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货币战争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货币战争读后感1800字2024

货币战争读后感1000字

货币战争读后感1800字2024。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货币战争读后感1800字2024"这样的内容,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最近有幸拜读了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我心慌地有点发毛,这简直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在阅读了这本书多次以后,联想到去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一事,我似乎有所启发:到底什么是货币战争?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拿破仑曾经说过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诚然,货币是没有国家的。国际金融家作为精英圈子的成员,旨在建立一个单一货币的全球经济、全球政府。他们自然没有那么大方,根本的利益在于在这个框架下,他们可以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以使他们奴役世界更加便捷更加随心所欲。国际金融家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废除货币国家化,制造了种种危机来阻挠,从美国内战的阴谋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失信,美元就是他们翘起世界的杠杆。

在1971年,世界货币体系最终与黄金脱钩后,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在黄金灿烂光芒的照耀下,竞相融化。1971年一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到2006年一盎司黄金则价值630美元。35年来,相对于黄金的价格而言,意大利里拉的购买力下降了98。2%,英镑的购买力下降了95。7%,法国法郎的购买力下降了95。2%,美元的购买力下降了94。4%当通货膨胀的美元贱如草纸时,当美国只能破产保护而各国只能怀揣巨额的美国国债无法兑现时,当英美最终用货币最终形式的黄金来定价时,作为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当如何自处呢?

一个崛起的世界强国,其坚实的基石不会只有领先的科技与强大的军事。只有当它建立起具备普世公信力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时,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去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能够载入史册的事件,人民币将成为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并列的第五种SDR篮子货币。人民币进入SDR将是中国经济金融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将会对我国的经济贸易和人民币汇率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将有望从根本上降低中国对外汇储备的过度依赖,能大大提升我国国际收支的偿付能力和安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当前我国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这虽然有利于我国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结构单一导致的风险也很大,适当减少外汇储备的规模,可以减少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其次,促进国际结算中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以前就国际贸易来说都是拿美元来结算的,美元结算完了以后有一个强制性换汇,这其中有一个汇率的变动。以石油交易为例,由于国际石油交易以美元定价,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进口中东石油生产国支付的价格,普遍比从同地区进口石油的欧美国家高出11。5美元/桶。如果国际石油交易用人民币定价,则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我国是进出口大国,因此汇率的稍许变动对中国许多外贸企业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若人民币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贸易的直接结算货币,我国就容易获取国际商品交易中的定价权,进出口企业也不用担心汇率变动导致的资产损失。

第三,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不仅可以取得可观的铸币税收入,还可以部分地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成本比较低,世界货币发行国政府可以获得近似于货币供应量的铸币税收益。一国货币被纳入SDR类似于一只股票被纳入股指,凡是以该股指为标的进行投资的机构都将被动的对该股票进行配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管理着已SDR计价的资产,这些机构会相应增加人民币资产。同时,很多国际机构的贷款和国家的负债都是以SDR计价的,人民币加入SDR后会增加他们在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配置人民币资产。这极大便利了我国人民币直接投资海外和海外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投资中国。

货币战争看不见硝烟弥漫,俯视之下同样是血流成河。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入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货币国际化也将为本国经济带来不确定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也将遇到特里芬难题,陷入国际收支平衡和币值稳定难以兼顾的境地。如何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对本国经济的有利影响的同时将不利因素降至最低,是我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坚定信心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人民欢迎和接受的货币。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货币战争读后感1300字2024


我春节期间就翻了这一本书。这本是一个在美国两房工作过的华人写的,是一本颇难定位的书,至少经济学家不认为它是经济学著作,小说家也可能不接受它,因为里面的人名都是真实的。我想把它归为经济类演义比较合适。这本书面世2年多来,一直位居销售排行榜高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我为人迟钝,还只是最近才买,算是未能免俗吧。这本书在两年的畅销期间一直备受争议,很多人在各大网站把它贬得比狗屎还臭,好像看了立即就会变成弱智。我看了这些人的反驳文章,发现他们没驳出什么名堂,总是在支末细节大作文章,进而大搞人生攻击。我有个观点,真正的滥书是没人批驳的,有人成批地反复批驳,说明它有它的价值,点到了某些人的痛处。

