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的教育生涯读后感 > 导航 > 幼儿的生涯教育

我的教育生涯读后感

幼儿的生涯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幼儿的生涯教育,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得《红楼梦》小说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贾宝玉在满周岁时,贾府上下众人为了想知道他将来的前程发展,在他的面前摆上了笔、砚、算盘等物,看他喜欢抓什么。结果贾宝玉情有独钟,抓的净是脂粉胭红之类的物品,因此注定后来生活在大观园的众多裙钗中,且终身未能在科举上获得任何功名。

这种抓周的风俗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不多见,但有些家庭仍会如游戏般的玩玩。 一位父亲在孩子周岁时,摆在孩子面前的三样东西是计算器、纸笔和医生听诊器,结果孩子抓的是计算器,周围的人纷纷说孩子将来必是科学家或工程师。然而,这位父亲不太满意,他潜意识里希望孩子抓的是医生听诊器。原因无他,因为他自己是医生,所以希望孩子将来也成为医生。其实,这三样东西都是代表父母期望的行业,如果多放些蜡笔、扫帚、锄头等物品,不知会有什么结果?万一孩子抓的是后二者,岂不是为之气结?

从深一层来看,这种以抓周的方式来预估孩子将来的前程,不也是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吗?也许父母不曾玩这种游戏,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些教育的方式和言行表达不也是反映出父母的期望和安排吗?

现在一些父母的期望和做法,完全不顾孩子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就如同砌砖一样,希望为孩子砌出一条安全有保障的砖墙,让孩子沿着墙里走。殊不知这种刻意堆砌的方式,也堆砌出了一个没有自我、没有自信、不会思考的砖头孩子。父母给了他们什么?给了自己什么?也许该停下脚步来想一想了。

一、生涯教育从小开始

有一句谚语说:给孩子一条鱼,不如给孩子一根钓杆。这种钓鱼教育可说对目前的亲子教育情况是一针见血。近来,许多心理和教育的学者专家非常重视生涯教育,认为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连续过程,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生涯辅导应从早期儿童时代开始,虽然孩子的可塑性很大,但不能强迫去做一些不适合自己的选择。所谓生涯辅导,应该是从小帮助孩子增进对自我的了解,认识外在的世界。如果从职业的观点来看,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去了解工作世界的各行各业,去体会工作的意义。一方面提供有关职业的信息,让他们有初步的接触;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运用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能力,来发展未来的方向,开创自己的前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边唱歌边送小朋友上学,我要和太阳谈天,和小草握手,迎着轻风在天空中飞舞,和白云姑娘打招呼。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我要发明各种仪器,我要利用,造福人类。

我希望当一位魔术师,因为魔术师可以变出很多小动物和想要的东西。我要为我喜欢的小朋友变出好玩的玩具,还要到孤儿院表演魔术给孤儿们看。更要去养老院慰问老人,变一些水果给他们吃。

我的志愿是做医生,因为医生可以赚很多钱,还可以拯救大家。所以,我喜欢当医生。我希望以后能够实现我的志愿,当一位好医生。

我的志愿是设计师,我为什么要当设计师呢?因为我很喜欢画图,几乎什么东西都会画,只是画得不好,而设计师这个工作很有趣,可以练习画画,也可以用头脑想出各种新奇的图案,非常有想象力,所以我非常想当一个设计师。

以上是摘录自四位小学生的作文,可以看到他们可爱、纯真的描述。也许在大人的眼中,他们的想法不够真实,但这正是这个时期发展的特性。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的阶段,是生涯发展中所谓的幻想期,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于职业和工作的看法,固然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见地,然后才慢慢地从幻想期走向试验期、现实期。父母们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自己在小时候作文中,常写些我的志愿之类题目的文章,也许有人希望将来做一位总理、科学家或探险家,而如今大多数的人从事的工作都不是小时候的志愿,甚至在成长的过程中转变了好多次,这就是幻想和现实的差距。当然,这不是说幻想不好,对孩子而言,反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过程。

在孩子11岁以前,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志向时,无论是什么,父母都应给予适当的辅导。辅导意味着鼓励和支持,辅导不是告诉孩子,他的想法不对,辅导不是告诉孩子他将来该做什么,辅导是有原则和技巧的。首先父母应提供机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兴趣,体会工作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进而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学习合作的人际关系,懂得如何计划和安排时间,知道如何运用思考来解决问题等等,这是一个整体的教育历程,绝不是狭隘地教导如何选择职业。因此,父母是从旁提供许多社会和文化的刺激,依着孩子兴趣和志向的发展而行。那么,该怎么做呢?下面这一段孩子的心声,看看是否能启发父母一些灵感?

在上课中,每逢老师讲发明家的故事时,我都特别有兴趣,对他们的伟大发明,非常佩服,我也决心要做个发明家,发明一种新奇的东西,来造福人类。

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吗?是的!从小跟孩子讲一些伟人贤哲的故事,让孩子阅读一些伟人传记,然后和他们讨论心得和感想,这是方法之一。

二、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

对孩子而言,正经八百地与孩子讨论他将来要做什么是不适当的,同时也不必告诉他该走哪个方向,因为这时期应是多方面职业信息的提供,而且孩子都是在游戏中成长学习的。看过孩子玩过家家吧!他们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如医生、老师、超人等,他们也会模仿大人工作的情形如上班、卖菜等。虽然在大人的眼中,或许是好玩而已,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意义重大,因此父母有空不妨和孩子一起玩各种职业角色的游戏,和孩子一起动脑想想何种职业该有什么样的道具、服装等,相信不仅是乐趣无穷,而且是生涯教育的良策。

FwR816.com小编力荐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 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内涵的异同


