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公司成立规划策划方案 > 导航 > 职场指南,是时候做新规划了

新公司成立规划策划方案

职场指南 是时候做新规划了。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职场指南 是时候做新规划了”,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应该有不少人会把30岁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的一个时间节点。倒不是说一定会在这儿遇到什么困难,或是面临什么选择,但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确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一些变化,也是时候做点儿总结和新规划了。

在前东方航空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马众看来,从大学毕业到30岁这个阶段,是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会一直积累,并且开始找到自我意识。而到了30岁之后,就是主动自觉地去弥补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了。

的确,对于本科毕业就踏入职场的公司人来说, 30岁已经是工作的第8年,即使你是研究生毕业,此时也至少已经工作了5年。有人可能会把意识到自己已经30岁了这件事作为促使自己探索一条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刺激点。也有人可能还站在某个十字路口,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点。

当然,30岁还没有找到人生方向也并不注定失败。万科董事长王石到了32岁才从机关辞职去深圳下海;Jeff Bezos也是在30岁那年觉得互联网有机会,用30万美元创办了亚马逊。在他们做决定之前,都不知道这之后的经历会决定他们人生的主要方向。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说:市场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自己的兴趣点,职业路径本来就该在自我调整中探索,只要符合你的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就行。

《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几位职场专家,希望能为处于30岁这个路口的公司人,提供一些规划职业路径的帮助。这里有他们的专业建议,也有个人经验之谈。

在这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下面3个问题。

你确定已经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了吗?

马众认为30岁之后就已经过了试方向的阶段,应该按照既定规划开始前进了。

但是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狄巧观察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公司人,仍然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一种可能是在最初的职业选择时就没有遵循本意,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特别长处,或由于岗位上缺乏正向激励的信息而一直没在工作上找到兴趣点。

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存在感来找到定位。狄巧说,首先应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让老板和同事因此关注到你,并且肯定你。同时,也可以有技巧地去建立个人品牌,少抱怨、态度积极、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想法,会让你赢得更多新机会。很多人都是从最初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先发展起来,借助这个跳板才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新机会。

此外,也可以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去接触和学习其他的东西,用做职场有心人的办法来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者下一个机会。

你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吗?

你的目标在哪里显然不仅是兴趣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份工作。凯捷咨询跨国企业业务高级经理韦玮发现,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确实存在,不过更多的人却往往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常常见到一些公司人,当公司提供开放机会的时候,总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还太远。比如公司规定凡是任职满6至12年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参加某个项目,但那些刚满6年的公司人就倾向于不参与竞争。韦玮说。

公司人可以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一些结构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且邀请你的老板、职业导师和同事一起参与到评估中来,多方参与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率。

你的压力和动力都足够吗?

30岁会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年纪,尤其当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出现一些比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不想知道谁比自己发展得更好。马众说,这是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有的规划的自觉,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下形成的强烈的改变欲望。

不甘人后和虚荣心当然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被动的动力持续性毕竟有限,职场进取心和生活热情才是让你保持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尤其对于30岁时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公司人,这点尤其重要。

从外部环境来说,你也要时常确认自己的目标、想法是与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目标差太远的话,就要考虑换到一个更符合自己目标的环境中去。狄巧说。

换岗或转行

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给你在工作中带来愉悦感,也会让你更有责任心。韦玮说,职场的任何选择都是一种赌博,哪怕你可以把风险规避到最小,风险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走的,那么输了你至少不会懊恼。

在30岁转换职业,也不至于将你前几年的积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总监袁效琴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那些有跨部门、跨职能,或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些人一般有更宽的知识面,工作能力也更强。

创业

分布在各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据点中的创业者们几乎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在离职以后自己出去创业,几乎已经快要成为这个年纪的公司人中间的一股风潮了。

如果已经想明白商业价值、盈利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创业计划,最好再有那么一两个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不要怕失败,也不用太担心后果。

在韦玮的招聘原则里面,有创业经验会是一个加分项。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试错机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5年之后再回到公司里面工作。而这个时候你已经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成熟更多。

转往管理岗位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读MBA作为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往管理岗位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选择。从申请开始,到你全职念完MBA的周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很难去预见之后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认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修读MBA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确定念MBA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其次是根据申请的情况看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它们专长的管理方向是什么,是否符合你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好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以及你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不如省下这笔高昂的MBA学费,继续去钻研你的专业领域。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这是更多30岁的职场女性会考虑的问题。

结婚、生子、带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这个年纪的职场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弃事业成为一个全职太太,那么你大概会更希望转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台岗位。

不过这不意味着你从此放弃了进入职业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稳定岗位的机会做一些更长远的规划,去想一想十年以后的职场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韦玮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选择读书等进修的方式,可以为你回到职场积累资本。

在这个时间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组织类似的女性员工沙龙,大家互相分享应对生活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撑,就会有动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了。

专业领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位有培训管理经验的候选人曾经去面试她所在HR部门的培训管理岗位,目标是希望在做培训管理的同时能够接触些校园招聘的工作。但由于校园招聘的岗位设了专人负责,这位候选人一开始似乎有点不满足,狄巧给她的建议是在培训管理的专业上开辟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担任培训师、编写培训教材。后来我再去问她是否还有时间兼职做校园招聘时,她说在培训管理上的东西就已经来不及学了,完全没时间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当然,成为专家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精深就足够了的。袁效琴说,在博世为希望成为专家的员工开设的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他们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作为专家,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说。

30岁时,你应该: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估

毕业之后到30岁这几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自我认知的阶段。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性格适合做什么行业,能力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基本职业方向至少定下来了

尽管30岁还谈不上老,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确定了自己在职场上大致的发展方向。结合此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会做什么,分几步走,最终达成什么目标。

