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 导航 > 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

初中历史人教版说课稿

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让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让教材成为我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合作的依托。
桥梁(教材):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满族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3、君主集权的强化
自清朝定鼎北京,迄至逊位,有国长达268年。作为我国历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管辖广大疆土,保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期稳定,尤其康乾盛世持续百二十年,堪称清朝创造的一个奇迹。其中政治上的严密控制时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传统政治体制的集大成。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到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系统而严密,十分成熟。君主集权已达到了顶峰。本课知识,对客观评价清朝、后期学习的延续起开篇之义,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三个“一”为教学主线:
一个民族——满族的兴起;
一个政权——清朝的建立
一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历史规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主体(学生):
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特别是外校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要求,对本课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满族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认清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在历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初步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消极作用,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通过比较清朝文字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目标在整堂课中始终是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在教法、学法中我会进一步谈到。
四、本课重点
君主集权的强化。
五、本课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累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理解、分析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面对哪些学生、处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实施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针对外校学生自主、独立、大胆、思维活跃、爱表现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辩论、探究、体验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以“学”的身份,师生同堂,解读《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我就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一下教学目标的实现。
(1)渲染气氛 吸引注意
关键词:影片片头剪辑、清帝王动画显示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影片片头剪辑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戏说乾隆》、《鸦片战争》等清史戏的片头剪辑,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的感觉。同时指出,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间的区别。
清帝王画像动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进一步刺激学生情绪、激发兴趣,使学生对清有一定宏观了解,同时点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政绩的区别(后金――清),轻松、有趣、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在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2)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关键词:图说历史 史学辩论 总结规律
地图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唐边疆各族分布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靺鞨-女真-满族的历史渊源,区分金与后金的概念,概括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活动,并形成正确的空间地理概念,从而在有效的视觉冲击下,于不知不觉、轻松的状态中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满族的兴起。使学生认识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为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外校的学生有小组学习与课堂辩论的优良传统,而且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表现欲也很强,因此为突破本课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我采用了层层设疑、史学辩论的方法,设置辩论题: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面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清代的军机大臣与秦朝的丞相权限有何不同?
对比乾清宫、乾清宫门外的军机处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和十王亭的建筑布局,从中反映出君主与臣下的权限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通过辩论,建筑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目标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


(3)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关键词:历史剧表演竞赛 二次辩论 新词旧曲
历史剧场一直是外校的传统,以外校传统为依托,我设计了本课的一个兴奋点、一个兴趣点:历史短剧表演兼竞赛:《君臣办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文字狱》来进一步突破本课的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之军机处、文字狱。通过课前自学,学生收集资料、编排剧本、设计台词,选定角色,完全独立完成。加上两个小剧组的竞赛,提高演出质量。一个历史剧表演,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综合协调能力、并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并在课程进半时制造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
二次辩论:结合秦、唐、明、清四代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以“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为辩题,通过回顾、对比、正反双方的辩论,老师的点拨,从君主集权的目的、作用等方面突破本课难点。
新词旧曲:结合白云区“快乐历史教学”课题研究,我用旧曲填新词作为课后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用本课知识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改写歌词。学生既能体验再次创作的乐趣,巩固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八、课堂反思:
关键词:学生主体 快乐课堂
一切的课堂设计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按帝王专题讲解清代历史,如何处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学生年龄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fwr816.cOM展读推荐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君主集权的强化


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丝路明珠》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本课的地位

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提问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

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 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展示坎儿井的剖面图,播放坎儿井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并让他们合作讨论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互动释疑突出重点

根据教育心理学可知,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让学生品尝葡萄干,探讨新疆的气候与农业的关系,重点分析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关注新疆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新疆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新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色如下。

1.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限度的发展。

2.主体性教学。该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3.教学生活化。本课我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真正做到了“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附: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配有新疆风光的画面),让学生观看、描述、猜想画面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风光,由此引入新疆的话题。

2.教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们喜不喜欢新疆?你们了解新疆的哪些情况?大家是怎样了解到新疆的这些情况的?

3.大家想进一步了解新疆吗?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

此环节作为新课导入部分,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使学生为此而心动。这一环节需要老师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生生互动,探讨课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类(设想)。

1.丝绸之路是怎样产生的?丝绸之路与绿洲有什么关系?

2.坎儿井是怎样开凿出来的?

3.干旱的地方为什么能发展绿洲农业?绿洲与沙漠邻近,沙漠会淹没绿洲吗?

4.新疆的气候为什么干旱?新疆的绿洲农业又是怎样的?

【设计说明】

以上四个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四个问题概括了本课教材的内容,通过生生、师生互动来解决,以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质疑、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四个问题环环相扣,且层层深入,都在探讨新疆人民是怎样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使学生为之行动,树立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信心。这一环节老师需要教师收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辅助学生解决难点。

(三)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同学们,神奇而美丽的新疆,仅用短短45分钟,在小小的课堂里是说不完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就把目光投向书本,投向网络,投向大自然,去关注新疆的风土人情,去关注新疆的资源开发利用,去关注你想关注的问题。