这本书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点出了现在发达国家,也就是最富有的那7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美元是经过巧妙包装的私有机构美联储发行的美联储卷。这一点所有反驳文章都无法推翻。在美国不涉及这个残酷的事实是政治正确的要求。从滑铁卢战争开始,一个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犹太人银行家集团就逐步控制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成立了各个发达国家的私有中央银行。老罗斯柴尔德有句名言:只要让我控制货币发行,我才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些人控制货币发行的手段就是挑动战争,让各国政府向这些银行家借债,鼓励所在国寅吃卯粮,然后由他们用今后的国民税收为抵押发行货币。这样就明白为啥美国经济和科技那么发达,可为啥国债越来越多,还增长速度在加快!他们的挣钱招数有:

1、通过先通货膨胀再通货紧缩来不知不觉地夺取国民的财产。

2、制造那些国际化国家的金融危机,当这些受害国家金融破产时再用及其低廉的价格来收购受害国的优质企业。

等等。

当然,不是没有人看透这些人把戏,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指出让私人发行货币是对国民犯罪。美国总统分三类,一类是国际银行家集团捧上去的,比如汉密尔顿;一类是与他们不合作不反抗的;一类是坚决抵抗的。第三类很多都被暗杀了,有些被暗杀却没有死掉的,有些变成了第二类,比如里根。第三类以林肯和肯尼迪为代表。有人统计过美国总统的被暗杀死亡率比美军诺曼底登陆的死亡率还高!

在欧美著名大学都有一些秘密精英社团,它们吸收一些出身高贵的,注定以后会崭露头角的精英入会。这些人聚会时就讨论如果通过各种手段统治世界,他们和国际银行家密切勾结,罗斯柴尔德的嫡孙就是会员,凯恩斯也是这样一个精英。由于他们认定自己不同于大众,所以可以不受现有道德的约束,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集团的目标。他们对普罗大众没有丝毫的悲悯之心,通过控制股市等让大众,甚至一些没有进入他们圈子的亿万富翁家破人亡,也没有丝毫的内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美国废除金本位制后立即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银行家支助希特勒巨额金钱,并且在大战中英美和德国日本的银行家还定期聚会合作,非常亲热!

这些不爱自己的民族,不爱自己的宗教(犹太人为主的银行家集团支助的二战死了多少犹太人!),不可能是上帝的选民,因为天国不需要私人中央银行!看来基督教新教的预订论是多么冷酷,多么邪恶!

中国的那些从国外名校毕业的精英们呢?我在清华的一个小教室听过当时刚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的张维迎的讲座,虽然我听不懂他的长篇理论和推导,但结论我是懂的,那就是财富掌握在少数有能力的人手中是更道德的。

货币战争2读后感


货币战争2读后感(一)

很多人说,把【货币战争】当作小说来读,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对于金融底子极薄的我来说,读这本有趣的小说,真的相当吃力。对于里面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我是一头雾水,例如,宋先生在书中提到,国际银行家最拿手的剪羊一毛一先令市场出现通货膨一胀,再通货紧缩,而实现对各国的巧取豪夺,其原理我到现在还没弄清楚。真狠不得把未来几年要读的经济学课本都一次过塞一进脑袋

花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我还是把这本书读完了。我很惊讶于宋先生的博古通今和强大的想象力。网上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

书中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这并不符合事实。同样,今天的J.p.Morgan银行经过无数次分分合合,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一台前的老J.p.Morgan公司除了继承同一商标品牌,其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公司文化、业务与客户基础皆有显着不同,市场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非常有趣的是,最近发生的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而中国银行业国际排名提升,全国银行市值排行前五名依次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原因。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一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一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秘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恐怕除了存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中,纯系子虚乌有。

然而此书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一逼一真地重现了过去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一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点毋庸置疑。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直以其经济发展的奇迹令世人瞩目。然而,从1991年开始,受泡沫经济,证券及房地产价格下跌,企业生产成本增高,投资、设备和雇佣过剩的影响,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中国加入)那些野史不是由某些人扭曲而成的呢!这是读历史的难处,谁都不能确信自己手上的资料是完全的历史事实!

