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悟空传读后感范文 > 导航 > 关于《悟空传》的读后感范文

悟空传读后感范文

关于《悟空传》的读后感范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悟空传》的读后感范文,带给大家。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悟空传》有《大话西游》的影子,后者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百看不厌。紫霞仙子、白晶晶、牛魔王…几个人物构成了另一个故事。《悟空传》借用了这些人物探讨了神与妖的矛盾关系,欲望、贪念、洒脱…继而引出更深的思考,我个人把这种思考认为是对自由的思考。

什么是自由?我*词典了一下: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解释得很好,我想一切自己做主,但是不可能,因为总会有事物来约束你,所以我们有的只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真正随心所欲的绝对自由。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相对里面找绝对。

《悟空传》里面束缚孙悟空的是什么?紧箍咒?读过书我们都知道不是,不可一世的美猴王为什么偏偏认定齐天大圣的名号?孙悟空失去的是记忆还是他的本真?压得他喘不上气的是他自己还是如来的五指山?

“记住你是一个猴子,因此你不用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

真希望他只是个猴子,花果山内逍遥,胜过那天上的齐天大圣。一直以为《西游记》把孙悟空定为一只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顽石,性情乃是一只泼猴,我是天地之间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为王、改生死簿、闯天宫,我便是绝对自由,你玉帝老儿能奈我何?如来来了俺也不怕!

但是猴子心中有了怕,有了虚无的追求,他就不是一个猴子了。那后来的后来,是谁让猴子不是猴子了呢?

“当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猴子被压在山下,被告知他过往一切都是错的,被戴上金箍,被权力组织洗脑派去西天取经。忘了自己的本质是多么痛苦,连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现在就像是被驯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自由的是谁?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

“我终于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没有齐天大圣,只有一只小猴子。”

天条是什么?什么是神什么是妖?“原来像这样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做——妖!”“神仙原来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

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个麻木的世界,黑暗的现实、冷酷的人心、为革命奋斗的斗士死去,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这个吃人的社会,哪里容得自由存在。

约束?就是要服从?服从?服从什么?本不该有的破规矩?要自由就是异类?是妖?

《大话西游》里,紫霞见至尊宝,问:“神仙?妖怪?”

她才不在乎神仙妖怪,从佛祖那里逃出来,拔出她宝剑的,就是她的心上人。

“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为孙悟空忿忿不平,假期电视一边一边的重播经典剧集,就跟着一边一边重头看到大闹天宫,其余的西游一概忽略,有时候呆着没事忍不住全部看完,又悻悻然觉得《西游记》到底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美猴王到底还是跟着去取经成佛了。现在想想,若不是封建的产物,搁到现在美猴王就能回去当他的美猴王了吗?约束总会存在。

好在美猴王是传说的,让人总有一个憧憬,绝对自由是存在的,也许就在几百年前……他闹过天宫,他犯了天条,他天雷轰顶而不死,他是花果山美猴王……

猴子抬头道:“我有一个梦,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悟空传》读后感


每次到黄昏时,那个猴子总是一边扛着他的棍子一边望着晚霞,三藏师父坐在马上坚定地向西行,沙师弟在最后面无言地挑着沉重的担子。

猴子我是知道的,他心里的那个女孩是叫阿紫还是紫霞,我也记不太清楚了,猴子总是和我们讲他以前如何大闹天宫,毀了王母的蟠桃宴又是如何风光,他还惦记着他花果山的那些徒子徒孙,只是很少提那个女孩。

黄昏偶尔碰到绚丽如血的晚霞,他也会问上一句看到没有,你最喜欢的晚霞,总觉得不如我们花果山的好看,你说是吧?众人无言,他的话又渐渐消散在风里。

我拖着厚重的躯壳,跟在他们身后,三藏师傅说我们取到真经就可以普渡众生,不用再继续痛苦下去。

偶尔几个明月高悬的夜晚,我也会盯着天空上那轮月亮发呆,我知道她就抱着她的玉兔住在那上面,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嫦娥。第一次遇见她,她在玉帝的宴会上翩翩起舞,惊艳全场,回眸一笑便胜却万千星华,从此停留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三藏师傅曾说只要我们遁入空门,四大皆空,断了凡尘世俗之念便再不会痛苦。

西行之路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艰难险阻,更多的只是荒芜和沉默,但也最是折磨人。其实我也是羡慕猴子的,他说过他曾为了紫霞仙子打到天庭之上,与天帝对抗,使风云为之变色。!

