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钟、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5、刚才我们写的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有劝谕、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生说对意思即可。(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二、揭题解“滥、竽”
 1.揭题。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教师指出“滥竽”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字,让学生说说怎样更好的记住它们。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旧字带新字法或换偏旁:监---滥槛----滥蓝----滥篮----滥编字谜:看管(监)水源(三点水),防止泛滥。(滥)
 竹竿带钩(竽)
 2.理解“滥、竽”二字的意思。“竽”指的是什么? 
滥:(结合文后注释理解)就是虚假不实的意思;
竽:(出示“竽”图,“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这个小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读古文,对照注释理解意思,明理。
(一)、看注释,了解出处。
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释“选自《韩非子》”。)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00多年前了。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二)、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与文言文中的停顿)
 2、生练读,同桌对读,指名读。
 3、逐句指导学生读文言文。
 4、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文言文。
(1)自由读译文
(2)对照文言文逐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句中难懂的词的意思,从而理解整句的意思)
出示第一句: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使:让
必:一定,总是。
齐宣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
句意: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让人为他吹竽,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吹。
出示第二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先让学生读句子,在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句意)
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请:请求。
说:读yùe同“悦”,高兴。
廪食:就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
师:指导朗读。
师:南郭先生不仅顺利地加入了吹竽的队伍,还享受和其他人一样的待遇。南郭处士真的就能一辈子安逸下去了吗?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方法,同桌学习第三句。
出示第三句: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学生汇报:先读句子,然后说带点的字的意思。
好:喜欢,所以读四声。立:登位、即位。
句意:齐宣王去世了,齐泯王即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奏,南郭出示只好逃走了。
 5、看古文说故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6、思考:齐宣王死后,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生:(他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会吹竽。)
 7.明寓意。
 拓展思维: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会怎么劝他?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是呀,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的。
 8、师生对读。我们来读一读大意与它是怎么对应的。(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说之”“廪食”“立”“好”的意思)
 9、教师播放古筝音乐,配乐读课文。(学生齐读古文。)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四、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写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五、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fwR816.cOm同步阅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蜗牛的看法的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教学难点:
品味词语,了解蜗牛的“胆小”,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变化。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歌曲录音《蜗牛与黄鹂鸟》;《蜗牛童谣》、蜗牛爬墙录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
 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
 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听:院子里,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摆动着地上的一只小蜗牛,口中还念着“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问:你们见过蜗牛吗?会唱这首童谣吗?
板书课题:蜗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蜗牛》。
学生齐读课题。
问:你喜欢蜗牛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打开书,看看作者对蜗牛的看法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抽读字、词卡片。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整体感知:
指名回答: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
四、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转变看法?)
五、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
 3.师生研究难记字:
 痕:里面不是良,不要加点。
 稍:与“梢”区分。
 袋:右上面不要加点。与“代”区分。
 畏:下面左边不要加撇。
 免:与“兔”区分。
 熟:与“热”区分。
 悉:注意读音是一声。在词里读轻声。
 4.师生研究难写字熟:
(1)分析间架结构,找出最难写的部分。
(2)重点观察位置。看看怎样写紧凑。
(3)练习书写,展示、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查找关于蜗牛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检查字词,理解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抽读卡片,巩固读音与字形掌握,强调易错处。
 2.听写字词。
 3.学生互查,改错。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还嘲笑它。那么作者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读,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感悟:
指名发言: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蜗牛“胆小”?
同学补充,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语句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出蜗牛胆小的样子?
 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通过评议、追问、比赛等形式理解“总是”、“藏”、“圆圆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词。使学生感到,蜗牛很少出来,尽管它的壳很安全了,它还是不肯出来。从而感悟到蜗牛的胆小。
 板书:总是藏不肯出来
 [此处设计意在以读带讲,培养学生倾听、评价别人的能力]
 2.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表现蜗牛胆小的词语:
 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
 “巡视”一番,直到发现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会立即把头缩回去。
 理解“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等词语。
 [此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通过想象、表演、比较等方式理解蜗牛的小心谨慎。]
 3.板书:
“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
 4.总结:
 板书:出壳前、出壳、回壳。——胆小
 5.体会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样想?
 出示课件:
 嘿,真是个胆小鬼!
 齐读这一句。
 6.连读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蜗牛
 出壳前总是藏不肯出来
 出壳探、东张西望、直到、
 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胆小鬼
 回壳轻轻、立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蜗牛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了解到蜗牛实在是胆小。下面我们再随着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从何而来?
二、研读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最另你敬佩的语句或词语,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朗读。
(1)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2)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
 4.再读4、5自然段,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语句,体会感情变化。
 不耐烦——担心摔坏——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5.两人合作朗读:一人读描写蜗牛的语句,一人读描写作者的语句。
 6.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成功,怎能不让人敬佩?
三、理清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蜗牛的喜爱。
 1.引导思考: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1、2、6自然段,想一想从这几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的生动、具体。
四、资料交流:
你们收集了哪些关于蜗牛的资料?
展示资料:
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蜗牛
蜗牛我
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不耐烦
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担心摔坏
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蜜蜂