书的开头写得极有气魄,直接拿当年的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刀,引出世界金融界的幕后黑手:罗斯切尔的家族。这种写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很值得我去学习一番!这像是爆出了一个明星事件,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作者从罗斯切尔的家族的发展是入手,带你走进你未知的,几乎完全陌生的金融世界。故事中,有日不落帝国的统治者,欧洲的重量级人物,当然还有罗斯切尔的家族等银行家。

书中最一精一彩的部分应该是,作者说出英格兰银行属于几个大银行家所私有的,作者还旁征博引,让人一大开眼见。更让人惊讶的是,就连美国的美联储也是私有化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金融家做背后暗箱一操一作的预谋。听来确是有些夸张,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每一次战争都有某些少数人在在得到好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发战争的横财!美国仅是这样!

在电视剧【悬崖】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面对一门他陌生的语言时,很容易受到蒙蔽!我想我们在面对金融这门陌生的科学时,会不会也同样很容易受到每种蒙蔽呢?比如说: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国情等等!

无论英格兰银行、还是美联储、还是罗斯切尔的家族、还是比尔盖茨、还是拿破仑、还是奥巴马在99.99%的情况下,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战争是以消耗物资和生命体为代价的政治的延续,所有政治手腕的目的都只是利益最大化!

货币战争2读后感(三)

如果你读了【货币战争】,如果你对这本书所阐述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深信不疑,那么你就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会永远存在。

谁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美联储是不是国有,美国政一府有没有货币发行权?诸如此类在我们看来都非常肯定的问题在【货币战争】中却是完全不同的答案。美国政一府没有货币发行权,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控制美国货币发行和美联储的是潜伏一在暗处的国际银行家,理所当然,他们才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货币战争】给你一个完全洗脑式的感觉。

本书作者宋鸿兵,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后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并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先后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FannieMae和Freddie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作者表示,【货币战争】是集体的智慧,它的信息来自那些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或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在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的人。当然,在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自然而然的会发现它远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

书的前半部分向我们再现了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世界历史中所发生的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最令人震撼和难以相信的也正是这部分内容。罗斯柴尔德家族从借钱给威廉王子开始,一步一步的控制整个欧洲的经济命脉,从而控制其政治局势。他们不顾本国家的利益,大肆的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以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谋求利益。就像拿破仑所说: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一爱一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之后国际银行家又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将这套模一式复制在了美国,并且比之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和政一府官员勾结建立了私有的美国联邦储蓄系统,使美国政一府在发行货币时不得不向他们借钱而已国税作为抵押,近乎天才般的设计使他们轻而易举的骗过了整个美国民众,很少人知道其实政一府并没有货币发行权。不过银行家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们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美国各个重要的行业,比如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等。他们制造经济大萧条与通货膨一胀,以代号剪羊一毛一的行动进一步的剥夺人民财富,使很多人在不明不白中失去了一切。书中引述美国第二十任总统杰姆斯的话: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发行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的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一胀和紧缩的根源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国领一导一人都这么愚蠢,第七届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以及第二十任总统杰姆斯都曾与国际银行家有过正面较量。但正如书中所说,那个时期美国总统的死亡率比诺曼底登陆中一线士兵的死亡率还要高。他们的结局无一不是被所谓的一精一神失常者刺杀。

写到这你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我在开头就说如果你对【货币战争】的内容深信不疑,那么你就会相信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会永久存在。某一天早晨,当人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所有的财富和父辈所开创的领土全都不翼而飞时,他们自然会去追寻原因。如果有一天,他们也和你一样深信根源在于这些银行家时,这样的制度也就该到头了。

笔者认为,书中所说的这些真相不一定都那么真,我们还需辩证的去看待。比如它把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南北战争都归结于银行家的一陰一谋。显然,战争的爆发是各方面综合的结果,并不能简单的由极少数人所控制。所以这样的结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与夸大其词。存在争议的远不止这一点,也正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作者被很多人冠以银行家一陰一谋论主义者。历史很多时候难以说清,研究有时候也许并不能那么全面,对与错,每个人心中也许都有不同的看法,诸位在品读此书时也应有自己的观点。

本书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作者对未来货币形式的预测,货币度量衡应该不以金融寡头的贪婪本一性一为转移,不以政一府的好饿为转移,不以天才经济学家的利益投机为转移,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市场自然进化而来的黄金和白银。以美元为霸权地位的信用货币制度必将重新回归金银本位时代。作者说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真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人类信赖的诚实的货币。最后他建议中国政一府能够储备一定量的黄金来应对未来金融局势。这部分内容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笔者不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学不是很了解,在此不敢妄加评论,就交由读者领悟吧。

总体来看,【货币战争】绝对是一本非常值得关注的书籍。不管你对其内容信与不信,它都会让你站上一高度,以一种不同的视野审视人间发生的一切!

