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 导航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思想汇报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对全党提出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还应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利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应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发展就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能兼顾解决好某些影响主要矛盾解决的非主要矛盾,如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等。因此,发展可以解决原有的矛盾和问题,也可以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还可以为实现和谐社会,打造基础,完善条件;发展更可以促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就集团工作而言,发展可以争取更多的机会、提升更强的实力、创造更大的空间,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
但发展应是科学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应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集团的发展也应做到科学发展,真正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创新理念、创新机制;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谐环境、和谐运行;提升质量、提升效益;打造品牌、打造队伍。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必须惠顾人民,其成果应与人民共享,是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所在;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也是后勤工作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构建和谐后勤,和谐后勤是和谐校园的有机组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保证,也应是后勤改革发展的目标。应树立和谐后勤理念,规范和谐后勤管理,做好和谐后勤运行,创造和谐后勤环境,推进和谐后勤发展,完成和谐后勤任务,实现和谐后勤效益共享,达到和谐后勤目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要做到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从集团发展考虑,就是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后勤总体目标、集团工作全局的要求出发,全面组织、筹划、安排工作,推进发展,不仅需要项目的增多、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高,还需要文化的形成、机制的建立、队伍的壮大、形象的树立、环境的和谐、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等。
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强调发展的平衡稳定与整体协同。这正是后勤工作特别需要和特别应该做到和做好的。这不仅是因为后勤在学校的从属地位和生活服务职责决定的,更是因为后勤的工作是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关系全校师生员工生活、保障全校基本运行的工作,没有工作环境的协调,没有工作关系的协调,没有工作机制的协调,没有工作运行的协调,没有工作管理的协调,没有工作发展的协调,没有工作自身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后勤服务保障任务难以完成,顺畅的运行难以实施,效益目标难以达到,事业发展难以实现,因此,协调发展对于后勤特别是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方面,我想作为集团需要关注和做好四件事。一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保证又好又快发展和整体协调进步。二是加强内涵建设。在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机制、形成规范严谨的运行、建立聚力凝心的文化、积累丰富实用的经验等上下功夫。三是建立有梯次、好素质、多门类、重事业的管理和专业骨干队伍。四是强化和规范节能减排工作,从管理入手,把对效益的考核评估由单一指标考评改进为综合指标和比较指标考评,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的福祉做出应有的努力。
用科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的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兼顾,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推动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坚持统筹兼顾,要求必须正确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特别注意兼顾学校、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群体与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部门、群体之间的利益,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后勤员工,为和谐后勤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坚持统筹兼顾,要求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坚持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从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组织施政、职能管理、员工权利保障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使全体后勤员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后勤改革和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机遇与风险同在,压力和动力共存,要在工作中把握方向、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建立和谐、推进发展,创造卓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不渝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教育系统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均衡公平、全面协调和持续、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通过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统筹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办学主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都能充分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教育的指导意义,我初步理解,感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由人所推动,又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我们省来看,当前,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关键之一,是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就是要加快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包括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教育要适应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的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们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使之体现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全体人的发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抓好农村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适度超前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一是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原则。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指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分配,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的公平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平等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条件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不同条件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差别也比较大。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也不公平。有的学校按成绩编班,好的师资、好的设备都投向重点班,这就是不公平。这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把均衡与公平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指导教育发展的充分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在全面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非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指教育内部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否则,就会影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功能的发挥,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三是持续、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必然持续增长。实践证明,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周期。所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不切实际的发展,切实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抓好六个统筹,是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

这六个统筹,是为前面三个原则服务的,也可以说是三个原则的具体化。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科学配置得以具体落实。当前,要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从我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看,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统筹:

第一,要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农村教育的发展,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以人口、社会、经济、科技和资源为外部环境,必须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循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统筹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方面,更多的是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忽略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近十年来,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在实践领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统筹教育与人的协调发展,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打破把人单纯作为工具来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回归到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来。特别是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改革农村教育体系,发展多样化的农村教育形式,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层次,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要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四,要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从世界教育发展的情况看,办学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适应人们对教育选择的多样化需求的一种普遍趋势。在我国,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相继出台,民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确,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办学机制比较灵活,有利于激发教育活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工作措施上切实做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尽量为民办教育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引导、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快发展。