而我却连最后见她一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偷偷地躲在宫墙外看她的背影。

又到黄昏时,我突然想知道,猴子,你还要继续等下去吗?猴子的回答是当然,直至地老天荒。三藏师傅的叹息声却逐渐飘远。

今何在《悟空传》读后感


篇一:悟空传读后感

初读《悟空传》,本以为是一场闹剧,看过之后才深深感叹: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遥远,人生的意义为何如此渺茫?

用粗俗平白的语言揭示万般的无奈,作者纸后的功力非同一般,对所有意义的探索也相当深入。唐僧的看不透、孙悟空的懦弱、猪八戒的痴情、沙僧的奴性……作者虽然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但仍别具一格。还记得唐僧对自己的师傅说我要学的东西你教不了我,师傅问他想学什么,唐僧说:“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是何等的气魄!藐视万物,唯我独尊。唐僧发现了佛祖与观音对世人的欺骗以及小乘佛法的界限,他要跳出去,不惜自毁千年法力,不惜一死。他度不了众生也不肯自度,只能痛苦。

当然《悟空传》的主人公还是悟空,只不过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唐僧,因为这里的悟空不再有齐天大圣的气魄,他乞求早日取经,消除罪孽,受人蒙蔽,愚昧无知,忘记自我,完全成为受人摆布的布偶。我很这样的现实和现实对理想人生的扭曲。谁都没有错,却又都错了。当现实的枷锁束缚住一个人的心,他的心也就不能飞翔了。所以读的时候一直在乞求:希望悟空早日醒悟,希望八戒与嫦娥终成眷属,希望沙僧放下“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执着,希望小龙马不要念念不忘江流,希望紫霞可以帮悟空一把……故事的结果,所有的希望都落空,这就是现实吗?

故事不长,平白的话却引人入胜,笑过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悲剧。也许文学性不足,但确实引人深思。

篇二:五百年的悲与喜——《悟空传》读后感

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时空交错,五百年爱与情仇,五百年悲喜交加,在这里彰显出无助与无奈,就像今何在所言,“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往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路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有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的精彩一些,走的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去做你想做的事。”人生就是舞台,我们都是舞者,有时会梦想着具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随心所欲,但是《悟空传》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孙悟空,看到了唐僧师徒的迷茫与困惑……。

理想与宿命、爱情与自由,一直是《悟空传》探讨的主题,唐僧师徒四人面对早已注定的命运,终究踏上了西游的道路。孙悟空、猪八戒虽然神通广大,但在命运面前,不过是软弱无力的小人物。

何为真何为假?人的好坏由谁衡量?玉帝、神仙,神仙说你是仙,你就是仙;神仙说你是妖,你就是妖。何为妖怪?妖怪只有两种:一种是当年跟孙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孙悟空必须把它们都干掉,方能成佛;另一种是神仙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度过方能成佛。

为了达到目的,人必须去做取舍、选择,就像悟空,你在逍遥自在,一怒勾销生死薄,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你也难逃如来手掌心,你必须杀掉自己以前的兄弟,才能去掉紧箍咒,立地成佛,位列仙班。由此及人,不难想象,会七十二变的孙行者都难逃命运安排,何况你我?我们虽是独立的个体,但谁不是单位领导的棋子,在棋盘上由他人摆布。

