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业规划 > 导航 > 拒绝“啃老”从职业规划开始

职业规划

拒绝“啃老”从职业规划开始。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拒绝“啃老”从职业规划开始,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一、啃老族的定义

啃老族指的是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

二、啃老族的形成

首先老年人被啃老,说明老年人有一定的财富可以让自己的子女去啃,如坐吃山空的富二代。如果是穷一代,怎么啃?我是来自农村的,我家乡的朋友和同学的家庭都不好,靠庄稼吃饭维持生计,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出来打工,结果就是:只要出来打工就会比在家里经济好些,因为做农业除了技术就靠天了,如果遇到灾害可能就成了绝收户,只能靠救济了!所以穷的家庭的子女很难成为啃老族,因为在家里啃老就会穷二代、穷三代、穷N代?如此说来,啃老的人基本家庭都是比较富裕的,那么富裕的人怎会变成啃老族呢?细数一下,可能有一下几方面原因:

1、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突出了一个靠字。父母总是喜欢什么都包办,不要让自己的小孩太辛苦,太冒险,因此这样的小孩就会喜欢靠,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同学,如果去工作了发现没人可靠,那就靠父母吧自然成为啃老族。

2、孩子从小就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因为大多啃老族大多都是80、90后的,以我为中心的概念很强。当到了工作岗位,稍有不顺心就辞职,跳槽,没有团队精神,缺乏合作意识,最终因为不能适应而回到家中。

3、生活很无忧,缺乏感恩和责任。因此认为一切照顾都是应该的。当回到父母身边时,没有感恩之情,自然就谈不上孝顺。这些啃老族很冷血,不懂愧疚,不懂责任,不知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不易,往往还有怨恨情绪,使做父母的有苦难言。

三、啃老族的职业规划教育

如果真的要让父母通过法制来拒绝自己的子女啃老,还真是不好执行,因为执行者是父母。面对自己心爱的小孩,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小孩,如果通过各种教育都无法改变局面通过法律,那么就等于将小孩推上生存的危险区,这样的话父母会愿意吗?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就更加会让父母动摇。因此通过法律来改变啃老的现状实属不易啊!

如果真要改变,其实当然要去改变,除了立法,还是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如:

1、优化家庭教育。如果认真研究我爸是李刚的案例,其实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一定出了问题。因此要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好示范作用,责任、勤奋、积极、独立、感恩等等都要自己示范,至少自己不是啃老族:)其次,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点赋予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小培养其独立性和责任感以及自信心。再次,就是培养其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其个性发展,最好能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职业优势和长板,慢慢从养活自己到有自己的事业,这样就可以让小孩慢慢远离自己了:)

2、学校教育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培养,尤其在为人品质方面。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自己去锻炼和提高,树立学生自己独立的信心。另外就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找到自己的所学兴趣,发挥优势,积累能量,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样就可以在找工作和就业上能给力。

3、营造社会舆论氛围。让所有人都去鄙视真正啃老的人,当啃老族成天害怕异样的眼光和言论,那么他们一定会忐忑不安的,一定会有所反思的。

杜绝产生啃老族的根本办法,是父母及家庭成员理智的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的长大成人,这也是对啃老族的防微杜渐。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学会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很多时候使自己太喜欢关心或关注自己的小孩,有时候在小孩眼里这是一种限制或阻碍,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就依你们的,就算错了,也是你们的问题。因此,推卸责任,变得自己不做主不独立就开始啦!就算父母自己很富裕,还流油,也要让小孩觉得靠不了

拒绝啃老族就从放手开始!并帮助其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

FwR816.Com编辑精选

成功就业,从职业规划开始


简历是取得面试机会的重要手段;是公司了解你的一面镜子,是你的面试安排的重要参考,甚至影响到你的工资谈判;是你个性的自然流露。掌握面试的主动权,一般会提简历中的事情。

