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 导航 >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2024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

我们仨读后感600字202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我们仨读后感600字2024”,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

《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pop,Mom和圆○的故事。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星辰ww和圆O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陪她走的俞远,俞怕从此不见。

记得我读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是在外婆去世一个月左右,我我无法接受自己本以为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人离开了,便去书店看了这本书,希望能给我一些接受现实的道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我的心不惊一颤。一首诗展现在我的眼前。毛笔书写,旁边还附一些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黑白照片。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仨。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学着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第一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感情体验;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的女儿和丈夫前后去世,又以梦幻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女儿丈夫的思念;第三部分,采用回忆的写法,将一家三口63年来的生活点点滴滴,向读者们娓娓道来。

他们的家庭不求富裕的生活、威望的名誉,只想拥有温馨、幸福的家庭,希望一家三口能平平淡的生活在一起。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的痛苦,看到死亡悄悄降临到亲人身上,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的心情写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使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外婆的影子总是在我的脑海出现。每当夜晚睡觉时,我总是逼着自己不要想念我的外婆,赶快入睡,明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星辰ww)可是,我的脑子总是浮现出外婆坐在阳台的凳子上缝补衣服,外婆的双手总是扶着窗户的边缘,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过世的舅舅)。外婆慈祥的面孔总是在我的眼前闪现。而现在,我的外公也在思念我的外婆和舅舅吧!生者与死者隔了一条河,互相守望着可是再也无法踏跃。

人间不会有小说情节或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人间没有永远,不会像童话、小说一般,我们如宇宙中的一粒沙,何去何从,无人知晓,我们在寻觅我们的归属,春花开,秋落叶,冬归根,一切都按照自然界的方向发展,坦然面对,接受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现实。

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我是怀着想了解杨绛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是以回忆讲述了自1935年杨绛、钱钟书夫妻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读完此书,我对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杨绛先生和钱老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本书真切地记录了二人却都是生活中的白痴。钱老在生活中,连个灯泡坏了,门锁坏了都修不了,打泼了牛奶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们的杨绛先生也烧不出几个像样的菜。然而他们却彼此包容着。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总觉得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实想想他的优点还是挺多的,他除了没有钱老这样的文学才华,不会写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钱老强多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好客,而且还会做得一手好菜。修门锁上灯泡这样的小事,从不让我操心。想到这,我觉得杨绛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应该更懂得珍惜这样的幸福才对。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秀恩爱吧!

那文人秀恩爱又是怎样的呢?文人秀恩爱是让人觉得甜而不腻的。他们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如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在心里。两个人之间的情话更像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的情话丝毫不输给钱钟书。

她说: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能恩爱有嘉,他们秀恩爱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轻人,晒晒礼物,秀秀图,说上几句甜言蜜语,而是一种欣赏与包容。

我想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处处欣赏对方,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彼此不足,婚姻还何谈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们仨读后感1800字2024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这句话杨绛先生写在书的末尾,也是全书中最让人动情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我们仨》这本书的,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翻开这本书,一下子被杨绛先生那简单而朴白的文字吸引,杨老用很浅显的文字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把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以爱做线串起来,串成了一条项链,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

杨绛先生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仿佛世上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先生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我这里却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世入了人生的化境,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我喜欢杨绛先生同钱老相处的云淡风轻,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平凡家事国家大事娓娓道来,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读完之后,让我久久不能放下,更是想起了我的家人。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镇,在那个不发达的小镇里,物质方面并不是很富裕,但我承载了家里父母全部的爱。我的父母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工薪阶层,喜欢读书的妈妈因为家中传统观念,只读到了中专毕业。因此,我是妈妈全部的理想。而爸爸则坚持中庸之道,所以我是幸运的。我有一个唱黑脸的妈妈,更有一个唱红脸的爸爸。小学时,因为粗心大意算错题时,因为顽皮成绩没考好时,因为贪玩忘记背诵课文时,总是偷偷找爸爸签字,爸爸只会说下次要注意千万不要再让妈妈生气了。

