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行者一书读后感 > 导航 > 《天行者》读后感(一)

行者一书读后感

《天行者》读后感(一)。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天行者》读后感(一),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天行者》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天行者》这本书,这本书中有三部分《凤凰琴》《雪笛》和《天行者》。每一部分都那么令人感动,每一部分都那么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讲述的是民办教师的苦与累,同时也讲述了中国教育前行的艰难。书中有许多典型的民办教师形象,有朴实的余校长,有命运坎坷的孙四海,还有命运曲折的邓有米,其中已经转正的教育站长万站长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当然后生力量张英才、蓝飞和支教生夏雪和骆雨更突显了老民办教师的不易。

除了这些界岭小学的工作者们之外,那些和老师一起生活着的界岭的人也让我的情感此起彼伏,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原本也是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失去了转正资格,又在参加转正考试时落下了病根,最终瘫痪在床,就在看到自己可以填写转正表格的同时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让她痛苦一生的人世间,学生叶碧秋是有着执着追求的,孙四海的情人王小兰一生苦难,最后却死于一场政治权利的争夺之中,即使是早已埋在土里的老村长,还有那个被大家笑为女苕的碧秋妈妈也让我泪眼婆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让我们内心震撼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清醒的故事,但更是一个让人会变得强大的故事。

界岭的教育是闭塞的,但却是最朴实的。界岭小学每一天都会有升旗仪式,虽然他们没有正规的伴奏音乐,没有像样的旗杆,但升旗仪式总是那样进行着:邓有米和孙四海两位老师会用笛子吹奏国歌,余校长会升起那早已破旧的国旗,孩子们即使冻得瑟瑟发抖,但还是依然和老师们站在晨曦中升起那神圣的国旗。

即使那里没有公办教师,但这些民办教师却是界岭的灵魂。每逢周末要将寄宿的孩子送回家,老师们也都是历经磨难,翻山越岭20里路都是小问题,有时遇到野狗群或狼群就是更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一次余校长送完学生仿佛看到了一个人在林间,走近一看竟然是老村长的墓碑,想想看,你我又怎能想象当时的恐怖,又怎能忍受这样的惊吓?如果哪一次没有尽好心,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有一次,一位老师让一个女孩独自回家,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孩子被一群狼围困在一棵树上,幸亏余校长带领村民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想象。相比之下,我们仅仅要求把孩子送过一段马路,这又有何难呢?

即使是无人问津的界岭,这些民办教师依然在乎自己的学生能否走出界岭。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考进大学。在年轻的蓝飞做校长助理的时候,老校长余校长要把叶碧秋送到省城去做人家的保姆,原因是叶碧秋上了初中,但却因为家里困难买不起每月的卫生用品,就这样她遭到了同学的耻笑不肯再去初中读书,但她不肯放弃学业,后来终于修成正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在送叶碧秋的时候,余校长通过省报王主任的关系到省实验小学做门卫,可他并不甘心只做门卫,后来偷偷跑到空教室里对着课桌椅讲课,这一切感动了实验小学的校长,同意他到班级里讲课,怎奈他的能力确实有限,不能满足各级官员子女的需要,很快就被停了课。

读到这里,我并不觉得余校长可笑,我倒十分钦佩这位求上进的老民办教师,他的目的就是去省小学学习经验,想进修一下,可是怎奈谁也不能轻易给他这个待遇,他就通过做门卫,偷讲课的方式去争取,当然后来我们发现这也是有预谋的,王主任想要通过余校长的所作所为来报道一下民办教师的真实生活,可是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报道的梦想。

余校长离开了省城,回到了界岭,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尤其是无情的大雨冲垮了界岭小学,让这里一片狼藉,好不容易等来了好心人的捐助,可是却因为工程队偷工减料导致新建成的校楼垮塌了。这其中还夹杂着复杂的民办教师转正问题,邓有米为了帮助余校长和孙四海交齐转正买教龄的钱和工程队签订了私下的合同,这让他失去了刚刚才得到的转正资格。这些可怜的民办教师为边远的界岭教育付出了那么多,可是却连买教龄的钱都拿不出。这就是中国民办教师的悲哀,这怎能不让人心酸?

