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总结 > 护士半年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 导航 > 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

护士半年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

岁月的车轮又前进了一程,让我们为这一阶段的工作画上句号吧,是时候开始准备这一阶段的工作总结了。工作总结是审视自身的必要因素,你知道好的工作总结应该如何写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文章标题: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
“十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实施科教兴岐、城市化发展和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埋头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20xx年,全县各级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文化旅游名县和和西部经济强县,坚持抓重点,攻难点,解难题,求实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是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其中畜牧业比重达到32.5;工业总产值达到目的7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7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1元,比上年净增324元,全县84%的行政村达到了小康标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入全省20强行列。
二是突破蔡家坡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突破蔡家坡的决定》,确立了蔡五地区“三纵六横”主框架构想。同时多方筹资建设蔡家坡公铁立交桥和人民路拓宽改造工程,完成了主要街道、桥梁的绿化、美化、亮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变旧貌”目标。
三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多方协调,落实项目用地、用水、用电和资金等问题,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建成投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汽车冷弯型材、重型汽车车架总成等32个工业重点项目按期完成,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六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同时,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周公庙古建维修和西岐民俗馆一期工程按期完成,西岐民俗村规模继续扩大,我县被首家命名为“陕菜之乡”。20xx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9亿元,同比增长28.3。
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西宝北线改造任务,实施了通达工程,新增公路80公里。积极实施引石济蔡、天然气利用、人畜饮水和蔡家坡三刀岭变电站等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供水、供电、供气等条件继续改善,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开发建设规模比“九五”末扩大了一倍。同时,全民动员,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下功夫治理脏乱差,交通秩序和环卫状况大为改善。并对重点塬坡、河流库区、交通干道进行了绿化,植树近200万株,“绿色岐山”建设首战告捷。
五是和谐岐山建设取得新进展。制订了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方案,取消了农业税,完成了撤村并组工作。多方筹集资金,补发了拖欠的干部教师工资,解决了部分历史欠帐问题。全面落实了省市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八项政策,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现了农村医疗制度的重大变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发放到位,保障了农民利益。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岐山”,全县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确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以兴岐富民、建设小康为主题,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核心,以突破蔡家坡为战略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和人文化进程,加快建设富强岐山、人文岐山、诚信岐山和平安岐山,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努力构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岐山。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2亿元以上(其中蔡五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亿元,年均增25以上),年均增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4万元,跻身全省经济10强县行列;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化水平达到4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破蔡家坡,建设新城区。坚持走城市化道路突破蔡家坡,加紧完善蔡五地区路网结构,搭建“三纵六横”城市主框架。运用经营城市理念,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引石济蔡等项目,加快建设行政办公、商贸物流、住宅休闲等重点功能区。精心筹划,抓好蔡家坡渭北西路商业街、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人民路三角地带开发,聚集人口,搞旺人气,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争取政策,给足政策,加快领导力量、人才、资金、项目、资产、企业向蔡家坡转移,增强发展活力,促进蔡五地区率先崛起。抓好关中公路环线建设和岐蔡五公路改造,加速推进岐蔡一体化步伐。
(二

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第2页)壮大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强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等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聚集要素,重点突破,强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改造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兴县、名牌兴企”活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打造工业新优势。到20xx年,建成以汽车零部件及铸锻项目为主导的强势工业园(汽配城)和各大产业园区,力争使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3。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围绕粮油、畜牧、果菜三大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促进优质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壮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快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突出西府特色,对全县村镇布局、产业发展、公共事业等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做到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加大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转移就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和基层政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四)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两个最佳”。加快蔡家坡、县城和小城镇建设,重点解决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讯、气、热、房等问题,增强承载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交通干线、河流水系、重点塬坡、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用3-5年时间,初步形成南北二山绿色屏障,渭河川塬绿色走廊,道路水系绿色林网,生态型重点城镇点缀的“绿色岐山”框架。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招商与发展的关系,为项目落地创造宽松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兴业,把岐山打造成宝鸡市以东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热土。
(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围绕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农业产业化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化大项目,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项目投融资体制,争取国债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重点抓好汽车零部件基地、能源化工、水泥建材、农业生态、市政设施、交通运输、旅游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186个项目共308.47亿元的投资任务,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岐山。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四有”新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切实抓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救灾救险、社保扩面等工作,积极发展老龄、残疾人和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深入开展“平安岐山”创建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环境安全、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