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


依然清晰的记得简爱说过的那句话,"我一生下来,父母就给了我一个内在的宝库,就算我一切外在的欢乐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或者要靠我付不起的代价才能有幸获得,我都能靠它继续存活下去"。是啊!她没有美丽的面庞,长相一般,孤独无依,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且极易发怒,爱记仇,她确实有好多的缺点,在丽特夫人眼里,没有比她更坏的孩子了,但那时的她毕竟是个孩子,被冠以那样的恶名,加上骨子里的自尊,让她觉得在众人面前,它将永远抬不起头来,于是,她想反抗这种不公平待遇,换来的却是对她更为严厉的惩罚,而她,也彻彻底底成为了众人心中的"坏孩子"。然而,曾经这个众人眼里的怪物,通过她坚韧的性格,以及自尊、自爱,终赢得身边人尊重,这在那个时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实,自出生,我们同样拥有一个内在的宝库,那里隐藏着未被激发的可贵品质和一些潜伏着的缺陷,而我们,要学着去挤掉缺陷,让人生更加完美,让宝库更加充盈。

在盖茨海德府的那段日子,简爱宝库里的东西真的不多,那些可贵的品质也未被激发,因为没人在意她,偶尔贝茜会安慰她,这已经让她很高兴了。她想要去爱与被爱,可现实却让仇恨环绕着她,当她忍无可忍,指控和恐吓丽特夫人的罪行,无所顾忌的由自己的怒气发作时,她第一次体会到复仇的快乐,就像那甘醇美酒,入口温暖,而后的心酸辣人,让她有种饮鸩止渴的感觉,她才深刻体会到自己行为的疯狂和自己恨别人,又被人嫉恨的处境是多么的悲凉,这时她宝库里收获了同情、包容。

离开盖茨海德府,那段在劳沃德的十年漫长岁月,对她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在这里,她遇到了两位难得的知己-艾琳邦斯和坦普尔小姐。在她们的耳濡目染下,她的缺点一点点减少,宝库一天天富足起来。当她极力不去回忆自己的过去,想要重塑自己在劳沃德的形象时,不自认为不堪的过去却暴露在众人面前,她环抱双臂在清风中伫立,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该怎么办,对于如此看重尊严的她,却被当众羞辱,她有多绝望啊!她不再奢望会有同伴愿意和她玩,是艾琳斯邦,她告诉她,"即使整个世界都认为你坏,都恨你,但只要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道你自己是清白的,你就会永远拥有朋友",坦普尔小姐则当众还她清白,她们让她的宝库里增添了爱与被爱,同时让她明白自尊自爱,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很短了,用它来记仇恨,岂不是用错地方了"。离开劳沃德,曾经的冲动已经平息了,也许长期受规章制度的影响,她更谨慎了,现在,她已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文雅之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一手好琴,会画画了,她已经自立自强了。

离开了劳沃德,开始了她另一段新的人生,在桑菲尔德府,她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罗切斯特先生。对于这,她自认为没有未来的爱,她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也许受到劳沃德的影响,在爱面前,她显得过于被动了。她曾说过,"他(罗切斯特)性格的各个方面我都研究过,好的、坏的都有,权衡两者,来做出公正的评价,现在,坏的方面我看不到了",这分明是由喜欢到爱的过程,因为喜欢才会关注,因为爱才会包容,可她,太谨慎了,当她得知他的妻子还活着,在聆听他的过去时,她又在想,"假使我忘掉自己的尊严以及曾经灌输给我的关于尊严的教诲,以任何借口、任何辩解或受到任何引诱,去学那几个姑娘的样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用现在这种亵渎对她们的回忆的相同感情来回忆我",这一可怕的想法在她脑海里不停的闪现,她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他的过去,她没有坦白,选择默默地离开了。

