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初中职业生涯教育教案 > 导航 >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期待更多社会关注

初中职业生涯教育教案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期待更多社会关注。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期待更多社会关注”,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职业生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指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一、职业生涯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至关重要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的指导下,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成才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也关系到落实人才战略问题、社会多种需求问题和国家发展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职业生涯指导应定位在意识、能力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各类毕业生终将迈进劳动世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必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我们应当坚持就业导向教育的改革方向,大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把它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任务。

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架构及现状

1.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架构

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以知识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建立起大学生职业辅导体系,并付诸实践。我们发现其内容架构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年级择业指导。大一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高校,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走好大学之路。学生虽已选定了专业,但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应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职业指导从学生一进校就应该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时,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等有关的职业资格,使学生明确现行的专业资格标准将是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职业会随科技进步而演变,职业资格标准也会不断调整。青年人不但要努力学习,为今后一生做好铺垫,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些将成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做好职业准备的重要基础。

二年级创业指导。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开辟新的生活道路和社会活动。把创业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社会和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然而,由于目前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从小受到磨练的机会较少,不愿、不敢、也不会去创业,对今后就业,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在二年级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其重点要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创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

三、四年级就业指导。在这里,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而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张,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当前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2.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1)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状况也有着很大差异,但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任务比较艰巨。由于传统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培养的基本要求,许多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往往经历很长的不适应期。我校从20xx年正式启动了职业生涯课的讲授,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初步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我国职业生涯教育正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的素质将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视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高端人才匮乏,教材缺乏更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职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不高等。

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模式,将为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在美国,系统的生涯发展项目要由专业工作者、父母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团队,所使用的材料和学习经验要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合;实施该项目的人是能够广泛使用各种资源和策略,达到项目目标的高水平技能的人。

三、推动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科学整体的规划与实施

1.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要循序渐进

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特点,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与实施,进而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包括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进行研究。职业生涯教育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整体规划实施。教育要与劳动,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将重心放到基础教育阶段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发展较快,但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将重心放到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教育系统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升学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还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有明确的概念,要进行功能定位和科学定位,有一整套制度设计。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在理论上形成自己的学科,在实践上形成自己的体系,指导学生发展,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

3.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须要将产业部门、劳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进行整合,各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只靠单一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现阶段就业问题的衔接,建立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长效机制。希望学校的领导、一线教师和社会机构能继续关注和研究这一话题,从而建立本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学科体系。

4.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

专业学会在职业生涯发展与辅导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美国、加拿大的国家生涯发展学会,英国的全国大学生生涯指导协会等等,通过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更好地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整合国内的资源,更好地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职业生涯教育走向成功之门。

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职业生涯教育集中体现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的思想,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思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认识自我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初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职业生涯设计与人生规划能力,做好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准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要着眼于知识型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全面开发受教育者在劳动世界里生存发展的必备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要为学生升学导航,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生产奠定基础。

第二,重视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创业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多创造实践体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包括模拟职业环境实践、专业学习、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感受职业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对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进行客观的比较,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进而避免未来创业的盲目性。

第三,职业生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即第一、第二学年从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将来对应的职业,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目标进行调适。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对再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求职技能、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引导,通过系列培训,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指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Fwr816.COM文章精选

要重视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各方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向市场化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说明某些环节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是其中之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仍陷于事务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局限在就业政策的宣讲上,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二是缺乏针对性。学校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就业指导脱离实际。三是缺乏时效性。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以前进行,满足于解决就业率问题,从社会需求、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重视不够。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外,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同时,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此,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外,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为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的有关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环境认识、职业见习、职业探索等方面活动的引导和组织。

作用和效果初步显现

近年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一些具有先见之明和高度责任感的高校率先推出,并得到快速推广,为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做出了贡献。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的推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规划测评活动。二是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团体辅导。三是设立职业咨询室,通过面谈、邮件、电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和难题。四是组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许多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五是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吸收和消化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创新研究取得许多的理论成果。这些工作促进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0xx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这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融为一体,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推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工作在许多学生的就业和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效果已经开始显现。概括来说有四大功效:一是短线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择业技巧等就业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就业效率和成功率;二是中线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质量;三是长线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四是有助于高校做好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学风校风。

应完善相应的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应在现有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加强载体建设,进一步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围绕课程体系、辅导体系和活动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工作载体的建设,贴近学生要求,贴近社会实际组织教学工作,使之成为指导性、实用强的精品课程。继续开设一些辅助的系列讲座、视频课程、社会人士的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职业测评工具,设立职业咨询室,建立职业咨询制度。聘请经过训练的职业指导专家任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咨询,逐步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团体职业辅导。充分利用好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必须与社会相衔接,让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职业环境和职业信息。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除了搭建校内平台外,还必须搭建校外平台。高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职业见习基地,成立联合就业指导委员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功能的校外平台。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国家应出台相应法规和政策,要求用人单位为人才培养承担一定的义务。通过共同努力,完善就业指导的目标和内容,开发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