记得爱比克泰德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

今何在说西游记是场悲剧,那么人生呢?在西行的路上是悲是喜?五百年太长,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是精彩是平庸,是欢喜是悲伤,全看自己,把握现在,在能掌控的空间实现自我,好似五百年的悲与喜……

篇三:《悟空传》读后感

今天逛当当网的时候,看到推出了完美记念版的《悟空传》,这本曾让我泪流满面的书,似乎也是唯一一本让我每次看都会流泪的书。直到现在还是不能忘却初遇这本书时所带给我的震撼,黄色的封面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在眺望着远方,上面写着: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故事源自《西游记》,却讲述了一个和西游记全然不同的故事,一个悲剧英雄的故事,书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很美,很伤人。比如:我像一个优伶,时哭时笑着,久而久之,也不知这悲喜是自己的,还是一种表演,很多人在看着我,他们在叫好,但我很孤独,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幻想着我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那里只有神与妖,没有人,没有人间的一切琐碎,却有一切你所想象不到的东西。但真正生活在那里,我又孤独,因为我是一个人。比如:一切都会消逝,能留下的只有记忆。而记忆是实在还是虚幻?它摸不着看不到,但它却又是那样沉重的铭刻在心。

让我感动的句子实在太多,这是一本让我无法简单的写出读后感的书,奇巧的文字,精巧的构思,梦幻般的诗意,貌似荒诞的文字背后,郁结着淡淡的忧伤和一种无以言说的苍凉。关于理想,关于希望,关于坚持,关于狂妄。

篇四:悟空传读后感

一悟成空

当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它是一只倔强到可爱的猴子,宁愿死,也不愿输。面对玉帝,面对如来,面对诸神列佛,面对夜叉鬼怪,亦如此。即使五百年的时光让他遗忘了许多往事,他仍会记得那片天穹之中,有紫色的晚霞静静凝视着他,许多人以为他不懂得爱,其实是他不懂得如何去爱。

他活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中,他是这天地最纯真的一滴眼泪,幻化成石猴,孤独的面对这个世界。许多人都在看着他,算计着他,神与妖,佛与魔,爱与恨,嗔与念。太多漫长的时光中,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陪伴着他,他以为世界就是如此,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褐色的瞳仁中,有着近乎大自然初生般的天真无邪。那一眼,就是整个世界。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因为失去而忧伤,为什么为了时光短暂而忧虑。我要去找到那力量,让所有的生命都超越界限,让所有的花同时在大地上开放。让想飞的就能自由飞翔,让所有人和他们喜欢的永远地在一起。

只是他错了,这世界太多太多的事物不是善与恶就能概括的。名利,仕途,尊严,权威,颜面,爱情,仰慕,嫉妒……正如唐僧所说,世界上有一种人是天生孤独的流浪者,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意义,只是这世上没有什么能永远不失去,所以他们花费了一生,去寻找正在失去的现在。

最后的他终于明白,他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没有齐天大圣,只有一只小猴子,一只想做天地间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普普通通的猴子。只是这为一点愿望,也成了奢望。

可是,在面对天空的酷刑时他没有屈服,在面对如来的诡计时他没有认命,他带着高傲的尊严与不甘的欲望以睥睨苍生的姿态回到了这个世界,“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他如是说。

最终他选择了高傲的死去,让如来的计划落空,他带着笑容,和紫霞一同奔向了远方。小妖还记得他纵横天地时的英姿,---等到那一刹那,黑暗的天空突然被一道巨大的闪电划开。孙悟空一跃而起,将金箍棒直指向苍穹“来吧”!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他的身姿,千万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小妖留下了眼泪,为一个不可能的世界而流,为一个桀骜不驯的灵魂而流。

何为悟空?一悟成空。

篇五:悟空传读后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我一直以为是那天不怕地不怕,无畏无惧的齐天大圣说的话,然而,我错了.这句话竟是那温文尔雅的唐僧所说出的话.或许,是因为他看得更加的透彻.但是,这句话的气魄,让我折服,无所畏惧,唯我独尊.

