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的阐述,让我们要学习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问题,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篇1

4月1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有幸参加了我们滨海学院的第二次党课,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著名党界人士作了重要讲话,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让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感觉自己的思想收到了无限的升华。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在这次党课中,著名党界人士阐述了对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我们党的思想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之后的我党又一重要理论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进一步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它强调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强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强调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刻体会的理论。我深知,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我才能说对它理解的更透彻,我才能在思想理论上始终保持先进性。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具备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文明学生。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帮助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每个文明人终身必备的修养和美德。在尊师重教的文明社会里,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服从老师的科学管理。我们不仅要尊师爱校,而且要把尊师爱校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学习书本知识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这四个方面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我现在应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专注于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习马列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讲,马列主义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当然学习文化知识也必不可少。中国国产党党员一定也要是有过硬科学文化知识的人。

老师也从防震减灾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上分析了怎样落实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对多震灾的国情,尤其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我们的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探索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地震安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模式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地震科技创新还十分艰巨,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仍然存在。

通过此次党课培训,让我明白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积极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还有,它使我意识到我党组织性纪律性之强,入党的条件之高,我发现自己身上尚有不足,距离真正的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一定会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让自己早日达到党员的条件,我会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投入到党的怀抱。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来学习。我会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学海无涯,请党组织相信,我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是不会停止的,我还会勤于思考,认真分析的。我一定努力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党员。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我的思想可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优秀的组织中来。希望党组织继续加强对我的培养、教育和帮助。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学校建设方面也应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想要有所发展先修好自身,认真实际地了解党。认真落实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

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篇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当前,尤其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

实践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个人的能力素质来源于实践中的学习、锻炼和提高,实践是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

有的同志认为,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学习理论,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提高科学发展观能力。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同志一味追求单纯的理论升级,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同理论考试的水平等同起来,忽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这就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理论学习是提高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途径,但不能代替实践;理论知识作为提高科学发展观能力的一个来源,归根到底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提高科学发展观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开创性,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摸索,只有以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作风,在实践中求真、求深,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还有的同志认为,我们每天都在参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践的情形有种种,有的整天忙忙碌碌,陷入事务主义;有的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领导干部应该把实践锻炼与钻研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把从理论上得来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客观必然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提升工作水平,在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中探索新思路。进一步确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方法,按客观规律办事,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确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发展、推动发展、评价发展,做到思路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在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

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要搞好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论对情况熟悉程度如何,都要十分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的深度决定研究的深度,研究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深度。不认真调查研究,就发现不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工作的把握就难以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追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实效。

直辖十年来,我市在科学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一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在制约着我们前进的步伐。这些问题既表现在认识上,也凸显在实践中。在发展理念上,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要求上来,对科学发展观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在发展模式上,有的地方和部门机械套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从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价值追求上,有的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往往重gdp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重现阶段发展轻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成果分配上,有的同志不能正确认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不能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没有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只有正确把握规律,紧紧抓住其特点,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己的科学发展观能力。

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群众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展现出无穷的智慧。领导干部亲身参加的实践毕竟是有限的,眼界也是有限的。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汲取群众的智慧,才能开阔视野和胸襟,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

党课科学发展观心得篇3

满堂的师生对这一次周书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党课充满了期待!党课有孙启平书记主持!首先孙书记讲解了政策性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接下来就是周书记酣畅淋漓的党课,他讲的如此洒脱且结合实际深入的诠释了科学发展观,及在学校们应该怎样践行科学发展观!真是鼓舞人心,同时让我的思想更加开拓,思维逻辑更加紧密,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也更加清晰明朗!整个党课过程激扬跌宕,周书记谈中外历史如数家珍,论经济文学如探囊取物;讲坛上他总览其纲思路清晰紧密,委琐于微;延续了他常有的动情风格!这也是我校师生期待他的演讲的原因吧!因为聆听周书记的演讲,是一种享受和学习,对自己的认知有充分的的提高!!!每每都希望其多讲一会,时间总是过的那么快,本次党课又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好像自己聆听一堂生动实用精彩的大学课程一样!我这个刚刚加入党组织一你年多的小孩子、还要多多吸取党赋予的营养呀!在这个过程中周书记主要讲了三个大方面。

