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下册教案 > 导航 >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下册教案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水平。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

(学生活动) 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

(总结归纳)

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

参考答案:

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

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世界上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效益。

(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

(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二

(总结归纳) 二、美国成为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

区位优势

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

(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 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

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

(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

竞争力比欧洲强

(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

(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

(总结归纳)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探究)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一商品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板书设计】

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4.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主要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农作物:小麦、玉米

4.区位条件

fwR816.cOm同步阅读

高一下册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而展开的,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乡土地理的内容,本人先后采用了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广州本田厂等例子。使学生感到这一知识讲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本节内容的主线,即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使本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现象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我将每个班分成四个小组,各组分别调查“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

并对每个调查内容提出调查要求。

1.新塘牛仔业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做一条牛仔裤要经过哪些工序

C.做牛仔裤的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2.永和经济开发区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工人工资是多少

C.工厂租金是多少

D.厂区附近的交通情况

E.厂区附近有没有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导入新课]

1.请问生产一条牛仔裤经过哪些工序

2.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3.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图片展示]新塘牛仔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围绕图中牛仔工业的分布,说出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些工厂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消息交流,工作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

板书:1.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专业化工业集聚

[图片展示]永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分布图

[提问]

1.主要有哪些工厂?

2.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3.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中工厂的分布及课前准备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些工厂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布局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板书: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公共设施的工业集聚

[承转]由于工业联系而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提问]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新塘牛仔城和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永和经济开发区在形成上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的关系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各工厂由于共用公共设施而集聚在一起。

[知识拓展]世界上有许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面包城”,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少形成工业城。

[承转]从工业联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集中在一起,产生工业集聚现象,而有些工业虽然有联系,却是分散在世界各地。

[提问]

1.分布在广州经济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总厂有没有联系?

2.两间工厂有联系为什么不集聚在一起,而却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工业分散可以在全球寻找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力丰富地区,获得经济效益。

[知识拓展]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设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什么导致工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也能取得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现代化的交通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热点渗透]广州本田在新塘镇沙埔正在大规模地筹备建厂,假设抵制日货成功,你们认为这间工厂还能否建成?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七、教学反馈

1.保洁公司在广州设厂的目的是什么?

A.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接近市场

C.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D.减少污染

2.根据工业的集聚效应,你认为在仙村布局什么工厂?

A.制药厂 B.炼油厂 C.硫酸厂 D.瓷砖厂

3.我国海尔公司在美国投资建立的工厂正式运行,所雇佣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工资要高出我国好多倍,海尔雇佣美国员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降低生产成本 B.提高美国就业水平

C.增进中美友谊 D.企业文化建设

4.新塘牛仔业的集聚与新塘太平洋工业区集聚现象是否一样?目的分别是什么?

5.仙村的主导产业是水泥厂,随着经济的发展,仙村有没有可能发展成水泥城?为什么?

6.东莞家电分布是属于集聚还是分散?

7.东莞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称,现有3000多家电脑生产企业,解释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探究活动

上网搜集有关辽宁鞍山工业城,1、鞍山主导产业是什么?还有哪些工业?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2、主导产业生产工序如何?3、工业是分散还是集聚?为什么?

高一下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 教材地位:

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课改,个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能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他们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一定的合作能力,但初中地理知识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很差。

三、 设计思想: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 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2、 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比较法

学生欣赏多媒体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成都平原的稻田,华北平原的麦田,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相同吗?

播放成都平原的稻田和内蒙古高原的牧场图片

提问:1、两地的农业景观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两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

1、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选择我国的这两个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比较而不选择教材的两幅国外农业景观图,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水平较薄弱。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探究及合作能力

(二)、承转

教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农业生产选择不同的类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区位的概念)

(三)区位的含义

采用启发式讲授法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成都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成都平原;二是成都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内蒙古高原的牧业的区位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区位的含义不是重点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提问让学生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四)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采用小组合作法探究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因素还有哪些?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展示孟买,北京、罗马位置图,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2、蕉城赤溪的茶园照片

3、海南的橡胶园图

4、蕉城虎坝天湖的反季节蔬菜基地照片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详细分析,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的自然影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学生刚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分析的问题选择的难度要小。

2、练习中选择当地的农业例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感受到学有所用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能主动的探究。

(五)承转过渡: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我们来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

(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探究: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七)农业地域的形成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

2、案例探究: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 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景观图片,教师介绍什么是混合农业

2、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设计意图:

1、 通过混合农业景观图片展示化抽象为直观的,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混合农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有利于学生分析该农业类型的形成。

2、通过案例分析,不仅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路。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八)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有关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基本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九)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2、3两题

2、p44“活动”第2题

设计意图

1、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三道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去收集有关资料,做为课后作业能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十)板书设计

七、 教学反思

1、 能结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编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教学的设计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3、 能结合乡土资源,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高一下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课标解读】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一下册地理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任务,特对本学期的教学定如下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我所担任的2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对地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同,又加上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求知欲不强,这样的情况对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显的较重,并且不易出成绩.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涉及的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的重中之重.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本学期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其中前三单元是本教材的重点,占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二.

三 、方法措施

针对班级参次不齐的情况,试图采取以下措施:

1 、让学生试着了解地理这门新的学科,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的知识资料,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如手.

2 、课堂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自己的解答过程中找回自信.

3 、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证明教材中的结论.

4 、 抓落实工作,为构建大厦打好根基.

四 、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授课阶段2月---4月,第五 、六单元,第七单元的前两节)

第二阶段 期中考试复习阶段(4月中旬)

第三阶段 授课阶段(4月底----5月初,第七、八单元)

第四阶段 期末考试总复习阶段(归类 、过课本 、试题训练)

除了以上的大致安排外,我自己应好好钻研教材,学习大纲,吃透难点知识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课外辅导,争取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高秀珍 谭蓓蓓 翟崔峰

凡事预先则立,不立则废,轻拂三月的春风,又开始了2014年的教学,想在语文教学的天地中上绘上绚丽的一笔,就先从通读教材,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计划开始吧。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32篇,略读课文9篇。全书共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两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有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分别编排了张衡,陶行知,阿兰。图灵、宋庆龄几个人物的简介,还介绍了清明节、雪顿节的来历及民俗等。在第一、七单元各安排了:“指南针”,分别讲了“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和“结合课文内容阅读、搜集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单元。他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单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认识250个生字,会写300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习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的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的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的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综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19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与农村。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认真,爱好读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能进行课外拓展。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兴趣,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怕苦怕累,敷衍塞责,懒惰成性。家庭教育环境也较差。本学期对这类学生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不断转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来看,有些学生对基础性的东西掌握的不够好,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欠佳。这也成为本学期教学的聚焦点。

四、本学期奋斗目标

1,本学期要扎实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钻研教材教学,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照搬别人的东西,不搞形式主义。

2,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学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成绩。

3,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家长,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五,为能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教学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开好新学期的家长会。由于本班学生农村学生居多,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些淡泊,好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程度低,导致好多家长不会辅导孩子。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送到学校就学好学坏就是教师的了。使教师的教学很被动。

高一下册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广东顺德 黄雯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品读人物的方法;
2. 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教师试评: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现实性: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史》中的一个古老的故事。剧情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征:
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
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奥菲丽娅的父亲。奸王有所察觉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后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六、表演短剧
展示:人物表(幻灯片7)
教师评点学生表演,每位同学都已经进入角色,基本上能够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文,希望“高一下册地理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