简历的几个基本要素

最多两页纸,不要封面,由于各个招聘网站的各种招数,搞得人不知所措。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基本要素还是很重要的。

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户口所在地、电话、手机、电子邮件,其他酌情填写,否则骚扰太多,如果应聘带有公关性质的职位,可以附上你的照片,至于要写真的,泳装的,这就看你的意愿了,反正我不会答应的。

工作经历:应届生要特别说明实习情况,自己的勤工俭学情况,在外兼职打工的情况,简单明了,从中说明你具备什么技能。

笔者点评:一般可按照****年**月,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格式进行分述;对于有工作经历的人来说,最好将超过半年的经历写上去,不足半年一般会认为能力不够被开掉的;先写最近的,依次向前推进;介绍业绩和工作,不超过50字;单位更注重你从中的技能,并要准备好当时为什么辞职,一定要有人情味,否则会引起单位反感。

教育培训,语言技能证书,只要一句话说明获取什么证书即可,后面不要复印件,面试时拿原件去看看,如有注会、代理资格、经纪资格,要特别注明,也许就是这个因素使你获取工作。

性格及工作导向,一句话高度概括性格,并说明寻找什么类型的工作,一定要有所界定,如果什么都会干,感觉就是什么也不会干。

HR最在意的东西

经历比学历重要

笔者点评:是找干活的人,当然既能干活,又能当招牌是最好不过的。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漂亮的女孩机会更多,如果你长得还算可以,恭喜你,具备了天然的人丽资本,如果你觉得还算过得去,那么你就要从另外的途径,来增加你的人力资本砝码。如果还次之,那你就一定要有牛的一些方面,自己好好去探索

活生生的事例比简单描述重要,人们习惯看情节,被感动的是情节。

前半页东西感兴趣,后半页被带过,如果前半页有兴趣,才会看你的后半页。

体现交际能力的实务重要,一般来说,单位缺少揽业务的高手,干活人相对好找,干活的好像将从月球看地球,都差不多。

符合职业性格的因素,特殊行业注重形象,如交际公关的看重外向、亲和力,财务的相对内敛,谨慎。

资格证书,从事职业的必要条件,当然你也可以先看好行业,再自己去考,或在单位的帮助下进行考取。

面试时的个人小故事,感动人是最大的要求。

成功的事业从职业规划开始


20XX年10月,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这一数据,虽然相比此前有关调查机构公布的50万少了不少,但是,16万大学生退学,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样,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退学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这也是本文想要寻找的答案。

不为选择未来分心,必为未来天天闹心

熊丙奇

熊丙奇简介:着名教育学者,上海交大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6万大学生退学,我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大学教育质量令学生不满意;二是高考志愿填报中,由于学生对志愿填报政策不了解,以及选择空间有限,一些学生被录取进入不理想的学校,或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三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适应所选的学校及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

对于前两方面原因,这需要通过大学教育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改善大学服务,以及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加以改变。如一名学生可以在高考升学中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助学金进行选择,无疑会大大减少抱憾进入某所学校某一专业的可能。而在相关制度未改革时,对于考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这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就做好较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大学、专业,以减少报考大学的盲目性。

国内某所着名高校曾在大一新生中抽出了1400人作为调查样本,数据显示,考生对所报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仅2.1%表示非常了解,35.5%则不太了解,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48.6%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换专业;此外66.1%的学生将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填报志愿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同时,某调查机构披露的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29.5%的人表示满意自己当年的高考专业志愿,41.0%的人表示一般,还有29.5%的人表示不满意。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怎么办?在调查中,73.2%的人选择接受现实,9.9%的人选择跨专业考研,另有8.4%的人则试图转换专业。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很多大学生是在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里学习,这样的学习状态堪忧。而出现这种局面,与他们中学学习期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有关。

