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述职报告观后感 > 导航 >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述职报告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篇一: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有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闫露051110226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但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希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后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希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而且我知道,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接受!!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考虑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后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己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己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己,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面对战争之时,会有怎么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责任。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己,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己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后,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后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希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篇二:《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中尉带领的美军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冒生命危险深入敌区拯救二等士兵詹姆士.瑞恩的故事。瑞恩的三位兄长都在二战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统领为了安抚他的母亲,决定派遣一个特别小分队将瑞恩安全带出战区。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了一个士兵的生命,真的值得八个人冒生命危险吗?当然我也有同样的疑问,即使在看完影片之后,我的疑问依然存在。略过拯救小分队里视死如归的米勒中尉、枪法精准的狙击手杰克森、快人快语的莱宾和其余四名队员,我想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翻译厄本。

从始至终厄本仿佛一个与这场战争无关的人存在着,他与普通人类似的紧张、胆小、同情心和战争场面显得格格不入,他让我忍不住联想:如果我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我会是怎样的一种狼狈和恐惧,我大概连他的那些勇气都没有。他提醒着我战争离我们如此近,如此可怕。在拯救行动之初,当接到中尉的命令收拾行装出发时,他紧张地一团乱,甚至连头盔都拿错。随着队伍不断向敌区靠近,在我看来,厄本越来越手足无措,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战争的恐惧。当队友们冲锋陷阵时,他用望远镜看的远处的爆炸会发抖,在队员双手满是血的奋力抢救医生韦德的时候,他却傻傻地站在一旁,手上没占到一滴血。接着小分队俘虏了一名德国士兵,他倒是简明扼要的翻译俘虏“不要开枪”的请求,在其他队员要射杀俘虏的情况下,他强烈反对射杀俘虏,我想这时的他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敌人的。这时的他在目睹两名队友死去之后也还没有深切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残酷。找到此次拯救任务的目标詹姆斯.瑞恩之后,在包围大桥的战斗中,厄本的表现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描述。他战战兢兢地为钟楼里的斯坦利和麦克送子弹,到达钟楼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勇气爬上楼梯,为几步之遥的战友送去子弹,直至战友在搏斗中呼喊他的名字最后不幸死去,他也没能爬上楼梯。看着尖刀插入斯坦利的心脏,有种快要窒息的疼痛让我几乎流泪,厄本为什么无法挪动脚步把子弹送进去!德兵下楼的时候,厄本甚至侧过身体,为其让路,接着是瘫倒在楼梯上,然后是似乎没有流下眼泪的哭泣。看到米勒中尉被那名他曾相信的俘虏杀死的时候,厄本第一次有了坚定的眼神,他举起枪在那名俘虏叫出自己名字的时候果断将其射杀,这时我不知道该为他感到欣慰还是悲哀,是欣慰他终于勇敢,还是悲哀他丧失了对人性的美好想象。最终这个曾胆小的厄本活了下来,我不禁想到:小分队用生命完成了拯救任务,影片该结束了,但是被战争摧毁人生信仰的厄本该怎么面对生活。 在感叹影片逼真战争场面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厄本的角色定位,他对战争的反应代表着我们普通人的反应,在整个影片中他仿佛离战争最远,却又真真切切的经历了那场战争,他让我深刻感受到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篇三: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作文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以来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因为总有那么几

个片断,太残酷、太血腥,使人无法直视。所以,久而久之遇到这种画面总是会下意识的把

头别开,但是这部影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电影开头

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

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

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

但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

不过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但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

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

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

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

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起受害。 从这部电

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

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初

一:蕾兮

篇一: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有感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闫露051110226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

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

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

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

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

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

战的影片。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

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

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

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

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

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但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

的直观方式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

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

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希

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后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

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

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希望,

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

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

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

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

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

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而

且我知道,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

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

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

白――无法接受!!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

场景,因为在那时我

这便是战争了,

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面对战争之时,会

有怎么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竟然会感到底气不

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

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

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

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

保全自己,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责任。

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己,

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

为这些动力和自己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后,当米勒中尉无

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

丝的绝望。直到最后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

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希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

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希望。

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篇二:拯救大兵瑞恩

观后感

浅析影视与文化

——以《拯救大兵瑞

恩》为例

如果真的有一种情

感可以使人荡气回肠,如果真的有一次行动可以让人感慨万千;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超越普

通情感的伟大情义,这次行动也一定是一次伟大的行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所表现的

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这样一次不计报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大无畏行动。《拯

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鉴于以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够好好欣赏这部战争题材

历史上的经典影片。通过在课堂上老师的推荐,我开始认真的看了一下这部经典之作,这部

影片完全可以称为战争题材历史上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是

由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重温6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

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给人以战争真实性的视觉冲击和声音震撼。壮观宏大的战争场

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

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并且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物关系和人性的表现。汤姆·汉

克斯的实力表演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和出色。

《拯救大兵瑞恩》以

向坦克连连发

射手枪子弹,奇迹出现了——随着一声爆炸的声音,坦克被摧毁了——盟军的“野马式”轰

炸机及时赶到!桥头保住了,援军陆续地赶到了。生命垂危的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着俯身过

来瑞恩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

米勒上尉只是美军

当中的一名普通上尉,但为了执行上级命令,他义无反顾的带上七名士兵去寻找瑞恩并且最

终都牺牲了。为了一名毫无关系的士兵而搭上八名士兵的性命,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从常理