《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

fWR816.cOM小编精选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十一五”以来,我们以打造六个农业万字头基地为目标,强力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进程,建设了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头瘦肉型猪基地、万头牛羊基地和万只肉鸡基地。农业“一带四基地”基本形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了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实现逐年递增,20xx年达到了28.72万吨,生猪存栏由20xx年的22.5万头增加到20xx年的30万头,苗木花卉由20xx年的3.8万亩增加到20xx年6.1万亩,无公害蔬菜由20xx年的4.3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8.2万亩,农业总产值“十一五”末达到了29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一、农业“一带四基地”基本形成
按照“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和苗木花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进程。
南部沿山形成了东西长54公里、南北宽3—5公里的名优果品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带,总面积已达13万亩,321个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年产值达92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南部畜牧养殖基地建成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达到25家、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7个、出栏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0个、奶牛场6个。年可出栏生猪30万头、禽类82.7万羽,畜牧业年产值实现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3%。
xx中部沿108国道规划建设40万亩猕猴桃基地,目前已发展猕猴桃30.7万亩,总产量达25万吨,是全球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生产的猕猴桃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1万亩猕猴桃取得了欧盟有机认证。果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12.7亿元。
北部沿渭地区规划建设1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终南镇和富仁乡2个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中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生产的清水莲菜、结球生菜等30多种蔬菜深受市场青睐,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西芹、黄瓜、架豆、番茄、西葫芦5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县共种植无公害蔬菜8.2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15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了“万亩基地万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
苗木花卉以哑柏镇裕盛村、青化乡联集村和终南镇三里桥为中心,规划建设10万亩精品苗木花卉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涌现出了西安裕盛园林集团公司、西安富强花木园艺集团有限公司、三里桥苗圃、西安市xx马鞍桥金矿精品苗木花卉产业园区、雅奇景观园等一大批苗木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全县共发展高档苗木6.1万亩,品种400余种,成为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产品远销19个省、市、自治区,总产值达4.5亿元。
二、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技推广体系长足发展
1、信息体系建设
在全县建立了391个农村信息站点,每年在网上发布各类农业供求信息2万余条。20xx年实现网上交易2870万元。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了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在全县建立了4个农药残留检测点,年抽检样品10000余个,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年均面积递增3万亩,“十一五”末已达到到20万亩,建核心示范田10个,面积1万亩,建优质小麦繁殖田5000亩。产量指标水地平均亩产400公斤,旱地亩产比当地同等水平增产10%以上。
(2)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年实施面积5万亩,“十一五”末增加到20万亩,主推郑单958、浚单20两个品种,建核心示范田7个,面积7000亩,亩增玉米100公斤,增值100元。
(3)小麦玉米高产开发与“吨粮田”建设。小麦玉米高产开发面积各40万亩,小麦亩产320公斤,玉米亩产340公斤,“吨粮田”面积8万亩,“十一五”末达到10万亩,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
(4)粮经间套高效栽培。麦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第2页辣间套面积发展到1万亩,产量指标小麦亩产330公斤,鲜椒亩产1350公斤。在富仁、司竹、终南蔬菜主产区,积极推广玉米、大蒜间套技术,间套面积由目前的20xx亩发展到5000亩,蒜苗亩产20xx公斤(或蒜台亩产500公斤),玉米亩产450—500公斤。
(5)早春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在平原和山区发展早春作物生产,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效应,发展早春地膜洋芋7500亩,亩产1600公斤,早春地膜玉米3万亩(其中甜糯玉米发展面积占50%),亩产500—550公斤。
(6)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农业面积20xx年已发展到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万亩,设施杂果1000亩,其它设施栽培1000亩。
4、农机化发展
新型农机具推广及新的耕作方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推广农业机械754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xx年的 28.3675万千瓦增加到36.129万千瓦,增长了27.4%。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以扩大规模、优化品种、健全市场、集约经营为方向,向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杂果观光旅游带、40万亩猕猴桃、15万亩苗木花卉、10万亩蔬菜和百万头生猪出栏的目标迈进,全力打造国内第一个猕猴桃主题公园、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交易中心、长庆油田最大的生活后勤服务基地、5万亩生态蔬菜产业示范区和全省生猪大县,努力把xx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区县十一五工作总结


区县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进“两个加快”,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跨越,争创一流,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十二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我区与极重灾区紧邻,地震造成的损失达到279.48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40倍;没有中央确定的对口援建省市,各项重建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按照上级党委、政府“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收入,实现十年目标”的重建思路,制订并优化了区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涉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737个,总投资204亿元。突出“四个优先”,注重科学重建、阳光重建、务实重建,争创一流,灾后重建全面提速,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截至10月底,已竣工项目734个,完成投资196.18亿元。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事业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等均提前完成了目标任务。除10个极重灾区外,全省51个重灾县中,重建具有标杆意义。(二)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辖区gdp(预计、下同)年均增长17.81%,,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预计达252.5亿元,比“十五”末预计增长1.27倍。人均gdp达36536元。“十一五”期间,区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17亿元,远远超出了“十一五”规划84.81亿元的目标,为“十五”期间的3.69倍,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电力、天然气、市政设施建设均大大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二、三产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比由的12.71:52.24:35.05调整为9.50:60.00:30.50,工业化率达54%,属于全省少数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区(市、县)之一。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前1年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了“百亿工业园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1525工程”成长型百亿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企业和增加值占了全区70%。形成了机械加工、天然气化工、电线电缆三大支柱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劳务输出有序展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达到新的水平。