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虚拟的世界读后感 > 导航 > 孩子的世界

虚拟的世界读后感

孩子的世界。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孩子的世界,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孩子的世界

又到了夜里10点10分了,随着拔电瓶车钥匙滴的一声响,老公赶紧关掉了电视。孩子下晚自习回来了。我打开门,静候孩子回家。只听到轻快地上楼声,孩子很快到家了。

帮她脱了雨披,擦干镜片上的雨水,孩子便讲起了这次班上一模的状况。

她说:你们明白吗,我们班大神这次考了420多分,估计大市第一了。孩子的语气不急不躁,很是淡定。我顺势问了,那你呢?孩子说:不明白,老师没报呢!我明白孩子这次考得不太理想,但我确信不会差到哪儿去。结合孩子多年考试的经历,我和她爸从孩子的表现就能猜出她考试的状况了。[由整理]

孩子进了房间,我准备好水果和水送进去。她和她爸继续聊着。

孩子的同桌倩昨日放假在家,由于她想玩电脑,她爸管了她。倩语气不好,她爸扇了她一巴掌!这对父女都是脾气爆,女儿遗传了父亲,真是没办法,一个不让一个。日语骂人的话

女儿竭力地劝慰同桌,另一同桌欣听着她俩说话,突然情绪失控,哭得泪流满面,更是悲哀。

我忍不住插了句嘴:勾起她的悲哀事了?她爸也打她了?

孩子摇了摇头,淡淡地说:不是,他爸从不打她;从不管她;从不和她交流!她哭的是她宁愿爸爸打她!那样,疼也是幸福的!心累的句子

说到这,我们全家都愕然了。

还有这样奇葩的父亲。

过了

了一会儿,孩子说:她俩我都劝了,劝过后她们都很感谢我。发自内心的那种感谢。

看着孩子那张自豪的小脸,我感慨:真是孩子,可爱极了!

想起前天我参加同学聚会,在外玩了一个白天,晚上11点半到家。回家时,孩子和老公都睡了。可任我怎样和老公说话,他就是不说话。哪怕脸上有笑容,做起手势也坚决不吐一个字。

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现象。

我满腹狐疑,但想到夜深了,只好作罢。到了第二天才明白,是孩子给她爸下的死命令:我夜里回家不许和我说话,算是对我的惩罚。我先生也实诚,他就严格执行了。

这对父女!

想想孩子就要高考了,她们也够辛苦的。我们做父母的也只能多点关爱,多点理解了,同孩子共同迎接高考!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孩子,诗歌的大门就在你自己的世界里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家、超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六组,就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是很容易的。他们拥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方便快捷的网络。而对于大山里的孩子,如何让他们也能够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诗歌艺术所带来的无限美感呢?

一、朗读,培养朗诵诗歌的热情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整体认知诗歌,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萌发对诗歌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指导朗读,可以初步探究诗歌的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中,学生能逐步对诗歌形成正确的理解,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在不断的朗读中,初步形成了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都能有给孩子们带来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二、品味,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由于山区孩子缺乏必要的工具书、课外书和网络的帮助,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基本情况都缺乏了解,所以,读完一首诗歌后,孩子们往往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进字里行间,从一字一句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本身所描绘的意境,同时,逐步向学生渗透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逐步弄清诗歌所蕴含的诗人感情。

三、拓展,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在学生学完教材中的诗歌后,教师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对《国学启蒙》等教材中的诗歌进行集中专题阅读,并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诗歌正确的分类,记忆下经典的诗句。

四、超越,让诗意荡漾在笔墨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超越自我,对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体悟。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在习作中灵活的应用诗句,并能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用诗句的形式记录下来。

灵动的课堂来自丰富的生活。让山区的孩子在阅读诗歌的同时,走进生活、亲近生活,把生活的快乐和诗意的美感完美融合,孩子们就会发现,诗歌的大门,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让教育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的心得体会


《幼儿教育》20xx年第五期中,有这样一个话题:老师请小朋友欣赏“沙漠风景图”,发现小朋友讲了一会就没话可说了,出现了“和孩子的对话难以进行下去”的情况,是小朋友的表达能力差还是教师选择的活动内容出现了问题呢?