来看,它是荒谬的。但是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却是合理的。米勒上尉最后牺牲前的那一句话

无疑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引发出对人类人性的思考:人类这种至高无上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精

神,体现出生命的可贵和人类对亲情的渴望、对家的思念和依赖。《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一

部好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

篇三:《拯救大兵瑞

恩》观后感

极端影像下的人性拯救——评《拯救大

兵瑞恩》

如果说人们对于《拯

救大兵瑞恩》所津津乐道之处仅仅在于它逼真地再现了二战战场的话,那么它决不能成为一

部被称为战争片里程碑的电影,我们也决无法将其与后继者《集结号》区分开来。和平的年

代并不乏有善良的灵魂对于战争以及灾难的审视和反思,但是毕竟隔去了云烟,岁月仓皇而

逃,在置身事外的身份下实难有人挖掘出那些遥远的时代里的善恶,以及其流淌至今的闪耀

的光环和价值。然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却以其深厚的功力和满腔的激情为我们揭露了最真实

的战争和人性,可以说,《拯救大兵瑞恩》是一场催人泪下的葬礼,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

影片所讲述的整个

故事是在

米勒放走的那

个德国士兵开枪杀死了米勒之后,毅然射杀了那个德国士兵并且面不改色。这样的转变,我

们很难说是应该感到庆幸或者悲凉。导演特意安排了这样的转变,旨在揭露战争对于人的塑

造。正如米勒说的,以前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教师,可是到了这里却成了天大的秘密。

这种嘲讽正是导演对于战争的嘲讽,或许厄本的转变也同样是一种嘲讽。另外,对于本片的

主人公米勒上尉,导演更是把战争的迫害集中表现在他的身上。影片里两次在通过米勒的视

角观察战场时,都减弱了音效,放慢了镜头,达到一种恍惚的意境,从而表现米勒的迷失在

战争中的心灵,并且把观众的视角由战场转向个人,完成了观众思想上的转场。还有多次用

特写镜头来表现米勒的那只颤抖的手,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手为什么会抖,但是原因却是不

言而喻的。那只颤抖的手极具象征性,它是战争所给人带来的恐惧、压抑、残害的集中体现,

是把战争的罪恶形象化的表达。汤姆汉克斯在本片中再次展现了他不俗的演技,将米勒这一

极具军人气质而又在战争中倍感彷徨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导演力在表

达自己的反战情绪。但是,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的主题仅仅是反对战争,那么它还并不

至于荣获金球奖。米勒上尉接受的任务是去找到瑞恩并将其安全地送回家,但是这就出现了

问题,正如莱宾提出的质问:“八个人为何要冒险救一个人?”况且最后这八个人当中只有两

个人还活着。但是,导演的目的并非在于要挽救一个失去兄弟的二等兵的性命或者一个几近

破碎的家庭。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拯救的是人性。瑞恩和他的三个哥哥一同参军,而他的哥

哥们均已阵亡,他的母亲在看到美军官员到访知道有噩耗传来后倒地不起,瑞恩是战争中千

千万万个苦难家庭的代表,甚至是战争中一切生灵的缩影,瑞恩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出现于这

部电影中,他的身上有着更多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说,瑞恩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标志,是

在战争中人性意义的最后竖立的丰碑。而米勒等八人的这次拯救行动,便是通过自己的牺牲

来证明人性并非那么轻易地被摧跨,拯救瑞恩,倒不如说是拯救人性。

米勒死前对瑞恩说

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辜负大家。”正是这句话赋予了影片更多的现实意义。此番斯皮尔伯

格大胆地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价值观,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当人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于在虚

伪的人道主义庇护下的“值得与不值得”的问题的深思和讨论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却在人性

光环的照耀下揭露并批判了这一机械的伪道德说,并深刻巩固了他的以人为根基的理论基础。

如今,人性与传统价值理念的战争仍在继续,由整个社会上的浮夸之风使然,人性的发扬依

然处处碰壁。“不要辜负大家”,这也是导演对于当代人的警示,战争已成为历史,英勇的牺

牲换来了一些善良的东西,而我们则必须永远地守卫着它。

无论如何,“八个人

救一个人”这个悖论性的命题已然超脱了普通的战争片,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更像是一场悲

壮的挽歌,在那个人性遭泯灭生命被蔑视的时代,斯皮尔伯格用他极端的影像风格和超群的

艺术理念做着最后的救赎。

篇四:拯救大兵瑞恩

观后感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拯救大兵瑞恩》是

一部很有名的战争片,由于个人不喜欢战争片这个原因,一直没有看。周六在公司的组织下,

认真观看了这部优秀的影片,心灵触动颇大,是部不可多得的影片。它使我从新认识了战争

的残酷和生命的正确价值。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

述了

我觉得《拯救大

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人性

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

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更是一个大大的拷问和反思

总结,让我们好好的尊重生命,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商务5部 李超 2014.5.11


FwR816.Com编辑精选

拯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篇一:《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看完《抢救切尔诺贝利》纪录片之后,触目惊心,悲惨的现实和严重的后果不由让我陷入沉思。