围绕服务城乡,商贸、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年均增长25.87%,预计达6.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5%,超过gdp年均增速,达70亿元,比的30.78亿元增长1.27倍,市场繁荣活跃,新型业态发展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专卖店、专业店、特色餐饮店、各类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竞相崛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的推行,农村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沿山旅游产业带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各区(县、市)中,唯一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区(县、市)。(三)改革日趋深化,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十五”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农村综合改革又走在全省前列。以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为突破口,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突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六个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62%,比提高 7个百分点;新农村示范村、扶贫村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多种经济成份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建成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监察。统筹推进投资、财政、水务等体制改革,健全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和审计监督机制;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实施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推行了“乡财区管”的财政管理模式,改革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财

区县十一五工作总结第2页政投入模式,水务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投资引资方式,主动对接发达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黄河新区为招商引资平台,积极组队参加市外、省外各类展会,结合灾后重建,力促项目落地,“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市外资金134.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5621万美元。“十一五”期间,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71%,预计达 5005万美元,为1.67倍。(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不断改善
以“八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程进展顺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示范服务中心(站)、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实现低保人群应保尽保,“五险一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面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文化体育、社区建设和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妇女儿童、扶残助残、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82%和11.88%,分别达17952元和688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供需两旺、城乡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水平日趋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五)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日趋改善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由的18.30%提高到的21.50%。严格环境准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均达100%。推进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狠抓技术研发推广,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五镇两线”为重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七进”、“三个集中整治”和“五乱治理”,新建(增)环卫设施和设备,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六)推进“和谐”建设,社会安全稳定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大力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全面推行稳定风险评估、会商制度。“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绝大多数经济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急预警、救援和防灾减灾体系日趋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史志办十一五工作总结


史志办十一五工作总结回顾“十一五”工作,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党史研究室和州政府研究室的积极指导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情况
1、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
起,我办注重干部职工的学习,每周星期五下午为学习日,主要组织学习中央、省、州和县级文件、材料,学习时事政治及党风廉政刊物,积极各种教育活动,在抓政治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教育。一是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加紧业务知识自学;二是认真组织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三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十七报告,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全面开展了“三力”教育活动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四是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培养了干部职工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牢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创新、竞争、纪律意识,树立了爱岗敬岗的思想,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2、切实做好《年鉴》(—)出版发行工作
根据县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8月完成《年鉴》(—)送审稿,提交编委会和云南美术出版社进行审稿。11月底完成审核工作,交印务公司印刷。同年12月20日完成公开出版发行工作。
3、完成《县志》(1978—)编纂工作
《县志》(1978—)的编纂始于“十一五”规划之初。9月,迪庆州人民政府召开第三次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部署了迪庆州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任务。3月,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州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目标要求,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时召开了编纂委员会,安排我县二轮县志编纂工作,明确了主编、副主编、编辑人员,要求迅即开展修志工作,本县修志至此正式开始。续志整个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月至底,工作重点是宣传动员,组织培训队伍,搜集资料,指导编写专业志,明确本县编纂篇目;第二阶段,从初开始进行县志总纂,至8月基本完成;第三阶段,自9月印制出评审稿后,经县、州级审查验收,再次对送审稿进行加工修改,于11月初定稿,11月30日,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批准公开出版发行《县志(1978—)》,提送印刷出版。
4、深入基层,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我办抽调一名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到巨水村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此期间,协助完成巨水村和升平镇的换届选举工作。与镇领导和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撰写村情民意调查报告,积极向州、县两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到1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 5月,县全面启动第二批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根据县委、政府要求,为按时顺利乡镇林改工作,我办再次派驻一名副主任到扶贫挂钩点巨水村帮助指导林改工作。经过近3个多月的努力,工作组基本完成林地界定和发证工作,为扶贫点的农民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工作。
5、抓好党风廉政工作,推进执政能力建设
为全面贯彻落实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责任书》,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我办制定了《县史志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并将责任签订到每一名干部职工头上,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部门重要仪事日程。组织召开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专题学习会议,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建立健全部门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以来党风廉政考核都评定为合格。