将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进一步融入大学教育。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原因在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果高校能够在专业设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主动寻求变革,在现有通识教育基础上强化就业导向和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主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化教育和相应的职前训练,必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怎样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学会生存的教育理想。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根本改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内部技术结构、企业等组织机构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形态都在迅速变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终将迈入劳动世界,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必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因此,学生能否有效地了解、适应、胜任劳动世界的要求,进而顺利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必然成为考察教育改革成果、衡量学校办学方向和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实说明,全面推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形势呼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

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打赢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学校教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解国家就业形势有助于理解实施就业导向教育的社会意义。

1、我国劳动力市场格局中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0xx年我国总人口为12.9277亿人,而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的美国2000年仅有人口2.814亿。中国人口不仅比美国人口多出10亿,而且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一年就生出一个澳大利亚,一年半就生出一个加拿大。如果说就业是世界性的话题,那么,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中国的就业形势必然会更为严峻。

人口基数大,法定劳动年龄比重大,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总量也十分巨大。在劳动力总量巨大的同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很高。1995年末,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7242万人, 2000年末上升到95651万人,增加了8409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9%,年均增加人数约1682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未来20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量都在高峰期。

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xx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的时间。这必将加重就业市场的消化能力。

在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知识和科技比重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就业弹性是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长的一个指标。在同样经济增长速度下,就业弹性越大,所能够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2,到了90年代,就业弹性下降幅度很大,仅为0.11。因此,1990年到2000年,虽然中国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全国每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平均只有700万个左右。尽管20xx年全国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为940万个,已经达到1990年以来的高峰,但也不到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

2、全国城镇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城镇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反映十分吻合。2000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为1665万人,而当年城镇劳动力需求总数为1009万人,劳动力过剩数为656万人。与1995年、1998年的数字相比,过剩数明显增大。

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人员增多,城镇就业的压力必然进一步加大。1998-2000年的3年间,全国共新增下岗职工2032万人。下岗职工占职工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城镇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下岗与失业统计并轨等原因,预计今后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3、全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基数巨大,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4.98亿(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一般占总人口的10%以下);而且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大部分也在农村。

全国现有耕地19.23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亿。另一种数据是,如果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伴随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

20xx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比例仍高达50%。这便出现了70%的农业人口创造的财富只占GDp的15%的尴尬局面。[3]出路只有一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按照十五计划的数字,十五期间,我国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一方面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城镇现有就业岗位的争夺。

4、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应当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同时,社会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十分明显。

20xx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也是历史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其中研究生12.1万人,本科生91.9万人,专科生108.2万人,和20xx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7万人,增长46%(其中,研究生增加3.26万人,增长37%;本科生增加28.3万人,增长45%;专科生增加35.5万人,增长48.8%)。

同期高校毕业生需求状况是:研究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本科生需求大体持平,但地区差别明显;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全国专科(高职)毕业生平均供需比约为1:0.37。经过多方努力,截止同年9月份仍有64万左右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岗位,其中研究生约有0.85万人,本科生约有15.6万人,专科生约有48万,专科生占待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5%。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28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加上过去数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会突破300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然而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的总人数为75.6万人,比20xx年同期多出1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12万人,本科19.84万人,高职(专科)54.6万人,均明显高于上一年。可见,毕业生供需矛盾在逐年加剧,就业的竞争激烈的态势不会很快缓解。据统计推算,十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每年有400-500万毕业生将要走向社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普及与发展成就显著,中小学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加大,尽管高校扩大招生会增加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数量,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不会有很大改变。如果高等教育年招生规模为400多万,每年还会有近300万普通高中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

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就显著,初中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总规模持续增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机会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回升。20xx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1261.66万人,比上年增加80.92万人。据此推断,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应当在1000万人以下。

由于少数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巩固率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初中还没有完全普及,20xx年,初中毛入学率为92.7%,照此计算,每年还会有120多万小学生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

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小学校毕业生相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竞争力明显很弱,就业条件决定了他们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少。这不能继续升学的1420万左右的中小学校毕业生,他们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重要而且容易被社会忽视。

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国家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应当理解就业导向教育的改革政策。大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责任和教学任务。

5、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在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些地区却因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协调优化、居民的就业压力不大,而且,还有很多行业领域的某些类型的人才紧俏甚至匮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十分短缺。我国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急需专门人才。例如,IT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许多IT企业因人才短缺而面临着发展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的IT人才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及电子电信等相关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每年仅有大约5万人。而从全国范围来讲,仅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全国有软件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平均每家不足50人,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20万。

