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母亲的存折读后感 > 导航 >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母亲的存折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狂人日记》里吃人的故事,已经让我震撼。又读《为奴隶的母亲》,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悲伤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让我们不得不低头。而这篇小说似乎就有这种慑人的力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悲哀。

这篇文章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农村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三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三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还没来得及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而这篇小说处处似刀,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妇人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角色。三年前,她的丈夫将悲惨的抉择摆在她面前:去不去?三年后,又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回不回?抉择归抉择,问题归问题,其实不管是被丈夫典出还是被秀才的妻子踢出,都是由不得她来作主,从始至终她仅仅是一个奴隶,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她的价值可以用一百元来衡量。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她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无论哪个时期,她都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不情愿中,命运似乎也处处与她作对。这所有的一切都导致她的内心极为痛苦,但是她也只是一味地忍让,一味地谨小慎微,没有作半点的反抗,这不得不让我们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妇人又如何能不被命运摆弄呢?她有反抗的能力吗?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什么造成她这样的性格呢?一个从旧社会一路走来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妇女,蒙昧无知,在她的思想里,只有三从四德,她又拿什么去跟命运抗争?

妇人的悲剧,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从表述。小说的悲也就悲在这里,这是一个妻子的悲剧,这是一个母亲的悲剧,这更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而造成妇人这样命运的典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闭塞农村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封建的宗法制使女性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女人会被挤压到这样的边缘地带的,这样被践踏的境遇,就不难理解了。

静静地沉思,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生存在这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而感到幸福,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和男性平分秋色,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物质来讲精神,我们可以非常有尊严地去爱与被爱,我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支配。

为奴隶的母亲,这是一个命运悲剧,这是一个性格悲剧,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应该通过那个时代的悲剧来提醒这个时代的幸福,从而塑造人格魅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为奴隶的母亲》之读后感2000字


有那么一个时代,鲁迅先生形容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如里的时代。读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个时代,我见识到了。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力作,也是现代小说名篇。故事发生在闭塞落后的旧社会,抓住了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家庭:丈夫是个皮贩,偶兼做农活,他技术好,插起秧来总会是众人效仿的榜样。女人贤惠善良,任劳任怨。他们还有一个男孩,身体健康,活泼可爱。即便是这样,家里的债台还是一层接一层的垒高。生活无望,丈夫开始酗酒,赌博,甚至于对女人和孩子施暴,到最后落了个连钱也借不到的下场。于是,典妻的悲剧终究上演了。

人穷了,可以典当首饰,可以典当衣服,也可以典当家产,至于典妻,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由觉得冷汗直冒。丈夫的确犹豫过几天,但最终还是说了:我已经将你典出去了。可怜的女人几乎昏死过去:什么呀?女人其实听得很清楚,只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丈夫的话使她的整个世界都塌了,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可是丈夫终究是发怒了: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与其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曾是多少可悲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不情愿,女人从头至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或许正是照应了题目,既做母亲,必为奴隶!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为了全家的生活,她无声的同意了。

典妻,多么荒唐的事啊!丈夫需要钱,把妻子典出去;秀才需要儿子,把别人妻子点进来。于其间,女人仅仅充当着挣钱的工具,生孩子的工具,奴隶就是奴隶。

同样作为女人的沈家婆,为了钱财不惜拆散别人的家庭,谎称那家有多么的富裕,口碑有多么的好,秀才多么善良,大娘多么仁慈,绞尽脑汁把女人骗了过去。对于这般穷苦的家庭,她没有一丝的同情。轿夫也是,也不是新娘子,还哭哭啼啼的。'也是,穷苦的旧中国,人急了也是可以吃人的。女人同孩子痛苦分别后,踏上了为奴隶的道路。

看到这里,我不免有些担心和怀疑,会有人真心对待这个生孩子工具吗?会有对奴隶仁慈的的女人吗?答案的确在我的预料之中,女人嫁过去了,秀才一开始对她不错,当然这种不错也仅仅是表面上的,他向她介绍家里的家产,也不过使向她夸耀或求媚罢了秀才心里明白的很,典她来,不过是为了自己传宗接代,三年中,生上一俩个儿子,她的价值也就没有了。秀才对女人好,大娘也是看在眼里,于是想方设法对付这个女人,显示背地里指桑骂槐,接着就直接把她当作丫鬟使唤,衣服让她洗,猪也让她喂,甚至于监视着老爷的一举一动,生怕老爷被这狐狸灌了迷魂药。对于生儿子,她是没有能耐的,可是嫉妒之心折腾起来,只是阴险至极。