刚开始就感觉到周书记秉持一种谦卑的心态,虽然他是一名党委书记,一名老党员他仍然说:大家共同的交流学习,而不是他独特的观点!践行党的路线,北科党课走过了12年头,充满了自己的特色,结合了成功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学习学等教育课程,同时联系了我校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的特点,形成全员、全过程的体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周书记讲到,党中央要用一至两年的时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要把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武器,要在我国这博大的沃土上使用它!强调践行,同时针对实际问题!在此周书记讲到了:中国经济下滑的压力,结构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经济问题的历史和当前的危机演变的过程以及对未来美国经济触底反弹回暖作出了预测!对我国特殊的政党制度也做了全面得分析,优势明显,也显露些不足的地方,对我国这次金融危机所作出的策略大加赞赏!策略的效果也初见成效,经济回暖出现积极的信号!主要有两个指标来判断经济回暖信息:1、用电量2、运输量

在讲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其说:发展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发展的结构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同时发展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石。(二)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在这里周书记结合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从培养锻炼自身的品德开始,从心理精神上出发,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一切都从人本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三)怎么发展。在此周书记讲到:要健康持续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发展,要看未来1年2年5年10年,为子孙后代谋福祉谋发展!要有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综合平衡的发展!在此其用我国和新加坡国家做比较,谈大国发展优势,小国的制约性等深刻全面得解析如何发展!如何把人口变人才人才变人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的责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科学发展观党课教案


党课教案

教学对象:镇机关、财政所全体干部、各党支部委员

教学目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提示: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在具体部署农村工作时,又从8个方面提出了32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很多同志都充分肯定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深远意义,认真探讨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见教学参考之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也有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和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士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许多疑惑,提出一些担心和忧虑。要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很有必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从思想理论上澄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问题。

一、中国历史上就有重农传统,几千年来都以农为本;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重农,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为什么如此重农,而“三农”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过去几千年都处于农业社会。虽然历代王朝统治者都深知“民之大事在农”,强调“以农为本”,实行重农政策,然而,这是以重税为前提的重农政策,重的是农业税收,重的是农民的力,而不是农民的利,以致不少深谙农民疾苦的文人写下了数不清的怜悯农民、同情农民的诗文,发出了无数像“苛政猛于虎”之类的哀叹。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走加快近代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但鉴于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客观上要求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也都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道路)。为此,我们确立了“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同时借鉴前苏联经验设置了城乡二元结构,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制定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即使进入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仍然走着农业农村支持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不容否认,这几十年来,农民为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见教学参考之二)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我们实行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从农民农村农业拿的太多,扩大了城乡差别和对农民的不平等,以至于农民相对于其他阶层权利太少,收入太低,保障太少;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生产水平不高、比较效益不高;农村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事业发展落后。当我们已经从整体上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的时候,“三农”问题越发严重,成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难点和关键。

二、历史上有“重农”思想,现在我们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的“重”与过去的“重”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不少新要求。2002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方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方针和政策理论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透过这些理论政策上的突破,我们看到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升华,并产生了质的飞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整套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呢?