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从事生物技术活动人员的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数为1.7万,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0.9万,这仅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1/4。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人才,都严重不足。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与此对应的现实是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据广州市企调队的一项专项调查得知,2000年该市技术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1.5%,其中,高、中、初级技术工人分别为19.1%、33.3%、47.6%,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35%、50%、15%,高级技工的比重差距很大,而全国水平为5%、36%、60%,高级技工就更加缺乏了。我国的这一缺陷是致命的。每年因高级技工短缺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据统计,每年不良产品造成损失近2000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低,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偏低。显然,高级技工的短缺将会影响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劳动力匮乏的区域性特征也十分明显。20xx年,北京市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的统计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并非在所有行业和职业中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是有较多行业和职业都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如美术专业人员的求人倍率为10.66,邮政业务人员求人倍率为5.56,房地产业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44,保险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29。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的 民工荒现象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据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和一些专家估计,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目前缺口约40万。民工荒现象虽然发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还有很多行业对劳动力存在较大需求,还有较大的劳动力缺口。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情况表明,一方面,中、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对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进行选择专业和学习方向的指导十分重要。

二、时代发展需要以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鉴于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冗余和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并存,承担劳动力职前培养培训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当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职业选择的充分准备,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特别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产业结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以及现代劳动形态的变化状况与趋势。

1、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发就业结构变化

20世纪,全球产业结构迅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己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十分明显:(1)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80~1988年,美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8%下降到2.3%,日本从3.5%下降到2.3%,前联邦德国从2.1%下降到1.6%。(2)某些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上升到下降。1980~198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美国从31.7%下降到26.4%,日本从36.3%下降到34.9%,前联邦德国从44.4%下降到41.2%。(3)各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于80年代初超过50%,到1988年,美国、日本和前联邦德国分别达到71.3%、62.8%和57.3%。[9]数据表明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80年代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世界大体相同,同时保留着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特点: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30.1%下降为15.2%;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1980年和20xx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5%和51.1%,这个比重在世界之交的十余年里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21.4%下降为33.6%。

我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伴随国家农业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明显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比重迅速上升。1978-1997年,在农村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78.95%下降到36.2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1.70%上升到41.39%,第三产业的比重由9.36%上升到22.38%。全国农村在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结构。一次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比重得到调整,1980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75.6%、4.6%、18.4%、1.7%。到2000年,比重已调整为55.7%、3.8%、29.7% 和10.9%。其中,纯农业比重下降,粮食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80.3% 下降到2000年的69.4%;油料、蔬菜面积则分别由5.4%、2.2%上升为9.9%、9.7%。

我国二次产业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中国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全世界的彩电产量中在中国生产的超过四成,办公室设备的复印机设备在中国生产的更达到六成。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许多国外企业将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例如日本大型彩电企业中的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机四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到中国,东芝的录像机、三洋电机和夏普的CD、单放机以及DVD等都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制造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国第二产业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已开始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转化。根据对40大类工业行业增加值分析,1994年位于工业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到2000年,位于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产业纺织业、钢铁业和非金属矿物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步缩小,而新兴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同时,产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三产内部,贸易、金融和运输业已占主导地位,信息业呈迅猛上升的趋势。(1)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市价总值已超过48000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4倍。目前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82家营利性金融机构。(2)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0年中国邮电业务总量达4725亿元,是1995年的4.8倍,全国电话用户达2.15亿户,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7部/百人。(3)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批发、零售、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新型物流企业应运而生,2000年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92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5倍,占GDp比重为8.2%。(4)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业等发展步伐加快,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必然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三次产业提供就业的机会并不均衡。与过去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xx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0%,22.3%和27.7%。

我国一次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异地或本地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根据农村住户劳动力抽样调查,19972000年,调查农户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08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达10.9%。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来看,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为5.5%。2000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76.3%、12.4%和11.3%。[14]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在二次产业内部,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9.8%下降到20xx年的37.3%,私营企业、个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

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前景,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0%左右,而中国20xx年仅为27.5%。如果将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40%左右,可以增加1亿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2、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升级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由于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革命,引发了席卷全球的技术革命浪潮,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各传统行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普遍加快,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行业迅速发展。因此,组织与个人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替代货币资本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必将随之改变。

以一次产业的农村经济技术水平为例,基因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新概念不断出现,利用最新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定位到每一寸土地的全部种植过程、将农学、生态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环节。

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必然预示农业领域对简单体力劳动需求也会减少,农业各类科技人员需求旺盛。据农业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仅有科技人员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名,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者达45%65%,人力资本的差距很大。

二次产业技术升级速度更快,总体呈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趋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已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发展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工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少,制造业已从追求产量和产值发展到更加重视成本、质量和竞争力。

