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赠送客户礼品方案 > 导航 > 咏史·尚有绨袍赠

赠送客户礼品方案

咏史·尚有绨袍赠。

为了提高工作中的效率,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有自己风格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可以将工作上的事情都罗列下来,让自己的工作没有遗漏。你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完成这份工作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史·尚有绨袍赠 ”,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高適 咏史尚有绨袍赠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赏析】
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换姓呢?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有谁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呢?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谁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呢?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FwR816.cOM编辑分享

赠卖松人


于武陵 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赏析】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诗题为赠卖松人,就从卖松人这一角度来着笔。卖松人把松树做为商品送入市场,和夭桃秾李去竞争,意在求利,结果却不能达到目的,这件事的本身就具有讽刺意味。诗人借题发挥,用婉而多风的语言寄托了自己的情愫。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白居易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赏析】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词之一。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空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咏史·尚有绨袍赠》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赠送客户礼品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