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 导航 >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探析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必然性

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探析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必然性。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探析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必然性,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人类自从作为一个物种诞生于地球上,其数十万年的社会经历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石器时代、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人与动物生存方式的最大区别,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制造工具和生产产品,以延续和增强自身肢体的能力,提高生存的质量。工具性能的改进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积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积累是人类社会一切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在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尚且处于原始蒙昧状态,可以利用的工具只有极其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人类仅仅能够维持最低的生存状态,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在思想意识上,都谈不上主动进行知识探索。那时的知识积累,基本上是生存经验与技能的传承,由于缺少知识的载体文字,所以只能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或结绳刻木的方式进行记载,知识积累相当贫瘠。处于这种状态下,不但谈不上主动进行发明创造,甚至对生产工具进行细微的改造,也要经历数万年甚至十几万年的实践摸索。从以打制方式制造旧石器,到以磨制方式制造新石器,其中的过渡时间竟然长达数十万年。在石器时代,人类基本上是依靠体能生存,工具和经验、技能只是辅助,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一同出现的,此时青铜器和铁器已经代替了粗糙的石器,社会分工初步形成,人类已经以种植、养殖和制造业,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采集。在这一时期,由于出现了文字,使知识的记载和传播有了固定的载体,人类知识积累比石器时代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同时,随着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人类的生产技能与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具(包括农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类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有意识地主动改进工具,以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在这一时代初期发明的一些基本工具,一直到现代社会仍然在广泛使用,如锹、锄、斧、锯等。

然而,这一时代动力的来源基本上是人力和畜力,以及少量的水力和风力。由于动力设施能力有限,严重限制了交通工具与信息交流的发展,导致知识传播速度十分缓慢,最终造成教育手段的落后与学习效率的低下。一个人想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专业积累。比如学习一门手工技术,基本上要从少年甚至童年时代开始拜师学艺,经过漫长的学徒期,大致要到中年才能成为一名熟练的工匠。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一个人知识面相对狭窄,技能和经验只能局限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迁,无法继续从事以往的职业时,平生的知识积累会顷刻化为乌有,难以迁移到其他领域。

工业经济时代是伴随着西方近代工业革命开始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传统的作坊式手工操作,机械能逐渐战胜了人类的体能。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尤其是电报、电话等远程信息工具的发明,使知识传播速度出现了狂飙突进般的飞跃,无论是接受教育的人数,还是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数量,都在以平方或立方的级数增长。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加节省体能的劳动方式,许多精密机械设备被发明出来,对劳动者的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少知识含量的纯体力劳动逐渐失宠。

工业经济时代的发明创造,呈现出与前一时代迥然不同的特征在农牧业和手工业时代,新工具设备或新产品的发明者,基本上是一线生产劳动人员,他们的发明是建立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感性认识比较浓重,其发明属于经验的积累。而工业经济时代的发明创造,却基本上是由职业发明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完成的,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更偏重于理性,其发明属于对普遍原理和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相比之下,工业经济时代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机械化大生产中,而且更多地体现于知识传播与扩展速度的激增,以及知识的通用性和迁移性获得了极大的增强,为日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经济作为一个崭新的事物,虽然仅仅出现二三十年,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遏止的势头,席卷了全球每一个领域,使人们的生产劳动和学习生活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硅谷新近涌现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几乎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取代了具有百年历史的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的跨国集团,成为工业领域的领潮者。人才竞争逐渐成为商界竞争的主流,全世界各大企业无一不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福布斯富豪榜上新近入选的人物,无一不是以高新技术起家致富。这时,人们终于惊奇地发现,智能已经彻底取代了体能,成为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为了使自己不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每个人都亟需随时吸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旧知识的失效率和新知识的产生率同步激增,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到仅有五年,人们只有不间断地充电,才能保证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继续教育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趋向的关键环节。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统计,农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只要在714岁年龄段接受教育,其知识积累就足以应付日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工业经济时代,学习的年龄段扩展到522岁。也就是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典型学校教育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依靠学校教育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得继续教育的需求。

同时,随着当代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作时间进一步缩短,而人类的自然寿命随着医学的发展在逐渐延长,所以为人类个人能够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比较充裕的时间资源。

如果说由于工作时间缩短、自然寿命延长为个人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充分条件,那么当代社会对知识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则成为促使每个人必须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条件。