一、生涯与职业

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术语中,生涯和职业是核心词语,后两者限制和规定着前两者的内容与形式。生涯的英文词为career,其源于罗马词via carraria(马车道)和拉丁词carrus(马车)。career最早意为驾驭赛马,后引申为道路、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个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以及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位。在专业领域,由于所处年代或研究角度等的不同,学者们对生涯概念的界定会有所差异,例如:生涯是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沙特尔,l952);生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个历程(萨柏,1957);生涯指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麦克弗兰德,1969);生涯包括个人对工作世界职业的选择与发展,对非职业性或休闲活动的选择与追求,以及在社交活动中参与的满足感(霍德和班那兹,1972);生涯是指伴随人终生、与工作或职业有关的经验与活动(霍尔,1976);生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休闲活动的整体生活形态(麦克丹尼尔斯,1978);生涯是指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韦伯斯特,l986)。

从以上学者对生涯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变化:一是生涯概念的外延从职业生涯拓展到人终生的历程:二是生涯的内容从只包含职业生活拓展到既有职业性又有非职业性的活动与生活;三是对生涯的理解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强调职业的连续性或过程性;四是意识到生涯的主体选择性,是个人对工作职业世界和非职业世界生活的选择;五是生涯构成要素的全面性,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角色,以及教育经历与各种经验。由此,生涯具有终生性、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总体来看,正如我国学者南海所认为的,生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接受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生涯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或以非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一个人所有的狭义上的生涯之和便构成其广义上的生涯。

中文的职业一词中,职字含有责任、工作中所担当的任务之意;业字有行业、业务、事业之意。在英文中,occupation,vocation和career都可译为职业,但其侧重不同。0ccupation主要指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层面上职业分类概念,是较宏观的概念;vocation主要指个人的职业及心理学上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是较微观的概念;career则更多强调一个人在工作领域中的职业经历。如同生涯一词。学者们对职业内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例如: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认为,职业一词包含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两个方面,其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是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其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美国社会学家泰勒认为,职业是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美国社会学家赛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日本学者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发挥个性、实现任务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

综上所述,职业是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所扮演的一系列角色的综合;职业既是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来从事社会生产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持续性活动,又是个体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场所;职业有不同的种类,如政治家职业、科学家职业、教师职业、经理职业、工人职业、农艺师职业、医生职业等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种类在不断的消失与产生;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从业规范,并有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因此,职业具有技术性、经济性、连续性、社会性、同一性、差异性、层次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二、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

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对当时及以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生产与生活内部的矛盾和教育自身的矛盾交互作用,使教育积重难返。1971年,时任美国教育总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S.p.)正式提出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理念,以改革教育领域。美国教育界从不同角度对生涯教育给予了界定:最早提出生涯教育的赫尔(Herr)认为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正规的教育;马兰认为生涯教育是为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方面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初等、中等、高等以及成人教育所有阶段中按照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教育、劳动、商业、工业、家庭、社区、政府等均有实施生涯教育的责任;推广生涯教育的代表人物霍伊特(Hoyt)认为生涯教育是公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努力,以便帮助所有个人熟悉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把这些价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工作对每一个人都变得有可能,有意义和感到满意。此外,美国联邦、州和各种团体也各自界定了生涯教育。例如:美国教育总署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它从幼儿园直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与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形成个人生活方式;亚利桑那州认为,生涯教育是学术和劳动世界的综合体,贯穿于所有教育阶段,是一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混合体,而非另一种教育体系;内华达州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使人们获得知识、态度,以及能在劳动世界中成功地生活所必具的技能的、综合的教育计划;北达科他州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整体的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努力下,促进所有人客观评价工作的社会环境及自身能力,使学生习得职业选择、职业准备,以及进入劳动世界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所有学科的能力;美国职业教育学会认为,生涯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国民、从孩提时代至成年的整体教育过程,它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学习目的,并热衷于要从事的工作;美国工艺教育学会认为,生涯教育是整体的教育计划,它通过学校课程中的每一项训练提供整体的、累进的经验,以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决定职业的能力和生活所需的工作技能,它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终生教育。综合以上各种定义,生涯教育包含以下基本思想:生涯教育是一种统帅各级各类教育的理念充分准备与发展成功的职业生涯乃是所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非一种新的、独立的教育体系;生涯教育针对所有人、贯穿其终生的教育,即每个人的一生都在预备和发展职业生涯;各门课程都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本课程与未来职业的相关性;对各种职业的预备均是一个人所有的工作态度、处世艺术、对劳动世界的了解、对职业的抉择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获得等交互作用的过程;除课堂之外,家庭、社会、工作场所均是生涯教育的重要场所;生涯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职业教育诞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并随着机器工业生产的扩展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有多种称谓,如我国清末的实业教育、我国台湾的技术职业教育、韩国的产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英文表达法为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一般译为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规范、价值观、思想方法,以及教育制度等的差异,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界定不同,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涉及普通教育、学习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技术及各门学科,以及获得相关的实际技能、态度、理解能力和知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认为,职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中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也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如: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广大劳动者,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需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或培训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含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绝大多数国家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共存,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职业教育是一种服务业,为想要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提供教育或学习服务;职业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有初等、中等和高等之分,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两大类人才;技术技能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生涯辅导与职业指导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涯教育理念的提出,生涯辅导(Career gudiance)作为落实措施应运而生。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价并整合运用从家庭、社会和学校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等而开展的促进个人生涯发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自我兴趣、爱好、潜能,职业世界及其他有关影响因素如各种职业需求信息以及人才的需求标准,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以及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生涯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的辅导,指向人发展的终极关怀。生涯辅导的着眼点是个体生涯发展。生涯发展是指一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尝试地去统整各种生活、工作、学习的经验,并且特别通过工作的认同来实践一种有理想、有目标的人生;生涯发展是一个经过整合、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是促进个体的生涯成熟,即协助个人实际地达到他应该达到的生涯发展阶段。更具体说,生涯辅导就是要帮助任何年龄、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努力达到下列目标:具有适应于快速发展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及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选择有意义、激励自己的工作欲望和热情的工作价值观;具有确立事业发展方向、寻找和获得工作的技能;具有一定可以顺利就业、并在职业社会里获得一定成功的职业技能;能依据个人意愿、教育机会及职业机会等,对职业和事业发展做出理性的决定;离开学校教育系统后,可通过某些途径继续接受教育;在教育与职业上,都能够有成功的表现;能成功地将工作价值观融入个人的整体价值结构中,以便能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由此,生涯辅导是一种内容相当丰富的教育和咨询活动,因而其实施须遵循人类生理、心理、职业及社会发展的原理,需要各政治名!济、文化、教育专家及学术团体,和学校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咨询人员、社会团体、家长、学生团体、社团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