开始尝试一些自我经营

自我经营这个词并不总是贬义,30岁的确应该开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一些资源,开始重视圈子和某些关系的维系,从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职场优质品牌。

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岁的时候,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在进入人生新阶段之后,对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一门新功课,处理好这个关系也能为你的职场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岁之前,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都来自此前20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之后,也基本都是知识运用和消耗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可以在这个时候考虑为自己充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新知识。

FwR816.Com编辑精选

30岁的职场规划指南


30岁会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年纪,尤其当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出现一些比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不想知道谁比自己发展得更好。马众说,这是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有的规划的自觉,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下形成的强烈的改变欲望。

不甘人后和虚荣心当然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被动的动力持续性毕竟有限,职场进取心和生活热情才是让你保持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尤其对于30岁时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公司人,这点尤其重要。

从外部环境来说,你也要时常确认自己的目标、想法是与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目标差太远的话,就要考虑换到一个更符合自己目标的环境中去。狄巧说。

A

换岗or转行

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给你在工作中带来愉悦感,也会让你更有责任心。韦玮说,职场的任何选择都是一种赌博,哪怕你可以把风险规避到最小,风险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走的,那么输了你至少不会懊恼。

在30岁转换职业,也不至于将你前几年的积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总监袁效琴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那些有跨部门、跨职能,或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些人一般有更宽的知识面,工作能力也更强。

B

创业

分布在各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据点中的创业者们几乎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在离职以后自己出去创业,几乎已经快要成为这个年纪的公司人中间的一股风潮了。

如果已经想明白商业价值、盈利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创业计划,最好再有那么一两个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不要怕失败,也不用太担心后果。

在韦玮的招聘原则里面,有创业经验会是一个加分项。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试错机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5年之后再回到公司里面工作。而这个时候你已经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成熟更多。

C

转往管理岗位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读MBA作为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往管理岗位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选择。从申请开始,到你全职念完MBA的周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很难去预见之后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认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修读MBA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确定念MBA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其次是根据申请的情况看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它们专长的管理方向是什么,是否符合你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好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以及你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不如省下这笔高昂的MBA学费,继续去钻研你的专业领域。

D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这是更多30岁的职场女性会考虑的问题。

结婚、生子、带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这个年纪的职场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弃事业成为一个全职太太,那么你大概会更希望转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台岗位。

不过这不意味着你从此放弃了进入职业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稳定岗位的机会做一些更长远的规划,去想一想十年以后的职场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韦玮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选择读书等进修的方式,可以为你回到职场积累资本。

在这个时间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组织类似的女性员工沙龙,大家互相分享应对生活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撑,就会有动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了。

E

专业领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位有培训管理经验的候选人曾经去面试她所在HR部门的培训管理岗位,目标是希望在做培训管理的同时能够接触些校园招聘的工作。但由于校园招聘的岗位设了专人负责,这位候选人一开始似乎有点不满足,狄巧给她的建议是在培训管理的专业上开辟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担任培训师、编写培训教材。后来我再去问她是否还有时间兼职做校园招聘时,她说在培训管理上的东西就已经来不及学了,完全没时间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当然,成为专家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精深就足够了的。袁效琴说,在博世为希望成为专家的员工开设的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他们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作为专家,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说。

30岁时,你应该: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估

毕业之后到30岁这几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自我认知的阶段。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性格适合做什么行业,能力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基本职业方向至少定下来了

尽管30岁还谈不上老,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确定了自己在职场上大致的发展方向。结合此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会做什么,分几步走,最终达成什么目标。

开始尝试一些自我经营

自我经营这个词并不总是贬义,30岁的确应该开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一些资源,开始重视圈子和某些关系的维系,从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职场优质品牌。

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岁的时候,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在进入人生新阶段之后,对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一门新功课,处理好这个关系也能为你的职场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岁之前,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都来自此前20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之后,也基本都是知识运用和消耗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可以在这个时候考虑为自己充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新知识。

职场快速升级指南


俗语说,一个锅里吃饭,总会碟子碰到碗。工作中的碰撞尤其多。别怕碰撞,别怕麻烦,因为这是获得巨大进步的机遇所在。

不仅同一家公司不同的部门和人之间会发生碰撞,与不同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也多有碰撞。很多人怕碰撞,觉得麻烦,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凡是合作,必会碰撞。而碰撞和调整合作的过程,就是一种互相进步和提升的过程,对于个人而言,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成长。

我升任品质经理不久,发生过一次碰撞,和一次严重的挫折,让我记忆深刻。而这两件事情,也使得我在此后的工作中,有了长足的成长和进步。

第一次,是在我刚升任品质经理不久时发生的。我们给一家公司生产了一批产品,价值好几十万。但客户在装配中发现,产品有缺陷,需要改进重做。这时候,就牵扯出来了一个大问题:谁的错?毕竟,谁错,谁是要承担责任的。我们公司的工程设计人员仔细分析发现,客户提供了多页图纸和补充条款,其中有矛盾。但我们的设计人员没有发现这些细节差异,按照图纸为依据进行了转换设计,致使我们生产出的产品在客户处无法安装。这种官司,有时候很难打,是类似于客户和我们都有错的那种错。但客户处于强势,在我以前的经验里,往往会全部赖给供应商。

所以,在与客户去谈判和处理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公司的底线是:我们赔一半,不能全接受。我的任务是,尽量让客户承担的多点。

接待我们的,是他们的采购总监。见面后,还没等我们开口解释,他便说:这批产品暂时就放在我们这里,货款我们照付。我重新下订单给你们,请按照重新修改过的图纸生产,货款照付。等到新产品顺利出货后,我们再联络你们一起来,想办法处理这批产品。