学习目标:
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
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课堂练习
1.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
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
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
(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六、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掌声


【教材分析】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翻开这篇课文,我首先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到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把自己当作小英,当作小英的同学,当作文章的作者,在一遍遍地朗读中,逐渐感悟到这平凡的掌声背后所孕育的不平凡,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我被这掌声感动了。

为了帮助自己理解教材,我又查阅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大量资料。比如作者董保纲原创文章《生命的掌声》,还有老师们对这篇文章的个性解读等。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上学期处在中年级的起步阶段,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词语、体会情感等要求要相应降低,要巧妙地提供帮助,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三年级的学生只有八、九岁,文章的主人公小英是一个自卑忧郁的残疾小姑娘,而关键事件——鼓掌,又是大家熟悉到了快没有感觉的事情,这无疑为《掌声》的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要想让学生感悟掌声那改变一生的巨大力量,从中受到感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读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骤然间、身处困境”等生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4. 抓住关键词语对比阅读,感受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作用。朗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课前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读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1个二类字,读准“落、处”等多音字。正确书写“愿、持、讲、述”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生词的意思,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感悟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2分钟)

1.板书课题。“掌”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把手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质疑预设:①这是谁送给谁的掌声?这个问题可由提问者回答。②同学们为什么送给小英掌声?③这是怎样的掌声……)

把学生的提问简要板书到黑板一侧。

小结:学贵有疑。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提出问题,再读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刚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疑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同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摘要板书,纳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努力做到“以学定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4分钟)

1.认读生字词。

①课件出示,开火车读。

pǔ tūn dǎo xī chí zhòu

普通话 慢吞吞 舞蹈房 珍惜 持久 骤然间

jiǎng shù jū gōng yuàn

讲 述 鞠了一躬 愿意

②出示“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两个词语,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落”和“处”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③把以上词语去掉拼音认读。

(学生行为预设:根据课前检测,学生最容易读错的是“落”和“处”这两个多音字,其次是“残、鞠、骤、境”这几个生字。发音不准确的有“述、持、惜、吞、普、蹈、处、骤”。发音不准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述、持、处、骤”四个字平翘舌不分;二是“惜”字发音舌位靠前;三是“普、蹈”声调不准;四是“吞”字口形摆不到位,有的误读成轻声。)老师针对以上错误重点指导。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情境理解“愿意”的意思。指名接读课文,指导把课文读流利、句子之间学会停连。

(学生行为预设:根据课前检测,“…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这句话,多数同学漏掉了“在”字。)学生读错时,老师用课件把这句话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真朗读,直到读对为止。

三、细读第一次掌声,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10分钟)

(一)品味关键词语的意思,初步感受掌声的热烈、持久。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边读边快速提取信息,在标画第一次掌声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第一次掌声有两句话,学生容易漏掉第二句,还有的同学第一句话前半句丢掉了。)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

老师指导学生把句子画完整。课件出示: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3.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用“”标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学习结果。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从“热烈”一词读出掌声很响亮,同学们都在使劲地鼓掌;从“持久”一词,读出掌声持续的时间很长。)

老师随机引导,并且板书“热烈、持久”。一边板书,一边指导:大家看,“热烈”这两个字,下面的四点底是从火演化而来的,可见鼓掌的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呀!“持”是生字,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这样才匀称美观。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

【设计意图:“热烈、持久”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老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意思,一方面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含义做下铺垫。这里,还只是表层意思,要想真正理解掌声背后含着的意思,还需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入当时的情境。】

(二)联系上文,理解掌声热烈、持久的含义

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就是小英的同学,请大家静下心来,跟随老师的朗读一起走进掌声前的小英。此时音乐响起,老师范读1—3小节,课件同步出示课文内容。

2.大家轮流上台演讲,小英才刚刚走上讲台,还没有开始演讲,同学们就送给她一阵热烈、持久的掌声,联系小英的表现,说说你们的掌声是在对小英说什么呢?

(学生发言预设:a. 以前你“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今天终于在大家的面前走上了讲台,我真为你高兴;

b.小英,你别害怕,我支持你,不会笑话你;

c.小英,我想告诉你,不要自卑,我是你的朋友,看到你“眼圈红了”,我很担心你,我用掌声为你加油;……)

老师随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式点评:你的掌声是鼓励;是加油;你的掌声包含着尊重;是祝愿;是理解;是支持等等。

3.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我们对小英的支持、鼓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齐读第一次掌声)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了第一次掌声的含义。下面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第二次掌声。

【设计意图: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在情境中,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小英同学”的角色,进而体会到掌声背后的含义,是鼓励,是关爱、是理解、是尊重、是祝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的阅读方法。】

四、细读第二次掌声,体会掌声的经久不息(5分钟)

1.读描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一生读第二次掌声的句子,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画出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个别指导、交流。)

3.集体交流,老师相机评价,点拨阅读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设:a.抓住“经久不息”这个关键词语,理解表面意思:鼓掌的时间比第一次更长,更热烈。大家的掌声都不愿意停下来了。

b.抓住“经久不息”,联系上文小英的演讲表现,可能会说:小英的故事讲得很生动,普通话很好,我为她骄傲!我很佩服她。

c.抓住“经久不息”,联系第一段小英“总是默默地”,可能会说:没想到平时一句也不说的小英,竟然讲出了这么生动的故事,掌声的力量太神奇了!我太激动了!)

