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二英语上册教案 > 导航 > 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

初二英语上册教案

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要在教案课件中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中智慧与创造性。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一课时,教材是以What’s the matter ?为中心话题,描述身体不适和提出建议展开,学习和运用“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do?”让学生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出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身体不适的描述及建议,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学习有关身体部位的单词,学习“What’s the matter ?”和“What should …do?”句型。

2、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身体的词汇以及有关疾病的词汇,并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

2) 能力目标:听懂本课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及回答,能在本课的任务型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正确朗读本的对和句型,能写出本课的单词和句型。

3) 情感目标:通过描述自己的身体的不适提出建议,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增进情谊。

4) 文化意识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增进人际交往中学会关心别人的能力,了解英美国家询问和表达身体不适的习惯,培养世界意识。

3、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主要学习身体部位的单词和一些疾病的词汇,以及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

难点:身体不适的表达及建议

二、 说学情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地区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浓,在学习中,他们更喜欢从游戏中或活动中学习,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英语知识。

三、 说教法

作为教学的引导着,我遵循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教学活动设计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为学生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利用图片,单词卡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枯燥的单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流程

Step 1 Greeting

T: How are you?

Ss: I’m fine. Thank you. How are you?

T: I’m OK. But I have a cold. (我感冒了)What should I do?(我该怎么做)

学生提建议:看医生(see a doctor)休息(have a rest) ,吃药(take some medicines)等 ,教学以上词汇,为以下对话做铺垫。

Step 2 Lead-in 直接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matters. Let’s learn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板书并教学课题)

Step 3 New words

1、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This is a body. We’re going to learn the part of the body. (利用图片、单词卡片进行教学)

2、 Game.(叫几个学生上讲台,其余的学生在下面通过卡片抽读,上面的学生迅速指出身体部位)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这样可以加强对单词的巩固。

3、 通过老师的表情,动作让学生用“What’s the matter?”询问,引出疾病的单词,如:sore throat, sore back=backache, toothache, stomachache等,并利用卡片进行教学。同时让学生用You should…提出建议。

Step 4 practice (利用图片问答)

1、Game (学生抽图片,表演,进行问答)

A: What’s the matter ?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2、A: What’s the matter?

B: She/He has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what should she do?

B: She/He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Step 5 pair work (让学生和同伴练习对话,抽查几对学生对话)

A: What’s the matter?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Step6 listening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对话练习,学生对1b的对话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更好的把握。

Step 7 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掌握有关身体的词汇以及有关疾病的词汇,并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

Step 8 Homework 记单词和用所学单词句型跟同学进行对话练习

五、 说板书设计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①A: What’s the matter ?

B: I have a cold./ a stomachache/ backache…

A: You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② A: What’s the matter?

B: She/He has a cold/ sore throat /stomachache…

A: She/He should see a doctor./ have a rest/ take some medicine…

单词已经利用卡片学习了,本课我只板书这两个对话,这样让学生更一目了然,知道这课主要学习的句型,对话。
Unit 2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B 1a-2c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标题为What’s the matter? 主要学习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给出恰当的建议。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section B 1a-2c主要是对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扩展,主要复习的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 What should he / she / it do? 同时,教材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习新单词,并能用所学的新单词去说,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句型:What’s the matter?

学习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的用法

能够对健康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 You should ……

语言技能目标:能听懂谈论健康问题的对话材料:What’s the matter?

能对别人的健康问题提出建议:

a)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b)You shouldn’t eat anything.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谈论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爱心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而学生也相应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展开课堂pair work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到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并熟练掌握了一些句型。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能用所学的英语来表述一些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本单元通过表述身体的各种不适和谈论个人健康问题,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身体健康,并能提出一些建议。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身体各部位的表达法和健康问题的表达法;掌握情态动词should/shouldn’t的用法

重点词汇:tired, hungry, thirsty, be stressed out

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

You should/ shouldn’t….

2.教学难点

情态动词should/ shouldn’t的用法

短语:go to bed early, be stressed out, listen to music

五、课堂教学设计

1.导入:

通过刘翔引入句型: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通过最近发生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a)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出新单词并学习新单词

b)通过对句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make a conversation

c)在理解新单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one a 和one b 的练习

d)听力练习。在前面的单词和短语学习之后,学生有了一个信息输出的能力,通过听力练习,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说的能力。

e)pairwork.同桌间的对话练习,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输出。

f)调查。让学生用两个问题去对同学进行调查,主要目的是对第一单元所学的句型以及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复习和回顾。

g)单词练习巩固。这个环节是对本节课所学单词进行巩固,因为时间不够,因此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