三年后,她带着她的爱重新走进桑菲尔德府时,那里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妻子死于大火,而他,为救她,双目失明,右手折断,而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和他在一起。

《简爱》的结局是美好的,她的一生是她内在宝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苦短,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去感受爱与被爱,用爱去包容他人。

我喜爱这本书,是因为我喜爱主人公的性格。简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从小受尽磨难,但她并没有向生活屈服,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当她的表兄殴打她的时候,她敢于反抗,而不是逆来顺受。她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在里德太太家,她受尽了歧视与屈辱。但她并没有崩溃,她在磨难中学会了坚强,她不会轻易地倒下。她那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我很赞赏。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她那倔强的性格,她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她不会向生活低头。她这种性格正是我喜爱的。

围城读后感1800字2024


婚姻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大概是钱老书中最闻名的句子,将婚姻与围城作比,何其贴切。难道仅仅是婚姻像围城吗?不是的。书中体现的也远远不止这一点。家庭,事业,包括主人公的内心,都是一座又一座围城。它们有大有小、层层叠叠、曲曲绕绕,世间百态人心变幻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狗缪?hellip;乱世的学校哪是什么象牙塔,分明是个小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刚刚毕业的赵方孙三人所不能完全承受的。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方鸿渐。先是高松年应承给予的职位泡汤,再是同僚们的嘲弄挤兑。这都让他心灰意冷,雪上加霜的是,最后他连饭碗都没能保住。没了事业的男人有如折断翅膀的鸽子,心里总有一个雷池。虽然最后方孙二人冲破了这座围城,但留在心里的伤痛与怨念却始终无法洗刷。最后演变成二人争吵的导火索。

最后论爱情。方鸿渐经历过的女人不可谓不少。先是学成归来船上的鲍小姐,再是苏文纨,然后是唐晓芙,最后是孙柔嘉。鲍小姐风情万种引诱方鸿渐与之一夜风流,这是留学生堕落一面的微缩。鲍鱼之肆是臭的,大概是鲍小姐之所以姓鲍的原因。苏文纨自恃甚高,因她的摇摆不定而被赵辛楣痴恋,但最后也是因为她的过于做作终究只嫁得个不甚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男人。说她自作自受,倒也不为过。孙柔嘉则是个彻底的女人。她面对爱情很勇敢,但到底还是自私,娇蛮任xing的xing格,总以自己为先。她有着女人普遍拥有的细腻与心机,城府深深把方鸿渐圈在手里。婚后不仅离间赵方,更装委屈博同情甚至无理取闹,令人生厌。三个女人,无论方鸿渐和谁一起,最后也是那些弯弯绕绕。爱情终究敌不过婚姻。婚姻终究逃不过围城。唐晓芙是不一样的。清水出芙蓉,她人如其名。干净清朗纯洁可爱,蕙质兰心又信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忠贞爱情。(星辰ww)她纯净,只要方鸿渐辩护她就会相信。她痴情,决裂后会打电话给方鸿渐表达关心。她自持,纵使方鸿渐在雨里淋得湿透也没有马上请他回来。她洒脱,放下过往收拾心情就选择了离开。我最爱她那句爱情信条一般的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着我。霸道,又简单。

书为局内,由内而外跳回现代社会。家庭事业婚姻的三座围城依旧巍然耸立。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样,历经千百年而不倒。我们的一生都要在其间周旋。我不想写太多人生大道理。路是自己走的,暮年之时回忆起来,现在所想所感都浅薄无比。所以我不就如何周旋或者为何周旋这两个命题展开讨论。万一,不需要周旋呢?既然家庭,事业,婚姻走到最后都是困局,何必把自己困在牢笼里不得脱身?我可以选择不要。我只要报答父母亲人养育之恩,然后背上行囊独自去远方。不用为事业拼搏奋斗,不用为爱情劳心劳力。一切都是刚刚好,刚刚好遇见,刚刚好停留。没有记挂,没有牵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不想问欢乐几何,不想欢乐是由于现实的反衬得来的点点星火,不想欢乐被现实挤压得支离破碎只剩片羽吉光。我想我和唐晓芙是有共通点的。我要最纯粹的快意。昂首疾步信马由缰。即使最后我变成一个行乞者,也不见得比出没在水泥森林的白领要差。因为我的人生没有围城,它是我自己的。它是一袭没有虱子的毯子。

