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结束: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学习过李白的哪些诗歌?(赠汪伦)背一背。这首诗是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朋友依依不舍的深厚友情)。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解题:
(1)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送”:送别.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之”:去、到.“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2)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觉得怎样读题目?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根据预习,同桌交流背景资料、字词含义、诗句意思。
(3)、想一想:诗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知诗人:
 说说你对李白的了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有九百多篇,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被人们称之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
 3、诗中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孟浩然,你了解他吗?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我们熟悉他的诗《春晓》。
 4、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在襄阳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通读诗文,正字读音。
 1、自由读诗----指读,正音(鹤,孟,陵,辞,唯,)
 2、根据以往的知识,给诗歌划节奏。(汇报)
 3、再读诗歌:指读------互读-------齐读。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1)、出示一、二句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理解词语: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黄鹤楼:楼名,在今天的湖北武汉。辞:告辞。西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下:沿江顺流而下。
(2)、诗句的意思: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3)、指导朗读前两句。(叙事)
 2、理解第三、四句诗。
(1)出示三、四句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词语:“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碧空尽:在青绿色的天空消失。尽:消失。唯见:只能见到。天际:天边。天际流:流向天边.
(2)诗句意思: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指导朗读后两句(写景)
 3、同桌互说自己的理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李白,你在送别好友远行的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
 2、同桌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想一想: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
三、练习:
 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朝诗人( )。
(2)这首诗写的是他送别好友( )的情景。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 ),景中寄情。
 3、写一写:孟,浩,陵,辞,唯。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黄鹤楼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

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

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

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

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长城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蜿蜒盘旋”“屹立”等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和阅读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这节课就随老师一起去游览长城。课件展示,激发兴趣。

2、说一说你长城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13个,要求会写的有12个。“戍”“崇”“砖”“智”“敞”是翘舌音,要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敞屹立城邦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呼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

4、再读课文,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远看长城给人以整体印象,概括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二部分(2):远看长城,具体介绍了长春的构造特点。

第三部分(3):由看到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第四部分(4):指出长城在世界历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世界历的“一个伟大奇迹”。

6、整体把握

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

三、小结:本节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智慧茫然陡峭戍边崇山峻岭宽敞屹立城邦谱写容颜焕发蜿蜒盘旋遥相呼应浩瀚金戈铁马瞭望堡垒修筑波涛滚滚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渗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4、指导朗读,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

(1)看看长城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

(建筑材料、垛子、方砖)

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朗读。查字典理解词语“戍边”“垛子”“堡垒”“金戈铁马”“古国安邦”。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长城为什么要修筑得这样高大坚固呢?

(意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长城是古时候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城墙。)

(4)既然是作为防御的城墙,长城除了建的高大坚固,还有什么特点呢?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6、默读3、4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第二句,“凭栏远眺”“油然而生”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2)思考、交流:

“没有……也没有……”“……才……”说明了什么?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4)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这一段。

7、学习第四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你理解了么?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长城,层次清晰,使长城的远景近貌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游览者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板书:

远看 像一条长龙 很长

近观 高大坚固 垛子 城台 伟大建筑

长城 联想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毅力和智慧 举世闻名

奇迹 文化遗产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一文,希望“四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