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四世同堂》读后感1600字2024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四世同堂》读后感1600字2024。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1600字2024”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今天读完了《四世同堂》,读到结尾,有一些遗憾。现在《四世同堂》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前87段为中文原稿,后13段是英文版的翻译。另一个版本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英文节译本的中文本。后者结构完整,但内容不足,老舍先生翻译的时候有大量删减,之后又在出版的时候出版商为了减小书的体积完整地删去了一个人物(应该是常二爷),所以与前者相比少了大约35万字。而我读的就是后者,后者的阅读价值很高,不过就阅读喜好来说,我更想读前者,这是有些遗憾的原因,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读较为完整地版本吧!

《四世同堂》很长,不便于详细概括,简单来说就是记录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在日本侵华的八年里所发生的事。如果想了解详情的话还是希望能去读一下。

《四世同堂》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简单分类,老一辈的,以和为贵,能忍则忍,以祁老人为代表;中年一辈的,有卖国求荣,以大赤包为代表,有为家庭所束缚,以瑞宣为代表:年轻一辈的,出走,抗日,以瑞全为代表;小一辈,爱国,但做不了什么,但要遭受战争带来苦难的,以妞子为代表。

想聊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钱默吟,胖菊子,妞子。

钱默吟,像个清朝人,老一辈的人,是个诗人,爱养花,爱作诗,是个隐士,爱国,有气节,有风骨。后来因为冠晓荷的举报被下狱,受尽折磨,坚贞不屈,最后被放出,可妻子和儿子却因此而死,出狱之后一心想报仇,开始与日本人斗争,后来结识明月和尚,受明月和尚的佛性感染,思想成长,开始放弃报仇,坚持斗争,渴望和平。钱先生象征了中国斗争的转变或者崛起。

胖菊子,祁瑞丰的妻子,极爱权势,后因祁瑞丰科长职位被免,与祁瑞丰离婚,嫁于蓝东阳,做起处长太太,极有野心,相比于冠晓荷和蓝东阳,对日本人没有那么卑微(虽然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后来被瑞丰威胁,携款跑到天津,渴望获得地位,可财产被日本人没收,最后去了天津最下等的窑子,靠出卖一身肥肉生活,据瑞全所说,最后一身脓疮,手脚流脓,后文没再提及过她,估计是死了。

妞子,女孩子,祁老人的重孙女,乖巧,在苦难岁月虽然遭受痛苦,但总是笑眯眯的,怕叫大人操心,因不想吃共和面(侵华战争后期因粮食紧缺,实行粮食配给,所发放的面)而消瘦,后来吃共和面又患上阑尾炎,疼痛让她出汗又流泪,然后死去(主要是饿死)。

《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出彩之处是描写了小羊圈胡同的日常,没有写战争中战场上的残酷。百姓的生活最能体现战争的荒诞。书中描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小羊圈胡同一号的日本人,两个日本男人上了战场,回来的是骨灰,他们的女人却做了营妓,相当的讽刺;还有一件是祁天佑的死,因汉奸的疏忽,让他背了黑锅,受辱之后自尽而死,可悲可怜。

战争的残酷在于死亡,有罪的人死,无辜的人死,大人死,孩子死,老人死,男人死,女人死。如果是一瞬间的死那么战争中的人就不会那么痛苦,战争中的人在遭受了长时间的侮辱之后没有尊严地死很痛苦。

最后三件事,以孩子的死最容易折射战争的残酷;中国当时一些古板的文化让人们不反抗,一直忍;人们在侵华战争时期十分害怕日本人,可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又想杀了日本人,(那时人们最明显的表现是要打一个善良的日本老太婆,这个老太婆人不错)这个值得咂摸一下。

在插个题外话,想起一个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顺溜当时接到任务去暗杀日本一个将军,他埋伏在姐姐家附近,这时有个日本军官来到他姐姐家杀了他姐夫,强奸了她姐姐,他不能暴露,只能眼睁睁看着,最后成功暗杀了日本将军,可他姐姐跳井自尽,军官也跑了。抗战胜利以后,不能杀害日本士兵,他遵守纪律,一枪打爆日本将军的骨灰罐,那个军官因不能保护好骨灰罐自责切腹自尽,也算报仇了吧,然后顺溜引爆手榴弹自尽。这算是战场的残酷和百姓生活的残酷结合之后表现出来了吧。

战争总会带来死亡和深思,战争不是人类道德所能接受的。

《四世同堂》,我体会到一点中国人的魂和中国历史的厚重。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2024


