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也许"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正值暑假在家,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启示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

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一颗童心,能够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启迪。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成功。


父母应尽早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服务,但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不像职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父母是需要用一生来学习的。


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是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难、做家长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慨。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性的育儿焦虑。


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险。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花样很多。过去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络成瘾、手机依赖、性安全、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减弱。


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管多了怕孩子烦,管少了怕孩子走错路。


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正确地影响孩子呢?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跟孩子一起变。每位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接纳新生命的到来,陪伴新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出错,但要及时改正。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与他建立亲密关系,与他成为朋友,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孩子到了少年时期,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处于青春期时,父母更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独自处理事情、思考问题。


父母要有洞察力,在每一个阶段都要看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有效地沟通,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父母要懂得,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中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中国父母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可并不一定有效。当父母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是否把头扭到一边,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永远正确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建立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的意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为什么要关门?因为在家里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遇到的困扰告诉父母,最可能的原因是:父母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受到了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一个小例子或许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天,4岁的小女孩圆圆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妈妈怎么说都没用。在幼儿园门口,圆圆怎么都不愿意进去,妈妈没办法了,索性蹲下来,听孩子哭哭啼啼的抱怨。圆圆絮絮叨叨地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妈妈安静地听着。10分钟后,圆圆忽然站起来,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你也该去上班了。圆圆的举动让妈妈愣了好久才回过神来。其实,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不被满足,就会产生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人,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的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是否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伸出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孩子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孩子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这个时候,最怕的是一些家长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在孩子面前扮演管教者的角色。成长中的孩子最讨厌的是自己交朋友、报志愿,甚至穿什么衣服家长都要管。长期的压制要么让孩子将暴力外化到别人身上,要么让孩子什么都怕。


还有些家长有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家长。其实,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


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而且当父母牺牲自己的一切时,肯定会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孩子也会因此承受更大的压力。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和义务。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独立、有主见、宽容、能够理解他人,父母也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文/宋佳

《做最好的自己》是Google公司原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创作而成。他利用真实案例来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学说,告诉了我们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认为,做最好的自己是有一些原则,方式来保证的,他总结为成功同心圆,一个简单的公式是:成功 = 价值观 + 态度 + 行为。

成功同心圆的核心是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开复强调,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决定不能少了诚信,这是立人之本。在价值观外面的一环是人生态度,他总结出6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态度之外的一环是行为方式,从6个方面展开: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均衡协调,开复认为这些要素并不是机械的执行,而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协调,去均衡。他希望大家能成为融合中西方文化的21世纪新人才。他在书中认为均衡、协调非常重要,自信可能导致自负,自省可能导致自卑,这些都是协调。但是如何协调,这不太可能给出一个可执行的手段了,这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能派上用处。

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是独特的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试炼和进步,慢慢发现了自己的不同,慢慢发现了其实我不喜欢这样,慢慢发现了其实我想要这样做,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式。

说来简单,可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在本书中,李博士告诉我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平实的言语却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是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审评对方,去指责对方,让我不禁想到一句话:人的眼睛都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于自己的过错却是丝毫不提。什么时候,我们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呢!

高速收费员作为一个窗口行业,受广大群众和司乘的监督,可想做好这个行业,当好一名收费员,光靠外在的督促是不足够的,我们还需要时刻在自省,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服务日益提高,不断完善。诚如李开复博士所说: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当自己因礼仪服务不够标准被指正时,不要气馁,更不能只会抱怨,认为是要求标准太严格;当自己因误操作被扣分时,不要懊恼,更不能一带而过,认为这种小差错无关痛痒;当自己因岗上行为不规范被批评时,不要沮丧,更不能觉得还有人不如自己,就得过且过不思悔改。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理当向此学习三省吾身以言到:服务文明可达到?严明纪律、规范行为可办到?操作收费无差错,可做到?相信只要每天不停自我反省,改正不足,每天都超越前一天的自己,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简而言之,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能复制的,自我路线的走向趋势必须根据自身状况加以规划发展。成功可以借鉴,可以参考,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奇葩,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太狂热的渴求成功,也许信念会一把火烧得自我体无完肤。不是每个人都叫李开复,也不是每本书都叫《做最好的自己》。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900字2024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精华》这本书,感觉李老师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自信、阳光、睿智的教育者。一个个简单而真实的案例,一句句朴实而真诚的言语,体现着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平凡与伟大。

李老师是一位爱读书、善思考的教师,在他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一文中便有体现。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并验证着这件事,他觉得教育者必须具备: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和责任之心。