对这一话题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次的欣赏活动出现了“和孩子的对话难以进行下去的”情况,回顾我们平时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常常会看到这种“老师累,孩子更累”的活动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预定的活动内容与孩子的兴趣指向、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我们知道,孩子通过美术欣赏这一艺术活动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本人的情绪情感和意愿,还有他们所见、所思、活动联想和想象。而“沙漠中的风景”这一内容远离孩子的生活,孩子对此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就更谈不上鲜活的个人体验了。所以在这次过程中,他们只是被驱使着进行艺术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让我们的教育来适应孩子还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的教育?这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从新纲要中我们知道艺术教育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应该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毋庸质疑,孩子应该是活动中的主体。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应该是生活化的,他们更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中进行感悟和体验,亲历和亲为。教师如果无视孩子的学习特点,单角度地从教材出发组织活动,往预定的活动目标生拉硬拽,忽略了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特点,必然会限制孩子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释放。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要让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艺术欣赏活动的目标一般定位在“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为不造成目标的流失,本次活动可选用其他“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的作品,从而替代原有的“沙漠风景图”来开展欣赏活动。

我想: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让教育走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教育成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乐趣。

用爱心让单亲孩子世界春色满园充满阳光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增加,单亲家庭孩子逐年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令家庭、学校、社会担忧的现状,因为父母离异,不仅涉及夫妻感情的破裂与家庭的解体,而且也影响到了他们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孩子的饮食起居缺少照顾、孩子遇到困难缺少帮助、孩子容易受到外人歧视等问题。更主要的是孩子们在心灵成长上的问题。 这些处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未成年人,学校有义务承担起他们的教育与保护,教师应让自己的天职放射出更强烈的人文精神的光芒,虽然我们不是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但却如同父母,甚至要胜过父母,要以博大深沉的爱去撑起本应属于孩子们的一片蓝天!

孩子是家庭的产物,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时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那就是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心理比较脆弱,性格孤僻,情绪低落、压抑、烦躁、冷漠。因此,在“单亲世界”形成之后,学校教育要及时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用我们的爱心去解开孩子的心结,让孩子的世界也春色满园,充满阳光。

单亲孩子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会存在一定障碍。特别有的孩子寄人篱下,缺乏家庭温暖,对这类孩子更要关心,耐心疏导。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亲犯罪,但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离婚的家庭从父母感情破裂的那一瞬起,家庭关系开始失和,正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养成厌学、逃学、夜不归家、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根源,他们的性格变化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易怒、恐惧。作为孩子的教师,我们要对单亲孩子特殊关怀和教育,要通过各种主题班团队会、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等有益的情感体验,教师满腔热情的对待心灵受到伤害的学生,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使他们懂得家庭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但是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在20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遇到过很多的单亲孩子,但其中的凌云给我的印象最深。那一年的“五一”前夕,我收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请帖,学生凌云的妈妈邀请我参加她的婚礼。

事情是这样的:一年前,我班学生凌云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凌云变得沉默寡言。老师的帮助与班集体的友爱使他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没多久,我突然发现凌云上课经常走神,有时眼晴里还闪烁着泪花,是谁无意刺伤了他,还是家里有什么困难?

为了弄清原因,我询问了凌云的几个好朋友,又找他妈妈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妈妈告诉凌云要重新组建家庭,并准备“五一”结婚,这个12岁的孩子哭了一夜。从此,在家里动辄发脾气,还不时与妈妈顶嘴,为此,他妈一筹莫展,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马上找凌云谈话,可不管我怎样说,他总是哭,一言不发。我反复考虑觉得必须用真挚的爱启迪他的心灵。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主动接近他、关心他。平时,凌云最爱打乒乓球,课余时间,一有空我主动邀请他一起打球。我们边打边聊,他开始显得很拘束,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们谈得也投机了。我们谈人生,谈学习,谈天文,谈地理......沉默寡言的凌云话越来越多了,有时还把心里话告诉我。

一天课外活动时间,我没有照例跟他打球,把他叫到我的宿舍,我们谈了好多好多。凌云第一次给我讲了家庭的不幸,流露出他害怕后爸对他不好,害怕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我给他讲了一些名人幼年丧父的坎坷经历,讲了继父如同亲父的典型事例,还讲了组建新家庭的必要性与合法性。第二天,我又召开了班级干部会议,把凌云的情况告诉大家,让大家讨论应该怎样帮凌云克服生活中的这一困难。小干部们谈得很热烈,最后决定大家分工负责做全班同学的工作,力争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要使他感到同学们不会歧视他,更不会挖苦他。会后,同学们都行动起来了。