很快,女人生下了秋宝,孩子可爱得常常令女人想起春宝来,尤其在女人得知春宝生病后,念子之情更加急切,此后一段时间,更是每天盼着可以得到春宝康复的消息,可是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被大娘当做把柄抓住。青玉戒指呆在手上,却是秀才让他留给秋宝的。戒指被女人当掉,则成为秀才弃她直接借口。这个可悲的女人马上就要离开了,而这一次的离开则预示着她将同自己的秋宝永远分离,难以想象,这对于母亲会是怎样的失子之痛啊!来时坐轿,回时徒步,她的即使作为生孩子工具的价值也没有了,她病了,脸色枯萎如同一张干瘪的黄菜叶,两眼朦朦胧胧的闭着,嘴里的呼吸只有微弱的吐出。颠簸到家,三年的奴隶生活换来的是已疏远自己的春宝和更加贫苦的生活,而等待她的则是无限延伸的苦难的深渊。

多么可怜,多么可悲的女人呦!在家里,她是丈夫的奴隶;被典后,她是秀才的奴隶。在痛苦之中挣扎着,却从未有过反抗。作为母亲,思子之痛一直缠绕着她,心破碎得沉重而惨烈,却仍得屈辱得活着。这就是活在想做奴隶而不得时代的劳动妇女,善良仁厚,为孩子,为家庭可以彻底牺牲自己。柔石也正是通过对广大女性为奴隶生活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阶级剥削制度的无情和冷酷,表达对万千民众的同情,并且发出青年参加革命,弱者参与革命的号召,从而深化全文主旨,发人深思,读罢,令人感慨万千。

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目睹那么惨烈的妇女命运,同时也为旧社会遭受过心灵创伤的广大女性同胞感到深切的怜悯和疼惜。真心的希望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百姓的生活可以在新时代开出幸福的花朵!

柔石《为奴隶母亲》读后感1200字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优秀的短篇之一,作者把笔触伸向封建社会最野蛮、残酷的典妻制,暴露了灭绝人伦、摧残人性的社会弊端,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作品中的春宝娘是旧中国劳动妇女中最典型的受侮辱者和受损害者。
  故事由皮匠因封建地主的剥削破产引起。皮匠自身破产,不求劳动寻找出路,却将苦难转嫁给比自己更弱一层的妻子身上。在妻子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皮匠将妻子典出给老秀才作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在已经去写典契的的当天才对妻子说“我已经将你典出了”,“今天她写典契去了”。皮匠根本无视妻子的权利,视妻子为转嫁的衣物,想典就典。而处在封建时期,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春宝娘只是认命,只低低地叹息:“哎!命苦呀!”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行动,甚至是反抗的意识。更令人为之唏嘘的是,在被典当出门的当天早晨,由于怕孩子的“歌声”吵醒出奇的安稳地睡觉着的丈夫而竟对孩子说:“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在这一刻,春宝娘也还只为孩子和丈夫照想,没有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意识。
  更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是同为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女人,却还要去压迫比自己更低一层的女人!
  一些旧妇女,如秀才妻在获得丈夫“特别宽容”的“人权”后,只将这些权利用在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上,不断压迫深受苦难的春宝娘。
  “有时,秀才从外面回来,先遇见了她而同她讲话,妇人就疑心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买给她了,非在当晚,将秀才叫到自己房内去,狠狠地训斥一番不可。