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品一杯茶,沁人心脾,口中留存着淡淡的幽香;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听一首音乐,曲调歌词,依旧在耳边萦绕;阅读一本书籍,就像是看一副美画,虽然只是短暂的瞬间,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永恒的美丽。一本好的书籍,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心灵。

前段时间我在空闲的时间阅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这本书籍,这本书籍很长,从最初看时到最后看完将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一直沉浸在老舍为我塑造的那个世界,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旁观了世界的沧海桑田、变化多端,与书中的人物共同历经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当阅读完书籍中的最后一句话,故事戛然而止,心中却依旧萦绕着众多的感叹。

《四世同堂》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主要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在日本的侵略下,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和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作者真实的为我们表露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现状,再现了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籍时其中的汉奸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那个前途一片黑暗、黑白颠倒的世界,很多人物在权势的诱惑下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为日本人做事,例如曾经拳打汉奸的金三爷,最后却因为日本人带来的生意好转而对他们心生感激,甚至还出卖了钱默吟先生,这前后之间的转变,令人唏嘘感慨,在利益面前,似乎一切都是脆弱的。然而我认为总有一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那就是祖国,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丧失自己的气节、不能背弃自己的祖国,因为国家就是我们的避风港,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我们才能和平幸福。

结局的一句起风了,虽然故事戛然而止,然而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时间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国家也终于一步步历经了那些坎坷挫折,从沉睡中苏醒,变得繁荣富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风雨之后便是晴天,黑暗之后将是黎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满怀希望,相信正义和光明总会到来。

四世同堂读后感2600字2024


《四世同堂》这本书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部小说。中国著名的作家老舍以一户坐落在北京小羊圈胡同里的祁家,钱家等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这8年间展开描写,给我们一个与电影情节中所不同的新视角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中华民族 5000 年以来这个民族的优点与先进性。

我们都知道曾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中国,可是纵观 千年之后,又有哪个文明得以保留?诚所谓文明古国,在我看来,大多都名不副实。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外人所消灭。犹太人、阿拉伯人、雅利安人你来我往,现在那里居住的人早就不是原来的那套人马了。只有中国人做到了,我们是经历过变化和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在这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挑战,多莫可怕的劲敌,也从来没有人彻底将我们征服,蒙古人不行,匈奴人不行,日本人更不可能。

在 1937 年时,日本人决定开战,原因也十分简单,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根本不可能输。那时的日本比中国有钱,士兵也比中国的精锐,他们的军队已经可以说是像我们班训一样《孙子兵法》的真言风林火山并且他们的士兵也不怕死,将玉碎视为自己最高的荣誉,在武器上,他们更是比当时的中国先进许多,他们有三菱重工、零式战斗机、航空母舰。而再看看他们的对手中国就有些疲软了,中国内地到处都是军阀混战,黑社会横行,老百姓也没文化不识字还贪生怕死,重工业根本就没有,飞机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长江上飘着几条不知多少年前的破船,而且人心惶惶,总而言之,中国看起来就是一个大软柿子,就算日本不打,它也会烂掉。于是他们打了进来,并且信誓旦旦的向世界承诺,灭亡中国,仅需三个月,于是他们打了八年,并且输掉了战争。我想这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骨子里的品质, 是它支撑了我们。

正是这种品质,让热血青年瑞全最后离开了北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弃笔从戎,保家卫国的道路,我们也知道,像他这样的军人,北平还出过很多,很多家庭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都含泪将自己的儿孙送出了城外,让他们参军,去抵抗日本人。还有钱家,和那个和蔼可亲、胆小怕事的钱伯伯,可是在最后,他却毅然放弃了自己之前隐忍的生活,投身于为祖国宣传,倡导其他的人们也去放弃这隐忍的生活,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去。 日本人也曾想去征服他,在他儿子摔死一车日本人之后,日本人将他抓了起来,甚至他们还对钱先生动用了酷刑,钱先生这种文弱的人在被折磨得体无完肤时却依旧可以保守着自己的信念。当然,这也只是很多无辜受刑者中的一个,我相信也有很多其他的人在监狱中也可以保守自己的信念。小说中之后也有刘师傅的反抗,他们都是社会底层软弱的人,但当他们目睹了日本人的恶行,以及自己邻里的悲惨遭遇,他们也毅然离开了北平,将家眷托付给了邻里。而那些最终没有离开家园的人,像祁瑞宣,宁可自己失业也绝对不会去给日本人当差,日本人只给大家发共和面吃,而路边上的日本餐厅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吃得很好,但当他看到后,他也只是咽咽口水,从来没有想过去吃里面的东西。正因为无数奋起的底层人士,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惊讶的发现,仅仅在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他们发现:军阀可以团结一致了,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了,老百姓虽然是文盲既不识字,也很懦弱,却也很少有人坐汉奸,原来贪生怕死的人,有的时候也不再畏惧死亡了。

