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狮子和鹿

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狮子和鹿。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狮子和鹿,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探求寓意,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生活画面,激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以读促思。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的阅读经验尚停留在感知层面,对文章的寓意还不能准确的把握,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因此,在设计中我始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鹿或鹿家庭中的一员,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体验,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激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从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故事?(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读懂?那咱们打开书一起读读吧。

(二)初学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注意生字新词;读通顺。特别注意长的句子;还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要求)

2、反馈:

(1)师:把你认为难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评议)

(2)交流故事内容: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当狮子扑来时,鹿有力的长腿帮助他死里逃生,而美丽的角却险些使它丧了命。

(三)对比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1、师:经过这件事后,鹿说(出示句子):“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学生齐读句子。

(2)请学生从中找出两个反义词。(美丽—难看)

美丽的是----------难看的是-----------(板书:美丽的角难看的腿)

2、默读课文,找出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的句子。

(1)美丽的角:“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师:谁找到描写小鹿美丽的角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并出示句子)

师: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匀称、珊瑚”

朗读——师:这么美丽的角只有鹿才有,可见---------(独一无二之类)谁来读读?(指名)

朗读——师:鹿的心情怎么样?能读出来吗?(指名)

朗读——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是这只漂亮的小鹿,来到池边喝水,突然发现了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来,一起快来夸夸自己。(齐读)

(2)难看的腿:“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师:小鹿的角很美丽,那他认为自己的腿呢? (指名并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你又读懂了什么?(当鹿知道自己的腿这么难看,心情回怎样?抱怨,师:让我们撅起嘴抱怨的说)

朗读——师:可见,鹿对自己的腿很(失望)谁来当小鹿读一读这句话,应带着怎样的表情读?(皱眉)。(指名)

(3)对比朗读两句话:

师:小鹿的心情有起先的兴奋高兴,一下跌落到失望了。我们男女生合作读读。

(四)、研读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态度改变的原因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理解难看的腿让它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差点儿送它的命,

(1)师:小鹿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分别给他带来了什么?(指名并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可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板书:险送命助逃生

(2)师:这是怎么回事?自由读5、6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凶猛的野兽追赶猎物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吗?那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场生于死的考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森林深处去体验。(老师范读五、六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读读第6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觉得这难看的腿很有用?(指名说)

4、引读结尾句子

师:在狮口脱险之后,小鹿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可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师:小鹿来的森林里,对自己的小伙伴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可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思辩鹿是否该锯掉鹿角,体悟寓意

1、师:经历了这次灾难之后,小鹿家族议论纷纷,它们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现在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说?

2、师小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出示词语)。所以希望小朋友在学习中,生活中也学会扬长避短。(板书:扬长避短)

(五)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美丽的角—— 险送命

扬长避短

难看的腿—— 助逃生

(六)教后反思

1、重组教材,厚实课堂。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应学会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学会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在本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先是找到一个支点——对比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态度的不同;接着拉出一条主线——研读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儿让它送了命;最后画成一个圆 ——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样整堂课曲径通幽,环环相扣,纵向延伸,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的课堂。

2、努力创建和谐的对话场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变传递知识的“者”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我采用多种方式唤醒学生“亲近”文本,“拥抱”文本的兴趣与欲望。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对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态度的不同进行发问是如此,转变角色想像自己就是鹿看到水中倒影时的感受也是如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对话的关系,三者之间的互动才更有效益,也才能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fwR816.COm阅读欣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集市和超市


