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 导航 >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文/余艳艳

今年暑假我读了郑杰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受益非浅。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读完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理,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分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

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

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000字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000字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
  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李老师指导了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老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1000字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

《今天怎样做教师》的读后感2000字


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这本书,我受到的启发很大。通观王老师对100个教育案例的分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但他在书中一再强调、提倡的我们今天如何做教师的核心理念,我觉得不外乎两个词:科学与民主。

第一,以人为本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王老师认为,以人为本的含义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师不能目中无人,仅仅把学生当成产品;更要注意避免这样的误区:教师只要提高师德、责任心,只要反复诵读师爱之经,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不能不区分职业之爱与私人之爱的区别,更不能把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曲解为师爱的内涵,进而用它们代替科学的分析。 以人为本的本质意义在于,教师以自己高素质的教育管理水平,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对症下药,尽量又快又好地帮助问题学生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哪怕是对于一些社会化程度很深的学生和所谓的惯偷学生,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不要轻率地给他们贴上道德品质问题的标签,而是要尽可能把他们看做有心理疾患的病人,科学施救,即使实在无法挽救,也要给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面离去,做到仁至义尽,而不是斩尽杀绝,落井下石。

第二,研究型教育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路径和方向。王老师把面对学生的烦恼,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的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与此相反,研究型教育就是不把教育工作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简单归因,具有科学的诊断意识,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逻辑地、科学地思考。具体来讲有三点:(1)研究型教育常用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换位思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否则理解和沟通就是空谈。(2)研究型教育的工作方法不是狭隘肤浅地就事论事,而是既包括横向的扩展性询问,又包括纵向的历史性追寻。比如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再针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帮助问题学生理清思路,给他以具体的、朋友式的支招。(3)研究型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反思精神,要有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自我追问和反驳的思维习惯。因为,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她应该是最为了解的,她想出的点子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还要访谈家长、访谈校长,与孩子上学年的任课老师交谈。在提倡科学教育上,王老师的研究成绩的确是令人赞佩的,但是,我觉得其中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做法和说法也很值得商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是要讲究科学性,但谨防矫枉过正,导致教育的泛科学化。

师爱之经固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不能用教育的泛科学化排斥爱的教育,只有爱的教育(善)和科学的教育(真)有机结合,才能最终臻于美的教育。爱的教育中自然包括道德教育,二者是无法分开的,道德煽情和道德施压固然不能允许,但正常的道德教育则是必须的,这是无论那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或缺的,泛道德批判同样也是错误的。当然,道德煽情、道德施压与正常的道德教育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一不小心就会越位,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全盘抛弃,相反,这更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科学与爱,都是把双刃剑,如何最有效地为我所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当教师》读后感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的兴奋与激动,时光匆匆今年是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第11个年头。11年来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疑问。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着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我常抱怨没有时间,每天必须做的备课、上课、家庭、生活、学生、训练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应接不暇。真正静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专业素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真的很是遗憾。虽然这次也是如此的匆忙,但是总算把书给磨完了。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充满闪光点,博得喝彩。反思自己的课堂,虽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贫乏,往往会被学生的突发状况而搞得手忙脚乱,有时不能处理就把学生的状况放在一边、置之不理,结果我教得费力学生听的吃力。

我这才明白,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天或者几小时来备课,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效果当然有差距。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是呀,多么精辟的言语呀!为什么我以前总是做不了呢?我开始回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了。我该努力去学点好东西了,学会看书。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双援助的手

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多经验,如你如果想教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让他们观察一系列现象,从而了解其因果关系。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了,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等等这些经验对我都是非常宝贵和有指导意义的。

这是所谓的后进生,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为良师者,必具一颗博爱心、平淡心、细心、耐心、恒心!


《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读后感

晴朗的天空下,碧绿的田野、曲折的田间小路,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好一幅清新自然的风景画!我不禁被《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这本书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当教师也可以像置身于田野一般,视野那样开阔、身心那样自由自在?当老师就像田野的主人,播下去的是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沉甸甸的麦穗?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打开了书的第一页

书中涉及到很多的教坛精英,他们的奋斗历程值得讴歌,他们的执着精神让我敬佩,他们对学生的付出让我感动。

让百花开在每个孩子心田的俞玉萍、差生的救星李圣珍、书写中国教育永远神话的魏书生、草根名师薛瑞萍、用真教育影响学生一生的李镇西真是不胜枚举。

我和这些名师差距在哪儿呢?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就拿朱良才老师来说吧,朱良才,山东籍特级教师,出版过多部教育专着,2007年,成为唯一来自农村的山东省十大创新教师,并先后荣获全国创新教育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骨干教师、菏泽市十大模范人物等称号。这样一位有众多头衔的教师,他之前是怎样的状况呢?论文凭没文凭,他是以一个民办教师的身份投入教育事业的。

我们都是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的。论生源,朱良才老师最初面对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山东农村的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们现在的学生都享有良好的基础教育。论教学软硬件设备,我不知道今天他们的条件怎样,总之,在教学条件远比我们现在落后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想想真让我们汗颜!除了朱良才老师,还有钱梦龙老师,只上了三个月的高一;魏书生老师是工人出身;从小学教师到国学大师的钱穆也是自学成才

其实,他们的成功蕴含了我们每个人都懂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一、能做得好,因为他们想做好

有上进心是成功的前提,倘若不思进取,是万万不能成功的。比如,通过一百五十多次申请才从工人转到教师行业的魏书生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上帝并没有因为他热爱教育而对他稍加青睐,他的教学成绩很不理想。魏书生后来在一次访谈中讲到:我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能输,一定要将这些孩子带好。

二、有信念,能坚持

所谓: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贵有恒何需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光有信念是不够的,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还能够咬牙坚持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就像先天就没有视觉和听觉的孩子小海伦,如果教她认字、读书谈何容易?莎利文老师相信小海伦能成功,但是相信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泪水和汗水,需要怎样的恒心和毅力!

三、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创造了56号教室奇迹的美国教师雷夫,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他们自愿早到校,和我一起用这一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相处,就连寒暑假也几乎天天陪着他们学习。我们周六要上课,有时周一到周五放学后也在教室留到晚餐时间。

我以前看过雷夫写的介绍他和56号教室的《成功无捷径》一书。当时我也写了心得,批判过雷夫,说他活得太累、没有自我。到现在我也接受不了一天到晚都和学生泡在一起,但是,通过雷夫,通过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师,使我得到了以下认识:要时刻想着自己是一位教师,时刻想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课堂。那么,你平时思考什么样的问题、看什么样的书、培养什么样的业余爱好、和什么人交朋友等等都要围绕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展开。相反的,如果我们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干钟点工,来学校一天就工作一天,离开学校就什么也不想,结果会是怎样呢?再负责的钟点工也只是一个外人,他不会设身处地为雇主着想。

合上书本映入眼帘仍是封面上那幅田野风景画,我忽有所悟:其实教育事业就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如果你热爱田野,立在其中你就会觉得视野开阔;如果你热爱田野,你就会觉得你是个自由自在的幸福的人;如果你有梦想,并为你的梦想辛勤耕耘,你一定会喜获丰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