这个处理方案和答案,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同行的工程部经理还试图再讨论一下谁对谁错,谁应该承担责任的问题。他示意停下。我从谈话中约略听出,对方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非要马上追究出谁对谁错。这跟我接触过的大多数客户不同。

后来,我跟他熟了之后,问起这件事,他答:工厂间合作,这种情况难以避免。花很大的力气去讨论谁对谁错,是没有价值的。最后,往往沦入谁强势,谁赢的境地。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供应商。对于我而言,追求产品尽快上市,让整个生产系统最快速度恢复生产,比我证明供应商错了,向供应商索赔几个钱重要的多。何况,之前,我已经跟我们的设计部门沟通过,这批产品,只要进行小小的返修,就可以用在以后的返修品,或者后续的产品里,只是返修需要浪费些时间。因此,最好的方案,就是按照修改后的图纸,最快速生产一批产品。

这是我的思维模式,第一次与客户形成碰撞。这次的碰撞,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虽然我知道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协作、共赢,但我比较怀疑。毕竟,现实中,每当产品出现问题,我的客户几乎清一色都会将责任推到我们身上。至少这次的事件处理,让我对工厂间的协作和共赢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也正是因为这次碰撞,使得我在当时那种环境和条件下,对与供应商的合作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我受到的训练,也是跟我的客户一样,有错,想办法怪给供应商。之后,我会首先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我会认真分析是供应商的错,还是自己的错,尽量寻找将双方的损失都减到最少的方法来处理。如有必要,我会主动与供应商沟通,跟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我会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甚至会主动联系供应商派人来公司,我们事先进行相关培训和沟通,这样,他们在后续的供货中,就会少出很多问题。等等。也因此,在前后的几任品质经理中,供应商对我的评价比较高。

对我第二次影响至深的挫折,则发生在我与欧洲一家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

那几年,公司在高速成长,产品不断转型和提升。所以,碰撞和煎熬比较多。最大的一次挑战,是与一世界500强的公司的合作。

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公司,还有我自己,都开始由那种土鳖式的管理、工作、思维方式,向比较规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由过去接国内单,开始转向接国外单,以欧美和日本为主。

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提升速度较快,所以,通过了一家欧洲的世界500强公司的认证,可以向他们供货。这对我们来说,当然是个天大的喜讯。公司上下,一片欣喜。老板自然是最开心的人,在不吝赞誉我们的同时,还没有忘了发奖金鼓励。

但煎熬,也恰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在花了半年时间通过客户的认证后,又花了九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前期量产的磨合。实际情况是,进展一直不顺利。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生产出的产品,出货前,又不计成本和人力物力、千挑万选几近完美的产品进行包装。但货送到荷兰后,客户却总认为不合格。那些产品,就连我都用放大镜一个个看过了,仍然通不过客户的验收。

刚开始,我还能花十二分的耐心,应对每一件投诉和每一个那怕微小到我们用放大镜看,都几乎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但当这种现象持续了九个月,客户仍然不满意的时候,我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客户是不是不想要我们的产品,所以总是找一些不算问题的问题,来敷衍我们。我真心这样认为,因为那些被客户判为不合格,不能用的产品,若按照以前的标准,送到国内或者当时我们的任何一家客户手中,都应该是非常优质的产品。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发生了。客户在刁难了我们九个月后,终于同意我们大批量供货。我当然很高兴,之前积累的对客户的不满尽去。打足200%的精神,严格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自己亲自参与,100%验证产品合格后,将几百箱的产品,发往荷兰。却不料,客户在生产中,发现0.5%存在性能隐患。因此,客户要求:1,退货,重检出货;2、报废,重做。几百箱啊,价值百万,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一点比例的问题,就退货,甚至提出报废呢?

很快,我收到了他们航空快递的所谓存在性能隐患的样品切片,及切片放大的照片。一看切片和照片,我的肺都给气炸了。首先,他们所说的缺陷,即使以要求最严格的美国军用标准来衡量,也算是合格的;其次,他们所谓的0.5%,竟然是活生生用了我们200个产品做破坏性试验,抽到了一个所谓缺陷;第三,他们试验的条件非常苛刻,竟然完全不按照美国军标,或者国际标准上的试验条件,事先进行处理,而是直接拿出产品,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就用最苛刻(没有任何标准可支撑)条件进行的测试;第四,客户观察到的所谓缺陷的角度是非常偶然的,如果按照常规作业,是很难观察到的。我在接到客户的投诉后,自己亲自制作了400个切片样品观察,根本就观察不到他所说的缺陷。我从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客户。

我将这个情况向我的上司反馈,他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他参加几十年了,如此苛刻的要求,确实是第一次见。于是我大胆讲出我的怀疑:是不是客户不想要我们的产品,所以才这样挑毛病?他也点头,说:有可能。但他还是比较谨慎,想了很久,说:不妨再沟通沟通看,也许他们真就有特殊的要求呢?

但我觉得沟通是多余的。既然他们如此挖空心思刁难我们,我们再如何解释也于事无补。我认为,不如直接找仲裁机构来进行仲裁。所以,我将产品送到了国内一家权威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结论合格。而后,我又送到英国一家国际知名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结论仍然是合格。于是,我将这两份试验结论报告,发给了客户。

客户表示,接受两个实验室样品测试的结论,但仍然不认为批量产品是合格的。0.5%的不良是他们在抽检中发现的,是确实存在的。即使偶然出现,也不能说明这批产品合格。所以,这批产品,他们绝对不能接受。但他们可以派出技术人员,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如果这批产品我们公司希望他们用掉,他们推荐我们购买一种特殊的设备,派人到荷兰,100%进行检查,选别出这种有隐患的产品,确认提交给他们的完全合格后,才行。

