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我与地坛读后感1800字2024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800字2024。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我与地坛读后感1800字2024”,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午拿到书,我就利用午休的时间,迫切地看完了第一章,或许看过第一章后,我更能理解你所说的缘分的力量,说白了,就是上天的安排。

史铁生在那样张狂的年纪,突然失去双腿,是多么地难以接受事实。但是他遇到了地坛,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他来到地坛是一个偶然,或许他有千百种可能,那一天他去的是别的地方,但他摇着轮椅进入的是地坛。或许这就是一个多么令人满意的一个上天给予的安排。在荒败的古园中,令他看到的却是一个万物竞生,生机盎然的场景,那古园似如冷酷的现实,竞生的万物给予了他启发。每种生命都有他存在的意义,生命因经历的不同才彰显出活着的伟大。难以想象那一天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从万物得到的的启发给他当时的心里带来多大的慰藉。这就是机缘,命运。

读着读着我怎么就有点儿自豪呢,我在刚入高一时,竟会有与作者如此相似的看法。那时,我爸突然在工作意外事故中,失去右手四指,当时爸爸刚过了四十岁生日才仅仅不到两个月,他正直壮年啊,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干劲十足的年纪,他是一家的顶梁柱却突然失去劳动能力。那时,我是多么的不能理解命运,我甚至憎恨这个世界的不公,为什么要在我们本不富裕的家庭再雪上加霜呢?有一天,我想出了安慰自己的一个假设:假设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完美无可挑剔,也就没有了区别,那这个世界会是多么的苍白和乏味。那样的话,结果我想会更糟,人们绝不可能像这样有意思的活着。上天总是会选择一些人,给予他们与众不同的故事,而选择谁?给予他怎样或幸福或凄惨的故事?是未知的,是没有刻意安排的。而这一次他把这个故事降临到了我爸的头上,我爸也就拥有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生,我也因此而不同。(星辰ww)想到这里,那时的竟会感谢这样的安排。在我那样叛逆的年纪,抽烟,谈恋爱,泡网吧,打群架,却从此改变了。我学习的动力突然变得那么强,记得入学我是全校第120名的成绩,差点连实验班都没进,我在第一次考试考了47名,第二次就是26名,之后就一直在20名上下徘徊了,甚至还考到全校第11名,高考全校第九。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都算不上优秀,但当时那样的进步,却是别人所没有的。而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爸是因为我要读高中,消费增加,换了个挣得多的工作,不到两月然后遇到事故的,我要靠学习上的努力来报答我爸!

对于当时我爸的事故,更不能理解的还有我奶奶,她不能理解的,是因为上天为什么给她那么多的灾难,到老了也不能享享福。20多岁的时候,她生的前两胎女儿相继病亡,然后在她40多的年纪,正值20岁的二儿子(我的二爹)突然在煤窑下被雷管炸死,不管是我奶奶讲,还是村里的人跟我提起,都说我二爹是我爸他们弟兄中长得最俊,最勤奋的一个。在他出事前不久刚有人给介绍了媳妇的。我后来听说,那时,奶奶好好一个人突然就不回走路了,大概这件事在她心里造成的痛苦只有经历过这种事的人才会知道吧!然后又在她60岁刚出头,早早地失去了老伴儿,(我爷爷是得胃癌去世的,死时也仅仅68岁,跟他一般大的老人,有的去年才去世,而他,我尚未出生,其实确切地说,我爸妈尚未结婚,刚谈上不久,就早早地走了。)然后这次又在奶奶快要80岁的时候,我爸爸遭遇这么严重的事故。我记得那是一个明媚的下午,奶奶趁着光线好,在刚收的豆子里,捡出没筛干净的小石子,我在旁边跟着做,那时,我奶奶刚知道我爸出事不久,她跟我说,为什么别人家都好好的,咱家就要经历这么多的不幸??。还记得她说着就泪眼满眶的样子,我用我的假设安慰她,她也稍微能理解了。奶奶是个文盲,但她特别相信知识,看重有知识的人说的话,当时我在读书,我说的话,奶奶是特别认同的。其实她遭遇的不幸,我知道的,并不只这些,还有很多家里人都跟她隐瞒了,比这更严重的更多,我二爹当时实际上被炸得头都没了,他的下葬家里人没有让她去。还有今年,得了乳腺癌已经三年的我大妈,在4月份,年纪轻轻抛下一个已经28岁还没有找到媳妇的儿子,还有患有糖尿病多年的大爹走了,这些家里人都向我奶奶隐瞒了。我奶奶特别信任我,我大妈得病是知道的,后来病情恶化也有人走漏了风声,所以我们祖孙两在一起的时候经常问我,你告诉奶奶,你大妈现在怎么样了?我一直想方设法地往好了说,什么现在科技发达了,不像我爷爷那时候了