作为明确的概念,职业指导是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于1909年在其所著的《选择职业》中首次提出,其英文表达是vocational counselling或vocational guidance。职业指导也有其他的称谓,如前苏联称之为职业定向教育,日本称之为出路教育等。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职业指导主要有选择论、服务论、过程论和发展论等四种观点。选择论认为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心理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科学匹配,侧重职业指导对个人选择职业的指导;服务论认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提供帮助的社会服务活动,重视求职行为的技术与技巧的研究如怎样搜集职业信息、求职技巧与面试艺术、求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处理等;过程论认为职业指导是一个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动态的教育过程,侧重于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觉地选择生活目标,确定升学就业方向,并在毕业前做好升学就业准备,以便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发展论主张职业指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它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而不是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尽管对职业指导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来看,职业指导包括以下含义: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改进职业,因而职业指导的内容是给予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品德、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而其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职业指导最终指向是实现人与职业的科学匹配,而这种匹配是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求和个人素质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来实现的,因而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

结语

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生涯辅导与职业指导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特定的人群在其一生中特定的时期接受的一种特殊教育,是一种早期终结型的教育。与之相对,生涯教育强调所有职业教育应为全体学生服务,没有性别、年龄、性向及能力之分。它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终身教育的整个过程;它关照学生身体和心理、学业和职业、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在此意义上,生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前进,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教育理论越来越突出其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就业准备、终身学习、消除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技术与职业教育界定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理念;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这些趋势正与生涯教育的理念相呼应,是一种终身职业教育观。

职业指导与生涯辅导相比,职业指导是以解决职业选择、准备、就业及适应等问题为主,强调个人与职业的配合,它是短期的局限于一定范围的指导;生涯辅导是在人们审视职业指导的功能发挥和对其重构而产生的新概念,它以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发展为目标,以人生命历程中的职业的生涯发展为核心,关心个体一生当中的教育、职业,并涉及与教育、职业有关的生存角色的选择与发展。从职业指导发展为生涯辅导,是用发展的职业观取代了静止的职业观,是从关注职业早期发展过渡到关注终身职业发展。

生涯教育与生涯辅导相比,生涯教育比生涯辅导的外延更广。生涯辅导是生涯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侧重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给予个体的辅导方面。从概念的本身来看,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的含义是相近的,表达了同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在相关文章的论述中,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中,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思想,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怎样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同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结合起来?为此,我们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学会生存的教育理想。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根本改善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产业结构、行业内部技术结构、企业等组织机构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形态都在迅速变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终将迈入劳动世界,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必然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因此,学生能否有效地了解、适应、胜任劳动世界的要求,进而顺利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必然成为考察教育改革成果、衡量学校办学方向和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事实说明,全面推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形势呼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

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打赢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学校教育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解国家就业形势有助于理解实施就业导向教育的社会意义。

1、我国劳动力市场格局中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20xx年我国总人口为12.9277亿人,而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的美国2000年仅有人口2.814亿。中国人口不仅比美国人口多出10亿,而且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很大,一年就生出一个澳大利亚,一年半就生出一个加拿大。如果说就业是世界性的话题,那么,庞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中国的就业形势必然会更为严峻。

人口基数大,法定劳动年龄比重大,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总量也十分巨大。在劳动力总量巨大的同时,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很高。1995年末,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7242万人, 2000年末上升到95651万人,增加了8409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1.9%,年均增加人数约1682万人。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未来20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量都在高峰期。

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xx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的时间。这必将加重就业市场的消化能力。

在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知识和科技比重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就业弹性是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岗位增长的一个指标。在同样经济增长速度下,就业弹性越大,所能够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2,到了90年代,就业弹性下降幅度很大,仅为0.11。因此,1990年到2000年,虽然中国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全国每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平均只有700万个左右。尽管20xx年全国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为940万个,已经达到1990年以来的高峰,但也不到20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的一半。

2、全国城镇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城镇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反映十分吻合。2000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数为1665万人,而当年城镇劳动力需求总数为1009万人,劳动力过剩数为656万人。与1995年、1998年的数字相比,过剩数明显增大。

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快,下岗人员增多,城镇就业的压力必然进一步加大。1998-2000年的3年间,全国共新增下岗职工2032万人。下岗职工占职工数的比重逐年上升,城镇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下岗与失业统计并轨等原因,预计今后几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3、全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基数巨大,8亿多农村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4.98亿(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一般占总人口的10%以下);而且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大部分也在农村。

全国现有耕地19.23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亿。另一种数据是,如果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伴随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越积越多。

20xx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比例仍高达50%。这便出现了70%的农业人口创造的财富只占GDp的15%的尴尬局面。[3]出路只有一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按照十五计划的数字,十五期间,我国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这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一方面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城镇现有就业岗位的争夺。

4、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供给总量与实际需求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应当最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同时,社会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增加,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十分明显。

