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 —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 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the picture a.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mountains.
ask: 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picture?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 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did on vac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of the picture.
4. check the answers.
iv.pair work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2.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3. s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 listening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ree students’ conversations.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es, or no.
2. let ss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of 2b.
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4.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
5.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vi. pair work
1. let two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2.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ii. role-play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match the people and places they went.
2. let ss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3. some explanations in 2d.
homework:
用英语询问你的一位好朋友,她(他)假期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并将此对话写在作业上。
a: where did you go…?
b: i went to…
a: did you see…
b: yes, i did. / no, i didn’t.
板书设计:


section a 1 (1a-2d)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yourself, myself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here did she go on vacation? most of the tim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阅读填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eview the usage of “复合不定代词”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 你去了什么地方去度假?
______ ______ you go on ___________?
2. 我去了纽约市。
i _______ _______ new york city.
3. 你和什么人别一起去的吗?
______ ______ go out with ________?
4. 不,没有别人在这儿。每个人都在度假。
no. ____ ______ was here.
________ was on _________.
… (其余试题见课件部分)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try to find
一、复合不定代词总结:
1. some, any, no, every与-one, -thing可以组成八个不定代词,他们分别是:
someone,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 带some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肯定句中;带 any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例如:
我想吃点东西。 i’d like _____________ to eat.
今天有人给我打电话吗?
did ________ call me today?
3. 当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应放在其后面。例如:这本书里有什么新东西吗?
is there __________ _______ in this book?
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
there’s ___________ ________ today.
4. 由some, any, no, every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都作单数看待,其谓语动词用单数第三人称形式。例如: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watch.
well, everyone wants to win.
nobody knows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there i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at greenwood park.
5. 除no one以外,其他复合不定代词都写成一个词。
二、学生们读上面的探究试题,并合作探究完成。
三、看大屏幕,校对答案。
ⅳ. practice
work on 3a:
1. let ss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in 3a.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2. tell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 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对话,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explanation : 反身代词
work on 3b:
1. tell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 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全文,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ⅴ. group work
1. work on 3c: ask your group questions about their vacation. 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2.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3. try to make a report in each group. then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report to the class.
(最后,可以经学生们评议来推举最有能力的小组)
ⅵ. exercises
1. if time is enough, do some more exercises on big screen.
用恰当的不定代词填空。
_________ found mr. li’s keys and gave them back to him yesterday.
2. ─did you see ___________ in the big box?
─ no, i didn’t. there’s ___________ in it.
_________ helped the little boy. he did it himself.
4. my watch doesn’t work. ___________ is wrong with it.
5. ─hello, ___________!
─hello, mr. smith!
6. ─how’s it going, jack?
─great! ____________ is going well.
7.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with
___________?
─yes. i went there with my cousin.
homework
1. 背诵grammar focus 部分。
2. 复习复合不定代词及反身代词的用法。
板书设计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
yes, 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no, i bought nothing.
how was the food? everything tastes good.












section b 1 1a-2e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bicycle, building, trader, wonder, difference, top, wait, umbrella, wet, because of, below, enough, hungry
2)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② what did…?
③ how was…? / how were…?
④ did she/he…?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了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 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1. 听力训练
2. 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ere did they go on vacation.
3. review the “复合不定代词”
4. review the “反身代词”
5. show a movie of paragliding.
ⅱ. writing
work on 1a:
1. point to the six words. delicious, expensive, exciting, cheap, terrible, boring
2. read the words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3. point to the last picture and say: this is a cake. it’s delicious. then do the same thing for all six pictures.
4. let ss match each word with a pictur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work on 1b:
1. explain the meaning of “ j words” and “ l words.”
2. let ss discuss the words they know and write them down on the line.
3. let some ss read out their words to the class. (or let some ss write their words on the blackboards.)
ⅲ. listening
work on 1c:
1. t: now let's work on 1c.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make sure all the ss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 questions.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4.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5.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ear.
6.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1d:
1. tell ss this time they have to write down what lisa said about her vacation, the people, the fun park, the food and the store.
2.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听力指导:在听时要抓重点内容。第一次听要求我们回答问题,因此在听的时候,应重点将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方面的听清,其他作为非重点内容。另外,要注意要速记下重点内容。
在完成1d部分时要注意听的重点是放在lisa对这五个方面的事情所做评价,因此应听清楚那些形容词。
ⅳ. pair work
1. tell ss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 begin your questions with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for exampl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2. ss work in pairs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s.
3. let some pairs come to the front and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ⅴ. discussion
1. tell ss to work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together.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vacation?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2. give ss some possible answers:
people usually go to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for vacation.
i find fishing enjoyable.
3. s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let some group report their answers.
vi. reading
work on 2b:
1. t: now we’ll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what about on tuesday?
2. ss read the diary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work on 2c:
1. let some ss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gain. fill in the chart.
2. let ss look at the chart first. then let them read and fill in the chart.
3.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2d:
1. tell ss they should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again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diary entries.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first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方法指导:首先,应读通读整个对话一遍,理解对话的大意;然后,认真阅读有空格的上下句的内容,结合日记的内容,确定空格处的内容。 最后,再通读一遍对话,综合日记的内容看每个空格处是否贴切。
3.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work on 2e:
1. 告诉学生们这篇日记是jane在七月十八日又一次参观了penang hill 后,所写的。读日记,并用括号中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2. 方法指导:首先,再次明确这是一篇日记,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态;然后,通读一遍日记的内容,了解大体内容;最后,综合每句的内容,用括号中动词的正确的形式填空。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5. 对动词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再复习一遍。
homework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my mother ______ (buy) a new schoolbag for me yesterday.
when _____ you _____ (start) to learn english?
my aunt ______ (take) us to dinner at a restaurant but the food _______ (is) not good at all.
when i _______ (am) in america, i _______ (make) a lot of new friends.
they _______ (have) a great sale last weekend.