6、认真做好单位机构合并重组工作
7月5日,根据县人民政府的要求,组建成立县人民政府研究室,与县志办合署办公,机构由副科级升格为正科级,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机制。7月29日,根据县委要求,县委党史征集研究室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并成立县史志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参公管理单位。为认真做好合并工作,我办与党史研究室共同做好档案归类移交工作,重新进行单位职能分配,调整工作岗位,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机构合并重组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单位工作更加平稳高效运转。
7、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我办在人员较紧的情况下,努力开展政府研究室工作,深入调研,分析和结合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新时期工作目标,撰写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报告,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县委、政府要求,我办于11月至12月对全县支柱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作了广泛地调研工作,完成了《浅析县支柱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调研报告。11月完成了《县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调研报告,为新形势下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科教兴县”战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构建与经济

史志办十一五工作总结第2页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8月,完成了《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调研报告,研究民生问题,看病难等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对策建议。1月起,我办全面参与“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工作,完成了《县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与设想》课题研究和调研报告。
8、抓好常规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办认真抓好各项日常工作。一是根据《云南年鉴》、《云南小康年鉴》、《迪庆年鉴》编辑部的要求,积极组织编辑人员撰写《县概况》稿件,每年3份,五年共计15份;二是完成了县委交办的《辉煌56年》的撰稿任务;三认真做好上级领导接待汇报工作;四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随时更新内容,加强阳光政府建设工作,设立96128专线服务电话;五积极参加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的修订,协同政府办进行全县六乡两镇、县级各部门及省驻县单位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形成考核情况和奖惩建议汇报材料上报县政府,供其参考决策;六是开展好机关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和总结考核评议等工作;七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全面维护维稳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八是严格财经制度,保障财务安全,按期上报经费报表,下解经费,保障了史志办后勤工作;九是认真做好档案、地情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提供县情服务;十是认真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度工作情况
度,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党史研究室和州人民政府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度各项工作,被省志办评为“全省十佳集体”。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加强学习,促进理论武装工作深入推进
度,我办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是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二是认真组织召开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学习会议;三是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启动大会,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并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全面的安排部署,力争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四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气;五是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四项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建设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主动作为,扎实推进修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要求,以提炼文字、压缩篇幅为抓手和突破口,提升志书质量”的主题,完成《县志》(1978—)州级评审工作、总体修改完善和提送出版工作。
3、结合实际,全面做好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
根据云南省委和州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开展革命遗址普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制定方案,从5月起组织力量开展普查工作。完成扎古武装斗争、县烈士陵园、海正涛故居和海正涛烈士墓等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方武装斗争、党史人物活动、和平解放三个党史事件为主的遗址点4处,涉及范围三个乡镇。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各地丰富的党史资料,掌握各地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为科学制定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4、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省、州年鉴撰稿任务
积极为《云南年鉴》、《云南小康年鉴》、《迪庆年鉴》编辑部提供信息资料,于7月初组织完成 《云南年鉴》(20xx)、《云南小康年鉴》(20xx)撰稿任务,8月初组织完成 《迪庆年鉴》(20xx)撰稿任务。
5、抓好党风廉政工作,推进执政能力建设
我办党风廉政建设主要从改进作风着手,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全体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循《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迪庆州领导干部十不准》等规章,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勤政廉洁,遵守财经制度,强化财经管理,以朴实风范带动机关作风建设。
6、做好日常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度,我办认真抓好各项日常工作。一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建设,随时更新内容,加强阳光政府建设工作;二是积极参加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三是开展好机关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和总结考核评议工作;四是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状》;五是严格财经制度,保障财务安全;六是认真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7、存在的不足
度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因经费有限等原因,对国家、省级党史、地方志研讨会参加机会极少;二是对基层调研、搜集资料工作力度不足;三是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四是由于本办人少事多,对史志编纂和开展研究室课题缺乏人力资源,力不从心,未能发挥好一切职能作用。
(二)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我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党史研究室和州政府研究室的精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切实增强史志办和政府研究室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
2、全面完成《县志》(1978—)出版发行工作。
3、全面启动《年鉴》(—)编纂出版工作。
4、完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咨询调研工作。
5、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6、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领导,健全应急预案,增强责任意识,全面推进“平安”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进一步抓好日常工作,完成县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我办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进展顺利,成效明显。20xx年,我办将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踏踏实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县侨办侨联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侨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单位和侨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县侨办侨联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县基本侨情
