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牛奶将军读后感 > 导航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牛奶将军读后感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总结精选(1):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由整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能够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赞美母亲的句子)

上片写景,描述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一样,这中间内含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将军

军白发征夫泪。。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那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构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

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此刻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

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构成了悬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文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不寐,补叙上句,证明自我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我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透过全词景物的描述,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我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总结精选(2):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出典]范仲淹《渔家傲》

注:

1、《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那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3、【译文】1: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

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4、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之后,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

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神仙一曲渔家傲。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仲夏的午后吹过一丝清凉的风,宁静而悠远。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黄昏读到这首《渔家傲》的,天边的那一抹绯红已渐渐退去,我用一颗被晚霞和浮云濯洗过后的心,透过文字体味着千年前的沙场那

雄壮中的萧瑟,豪迈中的悲壮。而词的本身却是颠覆了花间词柔弱无骨的靡靡之音,开创了苏辛豪放词之先河,细细读来,豪放中却又透出一丝难以名状的荒凉。无法和汉唐相比,北宋王朝并不是个政治统一,经济发达的朝代,它从建朝时就显露出一种孱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是就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北宋文化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多姿,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是喜欢豪放词的,婉约的风花雪月莺莺燕燕读多了,便腻了,倦了。

作为边塞词之滥觞,这首《渔家傲》剑走偏锋,风骨遒劲,把民族命运,动荡时局填入词曲,不得不说是一个先河。上阕读起来如同躺在一幅生动的塞外疆场的画卷上:塞下秋凉,北雁南飞,号角阵阵,孤城紧闭,笛声断肠,用一系列独特的景致为下阙的抒情做了一个绝色的铺垫,渲染出战场将士的情绪与哀思。同样的感觉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也能领略一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何等的悲凉。下阙开篇便是浊酒一杯,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是,这杯浊酒如何能解关山万里外那浓浓的思乡之愁?边患未除,久困孤城,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寒夜深重,彻夜难寐,羌笛伴清霜,将军鬓发斑白,战士潸然泪下,无限的忧伤和悲凉油然而

生。这首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烘托情,情融于景。忆起子羽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少陵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太白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我仍是偏爱《渔家傲》里的意境,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尽了身为将军的范仲淹一片赤子之心!

一榭汉朝的花,一支唐代的舞,一片北宋的瓷,一幅大明的画,都将化做华美的碎片。战乱的频繁,朝代的更替,在历史的尘烟里,如浮光掠影般闪过。欣赏希文,不仅仅因为他的文学上的才华,尽管他的旷世名篇《岳阳楼记》,洋洋洒洒流传后世。更吸引我的是他的文武双全,文韬武略集于一身。应对西夏的侵略,他金戈铁马,驰骋沙场,运筹为幄,忠心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传世名句,亦是他一生的为人准则;文学上,虽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却是宋初诗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词赋兼擅,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别具一格。他着有《范文正公集》,而《渔家傲》,《苏幕遮》等名词也被后世永久传唱。

神仙一阙渔家傲,读破希文一片心!临月夜

5、上片写景,描述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

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个性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那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我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6、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透过景物描述,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

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一样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状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期望像汉朝窦宪那样

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此刻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那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资料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仅在资料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在苏轼之前的豪放派,他开了豪放词之先河。

7、该词以边塞景色,军旅生活如乐不蓍是向充满脂粉气息的词坛吹几了冷风。但是,若与盛唐那些意气飞扬的边塞诗作相比,本篇又稍显衰飒。这或许是因

为北宋国力远逊于盛唐,在民族战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的缘故。

该词吹冷风的功效。词能够说是发源于中唐,到五代时已经小有规模了,至北宋就有了兴盛的苗头。但是还是没有摆脱花间词的风格。范公之词写了边塞。的确是可喜可贺的。想这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还是偶然中的必然呢?因为范公和随后的欧阳修都是整个宋朝文学的宗师级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到整个文坛的走向。尤其是对后起的苏轼更是影响倍加。

从范仲淹一向的文学主张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必然中的偶然;但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并当时历史背景来看确乎又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这两者差别又在哪里呢?

