活动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例子有:艺术家、广告制作者及音乐家等。

(三)工作--家庭联系

1.组织中的员工除了过职业生活外同时还在经历家庭生活

家庭对员工本身有重大意义,也会给职业生活带来许多影响。工作--家庭平衡计划是组织帮助员工认识和正确看待家庭同工作的关系,调和职业和家庭的矛盾,缓和由于工作--家庭关系失衡而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的计划。

2.工作--家庭计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和家庭需要中的平衡点

要达到这一目的,组织必须了解家庭计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员工找到工作和家庭需要中的平衡点。要达到这一目的,组织必须了解家庭各阶段的需求、工作境况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然后给予员工适当的帮助。

3.对家庭需要的了解可以参考家庭发展周期理论

一般来说,单身成人的主要问题是寻找配偶和决定是否结婚组建家庭。婚后初期,适应两人生活、决定是否生育,作出家庭形式和财务要求的长期承诺变为当务之急。子女出生后,体验为人父母的经验,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成为首要任务。而且又要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提供衣食和财务上的照顾。这些需要形成的压力有的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精力分配,有的则形成强烈的职业方面的需要和工作动机,最终影响员工对工作的参与程度。

(四)职业咨询

职业咨询的意义职业咨询是指帮助被解职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重新选择职业,同时向他们提供一部分资助以帮助他们渡过职业转换期。

五、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标准

Gutteridge(1986)对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标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四个标准

1.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

个人目标包括⑴高度的自我决定,⑵高度的自我意识,⑶获得必要的组织职业信息,⑷加强个人成长和发展,⑸改善目标设置能力。组织目标包括⑴改善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⑵改善个人与组织的职业匹配,加强组织形象,⑶确定管理人才库。

2.考察项目所完成的活动

包括⑴员工使用职业工具(参与职业讨论会,参加培训课程),⑵进行职业讨论,⑶员工实施职业计划,⑷组织采取职业行动(提升,跨职能部门流动),⑸)组织确定继承人。

3.绩效指数变化

包括⑴离职率降低,⑵旷工率降低,⑶员工士气改善,⑷员工绩效评价改善,⑸添补空缺的时间缩短,⑹增加内部提升。

4.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变化

包括⑴职业工具和实践评价(参加者对职业讨论会的反映,管理者对工作布告系统的评价),⑵职业系统可觉察到的益处,⑶员工表达的职业感受(对职业调查的态度),⑷员工职业规划技能的评价,⑸组织职业信息的充足性。

事实上,在评价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时,并没有考察所有涉及有效性的方面,而且组织也不必将所有的职业生涯管理方面均在组织中实施。但是这种系统的思考给未来实施评价提供了基础。

六、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1.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因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从而使无生命的物的资源充分尽其所用,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的主体,而掌握和创造这些知识的就是人,因此企业更应注重人的智慧、技艺、能力的提高与全面发展。因此,加强职业生涯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如果离开人的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一句空话。

2.职业生涯管理能充分调动人的内在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员工提高在各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度,使人的需要满足度从金字塔形向梯形过渡最终接近矩形,既使员工的低层次物质需要逐步提高,又使他们的自我实现等精神方面的高级需要的满足度逐步提高。因此,职业生涯管理不仅符合人生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立足人的高级需要,即立足于友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了解员工在个人发展上想要什么,协调其制定规划,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这样就必然会激起员工强烈的企业服务的精神力量,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

3.职业生涯管理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组织保证

任何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拥有高质量的企业家和高质量的员工。人的才能和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不会虚耗、浪费,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发达国家的主要资本不是有形的工厂、设备,而是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通过职业生涯等管理努力提供员工施展才能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组织保证。

(二)个人参与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个人而言,参与职业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于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十分重要

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既能使员工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养成对环境和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习惯,又可以使员工合理计划、分配时间和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技能。这都有利于强化环境把握和困难控制能力。

2.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

良好的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可以帮助个人从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选择,将各分离的事件结合联系,服务于职业目标,使职业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成效。它更能考虑职业生活同个人追求、家庭目标等其它生活目标的平衡,避免顾此失彼,两面为难的困境。

3.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工作的最初目的可能仅仅是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进而追求的可能是财富、地位和名望。职业计划和职业管理对职业目标的多次提炼可以使工作目的超越财富和地位之上,追求更高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功。

简论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在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凸显出各种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导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成为人们公认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滥觞。1909年,帕森斯撰写了《选择职业》,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的这三个步骤包含了知己、知彼与决策的三重涵义,其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1939年,美国学者威廉姆逊出版了《怎样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他将职业指导分为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该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占据了职业指导的主导地位。1942年罗杰斯所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一书出版,提出应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尊重人自我选择的能力及自由发展的权力。同时,罗杰斯以人性善和人的本质潜能的可信赖性为依据,创立了当事人中心的非指导学派。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向动态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迈出了一步。1953年,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他以差异心理学和现象学作为解释职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个体生涯发展中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五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这一思想把职业指导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不仅以个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同时也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从个体发展和整体生活的高度来考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至今,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继续得到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为霍兰德的类型论与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论。霍兰德把人和环境区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传统型六大类型,以此为依据,把人的特质和这种特质所适合的工作联系起来。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理论则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不断面临生涯决定的过程为逻辑起点,提出了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预测系统、价值系统以及决策系统。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对于中国而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则是一种地道的舶来品。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引进、停滞与恢复发展的历程。

我国对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引介始于民国时期。该理论的引入,与辛亥革命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密切相关,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大量新式人才的紧缺和大批学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成为职业指导理论被引入中国的直接动因。

191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第15期专门刊出《职业指导》专号,进行宣传和推介。同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择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职业问题的演讲,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职业指导学科提供依据,此次活动可谓开创了我国指导就业的先河。