What’s the matter with it/ him/ her? tired

It/ he /she is …… hungry

What should it / he / she do? thirsty

It/ he/she should…… be stressed out
Unit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8B第六单元( A charity walk )中的Main task这一部分围绕着组织一次慈善竞走和制作网页介绍这次活动而展开话题进行教学活动的,它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读、写两个部分的训练。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组织慈善竞走活动的流程和活动目的。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设计组织一次活动的流程,提高学生信息输出和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看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组织这次慈善活动,让学生体会出人应该相互帮助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 flow chart的设计及语言说明。
难点:信息获取及输出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通过五步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课堂上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及活动设计目的:
I Warming-up
1) Greetings
2) A Tongue Twister to start the lesson。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
II Revision
1)在屏幕上显示慈善机构的图标,并询问学生这些机构是从事哪些慈善活动的。
Questions:
a) Who does ORBIS help? ( Blind people)
b) What does UNICEF do? ( To help the poor children)
c) What does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do? ( To help and protect wide animals )
设计意图:整册书后三个单元都围绕着慈善活动展开话题的,学生复习这些慈善机构和其工作性质会让学生更能体会学习的意义,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
2)告之学生帮助他人是我国一贯的传统美德,哪些人最需要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能帮助什么呢?给出学生一些图片, 并和他们共同谈论这些图片。
T: How can we help blind people?
Ss: We can help them cross the roa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 deed?
Ss: It’ meaning.
T: Yes, it’s meaningful to help blind people cross the road.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能积极参与,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又让学生复习了本单元重要的语法项目:it 作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动词不定式摆在句尾。
III Lead-in
告诉学生我们学校刚组织的一次慈善活动,通过问题的形式帮助他们回忆活动的内容,目的及进行方式。
Last week , we donated some money for a student in Class 7, Grade 8.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How did we collect the money?
How did we organize the activity?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并为文中慈善活动的引出作了良好的铺垫。
IV presentation
1)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low chart of a charity walk organized by the Class 1, Grade 8 students and ask them to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2) Three or five minutes later, ask them to fill in the missing words on p106, and choose a student as winner who can write most of the missing words using the time. A certificate will be rewarded as a prize.
3)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and read in pairs. ( If necessary , the teacher asks and the students answer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4) Show them the writing style in this part.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去习得语言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对活动的流程,文章的写作格式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而且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内容。
V. Groupwork
Divide the class into several groups, and then ask them to design a charity activity . ( the name , purpose , details , application , collection must be included ) The group whose design is better and more practical will be winner.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使用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哪些是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人。
VI Homework
1)Write the charity activity out what they have just designed.
2)Revise what we learned.
3)preview Checkout on p107.3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字输出,加强写的训练。及时巩固
提前预习,为下一节新课做好准备。
四、教案设计后反思
1.得:1)意识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好处。
2)任务型教学给英语学习课堂的启示。它使任务更明确,活动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是设计信息差问题任务的设计,使课堂导入更加赋予创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易调动。
3)基本能完成教学内容,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说和写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设计中可能的不足:
1)设计的课的复习和导入的时间可能过长。
2)学生小组活动这方面,可能要求过高,难以完成。

Fwr816.COm小编精选

初中初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初中政治说课稿三篇


学习政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习观点,树立起正确学习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小编准备了初中政治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政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地位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有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2.新课教学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讲(事例案例)――谈(体会打算)――读(要求)
形成初步深化理解 强化理解
印象提高觉悟 促使践行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
(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问泼粪群众:你为什么要将粪水泼在赵薇身上?
问旁观者:你怎么评价赵和那位群众的行为?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
(2)分忧责任――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98年抗洪救灾、*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3)奉献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
3.总结深化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四.课堂板书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五.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3.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导: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怀疑它在煽情。一只壁虎正常的寿命可以有10年吗?即使有10年,一只健康的壁虎自己生活尚经常出现困难,还要十年如一日地养活另一只壁虎,而且那只被钉住尾巴的壁虎,光吃不动,一活就是10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是能自我断掉尾巴的,这只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没有断掉,难道这只壁虎的尾巴不可以再生?壁虎的尾巴果真能被钉住吗?为什么有人只会感动、惊叹而不去发问呢?盲目从众是非常有害的,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自主》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自主》。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避免盲目从众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自主。(任何事情都有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不例外,我们要真正做到自主,就必须知道从众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从众的原因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

第二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每组讨论如下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问题:最后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这反映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第三步,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与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四步,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举出一个具体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与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从众的原因很多,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导致从众的两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采取什么办法去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使自己走向自主呢?