一天,我带凌云到我一个同学家做客。根据事前的安排,我同学谈了他和继父相处的情况,谈了他自己开始时的苦恼与猜忌,谈了继父对他胜似亲生父亲的关怀,谈了他的新家庭是怎样的幸福、和睦......回来的路上,我们俩边走边谈。“凌云,你了解那位叔叔吗?你怎么知道他以后对你不好呢?”凌云摇摇头。我把他送到家门口时又说:“我听说,你那位叔叔也是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你要多了解了解,不要轻易下结论。”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凌云开始与那位叔叔接触了。一个双休日,他还跟那位叔叔外出玩了一整天。清明节前夕,我找到那位叔叔,请他清明节和凌云一块去给凌云的爸爸扫墓,并且给凌云谈谈自己的经历。以后,又多次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他们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了。一天,凌云红着脸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同意他来我们家了”

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当凌云的妈妈含着激动的泪水送来印有大红双喜的结婚请帖时,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当教师的甘甜与自豪。现在,一个幸福、和睦的新家庭已经组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又重新出现在校园里。

事实证明,单亲孩子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也不是教不好的,关键看我们怎样去引领他们。我认为对单亲孩子的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给予鼓励,保护自尊心

教师的鼓励能使学生有成就感,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因为学生身上的自尊心就像幼苗那样稚嫩,特别是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孩子更为复杂和敏感,教师的某种疏远和冷落,或嫌弃都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会使他们自暴自弃,离异的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爱或母爱,他们取得的成绩无人肯定,遇到的挫折又没有人给予正确引导,做为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想方设法给予鼓励,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我敢说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一句美言,都是在拯救他们的自信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昂扬他们低落的情绪。

二、提供宣泄的机会、场所和氛围

单亲家庭很少有和谐的家庭气氛,孩子害怕与父母沟通,他们也害羞与同学交流,他们更胆怯与教师交谈,这些学生的心灵之窗对外人是关闭的。孩子们把所有的苦闷都积压在心上,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为孩子创建轻松、愉快、温馨的环境,为那些不善言语的孩子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发泄内心的不快,疏散内心的积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三、连环教育,持续接力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努力做到中途不间断。一是搞好“交接班”。即离任和接任的教师做好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交接班;二是校与家的接力。由相关老师与学生的监护人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确保教育效果。其三是节假日特别关爱。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邻居同伴关注与组织回校等活动,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度过安全、愉快、有意义的假期。

四、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

1、奉献师爱。单亲家庭子女处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对爱的渴望,超过对知识的追求。为此,老师要爱学生,让学生读懂老师的爱,感受老师的爱。通过“微笑的表情让学生感受爱”,“信任的目光让学生感受爱”“亲切的话语让学生感受爱”,“办实事好事让学生感受爱”等方式,弥补因父母离异而失去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爱,对学校的爱,认真地学习和生活。

2、无声对话。一是老师定期阅读学生的文字日记或图画日记或周记,写上寄语或建议,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二是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除了作业的评价,还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上评语。使各科教师与离异家庭的沟通密切,实现全员育人。三是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本”,设置每周一语,让老师、家长能经常保持联系。

3、同类互动,群体关爱。班级中离异家庭子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类互动是指由班主任把班上少数人组织起来,定期汇报交流,让他们说一说,比一比看谁进步大,学习好,生活好。群体关爱,就是老师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同班或同级的同伴,对离异家庭子女关爱,当离异家庭子女遇到自己或家庭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发动全班、全校同学、家长一起帮忙,使他们感受同伴、家长、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增强自信和力量。

4、心病用心药。

(1)治疗“过敏”。单亲家庭子女很敏感人们对他的家庭、父母以及自己的态度,为此,我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父母、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不盲目受别人态度的影响。(2)治疗“发烧”。对离异家庭子女情绪不良问题,要理解和同情。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调控情绪,如听他们倾诉,了解原因,帮助分析,寻找解决方法,并给予安慰、支持。另一方面,当不良情绪将要爆发的时候,要协助转移目标或注意力。(3)治疗“慢性病”。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的教育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允许有反复,坚持不懈,使他们逐渐恢复健康。(4)“活血化瘀”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父母关系方面,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待父(或母),有时对另一方的批评指责,多想父(或母)优点,正确认识与对待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