今年暑假回去,大妈已经走了,我奶奶又问起,我很自然地就隐瞒了,她相信我。她不知道更好,能健健康康地多活几年是我们全家人的福。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1600字2024


在第四遍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决定写下这篇读后感,但是笔下苍白俗套的文字绝不足以表达我内心全部领悟。

前三遍读这本书,每每都是抱着同情的心理,读到的都是史铁生命运里的苦难。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应该算是上天把一个人给遗弃了吧。初中课文《秋天的怀念》里也曾提到过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眼里甚至容不得北归的雁阵,容不得李谷一甜美的歌声,容不得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也是他对人生最迷茫的几年。忽然就觉得自己如同不知为何要来世上的小昆虫一般。直到他遇见地坛,一个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塌,雕栏散落的地方接纳了同样失魂落魄的一个人。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个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了,我就摇着轮椅到这儿来。有时他在园子里一就是一天,地坛的每一颗树下,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车轮印。他观察园子里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人,观察草木昆虫。他想到自己的不堪,也怜悯别人的不幸。他甚至平心静气的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的想关于死的事。一个双腿失去自由的人,内心该是纷乱复杂的,或许只有在地坛的荒草颓墙旁,他才能真正耐心的去注视落日余晖照亮世间每一块坎坷,去聆听雨燕把天地叫的苍凉,去窥探自己的灵魂以及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且不被任何人看见,不受任何人的打扰。

可是命运不会让一个人失去所有的东西,他拥有母亲最深沉的爱。正如文中所提到我每一条轮椅的车辙里都有母亲的脚印。而母亲一直都跟在身后远远的地方看着儿子。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也知道不该阻止儿子独自扶着轮椅外出,但是儿子扶着轮椅拐出家院后,剩下的就是母亲整日的担心与不安。于是她选择远远的跟在儿子身后。而儿子曾为了内心不知从何而起的自尊与倔强,曾在隐蔽的角落里注视着母亲为了寻找自己而焦灼的奔走着,却不叫她。也终于有一天,在母亲逝世后的某一天,作者忽地想起自己曾经那股倔强,而如今只给自己带来痛悔。他终于彻悟,孩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要加倍,母亲愿为孩子承担所有的不幸,但是看着孩子被苦难折磨却无能为力,这样的母亲的确是活的最苦的母亲。作者在《合欢树》里写母亲鼓励他写文章,学写文章后,在暴怒无常,埋怨上天的日子里好像也算是找到了精神寄托。可是当他第一篇小说发表后,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而这时他才将母亲的爱在内心里渗透的深彻。

第四遍读《我与地坛》,读到作者双腿残疾独处地坛的时候还是会同情,读到写母亲的部分还是会流泪。但是这一次更多的注意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领悟到生命不是由生到死,漫长的几十年光阴怎么生,最后选择怎样死的问题。而是人在生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里的变化。比如初次进地坛,他只是无处可去逃避现实,可是长年累月的穿行其间,最后这里成了人生中最挂念地方。那里曾遇见的人,一对夫妻从中年到暮年,从幸福的相互依偎,到步履蹒跚的相互搀扶。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经常率xing的在一处墙角唱着歌,在文化大革命后自由的唱《货郎与小姐》,可是从某天起,园子里再也不见他的身影,作者推测小伙子应该是考取了专业的文工团,不好抛头露面了吧。也在园子里遇到过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疾的女孩,不过作者觉得自己比她幸运,因为她是精神残疾,头一次怜悯除自己之外的人,也学会思考健全与残疾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了残疾,健全或许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明白自己残疾的shenti里可能有上辈子的罪孽,也有今生的福祉。