故事是没有结局的,孙四海为正义与村阀斗争,牺牲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王小兰,但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也和女儿李子相认;余校长终于转正,并开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那个让界岭小学被外界熟知的张英才也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他的前女友因为蓝飞有势而转移恋情了,但一直对张英才有情的叶碧秋也已经长大了,而且叶碧秋说大学毕业后自己也要回到界岭小学,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开辟界岭小学教育的新天地。

思来想去,作者笔下的天行者就是这些让人感动的民办教师,书中的教育站万站长曾告诉过张英才这样一句话,界岭的人你不能沾,一旦沾了就会上瘾。这话是对的,我或许也对界岭的人上瘾了,他们是一群有情有义的民办教师,虽然他们的生活那么苦,可是情意却很浓重。他们没有在意生活对他们有多么苛刻,却依然无私地付出,正如书中所说的民办教师都是把学生当亲生的孩子来教的,我觉得他们活得有情有意,有滋有味,活出了人生的色彩,不仅是因为他们把学生当成亲生的孩子来教,更主要的是他们的生命与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了一起,他们敢爱敢恨,有快乐有忧伤,更有梦想,虽然这首曲子被他们长跑了调,但他们依然还在唱着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作者刘醒龙,讲述了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三个民办教师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

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正因为这一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坚持着。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1200字


前几日因在办公楼下等人,觉得无聊便去图书室,看桌上有本《天行者》,作者刘醒龙,十几年前,他的一部《凤凰琴》曾让我读的潸然泪下,内容讲述的是在极其艰苦坏境里的民办教师,担负着农村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力图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为他们在在遭受不公面前的无奈而难过。那么这部作品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灰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玩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的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作品开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读者马上带入无聊、焦躁、懒散的山村环境,书中内容继续讲述几位乡村民办教师,这些介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边缘人,在这个知识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坚守着,像传教士一样执着于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转正指标中的自私与狡黠,关键时刻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小人物纠结后的高贵心灵。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等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跃然纸上,每天响起的笛声吹奏出艰难环境中的苦涩浪漫。作品通过这些活灵活现小人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物所呈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凤凰琴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孙四海的竞选村长,让人有了改变的希望,叶碧秋的成长,让这些苦苦支撑知识改变命运的老师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对偏僻落后百姓贫穷愚昧的怜悯,颂扬人性中最淳朴的善良,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和坚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静,因为自己的启蒙教育就是如他们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所给予的,家乡的朋友也曾是民办教师,条件虽然没有他们艰苦,却有着相同的烦恼,自己也是教师,知道教师工作是一种凭良知的职业,所以读起来更易产生共鸣。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既有对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挣扎的细腻描写,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山里漫天飞舞的冬雪,落日余晖中孤独的笛声,在小人物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老村长的墓碑、抛掷的硬币,还有那篇幅中几次出现的真的有狼吗?让人们 感受了楚文化的诡异,这些现象出现在落后的山村读起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作品中着墨不多的万站长,不但把张英才送进了大山,也把读者带进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线把山里山外连接起来,把作品人物串联起来,有一句话说的深刻,虽然改变了民办教师的身份,骨子里还是民办教师。他始终放不下对界岭小学的牵挂,其实是忘不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他的命运怎又不算是一个悲剧呢,作品中的这个小配角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

总以为只有经过漫长冬季蛰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壮的作品。读了刘醒龙先生的佳作才认识到,原来楚地不仅是楚国巫风甚厚,还有着如此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天行者》读后感1000字


《天行者》的宣传海报这样描述:古惑仔重出江湖。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它在继续着古惑仔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再是《古惑仔》电影的继续,相反它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的古惑仔的回归历程。

