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马云帝国读后感 > 导航 >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马云帝国读后感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

看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非常流畅,几乎用了一天时间就看得大概齐了。可能是小说,故事特别强,稍微不小心就被带入上个世纪末的北京,还有那些深不可测的机关大院。

《塔铺》是我很喜欢的一篇,也是开篇的一部小说,据悉也是刘震云初试牛刀的作品。从这部小说,是可以看到老刘的人生经历的。很多作家的代表作都难免逃离自己的人生经历,比如,蒋方舟说自己的几本书也算是把自己掏空了,可能是后来读的书多了,小蒋即便故事不厚重、情节不曲折、背景不强烈,照样也是不错的青春笔记。加之,她后来也算从事杂志主编这个职业,让我也是很佩服的。前几周,在班车上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在想些什么》,觉得很受触动,一本书的写成,就像是一个不停息的马拉松,膝盖酸疼,也许只是开了篇,要完结,估计肌肉都得结成硬块。

回到刘震云的书。《塔铺》讲的是恢复高考,一个镇子的人都聚起来准备高考的经历。故事的跨度很短,一年,刚好到当年首次高考结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故事都呈现的是一个熔炉式的社会,但是很多在那次难得的人生再造选拔,并未如愿。小时候,身边人就很喜欢把一些读书读成傻逼、或是读书没什么卵用例子,翻来覆去地讲述,搞得我是很紧张的。然而,到现在,好吧,确实没什么卵用。但是,当年这个机会是很贵的,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吧。在那样的年代久远、略带凄凉的背景,再夹带个青春热血的故事,往往总有一种人生圆满既得的感觉。狡猾的作者,稍微不留神,留个缺口,读者的魂魄也被摄去大半。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美女很美,他硬说有点胖;很登对,他硬要插个地主欺男霸女的桥段;为XX而读书,他就要把读书人读到疯癫的样子,完整的表露,可怜巴拉。

我们听过的路人的故事,永远不知讲故事的人心理。很多写作者,包括大学曾经采访的一个小作家也说,人们总要通过作者所写的故事去猜测他们的人生经历,把他们的经历王主角上套。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有几个故事倒是挺连续的、同样带有一些“凤凰男”的感觉。高考/当兵/上班,作为个人的难处,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尴尬,作为特定背景的人,人物清晰,这样的故事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看到一九四二,我就没看了,这个记录体的故事,在电影上映的时候,在人人网上看了的。当初,电影上映,各种口水战,说是良心之作,但我觉得,第一个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真是很了不起的人。有很多作家带有很强的乡土气息,莫言的高密乡,虽然从未看过相关的书,但却如雷贯耳;余华的浙江某铺满石板路的县城,翻过他的书,总有小镇牙科医生,在黄梅雨的店铺看书的感觉,可能集中看书的时候,那时西安正是雨季;村上春树,总是在关西的海滨旅馆,转折总是如此快,一封封书信,一次单程的机票,人生真是恣意潇洒,包括日本的其它几个看过一些的小说家,都有那种都挤在一个海岛的密闭环境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我爱死这种叙事了,细节常带深刻的感情,琐碎的事情却像印刻的岩画一样,恨不得把每个情绪和细胞都放大了看,看的过目不忘,想洋溢在汽车音响的歌曲。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新的类型,都是关于一个单位的书,之前看的《杜拉拉升职记》,特别的快速/直接,写的只是小资的个人成长,且情绪多余,而理性不足。其它的关于单位大院的书,也看过,《阳关灿烂的日子》,超屌的存在,我觉得自己青春前期最遗憾的事,就是我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古惑仔,甚至毫无半点江湖气息。小时候,好不容易抢了低年级同学的弹珠,后念及是同桌的弟弟,又换给人家,自此以后,再也不忍过问江湖的点点滴滴了。当然,这种小痞子的大院生活,怀念童年也就得了。成年了呆在一个单位的生活,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知有斗争,更要有内心的平静。知乎上有人推荐,成功最关键因素,有人说是坚持,有人说是平静。就像六祖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时候,鸡汤VS鸡血,鸡汤总是赢得贱兮兮。当然,说平静的,总有平静的道理。《一地鸡毛》的小公务员,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和自己眼里的自己真是相差好多。在别人眼里的顺境,有时却如逆境般难行,在自己的眼里的逆境,有时却本身就是顺境。小人物,活得都不容易,获得并不太平。一生何求,求的东西,大多是美好的、竞争的,争抢得你死我活也是大有人在,那么平静,到底比坚持胜在哪儿?我想这个论断,是在告诉我们,口口声声坚持的人,最后估计都不会真的坚持,潮水不退去,没人知道谁在裸泳。人生的顺逆境,都是祸福相依,在逆境能奋战,在顺境,也许就被消磨了。没有一些平静忍耐的心,撑不到最后。

