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 导航 >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一篮蔬菜》

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案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一篮蔬菜》。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一篮蔬菜》,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2.初步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重难点: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

说出某些蔬菜的名字与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1.一个大篮子,幼儿每人准备一份常见的蔬菜卡片,如:青菜、花菜、菠菜、辣椒、胡萝卜、土豆、黄瓜、番茄、南瓜、茄子等。

2.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哦,是一个篮子。你们知道我拿篮子带来干什么吗?小朋友,真聪明,我要去买菜。 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吗?

二、观看ppT认识蔬菜的外形和颜色。

1.播放ppT,引导幼儿说出菜的名称及特征。

小朋友,你认识这是什么菜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颜色?(教案.出自:所说的特征去选菜送进篮子里。

4.共同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帮老师选了这一篮子的蔬菜,你们还记得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三、扩展关于蔬菜的经验。

你还见过哪些蔬菜?它们叫什么名字?都是什么样子的?

四、借助网络观看蔬菜图片。

刚刚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蔬菜,现在我们一起(请你们)来看看其他(图片上)的蔬菜。(看看,有哪些是你认识的,又有哪些是你不认识的?)

五、蔬菜除了可以吃,还有其他用途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Fwr816.COm小编精选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常见的蔬菜》


活动目标:
1、认识四中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2、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教育幼儿要多吃蔬菜。

活动重点:知道从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较异同点,形成蔬菜概念。

活动准备:与内容有关的课件西红柿、白菜、土豆、萝卜等实物若干、展板一张蔬菜图片与幼儿相等

活动过程:
1、今天有赵老师与小朋友们一起来上课,小朋友们高兴吗?(高兴)
2、刚才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给老师打来的?(想)是蔬菜王国的国王给老师打来的,它告诉老师说他们蔬菜王国给咱们小朋友寄来了许多东西,放在了咱们活动室里,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么?(想)那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实物(各种蔬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大屏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小朋友就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6、猜谜语: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西红柿)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7、还有一个谜语猜猜看: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说一说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8、看图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9、这是什么?(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土豆的样子。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老师还有一个关于土豆的儿歌:
老师说一遍,课下再教小朋友说。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11、谁在一拽老师的衣角,摸出来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写的什么?是蔬菜王国给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对我们蔬菜的了解,呀,还有小奖品呢?谁答对了给谁一个)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12、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们来休息一下,做个游戏:找朋友小朋友拿着自己手中的图片找自己的朋友。(老师讲评)
14、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蔬菜拼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制作蔬菜拼盘。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伞》


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体验过伞关游戏的乐趣。

2、认识伞的特征,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伞的多种功能。

3、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跳、跑、爬、投掷等能力的发展。

准备:

1、实物:伞 16把、 图片(ppT)、

2、故事图片:小老鼠摘苹果

3、自制小纸伞人手一把、 沙包8个、 篮子4个

4、音乐:歌曲《小雨伞》、 下雨和打雷的声音

过程:

1、幼儿手拿小纸伞随着歌曲《小雨伞》唱唱跳跳进场。

2、听到下雨打雷的声音,幼儿找地方躲起来(坐垫子)。

师说:下雨了怎么办?用什么来挡雨?

幼儿说:雨伞。

3、老师出示伞,让幼儿观察。

师说:伞是由伞柄、伞骨、伞面构成。伞柄是伞的主心骨,支撑着整个伞。伞骨支撑伞面,(教案出自:)伞面制作材料是布,可以遮雨。

师说:伞可以用来做什么?

幼儿自由地说:遮雨、遮太阳...

(老师出示ppT,让幼儿观看)

4、老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小老鼠摘苹果》,幼儿倾听。

听完故事后,老师提问:

(1)小老鼠是怎样过河呢?

(2)小老鼠想到什么办法来摘苹果呢?

(3)小老鼠的伞有什么用呢?

5、老师小结:伞可以用来挡风雨、遮太阳、当小船、当拐杖、勾东西。(老师出示ppT,让幼儿观看)

6、游戏:《过伞关》

(1)幼儿观看教师创设的游戏情景,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将幼儿分成四队,请幼儿聆听游戏的玩法:

第一关:跑到第一伞关时,要双脚跳过伞。

第二关:跑到第二伞关时,要转动三圈伞。

第三关:跑到第三伞关时,在斜放在地上打开的大伞处,从伞面、伞柄和地面构成的洞中爬过。

第四关:跑到第四伞关时,将两个沙包投入倒放在地上的伞中。完成将伞中沙包捡起放回篮子里,(教案出自:)然后返回跑,轮到下一个接着游戏。最快一组则赢。

7、老师小结,幼儿随着歌曲《小雨伞》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制作冰花》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冰是由水变来的。学习说:硬硬的、凉凉的、光滑的。

2.认识冰的特征,对冰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资源准备:

1.教师熟悉多媒体课件,准备一块冰,制作好的冰花。

2.按小组准备空果冻盒(或让幼儿带来)、颜料水、彩色碎纸、棉线。

3.幼儿读本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活动:观察连线游戏。

1.师生谈话:今天的天气怎样,我们为什么要穿厚衣服呢?