叶秋(郑伊键饰演)是一个古惑仔,偶然的机会卷入了一场泰国黑社会的仇杀而被判入狱。在狱中经过朋友寄来的书籍,他完成了心灵的洗礼,决心洗心革面。出狱后,他向泰国黑社会老大博士(那场争斗中他以死营救的人)借了4000万美圆,回到香港开始了他的回归之旅。他资助老弱病残,为的就是宣布一个理念:曾经的古惑仔回来了,希望作一个好人。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笔资金向人们证实:经过合法的途径,通过努力,他可以成功。可是他毕竟是曾经的古惑仔。警察不相信他,朋友也不相信他,新一代的古惑仔也不相信他。所以他面临着回归的尴尬。他必须为他过去的行为赎罪,为此,作品在后半段,很突兀的出现了一个盲女,她就成了叶秋赎罪的对象。当她被新一代古惑仔鬼仔挟持的时候。叶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只身前往营救,并且不惜以自伤的方式,完成了这次救赎。作品一再的强调,古惑仔希望得到回归,希望得到救赎。这是对《古惑仔》作品宣扬的思想的否定。可是,我很怀疑这种建立在巨额金钱基础上的救赎,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那批被《古惑仔》电影鼓舞,走向街头的青年,有几个人可以有这样的幸运开始这种金钱的救赎。而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对于一个只知打打杀杀的古惑仔果然有那样打的魔力?或许作品本身也对此怀疑。于是才有了叶秋死了,叶秋不在回来了的结局。也宣告了古惑仔归来的终结。

《天行者》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扁平的。人物性格没有发展,也看不到复杂的内涵。为了宣扬救赎的思想,作品始终笼罩在脉脉的温情之中,整个作品除了开场叶秋在泰国的一段杀戮外,没有了《古惑仔》作品中的打斗场景。而一切的矛盾的解决居然是那样轻松。叶秋回来了,他想变好,居然他原来的朋友也义无返顾的跟随他。鬼仔一个新时代的古惑仔,抓住盲女后,居然那样容易的将她放走,而且没有任何的伤害。(也许我们应该回忆一下《古惑仔》作品中的小结巴的悲惨结局)盲女的出现则更现突兀,一个在宾馆电梯遇见的盲女居然在给叶秋做过一次按摩后就成为了他的知己,而且为了她,叶秋不惜只身涉险。我更愿意将盲女看成一种符号,她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古惑仔完成他的救赎。

《天行者》宣示着古惑仔电影系列的结束。好!死了就别再回来,为了孩子。

《天行者》读后感800字


天行者,听上去仿佛是飞翔在万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洒脱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群。但是,在《天行者》里的这群人,却是实实在在是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群民办教师。他们确实为了一个转正指标劳心费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护着贫困地区和大山深处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除了书中详细描写的余校长、孙思海和邓有米等人,我们还可以看到望天小学的胡校长,以及那在学习交流会上所有的民办教师。他们都是在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天行者》叙述的故事很简单,民办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长的故事。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类似于万站长那样的角色,有点护短,但是在关键时刻又十分可靠。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坏人都是类似于村长余实那样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如果只是单调地穿插剧情和言辞堆砌,那一定是万分单调乏味的;如果只是叙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会是歌功颂德,赞美高大全的。他们是民办教师,在身处最艰苦环境为了孩子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一个指标愤愤不平、摩拳擦掌。

小说在刚进入描写余校长三人时,并没有给出什么正面的表扬,甚至让他们三人显得有点猥琐、市侩。但是读者的视角随着张英才的视角逐步深入,通过升国旗、送孩子们回家和最后的转正指标的转让,都让校长等三人变得高大起来,但是同时不失朴实和坦然。张英才走了,一个个支教的老师来了又走,他们还是继续守在这大山里,几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说发展到最后,所有去过界岭小学的又出去的人,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聚在了一起。邓有米落跑了,王小兰死了,蓝小梅嫁给了余校长,余校长转正了,孙思海竞选村长成功了,余实失势了。新的学校修好了却又倒了。然后,然后再也没有叙述学校的故事。当大家欢聚一堂时,所有的辛苦都被遗忘,再也没有后续的故事,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是至少现在是最美好的时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读天行者有感


读【天行者】有感

【来自心灵的震撼】

文/为你祝福

看【天行者】,我哭了。

【天行者】一书,我目前还没有读完,只读了三分之一差不多。

这几天,书里面的几个民办教师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还有界岭的那片山水,以及在那里发生的事。

我这样的年龄,是不会有民办教师的经历的。民办教师们所经历的心酸和悲愤,我可能无法体会。我想如果我当年参加高考落榜了,复习一年再无希望,我会走张英才那样的道路吗?