”老妇人计较秀才对春宝娘的任何一点好,嫉妒春宝娘,却不曾想到脱离丈夫而去寻找新生活,只是训斥丈夫,“将家里的许多杂物都堆积在她底身上,同一个女仆那样”。并且恶意把春宝娘因为身体不适而休息讥讽为母狗装姨太太“噜噜苏苏地说了三天”。
  秀才妻对黄妈说“儿子,谁没有养过呀!我也曾怀过一个月孕,不相信由这么难受。而且,此刻的儿子,还在‘阎罗王的簿里’,谁保的定生出来的不是一只癞蛤蟆呢?也等到真的‘鸟儿’从洞中钻出来看见了,才可以在我底面前耍威风、摆架子,此刻,不过是一块带血的猫头鹰,就这么装腔,也显得太早一点!”秀才妻这一番“婉转的冷嘲热讽,活生生地描绘出了一个尖酸刻薄,只关心争风吃醋的封建地主婆的丑恶形象。更可悲的是,她到底把自己视为丈夫的附属品,认定自己是只能永远和丈夫在一起的。
  随着孩子就要出现,“老妇人终究也将产婆雇定了,而且在别人面前,竟拿起花布来做婴儿用的衣服”,孩子出生后,老妇人又“和老祖母那么吩咐着,保护着”,说“够了。不要弄他哭了”。老妇人与春宝娘的冲突减少,并开始关心爱护小孩。可这些关爱并不是发自真正爱孩子的母爱,只是为了让孩子适应自己。孩子“整天地抓住了他底母亲,虽则秀才是比她还爱他,但不喜欢父亲;秀才的大妻呢,表面也爱他,似爱她自己今生的儿子一样,但在婴儿的大眼睛里,却看她似陌生人,也有奇怪的不倦的看法”的行为中,最可以看出老妇人爱孩子的动机只不过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春宝娘离开的时候甘心留下而作,只是尽一个封建女人对男人传宗接代的责任和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春宝娘则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只有孩子才是她唯一的幸福世界,才是她自由幸福的国度。
  死一般的长夜,不仅是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封建制度,更是在长期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封建腐朽的人所造成的。何止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更是苦难人何苦为难苦难人。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优秀的短篇之一,作者把笔触伸向封建社会最野蛮、残酷的典妻制,暴露了灭绝人伦、摧残人性的社会弊端,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作品中的春宝娘是旧中国劳动妇女中最典型的受侮辱者和受损害者。
  故事由皮匠因封建地主的剥削破产引起。皮匠自身破产,不求劳动寻找出路,却将苦难转嫁给比自己更弱一层的妻子身上。在妻子毫不知情的状况下,皮匠将妻子典出给老秀才作为生儿育女的工具。在已经去写典契的的当天才对妻子说“我已经将你典出了”,“今天她写典契去了”。皮匠根本无视妻子的权利,视妻子为转嫁的衣物,想典就典。而处在封建时期,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春宝娘只是认命,只低低地叹息:“哎!命苦呀!”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行动,甚至是反抗的意识。更令人为之唏嘘的是,在被典当出门的当天早晨,由于怕孩子的“歌声”吵醒出奇的安稳地睡觉着的丈夫而竟对孩子说:“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在这一刻,春宝娘也还只为孩子和丈夫照想,没有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意识。
  更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的是同为受封建制度压迫的女人,却还要去压迫比自己更低一层的女人!
  一些旧妇女,如秀才妻在获得丈夫“特别宽容”的“人权”后,只将这些权利用在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上,不断压迫深受苦难的春宝娘。
  “有时,秀才从外面回来,先遇见了她而同她讲话,妇人就疑心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买给她了,非在当晚,将秀才叫到自己房内去,狠狠地训斥一番不可。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1200字


  《为奴隶的母亲》写了浙东一带的民俗——典妻。
  我从四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
  首先,对于妇人来说丈夫是家中的顶梁柱,而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呢,原本应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做点皮贩生意,农忙时也做点事的,但随着生活压力一天天重起来,他被一天天扭曲,沦落成一个只有动物本能的“人”了。男人把女人只当作生孩子的工具,当作家里的一件物品,适逢不济,便像家里随便一件东西一样典当与他人。在妻去秀才家之前,甚至说自己掉了几滴眼泪,这滴滴眼泪分明是鳄鱼的眼泪啊!那是要吃人的眼泪啊!等妻终于熬过三年,他的态度呢?冷嘲热讽,陌生冷淡,可恶之极!而女人竟是没办法的,只是哭,只有哭。
  其次,是第二任丈夫的态度。秀才嘛,总是有点官僚的意味,自然做人不会像皮贩那样直接无耻了,他表面看起来斯文,和气,其实也不过是一匹披着狼外套的伪君子!他的实际目的跟最底层的动物一样——传宗接代。他对女人替他生了个胖小子感到很满意,甚至也想过要把女人留下来作妾,但女人动了他的钱,女人病了,于是就让“到期”的女人回去,连一辆车都没有。
  再次,是大娘。大娘自己本身也是个社会的受害者,自己生不出孩子,顶着自古以来就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不得不帮丈夫张罗典妻的事宜,忍受着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在自己眼皮底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够惨了。然而这一切并没能唤醒她对女人的同情心,反而是更近一步的压迫地位更低的女人,甚至发疯般的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迫切的等着三年期满,不顾秋宝有多可怜。