知识能力不足的危机,首先产生于职场。人们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其动机无外乎两条一是为了保障生存,二是实现自我价值。正所谓动机产生需求,无论是试图通过工作体验成就感,还是为了使自己不因知识老化、能力减弱而被职场淘汰,导致失去生存的经济基础,就都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时刻接受新信息、新理论,以提升自己的知识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另外,当代社会日益增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使一个人难以固守某一职业从一而终,当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就必须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新知识,将自己原有的能力素质迁移到新的领域。特别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许多职业逐渐消失,通过再教育进行能力迁移更是必不可少。如我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在全国以电子锌版印刷取代了传统铅字印刷,排字工作为一个职业彻底被淘汰。当原先积累的素质和能力被归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知识面过于狭窄,或局限于某一领域难以迁移,就很难在当代社会的职场中生存。

由此,产生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每个员工都要干到老,学到老。

即使排除保障职场生存和升迁等功利动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需要接受再教育,以提高日常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一些只有某些人掌握的职业技术,已经渐渐成为在全民普及的生活技能,如汽车驾驶、计算机操作、外语等。如果不掌握这些新技能,在与社会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感到障碍重重,直接影响到出行、采购、就医、娱乐等日常生活项目的正常进行。

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之后,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习型社会这个词汇终于在六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出现了,并且迅速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在学习型社会中,人的一生难以截然区分接受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因为学习已经成为随时随地的事情,融会贯穿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终于意识到,传统的学校和学校教育,仅仅是社会整体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一种教育模式,而不是全部内涵。获得文凭和学历也不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为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或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人们在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乐于选择一些比较实用的非学历教育。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们能够自主地选择教育类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所以无论是学习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表现得更积极、更客观、更灵活、更自由。

在全民求学的社会潮流的驱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年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倡导在全球建立生涯教育体系,并将人们对生涯教育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十一条动机和原因

1、寿命的延长

2、新知识的获得

3、职业的转换

4、以前学习失败后的再学习

5、工作后教育的延续

6、停止工作后再工作的需要

7、专业成长

8、社会地位的提升

9、职业、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升迁

10、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11、休闲及维护个人尊严的需要

终身教育被称为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尤其是在当今跨世纪的年代,更成为世人公认的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法则。通过对社会生产力主导要素四个变迁阶段的对比,以及对生涯教育需求的十一条动机和原因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生涯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只有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现实性,从而接受生涯教育的理念,并积极地运用于实践;而一个人人乐于接受生涯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又为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见,知识经济与生涯教育两者之间呈现出同生共长的正比关系,一方的繁荣壮大,就会为另一方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fwr816.com阅读分享

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


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改革开放后不断完善的市场就业体制,不但为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实施的第二春创造了条件,而且为生涯咨询、生涯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机遇。

由于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北京清华学校引进我国的职业指导,解放后几乎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职业指导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劳动人事部于1986年组织出版了《就业指导》,成为职业指导开始大面积实施的标志性教材。在199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要进行职业指导。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xx年,职业指导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20xx年《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随着高校扩招,职业指导在高等院校也日益受到重视。

职业生涯咨询是职业指导的衍生物,即生涯咨询源自于职业指导,但己发生质变,是高于职业指导的新事物、新理念。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刚刚诞生于美国的生涯咨询和生涯教育,很快就被引入我国。职教工作者潜心研究适应中国国情和就业特点、符合职业院校学生需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内涵,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从业者职业生涯发展的结合点,形成了以发展为灵魂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框架。劳动部门积极推进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开发,教育部门开展了面向全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即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独立设置的德育必修课。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从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教育的引进和升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体制的变化,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市场就业体制的适应,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从业者发展之间的和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探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 大学期间占15.9%, 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从孔子的人生之路探悉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孔子简历

孔子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是个执着的人,是个把人民真正装在心里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却触犯了很多政治团体的利益,政治生涯终生被排挤,但他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坚持礼乐教化,最终成为一代至圣。

孔子虽名垂千古,自己一生却郁郁不得志,苦闷不堪言。但他又无比乐观,充满了强大的精神能量,而他精神能量所产生的智慧,通过言传身教传扬至今,孔子用自己一辈子的生命在为后世汲取和积累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虽不得一世之用,却惠及万代子孙。

从孔子的角度说,生命就是两件事情:理想的坚持和智慧的积累。

二、孔子的教育背景

谈到教育背景,应该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他母亲的教导,一个就是自己长达一生的对人生的领悟。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称赞为博学好礼。他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我们发现,孔子并没有毕业于所谓的名校,也并没有跟从名师,难道他天生就是奇才?肯定不是,但为什么他能成为千古圣人,一代儒家大师?原因如下:

1、荣誉责任感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乃贵族之后,但家境却遭遇贫穷,贵族一脉积累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孔子觉得必须有所成就。这也是他成长的源动力之一。

2、述而不作的成功复制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孔子早期对先贤的道进行不断的成功复制,通过站在先贤肩膀上,建立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从而在晚年的时候进行述而作的创新。

3、思考和验证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对国家和社会进行不断的思考,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进行验证,进而进行调整,这种一生不停的自我升级,也使得孔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三、孔子部分成功项目经验

鲁定公十年,齐鲁峡谷会盟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孔子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不仅可以文教天下,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四、孔子的职业生涯之路

筚路蓝缕的岁月:

20岁,公元前532年鲁国库管。

21岁,公元前531年鲁国乘田,管理畜牧。

27岁,公元前525年开办学校,开始创业。

35岁,公元前517年赴齐国发展不顺公元前515年返回齐国。

48岁,公元前504年阳虎劝孔子做官,孔子没表态。

50岁,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权倾一时的岁月:

51岁,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2岁,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53岁,公元前499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

颠沛流离的岁月:

55岁: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57岁:公元前495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子由鲁至卫。

60岁:公元前492年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郁不得志的岁月:

69岁:公元前483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锂卒。

70岁:公元前482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

73岁: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对各国的政治事件进行评论和反思,也对各国的民生事件进行观察总结,这也是他弟子广大,并受到各个国家关注的原因之一。

五、职业经理人何去何从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进入社会以后,职业开始不断发展,而且经过多年的奋斗后取得了一定的资历,同时抓住机会取得了行业内的认知。但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都不可能在一家企业呆一辈子,还会有阶段在不同企业之间跳来跳去,甚至找不到工作,身心无比疲惫。多年之后,落叶归根,总会回到家乡,这时候才发现,也许还是自己创业更好一些。

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你能获得多大的信任度,能获得多久的信任度,古代的国君和现代企业的老板的区别只是一政一商,碰到好的老板也许能够合作一生,但是没有政治和利益斗争的企业又能有几个?取一时和取一世,如何去取,就是一门甚深的学问了。

职业生涯发展的起跑点从哪里开始


日前,就职场人的第一次跳槽进行了调查。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跳槽的时机选择上,选择工作后13年进行第一次跳槽的受访者为43.18%,工作后1年内就会选择跳槽的受访者为29.86%。在跳槽原因上,提高工资、换一个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需要位列前三,受访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30.11%、22.43%以及16.44%.而在跳槽方式上,选择裸辞跳槽的受访者为49.33%,选择骑驴找马的受访者为50.67%。

实习择业需谨慎 切莫盲目试错

对于现代职场人而言,大多数人都认可工作有以下三个目的:赚钱、学到东西以及收获自我价值的肯定。

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对此的需求则更加强烈。而这,也正是许多毕业生想要急于求成的原由之一。浮躁的心态让不少人在初入职场的短时间内就选择另谋高就。

据人力资源调研中心20xx年4月发布的《20xx年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在6个月内就离职的应届生比例达到了42.7%,而在入职后3个月就离职的应届生也达18.4%.

如果说实习助力了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而第一份工作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从业领域。因此,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若是奠定了个人职业规划的第一步,那第一次的跳槽就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起跑点。

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今年起,90后的职场新人开始走入职场。对于这些年青人而言,工作不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自我意识非常强的他们更加追求工作中的自我感受,想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一点相信很多80后也深有体会。

但是,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些年,80后们也深深明白,结合了兴趣的工作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数的时候,工作更会是兴趣的坟墓。

85后的Olivia就直言: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也只找到了一份和专业搭了点边的工作,第一次跳槽时我也没特别要求专业对口。不过万幸的是,现在的工作还算是与自己的某一项兴趣搭了一点边。不过在工作了这些年之后我也算是明白了,工作是工作,兴趣是兴趣,若是当初执意要找完全符合自己兴趣或是专业的工作,恐怕我现在还指不定在哪个角落里飘着呢!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第一次跳槽时选择同行业同职位的受访者比例为21.85%,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受访者比例为24.11%,不同行业同职位的受访比例为19.02%,而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受访比例则为35.03%.