也慢慢的明白死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夜晚听见悲怆缠绵的唢呐声音,而他相信,这回旋飘转而亘古不散的声音总有一天也会喊自己回去,现在急不得。但是生命的长河永流不息,一个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如同太阳,每时每刻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步步的从生命黑暗的地方走向生命的光亮的地方,母亲叮嘱他要好好儿活,他也就一步步扶轮问路,与生命里所有的景观,所有的际遇相逢,过活,然后阔别。

《我与地坛》读后感1300字2024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翻开《我与地坛》目录的第一章的简介。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咀嚼的地方。

也许是高一的时候学过《我与地坛》的缘故,我最感兴趣,同时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母亲怀念的部分。以前读《我与地坛》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史铁生驾驭文字的能力。特别是书中对景色的描写,足以让我模仿着去准备高考作文。那时我觉得这篇文章真好。这样的感受也许就是一个高考生的心里话。

前几天再读《我与地坛》最震撼我的是作者字里行间对母亲的怀念,作者那种情感的升华。

我们无法想象作者在他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的残废给他带去了多大的打击。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候,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我不能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那种痛苦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可是怎样的痛苦在作家史铁生身上竟然发生了炫目的彩光,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摇着轮椅去地坛,就像往常一样。只是再也没有那一个一直在家门口望着他离去背影的人了,再也没有在家焦急不安等他回来的人了,再也没有人会去找他了去地坛,作者不仅仅是去打发时间,因为那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在那里,有母亲的画面。在那里,作者思考了两个问题: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他感悟了我残废,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想到自己的母亲,他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的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我不得不感叹母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也许就成就不了这样的作者的成功。如果说母亲的爱,没在坐着的生命中出现,也许作者也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然而那些作品会显得少了一抹色彩。因为作品缺了一种爱的调剂母爱。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所以才会有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经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就因为有了这关键的第一把种子,那些地坛里的人一对老夫妻,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他们给了作者的是无数次的鼓励和感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像一滴滴无比珍贵的水,浇灌在作者心灵的土地上。滋润那颗种子茁壮成长。作者也正是从那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里处处是人生哲理,它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考人生。所以每次读《我与地坛》我总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同时我也会反省自己。当今条件下,我们的成长环境较旧时好多了,但工作事业上的阻力仍是难免的。在任何时候,想不克服困难而成就人才都是幻想。

付苦心,走苦路,苦点怕啥,酷劲,终成乐境。在良好的环境中我们不能放松懈怠,消磨意志;恶劣环境下,我们更应迎难而上。

在这条战胜困难的路上,也许会很艰辛,但只要坚持走下去,我们就是赢家。因为我们战胜了自己。而且不要忘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你爱你的母亲。是呀,这样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会变得不那么可怕,要相信爱你的人能让你战斗力倍增。

《菊与刀》读后感1800字2024


初次了解到《菊与刀》的相关内容,是在高中时候阅读了一个作者关于日本的一本小说。他在其中描述了一个,迷茫而又果决,脆弱而又坚毅的,自我矛盾的日本武士形象。这引起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这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岛国,他的民族文化中处处可以看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却又和中国文化有着格格不入的冲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度?又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菊与刀》。

《菊与刀》可以说是日本学的鼻祖,这本书的缘起非常有意思。珍珠港事件之后,美日开战,美国人意识到对于他的敌人的精神层面了解极少,这会让他无从判断敌人下一步的行动,在外教战和心理战方面举步维艰。就像是在跟外星人作战。你对日本人喊交枪不杀,日本人却会顶着子弹冲上来,反正他都准备好了要切腹自杀了。于是美国政府委托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女士分析日本的民族性。之后她写出了这本《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就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客观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菊与刀》中花费了很多的篇幅讲述日本人心中的大义,在日本战败之前,武士所追求的最终大义就是效忠天皇,天皇是神一般的象征符号,是圣人,人人都必须无条件的对天皇尽忠,事实上,在每一场日本内战中,对立双方打出的都是天皇的名义。这样一种忠,具有极高的强制力,对天皇的代言人尽忠,也就是对天皇本人尽忠,忠心的最终目标就是天皇,哪怕服从的其实并不一定是天皇的命令,这样一种忠极高的增强了社会各阶层的秩序。书中有一个例子,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位军官带队出发时,下令未经他的许可不能喝壶中的水,日本军队训练非常强调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持续行军五六十公里,那一天,由于口渴和体力透支,有20多人倒下,死亡五人,检查他们的水壶,滴水未动。军官下答了命令,他是代表天皇下旨的。