核能本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将它用于发电,可有效地缓解当今社会的电力慌。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核能的另一面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的多了多。从视频中了解到,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源于一个反应堆在进行实验时意外失火而引发爆炸,他的辐射量相当于投在广岛原子弹的400多倍,8吨多的核物质泄露,尘埃飘向世界各地,这不仅夺走了当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全世界的生物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危害。这个有限的事故,其后果却依然影响着我们,甚至在事故后28年的今天,可以说威胁仍旧存在着。被石棺尘封住的200多吨的核原料,现在表面也已开始出现裂痕了,甚至说有坍塌等危险,这应当引起我们人类的警惕,我觉得这已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地球上数亿人的健康与性命,它需要全世界的精英共同努力,携手共战,采取更好的措施封杀这潜在的威胁,来保证我们这代及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可怕的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然而,尽管核事业的背后是如此的可怕,但作为新兴能源来说,人们看到了它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就不会因为一次事故而放弃去研究它,但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再一次给我们警示,又在人类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让我们痛之又痛,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反思,

发展核能真的很有必要吗?隐藏在核能背后巨大的危险人类也算是尝试到了,真的还要义无反顾的继续坚持吗?我们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亦或是上百年,我们有能力可以完全掌控住核能,砍掉它的魔掌,使它不会有任何危险和威胁。但是,我们敢保证在达到这么高要求的探索阶段就不会再出现任何类似的可怕的、毁灭性的核事故吗?

但就我个人而言,在资源紧缺的当今,发展核能这种新能源是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能因为一次事故而否定了一切,社会总归是要发展的,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并控制好核能,它肯定是会造福于人类的。但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切尔诺贝利等核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的这条坎坷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慎重仔细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把隐藏在背后各种潜在的危险一一扼杀在萌芽之中。即使让发展的脚步慢一些也不要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是最安全、最合理的,有了安全的前提保证,才会有我们今后继续发展、通往胜利的可能,我也相信,核能的魔爪被人类完全降服的日子终会到来。

总之,核能这把双刃剑,唯有我们小心驾驭,慎重发展,方能得利弊害,使其造福人类,而像切尔诺贝利等类似核事故不再重演。

篇二: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今天看了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看完了,各种想法纷至沓来,一时间难以思考。吃完饭,略作整理,记下一点思绪。

切尔诺贝利的石棺已经矗立了25年,我直到现在才因为另一起核电站事故,晓得并去了解它。变化远比一成不变更迫使人注意,这一点上,人不比青蛙更高级。

戈尔巴乔夫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观后感《潘多拉的盒子——《抢救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分享好文◆他在纪录片里说,他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专家团一时低估了危险,无法提交报告。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如果这些话属实,苏联这些顶尖的专家一方面刻意隐瞒事实,一方面没有能力获知事实——这并非无关的两方面,那就说明这一事故超出了苏联人、甚至是全人类当时的能力。人有能力发展核工业,却没有能力阻止核危机,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希望不是在重蹈覆辙。

切尔诺贝利事故,共有五十万人参与抢救,其中十万军队,四十万平民,遍及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没有被告知真相,他们可能不清楚后果,他们可能并不情愿,他们可能后悔了……尽管有着种种可能,他们只是行动起来,抢救了切尔诺贝利,挽救了苏联,挽救了欧洲。在真正的崇高面前,一切言语都苍白无力。

希腊神话中,潘多拉出于好奇心,打开盒子,释放了邪恶,只留下了希望。神话成了现实,不过潘多拉把希望留在盒子里,而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希望。

篇三:观《拯救切尔诺贝利》有感

观《拯救切尔诺贝利》有感

1864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的爆炸,影响十分恶劣。它不仅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其实我们现在连想想都是心有余悸的。

在那一次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政府的无能,看到了群众的无知,也看到了那些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但我们更要想到的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下一次的核污染,或者是灾难来临时我们能些做什么。

众所周知,所谓核污染主要是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继而产生对我们人类的伤害。它的来源有二,一方面是像核电站等的核武器实验,而另一方面是核武器的爆炸。受到损伤的核电设施将会释放一些放射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将损害人们的器官,使我们的身体状况下降,增加患疾病的机率,其中半衰期长的物质危害更大。

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面临这些危害。而我们中国人民应该怎么做呢?我想这才是我们每次在经历过不幸后能够最好避免下一次伤害的办法。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核污染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好的宣传来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核污染。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中伤害人们最厉害的莫过于爆炸后引起的带有放射性的粉尘。它们通过呼吸系统来侵入人体,破坏我们的健康。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戴上口罩来防止粉尘的入侵,穿上相应的防辐射衣也是一个必要的方法。如果当时的民众稍微有一点警惕,就不会在看到大街上许多穿着防辐射服、到处检测核污染数据的警官们而无动于衷了。其次政府可以做好相应的核污染相关数据的检测并且保持数据的准确与新鲜,定期定点的检测可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国家也可针对核污染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灾难后的重建与受灾人员的健康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当然有着不可厚非的重大责任。人人都要时刻怀揣着一颗爱护地球的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庆幸的是现在核武器使用的限制,也对核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在对核污染防控的工作中国家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而不能像当时前苏联的政府一样,不能得到正确的消息,危害得以扩散。

通过这个影片,我们了解到当时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这也为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一个关于我们现在居住地的安全问题的警钟。


拿什么拯救你,榆木脑袋!漫画观后感


眼前有这样一副漫画: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一个伐木工人正挥着大斧头奋力砍树,嘴上斜叼着烟,满脸都是奸诈的笑容,或许他正在想这棵树能换多少人民币吧!画中将人物的头画成抽象的一段木头,一只啄木鸟在用嘴敲啄着人物的“木”头,并配有画外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看完这幅漫画心中感触颇深,拿什么拯救你,榆木脑袋!