范仲淹一向主张文章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他的这些主张能够说在他的各种文学体例中都有所体现的。在词作上他反对花间词的作风,在诗歌上反对西昆体,在文章上则是反对五代的华丽骈文,倍加推崇唐朝古文运动的做法。能够说这一首词就直接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积贫积弱是形容宋帝国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了。掌管军队的是文官。全国的重要兵力都维护皇城去了,边疆战事一旦爆发,就可想而知其结果了。

将军白发征夫泪与其说是对守边将士的无限同情和无奈,倒不如说是对这种军事制

度的深刻批评。做为一个军事上有作为的将领,范仲淹不可能不明白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无奈。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从五代起,整个中国文学的走势就是由外放转到内秀。无论文化,还是艺术,都是如此。这已是定论,我们在思考宋词时,就没有必要拿其与唐诗相比了,虽然在那里它们都是边塞作品,因为作品体例不一样,自然约束也不一样,开豪放一派的范词难道说还不意气飞扬么?,那么比及婉约又何如?

我国古代,诗和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诗言志,是文人抒写怀抱、反映社会的重要工具;而词为艳科,是士大夫娱宾宴客的消遣品,尤其是文人词,本身就是在灯红酒绿、浅斟低唱中生长起来的,题材往往局限于男女相悦之中。北宋初年的词坛,还是这种状况。范仲淹这篇作品却脱颖而出,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是个很大的突破。以后,苏轼、辛弃疾等人广泛地开拓词的题材,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词的发展历史看,这首《渔家傲》也有重要的地位。

8、这是一幅边塞秋风图。那形象的强烈真是使人读了久久难忘。

不妨看看这段动人的描绘:

边塞的秋天是个异样的秋天。一到这时节,南归的雁儿便连头也不回的飞走了。塞上特有的边声--西风的呼啸,驼马的嘶叫

,兵士的吟唱,草木的繁响,还衬上悲凉的号角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严凝肃杀。

四面耸立的都是高山,山脚沉重地横着茫茫的烟雾。太阳很快就沉落下去,剩下一座孤城更显得伶仃孤立。城门于是紧紧地关起来。

寒冷和孤寂构成一股迫人的气氛,让人感到难受。单靠一杯酒是抵挡不了的,思乡之念冰断地涌起来。

然而,一想到守边职责的严重,敌人侵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思乡之念又一下子压下去了。回乡不得,因为职责还没有完成呵!

夜已深了,在万帐沉沉之中,大家都没有睡着。将军抚循着头上白发,有些战士还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外面是一片银也似的白霜,只听得慢悠悠的羌笛声在旷野中回荡

多么感人的一幕!它不仅仅写出了连疆的典型环境,还写出了这种环境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它是一页真实的历史,没有造作,没有粉饰。而更重要的是,只有深知将士的甘苦哀乐的统帅,才有与将士同样亲切的感受,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篇章。试想想那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主军者吧!

边塞也有各种不一样的生活情调。作为坐镇一方的主帅,难道不就应写那些使人感到昂扬奋发的事物吗?这样发问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作为一军主帅,就不能够描述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士情绪的矛盾复杂吗?这样的反问又

是同样有理由的。我们没有权利指挥作者只能这样写而不能换一种笔墨去写。

总结精选(3):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出自]范仲淹《渔家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翻译赏析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那里飞往衡阳。

4。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译文】: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

里的家乡,但是燕然山上还没有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能够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族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远征之人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战士纷纷洒下眼泪。

译文2: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3: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画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评点】

这首词作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当时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职。这首词就是写边塞生活,展示了军士们不怕艰苦、扫除边患同时又因长期在外,思念故里的矛盾情绪。

词的上半部分着重写景,景中有情

。上片写塞北风光,词人透过风景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以及孤城等一系列意象的连缀勾勒出一幅当地独有的戍边图。塞北秋寒,荒芜萧索,边声连角,雁到不息,可见此地的条件是何等艰苦。萧然冷漠的风光让人心生寒意,那么那里的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词的下半部分着重抒情,情中有景。下片写将士们的心声。沉重的乡愁,付与一杯浊酒;满腔的离恨,化作羌音悠悠。夜深人静的时候,呜咽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人心生凄凉和哀愁。主人公不能入眠,想到这些将士的心理:既想固守边塞,杀敌报国,又受乡情萦绕,挥之不去。此处暗含着词人对统治者治国政策的质疑,同时也流露出渴望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爱国豪情。