县是市第三大侨乡,又是云南省23个重点侨乡县之一,截止底,全县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2836户,15600人,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印尼、日本、英国、爱尔兰、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有归侨侨眷1284户4492人,其中,归侨1667人,侨眷2825人,分布于除珠街乡外的其他12乡镇。县内有我市唯一的安置归难侨的华侨农场一个(即柯街华侨农场),全场有职工和场员家庭1285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归侨侨眷2686人,占总人口数的83%。
二、侨务工作开展情况
(一)国内侨务工作
1.认真学习宣传《侨法》,营造依法护侨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及《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把宣传贯彻“一法两办法”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确保抓好贯彻落实。在学习宣传“一法两办法”活动中,五年来共印发各种学习宣传材料1600多份,同时运用广播、电视、黑板报、侨法讲座、电影晚会、“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引导归侨侨眷知法、用法和守法,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侨务干部依法护侨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广大归侨侨眷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
2.心系群众,关注民生,按时开展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
每年春节前夕,县侨办侨联都参与市、县党委政府和中国侨联、省市侨办侨联等组成的慰问团,深入柯街华侨农场归侨侨眷居住点,对当地的孤寡老人、下岗职工、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此外县侨办侨联还对退休老同志、侨务工作热心人士和散居其他乡镇的归侨侨眷进行了走访慰问,平均每年慰问40户,五年共发放慰问品、慰问金6.6万余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归侨侨眷的心中。
3. 紧密配合,服务大局,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柯街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
县柯街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侨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为目标,以体制改革和危房改造为重点,以促进群众增收为核心,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革工作情况。
一是体制顺利融入地方;二是人员调任录用圆满完成;三是土地确权工作提前完成;四是社会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2)发展工作情况。
一是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全部纳入全县统一规划(即“十二五”规划);二是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超前做好基础设施项目报建工作;四是华侨社区经济发展理清了思路;五是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六是侨场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3)危房改造工作情况。
10月,省发改委批准县柯街华侨农场实施归难侨危房改造690户25500平方米,总投资2620万元。5月,省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下达县柯街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267户,每户给予补助1.5万元。
为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驻场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制定出台政策措施,调动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推动危房改造进程。底,690户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其中新建673户72234平方米,维修加固17户1035平方米。今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旱情,工作组按照“先保人饮安全,后保产业用水”的要求,坚定信心,加强领导,带领华侨社区干部和居民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采用修井、抽水、运水等措施,确保抗旱和危房改造工作两不误。截至10月底,柯街华侨农场非归难侨危房改造已完成259户(其中新建64户,维修加固195户),正在改造的有8户,落实建设资金845.5万元。
县侨办侨联在侨场改革和发展中,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在改革前,配合国务院和省、市、县的人大、侨务、发改、水利、交通、建设、农业、社保等部门深入华侨农场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全面反映侨场困难和问题的调研报告,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为制定出台改革优惠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侨办侨联十一五工作总结第2页全力参与县人大、县政府做好与省、市、县三级人大以及国侨办、省侨办等部门视察调研相关的接待和汇报工作。
二是与华侨农场、县社保局、财政局、医保中心等部门通力合作,清理出华侨农场历年拖欠的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数据,再根据新的补助标准测算出以后的缴费金额和补助金额,按时上报花名册,确保上级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三是积极服从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派出2名职工参加华侨农场危房改造工作队,深入持久地做好入户调查、政策宣传、土地调整、选址规划、配置地基、监督施工等工作,做到为侨服务、攻坚克难不落伍。协助柯街镇做好华侨社区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社区“两委”班子的选举工作,确保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四是把握政策,抢抓时机,密切配合柯街镇和华侨社区稳步推进抗旱保民生、非归难侨危房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五是协助华侨社区筹备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7月,柯街华侨农场完成体制改革并入柯街镇,成立柯街镇华侨社区后,许多干部和归侨侨眷群众纷纷要求成立社区侨联组织。华侨社区现有总人口3252人,其中归侨侨眷有2686人,占总人口的83%,根据《中国侨联章程》,具有成立基层侨联组织的良好条件。为了凝聚侨心,发挥侨力,促进华侨社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社区“两委”班子研究,拟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召开柯街镇华侨社区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柯街镇华侨社区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县侨联积极协助华侨社区做好会议筹备工作,目前已拟就会议方案,待柯街镇党委批准后正式实施。
六是关注舆情,上下联动,积极参与华侨农场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侨场改革期间社会和谐稳定。新一轮改革以来,侨场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群众上访事件,确保柯街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4.散居归侨侨眷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县高度重视散居归侨侨眷贫困问题,把散居归侨侨眷纳入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与解决全县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道同步实施,整体推进。
(1)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散居归侨侨眷贫困状况。
县侨办与扶贫办积极配合,历时两个多月深入各乡镇、村组,对全县散居归侨侨眷贫困状况进行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全县有散居归侨侨眷420户1509人,其中归侨73人,侨眷1436人,分布在12个乡镇51个行政村(社区)。按照县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散居归侨侨眷在贫困线标准以下的有173户647人,其中散居城镇的有24户89人,散居农村的有149户55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0.4%。
(2)以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大力改善归侨侨眷散居地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整村推进规划以优先扶持弱势群体为原则,覆盖了43个有归侨侨眷居住的行政村,共规划整村推进项目84个(每个项目点投入扶贫资金15万元),现已实施完成60个,对归侨侨眷进行各种培训210人次,投入扶贫资金900万元,尚有24个将于度实施完成。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归侨侨眷散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夯实了发展后劲,为归侨侨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3)管好侨务扶贫周转金,扶持侨户脱贫致富。
上级侨务部门共下拨我县侨务扶贫周转金3.5万元,五年来,县侨办始终把握“十六字”方针和严守侨务扶贫工作纪律,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管好用活,使其真正发挥效益。县侨办用此项扶贫周转金先后扶持42户归侨侨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修理、商品零售等行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有36户受扶持的侨户实现了脱贫。
(4)开展“爱心圆梦”活动,倾力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近五年来,县侨办侨联积极发挥部门优势,与县教育局、一中、二中、柯街中学等部门协调配合,帮助21名大、中专贫困学生(其中归侨侨眷学生13名)向云南省海外交流协会、美国爱心妈妈联谊会、云南省金秋助学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申请到助学金共计2.3万余元,使他们摆脱辍学困扰,顺利完成了学业。
(5)关注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对受灾归侨侨眷实施及时救助。