职业经历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身在职场,要想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一靠晋升,一靠跳槽。跳槽是需要谨慎对待的,因为一次糟糕的跳槽很有可能毁了你先前打下的职业基础。

传媒员工职业生涯之探析


职业生涯,又称为职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中所从事的工作经历,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价值与愿望的综合体,也是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为重要的体现方式之一。按照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生的需求分为最低的基本生存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的五个层次。传媒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是帮助传媒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达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的重要手段。当代传媒人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往往具有高远的人生追求,如何正确加以引导与管理,使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发展目标相协调,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一、重视职业生涯意义择取合适职业锚,通过培训把职业生涯与组织目标有机统一

职业生涯跨越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知识经验日臻丰富的四十余年,工作成为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员工而言,运用职业计划,参与职业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增强对工作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工作困难的控制能力;在于有利于个人过好职业生活,处理好职业生活同家庭生活等其他部分的关系;在于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对于组织而言,了解职业计划,运用职业管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了解组织内部员工的需要、能力及目标,调和它们同存在于现实和未来的机会与挑战的矛盾;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切实针对员工深层次职业需要的职业管理具有更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能进一步开放人力资源的职业价值;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对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要。

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才是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这牵涉到职业锚理论及其开发。何谓职业锚?通俗地说,职业锚就是个人工作过程中依循个人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经过不断探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业贡献区和职业定位。职业锚以员工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职业锚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随着员工职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个人社会生命周期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发展、变化,其个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同时职业锚本身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后期可能会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传媒业职业锚所需的人才是多种类型的,每个传媒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与人生价值择取适合自己的类型。技术型职业锚是传媒业最主要的类型,对于绝大部分传媒人来说,运用新闻专业知识,从事记者、编辑等专业技术工作,追求专业地位在同一领域的出类拔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跨国传媒抢滩中国市场,要经营好传媒业,做大做强,就需要卓越才华的管理能力型职业锚类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分析能力,尤其是异常突出的管理才能。创造型职业锚也是传媒业必需的,例如要把传媒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不拘常规、勇于开拓、意志坚定、敢于冒险的传媒营销人才,他们力图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行为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抢占最大可能的市场份额。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出自这种锚型,而他们大多无法成为出色的总经理。

制定职业发展教育培训计划,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有机联系起来,是传媒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下大力气开展的工作。传媒组织针对传媒员工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有针对的培训他们的专业技能,接受正规课程教育,及时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通过有机的培训机制,不断培养发展各色人才,报业传媒大大增强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拓展报业传媒生存与竞争的空间,为长远发展做好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培训是传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将个人与组织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既满足传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的提高,又将传媒组织的生产效率因高素质人才培养而大力增强,促进两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通过传媒业职业生涯管理发展流程图,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出,培训作为沟通传媒组织发展与传媒人职业生涯的桥梁,使传媒员工和传媒单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双嬴的局面。

二、传媒员工和传媒组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管理的缺失导致培训效率低下

我国当代传媒业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传媒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或者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也渐渐在得不到满足的状况中消磨殆尽。一部分传媒人会走着专家式或垂直上升式的职业发展道路,但多数人仍处于盲从的境地。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不能不引起传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关注。

重人员竞争、轻职业规划,其实是重使用、轻培养做法的延续。根据霍兰德Holland六角型职业模型,记者和作家一起归于艺术型通过有个性的作品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此类职业应该有着宽而扁的职业路径,从业者依靠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提高获得专业职位的提升,从而赢得职业尊重。但在我国,专业资深的传媒人在各种人事氛围中会有深深的挫折感,即使薪水尚可,他们也会因缺少官位特权而得不到尊重。所以他们要么跳行、要么消极工作,这正是我国很少有记者超过45岁还活跃在采访一线的原因。

据一份近期《传媒行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统计表》显示,传媒业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的占70.6%,对员工有职业规划和长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媒体却没有一家。这说明,很多媒体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应该独立进行管理,但是具体如何管理,在很多专业问题上还是空白。 传媒组织还缺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传媒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引起传媒单位的足够重视。这无疑严重制约了传媒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而为传媒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设置了一道障碍。

传媒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也是缺失的。目前,很多媒介一味看重和追求员工的发稿量、节目的收视率等,对员工追求职业发展却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员工晋升通道不明确,员工晋升缺乏公开的考核依据,领导的主观判断色彩比较浓郁。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也严重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有损于优秀媒介企业文化的创建,从而影响媒介的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的缺失直接影响媒介培训的效率。虽然我国媒介加强了员工培训的意识,但是对于员工培训的效益和价值不作评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不做规划,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传媒业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缺失,传媒员工就难以借助组织的力量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必然导致传媒员工工作情绪低落,感觉到前途迷茫,缺乏成就感,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可能流失。