被规划被管理的包办式选择

我国中学普遍强调学生的知识教育,同学们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与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为此,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很多事,包括学习时间的安排、选择课外辅导班等,大多由老师和家庭包办代替。学生们完全被规划被管理,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主规划、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对未来发展影响巨大的高考填报志愿中,不少考生也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任务是考出好的分数。而父母就应该完全为自己做出选择,加上很多父母对此也乐于包办,一方面,这可让孩子完全贯彻父辈的意图上某所大学,实现家族的某种愿望,另一方面,也可让孩子全心投入学习,不为了解大学、专业,掌握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分心。但父母的判断与选择,体现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极有可能不符合学生的心意,更重要的是,上大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可能由父母代替自己上大学。当自己天天要和自己并不了解、不满意的学校和专业打交道时,很多同学才后悔不事先了解学校、专业,但已经为时已晚,除非选择退学,重头来过。

高考目标明确,大学之后却模糊

不为选择未来分心,其结果是未来天天被此闹心。这两者的利弊,根本不必分析就十分明了。在美国,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引导,学生们可以选择未来自己准备从事的职业,进行初中、高中以及上大学的简单规划;在加拿大,十年级有一门专门的课程planning,要求所有学生必修,这门课程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并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确定上大学的目标,选择中学的课程。这种伴随在求学生涯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为自主,同时也更具责任感。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失,会造成每个学生重大的人生缺失。

反观我国,很多高中生可以说出自己的高考目标,是上一本还是上二本,或者进某所名校,但是,为什么要上这所大学,大学毕业之后有怎样的打算,却很模糊。这往往会造成一种普遍现象,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目标缺失,失去了进一步奋斗的动力,大学在混日子中度过。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xx年与网友的交流中也感到忧虑:为什么高中毕业上大学就以为学习到头了?就会出现真正埋头学习的人少了?这一问题需要多方求解,而每个高中生及家长,也要从自身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前面退学的原因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生由于没有对自己的生涯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导致填报志愿几乎没有自己的想法,要不随心随意选择,老师、家长怎么说就怎么填,或是关系好的同学选了这所大学,自己也选,导致进入大学后出现对专业、大学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以及什么时候开始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金海燕周文芳

金海燕简介:浙江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求是学院党委书记,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教练。

周文芳简介: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浙江省教育厅职业规划专家首批专家。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个叫做比塞尔的村庄,它地处一块绿洲旁边,被誉为沙漠中的一颗明珠,如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观光游览。可当初若不是肯莱文从这里走了出去,并把它介绍给世人,恐怕这里至今还不为人们所知。

因为在此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所以,人们就认为,这儿根本就走不出去,也就没有人再去尝试了。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肯莱文来到这里的时候,听到别人这么说,当然不相信,因为自己既然走得进来,就一定可以走出去。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询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肯定还是转回原来出发的那个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肯莱文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3天就走了出去。但是,比塞尔人为什么祖祖辈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足够半个月吃喝的水和干粮,牵了两峰骆驼就上路了。肯莱文这回没有带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是拄了一根木棍跟在那个比塞尔人的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在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才终于明白: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由于比塞尔位于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如果不认识北极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走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他雇用的那个比塞尔人。他告诉这个青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3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职业规划,从脚下开始


王越(化名),一位名牌大学应届研究生,从一个四星级酒店的行李员实习生做起,每天5点起床,帮客人开门关门、接送行李。然后又去一家五星级酒店最苦的客房部实习,打扫房间、更换床单、清洗马桶。8个月的实习生活后,他的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最终为他赢得了五星级酒店的录取意向。王越说,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然后坚持走下去。王越的故事对你有所触动吗?你是否也有类似的职业规划?