这个伐木工人为了利益而使自己的精神麻木,这样的人是可悲的。他们已经深陷利益的泥潭无法自拔,他们所谓的人生目的不过是欲望的追求,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甚至不再能有血有肉的人类,而是为财富不顾生存环境、不顾国家财产的一台机器、一段木头,画中麻木不仁的他完全丧失了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概念,试想,如果很多人都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一棵树,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被完彻底破坏了。

我甚至推想这个伐木工人是完全明白乱砍滥伐的恶果,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他觉得自己保护环境是为他人造福,对自己的获利不大,所以就乱砍滥伐,这时一种多么卑劣、龌龊的思想。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的一则报道:一个农民明知道国家法律规定不可砍伐活着的树木,就悄悄割断树根,剥掉树皮,待树死后才装模作样的砍树卖给别人,他最后还是受到了应有的处罚,我真为这个农民悲哀啊!

百年恩来观后感5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讲述“百年恩来观后感”的精选文章。写影片的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看好的影片使我们学到人生的智慧,伴随着观看的过程,我们总是不断涌现出各种想法。影片观后感能为未来观看者提供指引,写观后感时要深刻理解文章,才能写出真实的情感,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可以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大家都受益!

百年恩来观后感 篇1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这时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窒息的时刻。就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与世长辞了。从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国家失去了一个好总理,人民失去了一个亲人。

看过《百年恩来》之后,使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他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啊!他和人民 ,工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帮助大家尽快富起来,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一幕幕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消失。我为中国人民能拥有这样的总理而自豪。它能让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思念他,可见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啊!思无涯,因为爱无涯,他爱我们无涯,我们思念他也无涯 。百年恩来,百年不了情。人们对他的爱与思念荣无尽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在延安,大庆等地无处不留下他 的脚印。他不怕吃苦,勇挑重担,始终心系群众,为人民服务。

灵车在长安街上缓缓的前进,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早已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哀声痛哭,泪洒衣衫用哭声和泪水来送总理。当时看到这里我哭了。心想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把他带走,难道是上帝不疼爱人们了吗?我知道我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但这是真心的。生死两相送,万物亦真情 两车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百年恩来世纪情愫。百年不了情,世纪不了情,天地不了情,岁月不了情。人们对总理的思念是永恒的,达到了一种鱼水情谊深,永远不能分的境界。

周总理在身负重病时,却依然坚持工作和提前与人们告别,位的不让人民为他难过。他始终为别人着想却从不为自己考虑。拖着并重的身体来到人民大会堂 与同志们话别,来到长安街与这个曾经经常穿梭的接到话别。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那么细心周到让人震惊。临终前特别交代把自己的骨灰洒向不与他的江河,洒向生长他的大地。他要世世代代与中国人民在一起,与中华民族在一起。

灵车继续缓缓的向西,向西。刑事在深冬的路上 ,更让人心寒。人民得分好总理,国家的好领导,山山因你而脉搏跳动,水水因你而波涛汹涌。你的去世给中国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国只有一个周恩来,我们永远思念你。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你。我们又是会埋怨老天,为什么要把你带走。或许是老天太疼爱你了才不愿留你在人间继续操劳吧。我有时会觉着是不是我们太自私了。上天把你的身体带走了,但它无法将你的灵魂从我们心中带走。敌人怕你,我们爱你。我们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 ,彰显中华人民的傲骨和灵魂。

百年恩来观后感 篇2

百年恩来读后感


《百年恩来》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奠基人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传记。这本书通过对恩来生平的回顾和深入研究,展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和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读完这本书,我被恩来的执着精神和非凡智慧深深打动。


恩来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他出生于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他年轻时代,他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为推翻封建王朝而奋斗。他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奠定了他的革命道路。他先后组织并参与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包括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等。通过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努力,恩来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恩来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令人敬佩。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等重要职务,并参与了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实施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领导全国人民和广大农民的努力,中国农村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恩来的这些丰功伟绩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恩来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也值得学习。他一生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不论是在革命战争中,还是在执政后的国家建设中,他始终保持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他带领中国人民经受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从不言退,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人民的深深爱戴。他忠诚、正直、深思熟虑的态度以及他的卓越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无法替代的重要人物。


通过阅读《百年恩来》,我不仅更深刻地了解了恩来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生,也深切体会到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勇敢、智慧和领导能力值得学习。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值得效仿。他一生的奋斗与牺牲,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读完这本书,我对恩来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对中国革命的充满信心,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更加坚定。

百年恩来观后感 篇3

《百年恩来》读后感


作为一本描写恩来的传记,读完《百年恩来》后,我深深被这位伟大的国家领袖所展现出的深情和博爱所感动。这本传记凭借其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描写,将恩来的一生娓娓道来,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恩来身世平凡,但他却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之一。在阅读《百年恩来》的过程中,我深深被恩来的革命精神所震撼。从恩来的早年参与革命活动,到后来成为中共核心领导人,在历经艰难险阻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以自己作为一名革命者的担当和坚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恩来的卓越领导才能和胸怀人民的品质,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记载着恩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和外交部长期间的各种决策和行动,这些无不显示出恩来对人民利益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恩来无私地为人民付出,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对抗外部敌对势力,还是促成国内政治和解,恩来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同时,他始终保持着对每个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尊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做出重要贡献。