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制造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采用数控机床已很普遍,计算机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比重也已上升到4/5,但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原因是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高级操作工就短缺60多万人。专家介绍,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3个层次,后两类人才正是社会急需的数控蓝领高级技工。

三次产业领域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例如现代物流业,它是在传统运输业基础上,用系统运筹的理念和数控技术把运输、仓储这些环节高效整合起来,在空中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汽车运输以及城市速递多种运输方案中实现最优化、最便捷的物资配送,对从原材料到厂家、再到经销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全部运输环节进行整体调配。据预测,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其中,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缺口大约有80万人左右。目前物流人才的职业化进程与市场需求还相距甚远:在负责仓储和货物流通的基础职位、负责业务和管理经理的中级职位、高级经理和总监的高级职位上,几乎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增大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这些特征集中在八大新型技术产业群中:电子技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空间技术产业群、海洋技术产业群、光技术产业群。这些新兴产业的空前发展,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升级。

以中国发展最快的电信行业为例,技术岗位需求很大,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长期持续需求。随着电信市场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通信技术人员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对研究生和博士生需求呈明显优势。同时,电信市场对既懂电信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需求将逐步升温。

3、产业组织内部职业岗位需求影响就业结构变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世界的变化,冲击着人们对职业内涵的理解和人们从事职业的方式,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做好职业选择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决策,而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各类职业性质、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

职业性质决定职业类别的特点与要求,传统的说法是以行业领域来划分,例如干部、工人、农民、军人等;根据劳动性质划分职业类别的说法,比较现代的词语是白领、蓝领和灰领等。一般来说,白领指的是研究人员、策划人员、软件设计师、投资银行家、法学家、审计师、各类专业顾问、企业各级主管、产品策划员、政府公务员、导演及文艺演出组织者等等。蓝领指的是现场操作工人。而灰领可以理解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工业发展的需要,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劳动成份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尤其在半导体、电脑、通信、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航天以及软件领域,技术创新成分几乎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新职业、新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白领或蓝领的概念。以往的就业结构是一个非常尖的金字塔,一小部分人是白领精英,白领和蓝领之间很难被跨越。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蓝领工作已经被机器代替,同时需要有一批人能改进流程,掌握技术,同时动手操作,这就是灰领。由于社会流动性提高,在个人职业生涯中蓝领可以变成灰领,灰领也可以变成白领。

预测今后就业结构的金字塔将逐步扁平化,也可能最终呈现菱形结构,中间最庞大的部分是灰领队伍,两头是蓝领和白领阶层。也就是说,白领和蓝领的比例会逐渐减少,灰领群体将越来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职业群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度缺乏的高级技工大多属于灰领人才,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一家企业用年薪70万元从日本请来一名高级技工,这类信息已经不胜枚举。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原有职业出现了调整和转化,新兴的职业群不断出现。有专家预测,人类的职业大约每五年就将更换20%。50年后,当今社会的约5000种职业将从人们身边消失,而代之以新职业。

衰落和消退中的职业。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少部分职业消退。例如,农业的高度集约化曾使千百万农民改变职业,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在英国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经作为产业革命标志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传统的通用机床操作工正在迅速减少。在第三产业,传统的机械打字员、铅字排字工等也正在迅速消失。由于对氟相关产品的限制,各类加氟技工都面临改行的选择。

调整和变化中的职业。三个产业部门都有许多传统职业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的农民转化为农机师、农艺师或者专业性更强的从事无土无害栽培工作的现代农艺师;传统的海洋捕捞人员也在向海水产品种养和深度加工工程师、技师转化。在第二产业,传统的手工绘图员正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绘图员;采煤、采油等技术向高科技化转变,产生了新型的煤炭液化汽化职业,以及海洋石油开采等职业。在第三产业,变化发展更迅速。过去的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销售库管人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师等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一些调整和变化。

增长和发展中的职业。在生产领域,尽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职业数量在减少,从业人员总量和比例也在减少,但由于在这两个产业中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或者职业群。典型的有第一产业中的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遗传工程师、细胞工程师、生态农业技师和技工、生化实验技师和技工、节水灌溉技师和技工;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中心工程师和技师、环境监测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和技师(CAD)、计算机辅助制造技师和技工(CAM)、纳米材料生产技师和技工,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技师和技工。

在服务领域,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活动内容的增加,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生产部门。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主要方面。

信息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相关的职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职业群。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信息职业已占各种新生职业总和的40%以上。另据美国的统计,美国从事信息和知识生产、分配与传递的人数已超过全部从业人员的半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急剧扩张,导致了对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及计算机基础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专家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有些专家认为信息产业有可能从第三产业领域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