第五,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许多同志把工作重心放在“普九”巩固提高上,这是对的,“普九”毫无疑问要抓实、抓好、抓到位。但同时其他类型的教育也要下功夫抓好。不然,农村教育发展就会出现缺陷,从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要统筹教育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加快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科学把握发展速度和节奏。其次,要在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现在有的县大量举债建设一所高中,一味地把一中或示范性高中做大做强,我觉得这种方式并不妥当。在普及高中教育阶段的过程中,政府追求的是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均衡的教育质量。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公平的教育,而不要将高中教育水平差距人为拉得太大。要努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实力,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三是要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教育发展也要讲投入与产出,讲效益。与经济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当前教育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浪费等。因此,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同时,要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努力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与要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们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既面临新的、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挑战;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正确把握我县农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必将使我县教育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交通工作快速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交通工作快速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指导交通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县交通工作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重大契机,努力推进交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突出实践特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一是要突出解决转变交通发展方式问题。紧紧抓住宏观调控机遇,把宏观调控的压力、要素制约的压力顺势转化为交通发展的动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二是突出改善和保障民生。要加大干线公路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做好以铁路带动公路的建设,推行交通四化管理,加快交管所“四位一体”规范化改造;调整和延伸公交线路,不断加大环保节能公交车的投入和提高出租车档次,加强路域环境治理,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三是要突出解决交通环保问题。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积极推动“公交优先”战略,为交通新的发展腾资源、腾容量。
坚持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完善一系列有利于交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强化人本意识,把发展交通事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努力为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良的运力装备、舒适安全的运输服务。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发展,贯彻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协调推进建设、养护、管理、运输服务等各项工作。二是牢固树立四种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交通工作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树立科学办事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树立依法办事意识,坚持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三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力争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生产增长为导向,向服务质量为导向转变,由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五是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好四化管理和农村物流试点工作。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为目标,努力加强各项管理,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逐步发展**县综合物流中心的业务范围,形成较完善的客户网络、物流设施、企业信誉和资质,建成较为成型的综合物流中心,基本形成与淄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网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

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地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路径要求。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新要求,在创新理念、强化职能、优化管理上狠下功夫,使财政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准确入位。


以准确的定位诠释科学发展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运行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需要我们对科学发展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有新的认识。


(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壮大财政实力的源泉保障。从根本上讲,财政的持续增收必须以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为基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核心竞争力,我们才有广泛的财源基础,才会有财政增收的不竭动力。


(二)公共财政是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职能。强大的财政实力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保障;财政调控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通过贴息、参股、担保、bot(即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政策手段推动产业发展,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基本手段;完善的财政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构成,是维护财经秩序、营造发展环境的重要保证。


(三)公共财政的高效运行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为支撑。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推进自身的科学发展作为制定发展目标、推进财政改革、正确履行职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更新理财观念,转变理财方式,优化政策手段,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系,把财政工作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以创新的理念引领科学发展


在财政工作中要具体的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一)科学理财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财政职能定位、政策目标以及实现方式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我们正确运用财政经济杠杆来调控经济运行,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财政资金,实现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为民理财的理念。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为本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财政部门必须继续强化公共保障职能,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支持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创新理财的理念。改革创新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动力。需要我们积极创新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式,科学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资金的管理模式,大力整合财政资金,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效能化、信息化管理。


以健全的职能推动科学发展


围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继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在公共保障、收入分配和产业促进方面实施适度有效的财税政策,确保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群体差距问题十分突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差异等诸多问题。要注重搞好“三个结合”,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的供给效率。


注重搞好发展与改革的结合。财政经济“蛋糕”做大了,经济发展协调了,区域城乡差距缩小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就实现了。因此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寓于经济发展之中,使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也是改革的过程,尤其是涉及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


注重搞好财力与制度的结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财力支撑,但如何科学分配显得更为重要。在不合理的制度基础上加大扶持,只会使扭曲的公共服务更加不均衡。因此,科学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机制设计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


注重搞好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服务能力,也要考虑居民的要求差异和满意程度。提供公共服务必须考虑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实践第2页

需求者的意愿,不能强迫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我们就遵循了自愿参与的原则,结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的拥护。


(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手”,发挥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大有作为。


