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曾国藩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1500字

曾国藩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曾国藩,一名出将入相、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连毛主席也曾评价: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读罢隐卷,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总是想着精忠报国。当他居丧在家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虽然想要保卫国家,但他正处于服丧之际,如果贸然出山,就是不孝,将会骂名留世。自古忠孝两难全,国难当头,曾国藩既想捐躯赴国难,又想表现自己的尽孝之心,只有久久踌躇,深感进退两难。

而当时的曾国藩只是一介书生,对于兵法、列阵、行军等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虽然行军打仗对他来说是困难重重,他自己也是再三踌躇,但他最终还是克服困难,组建湘军,并亲自奔赴战场。当他带领军队讨伐太平军胜利后,朝廷开始处处针对他,但他没有拥兵自重,而是裁军自抑,持盈保泰。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为了国家、百姓,曾国藩委曲求全,即便是放弃自己的声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举动,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曾国藩做到了,这完全是出于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啊!

从无到有,曾国藩不仅创建湘军,还建立了湘军水师。面对强大的太平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曾国藩不断吸取教训,改变战术,从不屈服。不仅如此,他还继续创建淮军。可见其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平定了起义,曾国藩大力发展洋务,可谓打破清代闭关锁国状态第一人。开设铁厂,制造轮船、枪炮等先进武器,曾国藩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的自强不息,保留了晚清的最后一点生气。

曾国藩从修身做起,他提出慎独十二课,每天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于是,他改掉了暴躁的坏脾气,变得处事圆滑;他改掉了恃才傲物,变得谦恭有礼;他摒弃了内心私欲,变得不贪念私情

正是自我改进的点滴汇聚,使得曾国藩成就了最后的成功。

其实,(星辰ww)曾国藩何尝不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他的赤胆忠心告诉我们:在任何外界压力下,都要以大局为重;他的自强不息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应百折不挠,永不退缩;他的慎独自省则点醒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完善自身。

学习曾国藩的立身之道、做人之道、治国之道,反思自身行为,我获益匪浅。努力成为曾相这样的国之栋梁,当是我毕生的追求。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一)

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一性一,固执,敏一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一毛一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一性一,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二)

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一性一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峻、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一爱一而不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一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一精一,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一精一湛。曾国藩就奏请政一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一精一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一精一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一精一益求一精一,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一精一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有困难时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的时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对,用积极的思想去面对,用积极的行动去解决,才是正道。

四、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曾国藩面对自强与逞强,是这样说的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一个人自强体现在一种强毅之气,逞强却是一种刚愎自用的强,自强是自信、宏大、柔韧的坚强,逞强是虚张声势、浮躁、懦弱的强。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人的是一种自强,而有的人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见利忘义给人就是一种逞强,逞强的人心中充满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强大;逞强的人生怕他人说自己不行,极力掩饰自我的空虚,自然就给自强的人带来麻烦,这种人格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现,要改变就需要从自我修养方面历练自己。

曾国藩用自己的经历真正意义上践行了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国藩身上的众多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

曾国藩的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再开发再挖掘,他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典故就是告诉我们面临困兽般无法解脱的困境应该怎样做,只有坚持就会取得成功会使你的人生迈向了新的台阶,事业取得了更大的辉煌,人生臻于尽善尽美。

任何成功都非偶然因素的巧合,无论从文化结构,人格力量上面,都是长期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努力中得来的。一事一时的得失成败由于偶然事件的存在,其特殊一性一或许过于明显,但一个趋势及一个思维循规律的发展,便是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们每天读一点儿曾国藩的智慧,汲取他做人、为官、用人、修身、治家、养生等方面的营养,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一供可资实践的宝贵经验。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三)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一爱一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一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字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一浪一费时间,一浪一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一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一爱一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一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一陽一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一爱一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着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书生门第家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欢迎阅读。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一)

晚秋午后,倚窗而坐,细品唐浩民先生大作曾氏国藩全集,擎手徐徐合上其中之一季——血祭篇。伏案而瞧窗外,忽见一片黄叶飘摇中从枝梢坠落,内心汹潮迭起,慨叹万千。

此慨叹细思之,接三处为其源,一谓之当下之时局,二谓之清廷及官员,三谓之太平天国之义士。

首谈当下之时局。清自康熙以来即以闭关锁国之政策示于世人,待之乾隆朝更盛,帝每遇外使朝觐,即以天朝上国,物阜人丰自诩。管窥国际之局势,兼之官宦、国民皆以龙马精神之气态:毋庸与外界沟通,泱泱大国自可富强于世界。熟不知,欧美诸国假二次工业革命之机,遽以在科技之界胜我十余百倍,而国人不自知也。待嘉庆、道光之勤政,屡有外族来犯,吾朝之技落之于万八千里,望其项背而不能,加之八旗兵役之徒,久不操练,纪律败坏,焉有不败之理也。遂慑于外族淫力,与之签订数款之约,以致民不聊生。值此民怨骤升之际,洪杨以教会之理愚于众,谓之挽众生于水火,于是揭竿而起者数月达至万众。至咸丰朝,攻下南京号之以天京,洪自立另朝而与清廷抗礼。基于各处旗兵、绿营不堪一击之颓势,道光、咸丰之朝特准各地设民团以正其统治,曾氏国藩之属出世,皆假于当下之时局,乱世出英雄,不可不谓之理也!