此后,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著作不断出版。早在1923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不久,邹恩润就编译了《职业指导》一书。该书通过对职业指导范围的界定,指出了职业指导的效用、机关和方法,该书是我国首次系统论述职业指导的著作,堪称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其后,喻鉴清和陈重寅的《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江恒源的《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潘文安的《职业指导》,等等,对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后,欧美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又相应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几乎每期都要涉及到职业指导问题。而黄炎培、蔡元培、胡适等当时的教育界名流积极投身到对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讨论中去,则使得职业指导理论蔚为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当时的的动乱局势,职业指导理论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抗战胜利后内战的爆发,职业指导理论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奇缺,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各级各类的人才在配置方式上长期使用统包统分的政策,使得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没有用武之地。加之以后十年动乱,使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一度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家就业政策也逐步向自主择业的方向演变,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研究蔚为大观。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版的朱启臻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朱启臻主要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能和原则,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职业指导的基本途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该书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职业指导理论的启动和发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以心理学为基础,全面介绍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以及国外各种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情况,旨在帮助求职者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如何达到对未来职业的适应,等等。从出版年代上看,这些著作是随着我国就业政策向自主择业政策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其后至今,一大批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论著也相继出版,为当今就业政策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具体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尚志平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编的《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从就业政策与法规、职业素质及养成方法、就业途径、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等方面,阐释了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掌握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一书,则是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这种形式无所适从而做。她把多种学说运用到该教程中来,厘清了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关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也相继出版,则是通过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所做的一个指导。

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论著的相继出版,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以及帮助缓解当今各类求职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事实,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项阻碍职业生涯发展的缺陷


为什么许多有才华的人会失败?美国哈佛商学院MBA生涯发展中心主任詹姆士?华德普与提摩西?巴特勒博士就此归纳出12项阻碍职业发展的缺陷: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2.非黑即白看世界

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3.无止境地追求卓越

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结果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4.无条件地回避冲突

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一位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的主管,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5.强横压制反对者

他们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因为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的技巧,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

6.天生喜欢引人侧目

这种人为了某种理想,奋斗不懈。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有人注意为止。

7.过度自信,急于成功

这种人过度自信,急于成功。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达成,仍不会停止指挥,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

这种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须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断想指挥的行为。除此之外,也必须强制自己不作为,不行动。

8.被困难绳捆索绑

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采取行动之前,他会想像一切负面的结果,感到焦虑不安。这种人担任主管,会遇事拖延,按兵不动。因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担心部属会出状况,让他难堪。

这种人必须训练自己,在考虑任何事情时,必须控制心中的恐惧,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

9.疏于换位思考

他们很难了解恐惧、爱、愤怒、贪婪及怜悯等情绪。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这种人必须为自己做一次情绪稽查,了解自己对哪些感觉较敏感;问朋友或同事,是否发现你会忽略别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重新演练整个情境,改变行为。

10.不懂装懂

工作中那种不懂装懂的人,喜欢说: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而且,他们要求完美却又严重拖延,导致工作严重瘫痪。

11.管不住嘴巴

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而有些内容是只能私下说。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在讲究组织层级的企业,这种管不住嘴巴的人,只会断送事业生涯。

他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12.我的路到底对不对

这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他们总是这样怀疑。他们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华德普与巴特勒认为:应该重新找出与自己的价值有关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最终本质。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上述12种行为模式的影子,然而,在迈向成功之路,不论主管或基层员工,都有必要时时检视自己。

职业生涯中的10项职场障碍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遇见各种的障碍,当面临这些障碍时,许多人不懂得如何清除它们,而是因此而苦恼,阻碍了职业的发展。如何能够在困难面前不被打到,而是利用每一次危机形成职业发展的转机。

以下10项是一些企业主管,针对未能有出色表现的员工,而归纳出来的职场障碍,你是否遇到其中一项呢?

1.没有创意

只会做机械性的工作,不停地模仿他人,不会追求自我创新,自我突破;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2.难以合作

没有丝毫团队精神,不愿与别人配合及分享自己的能力,也无视他人的意见,自顾自地工作。

3.适应力差

对环境无法适应,对市场变动经常无所适从或不知所措,只知请教上级,也不能接受职位调动或轮班等工作的改变。

4.浪费资源

成本意识很差,常无限制地任意申报交际费、交通费等,不注重生产效率而造成许多浪费。

5.不愿沟通

出现问题时,不愿意直接沟通或不敢表达出来,总是保持沉默,任由事情恶化下去,没有诚意带出问题,更不愿意通过沟通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6.没有礼貌

不守时,常常迟到早退;服装不整,不尊重他人;做事散漫或刚愎自用,在过分的自我中心下,根本不在乎他人。

7.欠缺人缘

易嫉妒他人,并不欣赏别人的成就,更不愿意向他人学习,以致在需要同事帮助的时候,没有人肯伸手援助。

8.孤陋寡闻

凡事需要别人的照顾及指引,独立工作能力差,需要十分清晰及仔细的工作指引,否则干不好。对社会问题及行业趋势也从不关心,不肯充实专业知识,很少阅读专业书籍及参加各种活动。

9.忽视健康

不注重均衡生活,只知道一天到晚地工作;常常闷闷不乐,工作情绪低落;自觉压力太大,并将这种压力传染给同事。

10.自我设限

不肯追求成长、突破自己,不肯主动接受新工作的挑战,抱著打工仔的心态,认为公司给什么就接受什么,自己只是一个人微言轻的小职员。

以上10个障碍值得逐一跨越,只要对态度、知识、技巧等作出检讨,并且肯思考、判断、分析,与时并进地学习,就是移除障碍的基本方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