这首词大开大阖,超拔豪迈,苍凉雄壮,一反先前词坛上哀婉缠绵的扭捏之气,以战事、国事入词,堪称首例,开辟了宋词的一代豪放之风。

赏析: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屡战屡败。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仕陕西经略副使知延州(今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中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士们思乡忧国之情。

上片透过景物描述

,写出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写西北边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不相同。如何不一样呢?大雁南飞无留意,边声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无留意用拟人手法写大雁急切南归,对两北边塞没有点留恋之情。这既渲染西北边塞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怀亲的感情。

四面边声边角起写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声随之而起。边声指啸啸马鸣,飒飒秋风。四面极写边声比比皆是。这句既渲染了边地时刻防备敌人的氛围,更将边地风景之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城闭,写在层峦叠嶂里,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余晖之中,关门紧闭、绝少人迹的状况。孤城写出驻地关塞的险要,边土的荒寂,闭不仅仅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同时暗示了边将士时刻御敌的状况。长烟落日又可使人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意。

词的上片,雁去、边声、千嶂等边地特有的物象,衬托和突出了边塞孤城四周的苍凉秋景,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氛围。

过片之后,主要写边防将士戍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离家之远,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只好借酒消愁,可只能饮到浊酒一杯。燕然

未勒归无计引用典故抒发了战士们的报国之志。他们期望像汉朝窦宪那样追击敌人,刻石勒功,安定边境后再返乡,此刻边境不宁,没有回京的打算。

恙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写月光皎洁,满地如霜,不进传来笛悠悠不断的声音,更使边将深夜难寐,明月例来是作为思乡的意象,那里霜满地取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营造了思乡不寐的意境。

将士们虽有报国逐敌,燕然勒石而还的志向,却不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立功无望,返乡无期,所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再用点染手法使画面由概括到具体,逐层围绕异字展开。下阕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给人慷慨悲凉的感受。

唐五代以来盛行的婉约词风,宋初的寇准,钱惟演、韩琦、晏殊、宋祁等人的词,或资料苍白,无病呻吟,或流露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带着浓厚的南唐词风的余韵。范仲淹的这首词不仅仅在资料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而且在风格上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所以说范仲淹是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篇一:奶奶的白发

这篇课文是围绕奶奶的白发展开了情节,文章的内容以奶奶和孙子的对话而为主,表现了两代人的亲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认识到老一辈人为晚辈人付出的艰辛劳苦,懂得尊敬长辈,不让长辈再为我们操心,学会感恩。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引导孩子看课题“奶奶的白发”,让孩子说说自己看到课题后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想法。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课文,目地性就更强了。

教师的指导是课堂的关键。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如“雪白”这个词语,“雪白”已经是很白了,而“雪白雪白”形容奶奶的白发白的厉害,说明了奶奶的年龄已经很大了。

篇二: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一文紧紧围绕“奶奶的白发”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老一辈人为后辈所付出的劳苦、艰辛,也表露了小辈对长辈的尊敬、关心,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对于长辈对自己的付出根本就感受不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让孩子体会奶奶的那句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如果让孩子单纯的去理解这句话有点太生硬,所以孩子们根本理解不了。因此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回家问自己的长辈爷爷奶奶是怎么照顾爸爸的,又是如何养育孙子孙女的。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并且说完之后都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理解课文就简单多了,而不是那么的平淡如水。

教师的引导, 一直都是课堂的关键, 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并非一个问题扔下去就会有丰富的生活联想,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 完全要靠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说出心里话。在这个环节中,我一是表现得不够自信——相信学生能行,急于帮学生总结答案,学生说的机会不多,二是对于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不能很好的把握,当学生答到“雪白雪白是比雪还要白”时,应引借机往下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比雪还要白是怎样的, 而我却忽略了这个很好的资源。 第二,这篇课文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再现课文内容,教学也注意了这一点,例如让学生表演读, 加表情读, 但引导的不够恰当, 在读奶奶的话时,学生始终读得比较地生硬,其中有个女孩子读得很棒,无论是表情,语气都恰到好处,应该让她到前面来面对所有孩子师范读,让其他孩子去模仿读,不仅模仿读的语气还有读的表情、动作。在下次的课堂中我会继续改进。