至于这种精神和品质是什么,我认为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道统,何谓道统,*上说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正是它让接下来的这个人相信,哪怕自己身居弱小,对手强自己数百倍,哪怕数千倍,只要自己认为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也要义无反顾的做下来。

接下来就是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个人黄道周,准确来说,他灭亡了明朝,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正是这些轻重不同的原因压到了明朝,黄道周,无疑是这些重物中的一大块铁疙瘩官位极小,却着实很重。在清军和李自成的内外和攻下,明朝已经濒临灭亡,而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与清军的和谈然后解决内乱,而正是他的出现,在朝廷上展开辩论,怒怼皇上,使这件事泡汤了。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

直到我了解了黄道周的结局,几年之后,清军入关,本在家赋闲的黄先生出山辅佐唐王,他告诉唐王,与其坐而待毙,还不如出关迎敌。这倒是很符合唐王的想法,只是唐王所有的兵都在郑芝龙的手下,而郑芝龙根本没有北伐的打算,唐王苦口婆心的跟他说了一年多,他都是只打雷而不下雨。唐王听到黄道周的话很高兴,同意他去北伐吧,之后又告诉他,不过我手头没有兵给你。黄道周却说,不用,我自己来招兵。于是他回到家乡,招募了一千来人,其中基本上都是百姓,未经任何训练就上战场了。他的这支军队不仅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并且连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就是扁担和锄头,所以这支军队也叫扁担军,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招募了很多妇女随同出征,这些人连武器都没有,所以这支军队还叫做妇人军。几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遇到了清兵,他们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黄道周全军覆没, 他本人被押赴南京,很多人试图劝降他,但都被他严词意正的拒绝了。并在几个月之后,他英勇就义。

他是一个很不识时务和死板的人,曾当众怒皇上,但是每到了国家危亡的关头无论形势如何,对手多么强大,他也决不妥协,也许黄道周要是不妥协的话,明朝还有救,但是正是他们不妥协,才守住了我们的精神,也正是如此,道统才得以在我们的血液中流传至今而未被遗忘。

我想到了这里,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道统,它是一种精神,象征着勇敢与无所畏惧,在《四世同堂》里离开家园去援助国家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胜率很小,他们也心存畏惧,但他们去了,因为国家需要他,而且这件事是正确的,不能为了自己的安逸而去和日本人妥协,这是每一个优秀中国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从来不需要去学习,也不会被遗忘,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日本人正是不懂这一点,所以他们是失败了,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还会依然如此。

在这里,我也想到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它形象的阐述了日本人的这次战争: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而现在虽然时代变了,我们肯定是不能像黄道周一样死磕了(我虽然不赞成他,但是能正真坚守自己内心信念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但我认为,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总得有那么一两件事是应该不能妥协的,也许不妥协对你没有好处,但至少它是绝对是正确的,因为人至少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哪怕一点。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2024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我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本书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各色人物的遭遇。在日寇铁蹄下,那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的惶惑与软弱,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作者的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书中,老舍先生用一个个形象的词汇生动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这些词汇不仅能描绘出不人物颇具特点的相貌,更能准确的勾勒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老舍一生经历了两次重大战争的洗礼,一次是八国联军侵华,那时他才一岁多,没有什么记忆,但父亲在战争中的惨死和妈妈常讲述那场战争的往事,战争的残酷已在老舍记忆中埋下了深根;二是他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无法抹灭的记忆又呈现在眼前,这使他对战争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情愫。

老舍先生并没有用十分激烈的语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种冷幽默表面上轻描淡写、若有若无,蜻蜓点水般描述,但就是这么几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们令人恶心的心态,透过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老舍先生轻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人民,这从书中小羊胡同1号门的一位日本老妇的言行举止便可看出。可见,对于日本人,作者还是很理智的。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杯具。人们一向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就是要有待后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种美德。

我慢慢吁了一口气,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背负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自我正置身于这个颠倒是非,硝烟弥漫的北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