三、努力完善职业生涯五个完整阶段,伯乐认得千里马脱颖而出

针对我国传媒业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缺失的状况,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建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才能积极应对入世后当代传媒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白热化的局面。

国外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如金斯伯格Ginsburg、萨柏Sabo、格林豪斯Greene House、施恩Shien等人对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完美的职业生涯可以划分为五个不同阶段,传媒人应当好好把握不同时期该做好的工作,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健康有序地进行下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

职业准备阶段从出生到十八岁成年时期。儿童与少年时期充满了人生的美好理想,如对记者、编辑人员充满好奇,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与能力与日俱增,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新闻作为自己将来的事业。职业观念的形成,标志着职业准备阶段的真正结束。

职业组织阶段从成年到25岁。这一阶段正是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学习时期,同时也开始通过多种非正式工作接触社会。高校学习,领会到新闻传播专业系统接受的专业知识,积累新闻传播具体业务技能,明晰传媒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舆论导向角色。

职业早期阶段是从25岁至40岁,努力适应和胜任新闻传播本职工作,影响到组织和自己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和看法。这个阶段传媒人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进入其他社会领域的横向职业打下坚实基础。传媒人重新审视当初选择的职业,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这个组织中,还是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新职业。

职业中期阶段从40岁到55岁,传媒人经过长时期的新闻传播工作的锤炼,在本专业可以成为专业或职业能手,在业内获得较高的声誉,知识与技能接近炉火纯青的程度,最能实现自己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生理想与职业追求,个人晋升的希望极大。传媒组织应当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传媒人的创造力。

职业晚期阶段从55岁直至退休,生命周期规律所至的衰老体征,体力与精力不断下降,但智慧经验却随岁月流逝而增加。这一阶段可以成为一名资深知者、资深编导,学会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知道与培养出新一批的传媒人。

要克服传媒业职业生涯存在的不足,还必须努力完善传媒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所谓传媒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传媒组织或机构,传媒人才个体把传媒人才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传媒人才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关对人才个人一生在事业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传媒单位对于传媒人职业生涯规划,要慎重加以引导和指点,使传媒人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运用人力资源的优势,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让传媒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努力发挥出传媒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古代这句名诵千古的哲理圣言,表明了传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具有伯乐识千里马的能力,才能使传媒人在职业生涯的磨砺中脱颖而出。

职业生涯发展的技巧


1、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

2、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只要开始,永远不晚;只要进步,总有空间

3、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质跃发展都是以学习新知识、建立新观念为前提条件的

4、在职业生涯早期,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中期,挣钱最多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人生价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

5、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进程中,什么时候你的工作热情、努力程序不为工资待遇不高、不为上级评价不公而减少,从那时起你就开始为自己打工了

6、千万不要把你的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你的上级改正缺点错误上,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你能从他身上学到的优点,一定多于能帮他改正的缺点

7、确定你的职业锚之日,就是你的职业转变为你的事业之时

8、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没有空白点;每一种环境、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锻炼,每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机会

9、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只要不放弃目标,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失败都是有价值的

10、在职业生涯初期,我们可能做的是自己不喜欢而且不想人事一生的工作。要分清: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伤是一件事,应该不应该做好这份工伤、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伤是另一件事。切记:职业

11、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就差一点点:成功的人可以无数次修改方法,但绝不轻易放弃目标;不成功的人总改目标,就是不改方法

12、职业行政法没有目标不行,目标太多不行,目标总变也不行。对目标的处理方法是:选择、明确、分解、组合,加上时间坐标

13、目标分解是在现实处境与美好愿望的实现之间建立可拾级而上的阶梯,目标组合是找出不同的目标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内存联系

14、求知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求美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15、只有暂时没有找到解决方法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16、自我实现让人兴奋,天人合一使人平静

17、企业不仅是挣钱谋生的场所,更是学习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18、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带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

19、外职业生涯的因素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也容易被别人否定、剥夺;内职业生涯的因素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得,并且不随外职业生涯的因素改变而丧失

20、外职业生涯略超前时有动力,超前较多时有压力,超前太大时有毁灭力;内职业生涯略超前时很舒心,超前较多时很烦心,超前太大时要变心

21、正确的角色定位需要理智,及时的角色转换需要智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