管理和咨询服务业对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已成为第三产业领域另一个发展最快的职业群组。这个职业群的发展,使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咨询服务人员的功能划分更加细化,在社会组织中的责任、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代理师等现在都已成为最新的热门职业。

社会服务业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性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化,家政服务、旅游、康乐、健身、医疗,以及其他生活服务领域中,产生了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形象设计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很多新的职业。

职业岗位变化的事实说明,陈旧的职业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将新的职业理念传达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论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如何变化,个人的成长道路都要一步步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

4、新工作方式的出现与就业方式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而且直接改变了职业人本身的工作方式与形态,很多新的工作形态的出现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势。将社会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帮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步入社会、服务社会。

移动办公,是指不限办公地点的特殊工作形态。比较普遍的要求是只需给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无线上网卡和一部无线分机电话就OK了。职业人可以手举着无线电话旁若无人地谈业务,也可以坐在咖啡间一边摆弄笔记本电脑一边喝热饮。据介绍,这种开放性的移动办公形式使部门间的沟通变得很容易,不仅令员工感觉非常自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为公司节省了大笔开支。例如在已经实现移动无线办公的北京惠普大厦,原来8个楼层容纳了700多名员工,现在有11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至少为企业节省了1/4面积的房租。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目前国内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多采用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即公司只规定每天工作的总时间数,在核心工作时间(通常5~6小时),员工必须到班以便于员工沟通和交流,在其余弹性工作时间里,员工可自由选定的上下班时间。从心理上讲,它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在欧美,超过40%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在我国,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试行该种制度的企业。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国内有过半数以上的白领工作者认为,这种更为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

soho的工作群体,特指那些通用家庭与办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工作的人群。他们大都没有正规的办公室,居家既当办公室又当住房,每天依靠网络、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同客户联系。网络时代为他们与外界方便联系提供了种种可能。确切地说,在家办公是IT时代的产物。这些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倒是大多数时候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之时,却像夜猫子似的不知疲倦地工作,做自己的老板,一切全靠自己。soho一族最适合自由音乐人、画家、作家、大学生、美编、网站设计人员、网络主持人等职业。

自主创业的工作选择,是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灵活就业模式。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个体只是求职者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创办新的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研究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关系时发现, 在美国19651984年间的就业结构中,年龄在1665岁间的人口从1.29亿增加到1.78亿,增加38%;同期就业人数从7100万增加到1.03亿,增加45%。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所创造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创业型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类经济成份中,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灵活就业逐步增加。1997年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74.4%,2000年降到了54.6%。从事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多样就业的比重已经上升到45.4%,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发展。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状况来看,再就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受雇就业占51.3%,自营就业(自谋职业)占48.7%。这一趋势证明创业型就业将有望成为我国就业的新渠道。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选择自主创业的几率更大。为此,努力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育改革关注以学生为根本的职业生涯教育

知识经济改变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人力资源在产业间、行业间、职业领域间配置状况的变化将永不停息,职业人必须对此有所认识、有所预见、有所准备,终将走上社会的学校毕业生更要着眼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全面开发个人在劳动世界里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潜能。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国学校教育还没有对此给予充分的研究与实践。

1、出国无意识、考研无意识学校升学指导教育薄弱

大学生群体呈现集体性的留学无意识和考研无意识,是新东方教师徐小平在出国签证咨询工作中的发现,百分之***十的人对自己的留学目标并不清楚,很多人把留学当成一个绝对的目标,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结果他的出国留学咨询指导变成了相反的呼吁:留学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那么将永远到不了彼岸。他同时发现:由于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似乎研究生学历是他们就业的一方灵丹妙药,而高校也以年年扩招的方式推波助澜。大学生盲目考研的原始动因,来自于大学毕业就业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学历低!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自身出了问题。为解决就业难问题而胡乱考研,不去洞察和规避那些导致本科就业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陷阱,匆匆跳进另外两三年的无效教育中去,有点类似饮鸩止渴,结果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尽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劳动世界的很多领域对大学生充满期待。然而,由于学校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在影响学生,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不顾社会需求闭门读书的结果,使很多学生没有就业意识,没有事业梦想,没有职业准备。这种失落与迷茫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它存在于很多学生身上,成为就业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讲述的那些由于就业不顺利而不得不继续读研究生、不得不出国深造的失败案例,确实引人深思。

20xx年,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对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这个调查还显示,对于这些已经实现了上大学目标的学生来讲,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回答不出来。有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成才目标很明确。没有可行的、现实的、明确的目标是一些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感到茫然的最主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较为狭窄,多局限于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途径,有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然而有28%的学生是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参与到考证、考研的行列中来的,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参与进来的。

