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人事局)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人事局)。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人事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人事局)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人事局)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4、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三、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的发展观对做好人事人才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市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既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而又扎实地推进。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人事人才工作。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人事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等“三支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科学地评价机制有待于建立,如何营造适应优秀人才成长地环境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组织工作要有更高的、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新实践。3、人事人才工作要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保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紧紧抓住改造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个“总开关”,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党政领导干部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这个条例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位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就很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而也很难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人事人才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引导每位人才务实、奋进、拼搏,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身地力量。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涉及到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事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事人才工作,在坚持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绩观提供保证。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二要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努力在思想上、作风上、制度上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在用人导向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必须正确运用政绩考核结果,把政绩作为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人才的政绩。三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类人才对政绩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政绩的能力。要认真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任务,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待政绩的态度。四要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对决策的监督。要认真抓好**集中制建设,特别是按照集体领导、**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人事局个人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的发展观对做好人事人才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市情,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既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积极而又扎实地推进。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人事人才工作。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人事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等“三支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科学地评价机制有待于建立,如何营造适应优秀人才成长地环境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组织工作要有更高的、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新实践。

3、人事人才工作要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保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紧紧抓住改造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个“总开关”,继承和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党政领导干部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这个条例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到每一位干部,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献身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就很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而也很难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人事人才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引导每位人才务实、奋进、拼搏,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身地力量。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涉及到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事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事人才工作,在坚持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绩观提供保证。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必须进一步改进考核方法。在全面考核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工作实绩。二要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努力在思想上、作风上、制度上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在用人导向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开拓,支持实干。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必须正确运用政绩考核结果,把政绩作为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坚持看政绩用人才,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看待人才的政绩。三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类人才对政绩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政绩的能力。要认真落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任务,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待政绩的态度。四要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要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加强对决策的监督。要认真抓好**集中制建设,特别是按照集体领导、**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优秀范文:人事局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人事局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党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可以说,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区人事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近期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九月份以来,我区的学习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按照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体部署,我积极参加了我区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和培训班,通过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实践依据、群众基础。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是加强理论武装、高举伟大旗帜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区作为全省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六个试点单位之一,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对我区全体党员干部的高度信认,也是对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我们一定要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荣誉意识,把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解放思想的机遇,解决问题的机遇,制度创新的机遇,扩大知名度的机遇,“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近年来,区人事局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人事人才工作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人事干部的衷心拥护。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保和谐的重要机遇。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是思想认识要有新提高。进一步加深科学发展观的理解,逐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解决难题要有新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工作思路,找准突出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人事部门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体制机制建设要有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政策、制度和规划,推进人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事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把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四是工作作风要有新转变。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中组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结合起来。五是工作能力要有新提高。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全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县人事局局长谈科学发展观


县人事局局长谈科学发展观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我县很多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人事部门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力化“第一资源”为“第一动力”。
一、要当好“服务员”。继续坚持“走进企业、服务企业”这个人才工作的重点,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今年计划成立人力资源经理协会,把人才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企业,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者组织起来,打通政府与企业一线之间信息沟通的途径,增强人才人事工作服务的针对性。
二、要搭好“桥梁”。 抓住经济调整所引发的人才转移机遇,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发挥我县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挥和显现人才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第一动力”作用。
三、要广栽“梧桐树”。深入研究制定“**县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吸引优惠政策”。今年计划建立“人才驿站”工作制度,即对高层次人才来**创业、到企业工作又不愿一步到位的,其人事关系可根据本人意愿,放在高层次人才企业服务工作站,享受事业单位人员的相关待遇。
四、要修建“百花园”。继续加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指导工作,发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基础性作用,培训就业技能,搭建就业推荐平台,开发就业岗位,年内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10场次以上,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人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人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报告中就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推进人才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人事人才工作。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人事管理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推动人事人才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推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动农村改革中研究和把握人事人才工作的发展规律,结合克州人事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实际,立足于人事人才工作创新,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稳定现有人才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人事人才工作,使人事人才工作与科学发展的实践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吻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定位”人事人才工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推动科学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做保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持。”人才资源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是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决定因素。 作为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定位人事人才工作,把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坚持人事工作目标自觉围绕人才战略来确定,人事政策措施自觉围绕人才队伍建设来制定,确保人事人才工作在推动农村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人事人才工作。人才人事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作为不懈追求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人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是关键。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抓住重点和关键,创新实践载体,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建立健全“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制度,在与时俱进中确立新理念,在改革创新中提高新境界,在争先创优中实现新突破。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人事人才工作。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是人才开发的关键环节,培养人才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才的根本权益,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央明确规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作为人事部门,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认识,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把人才素质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人才个性发展作为重点内容,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找准影响人事人才工作的突出问题,围绕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

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