阅读《百年恩来》也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恩来豪爽而又朴实,勤恳而又谦逊。他敬业爱民,坚定地为理想而奋斗,但却从不居功自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恩来重视知识和文化,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这些都是他杰出的领导风格的表现。他以身作则,一直是以人为主的亲民领袖,广受全国人民的爱戴。


这本传记不仅是对恩来一生的回顾,更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纪实。通过了解恩来的生平和事迹,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代表,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读完《百年恩来》,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还是作为一名学生,都应该向恩来学习他无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精神,秉持着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小编认为,《百年恩来》是一本生动而详实的传记,通过对恩来一生的回顾,展示了这位伟大领袖的品质和成就。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恩来,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重要意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也让我对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我相信,《百年恩来》这样的传记书对于认识历史、了解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以及培养的家国情怀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百年恩来观后感 篇4

他是我们永远的首相。即使他死了这么多年,他仍然活在许多人的心中,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他一生无私、自律、诚实。他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模范。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始终对党的事业胜利、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胜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胜利充满信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困难,他都不会动摇。他说:

“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周总理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

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的事,他总是体贴周到的。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

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周总理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虽然我们无法见证总理对群众的关怀,但从那些面孔,从那些朴素的话语,从那些泪水中,我们知道总理是我们的好总理,他对我们的关怀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用语言记录。

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缅怀周总理,永远铭记并认真学习他的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我们不能做总理的博爱,但我们会尽力让总理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我们将在生活中实践,在各各方面向周总理学习。总理就是我们的榜样,指引我们前进,照亮我们的未来!

百年恩来观后感 篇5

我读了一本名叫《百年恩来》的书。虽说,这本书是随着一部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而诞生的,但是,相对于电视来说,它又是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一部作品。作为一本书,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附属品,同时它也有很大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可以更充分地获得对于开国总理的感受。最近,我又重读了这本曾经令我爱不释手的书,依然有口角余香的感觉。

《百年恩来》包括十二个章节,通过历史回顾、名人专访、诗歌创作等形式,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心。而它的内容上所具有的几个特点,也使我觉得这本书与以往读过的描写周恩来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值得思索,值得回味。

特点之一是它的散文体裁和贯穿于文章之中的大量诗词、歌曲。《百年恩来》的文字之优美、感情之细腻、辞藻之丰富,让读者在了解周恩来的同时,还有一种文学上和艺术上美的享受。许多段落,许多章节,许多诗歌,朗朗上口,铭记于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他不会离开我们,因为他是周恩来;我们也不会离开他,也因为他是周恩来。世界上只有一个周恩来,却是一个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可以感到美好与爱的周恩来。从历史观点来说,这句话未免夸张,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的是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书读至此,令人怦然心动,感触良多。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述拉近了历史人物周恩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类似这样的句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而它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磅礴大气,深沉凝重,在今天也已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了。

这本书的特点之二是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象征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是一段话,有的仅仅是一个字。例如《肝胆耀古今》这一章,文章的自始至终贯穿了雄鹰和鸽子的形象,周恩来鹰的机警与鸽的平和的性格跃然纸上;又如《挚爱感苍穹》,通篇讲述着一个爱字,周恩来对人民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普通百姓的爱、对烈士子女的爱不胜枚举。这一个个主题各有特色,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恩来。同时,又因为这一个个主题都取材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以小见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又让读者觉得作者所抓住的主题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百年恩来》中的周恩来不是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神的形象。相反,周恩来是一个人,是一个为中国人民做出了丰功伟绩的人,一个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可敬、可亲又可爱的人。

《百年恩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在寻找机会争取完整地看一次这部电视片。2002年,我终于看到了《百年恩来》的VCD光盘。不出所料,电视片拍摄得也十分精彩。它是第一部让我为周恩来这个人流泪的作品。

这本书是对描写周恩来方式的一次突破,是一次新的尝试。它不同于过去的那种政论式讲述历史的书籍,而是将周恩来的形象很亲切、很抒情地娓娓道来,既充满了文学性的美感,又不脱离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严肃性。以史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可以说,《百年恩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周恩来纪实方式:原来像他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能如此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后来编写周邓馆基本陈列面向初中生的讲解词是有很大影响和启发的。在写讲解词的过程中,我运用了这本书的某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把讲解词尽量写成散文体,运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周恩来、邓颖超一个个平凡的小事树立两位伟人的形象。例如在写西花厅模型和总理办公室复原场景这一段中,我就描写了西花厅中的海棠花,这一段文字本来没有实际的历史意义,也并不是对周恩来、邓颖超个人的史实介绍,但我觉得这段对海棠花的抒情描写,会增加讲解词美的内涵,会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让他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得到美的享受,让我馆的讲解词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有欣赏价值。

总之,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学角度来衡量,《百年恩来》都是对传统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好书。

《魔术记忆观后感》观后感范文


心灵的震撼,不知不觉中,他已让我跨入了超级记忆的门槛,魔术记忆观后感。

众所周知,要运用魔术记忆记住任何事情只需要三个步奏:

1.找到放信息的地点---桩子

2.将信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

3.用心灵胶水把图像与桩子连接起来。

那么运用到实际记忆当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管好你的桩子

桩子就好比你的容器,好比你的电脑上存放文件的文件夹。比如数字桩,比如人体桩等等。桩子是可以创造的,而且最好是你自己创造的;因为,自己造的东西自己才会容易熟悉不是吗?我们要无限熟悉我们的桩子,道理很简单。比如你把文件放在某个文件夹里了,现在你连文件夹都忘记了,还能想起文件吗?所以不断的练习是很在必要的。熟能生巧。