4.小英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短短的一次演讲,却因为大家的两次掌声使小英发生了很大变化。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课文第4小节,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两次神奇的掌声。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第一次掌声的学习和朗读,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进入了课文情境。这时候,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学,谈感受,读体会,进而理解第二次掌声的含义。】

五、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7分钟)

1.学生观察课件中生字“愿”的写法,提醒大家在写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行为预设:a.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厂字头背上的一撇要写得长一些,把心写好,才能发自内心;b.字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笔画与笔画之间相互协调,才能写得匀称、美观。)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2.拿出课前发的练习题,用课文中的生词填空。学生书写,完成练习题。

学生在书写时,老师要提醒并纠正书写双姿。所填的词语如下:愿意、热烈、持久、讲述、经久不息。

3.展评书写情况。

4.老师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刚才填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②回顾这节课的读书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③回应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④布置抄写课后生词,准备下节课听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另一方面通过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巧妙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一举两得,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地书写并会默10个一类字以及课后的生词。

2.默读课文五、六小节,比较阅读掌声前后小英的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再忧郁”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要学会把掌声献给别人。

【教学过程】

一、默写生字词

1.听写课后生词,做到正确、书写规范。

困境 愿意 轮流 渐渐平息

注视 持久 讲述 经久不息

2.展评书写情况。

教师可就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示范,评价要点一是书写正确;二是干净规范、美观。然后学生进行同位互改互评。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学中应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既引导学生识记又练习书写。】

二、体会小英的变化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请一位同学再来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行为预设:一个学生进行朗读,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学生会读得比较动情,读完之后其他学生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后第4题:

读一读,想一想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小英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的词句说说小英的变化。体会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学生行为预设:学生阅读,联系上下文,会抓住原来“小英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甚至连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都害怕地“立刻低下了头”“谩吞吞地站了起来”,难过的“眼圈红了”,现在“她不在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谈到原来小英是一个忧郁、自卑的孩子,现在她“不再忧郁”了。)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不再忧郁”

(1)“不再忧郁”换一个词语说就是?(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说出“开朗、活泼、自信、走出困境”等词语。)教师可对比板书:忧郁开朗

(2)你们是小英的同学,说说掌声后小英“不再忧郁”的表现。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会联系课文中的“……”进行大胆的想象,会结合第六自然段小英长大后给作者寄过来的一封信等方面谈出小英的种种变化)

老师可适当补充介绍:上中学的时候小英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得了奖。再后来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格录取。

练习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小英的“不再忧郁”。(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女生读掌声前的小英,男生读掌声后的小英)

5.对比阅读课文第一和第五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小英的前后变化。可采用学生对比互读、师生对比互读等方式练习感情朗读。

6.讨论交流小英变化的原因,感悟掌声的作用。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兴致高昂,应该会很积极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说到因为同学们送给小英的两次掌声充满了对小英的鼓励、赞扬,小英听懂了掌声,明白同学们并没有因为她残疾而歧视她,她在同学们的掌声里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等。)

7.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两次掌声的巨大作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有两个意图,一方面给学生搭建一个“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这样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再忧郁”等词体会小英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巨大作用。】

三、说说自己的感想

1.同学们,两次掌声永远留在了小英和作者的心里。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的心中肯定也有许多感想,或者你也想到了亲身经历过的一次掌声,说给大家听听。

2.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话,并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和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小英在两次掌声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肯定会激起内心的波澜,于是教师就顺承而下,给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倾吐的空间,唤醒自身的体验,进一步感悟掌声的内涵。】

四、写写心中的掌声

1.老师在一遍遍地朗读课文之后,写下了这样几句诗,请大家和我一起读。

掌声是鼓励,带给我微笑的勇气;

掌声是赞扬,让我品尝成功的滋味;

掌声是一条小船,载着你我驶向幸福的乐园;

掌声是一片蓝天,你我共同拥有自由飞翔的空间。

请拿起笔,也像老师一样来写写你心中的掌声。(古筝曲伴随,写在课前老师发的一张卡片上。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写好后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情到深处自然浓。在对语言的深度品读之后,学生的胸中已经蓄积起千言万语。此处设计这样的心灵倾诉,将掌声的力量形象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埋藏于学生的心中。学生、教师、文本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课文紧密相连的语言表达。】

2.同学们,上节课有同学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用掌声?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我想提出问题的同学一定能解决了。

3.大家看,掌声的“掌”字,上面是高尚的尚,下面是手,让我们人人都展开一双高尚的手献出自己的掌声,请齐读课题。

五、课后作业(可选择其一,也可全部做完。)

1.制作卡片: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一张空白纸,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抄写下来,并用图画进行简单的点缀。

2.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背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最后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通过制作卡片、练习背诵,进一步巩固书写,加强记忆,有选择性地作业,既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一文,希望“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