围城几重?为欢几何?物有千秋,人各有别。我走一条坦荡荡的路,走过日出,走过日暮,走过荆棘,走过花丛。

《活着》读后感1800字2024


我合上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周围的空气似乎静止了,仿佛看到年迈的福贵和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远去的背影。

想到此,我便不由自主地感慨起来。

《活着》的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所活着。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生离死别等一系列动荡的生活,

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和衰落,他从冬天走到了夏天,从寒冷走向明媚,从死寂走向生机。

命运善嫉,总吝啬赋予世人恒久的平静。

主人公福贵先是赌钱输掉了父辈的一百多亩土地,由阔少爷变成穷光蛋,父亲被气死了。

再后来,他的所有亲人都比他先逝世,这让我不禁感叹他的命运坎坷,

本该在老年享受几代同堂、天伦之乐的福贵,却只能与一头老牛做伴,孤独地过完余生。

福贵是可怜的,但他的精神也是可赞的。

曾经看过大海的人,不会再为其他的流水惊心动魄。

在那乱世中,福贵经历了文革、自然灾害和生活打击。这么多苦难,这么多平常人过不了的坎,福贵一个人挺了下来!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顺其自然来敷衍自己,却很少承认人生路上的荆棘坎坷,

相比较之下,平凡的福贵亦不平凡,他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也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不屈不挠地同生活作斗争,

始终背负着一个信念:让自己活下去。始终坚信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黎明的寒星,似火的骄阳,湿透的衣襟,咬破的嘴唇,都在一一见证着福贵不愿向苦难生活妥协的心。

我们常常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未来的美好境界,永无止息,不停追求。

当你抱怨命运不公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去改变?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人却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你想要得到一些东西,你就要准备好失去什么。

生老病死,我们都要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

世界不是恶意的,也不是善意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认清它。

然后,走过去。勇往直前也好,步履蹒跚也罢,总要走过去,只要好好活着那便足够了。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和吉凶。

人生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如失业、落榜等,这些在生命面前却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

唯有经历不如意,才能证明我们活过,经历越艰难,活得越深刻;经历越丰富,活得越精彩。

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不能轻言放弃。

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重走一遍人生路,去弥补我们的过失和内疚,找回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关键是,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别说来不及,你知道的,只要你愿意,一切都还来得及!

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来的生者,他们的肩上不仅多了责任,而且少了一个替他分担痛苦的人。

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现实,死者又怎能安息?

所以,死者不能复生,生者则要坚强的面对现实,像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下去,即使再孤单再煎熬,也要昂首挺胸走下去,不许停也不能停。

真正的活着,其实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并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因为有了对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不顾一切,拼尽全力;

因为有了对生命的期许,所以我们咬牙坚持,踽踽独行。

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活法,真实自然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因为心有不甘,因为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地说服自己满足于现状,所以选择艰难的向前走着,韬光养晦的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的背影,仿佛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这时我会感慨:活着真好!庆幸时间尚早,路程还长,未来一切,皆还可期!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简爱》读后感1800字2024


初三时买来的为了应付语文假期作业的书终于在高三毕业的这个暑假认认真真地看完,初翻开时,看见初三的自己在书页空白处用铅笔写下的批注,不禁莞尔。对那时自己为完成批注作业写下的那些幼稚文字,我本因难以一一擦除而感到麻烦,可看到后来,自己又忍不住拿起了铅笔写下一些感受。因为书中的描写也好,情节也好,一词一句给人带来的惊喜感实在是让人难以抑制想要写下些什么的冲动。

故事的大体情节如若放到当代,也许会成就一出完美的狗血言情剧构思,可正如许多书评里提到的那样,不容忽视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定有它的伟大和不可磨灭之处。只是请原谅当下我还知识浅薄,也只能挖掘出一些表面的东西,只好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与我们年纪相仿的简,由于从小经历的一切似乎较早地拥有成熟的心智,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和聪慧。在那个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可怜小女孩身上,有着那样的独立平等的意识,当然也有孩子都有的敏感和脆弱,就好像看见了童年的我的影子。引起共鸣,这便是前面提到的名著的伟大之处之一了。此外,她很懂得自己要什么,并且有勇气去努力争取。八年的洛伍德生活,就好像暮冬时节环绕在头顶久久无法散去的浓浓阴云一般,枯燥乏味,单调循环。她渴望摆脱这样的日子,像每一个在十八岁最美年华本应明媚如花的少女一样,去追求新鲜和未知,去拥抱自然和梦想。眺望前方时那份喜悦与激动,又有哪个这般年纪的女孩不曾经历过呢。每一句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正是所有人的都有过的青春心绪。