2.克服消极从众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

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农夫与驴》的故事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三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故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第四步,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如果你是故事中做作业的小朋友,你应该怎么办”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六步,请学生就对以上两个故事的启发各抒己见。

第七步,老师小结:无论是故事中的农夫还是教材中的小朋友,他们都面临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就要求他们凡是有自己的主见,能明辨是非,不盲从别人。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呢个你盲目地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确信的目标要敢于去实现、去争取,不要怕别人议论,总之,要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时板书: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第一步,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0页的故事《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步,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发。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在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时,如何处理”。

第四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五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善于拒绝》和第63页《梨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并请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63页“反思”中的内容

第六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心中有规则,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意愿行动,而不是轻信他人。其实抵制外部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很多,用心中的规则时常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身上消失。

3.自我独立我来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自我独立测量表》,请学生按照测量要求,进行自评。(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测量结果,不需要交流。)

第二步,请学生结合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表格《自我剖析》。

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小编准备了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动能与势能
1、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3、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初中物理说课稿:《奇妙的物理现象》


开场白: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上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节课题的设计思路。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情感目标(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二、说教法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八上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 进行新课
(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 课外作业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做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 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 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 动手做一做

初二英语上册第6单元SectionA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初二英语上册第6单元SectionA的前部分,Title(题目)是I`m more outing than my sister.其主要的内容是:“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 and how to compare people.”一话题。由于本单元具有两部分:SectionA和SectionB, 从教材的整合来说本部分即有形容词用法的延续,又为后面形容词级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则,从本单元来说它既是本单元的基本语言内容,又为本单元知识扩展和综合语言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上好SectionA的前部分,既可让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可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对完成本单元和今后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SectionA前部分的教学,我准备把对词汇的掌握和听力的理解作为重点,把结对活动的核心对话(即学生说的能力培养)作为难点。这是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没有一个好的语言氛围,有些学生不能拥有自己的一套磁带,更不用说拥有其他的听力辅助材料,因此解决这一重点,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语语言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而难点的确立是由于本套教材的特点是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并结合我校“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实践,从而突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体作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在“知识目标”中,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本课的词汇运用;“能力目标”方面: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学会用英语与他人谈论人的个性特征和形容词的比较的话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听力能力和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英语语言的美,体验知识间的相互应用、相互依存、联系,让学生充满自信,体验成就感和合作精神。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根据英语“课标”中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结合听说法、竞赛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首先,采用听说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导入和呈现本节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目的在于用师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共同观察图片、视屏,激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已有体验,使学生对新词语的识记经过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因此记忆效果更好。
其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活动中以循序渐进法、竞赛法来突破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不仅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激活了英语语言,这样在活学活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信感逐步增强,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法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学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只孤立与课堂教学之中,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产生个性化的体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以及结合我校的学情,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用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全班学生自由组合4-6人一小组(但原则上各小组要有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符合教育的宗旨,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的潜能,使学生会用心去体验集体的力量,去感悟合作的无穷魅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接下来是教学程序,我主要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分五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课堂激趣
在本活动中通过听说法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进行师生互动活动引出本课的话题,用多媒体显示图画,如用姚明来让学生感觉单词tall,并以一个矮个short的人物来形成比较,通过连续几幅夸张的比较图片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本课所要学的基本词汇,并引出比较级的句子,如:He is taller than him./Sam is wilder than Tom.等句式,本环节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切入点谈论过去所做的活动,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引入教学交往的境地,进入本课的话题,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思维,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活动二:激趣后的体验
本人认为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1b来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并结合学生的猜猜他人的游戏(一个学生描述班里一位同学并和自己作比较,其他同学猜所描述的人是谁),如:He/She is ┅than I. But I’m ┅than he/she is.使此活动是在激趣环节上的再一次升华,不仅反馈于第一环节的活动,也为本节的重点突破环节打下基础。
活动三:生生的互动探讨和体验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及学生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步骤:1.分小组展开竞赛,由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同学上来进行比较的描述,其他组的同学来回答。2.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进行小组抢答的形式,激起学生的求胜心和参与率,同时达到训练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
活动四:听力能力的反馈
采用分层的形式完成听力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听力训练),在利用2a及2b的多种听力形式材料的同时,又反馈于1a及1b,,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声音语言进行体会、感受,这就是本课的重点突破环节。
活动五:知识的拓展迁移
此环节是在活动三的基础上,再次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分小组.结合循序渐法进行活动:假设班上要派一名交换生到美国学习,小组讨论谁是合适的人选,如描述Frank is smarter. I think he should be the exchange student./Frank is smarter, but I think Jack is more independent. He can take care of himself等等,最后全班汇集候选人,共同讨论谁最合适。在讨论、进行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激起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和合作精神,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把“任务型”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我在家庭作业布置中,分常规性作业和合作探究性作业:
1. 常规性作业主要完成WORKBOOK的练习。
2. 合作探究性作业主要分为两层:
⑴成绩较差的成员让小组同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完成问、答操练(由易到难的渐进方式),以次来巩固重、难点。
⑵各小组总结本课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如+er、/chang y into i+er/加more 的形式以及他们的读音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以上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兴趣,贯穿“快乐教学”为指导思想,寓教于乐,把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与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学生在合作中能互补、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产生1+12的效果。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一文,希望“初中初二英语说课稿【三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二英语上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