对于我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托福出国?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等问题,很多学生往往茫然无措。于是为了考研、考博花费五、六年时间,到最后,什么学历都有了,就是没有工作,也没有饭吃!很多学生这个时候才再考虑,我的升学选择是不是错了。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总共比例为27.1%。还有很多人甚至找到工作后才发现同样的错误。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统计,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

不知道为什么升学的情况,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如此,尽管很多教师将中小学教育视为升学教育,可是中小学校对于升学本身的指导却极为不利。为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相关准备、对未来发展的预见状况,以及学校对学生这种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曾经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不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缺乏指导。

当问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的了解程度时,回答了解一小部分 的比例为55.9%;回答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1.4%;回答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9.3%;回答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4%。这说明,过半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完全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学生也占相当的数目。至于将经济学与企业家、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混为一谈,不仅是中学生的认识误区,多数教师也并不清楚。在高考专业选择时,将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作专业选择依据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中学生盲目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很可能埋没自身的其他专业潜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造成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带来未来求职的盲目性。

学生学习目的的缺失,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在学校,许多学生将个人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极其充实,却并未意识到这一安排是否科学而富有效率。于是,很多不乏知识、理想和文凭的学生会提出十分基础性的问题我该怎样去找工作?我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开始和适应工作的要求?我的未来该如何把握?这种原本只属于个人困惑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一种集体困惑,甚至危机。

可见,知识理想文凭都具有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应该是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社会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升学就业、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上给予全面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无意识问题,徐小平老师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他从出国签证咨询大师变为升学就业指导咨询大师、并努力成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师。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该做如何的调整和改变呢?

2、择业无目标、就业无能力学校职业准备教育不力

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掌握职业知识还很不够,有近55%的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对此只是略知一二;当问及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时,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当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无法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基础教育阶段毕业生的职业准备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状况。当初三学生被问及假设直接工作,你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时,只有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认为就业相当困难的学生数量也不在少数,其中城市的比例为16.6%,县镇的比例为17.4%。

当被问及你目前对社会各种职业前景的实际了解程度时,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几乎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的学生在城市的比例是29.1%,在县镇的比例是28.1%。

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有长期职业技能课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毕业前的升学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初三的比例高于高三,说明我国的高中比初中更加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当被问及你认为中学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是否有必要时,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这一结果表明,学生们对于学校能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专业指导是非常欢迎的。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重视度不够,或者说,升学就业指导在大多数学校还是基本空白,多数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有关职业的信息和指导,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从业无计划、创业无准备说明学校缺乏人生规划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创业大放绿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频频举行,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践机会。但是,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每一步都会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经验。

学生创业,变知识为资本!在校园里,这已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搏击商海的渴望正激励着象牙塔内学子的心。在各高校BBS上人气最旺的是创业论坛,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创业宣言,如我想办个信息网站、我想做教育产业、我想向软件业发展等。然而,在激情之外,商战需要更多的是意志和实力。但大多数学生仅仅构思了一个模糊的创业方向,而对企业运营知之甚少,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很难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海市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杨浦高科技孵化园中暑期内注册的学生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储备,创业过于盲目,超过大半的开业不久就面临倒闭。

分析这些大学生失败的原因,除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创业理念不够成熟,又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选择来看,没有充分体现技术优势。杨浦创业服务中心旗下约有31家大学生企业,其中技术型企业仅为13家。全国首条大学生创业街也有相似的情况,那些学生老板大多从事餐饮、服饰、摄影等行业。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技术、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把战略目标当做产品介绍,有的甚至不知道该把公司发展成什么规模。先天不足令大学生的创业之路遍布荆棘。

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在传授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应该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任何意识、精神、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早准备。

近年来,强调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产业发展形势,体验丰富变幻的职业生活,准确地选择发展道路,提高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的精神与能力,主动、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进而有效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地改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这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更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教育应该主动的承担并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

HR人员关注自身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HR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重要战略摆到了很多人的面前,HR人也一跃进入了人们视线焦点,有越来越多的HR人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据分析,HR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职业生涯的道路也是很宽的,做好了人的管理工作,还有什么管理做不好?这也许正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这个职业的原因。一般来讲,一个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开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最新最强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是管理知识的第一受益人。

在企业里,HR人员的地位越来越显得突出,不过整天为别人做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算工资、规划职业发展的HR管理人员本身却也面临诸多尴尬。一位在某大型集团公司做了8年HR工作的刘先生表示,尽管部门名称已经由原来的人事部改名为人力资源部,可是在职能上却仍然以处理杂务为主,HR管理需要投入资源,但显然公司目前更愿意在生产运营上进行投入。一位中外合企的HR经理私下抱怨,尽管头衔上已经是经理了,可是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内容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提升与变化,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更多罢了,时间久了,职业的成就感很难得到满足。

虽然HR职业前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作为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人,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正常的。因此,如果在入行之初或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进行合理的规划就显得相当的重要。