书中的唐僧,与一贯的唐僧并不尽相同.虽然他同样是手无缚鸡之力,同样的啰啰嗦嗦,同样的滥好人.但是,他比以往的唐僧多了一些无畏无惧的勇气,所以,他看得更加的透彻、空明。

命运,天神的掌控。是唐僧,应该说是金蝉子,想要打破的锁。陷空山,无底洞,是尘世的缩影还是绝佳的逃避场所?躲进去,永远都不出来,然后在自欺、欺人之中慢慢死去。亦或者,在里面无休止地寻找出口,即使出口就在眼前,而那双混浊的眼,却始终不愿看见。是没有人知道,还是不愿意知道。或许那个洞底,便是脱离天神掌控的的界域。所有人都必须愿沉迷,沉迷在他们自己所营造的狭小的空间里。沉迷、痴迷,或许他们更加愿意忘记。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没有人会明白,当唐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宣泄出怎样一种被压抑在他狭小身躯里的,一种怎样的情感。那是对生的领悟,对诸天神佛的宣战。

金蝉子为生命的真义而向如来发问,为真义而与如来赌输赢。他赌的仅是个人生死么?不,是众生的自由。孙悟空的筋斗云为何翻不出如来的手心?因为众生皆在天神的掌控之中,这便是所谓的天命。命握于天,任其操纵。生的真义为何?伽叶因悟而笑,或许,他自己亦不明白“生”为何物。佛曰:“众生平等。”佛界却以如来为尊。佛法可论,而如来却不可驳。如来口中所说的,便主真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来悟道说法,却不明此理。“生”的真义,便是自由。命,是自己的,命运无道,生者自控。

金蝉子为何而留下陷空山无底洞而使得这个由神佛掌控的界域有了一个缺口?因为,人总醒悟,他们会反抗,为了自由,为了摆脱神佛的掌控,他们会与神佛一搏。陷空山无底洞便是出口,打破这界域。神佛造世,谁造神佛?云霄之上是九天,九天之上又是什么?

唐僧化为虎,笼里是外,还是笼外是外?心在外,踏破十方;心在内,四周尽是笼壁。

唐王命唐僧西行。我心自在佛为可佛?观音又是哪来的菩萨?西天在哪?到了西天取的又是何经?独到西天,成仙成佛,唐世众生却仍旧浑浑噩噩。佛渡众生还是众生求佛渡?是否真的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无想无欲,为何又要求这佛祖之尊?只是图具虚名。

唐玄奘、金蝉子、须菩提,者他们才是三界之中看得空明之人。如果真的有神佛,如里真的有妖魔,人世是热闹还是纷乱?

这广褒的天地之间,有几个人能有玄奘那样的气魄,那样的胆量,那样的心,说一句: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悟空传》读后感1000字


《悟空传》有《大话西游》的影子,后者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百看不厌。紫霞仙子、白晶晶、牛魔王几个人物构成了另一个故事。《悟空传》借用了这些人物探讨了神与妖的矛盾关系,欲望、贪念、洒脱继而引出更深的思考,我个人把这种思考认为是对自由的思考。

什么是自由?我*词典了一下: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解释得很好,我想一切自己做主,但是不可能,因为总会有事物来约束你,所以我们有的只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真正随心所欲的绝对自由。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相对里面找绝对。

《悟空传》里面束缚孙悟空的是什么?紧箍咒?读过书我们都知道不是,不可一世的美猴王为什么偏偏认定齐天大圣的名号?孙悟空失去的是记忆还是他的本真?压得他喘不上气的是他自己还是如来的五指山?

记住你是一个猴子,因此你不用学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贵.

真希望他只是个猴子,花果山内逍遥,胜过那天上的齐天大圣。一直以为《西游记》把孙悟空定为一只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顽石,性情乃是一只泼猴,我是天地之间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为王、改生死簿、闯天宫,我便是绝对自由,你玉帝老儿能奈我何?如来来了俺也不怕!

