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课时
吕叔湘(笑话里的语言学,《语文常谈及其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先举一个有名的例子。唐朝懿宗的时候,有一个叫李可及的人,最会说笑话。有一回庆祝皇帝生日,和尚道士讲经完了,李可及穿着儒士衣冠,登上讲台,自称“三教论衡”。旁边坐着一人,问:“你既然博通三教,我问你,释迦如来是什么人?”李可及说:“女人。”旁边那个人吃一惊,说:“怎么是女人?”李可及说:“《金刚经》里说,‘敷座而坐’,要不是女人,为什么要夫坐而后儿坐呢?”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问的人更加不懂了。李可及说:“《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要不是女的,为什么怕有身孕呢?”又问:“孔夫子是什么人?”回答说:“也是女人。”问:“何以见得?”回答说:“《论语》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要不是女的,为什么要等着嫁人呢?”这一个笑话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利用“敷”和“夫”同音。第二部分利用“有身”的两种解释,即歧义。第三部分利用“贾”字的两种读音,就是故意念白字,本来该念gǔ,却把它念成jiǎ。
宋徽宗宣和年间,童贯带兵去“收复”燕京,打了败仗逃回来。有一天宫中演剧,出来三个女仆,梳的鬏儿都不一样。头一个梳的鬏儿在前面,说是蔡太师家里的。第二个梳的鬏儿在旁边,说是郑太宰家里的。第三个满头都是鬏jiū,儿,说是童大王家里的。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梳,蔡家的说:“我们太师常常朝见皇上,我这个鬏儿叫作朝天髻。”郑家的说:“我们太宰已经告老,我这个鬏儿叫作懒梳髻。”童家的说:“我们大王正在用兵打仗,我这个是三十六髻。”这是用“髻”谐“计”。“三十六计,走是上计”是南朝齐就传下来的成语。
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当时的大名士并且在明朝做过大官的钱牧斋,穿戴清朝衣帽去迎降。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拿拐棍儿敲他的脑袋,说:“我是多愁多病身,打你个倾国倾城帽。”这两句是套用《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里的“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帽”跟“貌”同音。把“貌”字换成“帽”字,连“倾国倾城”的含义也变了,由比喻变成实指了。
同音字词
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如英语“right(正确的/右边)”和“write(写)”,“there(在那里)”和“their(他们的)”,是不同形的同音词;名词“well(井)”和副词“well(好)”,是既同形又同音的词。
汉语的同音字词中一类是异形同音的。单音节的,如 “八、扒、疤”,“泛、饭、犯”等。
双音节部分异形的,如“经售、经受”,“风口、封口”,“暗示、暗室”等;双音节全部异形的,如“经售、精瘦”,“尝试、长逝”,“敬仰、静养”,“示意、释义”,“附和、负荷”等。
汉语的同音字词中另一类是同形同音的。单音节的, “拼1(合在一起;连合:把木板拼起来),拼2(不顾一切地干: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草1(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草2(草率,不细致:字写得很草)”。
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如“刻工1(雕刻的技术:刻工精细),刻工2(从事雕刻工作的人)”;“制服1(军人、学生等穿着的规定式样的服装:学生制服),制服2(制伏:制服了这群流氓)”。
同音的妙用
同音字词常以其谐音双关而用在歇后语、对联和诗词等文学形式中。
歇后语中有一类,经常利用异形同音字来起谐音双关的作用。例如: “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瞎子背瞎子——盲(忙)上加盲(忙)”。
对联和诗词中也经常要用到同音的字词。有时可以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例如,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指着桌上的果品道出“因荷而得藕”的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有杏不须梅”。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的谐音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作出“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一联,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寓含“可怜”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有时也可以在对联内部运用异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内”字谐音。例如“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其中的“李(子)”与“鲤(鱼)”、“风”与“蜂”谐音。