总之,帮助单亲家庭孩子产生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深信,只要我们对这些缺乏家庭完整的爱的孩子,捧出一颗真爱之心,辅以善爱的艺术和恒爱的毅力,和家长一起努力,那么,这特殊的“单亲世界”里也会春色满园的。

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如同导演,让每一位学生去演绎自己人生的精彩;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如同魔术师,让每一位学生去上演一个又一个神奇;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如同园艺师,把一个个学生修剪得花枝招展,风采迷人;作为教师,我们就更要如同父母,教育每一位孩子知识,教会每一位孩子懂得如何做人!

孩子的阅读


孩子的阅读

关于阅读的问题,主要在孩子的兴趣。不是说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在外面疯玩的孩子就不好,也不是说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就一定是未来最有出息的孩子。

关于出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与民法中的公序良俗一样,没有统一且命定的标准。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个性为纲,共性为目。如果孩子的个性有喜好热闹和爱静爱宅之分,也是俗称的外向和内向,或者是中间型,那么所谓各阶段的敏感期就是他们的共性。比如,绘画,色彩,想象,物权,秽语,婚姻等敏感期。每个孩子都有对绘画有兴趣的阶段,但是不是说他一定能在美术上有所成就,可能他就是对这种色彩的搭配,涂抹的动作新奇并敏感罢了。和单纯的绘画不同,阅读似乎兼具了很多功能。比如揉杂了色彩,音韵,想象,艺术,自然,科学等多种元素,因此阅读一定是属于孩子共性的部分。只是倾向不同,习惯不同或者方式不同的区别。

读书会的杨贤建议我写一篇关于孩子阅读的推荐书目。我想了好长时间,有几点共识标明先:1,阅读无禁忌。只要小孩识字,大人的书孩子愿意看都可以随意敞开去读。2,阅读无功利。不是一定要读一本书就要告诉或让读者总结一种人生经验,获得实际的功用。以《好饿的毛毛虫》为例,当然我们可以说毛毛虫吃多了

了所以肚子不舒服,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不能贪吃的道理。但是这样就无趣了不是。道理不是告诉,是阅读多了自然悟道的,而且悟道有先后、层次有深浅。那种看什么书必要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做法,究其根本就是扼杀读者的个人阅读体会。所以一个孩子语文好,写作棒,必然是碰上了在阅读上无为的家长和老师。而他身边的大人,本身也是爱读书、有主张的人。[由整理]

那么,在此前提下,我的推荐书目就会带有一些呦呦君和我本人的个人志趣倾向。所以,我的推荐不是唯一,可能也很难作为共性统一的阅读指导。

一岁以内的孩子,可以洗涤又耐撕扯的布书是较好的选择。年龄越小,色彩要越原色化,不宜过多。比如呦呦君在满月以后一直看的布书是一本只有黑白两色的《papamamababy》的布书,后来逐步过渡到彩色的动物,果蔬,植物,先是没有情节,后是有情节。大人表演性的书,比如《大象鼻子会跳舞》。看书一次不超过五分钟。放在他床头,看书随他自便。抓,咬,撕,扯都是看书。难过的句子

一岁以后就是《小熊宝宝绘本》,故事非常简单,画风也稚拙清晰。主要是大人讲。一本书十页左右。这套书分三个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就开始有知识性讲解,所以一般买低幼龄的头十五本就足够了,只限于常识,比如你

好,拉便便,回答哎。第二阶段也比较有意思,可在两岁左右购买,比如穿内裤,做松饼,坐公交车,收拾玩具等。第三阶段就无需专门买,因为教数字,形状等知识的书到了三岁以后选择很多,小熊系列不是最好的。

孩子听故事喜欢重复听。而且他喜欢的梗你在第一次也无从得知,甚至基于大人愚钝的心也没法理解。比如呦呦君一直特别喜欢邓老师讲的癞蛤蟆种瓜的故事,他呵呵笑了无数次,我也没明白他的笑点在哪里。