但是猴子心中有了怕,有了虚无的追求,他就不是一个猴子了。那后来的后来,是谁让猴子不是猴子了呢?

当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苦,为什么而喜呢?

猴子被压在山下,被告知他过往一切都是错的,被戴上金箍,被权力组织洗脑派去西天取经。忘了自己的本质是多么痛苦,连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现在就像是被驯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自由的是谁?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

我终于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没有齐天大圣,只有一只小猴子.

天条是什么?什么是神什么是妖?原来像这样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做妖!神仙原来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灵物的

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个麻木的世界,黑暗的现实、冷酷的人心、为革命奋斗的斗士死去,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这个吃人的社会,哪里容得自由存在。

约束?就是要服从?服从?服从什么?本不该有的破规矩?要自由就是异类?是妖?

《大话西游》里,紫霞见至尊宝,问:神仙?妖怪?

她才不在乎神仙妖怪,从佛祖那里逃出来,拔出她宝剑的,就是她的心上人。

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为孙悟空忿忿不平,假期电视一边一边的重播经典剧集,就跟着一边一边重头看到大闹天宫,其余的西游一概忽略,有时候呆着没事忍不住全部看完,又悻悻然觉得《西游记》到底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美猴王到底还是跟着去取经成佛了。现在想想,若不是封建的产物,搁到现在美猴王就能回去当他的美猴王了吗?约束总会存在。

好在美猴王是传说的,让人总有一个憧憬,绝对自由是存在的,也许就在几百年前他闹过天宫,他犯了天条,他天雷轰顶而不死,他是花果山美猴王

猴子抬头道:我有一个梦,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悟空传》读后感1500字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悟空传》
  西游说起来就是一只猴,一头猪,一只妖,一匹马和一个人的一段峥嵘岁月。而今何在写《悟空传》,看似是写西游,而实际上却写出了人性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在这貌似荒诞的文字背后,始终都郁结着一种无以言说的忧伤与苍凉,关乎理想,关乎现实,关乎自由,关乎爱情。可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有些人在无奈之时的无奈之举已渐渐改变了人性,改变了自己的未来。顺应天意,却有违本心,一生都空虚与不自在。
  三年前我在自己最为美好的时光里看完这本书,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小说,随便翻翻也就罢了;本以为自己看完后不会想太多;本以为我不会再拿起这本书。可是我却是用了三年去看懂这场悲剧,时隔三年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一般,总会让我在不经意间想到许多,在即使在过于沉重和虐心时我依然会再翻开这本书。一直在追逐自由想摆脱神的束缚的唐僧;刚从五行山下走出却被带上紧箍咒的悟空;因为爱情而自卑又痛苦的悟能;不会游泳却被罚在河里当妖精,就在河中的一颗石头蹲了五百年的悟净……这些悲剧总是吸引人去思考某些东西,忍耐不住去不断的重新认识,希望找到自己原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唐僧说别人修小乘他修大乘,别人修虚空他修圆满。于是他自行通悟,用一跟手指点破穹天。


他做着“离经叛道”的事,不愿妥协,他去挑战如来,坚信神并不是无所不可预料的。在漫漫人间寻找,找到那个尴尬的存在的“界限”走了出去,最终却选择离开,只因他宁愿死也不愿卑贱的乞讨生活。
  孙悟空在戴上紧箍咒之前是“妖猴”,却也是魔王,自称“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带领千百万妖众挑战众神。而在之后却是在成神和成佛的道路上,也是在向现实妥协和改变的道路上,在失去本真后杀死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而得道最终要成佛。可最终还是挣脱不掉,所以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被自己杀死,一场谋杀也成了自杀,一只骄傲的猴子变成了一只悲哀的猴子。
  书中人物很多,可在我看来最为憋屈的也就杨戬,在众神无法惩治“妖猴”之时,他奉命前去捉拿,一人与“妖猴”大战七天七夜,最终擒获“妖猴”。难怪后世常说:孙悟空七十二变,二郎神比其多半变,唯有他的能耐与孙悟空不相上下,称得上“天界第一得力战神”,连看不惯神的孙悟空也对他十分客气。可是他却选择向现实妥协,甘为“神”,甘向一群“废物”俯首称臣。所以说他与孙悟空联手必能成大事,可这一定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神自认为世间万物主宰,却也是从万物中而来,不断从万物的灵蕴中吸取能量,试想倘若世间再无活物,神也会枯萎消亡。所以正因为人如此痛苦,神才受人景仰;正因为人的卑微,神才高高在上。而在神的字典里,所谓的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塑像。而佛就是虚无,原本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书中所言“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悉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确实如此。