在散居城镇的归侨侨眷中,有71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225人实现再就业,307人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4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散居农村的归侨侨眷中,有111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11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应保尽保。另外对遭受水灾、火灾、风灾、旱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或遭遇意外事故的归侨侨眷实施及时救助,五年来,我县为60多户受灾严重的归侨侨眷送去了价值22万余元的粮食、衣被、炊具、帐篷等物品和生活费,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5.做好侨务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
我县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缅甸和泰国,而这两国的华侨、华人转赴台湾定居、学习和工作的人数居多,侨胞和台胞之间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缘、亲缘和血缘关系。根据“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特点,五年来,我们积极做好侨务对台工作,协同县台办走访回乡探亲的台胞19人次,与他们进行亲切的沟通交流,宣传党的对台政策,增进亲情友情,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促进祖国统一有特殊意义。
6.积极参政议政,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参政议政是侨联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党和政府了解和掌握侨界意见、建议及愿望的重要渠道,是侨联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县侨联积极做好侨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工作,全县归侨侨眷中有省人大代表1名,市政协委员1名,县政协委员12名,他们积极履行职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五年来提出各种提案建议71件,被采纳的提案数为63件,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做好侨务信访工作,为侨排忧解难,切实维护侨益。
五年来,县侨办侨联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126件次,涉及落实侨房、社会保障、“三侨生”证明、退休待遇、回国定居、下岗职工再就业、危房改造贷款等问题,我们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发扬耐心细致、热情服务的良好作风,对每一件来信来访都作了办理或答复,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侨务政策得到落实,从而争取和凝聚了侨心。
(二)国外侨务工作
1.把握机遇,创造条件,扩大对外联络联谊。
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我们把握各种机遇,以70周年县庆和举办“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为契机,成功地邀请了李程、张云峰、张德文、张德钧四位海外知名人士回乡参加县庆,接待了字联祥、蒋岳、赵小安、杨世昌、李丽滨、鲁洪波等华侨华人56人次,为他们回乡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和祭祖献坟提供帮助和服务。县侨办侨联还努力创造条件,五年来先后四次分别访问了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的清水河、老街,缅甸佤邦第二特区的邦桑市;泰国清菜府密章县的美斯乐村和老象塘新村,拜访了当地的侨领和知名华侨华人。这几次访问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却达到了加深了解,增进亲情乡谊的目的,使我县的外宣外联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2. 大力倡导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引侨兴教。
近年来,在大力倡导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我县接受来自海外的涉侨捐赠大部分都集中到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上,有的用于修建教学楼、图书室和完善校园配套设施,有的直接捐赠图书资料和教学器材,还有的用于补助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要开支,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鼓励受助学生积极上进完成学业,推动引侨兴教,如:
—,泰国爱国华侨张秉权先生向田园镇新华小学捐赠10万元修建教学楼,香港应善良基金会向温泉乡大九甲完小捐赠11.385万元教学楼工程款,解决了两所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爱心助养团连续三年为我县6所中学的115名困难中学生捐赠助养金20.09万元,让爱的精神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使受资助的同学珍惜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勤奋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旅美华人鲁剑涛、鲁洪波在向故乡5所完小捐赠价值5000元的少儿图书的基础上,又向15名新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捐助首次赴校路费5200元,受助对象是北京大学新生杨丽媛以及鸡飞乡考取农、林、医、师类公办院校的贫困农民子女学生,他们心系故乡、倾力助学的善举,体现了海外侨胞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月,缅甸华人赵小安先生将2万元助学金捐给了漭水村纳静、许素蓉、许国辉、李秋月四位贫困学生家长,并鼓励他们要把捐助款专项用于学生接受教育、成长进步和励志成才,将来要有感恩之心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三、注重理论学习,增强业务技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五年来,县侨办侨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云岭先锋”工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贯彻《党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三查三看”等学习教育活动,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进一步增强了侨务干部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加强了业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增强了侨务干部用正确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造就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爱岗敬业的干部队伍。在此期间,县侨办机关联系实际,严格要求,在提高法制政府四项制度落实水平、强化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巩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扎实推行以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县侨联按照“进一步组织起来,活跃起来”的总体要求,相继开展了“能力建设年”、“聚侨心、促和谐”和“调研创新年”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新的成绩。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侨法在宣传贯彻上还存在缺陷,宣传面不宽,深度不够,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近几年,虽然我们连续不断地加大侨法的宣传力度,但比较了解和掌握侨法的,大多是具有归侨侨眷身份的人和涉侨工作人员,部分单位领导干部自觉维护侨益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
(二)归侨侨眷散居地很少有专门的扶贫项目支持,以致散居归侨侨眷的贫困状况改观不大。县侨办现有的侨务扶贫周转金十分有限,满足不了众多贫困归侨侨眷发展产业需要更多资金支持的迫切要求。
(三)在侨务外宣外联方面,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难以实施,对外联谊交流甚少,致使国外(含港澳台)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四)由于与国外华侨华人有实质意义的接触交往很少,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亲侨护侨引侨机制,加之缅甸部分地区局势不稳,信息沟通不畅,致使我县华文教育工作没有取得新进展。
五、今后工作打算
(一)加大侨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维护侨益氛围。要解决侨法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的问题,除了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外,还应举办侨法培训班,培训对象扩大到各乡镇宣传干事以及涉侨部门的业务人员,使我县的干部职工和归侨侨眷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中学法、知法、守法,使维护侨益得到广泛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护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谊交往,建立长期稳定的亲侨护侨引侨良好机制。争取出访缅甸腊戌、果敢、胆阳或越南老街等地,重点考察华文教育,向海外华侨华人宣传推介“千年茶乡—”,扩大与国外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发展一支与我们长期合作的海外友好力量,实现引资引智引商的目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三)继续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柯街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重点抓好非归难侨危房改造工作。
(四)积极争取援助,帮助我县贫困大学新生实现上学梦想,顺利完成学业。
(五)协助柯街华侨社区召开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依照《侨联章程》成立社区侨联组织。