看,我们一强硬,他们就让步吧。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说法,无非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所以,我坚持将所有资料和证据,提交给法务部和商务部,请他们申请相关机构进行仲裁。我特别坚持的是,这种客户,越早放弃越好。算算,前前后后,我们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超过一年。花在他们身上的成本,高的离谱。即使勉勉强强能供货,也肯定是只有赔的份。与其如此,还不如趁着这个有利的机会,放弃掉。还有机会和可能挽回损失。

商务部和法务部也同意我的意见。但老板却制止了。他的意见是,去一趟荷兰,看看客户的状况,以及我们的产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时间紧迫,我们的签证都来不及,所以最后,是老板自己亲自去的。

老板花重金,买了设备,并不计成本,在荷兰雇人,对我们所有的产品进行了100%的检查。而后,他将检查不合格的产品,空运回国,让我进行切片分析。他说:就算是按照现在最严苛的标准,这些产品都算合格。但我还是希望你确认一下,他们说的缺陷是否真的存在。

于是,我从那些选别出来的不合格产品中,又抽取出来了400个样品,按照他们在荷兰选别时,标识出来的位置,进行了切片分析。结果,我发现,真的存在他们所说的缺陷。这让我很是惊讶和震惊。

不久,应老板要求,荷兰公司派了工程师到我们公司来。他们向我们解释了,为何他们不能接受这种国际上所有标准都认为是合格的产品。他们说,他们的产品组装后,会发到世界各地,主要用在地下抽取石油的泵上。这类产品,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关乎生命,必须要做到360天24小时无故障不间断作业。他们所投诉的这种缺陷,虽然从没有实例证明曾出过事故,但理论上会存在隐患,所以他们绝对不能接受。

至于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容易发现缺陷,他们认为是我们的设备陈旧,以及操作技巧不够科学的问题。所以,他们带了新的检测设备过来。他们将与我们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训练我们的检测方法,并与我们一起在生产线上进行追踪,找到问题源为止。

果然,其后的一段时间,荷兰来的两位须发皆白的工程师,每天跟我们一起,一个工序一个工序,一个细节一个细节,追踪问题。在他们的协助下,我们真的找到了问题源。同时,他们对我们的工程师和操作人员,重新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在他们培训后,那些之前我认为是偶然才能观察到的问题,被一逮一个准,果然能被很快很准确切片出来。最后,在确认我们都已掌握了检测技巧,改善了问题后,两位工程师联合签署了一个合格证书,证明在他们的培训下,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检测的方法和技巧,并找到了这个问题源,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才返回荷兰。

从此之后,我们给这个客户的供货,再也没有出过问题。我们的供货量开始大幅度提升。一年后,我们被评为他们的全球最佳供应商。在这家客户的推荐下,我们还获得了欧洲颁发的全球中小企业质量金奖。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示和思维方面的冲击颇多。

第一,从此,我不再臆测任何一件客户投诉,每个投诉,我都会严谨、认真跟进和沟通,在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和验证前,我绝对不会反驳客户;

第二,客户任何的要求,其实都是事出有因的,即使他初听起来是离谱,不合理的。如果我们真的怀疑,就应该彻底搞清楚;

第三,人的思维和观念转变是最难的。即使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转变了,其实骨子里和潜意识里,未必就真的转变了,往往要经历一些比较严酷的过程,才能真正转变;

第四,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的开明,如何能接受新东西,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有意无意的会自以为是,本能地进行抵触和抵抗。所以,在接触任何新事物的时候,做到能如空杯,不带任何成见地接受,是我们需要终身去修炼的课题

30岁的职场指南


应该有不少人会把30岁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的一个时间节点。倒不是说一定会在这儿遇到什么困难,或是面临什么选择,但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确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一些变化,也是时候做点儿总结和新规划了。

在前东方航空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马众看来,从大学毕业到30岁这个阶段,是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会一直积累,并且开始找到自我意识。而到了30岁之后,就是主动自觉地去弥补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了。

的确,对于本科毕业就踏入职场的公司人来说, 30岁已经是工作的第8年,即使你是研究生毕业,此时也至少已经工作了5年。有人可能会把意识到自己已经30岁了这件事作为促使自己探索一条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刺激点。也有人可能还站在某个十字路口,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点。

当然,30岁还没有找到人生方向也并不注定失败。万科董事长王石到了32岁才从机关辞职去深圳下海;Jeff Bezos也是在30岁那年觉得互联网有机会,用30万美元创办了亚马逊。在他们做决定之前,都不知道这之后的经历会决定他们人生的主要方向。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说:市场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自己的兴趣点,职业路径本来就该在自我调整中探索,只要符合你的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就行。

《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几位职场专家,希望能为处于30岁这个路口的公司人,提供一些规划职业路径的帮助。这里有他们的专业建议,也有个人经验之谈。

在这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下面3个问题。

你确定已经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了吗?

马众认为30岁之后就已经过了试方向的阶段,应该按照既定规划开始前进了。

但是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狄巧观察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公司人,仍然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一种可能是在最初的职业选择时就没有遵循本意,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特别长处,或由于岗位上缺乏正向激励的信息而一直没在工作上找到兴趣点。

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存在感来找到定位。狄巧说,首先应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让老板和同事因此关注到你,并且肯定你。同时,也可以有技巧地去建立个人品牌,少抱怨、态度积极、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想法,会让你赢得更多新机会。很多人都是从最初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先发展起来,借助这个跳板才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新机会。

此外,也可以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去接触和学习其他的东西,用做职场有心人的办法来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者下一个机会。

你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吗?