【设计说明】

通过声情并茂的激励语,引导学生课后通过多种形式继续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关注新疆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感受新疆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体会新疆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学生的探究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应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为之情动,让课堂留有余味,促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探索新疆这块干旱的宝地。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初中历史《蒋家王朝的覆灭》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简介:
《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的分析: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
(1)、“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2)、“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任务和历史现象”
(3)、“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大纲要求,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 基础知识:挺进大别山;土地改革;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
② 要求学生认识到: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
③ 指导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3、 教学重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发、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哪两个解放区?
华东解放军是在哪次战役中歼灭国民党主力整编七十四师的?
1946年起,蒋介石政府同美帝国主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多媒体演示提问)
总结学生回答后,指出:
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遭到人民的反对,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又连连失利,这一切都预示着蒋家王朝覆灭的必然。
(板书课题)
在讲述第一部分“挺进大别山”时,首先引用*同志对当时形势的生动描述,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因为涉及地名和进攻路线的多样化,所以,我采取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通过对大屏幕上示意图的闪烁控制,使学生对三路大军“品”字型进攻有较感性和直观的了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因学生已经有所了解,请同学生动讲述。
在第一部分结束时,指出:“我们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为我们能真正的为人民考虑。”由此引出“土地改革”在这一部分中,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然后请学生讨论“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培养其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然后讲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在人民的支持下,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由此引出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三大战役”是本课重点之一,内容较多,涉及地点、路线复杂,因此在这一部分我主要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述,中间插入视频剪辑片段和图片,以增强直观性。最后请学生总结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
“七届二中全会”部分则以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文为主,重点解释这次会议的意义是“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作为本课最后一目的“渡江战役”,同时也是本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这部分里,同样也以课件演示为主,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形成较清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在讲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利用图片和视频剪辑进行生动讲述,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
2、 小结:
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3、 复习巩固、:
课后习题。
4、 布置作业:
白皮资料第15课。
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说课稿


《中国*的成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成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国*的成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本单元是抗争和探索的继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也是中国*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而本课*的诞生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二、说学情
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学生们从小从报纸、新闻等多种渠道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一些共产主义方面的信仰,对本课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初步感知中国*成立,然后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来深刻的认识中国*的诞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从而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四、说重难点
1、重点: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一大的召开。
2、难点: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本课采取创设情景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表资料研习法等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本课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
以中国*召开党会为背景图片,以革命金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为背景音乐,来创设情景,迅速将学生带入到本课的学习氛围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教学
(1)十分钟自学,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探究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探究三、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以形成了对中国*成立的初步认识。
为了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对所存在的问题实行帮扶,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接下来,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一: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以及小组合作交流对文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得出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三个:思想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通过对《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地点》的地图观察与分析,可得出*诞生的组织条件是*早期组织的建立。培养学生识读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并通过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两个时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数据的对比表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诞生的阶级条件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培养学生把图表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最后我安排两组展示他们对于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的归纳和总结。
(2)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二:*一大召开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于*“一大”召开的具体学习: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可以迅速地完成。这块内容的学习我安排另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学习中,强调学生注意*“一大”召开地点的变化。由于秘密会议暴露的缘故,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一大”的内容及意义是本课的重点。这里我指导学生将会议内容从通过第一个党纲、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组织原则等方面进行分解,来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记忆。特别熟记*“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的成立。
3、巩固提高
为了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动脑筋思考陈独秀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由于此探究题目难度比较大,拓展性比较强。因而各小组的合作探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
最后我安排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三: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由剩下两个小组展示。由于*诞生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诞生的伟大意义。这里我设置了本课第二个和第三个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大展示的题目:为什么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与以往政党有何不同?这里的“新”我将引导学生从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工作目标去认识和理解?
4、小结作业
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并根据自己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查漏补缺。最后进入本课的当堂达标抽测环节。来检测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情况。
本课教学中,学生个人和小组团体的表现都纳入了小组评价中,通过小组内合作学习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良性竞争的意识。
八、说板书
九、说教学反思
以上为《中国*的成立》说课稿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意义
1.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历史教学方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共同体验与感悟,要学会探究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叶澜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广大历史教师投身于历史教学反思中去,教师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反思更科学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对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3.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承载了人们对学科的发展期望,是历史每个重要瞬间的凝结。历史也是一门反思性较强的学科,社会总是在历史的反思中不断进步的。教师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具有高质量的历史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途径
1.对学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最易于发现的,某位学生上课学习表现得认真与否,教师一眼望去便知结果,也可从学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师是否懂得学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识。学习态度不夸张地说决定着学习的结果,因此要到学生学习态度最认真的时候去讲授那些较为重要的知识。其次,反思学生的学习内容。反思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现行的教育内容,反思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做到难与易均衡,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许就会学会这些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内容的难易适中来进行教育。最后,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反思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脱离死记硬背的苦海,是否达到理解的标准。
2.对教师自身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对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的反思水平上,更应深入实际,做各项反思的实践者,从教学的整个环节入手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意识,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简单的回忆工作,“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分析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彻地将知识讲述给了学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课上是否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习惯。反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果的,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积累,在教学前要意识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识,具体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在反思过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点,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更好地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形成经常反思的能力与习惯。总之,教师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许多,教师要尽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对历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书中汲取营养,可以从书中领略先进人物的思想事迹,从中外名著、历史教材、相关史料中发现历史,通过课外书目的阅读了解历史发展的现状,了解历史发展的步伐,汲取先进历史人物的发展经验,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一方面,注重反思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书。但是教科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材素材,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一手教学资料,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从历史教科书中总结教学规律,反思已出现的教学事迹。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关历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实的史料,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与鉴别知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免错误的、无根据的史料误导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给予他正确的方向便会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则相反。因此,教师不仅是教书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担负起各方面教育职责。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个教学的细节,深入了解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努力。
作者:李碧敏 单位:漳州立人学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一文,希望“初中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历史人教版说课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