首先,要弄清楚中央为什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主要有四个重要依据:

一是从农业的产业特点看,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用马克思的话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二是从农民农村农业在我国所处的地位看,我国13亿人口有8亿在农村,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农民增加收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始终具有根本性和不可替代性。三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703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为14.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5%,城镇化水平达43%,“十五”时期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接近“九五”时期的两倍。按照工业化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和经验,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应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四是从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看,本世纪前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因此,必须自觉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弄清楚如何才能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也就是怎么重、重什么的问题。

“重中之重”关键是重发展。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工作布局上抓住发展的重点。

第一,要重城乡统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最大的不和谐就是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和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后,做出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支农惠农决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明确规定财政支出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把施惠重点放在农村。

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见教学参考之三)

第二,要重农民利益。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的主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把农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2004到2006年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中央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题,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补农、扶农、惠农、富农的政策,目的就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中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工的地位和贡献做了充分肯定;中央强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文件还要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第三、要重改革创新。经过27年的农村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但是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地位之差、权利之差、收入之差和能力之差不断拉大。实践证明,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革。减免和废除农业税,受到广大农民衷心拥护。我们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还要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

可见,传统的重农思想只重“民力”而不重“民利”;新的重农思想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视农民的利益,也就是既重“民力”,又重“民利”。其思想理论内涵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提高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二是从重农业生产转向重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城市和农村统筹发展,当前和今后可持续发展;三是从重物转为人、物并重,既重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繁荣,又重农民的收入和权利。简单地说,新的重农思想以重城乡统筹发展为前提、以重实现农民利益为核心、以重体制改革创新为途径。这种新重农观对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我们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不同?

新中国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后来出现了新农村建设。那时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主要是“集体化加电气化”。农民们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然而,我们看到在城乡实行二元结构、二元体制的格局下面,国家要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基本上没有把乡镇、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对农村建设很少投入,地方和农民想建设新农村也没有实力。因此,是不可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反倒形成巨大的城乡差别。(见教学参考之四)

50多年过去了,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但由于城乡差别扩大,“三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严重影响建设,人们普遍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建设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新农村。

很显然,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相比,不仅目标要求、政策定位不同,而且背景、理念都不同。过去我们是在实行城乡分割的格局下进行新农村建设,体现的是城乡差别,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今天,我们在实行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的是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四、目前我国究竟有没有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的经济能力?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薄弱,有没有必要建设新农村?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说:“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就告诉我们“两个趋向”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中国的发展也不能例外。违背这一规律,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现在是否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此,中央的看法是明确的、肯定的。尽管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比确有很大差距,但不能否认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经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04年到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人们明显地感受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我们应当顺应“两个趋向”,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尽快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把乡镇、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建设落后的状况。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客观存在,而且不断拉大。东西部经济失衡主要是农村发展差距拉大。据统计,中西部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比东部地区分别低22.2个百分点和45.6个百分点。东西部农村发展的差距,正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大力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尤其要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当然,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财政薄弱,对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一是要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持中西部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东部对口支援,帮助中西部建设新农村。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实行“边发展边建设”的方针,按照“保证农民过得去、争取农民过得好”的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速度可以有快有慢,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都必须有所作为。不要等到财政充分宽裕、群众发出不满的呼声的时候,才去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从群众最盼望的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如建房、修路、就医、上学、困难救助等等。要分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怎样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明确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割裂开来。要认识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促进工业化的积极因素,是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

首先,建设新农村的首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方面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供给,并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工业化。另一方面,用工业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用工业理念打造现代农业,不仅可以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节省劳动力来支撑工业化,还可以拉动消费,增加工业企业收益,加快工业化步伐,还可以增加财政税收,更好地落实“以工哺农”方针。

其次,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城乡统筹发展。只强调城镇化而没有新农村建设是不全面的现代化;只强调新农村建设而否定城镇化,也会延误现代化进程。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城市带动农村,绝不能让农村拖城市后腿;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见教学参考之五)

教学参考之一: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个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拿韩国来说,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农村人口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1970年开始韩国政府发起“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10年间,政府总额达到了27571亿韩元。韩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强有力的组织者,而且是直接的参与者。他们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增加公共设施投入为主要手段,带动农民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他们的这些做法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很有启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

教学参考之二:

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农民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二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资金。1952-1990年,农民为工业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大约9500亿元。三是以税费形式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财源。税费改革之前,农民一年向国家交纳税费1000多亿元,乡镇企业交纳税费2300多亿元。四是以征地方式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土地及资金。1987-2002年,各级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差价收益14200亿元以上。五是以进城务工形式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劳动力支持。全国亿万农民工,近年来每年为城市发展贡献额达5200亿元。

教学参考之三:

财政部综合计划司人士透露,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已达2626亿元,2005年达2893亿元,2006年财政支农的力度将继续加大,已安排的支持“三农”资金是3226亿元。清华大学刘玲玲教授预计,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财政支农资金有可能突破4000亿元。中央的这些做法,目的就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农业和二、三产业之间的严重失衡,缩小我国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差距。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教学参考之四:

据农业部课题组提供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3年达到1:3.23;绝对差从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2004年的6485元;全部农村人口的储蓄只占城市居民储蓄的18%;60%以上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6%;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39.1%,而城市人口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的比重达到65.4%。农民人均卫生总费用仅为城市居民的1/4。

教学参考之五:

有人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城镇化,过分夸大城市占用农村的发展资金、农民的廉价土地,过分夸大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和对农民工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夺,主张放慢城镇化步伐。这种看法把城镇化和农村发展对立起来,显然是极其片面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是无法也是不应该阻挡的。还有人认为城市化才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违背现代化的规律,进而主张把城市建设好,把农民转移到城市就行了,不一定要搞新农村建设。这种认识也是不切实际的。试想一下,我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且每年还要增长千万人,要把他们都转移到城镇谈何容易。即使我国城市化达到50%,仍然有七八亿人口留在农村,这么多人难道不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吗?再说,即使我国现代化再发达,农业依然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农村依然是祖国河山的组成部分,难道不应该改善条件和面貌吗?所以,我们要坚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不能用城镇化否定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用建设新农村否定城镇化。

党课培训心得:论科学发展观


党课培训心得:论科学发展观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第1届党课培训班!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让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感觉自己的思想收到了无限的升华。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在这次党课中,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我们党的思想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之后的我党又一重要理论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在新时期发展中,虽然国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但是我们不能够忘记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必须的坚持三大优良传统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和党的性质的体现,是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对待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精神,对待自身的彻底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我们党团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应学习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样重要,虽然党的三大作风中没有包括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三大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艰苦奋斗作风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样有决定性的意义。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所讲的艰苦奋斗,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内涵,赋予了伟大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包含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艰苦奋斗的工作热情,而且包含着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与人民共甘苦的政治本色;它不仅是实现共产党员人生价值的基本方式和力量源泉,而且是实现共产党员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和行为保证。

在党课的学习中谈到了入党动机的问题。我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目前就是为同学服务,一定要有服务的意识和做先锋模范的觉悟。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脚踏实地的做实事,做好事。并向党员同志学习,学习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具备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素质的文明学生。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帮助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每个文明人终身必备的修养和美德。在尊师重教的文明社会里,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尊重老师,理解老师,关心老师,服从老师的科学管理。我们不仅要尊师爱校,而且要把尊师爱校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学习书本知识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这四个方面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我现在应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专注于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学习马列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讲,马列主义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运用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当然学习文化知识也必不可少。中国国产党党员一定也要是有过硬科学文化知识的人。

通过此次党课培训,让我明白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我们在组织上入党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思想上真正入党。还有,它使我意识到我党组织性纪律性之强,入党的条件之高,我发现自己身上尚有不足,距离真正的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一定会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让自己

党课培训心得:论科学发展观第2页

早日达到党员的条件,我会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投入到党的怀抱。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来学习。我会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

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有更多出色的青年可以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优秀的组织中来。希望党组织继续加强对我的培养、教育和帮助。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是畸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人类的延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第2页

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心得


篇一: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09年4月1日,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在行政楼会议室隆重召开,这标志着我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此次会议提出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意义,目标,原则及重要性,明确发展是主题,核心内容是和谐。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以此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管理,推进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做到“五个统筹”。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深入的阐释,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辨证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它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从我国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推动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只能分阶段、有层次地循序推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客观冷静地求真务实,