(六)加强侨务对台工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七)关注民生,多办实事,进一步拓宽侨务公益事业领域,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争取事业有成的侨胞和侨资企业家,采用多种形式带动散居归侨侨眷脱贫致富。开展“送科技、送项目、送医疗”等活动,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爱国爱乡、扶贫帮困的优良传统,热心参与公益事业,共同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乡积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界,全乡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村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产业基础空前巩固“十一五”以来,乡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近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到“十一五”未的已突破10000元,领跑全县乡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有所增强,农业固本稳基作用更趋明显,对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农村居居的恩格乐系数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更趋合理。经济增长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全乡紧紧围绕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总体思路,变高山气候劣势为反季节农业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宜对路的农业种植品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把高山冷水茭白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乡农民主要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到止,全乡茭白种植面积已扩展到3500亩,亩产值平均达5000元,仅茭白产业一项产值全乡即达到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农业品牌化经营意识逐步确立,经浙江省商标委认证,“雪松”品牌作为茭白的统一营销品牌开始家喻户晓。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雪松”茭白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入社农户已达560户。通过合作社向社农传输技术、经验、标准。全乡茭白的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科学化种植、无害化生产成为茭农的自觉行为。食用菌产业基础巩固。全乡袋料香菇菌棒稳定在年300万袋,珍稀食用菌、药用食用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乡食用菌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是继茭白之外的第二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用材林基地的培育,使林业资源实现占补平衡。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优化并重。以生态为先,优先发展清洁无污染、高效低碳工业。充分利用高山丰沛的水力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水电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乡水力发电产值就达到了5000万元,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依托“云中”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推动“云中”创国家4a景区建设。到“十一五”未期,“云中”4a国家级景区一期创建任务已基本完成。景区建设已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景区的景点数量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质量大幅增长。原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良好的包装呈现;一大批新增的人造景观以优美的景致、和风味浓郁的风格、雅致的造型共同和谐地融入了“云中”4a大景区格局。随着“云中”4a景区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游客数量不断攀升。注重文化内涵提升,大力弘扬民间特色文化、生态文化,进行省级农家乐特色村建设,推出了“赏千年陶艺、尝山珍美食、购绿色产品、享畲乡浓情”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将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心性需求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农家乐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做到“引得来、游得好、留得住”,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促进文化交流的双赢发展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乡的旅游业产值仍实现了大幅逆势上扬。全年接待游客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500万元。民生保障成就斐然积极破解交通瓶颈,全面提升我乡、村两级道路等级,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运力保障。全乡通村公路达100%,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投资近800万元的小佐、彭村和琴山三个村的康庄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彭村工程已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小佐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琴山工程目前已完成路基基础建设。根据创建国家4a级景区规划方案,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白(鹤)大(漈)”公路边沟及路肩硬化工程已临近竣工验收阶段并已通车,有效地缓解了景区游客高峰期的堵车。大力推动全乡村庄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创省级卫生乡工作顺利通过省爱卫会验收,成为丽水市首个省级卫生乡。西一、西二、茶林、潘宅、小佐、垟心6个村列入全县农村新社区和重点整治村建设,各村新建无害化厕所361个,拆除简易棚厕422个,建立垃圾池61个,新增流动垃圾筒40个,投放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75%。提高农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建造沼气池建设,目前已建成沼气池53口,破除了高山地区不产沼气的错误观念。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实施下山搬迁和地质避险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由村庄向社区转变。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82户,批建新房32户,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51户,共争取扶持资金46.8万元。完成彭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地质灾害点农村居民的整体安置。有力地消除了防灾隐患。切实解决农村

乡镇十一五成就工作总结第2页饮用水的安全问题,把解决好农村饮用水问题作为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的基础性工作。积极筹集资金,破解资金难题,妥善解决饮水工程的配套资金,共争取到150多万元的资金针对全乡八个行政村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告别农村陋习和改变脏乱差有机结合,分批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和茶林、小佐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告别过去村中路面生活污水四溢,睛天散发难闻异味的落后面貌,使乡内主要河道水质大幅改善,解决了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全乡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完成进度和完成速度位居全县首位,实现有线电视和广播入村率100%,。配齐配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工作。净化和规范文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乡各村两委办公楼建成了多功能的村民活动中心和党员电教中心,配备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还办理了宽带上网业务,购置了多媒体电脑,成为村民和党员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全乡农户固定电话安装率超过95%,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普及率超过85%。畅通电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电构筑强大可靠的农村电网,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网供电负荷能力和安全等级可以完全满足突发情况和今后不断上升的用电需求。提升电网调度能力和扩容水平,启动完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水电输送功率和水电综合效益成倍提高。社会事业步步高升我乡坚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和加强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住房保险工作,两项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8.58%和100%;其中保险统筹资金90702.5元,实际报销金额达到205172.24元,极大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工程得到有效开展,每年定期为农民开展免费体检,全乡农民健康体检建档率超过80%;投资40多万元对乡原卫生院进行升级改造,硬件设施和医疗服务档次达到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现已投入运营;我乡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了县级先进单位。加强计生工作阵地建设,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左右。本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民技能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携全乡教育之力推动省级教育强乡工作深入开展,使我乡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学生素质教育成果斐然,学前教育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专家的充份认可和好评。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优化办学环境,投资700万元用于乡校迁址重建,现已完成项目报批和土地选址,预计20xx年下半年正式启用。组织农民培训323人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5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452人次,转移技能培训80人次。加强体育事业,以全面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全乡各行政村均配备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共8套,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要。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多人次参加市、县农民运动会并获得比赛名次和奖励。回首“十一五”,我们举步艰辛,但又豪情满怀。五年来全乡上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宏伟蓝图渐成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成就印证了我乡“十一五”的辉煌,也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乡实现跨越发展奠定新的希望。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五日