20xx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也是历史上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其中研究生12.1万人,本科生91.9万人,专科生108.2万人,和20xx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7万人,增长46%(其中,研究生增加3.26万人,增长37%;本科生增加28.3万人,增长45%;专科生增加35.5万人,增长48.8%)。

同期高校毕业生需求状况是:研究生的需求依然旺盛;本科生需求大体持平,但地区差别明显;专科(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不足,全国专科(高职)毕业生平均供需比约为1:0.37。经过多方努力,截止同年9月份仍有64万左右的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岗位,其中研究生约有0.85万人,本科生约有15.6万人,专科生约有48万,专科生占待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5%。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28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68万人,增幅32%。加上过去数年沉淀下来的毕业生,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会突破300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 %,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然而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的总人数为75.6万人,比20xx年同期多出1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1.12万人,本科19.84万人,高职(专科)54.6万人,均明显高于上一年。可见,毕业生供需矛盾在逐年加剧,就业的竞争激烈的态势不会很快缓解。据统计推算,十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每年有400-500万毕业生将要走向社会,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普及与发展成就显著,中小学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加大,尽管高校扩大招生会增加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数量,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不会有很大改变。如果高等教育年招生规模为400多万,每年还会有近300万普通高中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

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就显著,初中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同时,高中阶段教育总规模持续增长,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机会增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继续回升。20xx年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1261.66万人,比上年增加80.92万人。据此推断,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应当在1000万人以下。

由于少数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巩固率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初中还没有完全普及,20xx年,初中毛入学率为92.7%,照此计算,每年还会有120多万小学生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

在劳动力市场上,中小学校毕业生相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竞争力明显很弱,就业条件决定了他们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少。这不能继续升学的1420万左右的中小学校毕业生,他们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不仅重要而且容易被社会忽视。

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国家总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更应当理解就业导向教育的改革政策。大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责任和教学任务。

5、全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在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些地区却因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协调优化、居民的就业压力不大,而且,还有很多行业领域的某些类型的人才紧俏甚至匮乏。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人才十分短缺。我国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急需专门人才。例如,IT人才的成长速度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许多IT企业因人才短缺而面临着发展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的IT人才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及电子电信等相关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每年仅有大约5万人。而从全国范围来讲,仅以软件产业为例,目前全国有软件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25万,平均每家不足50人,预计今后几年国内软件行业人才每年的缺口将高达20万。

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从事生物技术活动人员的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数为1.7万,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为0.9万,这仅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数的1/4。无论是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还是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人才,都严重不足。

我国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与此对应的现实是高级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据广州市企调队的一项专项调查得知,2000年该市技术工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1.5%,其中,高、中、初级技术工人分别为19.1%、33.3%、47.6%,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35%、50%、15%,高级技工的比重差距很大,而全国水平为5%、36%、60%,高级技工就更加缺乏了。我国的这一缺陷是致命的。每年因高级技工短缺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据统计,每年不良产品造成损失近2000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素质低,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偏低。显然,高级技工的短缺将会影响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劳动力匮乏的区域性特征也十分明显。20xx年,北京市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缺口的统计状况表明,目前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并非在所有行业和职业中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是有较多行业和职业都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如美术专业人员的求人倍率为10.66,邮政业务人员求人倍率为5.56,房地产业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44,保险业务人员求人倍率5.29。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的 民工荒现象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据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和一些专家估计,目前有近200万人的缺口,缺工比率约为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目前缺口约40万。民工荒现象虽然发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还有很多行业对劳动力存在较大需求,还有较大的劳动力缺口。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情况表明,一方面,中、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对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进行选择专业和学习方向的指导十分重要。

二、时代发展需要以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生涯教育

鉴于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冗余和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并存,承担劳动力职前培养培训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应当发挥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指导学生做好职业选择的充分准备,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特别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产业结构、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以及现代劳动形态的变化状况与趋势。

1、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发就业结构变化

20世纪,全球产业结构迅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己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十分明显:(1)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80~1988年,美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8%下降到2.3%,日本从3.5%下降到2.3%,前联邦德国从2.1%下降到1.6%。(2)某些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上升到下降。1980~198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美国从31.7%下降到26.4%,日本从36.3%下降到34.9%,前联邦德国从44.4%下降到41.2%。(3)各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于80年代初超过50%,到1988年,美国、日本和前联邦德国分别达到71.3%、62.8%和57.3%。[9]数据表明90年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80年代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世界大体相同,同时保留着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特点: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30.1%下降为15.2%;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1980年和20xx年,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5%和51.1%,这个比重在世界之交的十余年里稳中有升;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1980-20xx年,占GDp的比重由21.4%下降为33.6%。

我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伴随国家农业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明显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非农产业)比重迅速上升。1978-1997年,在农村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78.95%下降到36.2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1.70%上升到41.39%,第三产业的比重由9.36%上升到22.38%。全国农村在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结构。一次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业比重得到调整,1980年,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为75.6%、4.6%、18.4%、1.7%。到2000年,比重已调整为55.7%、3.8%、29.7% 和10.9%。其中,纯农业比重下降,粮食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80.3% 下降到2000年的69.4%;油料、蔬菜面积则分别由5.4%、2.2%上升为9.9%、9.7%。