昨夜,与L通话,说起最近状态,颇觉得自身,太过于平顺了,意志力大减,情绪波动完全不受掌控。也许真应该反思,像如今这样,是不是离自己想要的渐行渐远了。慎之慎之。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啤酒虽然夺了过去,但小林脑袋已经发懵,这天夜里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一觉醒来,已是天亮,小林摇头回忆梦境,梦境已是一片模糊。”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人的头脑中无时无刻不是牵挂着“发馊的豆腐”、单位里的人事评调、每天的啤酒和烧鸡……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吃喝拉撒睡等关乎人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淹没了是选择面包还是选择自由这个问题。光是为了追求面包,人就掉了一身皮屑,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兼顾自由?对于这一队队祈雨的蚂蚁,坚持才是问题,坚持站稳脚跟,坚持跟着大部队前进,坚持不掉队才是问题。

看完小说,朋友甲说:“一个满怀理想满怀激|情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打滚了几年后竟只剩下一地鸡毛。生活琐事磨平了理想磨掉了精神的事情太可怕了。我希望以后可以搞些纯粹的研究工作,离琐屑远一点,这些琐屑让我害怕。”他正在准备考数学系的研究生。

朋友乙说:“其实,面对生活你有选择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过这样的琐碎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不过这样的生活。关键在于你自己。”

提到选择,我想到了主人翁小林思想转变前后的对比。这个对比并不是在《一地鸡毛》中出现的,而是在《一地鸡毛》的姐妹篇《单位》中。刚开始来到单位,小林学生气不轻,跟个孩子似的,对什么都不在乎。经常迟到早退,上班穿拖鞋,不主动打扫办公室卫生,说话不注意等等。到单位三年才知道该改掉自己的孩子脾气,而且,悔悟还不是自身的反省,是外界对他的强迫改造。别人入了党他没入,别人评了各种职务他还是个大头兵,别人都有房子了他一家三口还是和另外一家合居一套房子。当小林的目光开始关注别人与自己的物质上的种种差别时,他已经很自然地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了。我不知道是生活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本身有了问题,是生活太强硬还是人太软弱?

可是我以为,生活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选择。生存为什么竟会成为一种困境?现实与理想为什么竟会产生矛盾?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难道就不能追求精神?物质与精神本身没有矛盾,产生矛盾的是人自己,人在物欲的不满足中迷失了自己,却又不能接受自己放弃精神追求的事实,于是就抱怨面包与自由有太大的矛盾,两者必须取其一,于是,大家都找到了只为面包而活的借口,于是大家都睡在鸡毛堆里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刘震云作品《一地鸡毛》读后感

在上班的公交车上把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看完了,对于故事本身来讲放在今天算不上什么,无非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对生活在北京的小家庭的小市民生活,无非就是家长里短。故事是由小林排队买的豆腐忘放冰箱展开了,一开始就说明这些都会是一些小如芝麻的事情,小林老婆调动工作,孩子上幼稚园入托,老家来人,小林帮以前的同事卖鸭子收钱,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中也穿插了些人情事故,如此而已,但生活无非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而小说中也暗指当时的收礼成风,以权谋私等不良社会风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一地鸡毛》可以看成是80年代初期成千上万个家庭不同生活的缩影。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经典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看他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虽然多了一些时尚的元素在里面,可是他的写作风格还是大抵如此,感觉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而他现在的作品也经全然没有他有写《一地鸡毛》时的那种人文关怀,的对于低层人民的生活只停留在了表面。可能和现在刘震云身份的变迁也有关系吧,当年相信他写《一地鸡毛》的时候可能一如他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刚刚从农村转为城市人的开始,所以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一针见血。而现在的刘老师是知名作家,编剧。现在过的生活和所入社会地位已全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了。

读他的小说和读余华的小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总之感觉《一地鸡毛》所要表现的东西更加直白些。所要表达的意图更为直白些。

一地鸡毛读后感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所写的,也只不过是生活中再琐碎不过的事,单位分裂,小林家的豆腐馊了,为了买单位的大白菜可以报销,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买鸭子被单位发现