  这些并不是所谓的愤世嫉俗,我也不是所谓的愤青。这只是时隔三年后我心中所想。这有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是什么?答案千千万万种,而最准确的却是:妥协与改变。想想伟人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可放眼望去,又有几个人真正明白,更又有几个人做到。想来向现实妥协只是因曾经饱满的斗志已尚存无几,再也“斗”不过天地,逃不过,挣不脱。因此放弃,便顺其自然的走上上天安排好的一条不归路,改变自己去适应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这条道路。就这般妥协与改变,渐渐地,最初的自己早已面目全非。
  世间事事错综复杂,独自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时不时的会遇到意外的人或事。干扰和障碍过多,犹豫便逐渐产生,要想始终向一个方向前进,就要使自己的斗志达到最高点,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轻易妥协,更不要为妥协而改变自己,而是要志向不改、志向不衰,永不失本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悟空传》
  西游说起来就是一只猴,一头猪,一只妖,一匹马和一个人的一段峥嵘岁月。而今何在写《悟空传》,看似是写西游,而实际上却写出了人性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在这貌似荒诞的文字背后,始终都郁结着一种无以言说的忧伤与苍凉,关乎理想,关乎现实,关乎自由,关乎爱情。可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有些人在无奈之时的无奈之举已渐渐改变了人性,改变了自己的未来。顺应天意,却有违本心,一生都空虚与不自在。
  三年前我在自己最为美好的时光里看完这本书,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小说,随便翻翻也就罢了;本以为自己看完后不会想太多;本以为我不会再拿起这本书。可是我却是用了三年去看懂这场悲剧,时隔三年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一般,总会让我在不经意间想到许多,在即使在过于沉重和虐心时我依然会再翻开这本书。一直在追逐自由想摆脱神的束缚的唐僧;刚从五行山下走出却被带上紧箍咒的悟空;因为爱情而自卑又痛苦的悟能;不会游泳却被罚在河里当妖精,就在河中的一颗石头蹲了五百年的悟净……这些悲剧总是吸引人去思考某些东西,忍耐不住去不断的重新认识,希望找到自己原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唐僧说别人修小乘他修大乘,别人修虚空他修圆满。于是他自行通悟,用一跟手指点破穹天。

悟空传读后感1000字


继《西游记》之后,又续读了很有名气的《悟空传》,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应该是不能作为西游记续传来说的,但是立意角度很独特,原著中众人的形象也重新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民化的形象,读来诙谐幽默,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本文特色是对话体辩论方式发展剧情的,作者很喜欢论哲理,喜欢和人谈佛法人性,基本上挺到位的,三观也正常,有些理论我也受益匪浅。本文也有大话西游的影子,三段爱情观,孙悟空的,唐僧的,八戒的,沙僧在这里面是个苦逼的角色,但作者也很好地将他的个性发挥地很好了,伏笔埋得也很好。

文章的叙事方式比较独特,倒叙,插叙,论叙都有,看着人有些找不找北,需要耐心好好读的,不能跳着读,否则会断了思绪,个人感觉这种方式还是有点混淆,跳来跳去的需要很好的文字驾驭能力,作者功夫到位也解释清楚了,但是五百年前后这样穿插来去,还是有些乱,不方便作者阅读,当然也是文章的特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吧。