有时还可以运用同形同音字,使“联内”字与“联外”字谐音。例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这里使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高度赞扬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杨、柳两位革命烈士。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同音字词理解汉语中谚语、歇后语的能力。参考答案:练习题的句子中“晴”与“情”同音,“针”与“真”同音,“羊”与“洋”同音。其他歇后语的例子如:“v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译文:石头房子里有一位姓施的诗人,爱吃狮子,发誓吃十头狮子。他不时地到市场看狮子。十点钟,刚好有十头狮子运到了市场。这时候,刚好施先生到市场。他看到这十头狮子,凭借刀剑之力,把这十头狮子弄死了,他拿起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回到他的石头房子。石头房子里很潮湿,他让仆人擦石头房子。他开始试着吃十头狮子的尸体。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其实是十个石头狮子。(你们)试着来解释一下这件事。
补充练习
一、下面是一些同音字趣味对联。找出其中的同音字,并试着解释对联的意思。
①鸡饥吃食呼童拾石逐饥鸡,鹤渴抢浆命仆响枪惊渴鹤。
②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③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联中的同音字有:①鸡-饥,食-拾-石;②饥-鸡,盗-稻,暑-鼠,凉-梁;③贾-假,岛-倒,刘-留,伶-零;
二、判断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谄媚阿谀 借花献佛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B。其中加点的字均读“lì”。A组中除“盥洗(guà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huàn”;C组中除“雄关险隘(ài)”外,其他加点字都读“yì”;D组中除“谄媚阿谀(chǎn)”外,其他加点字都读“xiàn”。
三、判断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
A.小题大做 立竿见影 事得其反 不可逾越
B.刚柔相济 众口铄金 弄巧成拙 白壁无瑕
C.马首是瞻 南柯一梦 罄竹难书 迫不及待
D.生杀与夺 讳莫如深 咎由自取 朋比为奸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同音别字。正确选项是C。A组中“事得其反”应为“适得其反”;B组中“白壁无瑕”应为“白璧无瑕”;D组中“生杀与夺”应为“生杀予夺”。
朋比为奸【释义】:朋:结党。比:勾结。朋比:依附。互相勾结。为:做,干。奸:狡诈,邪恶。指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做)坏(邪恶之)事。
第二课时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围歼 信笺 缄默 草菅人命 兼收并蓄
B.汲取 亟待 慰藉 嫉恶如仇 佶屈聱牙
C.惬意 怯懦 窃取 锲而不舍 雕栏玉砌
D.绚丽 汛期 驯服 徇情枉法 出言不逊
【答案】 A(A项均读jiān;B项“藉”读jiè,其他读jí;C项砌读“qì”,其他读qiè;D项绚读“xuàn”,其他读xù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分寸(cùn)  衬托(chèn)
纾(shū)难 自出机杼(zhù)
B.咆哮(páo) 炮制(páo)
漱口(shù) 越俎代庖(páo)
C.肖(xiào)像 着(zhāo)数
戛(gá)然 锲(qì)而不舍
D.胚芽(pēi) 坯子(pī)
发酵(jiào) 为虎作伥(chāng)
【答案】 C(“戛”读jiá,“锲”读qiè。)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恐吓 庆贺 显赫 一唱一和 鹤立鸡群
B.澄碧 诚实 呈现 承上启下 千乘之国
C.逍遥 瘦削 销蚀 神情毕肖 宵衣旰食
D.晦涩 萧瑟 塞责 十恶不赦 不事稼穑
【答案】 A(A项都读hè;B项“乘”读shèng,其余读chéng;C项“削”读xuē,“肖”读xiào,其余读xiāo;D项“赦”读shè,其余读sè。)
不事稼穑 :不从事农业劳动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羁縻 糜烂 麾下 望风披靡
B.谬论 寂寥 绸缪 戮力同心
C.奴婢 裨益 稗史 纵横捭阖
D.炫耀 玄乎 眩晕 改弦更张
【答案】 B(A羁縻mí 糜mí烂 麾huī下 望风披靡mǐ B谬miù论 寂寥liáo 绸缪móu 戮lù力同心 C奴婢bì 裨bì益 稗bài史 纵横捭bǎi阖 D炫xuàn耀 玄xuán乎 眩xuàn晕 改弦xián更张)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yùn 氤氲 愠色 蕴涵 温故知新
B.shàn 讪笑 禅让 嬗变 潸然泪下
C.zhēng 症结 正月 诤友 狰狞可畏
D.jué 攫取 倔强 角斗 云诡波谲
【答案】 D(A氤氲yūn 温故知新wēn B潸然泪下shān C诤友zhèng)
云诡波谲 释 义谲:怪异。诡:变化。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6.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台湾*的____________下,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致函联大主席,要求将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联大对此无理要求予以拒绝。
②他不仅是个做生意的好手,还是个出色的厨师,自己____________出了一些创新的菜式,使得这家菜馆的生意更加红火。