城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城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时期,是县发展环境深刻变革的五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县城管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时期垃圾处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规范运行,全力保障县城环境质量。五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的规定,按工艺流程操作,确保进场垃圾规范化无害化处理。现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清运处理率达到98%。处理垃圾3.13万吨;处理垃圾3.67万吨;处理垃圾4.07万吨,处理垃圾3.93万吨,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垃圾近20万吨。垃圾处理项目的规范运行,为防止长江三峡库区水质污染,改善县旅游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非重要的保障作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监测,严格控制周边环境影响。我们加大场区及周边绿化建设和养护,积极防控环境污染。争取政府及主管部门重视,多方筹措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建好绿化带、隔离带,有效利用化验及监测仪器,加强场区空气质量、地下水质等监测工作,加大环保力度,把垃圾处理的污染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以内。
县人民政府于5月18日印发了《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秭政规〔〕4号),该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共十四条,经多次修改完善,并经县法制办进行了合法性审核,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自7月1日起试行,有效期为两年。
(二)垃圾处理二期项目顺利建成。
县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付家湾)工程于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投资兴建的第四批水污染防治项目,也是拉动内需的重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新选址位于县城北约6公里的金缸城村付家湾,设计库容95.4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为150吨,服务年限15年,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工程概算投资3158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2652.7万元,地方配套505.3万元。9月全面建成。
质量为本,严格监管。严格实行工程“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精心组织,安全施工,保障民生,和谐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影响区下游53户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对拆迁户进行过渡期的补偿安置,加快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拆迁户当年年底前搬进新居。各责任主体单位依法办事,加强自身监督,按规定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努力把该项目设施建设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二、“十一五”时期绿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现处于编制过程之中。
绿地建设情况。一是建成凤凰山公园,该公园总面积315160.00平方米,其中非绿化建设用地84626.59平方米,建成后增加公共绿地面积230533.41平方米;二是建成滨湖路的防护绿地3万平方米;三是完成平湖大道旁的平湖苑建设,增加城市公共绿地10000平方米;四是完成建东大道、西楚路等城市街道小块绿地建设共计18008平方米;五是部分破产企业原主管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对部分破产企业的庭院进行绿化,增加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六是利用苗木基地征用、执法过程中得到树源等条件在县城的公共绿地里栽植胸径16公分以上的大树10棵,其中最大的一棵是胸径62公分的古银杏树。五年来,县城新增公共绿地258541.41平方米。
绿地养护。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养护机制;二是喷药、除草、修剪等养护工作实行制度化;三是对部分地段景观效果差的行道树植换150株(林业局周围);四是不断变换绿化植被的修剪造型,变化景观视觉。
,县城获得首届“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三、“十一五”时期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废纸箱(果皮箱)设置。根据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规定,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附近设置废纸箱(果皮箱),并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十一五”期间共采购废纸箱(果皮箱)260个,共计资金10.92万元。现共有废纸箱(果皮箱)180个。
垃圾箱、垃圾桶设置。随着分类收集的推进和垃圾转运量的增大,淘汰了部分垃圾池和敞开式垃圾集装箱。共改造垃圾池18个,计资金9万元。更新垃圾箱30个,计资金15万元。更新增设垃圾桶96只,计资金4万元。现有垃圾箱96个,垃圾桶317个。
公共厕所管理。九里工业区新增公厕1处,投资13万元。茅坪小区翻修公厕2处,投资18万元。现有公厕16座。同时加强公厕的日常监管,及时清除乱堆乱挂,督促日常维护管理,确保免费开放的公

城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第2页厕卫生、整洁、设施完好,并在重要路段路口设置公厕指示牌9处。
垃圾集并房建设。新建垃圾收集房6座,设计转运能力4吨/座,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计资金30万元。现共有集并房19座。
环境卫生车辆的购置和管理。配置了垃圾收集车1台,垃圾压缩转运车1台,清运摇臂车2台,垃圾清扫车2台,共计资金131.4万元。加强车辆日常维修保养,坚持车辆不带病作业,维修保养资金120万元。现有环卫车辆18辆。
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由县投资公司投资建设县城建筑垃圾填埋场,该项目占地面积1平方米,建筑垃圾处置容量18万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5年,总投资约300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垃圾处理设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现有垃圾收集房16座、垃圾收集箱100个、240l垃圾桶300只、清运车10台(可运行的只有8台,其它均以超过使用年限报废)、挖掘机1台、推土机1台、压实机1台、运输车2台,均长时间满负荷运行。全城区只有18座垃圾房,有80%的垃圾箱露天放置,垃圾箱使用寿命缩短,损坏严重,还有近一半的地方垃圾设施达到规定的密度,清运车辆、处理设施更是不足。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容,垃圾设施将更加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必定严重影响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二)垃圾处理以简易填埋不宜长期坚持。目前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但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垃圾产生量必将持续稳定增长,垃圾处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之所以选择卫生填埋工艺法,与我县财政匮乏、垃圾处理技术低下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并不能作为长久之计。因为一是建立垃圾填埋场要占用大片的土地,与工业项目建设、县城扩大容争地。二是填埋法导致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低、资源回收困难。
(三)垃圾处理收费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县城人口结构复杂,下岗人员多、移民多、特困低保等弱势群体情况特殊,商业门店环卫垃圾处理费难以收取。截止目前,每户每月缴纳3元的垃圾处理费月收取的费用仅占运行费用的40%。
(四)二期工程亟须落实管网配套项目资金。根据《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规范》,新建垃圾处理场必须建设独立的渗滤液处理设施,渗滤液必须达标排放。我县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报批时,未考虑渗滤液独立处理系统,二期项目竣工后还不能如期投入运行。因此,建设县政府及发改部门应尽快将渗滤液管网建设纳入有关项目计划,积极申报,落实资金,争取明年启动并完成管网建设,使二期项目早日具备生产能力,确保一期工程库容使用结束封场后能迅速投入运行。
(五)县城人口增加快,公共绿地实际增加慢,“十一五”期间增加的公共绿地面积主要来自凤凰山公园;二是绿化养护中的破产企业庭院绿化问题多,县城破产企业的庭院中应绿未绿的12920平方米没办法绿化,原绿化的因无人管理荒芜面积达25127.63平方米。三是公共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不足,应按鄂建文[]248号文件标准(6.92元/平方米)和实际绿地面积预算养护费,按县城扩建进度同步进行绿化建设。

感谢您阅读工作总结频道的《我县十五总结以及十一五工作打算》一文,希望帮助您解决写工作总结的需求和参考,如果本文还未解决您的需求,可以继续访问护士半年工作总结以及计划栏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