你的目标在哪里显然不仅是兴趣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份工作。凯捷咨询跨国企业业务高级经理韦玮发现,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确实存在,不过更多的人却往往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常常见到一些公司人,当公司提供开放机会的时候,总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还太远。比如公司规定凡是任职满6至12年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参加某个项目,但那些刚满6年的公司人就倾向于不参与竞争。韦玮说。

公司人可以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一些结构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且邀请你的老板、职业导师和同事一起参与到评估中来,多方参与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率。

你的压力和动力都足够吗?

30岁会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年纪,尤其当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出现一些比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不想知道谁比自己发展得更好。马众说,这是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有的规划的自觉,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下形成的强烈的改变欲望。

不甘人后和虚荣心当然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被动的动力持续性毕竟有限,职场进取心和生活热情才是让你保持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尤其对于30岁时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公司人,这点尤其重要。

从外部环境来说,你也要时常确认自己的目标、想法是与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目标差太远的话,就要考虑换到一个更符合自己目标的环境中去。狄巧说。

A

换岗or转行

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给你在工作中带来愉悦感,也会让你更有责任心。韦玮说,职场的任何选择都是一种赌博,哪怕你可以把风险规避到最小,风险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走的,那么输了你至少不会懊恼。

在30岁转换职业,也不至于将你前几年的积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总监袁效琴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那些有跨部门、跨职能,或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些人一般有更宽的知识面,工作能力也更强。

B

创业

分布在各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据点中的创业者们几乎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在离职以后自己出去创业,几乎已经快要成为这个年纪的公司人中间的一股风潮了。

如果已经想明白商业价值、盈利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创业计划,最好再有那么一两个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不要怕失败,也不用太担心后果。

在韦玮的招聘原则里面,有创业经验会是一个加分项。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试错机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5年之后再回到公司里面工作。而这个时候你已经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成熟更多。

C

转往管理岗位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读MBA作为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往管理岗位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选择。从申请开始,到你全职念完MBA的周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很难去预见之后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认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修读MBA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确定念MBA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其次是根据申请的情况看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它们专长的管理方向是什么,是否符合你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好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以及你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不如省下这笔高昂的MBA学费,继续去钻研你的专业领域。

D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这是更多30岁的职场女性会考虑的问题。

结婚、生子、带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这个年纪的职场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弃事业成为一个全职太太,那么你大概会更希望转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台岗位。

不过这不意味着你从此放弃了进入职业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稳定岗位的机会做一些更长远的规划,去想一想十年以后的职场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韦玮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选择读书等进修的方式,可以为你回到职场积累资本。

在这个时间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组织类似的女性员工沙龙,大家互相分享应对生活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撑,就会有动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了。

E

专业领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位有培训管理经验的候选人曾经去面试她所在HR部门的培训管理岗位,目标是希望在做培训管理的同时能够接触些校园招聘的工作。但由于校园招聘的岗位设了专人负责,这位候选人一开始似乎有点不满足,狄巧给她的建议是在培训管理的专业上开辟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担任培训师、编写培训教材。后来我再去问她是否还有时间兼职做校园招聘时,她说在培训管理上的东西就已经来不及学了,完全没时间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当然,成为专家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精深就足够了的。袁效琴说,在博世为希望成为专家的员工开设的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他们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作为专家,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说。

30岁时,你应该: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估

毕业之后到30岁这几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自我认知的阶段。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性格适合做什么行业,能力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基本职业方向至少定下来了

尽管30岁还谈不上老,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确定了自己在职场上大致的发展方向。结合此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会做什么,分几步走,最终达成什么目标。

开始尝试一些自我经营

自我经营这个词并不总是贬义,30岁的确应该开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一些资源,开始重视圈子和某些关系的维系,从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职场优质品牌。

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岁的时候,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在进入人生新阶段之后,对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一门新功课,处理好这个关系也能为你的职场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岁之前,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都来自此前20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之后,也基本都是知识运用和消耗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可以在这个时候考虑为自己充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新知识。

职业规划应该什么时候做


现在的大学生们,已经开始给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大学生的视野太窄,对社会认识不清楚,制订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还不如等找到工作后,根据公司的发展情况,再仔细认真地给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想法到底是否正确?职业规划应该什么时候做,才叫最合适呢?

规划一:定好目标考大学!

小月是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已经过了八级,而且还拿到了英语口译资格中级证书,并打算在本科毕业以前,拿到英语口译资格高级证书。

我感觉这个女孩子很不一般,想了解有关她更多的情况。小月对我说,她高二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想做一位出色的英语同声翻译。高考时就只报考了一个英语本科专业。已经在读英语专业了,等于第一步就实现了,那么就全力实现做英语同声翻译的第二步:在大学期间不但要过CET-8,同时也要拿到英语口译高级证书,为进入职场以后的目标做事前准备。小月反过来问我,她的这种想法是否过于理想化了,我马上回答:没有,你的想法非常好,事实上,现在应该做的你都做到位了,我相信你,以后你也能够做到位。

职业生涯设计是个长期的目标调整过程,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给自己拟订出一份完整的、合理的、可实现的职业生涯规划来。有时我们需要摸索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定下方向。职业生涯设计制订时间越晚,目标也就越不明确,我们的学习动机也就越迷惘。实际上,高中生所面临的高考,就是我们对自己未来事业的第一职业选择。

小月在高二时就早早地拟订了职业方向,很明显地,她的所有的学习动机,全部集中到如何去实现她的同声翻译了,自然,她也会千方百计地努力让自己向这个目标靠近。事实上,她目前做得相当成功,把其他同学远远抛在身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她的工作起跑线已经比她的大学同学提前好多,不管将来的职业发展如何,可以肯定一点,小月已经站在一个比同学更有利的位置上,也更容易接近成功。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是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规划二:找到工作订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等找到工作单位后再来制订。有好多大学生在求职时,简历表上填了好多岗位,有一个女生的工作志向上,居然填写了7个不相干连的工作岗位。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希望等找好工作单位后,再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因为没有职业方向,加上有点保全的心理,才写上如此多的工作岗位志向。