③律师朱妙春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他写书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让律师同仁借鉴,让年轻学生学习,让社会百家____________”。
A.唆使 捉摸 教正
B.支使 琢磨 校正
C.支使 捉摸 校正
D.唆使 琢磨 教正
【答案】 D(①唆使:指使或挑动别人去做坏事。支使:命令人做事。台湾*不可能
有权力命令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所以用“唆使”合适。②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考虑。本句用“琢磨”合适。③校正:校对订正。教正:指教改正(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人看时用的客套话)。根据语境,应是让社会百家指教改正,此处用“教正”合适。)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本人昨日下午不慎在哈双北路58路公交车上遗失一张图书提货单,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付酬金二百元,决不________。
②他的男高音,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________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③看《品人录》可知,其实,就算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_______官民关系也曾作过具有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曾付诸行动。
A.失言 推托 关于
B.食言 推脱 对于
C.失言 推脱 关于
D.食言 推托 对于
【答案】 D(“食言”是不履行诺言的意思。“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对象,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钱,是要挣的,但是应该用正当的____________去挣,绝不能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②任何一种药物都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起作用,常用抗生素的____________大多为6小时。
③我那位亲戚在上海算是有门路的,可当我写信求他在上海给我谋份差事时,他却在回信中叫苦不迭,百般____________。
A.手段实效推脱
B.手段时效推托
C.手腕时效推脱
D.手腕实效推托
【答案】 B(“手段”和“手腕”都指做事的方法,但“手腕”是指不正当的手段,含贬义。时效:在一定时间内起的作用。实效:实际效果。“推脱”和“推托”都有“推开”之意,但“推脱”是指不肯承担责任,“推托”是指找借口拒绝他人的请托。)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是我们白家祖辈____________下来的秘方,就是掉脑袋,也不能让日本人拿去!
②几家上市公司的倒闭,引发了股市的大幅____________;证监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③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____________,除夕总要到花市挤一挤,观花海,也观人海。
A.流传振荡癖好
B.流传震荡嗜好
C.留传震荡癖好
D.留传振荡嗜好
【答案】 C(流传:事迹、美名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侧重遗留下来给后代。“震荡”着重指动荡不定,多指较强烈的,并带有一定的持续性,多用于具体事物,特别是较大的空间,有时也用于比喻。振荡:①振动,②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癖好:对某种事物特别爱好。)
10.下面的歇后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A.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B.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C.下雨出太阳——假晴(情)
D.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答案】 B(B是喻意歇后语,其他是谐音歇后语。)
11.利用同音字可以构成双关的现象,为下面的歇后语写出后半部分。
A.旗杆上绑鸡毛——________
B.膝盖上钉掌——________
C.小葱拌豆腐——________
D.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
【答案】 A.好大的掸(胆)子
B.离蹄(题)太远
C.一青(清)二白
D.针(真)好
12.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近日,来自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苟”姓村民要求集体改姓。原来他们的先祖姓“敬”。五代十国时期,他们的先祖某敬姓大臣冲了皇帝石敬瑭的名讳,加之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于是朝廷下令改“敬”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戮,“敬”姓大臣含泪召集族人,忍痛改姓为“苟”。
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苟”姓村民集体要求改姓,你是怎么看待的,能否给他们改姓?