HR人员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从目前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来看,我们总结出HR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几个方向,仅作参考。

一:一直在HR部门。初入职场,都会从HR助理做起,帮助处理一些档案整理、四金代办的跑腿活;接下来,可以晋升到HR专员,负责培训、薪酬、招聘等项目;再下来,就是HR经理,负责HR整个部门的运作;HR总监一般都只有在大型集团公司才会有,他们要配合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有时甚至会上升到成为公司的partner。

二:HR部门业务部门。在觉得工作发展出现瓶颈时,不妨换个思路考虑一下,轮岗或是转部门。HR人员由于比较了解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可以进入到公司其它的一些业务部门,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当然,要实现这个转型的前提是,具备业务部门的专业知识。

三:HR部门咨询公司。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的增多,HR人员发展也出现了另外一条路子,就是转向从事专业咨询工作。以企业工作经验为依托,咨询会更有底气,并且有实战性。据了解,要从事咨询工作,不光工作背景很重要,学历也是一个相当要紧的门槛,硕士、博士学位都不算高。

四:HR部门HR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HR人考虑到自己在职业发展中期的规划,如何成为一个HR的专家,为自己规划一条专业方向的发展道路受到HR人的普遍关注。与之对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去年推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也是相当火爆。今年6月份共有54306人参加了考试,人数几乎是去年全年3次考试人数的总和。据了解,由于是能力测验,而并非学历考试,因此,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并不特别高,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通过率约为40%,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员通过率为60-70%。不过,也有内业专业人员提醒,资格证书并不是进入HR行业的通行证,充其量是一块敲门砖。HR职位的招聘中,用人单位更注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五:除了升迁、独立门户、调整岗位、考证之外,HR的职业生涯道路还是很宽阔的。如:招聘专家。HR管理者在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招聘经验和用人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特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个出路就是作为招聘专家为企业寻找良马,也可以到猎头公司专做猎头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HR领域的新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教练,HR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再系统的学习专业的职业规划理论与知识体系,可以成为专为企业解决人才培养,继任计划,员工职业发展和建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专业人士。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企业的HR人日子一天天的过,干的活似乎与从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大量鸡零狗碎的行政性的事务处理,描述中的美好生活依然遥远。最近我们见到一知名HR网站以变革时代,HR离企业的战略圆桌有多远?为话题,而后,提出了正反两方的论点。

正方论点是:a、HR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b、HR的总体趋势是向策略伙伴方向发展。c、企业需要HR具备策略伙伴的能力。

反方论点是:a、这个变革越来越频繁的年代,HR离这个角色似乎是越来越远了。b、HR主要的角色还是行政性事务的处理。c、事实上,HR很难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

事实上,正反两方的论点并无绝对冲突,我们大可把反方的论点视为目前大多数企业HR部门角色定位的现状,而正方的论点则是HR部门未来可能的地位,是努力奋斗的方向。两者之间,就是所有HR从业人员要努力缩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那么,还等什么呢?

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关注的是过程


前些天,和一些从事培训管理工作的朋友交流,在谈论到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人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五斗米折腰,因为很多现实的因素在限制我们。这里,我想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说。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人们往往都将其简单的视为规划,是关于如何寻找并从事一个完全匹配的职业,但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的兴趣、个性、价值观、教育、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之所以从事目前的职业,总有其内在的脉络演变进程。人们常常会困惑于成长的历程,会不断的询问自己,当找不到答案时,人们对这些未知往往会产生内在的焦虑甚至恐惧,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生命演进的依据,从而增强个体前进的力量。

第二,职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所有工作都有其局限性和令人失望之处,需要通过其他活动来平衡生活。同时,工作中的激情常常来自于以往的经验,从工作中人们也将发现点燃激情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它总有令我们满足之处,仅仅是薪水吗?并不一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人们能够理解自己,客观的看待和接受现实。在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我们更关注的是让员工首先理解自己、理解现实,探索将自己的优势发挥于工作中的路径,寻找在这份工作中可能的发展路径,去察觉这份工作的新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激发起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增强对企业的投入与忠诚,在达成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一定要作出一个生涯决策,而是学会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满意的人生。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根据其理念付诸实践,在各阶段进行着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

根据日本《20xx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的论述,日本对职业生涯教育被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

大学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门,承担着职业生涯教育最为重要的责任。在大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世界的认知,正确进行职业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准备,使之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实现顺利就业,并能够人尽其才。