正所谓人本就是社会的人,一旦过上自己的生活,真正融入再普通不过的市井生活,人也在所难免的会变得世故,作者刘震云以小林家的豆腐馊了为开头,就是在将读者引入市井,有些自恃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曾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也开始因为生活的烦恼而变得圆滑,为了调动工作,小林和妻子开始四处找关系,送人的可乐没送出去后感到窝心,也为花钱感到心疼;从前文静而又不爱打扮的妻子也变成了半夜偷水的人。凡人无小事,虽像豆腐一样,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市井家庭来说,调不调动工作,送孩子去哪个幼儿园都是大事,或许与伊拉克战争,苏联解体,金融危机相比,这些根本不值一提,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些所谓的小事,轻则关系家里的经济财产问题,重则决定家庭的命运,可见治理家也并非易事。

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作者并未用到过任何文艺的辞藻,为花了钱感到心疼,对门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能帮忙的先说不能帮,好办的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犀利地反映了一个世俗化的小市民心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艰辛与无奈,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卑怯,以至于放弃自我。小林也曾有过宏图大志,但后来却觉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星辰ww)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像一地鸡毛一样卑微的小市民,一地鸡毛一样卑微的生活琐事,看似微小,但也并非无关痛痒。

《一地鸡毛》读后感


这部作品是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该书以世俗化的平易语言,以生活流式叙事结构描述了小林一家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虽说讲的只是些许生活琐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与理想相遇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会的时候还是一个颇为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边幅,也不懂得官场上、社会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后,他发现别人都升职、有房子、有钱的时候,他却还在原地踏步,本来他还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终也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帮着曾经是一个诗人的同学卖白板鸭。

他从有理想有追求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愿送礼到最后自己也享受着查水表老头送来的微波炉,在《一地鸡毛》中,完成蜕变的不仅是小林,还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温柔婉约的女大学生变成偷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琐碎和重压,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他们那时的梦想磨得粉碎,生活中无非剩下好单位、与保姆的冲突、买菜、给女儿找好学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都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看到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而不至于趴在那一地鸡毛上。年轻的我们仍会嫉恶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们也会义愤填膺地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事,即使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于拙劣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幼稚、天真,那同样地,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投机取巧。我不敢说哪个高尚哪个卑鄙,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变成那一片黑压压的蚂蚁中的一员。

如果做不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我宁愿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不愿那世俗的外衣那么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来无谓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这样的人整天在一地鸡毛里面挣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也不过就这样地淹没在世俗中,也变成了那千篇一律的黑压压中的一员。

读《一地鸡毛》有感


读《一地鸡毛》有感

人若会自我安慰,也许会少些烦恼。人若太会自我安慰以致自我放纵,那也许就会变得有些面目全非。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是爱怜自己心疼自己的,所以在这个现实到冷漠无情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是一撞南墙就回头,一被蛇咬就处处小心翼翼连井绳都怕的,有些甚至是尚未被撞被咬就小心做人的了。《一地鸡毛》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女主角们,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配角们,甚至是涉世未深读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呈现出在这片土地上流于世俗的倾向。

小说中对小林老婆小李结婚前的样子有过详细的描写,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文静的、眉目清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可是结婚后的小李呢?计较丈夫买的豆腐馊了,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晒晒;背地里说小保姆的坏话,猜疑邻居印度女人,脏话也一个一个落落大方地从嘴里蹦出来;暗地里偷水,一滴一滴滴答不出内心的羞愧。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怎么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作者如是写,我们是不是也会心一惊,回望自己走的路?会不会发现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可是,这一切的变化由何引起呢?

其实,小说中也有回答。老婆偷水,小林也觉羞耻,三日后停止。老婆细数保姆差错,小林也会细想到小保姆的不容易。小时候受恩于老师,一直牢记在心,老师来访,小林也知人应报恩。可见,我们活着,并不是只是无情自私,人性深处也有善根。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不得你自命清高。老婆换单位只能找人帮忙,孩子上学你得想办法,别人家长送礼,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于是,妥协了,流俗了。该求人的求人了,你不求自有人求;该送礼的送了,你不送自有人送;该像个世俗中人的就流俗吧,反正大家都如此。多好的自我解脱,就这样在自我安慰中流俗了。

然而,人有时候又是清醒的。夜深人静时还会反思自己的不对,遇见老朋友时,还会回想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葱年月。在街上碰到小李白,小林也是马上就问你还写诗吗?,不想遭到同学一阵嘲讽还觉有理。狗屁!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是啊,你还写诗吗?你还是那个曾经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吗?狗屁!既然连诗人也堕落为卖鸭俗人,那我们这些平常之人更应顺应生活之流,甘于油盐酱醋的平庸之中吧。小说后半部分老婆沾单位头头小姨子的光而有了便捷的班车,孩子因陪读而上了别人单位的幼儿园。小李同志开始还生气地抱怨,本以为是领导的关心结果是沾别人的光。小林找各种理由安慰着生气的老婆,就像是给自己向现实妥协找借口一样。当同样的事情再落在孩子身上时,也是生气愤怒后该怎样怎样。为什么不反抗?既然尝到了低头受惠的甜头,那自觉颜面受损时自己安慰安慰就好了吧。