当然,自己的孩子还是需要父母多去观察,多去体会。老师的陪伴是具有普适性的,不可能适应于所有的孩子。开放度越高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越好。因为他和外界的所有通道都是敞开的。但是每个孩子多多少少带有先天和后天的桎梏,所以完全敞开的孩子极少长大不易啊。老师和家长都不容易。所以我做妈四年,对所有的妈妈和所有的老师都能渐次理解。不强求。不催促。不过敏。不放弃。不定性。不忽视。王朔语录

呦呦君看完了小熊绘本之后,就显露出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兴趣。这个档口,通过大量购买写实植物,动物,描绘自然界的绘本来应和孩子的兴趣非常关键。比如铃木守的《鸟世界》(四册),《鸟巢》(四册),松冈达英的《自然图鉴》(五册),安雅光雅的《旅之绘本》(六

册),《儿童的季节》等。日本的幼儿自然绘本绘画精美,十分写实,在物种的大小比例和色彩都力图与实物相一致,这和想象类图书很有不同。但是,孩子更多的需要有趣的想象,于是《五个小怪物》,《一口袋的吻》,《鼹鼠和小鸟》,《懒奥西》,《跟上那头熊》,《嘿,小蚂蚁》,《风婆婆》,《两棵树》,《猜猜我有多爱你》,《月亮的味道》,《动物园的猩猩》,《小金鱼上哪儿去了》,《小蓝和小黄》,《点点点》等也是那段时间呦呦君的最爱。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独一无二的你》,《勇敢做自己》。呦呦君喜欢,连我看了都为之落泪。推荐。还有《我喜欢自己》,《我爱读书》,以及一套情绪标识的书,《我不愿悲伤》,《我好快乐》,《我不想生气》,《我很善良》(中国版本)等。

翻翻乐童书特别适合孩子,比如《小丑鱼》系列,《揭秘》系列(也有低中高几个阶段,有海洋,地球,地下,农场,恐龙,机场,垃圾,也有揭秘物理,化学,宇宙这样的高大上)。给孩子认真讲过一遍以后,他就愿意自己边翻边看,念念有词。这些书因为昂贵,可在书店的绘本馆先行尝试,合肥三孝口的绘本馆藏书丰富,阅读环境好,呦呦君在去年暑假每晚去读,喜欢《蚯蚓日记》,《月亮不见了》,《会走的房子

》,以及全套的翻翻乐丛书。并爱上了《植物大战僵尸》的小学生多格漫画。对于字数多需要家长大段朗读的书,也能凝神听完。回家以后,对法布尔的《昆虫记》能听半小时以上,并自诩毒蜘蛛波波。

不知不觉间,呦呦君已然四岁。他的藏书也日趋增多,自主取阅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他也会凑过来看我的书,虽然兴趣不大,但是插图半通不通。最近他迷上了斯凯瑞童书中的一本《迷迷糊糊的大侦探》,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房子》,反复要求读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和英童书的《十堂生命课》中的一本《鼹鼠的礼物》也很喜欢。

再稍大的孩子,可以开始涉足科学,历史,神话,寓言,科幻故事系列。最近将要到货的《杜噜嘟嘟》就是其中之一,搞怪力十足。至于我推荐的希腊三部曲或者万物系列,大人买来以后就直接陈列于公共书架,既不刻意引导,也不刻意拒绝。现在的阶段,我看书爆笑时,呦呦君会凑过来问,妈妈你笑什么。我给他复述以后,他也会哈哈大笑。

当然,《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365夜》,《汤姆索亚历险记》,《彼得潘》,《小王子》,《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爱丽丝漫游仙境》,《希腊神话》以及我们小时候读的凡尔纳系列乃至四大名著,都

可以买来杂陈架上。总有一天,他要读的。

我觉得读书最大的功用就是让孩子愉快。所以一定不能强人所难,读书时一旦发现孩子走神,立马可以停止,让他自行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训斥,不能要求。如果家长觉得读书有好处,那么就自己也经常阅读,并保留就书籍与孩子聊天的习惯。

带孩子上书店和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引导,只陪伴。你看你的,他看他的,各取所需。

以上种种,纯个人体会。不放之四海而皆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