一、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雇佣环境发生变化

日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在企业实行终生雇佣(指员工认定自己所归属的企业之后,在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要忠于该企业,即使遇到待遇更优厚的企业也决不跳槽,而雇方也要终生雇佣自己的员工,不能任意将其解雇。)与年功序列制(指员工的工资待遇与在公司所处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资历,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资格越老,资格越老工资待遇与地位越高。基本不考虑能力因素,一切依年功而定,而且员工一般终生只事一主。),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用工制度基本相似,并凭借这一企业组织模式坐上了世界经济的第二把交椅。从对大学毕业生的全部录用到退休期间的终身雇佣,职工在企业内部转职或换岗等横向移动决定于企业,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在企业内部是否得以晋升的纵向移动。在这种单一雇佣模式下,企业一方面保障了被雇佣人的终身受雇,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被雇佣人的职业生涯。1992年后,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困扰下,终身雇用制度逐渐走向废止,年功序列制也开始转向实力主义,企业对大学生即战力(指不需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的雇佣环境日趋严峻。

2.大学生就业率低

根据日本文部省《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和《20xx年学校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书》显示:20xx年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1%,其中没升学也没就业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2.5%;20xx年大学毕业生总数为531224人,除去升学、研修、进入专门学校和留学以及临时工作者,就业人数为318977人,就业率为60%,毕业后没有明确去向的学生占到20%。新毕业无业者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不仅困扰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二、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进行统筹计划与安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4年求学、求职始终,并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职能部门;所有学生都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并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家庭、企业和社会视之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给予积极配合。

1.职业生涯教育组织机构

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由学校就职委员会负责,就职委员会委员长一般由教学副校长担任。就职委员会下设各系部就职委员会和职业中心(career center):各系部就职委员会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常务理事由职业中心的职员兼任;职业中心由职业办公室(career office)和职业教育学习中心(extension center)组成。职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internship)、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项目;职业教育学习中心也叫延长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为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

立命馆大学是日本最早设立职业中心的私立大学之一,职业中心现有教授(中心主任)1名,副教授、讲师各1名,工作人员11名。职业中心主任为专属教员,可参与各系部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教学工作,副教授和讲师主要负责就业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则负责其他日常事务。职业中心这种教员和职员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目的在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设置能随社会需要而灵活变更。

2.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为保证四年后理想就职的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提供

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career education courses)是日本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科目的目的: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理解的深化;②为达上述目标,对就业体验实习、实践的重视;③社会观、职业观和劳动观的培育。

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关职业本身的基础课,如职业生涯形成论。主要讲授如何运用职业生涯理论和职业理论了解自己,包括价值观、兴趣和已具备的能力(技能)和能力倾向(潜力),并传授增进自我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自己。这类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理论,帮助学生提高关于自我的认知质量和关于职业知识的认知质量。第二类课程是关于特定职业的讲座和报告会,如:会计入门、国际公务现场实践和注册会计师讲座等。通过传授特定职业知识,包括职业信息、就业信息和职业发展信息等,帮助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和更好的思考,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特定职业的理解。以上两类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科目。第三类科目是为了解社会现状,经济发展趋势和组织机构文化而开设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如:中央省、厅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会和都、道、府、县级专题报告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经济组织的印象,树立用积极的心态融入商业社会的意识。在对自我、工作和社会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再通过各种就业体验活动和就职活动,产生明确的工作意图。

具体开设的科目和数量不同大学有所区别,但考核方式一般都实行学分制。立命馆大学20xx年度职业生涯教育科目共开设19科,各2学分。比如,针对所有系部,一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Ⅱ》,三年级学生开设《职业形成论Ⅲ》;理工学部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I》,二年级学生开设《技术人员职业形成论Ⅱ》,并提供著名企业技术人员连续报告会5场,优秀毕业生报告会6场;经营学部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会计入门》;政策科学部为1年级学生开设《人才开发论入门》;针对国际关系学部的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提供日本外务省和财务省在职人员讲座8场,总领事14名、现役外交官8名连续讲座。

2)就业体验活动

1997年9月,日本文部省、通产省和劳动省发布了政策文件《有关推进就业体验制度的基本意见》,认为日本的就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职业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就业体验活动制度,是所有学生在学期间,在企业等社会组织中进行一定时间的职业劳动生活体验,从而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及获得职业机会的就业体验活动。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的目的:①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机;②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加深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③通过就业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和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学校在组织就业体验活动时,也能广泛与各界人士交流,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④通过就业体验活动,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愿望和需求。在学生就业体验过程中,企业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考验,从而发现需要的人才。

就业体验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①就业体验前的学习准备。组织者举办就业体验有关知识讲座,介绍企业基本情况,说明就业体验活动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目标,了解就业体验单位情况,作好专业与心理的准备;②就业体验活动阶段。学生到就业体验实习单位,进入职业工作岗位与正式职工一样开展工作,指导教师定期到现场了解情况,协助实习单位做好指导工作;③ 就业体验活动后的学习总结阶段。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活动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 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