孙悟空在这本书里有两个角色同时推进故事情节,一个是善(服从)的,另一次个是恶(西天取经前的),基本就是善恶交替进行,可以看作是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的发展路线,取经在这里也是如来和金蝉子的一个赌注,看似金蝉子输了,最后输的人却是如来,这里是一个哲学命题,命运的决定论和命运的不可知论,一个是决定论,一个是变化论,作者倡导的是积极向上的变化论,这种论调基本上年轻人受用,老人们多爱决定论,两种理论没什么对错,这是各需所求决定的。

永远不要去彻底否定一个理论,也不要盲目崇拜一种理论,对和错不是人定的。

佛的形象又在本书中再次弱化和评判,如来观音玉皇大帝等仙人们又一次被拿来丑化,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凸显孙悟空无谓的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让主角情绪精神更加饱满,当然难免会让读者持续增加对佛的厌恶型,其实这并不是作者本意,实是将仙人们暗喻成现在的官员或者上级权利者们,那种官官相护,毫无同情心的工作态度和推诿行为做出批判,这是很有进步性的,社会精神文明见说见文件而不见行动的匮乏是一直存在蔓延的,这就好比是天庭,有各种规则和惩戒,和现行的行政事业国企单位没多大区别,领导是天,下面干活的人又毫无工作激情可言,组织要你怎么办,那就是天条,所以西游记的批判现实性很强的,妖哪里是妖,神哪里是神,凡是和仙神有同等法力但不听管教的就是妖怪,可笑至极,一切都是天注定,是天意。

经典文学作品可能通读趣味性没那么爽快,但是它们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放在历朝历代都是发人省醒不朽的作品,同时还会再衍生出更种后续作品,造福于人。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悟空传》今何在。

《悟空传》读后感300字


翻翻手机,发现还有本没看过的小说《悟空传》,就150k,就顺手把它灭了呗。当我看完开头就一直在想这是哪个2B写的小说啊!!!但随着不断的深入,恍然了,第一反映就是看不懂,猜不透。反复看,才明白一点。等看完,迷糊了,完全不懂。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第二遍(课上实在闲的慌)~好吧,我就讲讲书大概讲的什么吧,内容是这样的本书讲述了悲剧英雄孙悟空对命运的抗争,并对仙佛等一切伪善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解读《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弥漫的是思考。网上的书评是这样的:以现代人的某个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中迷漫的不是情节,而是思考。语言使用的又符合当今的读者有些跳跃的思维,思考浅者着迷与野性与无拘束,思考深者被背叛和理性所打动。全篇融合了传统的西游记,电影大话西游,更多的是作者思考和批判。书的开头是从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2b唐僧出去找水喝开始。。。

艹,这个还真不怎么好说。不过书的结尾能大致讲一下,其实是正真大智者的唐僧死在了六耳猕猴的棍下,小白龙(母的)为了留下心爱的唐僧在世上的灵魂,毅然挥刀自尽,在已经是人间地狱的花果山降下雨水。沙师弟为王母收集的玻璃片,被王母打碎,一切努力白费。二师兄和嫦娥相拥着被大火吞灭~。主角齐天大圣,力斗天神和佛祖后被擒,在紫霞仙子的谎言中死去。但是书的最后写到“花果山最后还是有花草长出来了”这让我感动了许久。全文一直围绕在压抑的气氛下,有很多东西,拥有了可以一直拥有;也有很多东西,拥有了却注定要失去。简单点说就是三个关键词:爱情,天命,自由。悟空与紫霞,八戒和嫦娥,唐僧和小白龙的爱情。悟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八戒对爱情的至誓死不渝的追寻,唐僧寻找真理的艰辛。还有众人对自由的向往~最后悲情英雄悟空在众神的愚弄中,紧抓着紫霞披风,悄然死去。