2.教师点击多媒体第一页。

(1)师:小朋友,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呢,我们来玩连线游戏吧!

(2)师生一起讨论问题,玩连线游戏,点击尝试对不对,一起做出判断。

二、多媒体观察游戏。

1.教师点击多媒体第二页。

(1)师::小朋友,请你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2)师生一起讨论观察,说说是什么,冰的样子跟水有什么不同?

2.感受活动--冷冷的冰。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冰块,让幼儿来看看摸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2)引导幼儿用词语来描述:硬硬的、凉凉的、光滑的。

3.教师点击多媒体第三页。

(1)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用冰块制作的冰灯吧!

(2)点击播放,师生一起欣赏美丽的冰灯,听画外音的介绍说明:

小朋友快来看啊,这美丽的冰灯你知道是用什么堆砌成的吗?对了,是冰雕艺术家用大大的冰块雕刻成的。

看看这匹高头大马,晶莹剔透,好像要跑起来了。

这是用冰块雕刻的房子,里面装上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一闪一闪,你觉得好看吗?

现在小朋友知道了吧,冬天不仅有雪,(教案出自:)还有冰灯可以让我们欣赏呢,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我们去看美丽的冰灯吧!

三、观察实验活动。

1.欣赏冰花。

(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冰花请幼儿欣赏。

(2)请个别幼儿来描述冰花的样子--颜色、形状、摸上去的感觉。

2.教师点击多媒体第四页。

(1)师:冬天来了,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个美丽的冰花吧!

(2)点击制作步骤(下一组)了解制作过程:

先准备好各种果冻盒、线绳、颜料水、彩色碎纸。

将颜料水倒入果冻盒里。

上面撒一些彩色碎纸。

将线绳的一端放入盒中,然后将果冻盒放入冰箱冷冻。

看冰花做好啦,漂亮吗?

3.幼儿操作活动。

(1)教师示范如何制作冰花:

将碎纸放入空果冻盒内。

在盒中倒入颜料水,将棉线一头放入水中,一头留在盒外。

将果冻盒放入冰箱内,如果是北方的冬天可直接放在户外结冻。

(2)教师将操作材料按小组分到幼儿手上,幼儿开始制作,教师巡回做个别指导。

(3)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冰花收在一起(盒子或盘子里)放到幼儿园的冰箱。

四、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收好操作材料。

活动拓展延伸

1.可以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容器制作冰花。

2.将制作好的冰花拿入房间内或放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冰变水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认识大树》


【活动目标】
1、初步分享与树相处的经验。
2、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了解他们的作用。
3、知道四季树木的变化。

【重点难点】
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了解他们的作用。

【活动准备】
树叶、树枝、树皮、树根、花、果实分别装盒子里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利用各种感官感知大树的各个部分。
1、出示神秘的盒子,激发幼儿兴趣。
2、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来感知,猜猜是什么?先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再摸一摸是什么感觉。
3、打开盒子看看树叶、树枝、树皮、树根、花、果实,这些是什么,在哪里见过?
4、小结:这些东西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就是大树。
二、了解树叶、树枝、树皮、树根、花、果实,分别有什么作用。
1、请个别幼儿凭自己的经验向大家介绍。
2、教师小结:
树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主要器官。
树皮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
树枝可以支撑树叶,还可以运送养料。
树根从泥土中吸收水分和养料。
花传粉后可以结果。
果实成熟后有种子。
三、请幼儿讲一讲,回忆与树有关的经验。
哪里有树?你和大树做过哪些游戏?
大树一年四季都一样吗?不同的季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活动延伸】
到户外看看大树,找找大树的树叶、树枝、树皮、树根、花、果实。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比较粗细》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受和比较物体的粗细,理解粗细是具有相对性。

2、尝试给5个以内物体按粗细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筷子、木棒、铅笔、彩笔、记号笔、蜡笔。

2、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个(里面装有粗细不同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谈话引入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

(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 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教案.出自:.教案网.)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1、观察实物,区别粗细。

(1)教师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导幼儿观察哪根粗,哪根细。

(2)分别出示铅笔、蜡笔和记号笔,幼儿比较粗细。

(3)出示三支笔让幼儿比较最粗和最细。

教师小结:判断哪一种物体是粗还是细,一定要通过两样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才能区别它们的粗细。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师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细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戏奇妙的口袋。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支水彩笔,请幼儿从口袋里摸一样比水彩笔更粗的物品,每个幼儿一次摸出一样的物品。

3、幼儿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

教师小结:手臂细,大腿粗;小腿细,大腿粗;手指头细,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细等。

4、尝试用5种以内的物体按正逆顺序排序。

(1)出示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引导幼儿用吸管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出来。(教师巡回检查)

(2)教师出示4个粗细不同的纸筒,请个别幼儿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集体检验)

(3)发操作材料,让幼儿把5棵树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教师巡回检查)

(4)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儿排对,教师给予鼓励。

5、教师小结:在给物体排序时,如果是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如果是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就要把最细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这样就能准确的排出物体的粗细。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拱形蛋壳》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勘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二、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 )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三、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2)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五、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一篮蔬菜》”一文,希望“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一篮蔬菜》”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