这样一种忠不得不说是一种愚昧。可是它也使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也是日本军队会在枪林弹雨中悍不畏死的直接发起冲锋的原因所在。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忠,当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时。世界亲眼目睹了忠的不可思议之威力。在天皇发表投降的讲话之前,激进的反对者们包围了皇宫,试图组织诏书的宣读,但诏书一旦宣读,他们全都服从了。所有日本军队立刻停止了抵抗,一周之前他们还在不惜捐躯,号称要举国玉碎,一周之后他们就变得十分温顺。在战败之后,天皇从神坛跌落,民众失去了他们的最高信仰。现在的日本民众还信仰什么?是个问题。

在有的时候日本人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他们有他们特殊的情理,武士对于他们自己的尊严看得尤为重要。如果你帮助了一个落难的武士,但是武士却将你当成一位弱者,那么这位武士要么心安理得地接受你的帮助,把你的帮助当成供奉,要么把弱者对他的帮助当成他的耻辱,甚至杀人灭口。在天皇颁布废刀令之前。武士的地位尤为高尚。

武士刀作为武士的象征。也直接象征了武士阶级的尊严。在以往武士往往靠墙左边行走,这是为了避免两位武士走在窄巷中所配的刀相撞,触碰别人的武士刀意味着严重的挑衅,这两位武士甚至可能拔刀相向。我觉得是这种极端的尊严,维持了日本社会阶级的稳定,但也是日本人变得偏执。在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位武士甚至可以酌情原谅杀人犯,但是对他的讥讽是没有任何借口原谅的。这也是罗生门中那名武士为什么会撒谎的原因,因他没有打赢一位地位远远卑贱与他的强盗。这就是日本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情理,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和中国中正平和的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日本人深深压抑着的欲望。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被长辈以严格的要求教导着。他们的教育极为保守。这样一种深沉的压抑,没有释放的地方。可是在成年之后,一瞬间整个社会的各种层面都对他们开放了,这样的教育导致的就是在深刻的压抑之后的欲望的极度放纵,这也使得日本人看起来很疯狂,甚至可怕。还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人独特的死亡观。这是一种极盛而衰的生命观。譬如在樱花盛开最为繁盛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凋零的时候,这也是它最美的时候。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十分淡然,无论生或者死,都是美的。活人与死人,可以达到一种至美的和谐境界,就像《入殓师》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死亡的静美的理解。

在如今,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无疑与书中所写的又发生了一种变化,菊与刀所代表的事物在当今又还存留下什么?

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


依然清晰的记得简爱说过的那句话,"我一生下来,父母就给了我一个内在的宝库,就算我一切外在的欢乐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或者要靠我付不起的代价才能有幸获得,我都能靠它继续存活下去"。是啊!她没有美丽的面庞,长相一般,孤独无依,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且极易发怒,爱记仇,她确实有好多的缺点,在丽特夫人眼里,没有比她更坏的孩子了,但那时的她毕竟是个孩子,被冠以那样的恶名,加上骨子里的自尊,让她觉得在众人面前,它将永远抬不起头来,于是,她想反抗这种不公平待遇,换来的却是对她更为严厉的惩罚,而她,也彻彻底底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坏孩子"。然而,曾经这个众人眼里的怪物,通过她坚韧的性格,以及自尊、自爱,终赢得身边人尊重,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实,自出生,我们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宝库,那里隐藏着未被激发的可贵品质和一些潜伏着的缺陷,而我们,要学着去挤掉缺陷,让人生更加完美,让宝库更加充盈。

在盖茨海德府的那段日子,简爱宝库里的东西真的不多,那些可贵的品质也未被激发,因为没人在意她,偶尔贝茜会安慰她,这已经让她很高兴了。她想要去爱与被爱,可现实却让仇恨环绕着她,当她忍无可忍,指控和恐吓丽特夫人的罪行,无所顾忌的由自己的怒气发作时,她第一次体会到复仇的快乐,就像那甘醇美酒,入口温暖,而后的心酸辣人,让她有种饮鸩止渴的感觉,她才深刻体会到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别人,又被人嫉恨的处境是多么的悲凉,这时她宝库里收获了同情、包容。