孩子与生母的血肉相连,硬生生把女人撵出大门。同为女人,大娘待少妇却如同厌恶瘟疫一般,丝毫没有同情可言。也曾为人母,却不惜拆散母亲与孩子来成全自己的私欲。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身为母亲,心中最放不下的当然是孩子。无论社会怎么待她,无论受多大委屈,只要孩子还好好的,就欣慰了,然而就连做一位母亲,女人也是悲哀的。三年前被迫离开春宝,三年后被迫离开秋宝,两个孩子是多么地爱她啊,“秋宝是天天成长的非常可爱地离不开他底母亲了。他有出奇大的眼睛,对陌生人是不倦地注视地瞧着,但对他底母亲,却远远地一眼就知道了。他整天地抓住他底母亲,虽则秀才是比她还爱他,但不喜欢父亲;秀才底大妻呢,表面也爱他,似爱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但在婴儿底大眼睛里,却看她似陌生人,也用奇怪的不倦的视法。”离开前春宝是白白胖胖的可爱的男孩子,三年后竟然是“穿着褴褛的衣服,头发蓬乱的,身子和三年前一样的短小。”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认得了,晚上被迫地躺在“陌生的母亲”的身边,只有睡熟了,才同原先一样依恋自己的母亲。我们甚至可以预见若干年后的秋宝,一定忘了深爱他的“婶婶”,某天在街上擦肩而过会像任何一位公子一样,淬口唾沫,大骂扫兴,嫌弃这样一个半疯的贫苦的女人。作为母亲,残忍的社会剥夺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那样一个层层压迫,层层被吃的时代,在最下面的穷女人被一点点蚕食。
  最惊心动魄的一处是女人回忆刚生完一个女儿的情形,女人死一般的躺着,还来不及看一眼刚出生的小生命,摸摸她好看的额头,吻吻她樱桃似的小红唇,帮她剪掉脐带,洗洗澡,然而男人来了,拎着一桶沸水,眼里满是丑恶与反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扔进了沸水!
  这是一个父亲吗?连禽兽都不如的家伙!!!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刚出生就要任人宰割,好容易为人妻了,还得当物品一样被典当。
  这就是那个时期吗?女人连动物都不如,从身到心的一层层剥削,一次次蹂躏,却丝毫没有反抗的力量。
  憎恨那个时代,憎恨亵渎女性的男人女人们,憎恨着,却无力的,如同夕阳中的一个美好的手势却阻止不了太阳的落,于是,悲哀着,那个世界。

  《为奴隶的母亲》写了浙东一带的民俗——典妻。
  我从四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
  首先,对于妇人来说丈夫是家中的顶梁柱,而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呢,原本应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人,做点皮贩生意,农忙时也做点事的,但随着生活压力一天天重起来,他被一天天扭曲,沦落成一个只有动物本能的“人”了。男人把女人只当作生孩子的工具,当作家里的一件物品,适逢不济,便像家里随便一件东西一样典当与他人。在妻去秀才家之前,甚至说自己掉了几滴眼泪,这滴滴眼泪分明是鳄鱼的眼泪啊!那是要吃人的眼泪啊!等妻终于熬过三年,他的态度呢?冷嘲热讽,陌生冷淡,可恶之极!而女人竟是没办法的,只是哭,只有哭。
  其次,是第二任丈夫的态度。秀才嘛,总是有点官僚的意味,自然做人不会像皮贩那样直接无耻了,他表面看起来斯文,和气,其实也不过是一匹披着狼外套的伪君子!他的实际目的跟最底层的动物一样——传宗接代。他对女人替他生了个胖小子感到很满意,甚至也想过要把女人留下来作妾,但女人动了他的钱,女人病了,于是就让“到期”的女人回去,连一辆车都没有。
  再次,是大娘。大娘自己本身也是个社会的受害者,自己生不出孩子,顶着自古以来就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不得不帮丈夫张罗典妻的事宜,忍受着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在自己眼皮底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够惨了。然而这一切并没能唤醒她对女人的同情心,反而是更近一步的压迫地位更低的女人,甚至发疯般的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迫切的等着三年期满,不顾秋宝有多可怜。

《奴隶和哲学家》读后感


今天下午,我在《读者》里面看了一篇短文,名字叫做《奴隶和哲学家》。里面讲了一个精彩无比的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生中的重要的大道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事:一个波斯奴隶和几个人同坐一船。那个奴隶从没见过大海、也没坐过船,所以一路上哭哭啼啼,大家都没办法安慰他。结果被哲学家抛下大海,沉浮了几次才拖他上船,之后他就不再作声了

看完《奴隶和哲学家》,我深受感动,还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来自那个哲学家最后说的那句话:你们想,他原先不知道灭顶之灾的痛苦,所以才想不到稳坐船上的可贵。大凡一个人总要经历过忧患才会知道安乐的价值是啊!一个人活着总要受过患忧才会知道平常生活的幸福。比如我以前作业完成得很晚,所以觉得学习很枯燥很痛苦。但当我生了病不能去学校读书、躺在床上很无聊时,我才感悟了;原来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生病时不能看书学习,才是最无聊、最痛苦的时候。人就应该这样,只有用更糟的事情来与现状比,才能感到快乐、感到能正常生活的可贵性。

现在有些人不珍惜和平,总要挑起事端、挑起战争,当战争来临时,他们才会知道和平的幸福,可那时已经不能挽回了,所以大家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