小说的点睛之笔莫过于小林家第一次接受别人送的礼,一个价值不菲的微波炉。开始夫妻俩还觉得不好意思,最后一想到微波炉能带来的好处也就乐滋滋的收下了,还认为生活自此改变了。如果说之前换单位,孩子入托等事是迫于现实规则,那么现在不在幼稚,已经成熟的小林也开始主动地利用规则了。生活就像一出戏,在不断地练习中教会戏子们以牙还牙的套数。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作家池莉说过:现实是无情的,它不允许一个人带着过多的幻想色彩。??那无边无际的事务,琐碎、浩繁的现实,差不多能够淹没销蚀一切。在它面前,你几乎不能说你想干这,或者想干那,你很难和它讲清道理。生活,何止是烦恼。如果说小林一行人与理想的背道而驰是因为流俗从众,那么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毕竟,人是社会动物,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细细算了下,这篇篇幅不长的小说里包含了看病难,就医难,攀比心态,找关系走后门,玩忽职守,城乡差异等众多问题。从1991年小说发表到今日,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好好解决,有的甚至呈现发酵状态。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也能引起人们深深共鸣的原因之一。

小林家也算得上中层阶级,在其下的还有生活更加困苦的底层人民。比如北京井底人王秀青,当新京报的记者问他住在井下是否有尊严时。他说:尊严?分对谁讲。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2008年,我在路边擦车,城管把我抓走,把狗从笼子里放出来,把我关狗笼子里,我是想要尊严,那时还有什么尊严呢?我们活着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包。在小林想像那个富豪一样好好招待老师时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如何获得?这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劳动你创造的价值,还倚赖于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

小说中矛盾的症结所在正是权力的滥用。如果想要办什么事,要么你有权,要么你用人情或金钱来换取。在妻子吵闹着要换单位时,小林想的是我们都无权无势,两眼一抹黑,哪个单位会要你?最后只好找关系送礼。在孩子入托问题上,小林夫妇因为手中没有掌握权力而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对门邻居印度女人同样手中也没有权力孩子却照样能够入托,这其中最大的奥秘就在于印度女人那个出入神秘的富有丈夫。一个人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来掌控这些需求的权力也是细碎的。小权利的分散让人们没有了对犯罪违法之类的恐惧,也就堂而皇之的用其为自己谋利了。当人们在生活中领教了这权力的厉害,也学会了利用自己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人情世故也由此产生了吧。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四: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两天看完了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36万多字。期间还上了一天班,采访了一个画家。

一个长篇看得这么快,说明一件事:读着顺。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让我想到更早时看沈从文的散文集。都是乡下人的故事,是中国本土的故事。

还让我想起看过的池莉的一些市民小说。

往前再扯一些,明清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人自编的故事,一说一整夜说者和听者都不愿睡的故事。

遗憾的是,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一些故事,热闹,中间透出些人间的一些小道理或者说貌似大道理的小道理。

如此而已。

可以说,刘震云、余华这些人的小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像模仿马尔克斯的莫言写得像马尔克斯、模仿卡夫卡的残雪写得像卡夫卡、模仿博尔赫斯的格非像博尔赫斯,这些中国作家像明清话本、民间说书艺人的“书”(其实是植根千年的一种变文),像接近大师的沈从文等人。但这些像,意义都不大。

采访中接触的画家常爱讲一句话:画得跟自己的师傅一模一样,注定你出不了啥名堂。或者:画得跟齐白石一模一样,注定成不了大画家。

想刘震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写至今已逾20年,写得很苦呵呵的,没改调子,属于画得自己跟自己一样。虽被 冯小刚罗摩李敬泽等夸过许多次,但何时能有大突破大出息?就这本长篇来说,仍看不出迹象。

篇五: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国母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 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篇六: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总起来说这本书很不错,很有思想的一本书,把现实世界刻画的有棱有角。

一开始上手这本书,感觉各种姓,看来作者一定研究过百家姓的。文章的前半部分让我没有找到感觉,中间很好。着重刻画了“说话”的魅力,能够说的上话,便是一种沟通。很多悲剧都是从没有沟通开始的。

可能是我的人生涉足比较浅,所以都书中的人物杨百顺以及牛爱国的生活感到累,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或者说拿不起来。人生在于什么,平平淡淡的人生,需要我们去丰富,只要不后悔就可以了。

书的内容涉及方面太多了,还需要多看几遍才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