坚持不懈地开拓前进,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团结奋斗,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踏实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我们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我们要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系统思考、统筹安排,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

第二,努力完成工作,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积极为同学服务,增强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做好各项工作,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第三,积极创新,增强综合素质。要进行多方位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高洞察力,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学习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体现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还要求我们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的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又意义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篇二: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文章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民生建设

全面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和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为工作重点,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严峻挑战和重要的改革发展任务。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制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民生建设,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处理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四、蔚民部长首先对今年上半年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半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就业为重点,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稳定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蔚民部长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特别要看到,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显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绝不能盲目乐观,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关于下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各项政策要不断完善,各项措施要不断充实,所有工作都要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蔚民部长要求,做好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要把握和处理好六个重要问题:

第一,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形势与任务。要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重大决策部署中的突出作用,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自身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民生问题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央制定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坚定人们战胜危机信心和有效拉动国内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当前面临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才竞争日趋国际化、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积极应对。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群众的呼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

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还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科学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才队伍建设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还不完善。要把握改革创新的节奏和力度,着力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型、注重改革的渐进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处理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这个大题目中,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内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全系统的重点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这是当前我们系统工作的大局,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大局,支持和促进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各项工作都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工资收入、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

要按照既定的规划和部署整体推进,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

第四,尽快实现职能机构有机整合与形成工作合力。当前,省级机构改革正在进行,各地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切实搞好“三定”,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进程,努力实现新部门的职能有机统一和彻底整合,达到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的目标,不能简单地搞“拼盘”。要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制度上形成统一,文化上形成风格,努力实现新部门的彻底融合。要切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四种意识即大局意识、学习意识、协作意识和廉洁意识,为完成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五,解决好群众利益诉求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维护稳定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坚持源头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利益诉求。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能职责,抓紧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诉求进行梳理,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二是坚持属地管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不

篇三: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

姚文秋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刚入党不久的党员,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我都必须加强学习,才能跟上党的步伐,于是我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党支部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纲要的学习“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转变思想观念

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不仅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1.在学生方面要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教师管理方面,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运行和管理机制,

要注意抓好组织、管理、内容、奖励等几方面工作的落实。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起到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作用

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3.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党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总之,我要把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相结合起来,认真反思不足,积极对照,努力弥补差距,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加踏实的作风,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深入一些、再细致一些、再贴近实际一些。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姚文秋

2013年12月19日


科学发展观心得


科学发展观心得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

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实际上是在党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十七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对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对科学发展观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胡锦涛同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要理解好、贯彻好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科学发展上做实功,在实践上下力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强调实践落实,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企业科学发展新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企业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油建作为一个基本建设的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发展这个行为的主体是人,因此在企业内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适应当前时期的要求的。在过去,不少人将“发展”进行了错误的理解,一味地强调数量的增加,认为数量增加就是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对发展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企业内部人才、文化、市场、设备、工艺等多方面内容均需要利用统筹兼顾的的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才能让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先期跨越,不能拿自己跟自己比。要横向比,要走出管道看管道,走出油建看油建。我们虽然在这两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仍很薄弱,内部市场占有率不是太理想,外部市场欠缺,目前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在能源建设上更是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抢抓机遇,将施工建设做强做好,特别是提升外部市场的占有率,提升资金周转率,使之早形成效益,减少贷款利息和施工经营成本。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从油建公司以及油田市场的实际出发,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同时要联系企业实际做出适应举措和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科学的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来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油建公司在这两年,从人员构成上来看,逐步在实现年轻化、知识化,补充了一些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原有的管理人员也在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用人机制实现了合同化转变。但公司整体上还没有建立人才战略意识,知识化道路上仅仅是数量上有所增加,缺乏质的飞跃,作为一个施工企业,建造师、工程师应当成为公司组织生产的骨干力量。