守在自己村的小学校做一名代课教师,然后通过某种关系,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弄个转正名额,然后再去某个官方教育机构进修,获得个什么文凭证书,最后堂堂正正的做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我会这样子吗?时过境迁,我知道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但不是我。因此,我也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民办教师和农村代课教师的境遇或感受。

其实,我所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几乎都是民办教师,而我就是他们这些民办教师培养送出村子的,我在他们眼里,就是【天行者】里的那些有前途有希望的学生,我就是他们当初的希望。

民办教师们起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来到农村学校教书,说白了,就是混口饭吃。可是,一旦涉入到教育,他们便与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们的生活,就如同小说里所写的那样,那几十块钱的基本工资都无法落实到位。可是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渴望求知的孩子,心里的那份责任,便使他们无法离开那片天地。

小说里也描述了界岭小学那几个民办教师的自私心理,我认为这就是人一性一的本原的体现,再伟大的人物也要吃饭,也有七情六欲。况且这些民办教师更有其无私奉献的一面,坚持每天早晨升国旗,晚上降国旗,对学生树立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教育,无私地护送着学生上学放学,保护着幼小的生命,为了让界岭有高考零的突破,毫无报酬地给学生辅导补课。

我想人最初的追求就是生存,小说中的那些民办教师们是这样,我小学的老师也是如此,甚至现在身为国家正式教师的我,不也每日为生存而奔波吗?

有了生存,便有了生存的环境,有了生存的环境,便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的关系,也便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故事,平凡的,或悲切的。

让我感动得流泪的,是余校长的妻子明一爱一芬的去世。因为那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大山,感动了界岭,能不感动我吗?这一切的起因都来自于张英才非常平常的举动,使得各种勾心斗角的自私争斗,变成了人一性一崇高的美的升华。

张英才,一个高考落榜生。两度参加高考,均以微弱分数之差,而名落孙山。后来,被其当教育站站长的舅舅万站长安排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他生一性一耿直,对小学迎接义务教育检查弄虚作假行为给予检举揭发,结果学校苦盼的各种奖励化为泡影,转正指标更是没有希望。为此,学校其他三位领导和老师对他极其怨恨。

张英才又因写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在省报发表,而获得了破格转正的资格。

他自己的一个决定改变了界岭小学所有教师的灵魂。他要求把这个名额给余校长,因为余校长对学校贡献最大。这让人们心灵有了极大震撼。而余校长又要把这个名额留给自己瘫痪等死的妻子,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妻子梦寐以求的转正终于得到,让余校长给她洗了多日没有洗的手,摸一着白白的转正表,含笑离开了人世。

玖到这儿,我不由得泪水在眼眶打转了,当看到全界岭男一女老少都来为明一爱一芬送行时,当界岭下了一场罕见大雪之后,我的泪水划过脸颊。

这就是为祖国默默奉献着的中国民办教师,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甚至他们宝贵的生命,都无私地献给了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

余校长,界岭小学校长。照顾瘫痪多年的妻子,还要照看那些离家远而住在他家的几十个孩子,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任何特殊照顾。这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境界!

有时,我在想,我每天这么辛苦,到底为了啥?作为人民教师,我善待我的那些学生了吗?我有没有对他们给予多余的付出?

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们议论现在的学生素质大不如前,毕业了对老师连个问候也没有了。试想我们做老师的对这些孩子又付出了多少呢?