从联合国的厕所开始

Saddy27岁留学生

在小公司干了两年,我觉得没前途想出国留学,没想到一个师姐的经历却改变了我的想法。师姐当年在联合国里打工做清洁工、打扫厕所,后来,其他工作人员偶跟她交谈时,发现她原来是个在读研究生,于是有些整理文件的杂活,别人会问她愿不愿做,师姐二话没说接了下来。她做得好,别人给她的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信任她。等到师姐毕业,便成了联合国的正式员工。

之前觉得小公司发展没有机遇,但是说不定这家小公司就是我事业生涯中的联合国的厕所。受到师姐和王越故事的启发,我调低了自己出国读书的期望,放平心态,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一下,好的前景是做出来的,不能光靠脑子想。

学的就是一种态度

山姆26岁

我今年也面临研究生毕业,我学的电子,跟王越同学的旅游相差很多,因为术业有专攻,我们的发展规划肯定不太一样。我认识的读酒店管理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豪华酒店最苦最累的岗位上实习,许多跨国公司招收的管理培训生,遵循的也是你要学管理先学会被人管理的原则,把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派到最基础的岗位实习一年。我自己也不介意从工厂的工人做起,可以熟悉制作的工艺,但这样做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而打地基,如果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干活,我是不太能够接受的。我想王越同学也应该是一样的想法。

我觉得王越最可贵的是他肯干、谦虚的态度。我现在签约的工作,虽然是研究性质的,但公司也要求我们有入厂培训。这几个月到一年的工人生涯,会很苦,已经有人开始抱怨公司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很明显大家对待工作的态度,在这里便拉开差距了。工人的工作不难做,但是有人一脸埋怨地做,有人睁大了眼睛认真地做,做的时间越长两者的差距会越大。王越的成功,简单地看是干体力活干出来的,我看还是他谦虚学习的态度决定了一切。我们有很多刷马桶的机会,但如果我们的态度不改变,恐怕刷不出我们的职业未来。

确定了就认真干

AngelaCao

毕业后我被安排去一家有名的连锁超市实习做收银员。为了能了解超市的整个运作流程,哪里最累我就自愿上哪。恰逢过年,我主动要求加班,一加就是三天,回家后脚肿得连鞋子也脱不下来了,可我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一个星期后,总公司招聘财务,不是财务专业的我竟意外地被推荐了,并且因诚实好学的态度被录取。为了能迅速提高专业水平,我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相关培训。在那里工作的几年我没有让相信我的人失望!离开这家公司后,我又很顺利地进了一家外资企业的财务部工作。

有时候职业规划应随实际做调整,这样才实际可行。但确定目标后,就必须认真对待,这样才有希望。

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


大学生活开始已有一段时间了,很多新鲜事让我对今后的道路充满期待,但兴奋之余,却有一丝迷茫。尤其在学习上,再也不像高中那样,老师每天都布置作业,还有升学这根无形指挥棒时刻牵引着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努力学习,就能达到最终的目标。而现在,虽然报考了经济专业,可我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喜欢这门专业,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做什么,希望老师能给我一些帮助,告诉我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刚上大学一年级的陈同学最近烦恼地和记者探讨。其实,新生所面对的迷茫,是对未来目标的不确定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带着目标、带着方向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从专业文化课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为四年后的工作做准备。

毕业生感叹职业目标模糊

明年的大学毕业生现在已陆续在为自己的毕业做准备,写毕业论文、制作应聘简历、参加招聘会。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学生参加招聘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我也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多去参加些招聘会,多投些简历,找不找得到好工作就全凭运气了。今年上大四的小王告诉记者,现在就业竞争这么激烈,工作应随行入市,能找个薪水不错的工作就行了。

同样是大四学生的徐林,最近却忙着接受毕业前的职业规划指导,他告诉记者:同班同学都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但现在要开始找工作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工作,这让人非常迷茫和苦闷。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最好能更早些。

目前,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而职业规划后再去找工作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识。听了职业规划专家的分析后,我觉得职业规划很有必要,否则大学时光很可能虚度。文理学院经济系营销专业大四的冯同学说,我在上海大学的朋友为我推荐了一位创业指导老师,他根据我的性格和家庭背景,帮我分析了所读专业的优劣势以及适合发展的职业。现在我求职的目标变得十分明确,而且还让我明白了求职要不随便牵手、更不随便放手的道理。我相信我今后的职业生涯会走得更顺利。