活动要求:
 1、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经常生活中的贸易行为;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集市与超市,或组织学生参观集市与超市,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 揭示主题
你去过集市或超市吗?那里是什么样的?
   能说说你第一次去集市或超市的经历与感受吗?
二、 观察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集市怎样?超市怎样?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凌乱的认识注意引导学生从所在地、商品、买卖双方进行有序整理。
三、 弄清集市和超市的区别。
   从市场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别。
四、 联系实际
 1、 说说你走访的集市或超市的情景。
 2、 谈谈自己走访的感受和收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山雀》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重难点:
抓住山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读懂“我”猜想的根据。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见过山雀呢?
出示挂图:谁来说说山雀的样子?(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学习生字的方式自学生字。
 3、教师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主要是写什么。
 3、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山雀的,并说说作者在不同的地方个观察到了什么?
(在此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如何抓住山雀的语言,知道我的猜想)
 4、引导体会:你从山雀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你喜欢山雀吗?为什么?)
 5、指导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它们的动作和叫声,猜一猜它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并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蜗牛》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蜗牛的看法的转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
教学难点:
品味词语,了解蜗牛的“胆小”,体会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变化。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歌曲录音《蜗牛与黄鹂鸟》;《蜗牛童谣》、蜗牛爬墙录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发情趣。
 2.认识生字。
 3.熟读课文。
 4.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听:院子里,邻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摆动着地上的一只小蜗牛,口中还念着“蜗牛、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问:你们见过蜗牛吗?会唱这首童谣吗?
板书课题:蜗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蜗牛》。
学生齐读课题。
问:你喜欢蜗牛吗?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导入:打开书,看看作者对蜗牛的看法是怎样的?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会。
 3.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抽读字、词卡片。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整体感知:
指名回答:作者对蜗牛有什么看法?
四、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转变看法?)
五、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
 3.师生研究难记字:
 痕:里面不是良,不要加点。
 稍:与“梢”区分。
 袋:右上面不要加点。与“代”区分。
 畏:下面左边不要加撇。
 免:与“兔”区分。
 熟:与“热”区分。
 悉:注意读音是一声。在词里读轻声。
 4.师生研究难写字熟:
(1)分析间架结构,找出最难写的部分。
(2)重点观察位置。看看怎样写紧凑。
(3)练习书写,展示、互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查找关于蜗牛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检查字词,理解课文,学习三、四自然段,理解词语,体会蜗牛的“胆小”,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抽读卡片,巩固读音与字形掌握,强调易错处。
 2.听写字词。
 3.学生互查,改错。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作者开始认为蜗牛胆小,还嘲笑它。那么作者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读,画出相关语句。
三、朗读感悟:
指名发言: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蜗牛“胆小”?
同学补充,教师点拨:
 1.课件出示学生谈到的语句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出蜗牛胆小的样子?
 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通过评议、追问、比赛等形式理解“总是”、“藏”、“圆圆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词。使学生感到,蜗牛很少出来,尽管它的壳很安全了,它还是不肯出来。从而感悟到蜗牛的胆小。
 板书:总是藏不肯出来
 [此处设计意在以读带讲,培养学生倾听、评价别人的能力]
 2.课件出示学生找出的语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表现蜗牛胆小的词语:
 一会儿,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
 “巡视”一番,直到发现四周没有一点儿危险,才慢慢地伸出头来。要是轻轻地碰它一下,它便会立即把头缩回去。
 理解“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等词语。
 [此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通过想象、表演、比较等方式理解蜗牛的小心谨慎。]
 3.板书:
“探”“东张西望”“直到”“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轻轻”“立即”
 4.总结:
 板书:出壳前、出壳、回壳。——胆小
 5.体会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样想?
 出示课件:
 嘿,真是个胆小鬼!
 齐读这一句。
 6.连读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蜗牛
 出壳前总是藏不肯出来
 出壳探、东张西望、直到、
 没有一点儿、才、慢慢、胆小鬼
 回壳轻轻、立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蜗牛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随着作者的观察,了解到蜗牛实在是胆小。下面我们再随着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从何而来?
二、研读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最另你敬佩的语句或词语,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朗读。
(1)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2)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
 4.再读4、5自然段,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语句,体会感情变化。
 不耐烦——担心摔坏——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5.两人合作朗读:一人读描写蜗牛的语句,一人读描写作者的语句。
 6.小结:小小的蜗牛面对垂直向上的高墙,经过摔落的打击,却毫不退却,坚持到成功,怎能不让人敬佩?
三、理清写作顺序,理解作者对蜗牛的喜爱。
 1.引导思考:文中除了写蜗牛的部分,还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1、2、6自然段,想一想从这几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这几段与描写蜗牛有什么关系?不写可以吗?
 4.小结:正因为作者平时善于观察,才能感受到蜗牛的“胆小”和“不懈”。才能把蜗牛描写的生动、具体。
四、资料交流:
你们收集了哪些关于蜗牛的资料?
展示资料:
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蜗牛
蜗牛我
不怕难——垂直向上。(慢极了) 不耐烦
不怕重——壳重。(喘气)几十分钟担心摔坏
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动)以为畏惧——开始敬佩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狮子和鹿”一文,希望“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狮子和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