离开盖茨海德府,那段在劳沃德的十年漫长岁月,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难得的知己-艾琳邦斯和坦普尔小姐。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她的缺点一点点减少,宝库一天天富足起来。当她极力不去回忆自己的过去,想要重塑自己在劳沃德的形象时,不自认为不堪的过去却暴露在众人面前,她环抱双臂在清风中伫立,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该怎么办,对于如此看重尊严的她,却被当众羞辱,她有多绝望啊!她不再奢望会有同伴愿意和她玩,是艾琳斯邦,她告诉她,"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你坏,都恨你,但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道你自己是清白的,你就会永远拥有朋友",坦普尔小姐则当众还她清白,她们让她的宝库里增添了爱与被爱,同时让她明白自尊自爱,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很短了,用它来记仇恨,岂不是用错地方了"。离开劳沃德,曾经的冲动已经平息了,也许长期受规章制度的影响,她更谨慎了,现在,她已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文雅之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一手好琴,会画画了,她已经自立自强了。

离开了劳沃德,开始了她另一段新的人生,在桑菲尔德府,她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罗切斯特先生。对于这,她自认为没有未来的爱,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也许受到劳沃德的影响,在爱面前,她显得过于被动了。她曾说过,"他(罗切斯特)性格的各个方面我都研究过,好的、坏的都有,权衡两者,来做出公正的评价,现在,坏的方面我看不到了",这分明是由喜欢到爱的过程,因为喜欢才会关注,因为爱才会包容,可她,太谨慎了,当她得知他的妻子还活着,在聆听他的过去时,她又在想,"假使我忘掉自己的尊严以及曾经灌输给我的关于尊严的教诲,以任何借口、任何辩解或受到任何引诱,去学那几个姑娘的样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现在这种亵渎对她们的回忆的相同感情来回忆我",这一可怕的想法在她脑海里不停的闪现,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他的过去,她没有坦白,选择默默地离开了。

三年后,她带着她的爱重新走进桑菲尔德府时,那里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妻子死于大火,而他,为救她,双目失明,右手折断,而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简爱》的结局是美好的,她的一生是她内在宝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苦短,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去感受爱与被爱,用爱去包容他人。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我喜爱主人公的性格。简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小受尽磨难,但她并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当她的表兄殴打她的时候,她敢于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她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在里德太太家,她受尽了歧视与屈辱。但她并没有崩溃,她在磨难中学会了坚强,她不会轻易地倒下。她那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我很赞赏。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她那倔强的性格,她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她不会向生活低头。她这种性格正是我喜爱的。

围城读后感1800字2024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大概是钱老书中最闻名的句子,将婚姻与围城作比,何其贴切。难道仅仅是婚姻像围城吗?不是的。书中体现的也远远不止这一点。家庭,事业,包括主人公的内心,都是一座又一座围城。它们有大有小、层层叠叠、曲曲绕绕,世间百态人心变幻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狗缪?hellip;乱世的学校哪是什么象牙塔,分明是个小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刚刚毕业的赵方孙三人所不能完全承受的。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方鸿渐。先是高松年应承给予的职位泡汤,再是同僚们的嘲弄挤兑。这都让他心灰意冷,雪上加霜的是,最后他连饭碗都没能保住。没了事业的男人有如折断翅膀的鸽子,心里总有一个雷池。虽然最后方孙二人冲破了这座围城,但留在心里的伤痛与怨念却始终无法洗刷。最后演变成二人争吵的导火索。

最后论爱情。方鸿渐经历过的女人不可谓不少。先是学成归来船上的鲍小姐,再是苏文纨,然后是唐晓芙,最后是孙柔嘉。鲍小姐风情万种引诱方鸿渐与之一夜风流,这是留学生堕落一面的微缩。鲍鱼之肆是臭的,大概是鲍小姐之所以姓鲍的原因。苏文纨自恃甚高,因她的摇摆不定而被赵辛楣痴恋,但最后也是因为她的过于做作终究只嫁得个不甚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男人。说她自作自受,倒也不为过。孙柔嘉则是个彻底的女人。她面对爱情很勇敢,但到底还是自私,娇蛮任xing的xing格,总以自己为先。她有着女人普遍拥有的细腻与心机,城府深深把方鸿渐圈在手里。婚后不仅离间赵方,更装委屈博同情甚至无理取闹,令人生厌。三个女人,无论方鸿渐和谁一起,最后也是那些弯弯绕绕。爱情终究敌不过婚姻。婚姻终究逃不过围城。唐晓芙是不一样的。清水出芙蓉,她人如其名。干净清朗纯洁可爱,蕙质兰心又信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忠贞爱情。(星辰ww)她纯净,只要方鸿渐辩护她就会相信。她痴情,决裂后会打电话给方鸿渐表达关心。她自持,纵使方鸿渐在雨里淋得湿透也没有马上请他回来。她洒脱,放下过往收拾心情就选择了离开。我最爱她那句爱情信条一般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霸道,又简单。