我的爸爸是我小时候最有力的臂膀,每天上学我们父女两都会在楼下吃一碗豆腐脑,然后爸爸用他那辆老式的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去学校,到现在脑子里还有自行车咯吱咯吱的响声,每逢下雨,爸爸就会用一个军用的雨衣盖住我,等到学校时,爸爸的全身都湿透了。那时的爸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仿佛世上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他,每每爸爸对一件事侃侃而谈时,我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爸爸,我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像爸爸那样。

伴随着长大,和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少。后来,我考到了西安,在这个古老而喧闹的城市一待就是十年,我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生活,慢慢地在这座城市扎了根,却开始愈发的想念那个静谧的小镇和那个在我眼中无所不能的爸爸。

直到去年结婚,父亲搀着我走向婚姻的殿堂,忽然发现原来所向无敌的父亲不知何时已弯了腰,头发也开始变少,在陌生的地方会紧张,会不知所措,会依赖我。父母老了,岁月流逝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想,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未来是无法预知的,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所以要从现在开始,能爱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爱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电话,一顿饭,一次按摩。因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星辰ww)人生中最永恒的拥有就是珍惜,无论悲欢离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护所。

书中的杨绛这么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是,他们仨的意义,我想也是一个家庭的意义。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人至而立之年,再看《我们仨》,杨绛先生的文字朴实中透着温暖,就像一股热流缓缓冲撞在心上,看着别人家的日子,想着自己家的生活,许多已经忘记了的小细节会重新想起来。这是我心向往的。读完《我们仨》,改变了我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境生活,用更积极更坦然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生活是为了遇见美好,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左右,那就只能对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欣然的照单全收,并用心好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杨绛先生让我学会了要学会用心生活,要学会付出爱,这样也才能感受爱。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2024


读杨绛先生的作品,细细读来,似乎是与其促膝谈心,而在读完先生的《我们仨》之后,更是让我佩服其高超的文艺技巧以及文字驾驭能力。它不仅生动地将一家三口平日里工作,读书,生活的场景表现出来,还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巧妙地融入书中,更将自己对家人的爱意委婉地在书中表现。使我深深地被打动,故写下此篇读后感。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地文章,杨绛在其92岁高龄时写下并出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家三口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平和温馨的家庭氛围,那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感叹了生命的脆弱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怀念,更将先生对于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让其人xing美散发独特的光辉。

全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先生用独特的手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讲述了女儿与先生先后病重去世,展现了这段深重的沉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则以平时感人的手法记录了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的经历以及到家人相继离世的坎坷历程。

作者全文没有呐喊,只是把故事平静的讲述出来。虽平淡,但其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对家人淡淡的思念,是经历生死离别,年华苍苍,看破红尘的豁达,更是杨绛先生明白了生死由命,在失去至亲后懂得要为他们好好活着的情感。

在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杨绛在得知女儿潜伏几十年的结核病复发后十分伤心。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为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不忍看见女儿忍受病痛的折磨,希望女儿不再受苦,无人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是十分痛彻心扉的,读到这里我的思绪已是无法平静。

在第一部分中,杨绛写下载古驿道上,每天晚上和女儿阿圆通电话了解她的病情,并将丈夫钱钟书的情况告知女儿,再将女儿的情况向丈夫说说,杨绛先生好似一条线,将自己与两个病重的家人串起来,虽然距离遥远,但依旧是一个温馨的家庭。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世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已在人生走到了尽头。虽没有长久的永远,但杨绛先生所表达出的,却是在短暂的人生中,同家人一起度过愉快,美好,艰辛的时光,相互扶持与帮助度过一生。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点明她在失去家人后不知道所谓的家应该在何方。但我想,杨绛先生一定会怀着那一份感动和幸福,与他们团聚,永不分离。

我们仨读后感1200字2024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和我们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不一样,没有短信,没有语音视频聊天,没有便捷的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因此,古道旁,一杯送别酒,亲人们终其一生不得再见。这古驿道在中国古代已一种离别的象征、一种伤感的象征。杨绛先生在似梦非梦的古道边先后送走了至亲至爱的女儿与丈夫,往者不可忆,逝着不可追,剩下的我,再也找不到她们了。我们仨从此失散了!

