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 导航 > 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

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fwR816.cOm同步阅读

初中初二历史教案范文: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高一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高中高一历史《洋务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节 洋务运动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让学生阅读“洋务派与顽固派”一目,回答: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统治者慈禧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学生概括“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教师进行总结。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强调“长技”主要指西方的先进技术,“自强”体现强兵、创办军事工业。对比“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对待列强侵略的态度由坚决抵抗转变为妥协求和,认清清政府逐渐被洋人控制的时代特征。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洋务派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洋务运动的开始?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破产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水师)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高中高一英语《Friendship》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英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1 Unit One, The first period。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以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课谈论的是: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正含义、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等关于朋友的话题。本课涉及的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掌握和运用等语法要点。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彼此陌生,不免想起老同学,老朋友。这样的话题正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本课的内容和语法的启发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和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2、讨论朋友和友谊。

3、学习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

技能目标:1、学会阅读的技能——scanningand skimming 。

2、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阅读文段,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1、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2、知音难得。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化意识:认识德国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训练scanning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

难点: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

(四)教具

本课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展开话题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课采用讨论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读前阶段我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课有关的话题,展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我通过创设话题,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办实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务于新知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Warming up 部分我分四步进行:

1、用问问题的形式导入(屏幕显示)。同时板书Unit 1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riend?

2、做调查:在Warming up部分有5个问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下列表格。

3、调查结果:显示各得分情况所对应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照。

Grade 1 (5分以下) 直截了当,做事果断,没考虑不良后果。

Grade 2 (10分以下) 能用更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又不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受损。

Grade 3 (10分以上) 不伤感情,又能保全自己利益。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倍增,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学习三句谚语,使学生明确对待朋友和友谊的态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Real friend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知音难得。

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创设话题,教学新知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1、我布置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接着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接着屏幕显示我补充的问题: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Does a friend always have to be a person?

高中高一英语《Unit 1 Friendship》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英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1 Unit One, The first period。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以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课谈论的是: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正含义、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等关于朋友的话题。本课涉及的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掌握和运用等语法要点。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彼此陌生,不免想起老同学,老朋友。这样的话题正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本课的内容和语法的启发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2、讨论朋友和友谊。

3、学习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

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的技能——scanningand skimming 。

2、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阅读文段,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

1、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2、知音难得。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化意识:

认识德国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

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

(四)教具

本课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展开话题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课采用讨论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读前阶段我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课有关的话题,展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我通过创设话题,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办实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务于新知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Warming up 部分我分四步进行:

1、用问问题的形式导入(屏幕显示)。同时板书Unit 1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riend?

2、做调查:在Warming up部分有5个问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下列表格。

3、调查结果:显示各得分情况所对应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照。

Grade 1 (5分以下) 直截了当,做事果断,没考虑不良后果。

Grade 2 (10分以下) 能用更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又不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受损。

Grade 3 (10分以上) 不伤感情,又能保全自己利益。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倍增,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学习三句谚语,使学生明确对待朋友和友谊的态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Real friend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知音难得。

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创设话题,教学新知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1、我布置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接着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接着屏幕显示我补充的问题: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高中高一历史《价值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习目标
掌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获取知识的过程、结果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外状况,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的事迹,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学习献身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弃,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答案。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问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然后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的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鸦片战争

重点难点:

1.重点: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鸦片战争的原因。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期。然后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做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地理位置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军事力量

对外政策

中英贸易

综合国力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能对中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而且对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格局有鲜明的比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理解。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做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鸦片战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则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板书设计: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1839年

三、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原因:

2.过程:

3.结果:

高中高一英语《Unit 1 Friendship》说课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英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1 Unit One, The first period。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单元以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课谈论的是: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正含义、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等关于朋友的话题。本课涉及的有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掌握和运用等语法要点。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彼此陌生,不免想起老同学,老朋友。这样的话题正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本课的内容和语法的启发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能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对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使用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2、讨论朋友和友谊。

3、学习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

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的技能——scanningand skimming 。

2、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阅读文段,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

1、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2、知音难得。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文化意识:

认识德国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使学生在感受外国历史文化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

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

(四)教具

本课利用录音机、投影仪等辅助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展开话题提供丰富的材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法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课采用讨论法,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在读前阶段我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交朋友,然后在阅读中通过安妮的日记向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与动物及无生命的日记交朋友。在深刻理解、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几个与本课有关的话题,展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流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被动状态,我通过创设话题,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几个单词和句型,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办实事。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务于新知

一节课的良好开始,对于整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Warming up 部分我分四步进行:

1、用问问题的形式导入(屏幕显示)。同时板书Unit 1 Friendship。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Which kind of friend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friend?

2、做调查:在Warming up部分有5个问题,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下列表格。

3、调查结果:显示各得分情况所对应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自行对照。

Grade 1 (5分以下) 直截了当,做事果断,没考虑不良后果。

Grade 2 (10分以下) 能用更合理的方法处理问题,又不伤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自己的利益有时会受损。

Grade 3 (10分以上) 不伤感情,又能保全自己利益。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最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让学生兴趣和热情倍增,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语言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去,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4、学习三句谚语,使学生明确对待朋友和友谊的态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Real friend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知音难得。

Long distance separates no bosom friends.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二)创设话题,教学新知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

1、我布置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对“朋友”和“友谊”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做朋友,日记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朋友。接着让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接着屏幕显示我补充的问题:

Why do you need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like?

高中高一化学说课稿三篇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所有的化学内容可大体归结成以下六块。按“块”复习训练,适当选些题做做,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事件。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篇三
一、 说教材

1、 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 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本节课采用实验来导入新课。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NaCl固体、纯水和NaCl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化学的神奇与奥秘,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将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这一概念。

2、新课教学:

讲授部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类型、电离、电离方程式、酸碱盐的定义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详细讲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着重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义中“或”和“和”的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范畴为化合物等等。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②通过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例题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够导电的混合物如盐酸溶液、能够导电的金属单质、水溶液能够导电但并非该物质导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钠和常见的有机非电解质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让学生自己去判断之后配合详细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独立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让学生们明白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这个概念不是一个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满足化合物这一基础。

③通过例题进一步对判断这两个概念做个系统的分条目的总结: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4、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5、酸碱盐水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类型

通过小结的最后一点,自然而然的引入电解质的类型并列举一些常见的例子。

(3)、电离

分析课前所做的实验,让同学们自主探究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初中所学到得知识入手,概括出物质导电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即金属导体导电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即电解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导电的原因。)从而得出NaCl固体和纯水不能导电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NaCl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微观粒子的电离过程。

(4)、电离方程式

通过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及其书写规律。

(5)、酸碱盐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写出HCl、 、 这三种常见的强酸的电离方程式。让学生观察三种酸电离后的共同点,利用这个共同点重新对酸下一个定义。学生独立思考用同样的方法对碱和盐重新定义。

(6)、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利用多媒体播放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短片,让同学们观察相同浓度的不同溶液的导电性差异。让学生主动探究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到有的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而有些不能。从而给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给出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离子反应》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溶液导电性方面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认识,使学生认识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从各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一文,希望“高中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中高一德育自我鉴定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