书为局内,由内而外跳回现代社会。家庭事业婚姻的三座围城依旧巍然耸立。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样,历经千百年而不倒。我们的一生都要在其间周旋。我不想写太多人生大道理。路是自己走的,暮年之时回忆起来,现在所想所感都浅薄无比。所以我不就如何周旋或者为何周旋这两个命题展开讨论。万一,不需要周旋呢?既然家庭,事业,婚姻走到最后都是困局,何必把自己困在牢笼里不得脱身?我可以选择不要。我只要报答父母亲人养育之恩,然后背上行囊独自去远方。不用为事业拼搏奋斗,不用为爱情劳心劳力。一切都是刚刚好,刚刚好遇见,刚刚好停留。没有记挂,没有牵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不想问欢乐几何,不想欢乐是由于现实的反衬得来的点点星火,不想欢乐被现实挤压得支离破碎只剩片羽吉光。我想我和唐晓芙是有共通点的。我要最纯粹的快意。昂首疾步信马由缰。即使最后我变成一个行乞者,也不见得比出没在水泥森林的白领要差。因为我的人生没有围城,它是我自己的。它是一袭没有虱子的毯子。

围城几重?为欢几何?物有千秋,人各有别。我走一条坦荡荡的路,走过日出,走过日暮,走过荆棘,走过花丛。

《活着》读后感1800字2024


我合上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周围的空气似乎静止了,仿佛看到年迈的福贵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远去的背影。

想到此,我便不由自主地感慨起来。

《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生离死别等一系列动荡的生活,

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和衰落,他从冬天走到了夏天,从寒冷走向明媚,从死寂走向生机。

命运善嫉,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

主人公福贵先是赌钱输掉了父辈的一百多亩土地,由阔少爷变成穷光蛋,父亲被气死了。

再后来,他的所有亲人都比他先逝世,这让我不禁感叹他的命运坎坷,

本该在老年享受几代同堂、天伦之乐的福贵,却只能与一头老牛做伴,孤独地过完余生。

福贵是可怜的,但他的精神也是可赞的。

曾经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再为其他的流水惊心动魄。

在那乱世中,福贵经历了文革、自然灾害和生活打击。这么多苦难,这么多平常人过不了的坎,福贵一个人挺了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自己,却很少承认人生路上的荆棘坎坷,

相比较之下,平凡的福贵亦不平凡,他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也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不屈不挠地同生活作斗争,

始终背负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活下去。始终坚信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黎明的寒星,似火的骄阳,湿透的衣襟,咬破的嘴唇,都在一一见证着福贵不愿向苦难生活妥协的心。

我们常常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未来的美好境界,永无止息,不停追求。

当你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人却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准备好失去什么。

生老病死,我们都要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

世界不是恶意的,也不是善意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它。

然后,走过去。勇往直前也好,步履蹒跚也罢,总要走过去,只要好好活着那便足够了。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和吉凶。

人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失业、落榜等,这些在生命面前却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

唯有经历不如意,才能证明我们活过,经历越艰难,活得越深刻;经历越丰富,活得越精彩。

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弥补我们的过失和内疚,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关键是,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还来得及!

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来的生者,他们的肩上不仅多了责任,而且少了一个替他分担痛苦的人。

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现实,死者又怎能安息?

所以,死者不能复生,生者则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像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再孤单再煎熬,也要昂首挺胸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停。

真正的活着,其实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不顾一切,拼尽全力;

因为有了对生命的期许,所以我们咬牙坚持,踽踽独行。

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活法,真实自然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因为心有不甘,因为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说服自己满足于现状,所以选择艰难的向前走着,韬光养晦的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时我会感慨:活着真好!庆幸时间尚早,路程还长,未来一切,皆还可期!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