她来到了桑菲尔德,在这里度过了天堂般甜美的日子,也收获了少女独有的爱情悸动,后虽历经波折但终究迎来了她深爱的主人的真情告白和人生中最美丽的时刻之一婚礼。看到这里,再想了想书页还剩不少的厚度,我也曾怀疑是否关键时刻会再起波澜,然而还是带着对喜剧结局的偏爱情结这么看了下去,可谁知后来果真并不顺利也许在看到那个浪漫温柔的夜晚院中七叶树遭到雷劈时就应该想到什么的。这一出暗藏玄机的预示,就犹如主人公内心独白中那些预兆,不得不让人感到深奥奇崛。

伴随着一团团迷雾的揭开到来的,是十九岁的简对爱情的绝望和对未来的迷茫。骨子里燃烧着的独立与纯洁圣火,指引着她离开这个天堂与地狱一体的地方,不顾一切毅然决然地出走,只要是离开这里。可是谁都知道啊,心中的爱情光芒怎么可能就此消失殆尽。人的一生中,遇见所谓的灵魂伴侣是多么难能可贵,明明已经拿着钥匙即将打开幸福之门,却突然被人告知换了门锁,此路不通。我能想象,简在爱情的浸润中过得有多么甜美,做出离开这个决定时就会有多么痛苦。她和罗彻斯特先生是那样的般配,永远水气淋漓的可爱思想,高贵无暇的如同水晶的感情,意旨相投的有趣的灵魂,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对白,每一次拥抱和亲吻,都将两人的心弦紧紧相扣,可如今要违背这天意般的爱情,硬生生将两个原本相融的灵魂拉开,无论是书中人还是书外看客,都感到异常悲伤焦灼。

她就这样走了,他几乎是疯了。不长不短的时间当中,在两人互不相知的各自的世界里,发生了太多太多。有时在想,如果简放下那些近乎偏执的对高尚纯洁的追求,顺顺利利地和心爱的主人完婚然后去旅行,也许就不会有罗切斯特先生的失明失臂,但这样的简又好像失去了独属于她的一份色彩,就像七色的彩虹突然丢失了其中一抹;可是简离开后收获了亲人,也拥有了财富和随之而来的独立自主,经历了更多成长后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也深入理会到自己对罗切斯特先生那一如既往的感情,虽然很残忍,但心爱的人生理上的残缺,仿佛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真正平等的姿态和彻底厮守的机会,也许这样的爱情反而更加来之不易,更让人倍加珍惜与呵护。

难怪有人说,他们两个的爱情或许注定无法圆满。可是细想,这世上哪有轻而易举的感情呢。就像张爱玲说的一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每一件感情,都千疮百孔。走到这里,谁都不容易。

好在最后的最后,她说,我的爱德华和我都很幸福。

不用再多说,已然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模样。这样的爱情,不是圣约翰为了狂热的宗教追求而提出的简单结合,不是爱德华年少时犬马声色的放浪轻狂,它是救赎,是理所当然,是只属于他们两个的,最好的答案。

亲爱的简小姐和罗切斯特先生,我在一百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祝福你们。

也祝福这世上所有和你们一样,拥有善意与美好,以及对抗世俗的勇气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尘世找到幸福。

《围城》读后感1800字2024


前段时间看完了围城,书连续看了两遍,电视剧看了一遍。刚看电视剧的时候,有种看不下去的冲动,因为我觉得方鸿渐父母还有周经理一家演技好差啊(大概是前段时间看了人民的名义的吧,哈哈),后面看着看着,觉得赵辛楣,方鸿渐他们演的还是不错的,就很快看完了。看第一遍书的时候,我觉得钱钟书先生简直是一位文学天才,整本书到处都是幽默地讽刺,尽管很多我都是看不太懂的。看第二遍时候,慢慢地会觉得,书中的方鸿渐不就是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我们吗?