我国二次产业90年代以来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中国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全世界的彩电产量中在中国生产的超过四成,办公室设备的复印机设备在中国生产的更达到六成。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工厂,许多国外企业将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例如日本大型彩电企业中的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机四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到中国,东芝的录像机、三洋电机和夏普的CD、单放机以及DVD等都主要是在中国生产的。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制造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我国第二产业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已开始由传统产业向现代工业转化。根据对40大类工业行业增加值分析,1994年位于工业增加值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到2000年,位于前五位的行业则变为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产业纺织业、钢铁业和非金属矿物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例逐步缩小,而新兴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同时,产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三产内部,贸易、金融和运输业已占主导地位,信息业呈迅猛上升的趋势。(1)金融、保险、证券业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市价总值已超过48000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4倍。目前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中国境内设立了182家营利性金融机构。(2)信息产业异军突起,2000年中国邮电业务总量达4725亿元,是1995年的4.8倍,全国电话用户达2.15亿户,电话普及率为2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7部/百人。(3)市场流通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批发、零售、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新型物流企业应运而生,2000年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492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1.5倍,占GDp比重为8.2%。(4)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业等发展步伐加快,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必然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三次产业提供就业的机会并不均衡。与过去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xx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0%,22.3%和27.7%。

我国一次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异地或本地工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根据农村住户劳动力抽样调查,19972000年,调查农户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数由8315万人增长到1134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008万人,平均年增长率达10.9%。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来看,转移到工业的比例为36.5%,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为5.5%。2000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76.3%、12.4%和11.3%。[14]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在二次产业内部,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数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99.8%下降到20xx年的37.3%,私营企业、个体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

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前景,从投入产出效果看,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第三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0%左右,而中国20xx年仅为27.5%。如果将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到40%左右,可以增加1亿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2、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升级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由于核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科学革命,引发了席卷全球的技术革命浪潮,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各传统行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的速度普遍加快,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行业迅速发展。因此,组织与个人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替代货币资本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决定因素,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必将随之改变。

以一次产业的农村经济技术水平为例,基因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新概念不断出现,利用最新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系统)定位到每一寸土地的全部种植过程、将农学、生态学、环境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综合运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环节。

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必然预示农业领域对简单体力劳动需求也会减少,农业各类科技人员需求旺盛。据农业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仅有科技人员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名,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者达45%65%,人力资本的差距很大。

二次产业技术升级速度更快,总体呈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趋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已从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发展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对工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少,制造业已从追求产量和产值发展到更加重视成本、质量和竞争力。

微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机械制造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采用数控机床已很普遍,计算机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比重也已上升到4/5,但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还不到2%,只是发达工业国家的十几分之一。原因是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高级操作工就短缺60多万人。专家介绍,数控技术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操作型3个层次,后两类人才正是社会急需的数控蓝领高级技工。

三次产业领域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且发展迅速。例如现代物流业,它是在传统运输业基础上,用系统运筹的理念和数控技术把运输、仓储这些环节高效整合起来,在空中运输、铁路运输、海上运输、汽车运输以及城市速递多种运输方案中实现最优化、最便捷的物资配送,对从原材料到厂家、再到经销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全部运输环节进行整体调配。据预测,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其中,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缺口大约有80万人左右。目前物流人才的职业化进程与市场需求还相距甚远:在负责仓储和货物流通的基础职位、负责业务和管理经理的中级职位、高级经理和总监的高级职位上,几乎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增大了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这些特征集中在八大新型技术产业群中:电子技术产业群、新材料产业群、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空间技术产业群、海洋技术产业群、光技术产业群。这些新兴产业的空前发展,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升级。

以中国发展最快的电信行业为例,技术岗位需求很大,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长期持续需求。随着电信市场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通信技术人员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对研究生和博士生需求呈明显优势。同时,电信市场对既懂电信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需求将逐步升温。

3、产业组织内部职业岗位需求影响就业结构变化

职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世界的变化,冲击着人们对职业内涵的理解和人们从事职业的方式,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做好职业选择是每个人一生的重要决策,而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各类职业性质、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

职业性质决定职业类别的特点与要求,传统的说法是以行业领域来划分,例如干部、工人、农民、军人等;根据劳动性质划分职业类别的说法,比较现代的词语是白领、蓝领和灰领等。一般来说,白领指的是研究人员、策划人员、软件设计师、投资银行家、法学家、审计师、各类专业顾问、企业各级主管、产品策划员、政府公务员、导演及文艺演出组织者等等。蓝领指的是现场操作工人。而灰领可以理解为在制造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提供创造性服务的专门技能人员。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工业发展的需要,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劳动成份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尤其在半导体、电脑、通信、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航天以及软件领域,技术创新成分几乎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新职业、新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白领或蓝领的概念。以往的就业结构是一个非常尖的金字塔,一小部分人是白领精英,白领和蓝领之间很难被跨越。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蓝领工作已经被机器代替,同时需要有一批人能改进流程,掌握技术,同时动手操作,这就是灰领。由于社会流动性提高,在个人职业生涯中蓝领可以变成灰领,灰领也可以变成白领。

预测今后就业结构的金字塔将逐步扁平化,也可能最终呈现菱形结构,中间最庞大的部分是灰领队伍,两头是蓝领和白领阶层。也就是说,白领和蓝领的比例会逐渐减少,灰领群体将越来越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职业群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度缺乏的高级技工大多属于灰领人才,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浙江一家企业用年薪70万元从日本请来一名高级技工,这类信息已经不胜枚举。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原有职业出现了调整和转化,新兴的职业群不断出现。有专家预测,人类的职业大约每五年就将更换20%。50年后,当今社会的约5000种职业将从人们身边消失,而代之以新职业。

衰落和消退中的职业。衰落和消退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少部分职业消退。例如,农业的高度集约化曾使千百万农民改变职业,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在英国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经作为产业革命标志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传统的通用机床操作工正在迅速减少。在第三产业,传统的机械打字员、铅字排字工等也正在迅速消失。由于对氟相关产品的限制,各类加氟技工都面临改行的选择。