作为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教师,我们需要捧着一颗赤诚的心面对教育工作,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善良的孩子和家长,我们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心的田野上,收获的也将是一片生机。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用师爱感染每一个心灵,我们传递爱,乐于奉献,懂得儿童,平等对话,敢于负责,我们用言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的更好呢?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为他们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和友爱的氛围。因为爱,我们的班级充满快乐;因为爱,我们的脸上绽放笑容。我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视角与他们进行零距离沟通的交流。我也在践行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孩子。所谓的爱,不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对孩子缺点的理解和帮助,对孩子特长的保护发展,对孩子心事的倾听,对孩子开心的分享,一点一滴的小爱才能汇聚成大爱。这样的爱,是一种有温度的爱。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心换真心。教育是真心的付出和交流,我们真挚的情感是可以换来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的。我为孩子们拍照记录每一个美好瞬间,在孩子们看着大屏幕上的照片回望成长路时,那是一种喜悦和收获。我为孩子们传递信心,教会他们自信、勇敢的面对困难,挑战人生。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我要让我的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获得勇气,勇于战胜自我,并学会笑对困难。我教孩子们懂感恩,会爱人。任何人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人,我们生活在和谐的社会中,我们都是社会人。我们生活在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里,在班集体里我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我们感恩父母、师长、同学,在感恩中学会和周围的人和谐的相处,学会去传递真诚、传递爱。

教育是一片花海,我们走进每一朵小花,而后再走出花海。回头望时,小花慢慢长大,伴着风向你招手,而我们也带走了一缕花香。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900字2024


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我在三尺讲台上已经工作了整整二十个年头,在岁月的流逝中,自己似乎也变得平庸起来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畅想与激情被时间打磨的无影无踪

你作为一个老师,怎样做最好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疑问,假期里我认真的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打在我的心灵深处,我一直在感动着。《做最好的老师》语言朴实、形象而充满激情,阅读此书,我在赞叹、折服的同时,也受到了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为,需要用一辈子去演绎。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每天坚持完成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kao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在佩服李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还能挤出时间完成这么多工作的同时。我不禁感叹: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书的第一章,这样一段话深深吸引了我: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反复默读着这段话,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孩子的关怀。我突然更明白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

做教师,是最幸福的事儿,也是最烦恼的事儿。当成幸福的事儿做,你就生活在天堂,当成烦恼的事儿做,你就生活在地狱。孩子们是天真可爱的,也是调皮捣蛋的。在对待孩子上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孩子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搭起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次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用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教育是爱的艺术 。

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 是的,只有和学生们零距离接触,才能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之处,才能更多地用文字记录下和学生们的点点滴滴,才能体现老师的真正价值!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些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所能去爱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地做一名让学生、家长都满意的教师。

也许你永远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通过反思、坚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你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成为最好的老师!

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感受颇深,刚看到书名,心里想,哪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带着疑问,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冲动,拿起书本就读。越读我的心越是无法平静,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班主任可以那么轻松、那么快乐的事情!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像是在看连续剧一样,不知不觉已经看了几个钟头。李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让我折服,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让我感动。读着李老师这本书,感觉让自己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地之灵气,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在书中,李老师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机智。在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李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心,所以他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最大震撼就是本书的核心师爱。李老师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正是他,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

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经觉得自己是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读完这本书我自问:我深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仅仅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我正在反复推敲着,在二十年的班主任教学生涯中,我哪些做到了,哪些地方做的不够的,用本子对着书本一一列出来,想到有时候,对孩子的一些问题只是简单、略略处理罢了,感觉自己没有尽职尽责,现在想来愧对孩子,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

记得斯霞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作家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说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不仅是博大深沉的爱,而且一种充满智慧的爱。踏上讲台二十多年,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的感觉就像一直徜徉在爱的海洋,我发现特殊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真诚的爱,我们应该把爱的天平向这些孩子倾斜,要从学习、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他们,用教师那颗炽热的心去温暖他们,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暖暖的爱意。在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对不同的孩子爱用不同的爱,既有严爱又有博爱。对学生的爱,在我的面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的先进事迹后,更坚定了我对师爱的信念。读了这本书,使我体验到教学快乐的最佳捷径。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有的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是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让我感受到李老师的教育智慧。这本书对我今后的班主任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而在教育中,班主任应当是爱心的使者,进行着爱的教育,一举一动都要洋溢着诚挚无私的爱,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爱的阳光,体味着阳光的爱,享受着教育的真爱,在爱的天地里健康茁壮地成长。

读《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有感


假期,我认真拜读了魏书生老师写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感慨颇多。我觉得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书中提到: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两年半的时间让我知道,要当一名好教师,一方面我们要热爱教育这一职业,另一方面我们要热爱学生,这一条最重要。好的教师必须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爱是公正的。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教师的爱是严格的。严师出高徒。爱学生就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中有度,真正地做到宽严相济。教师的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教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新的学期我会一如既往的热爱我的教育事业,用我的言行去感染我的学生们,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钻研、勤学来引领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做最好的老师》 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 读后感

文/胡珍娜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非常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心情,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

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带一年级两个学期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个学期开学之初,学校规定每天放学学生不能自行离开学校,须由班主任带领排队回家。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1班小朋友齐步走!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么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

终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