要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促进生产、平衡供求、刺激经济发展。今年以来,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以求得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消费拉动作用的不断释放。把握好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安排并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是当前财政工作科学发展面临的最大实践。


因此,我们要认真抓住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发挥财政投融资作用,进一步加大解决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财政投资力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要做强做大市财信担保公司规模,增强担保能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有效利用银行贷款,做实、做大、做强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加快城市建设。要争取国际优惠贷款,研究国际优惠贷款资金投向,编制适合我市的贷款项目,积极开拓融资渠道。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信贷,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融入城市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财政”理念,拓宽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财政贴息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财税政策,增加财政对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社会抚恤等补助规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足额落实市县财政配套资金,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增加各项农业补贴的方案,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市场消费。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水平,确保国家规定的干部职工津补贴政策全面执行到位,大力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


(三)确保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财政部门肩负重要监管职能。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反馈信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对微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会计管理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对国有资产营运实施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加强对财政自身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务实的作风实践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好的作风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财政工作健康发展。


要坚持一个中心,遵循一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五个转变,即以促发展保增长为中心,以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线,突出财政促进经济发展、财政支持改善民生、财政管理科学化三个重点,推进“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消极安排型”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被动落实型”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按部就班型”向“改革创新型”财政转变、“资金监管型”向“服务与监管并重型”财政转变。以务实的作风实践科学发展。


当前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财力紧张与“保增长”的关系。目前,我市财政支出压力很大,财力紧张状况非常突出。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把“保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全力以赴支持经济发展。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就要千方百计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财政增收与落实减税政策的关系。一方面,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收入任务,强化税收征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努力实现财政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三是加大投入与节约支出的关系。既要多方筹措资金,切实保障并不断加大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等各项重点支出的投入,又要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要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支出“四个零增长”。


四是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当前,各级财政部门既要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又要防止出现单纯依赖财政资金单打独斗的状况,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调动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广泛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高效的管理服务科学发展


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必须树立最优化管理的思想,在调整支出结构、科学分配资金、强化绩效评价三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职能的公共化,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财政的整体保障能力。那么,判断支出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财政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资金分配过程就是资源配置过程,资金在不同领域的稀缺程度和配置效果是我们调整优化分配结构的基本依据。对于社会事业、民生问题等投入欠账大、资金需求高、配置效果好的领域,无疑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倾斜的领域,这样才能保证资源配置总体效果最大化。当前,首先需要解决支出存量固化的问题,彻底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剔除那些长期存在的不合理、不对路的支出项目。其次要在增量资金安排中严格把握投入方向。新增财力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倾斜,向支持机制建设和体制创新倾斜。


(二)强化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按照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要稳步提高基本支出定额标准,切实解决定额标准偏低、实际支出超标的问题;要明确划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解决基本支出安排不足、项目支出安排不细、经费使用混水摸鱼的问题。


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强调集中财力、整合资金办大事,保障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保障目标;要广泛推行专项支出的因素分配办法,做到公开透明和科学有据。


强化财政支出的导向性。现在的专项支出主要是根据被转移对象的困难程度来安排的,具有较强的弥补财力的色彩,看不出主观努力程度和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要在具体考核中加入一些主观努力程度的评价指标,通过激励政策引导责任主体加强资金管理。


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通过制度设计和信息网络系统,对财政资金的收付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和控制,对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甚至骗取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进行核查处理,以保证财政资金安全。


(三)推进绩效评价。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逐步确立以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支出管理机制,是我们改革的必由之路。要通过深化改革,把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使管理绩效好的地方和部门得到奖励和激励,使管理绩效差的地方和部门少得支持甚至得不到支持,以此强化预算单位花钱的责任意识,形成花钱看结果的支出管理理念。


(四)完善财政关系。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建立在财政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的。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使政府间财权事权相互匹配,财政体制更加规范透明,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客观公正,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科学有效。


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按照渐进稳妥、公平优先、规范透明的原则调整市、县之间的分税制体制,完善扩权市(县)财政体制,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坚持尊重客观、动态管理和注重导向的原则,对于标准支出的测算因素,结合实际实施动态调整充实,充分体现促进协调发展、广泛关注民生的要求。


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充实考核内容,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强化保障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