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感恩信一句话 > 导航 >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感恩信一句话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篇四: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两天看完了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36万多字。期间还上了一天班,采访了一个画家。

一个长篇看得这么快,说明一件事:读着顺。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让我想到更早时看沈从文的散文集。都是乡下人的故事,是中国本土的故事。

还让我想起看过的池莉的一些市民小说。

往前再扯一些,明清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人自编的故事,一说一整夜说者和听者都不愿睡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一些故事,热闹,中间透出些人间的一些小道理或者说貌似大道理的小道理。

如此而已。

可以说,刘震云、余华这些人的小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像模仿马尔克斯的莫言写得像马尔克斯、模仿卡夫卡的残雪写得像卡夫卡、模仿博尔赫斯的格非像博尔赫斯,这些中国作家像明清话本、民间说书艺人的“书”(其实是植根千年的一种变文),像接近大师的沈从文等人。但这些像,意义都不大。

采访中接触的画家常爱讲一句话:画得跟自己的师傅一模一样,注定你出不了啥名堂。或者:画得跟齐白石一模一样,注定成不了大画家。

想刘震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写至今已逾20年,写得很苦呵呵的,没改调子,属于画得自己跟自己一样。虽被 冯小刚罗摩李敬泽等夸过许多次,但何时能有大突破大出息?就这本长篇来说,仍看不出迹象。

篇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国母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 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篇六: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总起来说这本书很不错,很有思想的一本书,把现实世界刻画的有棱有角。

一开始上手这本书,感觉各种姓,看来作者一定研究过百家姓的。文章的前半部分让我没有找到感觉,中间很好。着重刻画了“说话”的魅力,能够说的上话,便是一种沟通。很多悲剧都是从没有沟通开始的。

可能是我的人生涉足比较浅,所以都书中的人物杨百顺以及牛爱国的生活感到累,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或者说拿不起来。人生在于什么,平平淡淡的人生,需要我们去丰富,只要不后悔就可以了。

书的内容涉及方面太多了,还需要多看几遍才好。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偶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对人性中孤独的刻画,让人震惊,令人深思。

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写了不同时代贱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运,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记》,杨百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为了找个能够说句知心话的人,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即杨百顺)在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寻找养女;下部《回延津记》,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不远千里走向延津。

对这部大手笔的优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论之,在这里只说说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一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都会孤独地离开。活着,也许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说的上话的人,也就是现在说的朋友或者知己,活着本来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独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开心时有人可以分享,悲伤时有人能够安慰,那么这份孤独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话不在多,也许真的可以一句顶一万句。

人是一个群居动物,有时身处闹市,仍觉得孤独,我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01、信仰缺失。

外国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倾诉心曲,人神交流;而国人缺少信仰,当需要倾诉的时候,往往不知该向谁倾诉,谁会愿意听你倾诉,身处人海,茫然四顾,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这种心理需求压抑得太久,便成了难以排遣的孤独。孤独的人希望有人懂,却不喜欢别人把他看透,往往为了面子或者那点可怜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内心的煎熬。

02、知己难求。

这个知己,无关贫富,无关年龄,无关性别,投缘就好。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寻找那个投缘的、说得着的人。大部分人身边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谈论国事、单位的事、他人的事,但谈自己的少,敞开心扉的更少。我们缺少那种心有灵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达成默契的朋友,当然这个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这样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独就在所难免了。

03、顾虑太多。

有时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想说却不敢畅所欲言,怕别人抓住把柄,给自己日后的生活带来麻烦;有时被传统的礼仪道德约束着,一些敏感的话题想说却不好说不便说;有时由于各自的认识水平不同,说了产生不了共鸣,说了也白说,干脆就不想说懒得说。

04、缺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常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有了心结,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亲的家人,也难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虽不可小视,但内因才是关键。自己想通了,阴霾就会消散,孤独就成为你审时度势、拷问灵魂的利器,成为你人生之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05、人只要有思想,就会有孤独的时候。

孤独是无人能走进灵魂深处产生共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高处不胜寒,是永不服输,是不向某个人或者某种势力屈服妥协。孤独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谛,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独的人,得意时一般不忘我,失意时不自贱;孤独的人,可以独享心灵的宁静,体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与淡雅。