职业规划最好从大一开始

其实在很多国家,职业规划教育非常普及。比如英、日、美等国家,从中小学就开始系统传授职业规划知识,高中学校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队伍,请专家给孩子们作职业兴趣分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但在我国,职业规划还刚刚起步,在初中、高中根本是空白,即使在大学,系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的也只是少数,而且时间安排都比较晚,大多在大四临近毕业时。

究竟职业规划什么时间做最合适?专家认为从大一时就应开始做职业规划。有些专家认为,职业规划开始得越早越好,在高中时代就可以给自己拟订一个职业规划,但这不仅受到当前教育体制的限制,而且高考以分数论高低,学校选择、专业选择都受到影响。因此,对于目前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立即开始职业规划是较为恰当的。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很有讲究,除了可以找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外,自己也可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归纳。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特长和专业知识等。其次要认识职业社会,学校里的学习只针对理论知识和信息,而没有深入分析,对于现实社会,学生无法更多、更深地接触。因此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可以多进行职业环境的探索,包括行业、企业和职业三方面,认识不同职业所要要的知识、技能、经验、个性等,认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发展路径等。第三,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发现自己与理想职业之间的差距,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不断评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从发掘天赋开始


面对当今竞争激烈,僧多粥少的就业形式,即将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要经历一场从天之骄子到天之焦子的痛苦转变。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天之骄子产生了很多困惑:我应该选择什么行业?该选择什么类型的公司?我适合哪种类型的职位?择业时我的专业和兴趣哪个更重要?如果你带着这些困惑进入职场,那职场中的你一定是被动的。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功,打拼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职业定位,迈出关键一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那么究竟怎样来理解职业定位呢?简单地说,职业定位就是做本色演员,做回我自己。我们说做职场中的本色演员是职业成功的秘诀,正如我们说某演员之所以演的好是因为他与角色有着相似的性格特质,是本色演员一样。如果你能够在社会分工的大舞台上确定你所扮演的角色符合本我,你不用戴着面具去迎合工作的需要,你甚至还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最多地用到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职场中如此得心应手的你,怎么不能相对容易的获得成功呢?

成功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道出了自我对于成功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认为: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其天生优势天赋和性格。尽管勤奋、教育等也很重要,但都不是职业成功的关键。被称为成功第一定律的优势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识别和接受自身的先天优势天赋和性格,然后再配以必要的后天优势知识和技能,在能够发挥先天优势的岗位上勤劳工作,并持之以恒,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中国人常说:一个人放对了地方就是人才,放错了地方就变成蠢才。这是对优势理论的生动阐述。

从优势理论与职业定位的关系上看,优势理论着眼于职业的战略问题,而职业定位正是解决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首先,战略上,你要选择适合你的性格天赋(本我),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也就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其次,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再看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努力的弥补自己的哪些短处,这就是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

说到这里,饱读诗书的大学生们可能有些迷惑了,不是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吗?难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假的?莫非行行出状元是用来安慰人的?还有世人皆知的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又怎么解释呢?我是这样认为的,传统教育之所以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与中华民族视勤劳为其优秀品德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教育只是在勉励他们的子孙要努力、勤奋,从而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至于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则是因为一个历史上的低级错误而篡改了爱迪生的本意。当年爱迪生的话被人为地去掉了后半句,这后半句便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后来,为了消除这一误解,爱迪生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拥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以引发更高一级的智慧,经过努力,就能够结出硕果。如果没有灵感,再努力也是白搭。所以,我们要正确解读我们的传统教育,停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考证并指望能以此脱胎换骨的盲目行为,因为如果你不具备某种必需的天赋,再怎么努力,你的进步也只能是十分有限。可见,我们应该首先识别自己的性格天赋优势,然后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继而将它们转化为整体优势。