方鸿渐在国外留学,吃喝玩乐到最后为了应付家人而买了一张假的文凭,可笑的是,在国内还登报了,简直是颜面尽失。回到上海,所谓的丈人给他安排了一份银行的工作,他就这么平庸的过着。在爱情上,他得到苏文纨的喜欢,然而他并不喜欢她,他喜欢的是她的表妹唐晓芙,对唐晓芙的爱,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用心,他的那种像初恋般的心动。但方鸿渐对苏文纨优柔寡断,不喜欢她也不好意思拒绝,而对唐晓芙呢,又是那么的懦弱,不敢去为自己的爱情争取。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只要你敢不懦弱,凭什么我们要错过呵呵,懦弱了,也就注定要错过了,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后来他同赵辛楣一行人去了三闾大学任教,依旧是这么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反抗,安于现状的过着。在这里,各种勾心斗角,单教育行业就这么腐败,世俗,更何况其他行业呢后来的方鸿渐居然机缘巧合地和孙柔嘉走到了一起,我们可以认为他俩的结合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孙小姐是喜欢方鸿渐的,但方鸿渐其实是不爱孙小姐的,然而方鸿渐那种懦弱不敢反抗的xing格导致了他的屈服。其实也不能说完全不喜欢,毕竟在一起之前,他为她担心过吃醋过,也看到了她可爱的一面,只是内心最深处那种对唐晓芙一样的感情是不会存在的。这正印证了书中那句话: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伟大的爱情可能只适合拿来怀恋,谁能保证在走进婚姻的殿堂后不会变味?

后面他们在从三闾大学回上海,路过香港时就匆匆结婚了,婚后两人争吵不断,但每次都会很快和好,直到最后一次,孙柔嘉姑妈来她家说鸿渐本事没有,脾气倒很大等一些不好的话无意中全被鸿渐听到了,这一次两人是真的大吵大闹了,柔嘉的姑妈要过来,鸿渐依旧是那么懦弱,说她来的话,他就走。直到很晚回到家,空无一人,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走着。就这样,整个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可以为它设想很多种结局,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作者都交给读者了。

之所以可以很自然地将方鸿渐这一形象映射到我们广大平民身上,是因为我们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真诚善良的,我们良知未泯,心存理想,厌恶世俗,鄙视小人但又很难做到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所以只能随波逐流或者逃避退缩,最后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另外这部小说里赵辛楣这一角色我还是挺喜欢的。对于爱情,他痴情于认识了20年的苏文纨,哪怕他早看透了她的虚荣,她的故弄玄虚,她的渣渣诗,但依旧爱的义无反顾。最后她选择了曹元朗,赵辛楣去了她的婚礼,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角落里见证着自己喜欢了这么多年的姑娘的幸福时刻,看起来释然了,然而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见到与苏文纨有几分像的汪太太时,依旧可以久久凝视,目不转睛。在香港再见苏文纨时,他其实知道苏文纨的用意,但依旧对她那么的宽容、大度。在生活上,在去三闾大学任教的途中,他把生活安排的仅仅有条,对待同伴有男士的绅士风度,懂得替他人着想。在工作上,对于教书,他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且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他还对学校的勾心斗角看的清清楚楚所以在我看来,其实他还是挺优秀的,哪怕后来对和他结婚的对象可能不会像爱苏文纨那么热烈,但他一定会对那个姑娘好。

赵辛楣没能和苏文纨在一起,方鸿渐也没能和唐晓芙走到最后。。是不是到最后我们都会寻找一份比原来心中廉价,但更令人心安的爱情。

出众的学识,有型的五官,得意的境遇,和睦的家庭,亲密的知己这些都是我们向往的,向往到患得患失,但可能就是得不到,但那又怎样呢,方鸿渐没了唐晓芙,照样柴米酱醋盐的生活着,照样四处求职苟且地生活着因为安于现状,单纯地让生活推着走,走一步算一步。不幻想不矫情不挣扎不纠结~听起来很可悲,但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婚姻也好,生活也罢,大抵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让生活变得美好,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样围城就不是枷锁,而是一座美好的港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