职业生涯设计需要一个人对自身主观、客观条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并总结,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特点等等进行统合分析并权衡,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最终制订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找到工作再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并不合理,因为毕业时所找的工作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等发现不适合再去更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时,时间方面的浪费不说,还会陷入一个因为学习不系统、目标不确定而始终徘徊的困境中。

走到哪里算哪里,把自己当皮球踢的人,是没有办法获得职业发展的。

规划三: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其实,很多同学已经发现,高中时代就给自己拟订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合适的。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相当不成熟,很多人在考入大学后依然没有给自己拟订职业生涯规划。当我们已经走进大学学府,如果还没有拟订一个最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那就要赶紧补上了。

常常听到一些年过30的人对我说:我工作已经十多年了,一直转来转去,最近突然发现,又回到起点了,不晓得接下来自己应该怎么做。还能够怎么做?赶紧拟订职业生涯规划呗,不然,等到40岁时,还是会发现又转了一圈,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可以转呢?等到白发苍苍,再来遗憾所走过的人生路,那还不如从现在做起。

做职业生涯设计时,因为自身素养、视野、经济、环境等等的制约因素,是没有办法一下子给自己制订出一个完善的规划的。高中时代,人的个性已基本形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评估、分析、总结能力,这个时候就该给自己初步拟订一个原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已经在读大学,或者已经工作,还没有拟订职业生涯规划,那么亡羊补牢,立马给自己拟订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不需要计较职业生涯设计的完善性,你做了,那么你就有了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可以鞭策自己努力去实现。在以后的职业里程里,根据主观和客观的实际情况,对所做的职业生涯设计不断进行修正,才能够在我们的职业里程里不断地前行,一步一步靠近我们渴望的职业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什么时候做最合适?高中时期!没有做?那么你现在就做吧!

30岁职场老鸟如何做职场规划


应该有不少人会把30岁当成自己职业生涯甚至是人生的一个时间节点。倒不是说一定会在这儿遇到什么困难,或是面临什么选择,但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确会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一些变化,也是时候做点儿总结和新规划了。

在前东方航空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马众看来,从大学毕业到30岁这个阶段,是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会一直积累,并且开始找到自我意识。而到了30岁之后,就是主动自觉地去弥补自己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的时候了。

的确,对于本科毕业就踏入职场的公司人来说, 30岁已经是工作的第8年,即使你是研究生毕业,此时也至少已经工作了5年。有人可能会把意识到自己已经30岁了这件事作为促使自己探索一条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刺激点。也有人可能还站在某个十字路口,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点。

当然,30岁还没有找到人生方向也并不注定失败。万科董事长王石到了32岁才从机关辞职去深圳下海;Jeff Bezos也是在30岁那年觉得互联网有机会,用30万美元创办了亚马逊。在他们做决定之前,都不知道这之后的经历会决定他们人生的主要方向。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说:市场本身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找自己的兴趣点,职业路径本来就该在自我调整中探索,只要符合你的长远目标和人生规划就行。

《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几位职场专家,希望能为处于30岁这个路口的公司人,提供一些规划职业路径的帮助。这里有他们的专业建议,也有个人经验之谈。

在这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下面3个问题。

你确定已经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了吗?

马众认为30岁之后就已经过了试方向的阶段,应该按照既定规划开始前进了。

但是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狄巧观察到,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公司人,仍然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一种可能是在最初的职业选择时就没有遵循本意,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特别长处,或由于岗位上缺乏正向激励的信息而一直没在工作上找到兴趣点。

可以通过增强自己的存在感来找到定位。狄巧说,首先应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让老板和同事因此关注到你,并且肯定你。同时,也可以有技巧地去建立个人品牌,少抱怨、态度积极、愿意与别人分享你的想法,会让你赢得更多新机会。很多人都是从最初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先发展起来,借助这个跳板才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新机会。

此外,也可以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有意识地去接触和学习其他的东西,用做职场有心人的办法来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者下一个机会。

你对自己的定位准确吗?

你的目标在哪里显然不仅是兴趣问题,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份工作。凯捷咨询跨国企业业务高级经理韦玮发现,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确实存在,不过更多的人却往往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常常见到一些公司人,当公司提供开放机会的时候,总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还太远。比如公司规定凡是任职满6至12年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参加某个项目,但那些刚满6年的公司人就倾向于不参与竞争。韦玮说。

公司人可以阶段性地为自己设定一些结构化、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且邀请你的老板、职业导师和同事一起参与到评估中来,多方参与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率。

你的压力和动力都足够吗?

30岁会是一个不容易满足的年纪,尤其当同学和同龄人之间出现一些比较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不愿意参加同学会,因为不想知道谁比自己发展得更好。马众说,这是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有的规划的自觉,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下形成的强烈的改变欲望。

不甘人后和虚荣心当然是一种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被动的动力持续性毕竟有限,职场进取心和生活热情才是让你保持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尤其对于30岁时职业发展比较顺利的公司人,这点尤其重要。

从外部环境来说,你也要时常确认自己的目标、想法是与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如果你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目标差太远的话,就要考虑换到一个更符合自己目标的环境中去。狄巧说。

A

换岗or转行

找到符合兴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给你在工作中带来愉悦感,也会让你更有责任心。韦玮说,职场的任何选择都是一种赌博,哪怕你可以把风险规避到最小,风险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走的,那么输了你至少不会懊恼。

在30岁转换职业,也不至于将你前几年的积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总监袁效琴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那些有跨部门、跨职能,或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这些人一般有更宽的知识面,工作能力也更强。