其次-丰富你的想像力

超级记忆的精髓就是想像力;记忆力的好差,其根本差别也是想像力的差别。那么怎么样的想像更容易使人记住东西呢?凯文告诉我们几个要素:疯狂的、无意义的、有趣的、不合常理的。

举个例子:我们想创造铃和衣(0和1)的图像

你可以想像这个铃是个法器,法海一边揺着它,一边念着咒语;只见一件衣服从半空中飘起,越来越大,最后把整个天都盖住了。

最后-心灵胶水

把我们想要记住的东西,和我们已经记住的东西(桩子)联系在一起!原则就是,可以让自己更容易记住。这里,我们可以用到李博士平时强调的-以熟带新,观后感《魔术记忆观后感》。这时候,我们运用到的还是我们的想像力。我个人有种想法:想像的时候如果能把自己加进去可能会更容易记住。因为,别人搞过什么我不知道,我自己做了什么自己还不知道吗?

以上所说全是方法论。那么,我们平时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好的记忆呢?怎么样才能两分钟内记住一副牌,并且倒背如流呢?

(想想你在一帮朋友面前表演这个,让他们目瞪口呆的拉风场面吧)

还是那句--熟能生巧

还是那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平时运用软件,和科学的方法不断的锻炼,这就是我们平时应该做的。给自己设下目标,比如36计通关,也许你一开始要400-500秒,后来200秒就能解决,再后来150就可以搞定。只到有一天,你在点击过关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根本就没有经过思考。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单指36计过关的成功)。哪天人品爆发,也许你可以超过那个保持记录的小丫姑娘。

关于桩子:

为了方便你记忆你想记忆的任何事情,桩子得是你自己的。

如果是别个创造的,你得把他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观后感题目


篇一:读后感题目怎么写(共4篇)

篇一: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写法)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还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很多同学不知道读后感该怎么写。

一、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二、写读后感要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谅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不要面面倶到、泛泛而谈。

三、写好读后感要联系实际,感情真实。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者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

四、叙议结合,以“感”为主。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可以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触动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人物语言等。

愤怒与惋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篇二: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

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

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篇三: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的写法

(观后感的写法也如此)

一、读后感的拟题方式(一般有两种):

读《xxx》有感;《xxx》读后感; 从《xxx》想到的

团结就是力量

——《绿野仙踪》读后感

二、内容的写法

(一)开头要扣题

关健词:篇名 、感点

例如: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二)中间写具体

关健词:介 、议、 联

1.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

2.议。

3.联。

常用的写作手法有:

(2) 联想。

关健词:照应 、总结

三、写读后感三忌:

篇四: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六、要审清题目。

七、要选择材料。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呢?又是谁下此毒手呢?这场浩劫正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所描述和抨击的一样:有一天,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每个强盗都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更可恶的是将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打得粉碎??英法联军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脏灭迹,掩盖罪行,竟下令火烧她,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从此变成了废墟??

读完了《圆明园的毁灭》,我在沉默。这是一种被刺痛后的沉默,内心像在被火燃烧。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五位壮士真是太勇敢了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部队主力,故意把敌人引向悬崖,把危险留给自己。假如我是班长马宝玉,我一定会左右为难。既想掩护群众和部队,又不想让自己牺牲。

看了这篇课文后,五位壮士的勇敢让我想起了生活中我的胆小。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一集电影,里面的内容让人一看就胆战心惊。看的时候我还没有那么害怕,可一到了晚上,一些妖魔鬼怪就浮现在我眼前,顿时,我心里什么都没有,只有那些恐怖的事情,已经很晚了,我还是不敢睡觉,嚷嚷着要和妈妈睡,可妈妈不但没让,还批评了我。现在想起这件事,再想想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觉得自己当时那么胆小,竟然被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笑得不敢睡觉,真是可笑。

演讲稿格式:一、称呼及问候语

二、正文部分 三、结束语 其次注意演讲稿的语言,最好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运用排比句式,在文章的结构有层次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

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在这里,我倡议大家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大家都知道,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70年前的一天,发生了惨极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带着刺刀和枪的日本人,仗着刺刀和枪在中国烧杀抢掠。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受尽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鲜血,不屈不饶的精神。

中国人努力抗争、奋进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们,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先辈功绩的敬佩,必将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篇二:电影观后感题目格式(共8篇)

篇一:影评写作格式

影评的格式和范文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篇二: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

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

一辑中。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

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口号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

观后感与读后感十分相似,这里只提供例文

观后感例文

观电影《孟二冬》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2010年4月4日晚八点到十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孟二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这部影片全面展现了孟二冬教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再现了孟二冬博学笃志、淡泊求真、痴情讲台、清正刚毅、乐观豁达、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孟教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事迹,最让我感动,我真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4年春,刚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不久的孟二冬就病倒了,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那几乎说不出话来的声音,以及那始终微笑的面容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作为一名教师,从孟二冬教授身上,我还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也必须具备的品格与素质:一是教学方面,我应该学习孟二冬教授

严谨的治学态度,平实的做人风格。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同样应该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因此,在课前的备课,课上的教学,课后的批改及总结,将每一个环节都尽量做好做细,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学生家长,对得起党和国家、人民的栽培。用平凡的工作来换取不平凡的掌声。二是做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求真务实,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不卑不亢。为学生树立一面良好的镜子。三是关爱学生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友好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时刻为他们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把自己的爱心献给自己的学生。

孟二冬教授,安息吧!一路走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我用我最诚挚的心,向孟二冬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向所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着的老师们致敬!