篇三: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主要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艰辛、劳苦,懂得要尊敬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难点是理解奶奶说的一句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含义。教参中也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积淀语感,增强情感体验。”那么,我想用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九字决“读进去记得住 用得出”来分析本课。

读进去

1、融入情境:

利用听课文的配乐朗读,首先把孩子带到情境中区,再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图文并茂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样才能读进去。

2、多样的形式:

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老师师范读,指名读,加动作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吸引孩子融入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3、感悟读:

在课文中多处让学生换位思考和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感悟奶奶的慈爱、辛劳,体验小孙孙的懂事、天真。通过自由发挥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情感。

二、悟得到

通过老师的引导区感悟两种情感。一个是体验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艰辛和劳苦,及对我们的疼爱,为我们付出了太多,任劳任怨,为了后辈人能生活得健康、快乐,吃再多的苦都觉得是值得的。第二个是要懂得要尊重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在家里帮助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孝敬长辈的懂事的孩子。

读得出在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后,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动作来读出人物的情感。

当然,这三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截然分离的教学环节。而是读中悟、悟中读。读进、读出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互为一体的过程。动情的朗读本身就是感悟读进的过程。怎样才能知道“读进去悟得到”,这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读出来体现的过成,让学生“读进去悟得出”也是一个体现“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的组织、引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人物的情感体会得很好,在换位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话时也说得很实在,真正地把课堂学习与家庭生活衔接了起来。但是经过多次讲解、分析,变换形式的读后,效果不佳。回想起,原因在于对孩子读课文的评价不够。在读奶奶的话时,学生始终读得比较地生硬,其中有个男生读得很棒,无论是表情,语气都恰到好处,应该让她到前面来面对所有孩子师范读,让其他孩子去模仿读,不仅模仿读的语气还有读的表情、动作。另外读的形式列举出来很多,但是没有很好的交差利用,导致孩子们失去了读的兴趣,感觉一丝的枯燥。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欠缺,需要不断地磨练。

只有吸引了孩子的所有注意,让他们的思维跟着老师转,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多方位地为读做准备,才能使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轻松地学习。

学习甘祖昌将军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甘祖昌将军精神

朱宇驰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甘祖昌同志,缅怀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甘祖昌精神是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的自然延续和时代折射。

甘祖昌(1905—1986)。江西省莲花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湘鄂川黔兵工厂总务科副科长,红六军团工人连副连长,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红六军团供给部材料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后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甘祖昌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国解放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甘祖昌头部三次负重伤,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使他难以坚持领导工作,领导和同志们都建议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长期休养,但甘祖昌要求回到家乡务农。1957年,经组织批准,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甘祖昌一到家乡,就投入了建设家乡的劳动。从那以后,他几十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开会以外,几乎天天和农民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乡亲们关切地说:“老部长,过去你为革命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和我们一样干了,指点指点就行啦。”甘祖昌笑着说:“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当官做老爷,怎能不劳动?”

甘祖昌同志用堂堂男儿血肉之躯,干出了既轰轰烈烈、又平平凡凡的感人事迹,实现了由一个平常人到高尚人,大写的“人”的超越;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党员到优秀党员,模范党员的超越;实现了由一个普通干部到人民公仆,领导干部楷模的超越。

学习甘祖昌,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时刻表现出爱人和助人的优秀品质,学习甘祖昌,就是要做一个模范共产党员,始终体现出一个先锋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甘祖昌对党无限忠诚,他总是用““我是回来种田的,不是当官做老爷,怎能不劳动?”来告诫和约束自己,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了他人幸福,自己节衣缩食,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对事业鞠躬尽瘁,不怕苦、不怕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气概。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干劲改变着坊楼镇的落后面貌。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甘祖昌像当年打仗一样地豁出命来干。沿背村是个山穷土瘦的地方,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冷浆田,产量低。甘祖昌带领农民详细察看了冷浆田,开了几十次的调查会,终于找到了改造这种田的途径。在甘祖昌的带领下,村民们连续奋战5个冬春,改造了冷浆田,使亩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学习甘祖昌,就是要做领导干部的楷模,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甘祖昌是高尚的,纯粹的,又是普通的,具体的。他的事迹和精神既感人至深,又真实可学。他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他为榜样,对照自己,鞭策自己。甘祖昌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真切的。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经常折射我们思想的不足和差距。从现在学起,从现在做起,扎根警营,热爱警营,奉献警营;进一步强化“事业重于家庭,任务重于生命,使命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模范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跨世纪的党员干部。