油建公司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新疆境内,与外界交流比较少,一些市场上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施工组织都是延续了多年的传统,存在一些落后和不科学的地方,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只有经过对比之后才能暴露出我们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能够完成项目工程建设,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多高,事实上我们的工程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比如:管理没有系统化,使得资源无法优化管理;工地上施工材料到处乱扔,造成了财产的浪费;施工过程中由于考虑问题不周全,造成返工现象,延误工期和浪费资金。这些问题使得在工程施工中,干部职工付出了巨大的艰辛,然而取得的效益却很小。因此我们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生产和管理,摒弃“重生产、轻管理”的弊端,继续解放思想,增加对外交流,打破闭门造车的管理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企业的发展也是百年大计,也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油建公司从xx走

科学发展观心得第2页

来,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企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创新,但这个过程缺乏主动性,属于“政策型”的改进。就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企业利润的保持和不断增长,从管理学上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油建公司的企业文化具有一般国有企业的性质,换句话说是油建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个性不够鲜明,缺乏明确性、确定性;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是油建的强项,但是目前主要是“人”的因素很大,而制度的因素不能体现出来。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当确定以服务为中心,施工为手段,全面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完善公司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财务体系、薪筹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关联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的顺利实施。从油建公司市场获取途径方法中,可以看出,油建公司的业务主要靠xxxx公司的业务分配的,是存在被动的。油建公司现在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但是市场获取手段依然依赖于外界,因此,油建公司的企业“独立性”并不具备,市场开发仍处于原始阶段,现在虽有工程管理与市场部,但是市场开发的主动性、市场业务的行销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体系的市场营销手段。油建公司属于工程服务性企业,其市场营销主要体现在工程的整个过程,重点在前期的取得,后期的宣传两个方面。工程管理与市场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应当负责公司业务的获得,跟踪、和分析总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员工是企业的发展之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为每一名员工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给予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要使员工的生产、工作、生活条件随着公司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员工的收入随着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不断增长。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兼顾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利益关系。以人为本”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做好人的工作,在提高人的安全文化、技术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

发展是第一要义,在企业里也是一样,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管制定什么样的制度,其目的均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油建公司作为工程服务型企业,也应当针对自己特定的市场,将发展作为公司的第一要务来抓。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企业强调的是发展而不增长,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是企业的市场规模,都存在着一个增长的有限性,增长是一个量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质的变化,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一定要变得更好。

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新突破。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油建公司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我们油建公司正处于扭亏转赢的特殊发展时期,解决好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体系和市场管理体系上作好文章,增强发展后劲,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油建公司科学发展目标上来,采取得力措施,实现油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xxx

20xx年4月15日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光明日报》一篇已发表了三十年的文章,《人民网》近日转载。这是一篇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的岁月美文。天下头等大事是吃饭,最好的事是读书。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催生中国社会的变革,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过上温饱,继而小康,所以说它的意义非凡。

在当时那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政治为中心,极左路线发展到了极点,新中国解放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十八年工资不升不降,拿43元每月,那也可以谓之中国特色。生活的拮据困难可想而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如春雷,惊醒了沉睡的近乎麻木的人民。而这一早已为马克思提出并且证明了的真理,在当时的提出需要特别的政治勇气,由此可见虽然共利国在发展中偏离了一定方向,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仍在。从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一场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全面铺开,无数饱受饥饿的贫困的人民可以有饭吃了,接近崩溃的国民经济也逐渐恢复,城市拉开了创建深圳特区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篇文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巨大成就。像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在当前就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勿容质疑必须要贯彻和落实的客观真理。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作了明确的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具体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还认为:当今天中国社会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不少地区,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不少地区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的,也不是尊重和保障人权。而这些只能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是发展,而是落后与倒退。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同的地区要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化。在解放思想方面要让更多的人懂得经济规律。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聪明才智,诚信经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