再论清廷与官宦之属。彼自洪杨内乱兴起之时,并着外患屯于国界,亦识局势之大危也,然较之统治之干系,遂取安内而后攘外。于是乎,朝野上下,不论保守、激进,皆以除洪杨叛逆为首任,国藩出于此时,值母丧去职守孝,以其人品、才干闻于湘省。洪杨起事以来,湘省各处接连告急,巡抚张亮基以恳切之心,加之以左宗棠季高之妙计,陈敷、郭嵩焘之礼请,曾涤生遂授命于危难之间,出纆山组织湘勇,以抗洪杨之乱。曾涤生国藩者,其人品堂正、处事谨慎、待人和善、善于用人,有阅《曾国藩家书》者亦可细知,论文采更是斐然,曾师从唐鉴,究涤生致仕,虽拜中堂穆彰阿,然观其官途后遇,不可不叩恩于师门唐鉴,唐鉴以其一世之名荐涤生于咸丰帝,并赠之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条幅以勉之。国藩亦以此为为戒,谨记于心,忠于君主,兼之塔奇布、胡玉麟、罗泽南、康福等数士从旁协助,数次胜于洪杨之军,而各旁亦赐赏颇丰。然终因朝中、军中延出陈启迈、邓绍良、清德、鲍起豹之宦途匪类,致使其数万湘勇四败于翼王石达开、石祥祯、秦日纲、康禄之手,其自身亦多次犯险,虽终究化险为夷,但与其身心已有大创。曾涤生仕于清廷败类当道,官场尔虞我诈,贪贿成风之际,妄以己力而改败局,实不啻于以卵击石。然撇开其愚忠之心,反视其值母丧、父丧之际而犹思报国之心,不可不值得赞焉!

后评太平天国之义士。洪杨创天朝之制于清廷内忧外患之际,本欲解万民于水火,自洪秀全金田起事以来,创《天朝田亩制度》,视四海民众如兄弟姊妹。创制之初,可谓一呼百应,杀贪官、解饥荒,不可不谓之真义士。然观其后为之事,进天京城仪仗之豪华,趋之竟达数个时辰。占天京后,洪秀全耽于酒色,不问朝政,初心已改,唯取乐是其根本也。纵观其因而致后来天京内乱,翼王、燕王所创之军事巅峰顷刻间毁于一旦。虽于后日起用李秀成、陈玉成之新秀,然溃川已成,角堤无碍,天国政权难抗中外联合之强势,而难逃败亡之厄运。呜呼,以愚昧之民众而妄图国民之整体勃兴,实可谓揠苗助长,难成大势,亦难出成也忽焉,败也忽焉之史学怪圈!

后戒:余生观此书,宜抛其历史之纠葛。况此书多出自野史,与正史相距甚远。然吾应习书中人物之人品、才识、统帅之能,记其景秀之语,而莫迁之于功过是非!

辛卯年十月图书馆记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如果曾国藩没决心,那他就不会成为清代的著名将领。

我要像曾国藩那样孝敬父母、有决心战胜困难。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世无艰难,何来人杰?,这样,我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曾国藩孝敬父母、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三)

11月某日网上看见消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新推出唐浩明《曾国藩》全集,是唐先生唯一自己作序并重新校对的全本书,另外湖南朋友近期微信圈晒唐先生,于是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套。此书热时,买过若干套(自己看和送友人),也读过两遍。收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第一本,到是有序,是为短序,所谓全本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河南人民言过其实了,不过书的质量和纸张不错,拿在手中阅读的感觉很好。

近几年有幸加入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湖南微信朋友圈,先先后后与若干位湖南人近距离接触,前年也深入了一下湖南。湖南人的确性格鲜明,人才济济,和我们陕西人似乎有相通之处,区别可能在于一个受古风影响多一些,一个受近现代影响多一些。由于朋友圈的关系,或许是有相通的地方,想带家人或与三五好友去湖南游历一下竟成了我近两年来的心结。

曾国藩,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社会精英,正常情况下行走朝廷、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毕生追求。可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期,成就一番事业是他们内心的呐喊,但身处乱世,世风日下,社会腐*,朝廷岌岌可危,潜规则盛行,想做事无事可做的无奈、苦闷,成就一番事业过程中的激越、纠结、挫败,做大事不拘小节不拘手段的气魄,对改朝换代内心深处的挣扎,一个个鲜明特点的人物,在唐先生穷尽八年的书写下,一本丰富鲜活引人入胜近些年难得的好看的大气的书出炉了。

再读‘血祭’有以下几处印象深刻,一是对左宗棠这个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助张亮基守长沙巡抚衙门中的洪门宴一节中不多的笔墨,便使一个活生生的左宗棠跃然纸上,让我觉得有身边熟人的影子;二是世无艰难何来人杰一节和之后两节,把曾国藩出山前的纠结顾虑描写叫一个透,今后谁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看看这三节,会大有收获的;三是对塔布齐、康福、彭玉麟的使用,对罗泽南金松龄青麟的处理,与刘蓉的相处,皆是经典之处。另外,有几句话印象深刻,如: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读书人附逆匪,则匪逆有可能成大事——。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