偶尔的孤独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就像经常喝茶的人,偶尔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种享受。人们常说,情到深处人孤独,情深无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说,那种无法排解的孤独只能独享,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既想体会又想逃离的事实。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七:《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看了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感触颇深。文章主要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 “ 谈的来谈不来 ” 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 “ 找一个说得着 ” 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刘震云的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 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 ” 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 “ 三缄其口 ” 。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

篇八: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著的《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受颇深。如编者荐言“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所述一样,全书围绕两代人出延津和回延津,一出一回阐述人物之间的复杂错综的社会关系。

小说的叙事风格虽然情节简洁,叙事直接,但乍一看有些摸不到头绪。或者说有些觉得繁杂。越深入越觉得作者花费心思叙的并不是“事”,而是探究人的内心的孤独。作者没有用哲学、心里学等理论去分析引导,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社群组织和家庭关系,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人。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沟通的东西,语言便成了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并不是与任何人都有话说。哪怕是父子、母女、夫妻。刘震云虽不是女性主义者,但小说中的女性却为了自己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抛弃丈夫孩子,有甚者宁愿去当“鸡,”也不和没话说的男人在一起生活。

由此,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长生了。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00字


作家刘震云写了一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记者问他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呢?记者问话的含义我明白,因为这句话是林彪说给毛泽东的。林彪用天才论飘扬毛泽东,说毛泽东讲话一句顶一万句,而他对天才毛泽东不仅没有口服心折的敬畏,还挖空心思想僭越天才,用心实在诡诈。刘震云回答: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孔子说的。我心想孔子会用这句白话文飘扬谁呢?刘震云接着说,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知道,是讲我孔老二要是早晨解开一道几何难题,晚上死掉也不白瞎了。当然,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并非真的一道几何题。可道是无穷尽的,孔子做为圣人及教育家,应该有多闻道并多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

只闻了一个道,还有很多道闻所未闻,就想到了死,未免太性急了吧。

接下来我认真地把这两句话往一起想。但总觉得还有不搭界的地方,只好把它们糅合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这样的言辞:早晨听了一句话,阐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句话能顶一万句话,那么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话可以不听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唱的一首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一个要复礼,一个要复辟,我们红小兵,和他斗到底。当年批林批孔运动的发起者,把林彪孔丘揪到一块儿批判,本来是滑稽可笑的,但冲这爷孙俩说的这两句不着四六的话,把他们捆一起再抽一顿鞭子也未尝不可。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逼、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但却如雷贯耳;余华的浙江某铺满石板路的县城,翻过他的书,总有小镇牙科医生,在黄梅雨的店铺看书的感觉,可能集中看书的时候,那时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树,总是在关西的海滨旅馆,转折总是如此快,一封封书信,一次单程的机票,人生真是恣意潇洒,包括日本的其它几个看过一些的小说家,都有那种都挤在一个海岛的密闭环境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我爱死这种叙事了,细节常带深刻的感情,琐碎的事情却像印刻的岩画一样,恨不得把每个情绪和细胞都放大了看,看的过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车音响的歌曲。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的类型,都是关于一个单位的书,之前看的《杜拉拉升职记》,特别的快速/直接,写的只是小资的个人成长,且情绪多余,而理性不足。其它的关于单位大院的书,也看过,《阳关灿烂的日子》,超屌的存在,我觉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古惑仔,甚至毫无半点江湖气息。小时候,好不容易抢了低年级同学的弹珠,后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换给人家,自此以后,再也不忍过问江湖的点点滴滴了。当然,这种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怀念童年也就得了。成年了呆在一个单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知有斗争,更要有内心的平静。知乎上有人推荐,成功最关键因素,有人说是坚持,有人说是平静。就像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时候,鸡汤VS鸡血,鸡汤总是赢得贱兮兮。当然,说平静的,总有平静的道理。《一地鸡毛》的小公务员,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眼里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在别人眼里的顺境,有时却如逆境般难行,在自己的眼里的逆境,有时却本身就是顺境。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获得并不太平。一生何求,求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竞争的,争抢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么平静,到底比坚持胜在哪儿?我想这个论断,是在告诉我们,口口声声坚持的人,最后估计都不会真的坚持,潮水不退去,没人知道谁在裸泳。人生的顺逆境,都是祸福相依,在逆境能奋战,在顺境,也许就被消磨了。没有一些平静忍耐的心,撑不到最后。

昨夜,与L通话,说起最近状态,颇觉得自身,太过于平顺了,意志力大减,情绪波动完全不受掌控。也许真应该反思,像如今这样,是不是离自己想要的渐行渐远了。慎之慎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