调整和变化中的职业。三个产业部门都有许多传统职业发生了较大调整和变化。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的农民转化为农机师、农艺师或者专业性更强的从事无土无害栽培工作的现代农艺师;传统的海洋捕捞人员也在向海水产品种养和深度加工工程师、技师转化。在第二产业,传统的手工绘图员正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绘图员;采煤、采油等技术向高科技化转变,产生了新型的煤炭液化汽化职业,以及海洋石油开采等职业。在第三产业,变化发展更迅速。过去的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销售库管人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师等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一些调整和变化。

增长和发展中的职业。在生产领域,尽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职业数量在减少,从业人员总量和比例也在减少,但由于在这两个产业中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职业或者职业群。典型的有第一产业中的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遗传工程师、细胞工程师、生态农业技师和技工、生化实验技师和技工、节水灌溉技师和技工;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中心工程师和技师、环境监测工程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和技师(CAD)、计算机辅助制造技师和技工(CAM)、纳米材料生产技师和技工,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技师和技工。

在服务领域,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活动内容的增加,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生产部门。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主要方面。

信息产业是发展最快的产业,相关的职业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职业群。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信息职业已占各种新生职业总和的40%以上。另据美国的统计,美国从事信息和知识生产、分配与传递的人数已超过全部从业人员的半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急剧扩张,导致了对计算机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及计算机基础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专家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有些专家认为信息产业有可能从第三产业领域独立出来,成为第四产业。

管理和咨询服务业对于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甚至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已成为第三产业领域另一个发展最快的职业群组。这个职业群的发展,使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咨询服务人员的功能划分更加细化,在社会组织中的责任、地位和声望日益提高。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代理师等现在都已成为最新的热门职业。

社会服务业作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领域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性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化,家政服务、旅游、康乐、健身、医疗,以及其他生活服务领域中,产生了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形象设计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很多新的职业。

职业岗位变化的事实说明,陈旧的职业观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将新的职业理念传达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论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如何变化,个人的成长道路都要一步步走过,社会实践锻炼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

4、新工作方式的出现与就业方式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各行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产业组织内部的职业岗位结构,而且直接改变了职业人本身的工作方式与形态,很多新的工作形态的出现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势。将社会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利于帮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步入社会、服务社会。

移动办公,是指不限办公地点的特殊工作形态。比较普遍的要求是只需给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块无线上网卡和一部无线分机电话就OK了。职业人可以手举着无线电话旁若无人地谈业务,也可以坐在咖啡间一边摆弄笔记本电脑一边喝热饮。据介绍,这种开放性的移动办公形式使部门间的沟通变得很容易,不仅令员工感觉非常自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为公司节省了大笔开支。例如在已经实现移动无线办公的北京惠普大厦,原来8个楼层容纳了700多名员工,现在有11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至少为企业节省了1/4面积的房租。

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灵活地、自主地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目前国内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多采用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即公司只规定每天工作的总时间数,在核心工作时间(通常5~6小时),员工必须到班以便于员工沟通和交流,在其余弹性工作时间里,员工可自由选定的上下班时间。从心理上讲,它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在欧美,超过40%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在我国,近年来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试行该种制度的企业。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国内有过半数以上的白领工作者认为,这种更为灵活的工作方式可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

soho的工作群体,特指那些通用家庭与办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工作的人群。他们大都没有正规的办公室,居家既当办公室又当住房,每天依靠网络、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同客户联系。网络时代为他们与外界方便联系提供了种种可能。确切地说,在家办公是IT时代的产物。这些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倒是大多数时候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之时,却像夜猫子似的不知疲倦地工作,做自己的老板,一切全靠自己。soho一族最适合自由音乐人、画家、作家、大学生、美编、网站设计人员、网络主持人等职业。

自主创业的工作选择,是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灵活就业模式。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个体只是求职者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创办新的企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别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研究美国经济和就业的关系时发现, 在美国19651984年间的就业结构中,年龄在1665岁间的人口从1.29亿增加到1.78亿,增加38%;同期就业人数从7100万增加到1.03亿,增加45%。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所创造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创业型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最近几年,在我国各类经济成份中,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灵活就业逐步增加。1997年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为74.4%,2000年降到了54.6%。从事个体经济、社区服务等灵活多样就业的比重已经上升到45.4%,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发展。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状况来看,再就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受雇就业占51.3%,自营就业(自谋职业)占48.7%。这一趋势证明创业型就业将有望成为我国就业的新渠道。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选择自主创业的几率更大。为此,努力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教育改革关注以学生为根本的职业生涯教育

知识经济改变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人力资源在产业间、行业间、职业领域间配置状况的变化将永不停息,职业人必须对此有所认识、有所预见、有所准备,终将走上社会的学校毕业生更要着眼于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学习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全面开发个人在劳动世界里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潜能。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国学校教育还没有对此给予充分的研究与实践。

1、出国无意识、考研无意识学校升学指导教育薄弱

大学生群体呈现集体性的留学无意识和考研无意识,是新东方教师徐小平在出国签证咨询工作中的发现,百分之***十的人对自己的留学目标并不清楚,很多人把留学当成一个绝对的目标,不去考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必要,投入和产出是否值得。结果他的出国留学咨询指导变成了相反的呼吁:留学并不是通往幸福的惟一通道,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如果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那么将永远到不了彼岸。他同时发现:由于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似乎研究生学历是他们就业的一方灵丹妙药,而高校也以年年扩招的方式推波助澜。大学生盲目考研的原始动因,来自于大学毕业就业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学历低!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自身出了问题。为解决就业难问题而胡乱考研,不去洞察和规避那些导致本科就业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陷阱,匆匆跳进另外两三年的无效教育中去,有点类似饮鸩止渴,结果人生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上,尽管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但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劳动世界的很多领域对大学生充满期待。然而,由于学校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在影响学生,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而不顾社会需求闭门读书的结果,使很多学生没有就业意识,没有事业梦想,没有职业准备。这种失落与迷茫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它存在于很多学生身上,成为就业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讲述的那些由于就业不顺利而不得不继续读研究生、不得不出国深造的失败案例,确实引人深思。