篇三: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

读后感与观后感

一、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三、读后感的写法

1、要审清题目。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四、读后感例文

读《师道实话》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

一辑中。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

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

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

富,让读者在沉思当中也倍感亲切。《论语》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反思我们现有的教育状况,有很多浮在表面的口诀现象、口号现象,究其实质是教育中的浮躁问题,这种浮躁是在教育中总是寻找自己熟悉的、按部就班的、经验主义的,能够企及的那种很切近的目标,因为那种目标常常含有很多功利的以及操作层面的各种方便,但是呢,对于再多走几步,再往前一点的探索基本都自动止步。这种现象忽视了教育的主旨和本真,造成了众多“浅尝辄止”的研究,没有实践与操作意义。陈桂生教授的“实话”告诉了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

《师道实说》这本书,不是师道专论。没有给已经相当混乱的教育理论添乱,只是在一线教师遭遇师德、师道、师风虚文时,尽可能说些“实话”罢了。

观后感与读后感十分相似,这里只提供例文

观后感例文

观电影《孟二冬》有感

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 陈发喜

2010年4月4日晚八点到十点,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孟二冬》。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整部电影。这部影片全面展现了孟二冬教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故事、平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再现了孟二冬博学笃志、淡泊求真、痴情讲台、清正刚毅、乐观豁达、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孟二冬教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特别是孟教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事迹,最让我感动,我真得佩服得五体投地。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

最让我感动的是2004年春,刚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不久的孟二冬就病倒了,但他以坚

篇三:读后感标题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

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

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

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

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

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

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

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

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

目联系、前后脱节。

读《西游记》有感

儿时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是我读的第一本书。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生

动的人物刻画,无不吸引着我。孙悟空勇敢、忠诚、威力无穷,也使我对他充满了仰慕之情,

他也成为了我儿时的 偶像。

不过如今,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当我重新诵读这部经典时,又有了些新的想法与疑问。我想,一方面是体现了佛家道义,佛家的法力无边、大慈大悲。另一方面,也正是讽刺

了当时政府的风气!讽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唐僧好似皇帝,孙悟空是掌政大臣,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只能就是这个样子了,没有“升职”的空间。而那些作恶

的坐骑们好似社会的恶霸,因为身后有强大的后台,所以就可以无恶不作,即使是被发现了

其所作所为,照样可以活得很舒坦。我想作者正是借助这样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

满。

再谈谈悟空的成长史吧,一开始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享天地之精华,后来又被高人收

为弟子,学习法术,再到后来王母娘娘的一路扶持,护送唐僧是观音的教诲、众仙家的帮助??

这一切好像都是机缘巧合,促使悟空成为一名英勇、法理高强的神猴。我想,假如其中这任

意一环出了差错,孙悟空也必然不会像今天这样神气。这也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吧我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没有“高人”扶持,即使再有才,天赋再高,到最后也只不过是归

隐山林,过上山水田园般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一些经典诗作罢了,显出自己的豁达。 另

外,基本每次打败敌人,很少靠孙悟空的单打独斗,更多的是 请求仙家们、观音前来相助。难道这只是想说明佛家的伟大么?只是想说明团结就是力

量?显然不是的。我想,作者更想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状态,要想办大事,就必须得有上层

阶级的社会关系,否则门都没有!《西游记》这部经典,看似只是对故事、人物的描写,却隐含了如此深刻的社会意义,

或许我的理解有所偏差,但我相信,这部经典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所挖掘、学习的东西。 读后感的基本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

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 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

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

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

“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

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

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

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

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

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

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

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 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

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

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

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

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

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

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

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

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

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

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

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篇二:读后感的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

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其二,掌握读后感

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

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

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

抒发感受。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

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

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

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

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读后感,体味一下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今天,奋斗的起点

──读《明日歌》有感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了,今天携着希望悄悄地来临了,而明天,又闪烁着光辉等待

着人们。有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明天。这两种

人,都忘记了最应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

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

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朋友,我决不怀疑你的真诚,但为什

么要把做的事情放到明天,一切要从明天开始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

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尽的明天。那么,你的决心,你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变为行动,变

为现实呢?

莎士比亚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了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

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刈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

救、医治病号,哪有人们日后的健康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扫除尘埃,哪

有日复一日街道马路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

的安宁?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

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

壁借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不是更应珍惜,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抓

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

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

贵时间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

时,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

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之中,更不空

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

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道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

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如果人的

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拌和

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湎昨天,不

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今天,是奋斗的起点啊!赏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

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明代文嘉的

这首《明日歌》,问世数百年来,万口传颂,至今不衰。它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紧紧抓住稍纵即

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本文作者在准确领会和把握原

诗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读后的实感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比

等论证方法,论述了今天的宝贵,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反之,就

会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应“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文章内容充实,结构谨

严,论证有力,语言流畅。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

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获奖佳作。读后感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倍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一直缺乏理性认识,只浮在感

性经验阶段。什么是读后感呢?读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体的人因受到某一客观知识影响而引起的独特心理感受的文体。