“苟”的发音与“狗”相同,因此在公共场合,熟人向别人介绍时说:“这是老苟,这是小苟。”搞得别人以为是在开玩笑骂人,十分尴尬。这里面也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对这种要求完全可以办理姓氏更改。
同音词辨析
1.工夫-功夫
工夫:多用于时间。如:你只要有工夫,就可以和我到操场打球。
功夫:多指花去的精力或达到的造诣或练就的本领。如:语言的功夫,要从写作的实践上修养。
2.抚养—扶养
抚养:爱护并教养,使之除了正常地生活下去以外,还要受到呵护、培养、教育,一般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弟对弟妹),适用范围较窄。如:靠亲戚、邻居的帮助,三个弟弟在哥哥的抚养下慢慢长大,现在开始读书了。
扶养:养活,着重在扶助、供养,使之能正常地生活下去,可以用于长对幼、少对长,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适用范围较广。如:他的父母牺牲后,他兄弟俩就由我们来扶养。
3. 绿阴—绿茵
绿阴:是指绿树的阴影,即树阴。如:河边棵棵绿阴晃动的垂柳,显得格外洒脱、迷人。
绿茵:特指绿草地。如:绿茵如毯,牛羊成群,一派草原风光。
4. 推托-推脱
推托:借故拒绝,既委婉的表示不接受,其对象往往是别人让自己做而自己不愿做的事。侧重于别人的事情。如:她推托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朗诵。
推脱:推卸、推辞,使之与自己无关,对象多是责任、问题,侧重于自己的事情。如:赡养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不能推脱责任。
5. 委屈-委曲
委屈:指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不能伸张。如:看见弟弟委屈的样子,哥哥心里也开始难过起来了。
委曲:指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也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如:心中提及版权纠纷一事,不知复杂否,诚望告知委曲。
6.清静-清净
清静:安静,不噪杂。多指外部环境的安静。如:这是一块非常清静的地方。
清净:指没有事物的打扰,多指人的内心安静,没有杂念。如:他耳根清净。
7. 化装-化妆
化装:改变原来的样子,使人难以辨认。如:他化装成了乞丐的模样,混进了队伍中。
化妆:用脂粉等使容貌更加美丽。如:这瓶化妆品,价格也太高了。
8.做客-作客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我突然想起来了,我今天是来做客的,与主人僵持地站着似乎不太礼貌。
作客:属于外来人,即寄居在别处。如:连续三年作客江西的杨先生,今天终于回到了家乡。
9.退化-蜕化
退化:①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如: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蜕化:指虫类蜕皮,也比喻腐化堕落,为贬义。如:他们贪污腐败,蜕化变质,成了人民的罪人。

fwR816.cOm同步阅读

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教学重点:
1、找出这篇演讲稿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他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读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演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有必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
学习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文法,请调动你的语法和文言知识积累,先把文字疏通,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明确:就当前的现状,谈天才生长的条件。
二、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作者的观点在第三段中明确了,即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三、根据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论述的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归纳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四、分析论证过程:
分析第一部分:
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分析第二部分:
第4段:摆出当前的不良现状——不但天才,连天才产生的土壤也被扫尽。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生的土壤?
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整理国故”论,“崇拜创作”论,恶意的批评这三个方面。语言标志是“其一是”,“其一是”,“还有一样是”。
第5段指出“整理国故”的论调反对新事物,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他看到许多物质青年先到故纸堆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
这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属于比喻论证法,用浅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属于例证法和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思想都不如古董商进步。
第6段指出“创作崇拜”的论调排斥世界先进文化,就是要扫尽预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作者举反面的例子批判“创作崇拜”的论调。
第7段指出“恶意的批评”就是扼杀新生事物,社会没有天才产生的土壤。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而是从反面——社会上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第4段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五、写作特点:
1、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深思。
2、观点鲜明集中。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5、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口语,富有魅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 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⑤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加点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 ) b.不及召下兵( ) c.秦兵暮渡易水( )
②a.图穷而匕首见(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b.恐惧不敢自陈( )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
⑤a.至陛下( )b.窃为陛下惜之( )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1
2
3
4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并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③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情节 矛盾冲突 形象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 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 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 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
不让 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 数请之
故不复谢 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 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 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尚安事客 因问
以至J鄙军之日
(二)复述候所献之计
(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
三、朗读9-11段
1、 重点词语讲解
矫魏王令 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
公子遂将晋鄙军 举手视公子
2、 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
四、朗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讨论
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笔译第6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
一、讨论
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二、总结训练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 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 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
寻人刺杀秦王 受书圯上老人 辅佐高祖取胜 说汉王忍韩信
补充史实: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2、纵观这三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的?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然后作者先说黄石以“忍”教张良,次证以郑伯和勾践的“能忍”而胜,又以刘邦受张良指教“能忍”而胜再证,反复申论,说明“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
3、张良是一个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法,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一般都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佐刘邦得天下。
小结: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五、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特色
1、总冒开头,一字立骨
2、选材典型,翻出新意
3、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4、结构严密,文笔曲折
六、布置作业
你同意作者评张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吗?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小忿”和“大谋”的理解。

北京版选修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一文,希望“高中语文选修《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