20xx年,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对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这个调查还显示,对于这些已经实现了上大学目标的学生来讲,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回答不出来。有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成才目标很明确。没有可行的、现实的、明确的目标是一些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感到茫然的最主要的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较为狭窄,多局限于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途径,有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然而有28%的学生是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参与到考证、考研的行列中来的,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参与进来的。

对于我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托福出国?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等问题,很多学生往往茫然无措。于是为了考研、考博花费五、六年时间,到最后,什么学历都有了,就是没有工作,也没有饭吃!很多学生这个时候才再考虑,我的升学选择是不是错了。据一项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太对口和完全不对口的人分别占15.7%和11.4%,两者总共比例为27.1%。还有很多人甚至找到工作后才发现同样的错误。北京市人才测评考试中心统计,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群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

不知道为什么升学的情况,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如此,尽管很多教师将中小学教育视为升学教育,可是中小学校对于升学本身的指导却极为不利。为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相关准备、对未来发展的预见状况,以及学校对学生这种能力培养的现实状况,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曾经对初三和高三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不了解,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缺乏指导。

当问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的了解程度时,回答了解一小部分 的比例为55.9%;回答比较了解的比例为21.4%;回答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9.3%;回答非常了解的比例为3.4%。这说明,过半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完全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学生也占相当的数目。至于将经济学与企业家、新闻学和记者、法学和律师混为一谈,不仅是中学生的认识误区,多数教师也并不清楚。在高考专业选择时,将自己某一科的成绩当作专业选择依据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中学生盲目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很可能埋没自身的其他专业潜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造成社会总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带来未来求职的盲目性。

学生学习目的的缺失,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在学校,许多学生将个人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极其充实,却并未意识到这一安排是否科学而富有效率。于是,很多不乏知识、理想和文凭的学生会提出十分基础性的问题我该怎样去找工作?我该寻找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开始和适应工作的要求?我的未来该如何把握?这种原本只属于个人困惑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一种集体困惑,甚至危机。

可见,知识理想文凭都具有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应该是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社会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升学就业、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上给予全面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导。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无意识问题,徐小平老师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他从出国签证咨询大师变为升学就业指导咨询大师、并努力成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大师。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该做如何的调整和改变呢?

2、择业无目标、就业无能力学校职业准备教育不力

7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掌握职业知识还很不够,有近55%的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对此只是略知一二;当问及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时,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就业问题上,当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无法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基础教育阶段毕业生的职业准备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状况。当初三学生被问及假设直接工作,你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时,只有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镇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从容就业,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认为就业相当困难的学生数量也不在少数,其中城市的比例为16.6%,县镇的比例为17.4%。

当被问及你目前对社会各种职业前景的实际了解程度时,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几乎不了解社会各职业的前景的学生在城市的比例是29.1%,在县镇的比例是28.1%。

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有长期职业技能课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毕业前的升学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初三的比例高于高三,说明我国的高中比初中更加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当被问及你认为中学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是否有必要时,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程。这一结果表明,学生们对于学校能在升学就业方面给予专业指导是非常欢迎的。目前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重视度不够,或者说,升学就业指导在大多数学校还是基本空白,多数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有关职业的信息和指导,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从业无计划、创业无准备说明学校缺乏人生规划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也为大学生创业大放绿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频频举行,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的实践机会。但是,创业是发现机会并付诸行动的过程,每一步都会充满坎坷。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智慧,更需要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创业者具有营销、财务、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经验。

学生创业,变知识为资本!在校园里,这已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搏击商海的渴望正激励着象牙塔内学子的心。在各高校BBS上人气最旺的是创业论坛,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创业宣言,如我想办个信息网站、我想做教育产业、我想向软件业发展等。然而,在激情之外,商战需要更多的是意志和实力。但大多数学生仅仅构思了一个模糊的创业方向,而对企业运营知之甚少,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很难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海市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杨浦高科技孵化园中暑期内注册的学生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储备,创业过于盲目,超过大半的开业不久就面临倒闭。

分析这些大学生失败的原因,除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创业理念不够成熟,又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从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选择来看,没有充分体现技术优势。杨浦创业服务中心旗下约有31家大学生企业,其中技术型企业仅为13家。全国首条大学生创业街也有相似的情况,那些学生老板大多从事餐饮、服饰、摄影等行业。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技术、营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把战略目标当做产品介绍,有的甚至不知道该把公司发展成什么规模。先天不足令大学生的创业之路遍布荆棘。

学生创业准备不足,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在传授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应该进行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任何意识、精神、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任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早准备。

近年来,强调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产业发展形势,体验丰富变幻的职业生活,准确地选择发展道路,提高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的精神与能力,主动、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并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进而有效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地改善,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努力。这不仅是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更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教育应该主动的承担并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

各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基本概况


在国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以培养人的就业创业意识与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教育,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借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有力措施,不断丰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必将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立法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在美国的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进行了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学校就业法案》。

生计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的生计与未来发展。其模式基本上分为学校、雇主、家庭及边远地区四类。学校生计教育模式包括1至12年级的生计教育计划。各学校一般都设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生计教育,开展生计辅导和咨询工作。

1994年,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教育改革运动从学校到就业,其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能确定一条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它把工作中的学习和在学校中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在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学生清楚了解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包括具有适当的工作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的文件,要求普通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主要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校外的职业官员协作工作。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实施职业教育计划,帮助职业官员安排学生咨询,并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职业官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和集体咨询,帮助制订职业教育计划,提供最新的职业信息,参加家长会议、举办咨询日、职业参观、职业演讲等活动。