玖【天行者】,我忽然明白了了一个道理,不要强求别人对你怎样,做你自己该做的。当受到不公对待时,想想那些为生计而拼搏的农村教师们,我的心便有了些许的安慰。

手捧着【天行者】,我继续阅读,继续品味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生活。

我知道,依然有众多的农村教师,在苦苦坚守,守住自己的那份尊严,那份良知。

一陽一光照耀着大地,而祖国的大地上,民办教师这个名称,早已铭刻于历史。

《行者无疆》之读后感1500字


终于记起翻一翻这本书了。

人总是不安分的。即使是乱世藏身于山林的隐者,也总念叨着外面的世界。

于是,便有了旅行一词。

都说我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事实上,这是整个人类的特征。

所以,总有人一次次地从所站那一点出发。

这样的脚步踏出了历史,无数的脚印又被历史掩盖。

而它们,则是历史的孩子,在这里诞生。

深沉

废墟、大海、流浪,这趟以亚平宁半岛为起点的行程无疑是深沉的。剖开层层火山岩,旅程以此为起点,历史也从这里出发。

南欧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在欧罗巴同胞中应该算是平穷的,然而却成了历史的出发点。以我的眼光来看,低调是必需的。

被宁静填充的小镇,满眼的图景不见一个人影,但角角落落却都向外扩张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人文的气息。很难想象,那些铺满石板毫不起眼的小镇,曾经走出过但丁、卡门、唐璜。这是地球上透露着欧亨利式结尾气质的一隅。

不过,深沉容易造成自我的囚禁。过度的深邃带来的是沉沦。于是,便产生了叛逃。人们渴望重拾深沉,前提是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沉沦。海绵将水吸收贮存起来,但总有一天,水会流失掉。正是在这样的低调中,诞生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一段崭新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浪漫

欧洲人注定是浪漫的。因为他们肯花几个世纪的时间来造一座教堂,以及,流浪,成为了其中某些城市的主题。

令人惊讶的是,漫漫几个世纪,当这些教堂的最初设计者早已安息于泥土中,后继者的思想和风格定会与前人不同,但在建成后又持续至今的几个世纪里,这些教堂受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敬仰。不同的思想风格为何会融合得如此恰到好处?答案或许是,这些欧洲人真是浪漫到骨子里了。

屋顶高耸的十字在过去是教与权的象征,多少个世纪后的今天,昔日的高不可攀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得如此独特的浪漫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精致

德国的古堡,法国的乡村,荷兰的磨坊与风车,我要说的是,实在太精致了!

这是一个充满微妙氛围的角落。这里有贝多芬的弹奏,有享不尽的慕尼黑啤酒和节日音乐;有大仲马的火枪手,有诺曼底的秋天;有梵高的向日葵,有大片大片的郁金香。

这里的精致张扬在外,那密密的森林中亦隐蔽着历史。

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渴望去细细品味,这个曾经犯了大错,又重新被世人原谅的民族。我想,正是日耳曼人的严谨为他们自己找回了生机。荣誉和罪过,憎恶和喜爱,人的思维和行动总是矛盾错杂,干扰重重。可喜的是,在精神的深处,一种亘古不变的守则在一次次提醒着我们。

原始

北欧其实是神秘的。在这块福利伴随终生的土地上,或许有太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东西,就如同很多西方人仍旧对中国知之甚少一样。

北极圈附近地域给人的感觉是复杂的。

这一块白色,获得了全世界最少的目光,然而你仍旧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片甚至比南欧更为低调的土地,却有太多我们熟悉的面孔安徒生,萨迦散文,维京海盗,还有北极熊。

如此苍凉、寂寞、冷清,乃至于一个火车起点站所在的小镇总共才10个居民,而且全部是老人。试想在这里旅行(尽管很少有人会去),大片白色中偶遇这样一个小小的候车室,或许那是如同家一般的温暖。

昔日的海盗们在此处留下了文明,理性战胜了兽性。或许正因为此,这里拥有了更高一级的深沉吧。

归一

上帝已安排好风景。且别急着去看未来是什么样子这早已注定的东西。关键是,风华正茂的你们,有多少勇气来面对未来呢?

真正的旅行没有终点,就像四海为家的流浪一样。那么旅行便真是一种流浪喽?

如此浪漫之事岂是我辈一句两句可以说清的。

她对我说,在生命的黄昏我想回家。

我想说的是,总有浪漫的人在路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