B

创业

分布在各个一线城市的创业据点中的创业者们几乎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在离职以后自己出去创业,几乎已经快要成为这个年纪的公司人中间的一股风潮了。

如果已经想明白商业价值、盈利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周全的创业计划,最好再有那么一两个投资人对你的项目感兴趣,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吧,不要怕失败,也不用太担心后果。

在韦玮的招聘原则里面,有创业经验会是一个加分项。创业是一个很好的试错机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5年之后再回到公司里面工作。而这个时候你已经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们有了更多的历练,也成熟更多。

C

转往管理岗位

大多数人都会通过读MBA作为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往管理岗位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选择。从申请开始,到你全职念完MBA的周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这么长的时间内,你很难去预见之后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任仕达中国区市场总监孙海宁认为,判断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去修读MBA需要考虑三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根据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确定念MBA可能带来的经济成本。其次是根据申请的情况看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它们专长的管理方向是什么,是否符合你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好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合你,以及你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过这里有个前提,是你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个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不如省下这笔高昂的MBA学费,继续去钻研你的专业领域。

D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这是更多30岁的职场女性会考虑的问题。

结婚、生子、带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这个年纪的职场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弃事业成为一个全职太太,那么你大概会更希望转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后台岗位。

不过这不意味着你从此放弃了进入职业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稳定岗位的机会做一些更长远的规划,去想一想十年以后的职场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韦玮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选择读书等进修的方式,可以为你回到职场积累资本。

在这个时间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带来的焦虑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组织类似的女性员工沙龙,大家互相分享应对生活的经验,你就会发现原来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撑,就会有动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了。

E

专业领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个案例。一位有培训管理经验的候选人曾经去面试她所在HR部门的培训管理岗位,目标是希望在做培训管理的同时能够接触些校园招聘的工作。但由于校园招聘的岗位设了专人负责,这位候选人一开始似乎有点不满足,狄巧给她的建议是在培训管理的专业上开辟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担任培训师、编写培训教材。后来我再去问她是否还有时间兼职做校园招聘时,她说在培训管理上的东西就已经来不及学了,完全没时间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当然,成为专家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精深就足够了的。袁效琴说,在博世为希望成为专家的员工开设的培训项目中,更重视培养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他们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能力。作为专家,能把专业的东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说。

30岁时,你应该:

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估

毕业之后到30岁这几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自我认知的阶段。你这时候应该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哪些是优势,哪些是短板,性格适合做什么行业,能力到了什么程度等等。

基本职业方向至少定下来了

尽管30岁还谈不上老,但这个时候你应该已经确定了自己在职场上大致的发展方向。结合此前几年的工作经验,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未来会做什么,分几步走,最终达成什么目标。

开始尝试一些自我经营

自我经营这个词并不总是贬义,30岁的确应该开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建立一些资源,开始重视圈子和某些关系的维系,从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职场优质品牌。

开始重视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岁的时候,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在进入人生新阶段之后,对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一门新功课,处理好这个关系也能为你的职场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岁之前,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都来自此前20多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之后,也基本都是知识运用和消耗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可以在这个时候考虑为自己充电,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新知识。

初入职场的路径指南


有谁是真的在初入职场时就想清楚自己以后要走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恐怕很少,可能如Career path这样一个专门用来表述职业路径的词语,很多人也是在与之签下劳动合同的那家公司的入职培训中才第一次听到。

虽说进入了职场就要给自己制定好一个未来要达到的目标,不过在一开始,这个目标往往都会很宽泛和高尚我想成为某某领域的专业人士;我想像我崇拜的那个商业领袖一样其实我还不知道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付出什么,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又能得到什么。

当职场在你身上划下的印记越来越密集和深刻,你的目标于是变得具体和可触摸,你对自己说,再过两年,我要换上咨询顾问的Title.

一名具有咨询相关专业背景的硕士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踌躇了。她说:我想找一份咨询的工作,但是担心它的门槛太高,我够不着,所以我能不能从审计入门?不少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像她一样的疑问。

一是搞清楚什么是常规的职业路径,二是询查自己设想的就比如从审计到咨询这样的跨序列上升的可能性有多少。具备这些基本认识之后,至少不会出现决策性的大偏差。

01

你可以选择你的职业路径

学法律的方茜毕业后进了一家企业的法务部做法务专员。她的直接上司也就是法务主管平时直接和公司董事会沟通,她听说法务做得好的,最后成为合伙人或者进入董事会都有可能。作为新人,她让自己不要想太多,先把眼前事情做好才是最现实的。

杨东俊毕业后到一家开发手机游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做技术。一年后,部门经理提出让他担任项目负责人。他觉得那会非常辛苦,但年底分红会增加似乎又不错。他对管理本身不感兴趣,只希望专心做技术。他还没有最终决定,如果尝试之后感觉不适合就准备往大公司跳,专攻技术领域。

通常对于每一个岗位来说都有其既定的上升路径。方茜目前走的是这样一条路径,而对杨东俊来说,他面临往技术还是管理发展的选择,这也是许多从事技术工作的人会考虑的问题。

点评

以四大内部的审计转咨询为例,这样的职业路径转换是可能的,二者在知识上有相关性,前者对企业报表比较了解,后者也需要这点。所以新人判断职业路径的转换是否可能基本上可以从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性来考虑。通常公司会在员工入职时的部门培训中告知与具体岗位对应的职业路径。在此之前,新人也可以在面试时做一些了解。如果在公司内部想对职业路径进行调整,基本是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出发点来考虑。与主管以及再上级主管等谈的时候,要对自己工作的内容、想转去的部门(或领域)的情况、是否有空缺、空缺职位的要求、老板的想法和期望等都有所了解。

