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fwR816.COm阅读欣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望洞庭


这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望洞庭》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小学生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身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他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协助他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他人协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恬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实际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安排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颐和园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拼音把课文多读几遍,借助课后思考题想想课文内容,借助课本上的资料袋对颐和园有一个初步了解。教师做好分析教材特点和了解学生年段特点的准备,同时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形成课件及教学资源储备。

四、教学过程

【教案】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请读课题。

(二)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的皇家园林!该怎么读(课题)?

(三)今天,颐和园早已成了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你又想怎么读?

(四)小结:颐和园真的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受,我们在学习中要试着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一)从词入手,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

1.按顺序听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词,并学习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词?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游览的顺序?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

(二)从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2.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学生自读感受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根据段落提纲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根据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纲,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三、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欣赏颐和园美景的不同特点,体会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的同时,学习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

(一)“游赏”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放眼一望)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抬头看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边走边赏)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3.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老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填词练习,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读书方法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由此及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的方法朗读学习整段内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并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图片,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6.小结: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吧。

(二)“游赏”万寿山。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抬头一看”、“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等词想象仰望万寿山建筑群的感受,体会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2.抓住重点词,通过朗读表达感受,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3.小结:这一次,我们跟着作者从抬头一看这个观察角度赏到了颐和园华美、宏伟的特点。

(三)学生自读自悟,从不同角度“游赏”昆明湖景区,感受昆明湖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1.占颐和园总面积2/3的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它呢?请学生跟随一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去直观地看看作者描写的不同景色。

2.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交流分享朗读及感受。老师通过对比组词等语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滑”与“划”的意思差别,从而理解作者准确的用词。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读好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体会精湛的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4.今天这堂课我们按游览顺序,依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游赏了颐和园,你觉得移步换景究竟有什么妙处?(这次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

(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以“说不尽”引出选择重点内容写清楚的游记表达方式。

五、课后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课后收集一些颐和园的资料,丰富自己对颐和园的认识;

把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句段读一读,记一记,下堂课再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听写生词,积累语言。

2.巩固游记的写作方法,小练笔。

一、回忆上堂课学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

二、积累语言。

(一)听写并积累生词。

(二)通过朗读,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段。

(三)背诵记忆或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小练笔。

(一)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二)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帮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地读和写。

作者简介:

徐颖,女,出生于1975年6月。现任教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青年教师研究会成员,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己任,致力于教学有效性研究,重视读写结合。多次在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承担市级教学研讨课;曾获全国录像课竞赛一等奖;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曾在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一等奖,数篇教学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等刊物。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母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由“一向讨厌”直至“不敢再讨厌”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讨厌它时而没完没结;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又发了狂的叫声,还讨厌它欺软怕硬的行为,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写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文章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应用,通过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本文另一大特色是语言风格口语化,这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如“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等语言的表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好像和街坊邻居对话,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老舍先生将笔触落于细微之处,以有了一群鸡雏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来道出人情──“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以其细腻之笔揭示藏匿于生活中感性、直观的特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格调和亲切的人伦关怀。

课文《母鸡》的语言自然流畅,并无过多华丽词藻的修饰,就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首先,作者对母鸡态度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变化的原因是源于母鸡的叫声也是不难读懂的。这些通过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指导的重点,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在其看似平实的语言背后所要传递的深刻含义。难点之一:母鸡始终是那么爱叫,但为什么相同的叫声会让作者对母鸡的看法发生改变?通过学习,要让学生领会,其实老舍是借母鸡的叫声,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对母爱的赞颂和崇敬之情。难点之二:文章有多处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通过设疑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并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矛盾1:文章第五小节中说到母鸡总在院里挺着脖儿,表示出一副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样子,但下文又将母鸡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警戒的样子写得栩栩如生?母鸡到底怕吗?矛盾2:文中第二节明确了母鸡对公鸡的态度──永远不反抗,可第6小节中又说假如遇上大公鸡抢食,母鸡是一定出击的,这劲头儿连大公鸡也怕三分。母鸡和公鸡,到底谁怕谁?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这些疑问时,可始终以体会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为抓手逐步展开。

基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读准“欺侮”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边读边思考,利用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述设疑,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体会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感受母爱的无私。

教学准备:1、读通课文,划出两句直接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查字典,知道“如泣如诉、警戒、紧叫”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板书课题,巩固“母”的笔顺,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老舍。

(三)预习反馈:交流描写老舍对母鸡态度前后不同的句子。

(四)灵活运用关键语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五)理清课文结构,以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两部分。(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二、深入品读、感悟母爱

(一)略读1-3小节,了解“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1.重点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哪些语言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板书:没完没结如泣如诉发了狂欺软怕硬)

2.反馈指导。

指导重点:

(1)了解“如泣如诉”的意思。

(2)体会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母鸡“发了狂”的叫声时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母鸡“欺软怕硬”的行为。

(4)指导朗读描写三种不同叫声的句子。

3.连贯表达“我”讨厌母鸡的原因。

(二)品读5-8小节,体会“我”喜欢母鸡的原因。

1.设疑:同为母鸡的叫声,为什么“我”变得“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体会母鸡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及所要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2.通读5-8小节,圈出描写母鸡叫声的词。(板书:警告紧叫啼叫)

3.初步了解母鸡叫的原因。

4.想象表达母鸡的叫声所要传递的意思。

5.学习第5小节,体会母鸡的勇敢和负责。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