从这一定义看,读后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的性质决定的。读后感的写作对象

是“感”,即作者的感想、认识、体会、观念。它不是自然形态的事物,而是观念形态的事物。

因此,不能写成记叙文,只能写成议论文,而且是议论文中的一种特殊文体。第二,读后

感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并不像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那样,是从

写作方法或功能上划分的,而是从其产生方式上来说的。其他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

信、公文都具有自为性,即作者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自为认识和自为感受。读后感则不

同,它具有受动性。读后感中的“感”虽然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但不是作者自为的,而是被

为的、引发的。因此,读后感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引感物,即引起作者产生感想的

具体客观知识。感与引感物的关系是结果与原因或结果与条件的关系。没有引感物,就不可

能引出某种独特之感。引感物变了,感想也就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引感物是“感”这一

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说,凡文章都是作者对事物和生

活的认识性反映,读后感当然不能例外。但读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将自己

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而且,这引感物不是自然形态的事物,而是观念形态的事

物,如一本书、一幕剧、一篇文章、一幅画、一则消息??这种观念形态的事物就是英国新

理性主义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的“客观知识”。它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的思维

创造的结果。这就是读后感和别的文体的主要区别,也是它比一般议论文的特殊之处。因此,

读后感也往往依据引感物进入作者感觉器官的具体途径称为观后感或听后感。第 四,读后感即读后之感。“读后感”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偏正结构,“感”为正,“读后”为

偏,可见,读后感的议论对象是“感”,而不是引感物。但这个“感”不是作者自为产生的,

而是由于受了引感物的影响和启发,作者才把自己思想中潜在的意识作为感想,再以观念形

态显化出来。因此,读后感的重点虽然是感,但不能离开引感物。离开了引感物,读后感就

不成其为读后感了。第五,文章讲究照应。因为文章应该是一个密闭的整合的“一”,而

不是“半”或“缺”,只有首尾照应才能体现这一点。如果说照应是一般文章普遍的要求,那

么它对于读后感就尤其重要,因为读后感本身是一种读后之感,属于受动而为,所以它必须

照应,而且必须照应于引感物。归纳以上特点可知,读后感的基本套路是: 第一部分:简介引感物。第二部分:引出感想。第三部分:论证感想的真理性。第

四部分:照应引感物,收束全文。具体分析如下:第一部分是对引感物的简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说明的方法,二是要简明准确。

引感物作为客观知识,一般不需要叙述,只要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即可。由于

文章本身为议论文,应试(课堂)作文又有时间和字数限制,因此对于引感物的说明不必多

费笔墨,以免浪费时间,或者详略不当,本末倒置,甚至脱题。第二部分是从引感物引出

作者的具体感想。这之间最好有一句或一段过渡性的句子。作者将自己的具体感想引发出来,

就是文章的论点,所以有的作文指导书上说这是提出论点,都是说的一个意思。第三部分

是读后感的主体和重点,即论证部分。论证什么呢?既不是论证引感物的内容,也不是论证从

引感中引发出某一感想的合理性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想,而不是别的感想”,而是论证

论点的真理性。这时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论证方法,从各个方面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

一般可以抛开引感物,只须紧紧扣住论点即“感”进行议论。读后感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取

决于这一部分。第四部分是文章结局。文章在作了充分论证之后,论点得到深刻充分的证

明,也就达到了目的,应该结束。但读后感由于是“读后之感”,所以不能在议论部分嘎然而

止。它从哪儿起笔,应该又回到哪儿去,所以它一定要照应引感物,才可能结束全文。这

四个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启—承—转—合”,文章从引感物始启),引出感

想(承),转入对感想的议论(转),最后,论点与引感物融合为一,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合)。

应试作文,虽然大多写的是议论文,但即便是读后感,题目形式也往往不同,有些是明显的

读后感形式即普遍性题目,如《读??有感》《??给我的启示》《读??之后》;有些是具体

性题目加副标题,有些则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具体题目,并没有用副标题显示它是一篇读后感。

严格说来,之所以说读后感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就是因为它的议论对象(感)带有某种规

定,但任何规定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具有启发作用,一方面具有限制作用。读后感虽

然是写“感”,但这“感”有它的规定,就是引感物。引感物作为“感”的原因和条件,一方

面可以启发作者的思路,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作者的思路,要求作者的感想必须与引感物内容

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如果感想与引感物的内容缺乏形式的上相似性,就不是“读后之感”,

而成了游离于引感物之外的自由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脱题。因为这“感”不是从给定

的引感物中引发出来的,而是作者自发产生的。 为什么说读后感的感想必须与引感物的内

容具有形式上的类似性呢?因为,如果感想与引感物的内容本身具有类似性,那就是围绕着引

感物本身的内容继续或深入地议论,最终与引感物成为同一个内容。读后感中的引感物与感

恰恰是两样事物,而两样事物的内容即质的规定性是不可能相同的,它们只能是形式上的类

似。由于内容不同,形式相似,才可以发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才叫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

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

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

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

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

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

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

是 记叙文 ,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

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

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

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

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

感。因此,在读好原作的基础上,把可以引发感想的“点”排出来。例如,写《继续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一文的读后感,就可以排出如下感点: ① 全文的中心思想:在即将夺取全

国胜利的新形势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这个胜利,建设一个新世界。 ② 巩

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事情。 ③ 因为胜利,骄傲的情绪,以

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不前的情绪可能生长。 ④ 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⑤ 夺取全国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