02

时间不是上升的保证

马强在大学里就是学生会干部,毕业后进了一家500强企业做销售。他规划得很明确,从销售到营销总监,再往上走管理路线,在同一个行业做七八年应该能达到总监级别了。

从卖场助理到卖场经理再到总监助理,他觉得晋升如他计划的一样很顺利。接着,他似乎被绊住了,事情又多又繁琐,薪水也一直不见涨。向上司申请调岗得到的回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代替他。他也想过离职,不过因为与总监沟通时他觉得自己还是受重视的,他坚持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半,他升为大客户经理。

很多公司人可能会觉得入职时老板向自己应允的晋升时间表到某一个时刻就让你担任某个职位是一种承诺,必须实行。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便陷入焦躁。老板的应允没有实现也不代表你的工作表现就被全盘否定了,只是你还需要接受考察。

点评

在同一个系列里诸如从顾问到高级顾问职位晋升大致所需的时间,公司层面上考虑的因素有:上下两个职位的关联性有多高;要工作多长时间才具备从A职位到达B职位的要求;市场的一些参考值。另外,企业内部的员工流失率也会被加入判断。要注意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当然,公司人在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时,公司的这张常规的晋升时间表也是重要依据之一。一般不建议新人工作没多久就考虑调整方向。主动调整会让别人质疑你的能力:如果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又有什么理由能胜任那份?获得承认有个过程,不能盲目、着急。

03

跨序列上升须知

从化工专业毕业后吴莉很自然地进了一家轮胎制造公司做起了技术员。一年后,在公司内部竞聘技术管理人员时她落选了。因为一直抱着从纯粹技术领域转出去的想法,加上自己的兴趣,她动了做财务工作的心思。她报了班,考出会计从业资格证,结识公司财务部门的同事,最后成功转岗成为会计。

公司都会为新员工指派一名老员工带一段时间,吴莉跟着师傅做起了成本会计。这项工作涉及到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她要学的东西不少,那段时间经常加班,为了把任务拿下,经常一连好几天干到凌晨。

吴莉目前正处于由子公司会计向财务负责人转换的进程中。她又读了MBA.如果要走她这样的上升路径,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也存在一定风险。

点评

跨序列上升比较难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基本还是看自己的知识储备(或基础)、性格、技能、公司的相关规定、职位空缺等方面是否适合。公司层面上要考虑你在这个职位上掌握了多少公司信息,跨部门时是否有可能带来敏感信息的流失。特别是原来做研发、财务、HR和大客户销售的人要跨序列会比较麻烦。跨序列上升一般都是个人主动,除非公司方面有特别需要。通常越是成熟的经理人,越不太可能跨序列。

做好职业规划避做职场“闲人”


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职场,职场闲人有着相似的通病:工作没有价值感,前途迷茫看不到出路;职业危机深重,被边缘化,成为了最易被踢出局的隐形人。

造成闲的原因可能来自主、客观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事者缺乏对自我职业的掌控和规划。这类职场闲职往往可替代性强,缺乏目标和价值感,常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心态,对长远职业生涯发展也极为不利。

职业规划师提醒职场闲人们,要寻找走出当前职业困境的突破口,有三大策略可行:

策略一:混沌之时找方向

这些觉得苦闷的职场闲人们,大多是空耗大把时间的迷茫者。之所以会困惑的根本原因是,懵懵懂懂撞上了一条自己不适合也不了解的职业道路,始终无法正确判断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不喜欢、没激情,不适合、不顺利,造成了工作混沌和游离的状态。

不仅如此,长期处于混沌状态下的人,终日浑浑噩噩,工作能力差强人意,都使得混沌群体在寻求新工作的过程中无所适从,举步维艰。更多人苦于不知道今后的职业生涯该如何起步,深陷于职业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欲摆脱目前的混沌状态,首先要找方向,即积极行动,做好准确的职业定位:

1、理性分析,调整心态

首先要理智客观地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心理状态,把自己的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和不匹配之处都如实地摆出来,理性分析目前工作不如意的深层原因。

2、分析利弊,扬长避短

找出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同时把自己过往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梳理,激活潜在的价值。

3、找准定位,远离混沌

通过职业取向、商业价值以及职业机会三大系统找出的最佳职业定位及职业。澄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调整和沟通,在新的阶段抓住最重要最想要的,牢牢锁定职业目标。

策略二:悠闲之际找事忙

假如暂时没有很好跳槽机会,或者认为转型的时机还未到,那么当前要做的就是充实那些空闲的时间,找事干,让自己忙起来。

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有计划地参加一些有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可以是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提高自己表达、演讲、销售技巧等综合能力的培训,还可以加强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参加求职及职业规划技术方面的特训等,以保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

另外,可以主动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主动担当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似是替他人分担工作,实则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工作经历,也向老板展现了个人的能力,为将来争取更大的工作平台。

策略三:边缘之上找机会

闲处待久了,压力也小了,不受人重视,处在公司的边缘地位,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没有什么价值,得不到同事和上级的承认,产生职业疲惫感。职业规划师认为,要积极摆脱这种状态,闲人应该找机会来表达自己不希望被忽视的愿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比如,可以与上司充分沟通,让他知道你的职业抱负和职业发展规划。抓住一些好的工作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多与同事交流,打开人脉等。

不过,面对形同鸡肋甚至没有希望改变的闲职,且真的干得不开心,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建议还是要果断弃之,结合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找一份更能展示和锻炼个人能力的新平台。

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理想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做自己喜欢并且有成就感的事,付出越多,得到越多。可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充实地工作,为更好的收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尽管累到极点时,很多人会做一些希望能够钱多活少的白日梦,可事实上,一旦真的闲下来,马上又会陷入恐慌的危机。职场闲人想要尽快让自己忙碌起来,认清自己,准确定位,盘活个人所具备的潜力和资源,规划长远才是关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