薄薄的一本书,记录了幸福的一家,记录了一个家庭大半生的相守,虽不平淡却十分令人感动。自从有了圆圆之后,杨绛先生一家成了我们仨,那是个动荡的年代,相守愈加困难。就像杨绛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感动于这样平淡而幸福的感情,感动于这样不寻常的遇合。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先生一家过得十分艰难,却是令人感动的。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女儿钱瑗被迫与其划清界限(当然也只是所谓的思想上划清界限);杨绛先生流鼻血时,钟书先生拿着小脸盆直奔盥洗室;钟书先生哮喘严重时,杨绛先生细心照拂,不离不弃。(星辰ww)在最困难的时刻与人无争,只求相守在一起,相聚在一起,是这样不寻常的际合。再看,那些度过几十年的夫妻不也是如此吗?虽也吵吵闹闹,但总是最了解对方的那一个。

开始看《我们仨》的时候,心是纠结着的,既感动又惆怅。我看到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子女对老人的呵护备至的照顾。当父母老去,会开始依赖子女,事事恨不得询问子女的意见。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在成长之后依然陪伴着父母,给予父母细致入微的照顾,和父母亦师亦友。相反,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子女成长之后外出奋斗,拼搏生活,往往忽略了家中年迈的父母,虽是生活的无奈,但却也是事实。外出务工的子女有多少年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呢?有多少次因对父母的询问缺乏耐心而生气呢?寒假回家的时候,发现父亲生病了,有的时候会疼得整夜睡不着觉。这时,我才发现:父亲老了。父亲两鬓出现了银丝,shenti也远不如以前好了,搬搬抬抬也少了很多气力,很多事情也常常会询问我的意见。而我陪伴父母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从以前的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到一个月回一次家,再到现在的大半年回家一次。在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在看了《我们仨》之后,这样伤感的情绪越来越深,亦深刻地意识到:要多多关心身边的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陪伴。

《我们仨》读后感1100字2024


论说一本好书,它不仅仅只是上百张纸堆积在一起的纸堆,也不仅仅是白纸黑字构成的长文,它是帆船,能带你领略到知识的海洋的无穷奥秘;它是明灯,能为你照耀前方无知的路;它是太阳,能使你沐浴在阳光下的温暖与轻柔。而《我们仨》正是这么一本好书。

《我们仨》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以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的女儿与丈夫先后去世,她用较为冷静却又充满梦幻的语言表现了这段沉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杨绛先生以平实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丈夫从留学到生下一女的经历,直至1997年和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书中的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先生与丈夫从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一女,直至1998年丈夫去世的63年间的故事,战火、疾病、疾病、政治风暴、生死离别不论多大的磨难,他们同舟共济,家庭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好的避风港。杨绛先生在书中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或许是对家的另一种美好的诠释了吧。

我们常常问,家是什么?我认为,家是能让人感到安心、舒适的地方。而杨绛先生说:家是最好的庇护所。对,他们一家三口,自给自足,自娱自乐,每天呆在家看书,日复一日,就像一个温暖的孤岛,与世无争,但却总是有一股浓浓的爱意。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住所,物质上的需求,它更能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慰藉。当我们疲惫不堪时,家可以让你好好休息,再起航;当我们黯然失望时,家可以让你感到久违的希望;当我们孤寂无助时,家可以提起灯火,让你看到美丽的方向。家,是人生路上最美的拥有。

读完《我们仨》,我才知道,为什么杨绛先生说的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而不是我一个人思念他们俩,在杨绛先生心里,我们仨是一个整体,他们走后,我已不是从前的那个我,家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家。虽然住的地方没有改变,但是对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杨绛先生来说,如今的那里只是一个名为家的客栈。家并不是一个空间,一个物质,而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正如三毛所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源泉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有了家,都不觉得他过分可怜了。

感谢杨绛先生,让我领会到家的真正意义。反复品味,《我们仨》像一朵白莲,高雅圣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地绽放,光彩、夺目,在狂风暴雨中,坚忍不拔,唯有清香飘散人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