反正这本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估计也暗射了现在这个社会的一些丑恶。刚才*了一下,震精了,被评为网络第一书!!!所以,强烈推荐~!!!最后感谢死干干的推荐~


 

编辑推荐:

《悟空传》读后感1400字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他那决裂的奋斗姿态,穿过几千万年的历史至今凝固在传说当中。我知道在他的内心中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这些想法与他生活的世界是那么格格不入。也许就像书中所说,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生活的界限。在这个界限内,我们生活,我们死亡。对于界限以外的东西,有时不是不想看,而是没有力量来看。因为只要想看外边的东西,我们就会痛苦。比如说信仰。当我们想要认识上帝但现实的一切让我们没有力量来认识他时我们就会痛苦。除非我们自欺,不再想那么多,按着世人一贯的路走下去。但书中有句评语我很欣赏,说在这个世上有一种人他们奇怪的心和思想,没有人懂。有谁知道,愈清醒反而愈痛苦,愈痛苦反而愈幸福。我有时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有时又怕成为这样的人。但无论如何我想我们都应该成为这样的人。书中说: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我想起了年少时那些曾经的梦想,但当这些梦想不在时,我才知道我长大了。因为现实与梦想的碰撞总让我感到力不从心,就像孙悟空仰望自己曾经美好的理想时,感到的无奈和无能无力一样。但他还是照样去想,即使知道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也在所不惜。我欣赏的是他那种飞蛾扑火的勇气。纵使生的希望被剥夺,死的结局被注定。但依然有美好的心灵之火在燃烧。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在我们班看的《拉阔爱的人》中的那个小男孩,他有一个想法把爱传出去。当他在述说自己的想法时有许多人都认为他很天真。但他却为这个想法付诸了自己的努力。也许他的努力改变的只是一个人,两个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徐志摩说:生命是个实体,中间凝练万千之神明,但美丽的灵魂永承上帝的爱宠。在这里还让我想起了电视剧《血色浪漫》里的男主角钟跃民,他奇特的思想无人懂,也没有人能理解,或许你越了解他,你就越觉的他自由的心无人能束缚,也许对这种心灵的束缚就是一种犯罪。他就是这样在自己的灵魂里遨游着,很满足,也很孤独。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唐僧,他有一颗智慧的心,还有普世的情怀,也许他的思想没有人懂。但不可否认有时伟大就意味着绝世的孤独,那是一种灵魂的孤独。就像里边的小白龙表现出的那样,她一直没有向唐僧表白,是因为她太了解他了,表白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一份爱满足不了他,他也不能被一份爱来满足。记得在《大明宫辞》中,太平公主说:我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爱人。我想小白龙表白的结局也无过于此。当唐僧爱上小白龙的时候也是他死的时候。他的生命是那种不在灿烂中死去,就在灰烬中消亡的生命。他令我感动的一点还有他对真理的追求上,一句,生我为何,我为何生道出了我们人的迷茫与困惑。每个人都说要去西天,但西天到底在哪里呢?不知道。我想这就像我们人类的生命状态一样我们不知道真理是什么,我们也没有办法脱离这一切罪的辖制,除非我们找到那界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唐僧。我们太普通,也太平凡。所以我们需要上帝爱的释放,而不是爱的辖制。其中金禅子有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大概是说如果我要度天下苍生,我就度不了自己,永远成不了佛,去不了西天极乐世界。但如果我度自己,我就度不了天下苍生。如果度不了天下苍生那我成为佛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这很容易让我想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不能两全其美我救罪人就不能救自己,救自己就不能救罪人,最后他选择死。且是那样孤独的死。孙悟空说:我想成为神是为了拥有,可我只有放弃才能成为神。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我想这可能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吧,就像爱一个人不一定非要拥有才是一种美,其实有时放弃反而是另一种成就不好意思写不下去了,我这人容易感动细节,也容易忘记细节,所以我不太伤感,我觉得有时忘记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