我们要把学习将军精神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先辈创造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是将军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弘扬将军精神,就一定要像将军一样,高举旗帜,坚定信念,不折不挠,众志成城,努力践行,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前进,把将军所希冀的、所奋斗的事业进行到底。

我们要把将军精神转化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是将军梦寐以求的理想,人民现实的需要。我们要发扬甘祖昌将军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革命精神,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关注民生,造福人民,努力构建。在当前,我们要立足本职,创造优异成绩,以实际行动发扬将军的精神,以告慰将军伟大的情怀与崇高的向往。

暑假社会实践体会:大山深处的盼亲泪


前两天的“三下乡”行程中,我们团队到访了位于大山深处的xx寨。xx寨地处江西省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是个“四面环山中间窝”的山寨,由于山路崎岖,物资缺乏,交通极其不便利,寨子里的很多农户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我们团队从石印村出发,爬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达xx寨。穿过林子,一眼望去,是一片聚集在一起的土砖房,陈旧而破败,好像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霜的老朽,甚至有的土砖房已经倒塌。只有一栋小楼房是红砖房。

寨子里人不多,每当我们举着旗子走过都有农人探出头来看看热闹。但无一例外,站在门口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与妇女。后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寨子里剩下的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村民以卖山上茶果提炼出的茶油以及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所得为主要经济来源,平日里吃的食物大多自给自足。

接待我们的夫妇家中只有他们俩个老人一直生活在xx寨。从他们口中得知,大儿子至今三十五岁都还没有找到老婆,个中辛酸我们心里也清楚。村子里太贫困,家里要钱没有钱,要房子也没房子,没有女人愿意嫁进来受苦。又说到夫妇俩的小儿子,小儿子懂事,十五六岁时为了替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毅然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而去外边煤矿挖煤挣钱。提到挖煤挣钱,老婆婆泪湿双眼的说:“我直到现在都不敢看电视,每当看到电视上报道挖煤的工人要冒着危险工作,经常都要发生事故,我很担心。想着我的儿子那么辛苦,我都忍不住要哭。幸好他现在不下煤矿了,在别的村卖点杂货做小生意。”在xx寨,类似的家庭并不少见,做儿子的想要替父母分忧解难不得不早早的出去打工,多数人文化程度又比较低,只能搏命靠做苦力活来赚钱。

我们团队的到来给独自待在家中的两位老人添了好几分热闹。他们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如此热闹过,没有接待过如此多的客人了。而贯穿在往日冷冷清清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居住在偏远山窝中的无奈。两位老人的小儿子虽然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却鲜少回家。当我们询问他们儿子端午是否回家看两位老人时,老婆婆只是沉默的摇了摇头。过了好一会才红着眼眶说,儿媳妇嫌回家太远太辛苦,路不好走,一旦碰到下雨天,进寨子的路根本就走不了。就算回了家,房子太小,这么多人也睡不下。孙子孙女跟他们也不亲,只是偶尔回家的时候会喊一两声爷爷奶奶。

同样的,孤寡老人在xx寨可能也是一大“特色”,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若是能力强的,能把父母接出寨外,而更为普遍的是xx寨的年轻人在外生活仍然艰辛,不得不把父母留在寨子里的老屋中。一年中没有多少假日可以回家探亲,只剩寨子里孤寡老人站在老屋前向着远方的痴痴盼望与滴滴盼亲泪。

如今的xx寨相较于往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进寨的路更宽了更平整了,告别了曾经“手提式”运输的时代。但交通仍然不方便,经济水平依然十分落后,绝大部分寨民生活水平还是处于贫困线以下。孤寡老人不得不守着不知经历多少风霜的土胚房,时刻担心着房子会不会在哪天突然倒塌。这些困难成了阻断老人与儿孙之间亲情交流的横沟。

我们团队在xx寨短短调研了一天,临别之时,看着老人跟我们依依惜别,我心里酸酸的。尽管很高兴我们能给这些老人们带来欢笑、欣喜,但短暂的热闹过后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冷寂的生活与对亲人们的思念。多希望不久之后的xx寨能在政府、社会的帮助下越来越好,让寨子里的老人不再孤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