遗憾的是,社会大熔炉的历练中,我们不停的被灌输如何讨人喜欢,如何被社会接纳和认可,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社会的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已经分不清哪是社会的我,哪是真实的我。我是谁成了我们的心殇。

从 MBTI找回自我

幸运的是,心理学家们早就做好了帮助我们找回自我的准备。有关性格类型划分的理论都可以帮到我们。其中,MBTI性格类型理论(又称人格理论)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最普遍使用的理论。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它源自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Carl G. Jung 的心理类型理论,后经美国的心理学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和她的心理学家女儿Isabel Briggs Myers的研究和发展,现已广泛的应用于职业发展、职业咨询、团队建议、婚姻教育等方面,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职业规划和个性测评理论。据统计,世界前一百强公司中有89%的公司引入使用MBTI作为员工和管理层自我发展、改善沟通、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方法。

根据MBTI理论,大部分人在20岁以后会形成稳定的MBTI类型。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而发展完善。每种个性类型均有相应的优点和缺点、适合的工作环境、适合自己的岗位特质。使用MBTI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MBTI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1)驱动力的来源:外向E内向I;(2)接受信息的方式:感觉S直觉N;(3)决策的方式:思维T情感F;(4)对待不确定的态度:判断J直觉p。其中两两组合,可以组成16种人格类型,这16种人格类型又归于四个大类中:(1)SJ型忠诚的监护人(美国执政过的41位总统中有20位是SJ偏爱的人);(2)Sp型天才的艺术家(麦当娜、莫扎特);(3)NT型科学家思想家的摇篮(比尔盖茨、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瓦特等);(4)NF理想主义者(列宁、甘地)。

比尔 盖茨震惊世界的成功同样遵循了职业生涯规划中性格优先,兼顾后天的原则。比尔 盖茨小学时期就对电脑着了迷,十三岁就时自修电脑程式设计。这是他在电脑领域的天赋,一九七三年,比尔 盖茨以全国资优的学生身份。同时被普林斯敦、耶鲁和哈佛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哈佛。这一时期,盖茨的兴趣朝多方面发展,他一直被这一生到底要干什么困扰着。因为每件事看起来都那么吸引人,一旦你挑选一种,就必须舍弃其他种种。于是,他开始思考。

假如我到那家律师事务所,某某合伙人可能讨厌我,指派我办很逊的案子,科学家的工作好像比律师更有趣。相比律师,他更偏爱科学家。

我呆坐在寝室做个抑郁的哲学家,试着想清楚要怎么过我的一生。于是,抑郁的哲学家也不是他的偏好。

盖茨从大一起就开始修研究生级的数学课,而且成绩大多都得A。这是他在数学方面与生俱来的天赋。

作为大学部在校学生,盖茨与巴默一起修研究生的经济学理论课程。这是他在经济方面的崭露头脚。

最终,盖茨舍弃了与他性格不相适合的律师、哲学家,选择了从小就着迷且自身具备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计算机行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曾经历择业的苦恼。但机智过人的他首先从性格天赋方面进行排除,然后考虑自己的后天积累,最终选择了兼顾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的行业,在这样科学的职业规划保障下,世界首富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显然,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认知的大学生们一定能够从盖茨的成功案例中得到启发。

中国不乏宿命论的古训:人的命,天注定,性格决定命运。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古训蕴含深刻哲理。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天赋,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你能完美的演绎职业生涯三部曲。第一部,发掘上天所赋予的性格天赋优势的一面;第二部,选择能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至的职业;第三部,毫不吝啬的发扬我们勤奋的优良传统。由此看来,背着宿命论罪名的的古训却在坚定的告诉他的子孙:人的命,己注定。亲爱的骄子们,职业规划从现在开始,精彩的人生由你来描绘,赶快行动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