澳大利亚也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其中对职业成熟程度、职业指导的内容、考试及评估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还开设了职业和个人发展课程,内容包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潜力、需要和志向,培养自控和自助能力;制订个人未来发展计划等;将职业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渗透到各学科中,使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确的生活态度。

二、学校内部进行主动性改革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改革中,学校是其实施的主要载体。以学校为中心实施的生计教育课程,可以划分为职业了解、职业探索和职业抉择三个阶段,其目的是使所有儿童在活动中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总观念,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作出尝试性的选择。到了10-12年级,主要是通过生计发展中心、微型学校等机构,学生将更集中地探索他们所选定的职业。

英国普通中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包括:发展自我意识帮助学生意识到个人在能力、兴趣、个人需要和价值方面的差异,评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判断何种职业适合自己;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学校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发展决策技能帮助学生发展一种自我作出职业决策的能力,引导他们评论性地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意识到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后果;学会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帮助学生适应工作世界,独立地走向社会,顺利地从事职业和适应职业生活。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职业生涯指导被正式地列入日本学校的教育计划,职业生涯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1958年和1960年,文部省分别对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学校进行的职业指导,实际上既包含着就业指导又包含着升学指导。进入70年代以后,根据日本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文部省曾多次提出加强、改善和充实学校职业指导的意见。强调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及自主选择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

三、学校与社会机构共同配合

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改革在实施校内教学改革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外生计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在洛杉矶城建立了社区生计教育联盟,作为85个企业和公司的一个联合组织,对所有学生提供综合性生计教育;同时,洛杉矶学区还同其他9个学区在加利福尼亚州联合开展普遍实施的模式。这些社会机构在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英国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也注意到社会与教育的相互作用,注意利用各方力量。在一些相关法令中规定,社会相关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大学校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工场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就地实习,以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的机会,以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学校也注意赢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定期举办家长的培训,使他们注意从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灌输,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只靠学校单方面是难以完成的,这些都保证了学校教育改革得以有序地进行。

瑞典学校在学校内设置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职业。该课程贯穿在全部学习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教理论课,也教职业指导课。其中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同时,增强家长和学生对职业与培训选择的全面了解。请家长到校听职业指导课,对家长进行职业、培训方面的宣传,使家长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和学习科目;安排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厂参观,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聘请职业指导专家帮助学生确定所选专业,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做到职业培训与学校文化教育相结合。

国外许多国家在近百年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构建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而且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加强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必将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更有利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针对初中毕业班的生涯教育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初中毕业生将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或是就业。面对着人生中如此重大的选择家长、学生无一例外会有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升入普通高中无望的一批学生,心中的无助和失落不言而喻,挫折感油然而生。此时若不加以引导这批学生要么是消沉,要么激起其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班级的整体稳定、妨碍班级复习迎考。针对这种现象,一般常规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说理式德育显得很仓白无力经常是老师说地头头是道,摆事实讲道理似乎是把问题危害分析地清晰、透彻无疑,可是事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学生的这些违纪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明理而在于无动力。只有深入问题的本质切中要害找对药方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生涯教育,于解决这一问题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有可行性。

生涯,英文单词career,在希腊,career这个词蕴涵着疯狂竞赛的精神,后来被引申为道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又指人或事物所经过的途径,或指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也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与职务;生涯是生活中各种实践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个体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也是个体自青春期至退休后,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等等。

生涯教育,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以下经验开展活动。1.对自我的了解;2.对职业世界及其他有关因素的了解;3.对休闲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的了解;4.对生涯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5.对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自我认知、教育认知、生涯认知、经济认知、作决定、评估能力、就业技巧、态度与价值。

随着态度发展的成熟及经验的增加,初中生有能力将幻想的事落实到实际生活环境中,而且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会学着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拟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因而,初中生生涯教育重点是生涯探索及生涯规划。初三面临分流的学生,要实现升学择业辅导。在实践摸索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辅导活动:

一.认识现阶段工作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初步进行生涯规划。

组织同学通报刊网络寻找有关未来就业趋势资料,通过活动课学生交流信息展开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明确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总体在二十一世纪前五十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未来社会分配,朝着高学历高报酬的方向发展,所谓的脑体倒挂不再可能是社会的主流。温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教育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并且这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有知识懂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初中生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竞争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家长老师的说教中,通过这亲身的参与其中收集资料讨论后对工作世界的发展趋势,学生感同身受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学生有了危机意识;同时也进一步鞭策学生现在努力做好学习,迎接将来的社会选择。

二.认识劳动本身是神圣的职业无贵贱之分

温州人被称作中国的犹太人吃苦耐劳勤奋创业的精神堪称楷模,这类勇创天下成功的创业者比比皆是。布置学生以此类事例为主题作周记,谈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在班会课上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体会。让学生慢慢体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是选择什么职业只要是勤奋、把握住机遇终会成功。消除部分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只能作出相对来说不够理想的职业规划而自觉低人一头引发的自卑感。

三.为升学作准备

教师提供近年来各类学校的入学成绩,学生依据自身的成绩大致圈定目标中的学校,动员学生到这些学校参观,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这些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对这些学校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从中选出理想中的目标学校。教师不同学生不同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实际程度,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辅导共同分析学生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缩短或是达到与目标学校间差距,坚定学生信念,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成努力进步进步再努力再进步的良性循环,稳定班级、改进班级学风。

生涯教育,是从学自身的需求出发,易于学生得到认同、接受,在一次次生动的活动课中影响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给予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这些都是简单的说理教育所不及的。但是,生涯教育不等同于德育生涯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然学生在自助中学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世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一定的阶段它能够激励学生努力投入学习中这其中没有涉及到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层面因它只能是德育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道德情操仍然要更多样更生动的德育手段来实施干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