板书设计:


section b1 1a-2e
words: 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bicycle, building, trader, wonder, difference, top, wait, umbrella, wet, because of, below, enough, hungry
① where did…?
② what did…?
③ how was…? / how were…?
④ did she/he…?
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what about on tuesday?













section b 2 3a-self check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询问或谈论假期去某地旅行的经历。
2) 能够综合运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形式,并能正确填空。
3) 总结回顾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不规则变化。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了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2)通过谈论假期旅行的经历,明白在旅行时应注意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能综合运用所的重难点词汇来完成相关任务。
2)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2. 教学难点:
能运用英语根据相关提示来记自己某次旅行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let ss read the passage about jane’s vacation to malaysia.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2. check the answers.
ⅱ. discuss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tell ss the name of them.
e.g. the great wall, summer palace, tian’anmen square, a beijing hutong…
2. let ss discuss what they can do, eat, buy… in those places.
ⅲ. writing
1. tell ss they went to one of these places of interest last summer va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words in the box,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diary.
2. let some 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 阅读指导:
首先,应阅读日记一遍,了解日记的大意。然后,细读每一句,根据上下文文意来确定每个空格处应填的词汇。比如:读第一行可知此处是填空记日记时的时间,空格后面有日期,因此空格处应填月份august。读第二句话,可知空格处应填写天气的词汇,故应选hot and sunny。其他类似。
3. ss read the passage the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4. check the answers.
ⅳ. practice
work on 3b:
1. let some ss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to the ss. make sure they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questions.
2. let ss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rite their answers on a piece of paper.
3. get some pairs read out their answers.
4. check the verbs forms.
work on 3c:
1. tell ss to write a travel diary like jane’s on page 5. use your notes in 3b.
2. 写作指导:
本文为写日记, 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态。应注意动词的过去式形式。
回顾一下在3b中所回答的问题的情况,然后将这些句子按恰当的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形成条理清晰的一段文字。
可以根据旅行的经历再添加一些恰当的想象的句子。
再次,阅读一遍短文,看有没有错误的句子。
3. ss write their diary by themselves.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ss read their diary to the class.
ⅴ. self check 1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2. let ss read the small conversation and choose the correct words in the box to fill in the blank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4. explain any problem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ⅵ. self check 2
1. 让学生们看自己的笔记,复习相关动词过去式的规则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2. ss read the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 let some ss write their answers on the blackboard.
4. check answers with the ss.
5. explain any problem that ss can’t understand.
ⅶ. group work
1. tell ss what they should in this activity. 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 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 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
2. s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ir vacations in china.
3.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class.
homework
1. review section b.
2. 阅读self check 2 的短文,并强化记忆所列举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形式。
3. 总结全单元出现的不规则变化的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并努力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section b 2 3a-self check
3a: august, hot and sunny, a beijing hutong, beautiful, bought something special, it was interesting, beijing duck, delicious, tired
3b: where did you go? what food did you eat?
did you go with anyone? what did you like best?
how was the weather? did you dislike anything?
what did you do every day? how did you feel about the trip?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 1 (1a-2d)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anyone, anywhere, wonderful, quite a few, most, something, nothing, everyone, of course, myself, yourself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the mountains.
② —where did tina t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the beach.
③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no, i didn’t.
2) 能了解以下语法: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3) 一般过去时态的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掌握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yourself, myself等反身代词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ⅰ. lead-in
1. 看动画片来进入本课时的主题谈论上周末做了些什么事情,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ⅱ.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 let ss read the expressions.
2. focus attention on the picture. ask: what can you see? say: each pictur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id in the past. name each activity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stayed at home, went to mountains, went to new york city 6. went to the beach,
visited my uncle, visited museums, went to summer camp
3. now, please match each phrase with one of the pictures next to the name of the
activity,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4. check the answers. answers: 1. f 2. b 3. g 4. e 5. c 6. a 7. d
iii. listening
1. point to the picture on the screen.
say: look at the picture a. where did tina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mountains.
ask: what did the person do in each picture?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3.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 there are three conversations. the people talk about what did on vacation.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write numbers of the names in the right boxes of the picture.
4. check the answers.
iv.pair work
1. point out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ask two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2.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3. ss work in pairs. as they talk, move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give any help they need.
4. let some pairs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 listening
1. tell ss they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about three students’ conversations.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then listen again and check yes, or no.
2. let ss read the phrases in the chart of 2b.
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4.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
5.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vi. pair work
1. let two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2. let ss work in pairs and try to 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3. ask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
vii. role-play
1. first let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match the people and places they went.
2. let ss act out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3. some explanations in 2d.
homework:
用英语询问你的一位好朋友,她(他)假期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并将此对话写在作业上。
a: where did you go…?
b: i went to…
a: did you see…
b: yes, i did. / no, i didn’t.
板书设计:


section a 1 (1a-2d)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yourself, myself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anywhere interesting?
where did she go on vacation? most of the time
she went to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1) 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 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 教学难点:
1) 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 的用法。
2) 阅读填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eview the usage of “复合不定代词”
ⅱ. grammar focus.
1. 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 你去了什么地方去度假?
______ ______ you go on ___________?
2. 我去了纽约市。
i _______ _______ new york city.
3. 你和什么人别一起去的吗?
______ ______ go out with ________?
4. 不,没有别人在这儿。每个人都在度假。
no. ____ ______ was here.
________ was on _________.
… (其余试题见课件部分)
3. 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try to find

fwr816.cOM展读推荐

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通过思考“*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 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的情况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首先在“重庆谈判”这一子目中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为赢得备战时间耍出的政治欺骗手段以及*等*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在“转战陕北”这个子目中介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央转战陕北的概况;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的战况。在“挺进大别山”这个子目中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概况。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在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赴重庆谈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除应注意讲清上述双方的目的,还应强调我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强调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指导下,英勇善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显然是在进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战场转向外线——国统区。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二、教法建议
教师首先说明本课和下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使学生在整体上认识这段历史的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七大” 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等内容,使学生感知,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可采用计算机投影或播放录像*“七大”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时的国内局势。
“重庆谈判”一目:使学生弄清三个问题:国民党*的阴谋;*去谈判的原因;谈判的结果。1.美蒋阴谋发动内战。建议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如计算机投影,向学生展示《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或观看课本插图,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幅图中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启发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从而认识到美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2.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法邀请*去重庆谈判;3.*采取政治反击赴重庆谈判。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投影展示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资料,教师在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提出问题:(1)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是否应邀到重庆谈判?(3)他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4)*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建议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结合《*等赴重庆谈判》图和《双十协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内战方针,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在政治上同国民党*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转战陕北”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全面内战爆发。教师应强调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西北战场战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记忆撤出延安的时间。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提出问题: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由学生依图回答问题,用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战场战况,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从而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挺进大别山”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与前一目相衔接,可以提问:蒋介石何时发动的内战?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建议教师放映影片“挺进大别山”,理解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选定大别山的原因。也可结合本目小字部分内容制作《解放军突进中原》三维动画演示图,得出:夺取中原地区,攻其薄弱部分,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结论。教师可选用生动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关内容,以体现“挺进”和“开辟” 的艰辛。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图,或结合《解放军突进中原》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转入战略进攻”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按教材说明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本课涉及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较量。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的教法尽量灵活多样,尽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积极运用计算机、投影、影片、录像等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发掘本课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由学生识别图画的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等。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
4.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5.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6.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
7.指导学生做本课的大事年表。
四、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对?
对话:男孩: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这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尤其是自己读出了心得之后,教学自可达到“无案之案”的境界。笔者读《背影》,读出了“三境”:“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我的心境”。正是在这“三境”之下,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依存和温暖。由此,指导学生阅读本文,重在营造出一种情绪氛围,消除学生情感上的那一层“隔膜”,变“无情无意”地读为“有意有情”地读,感受文章的真情、深情。对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文中出现的几次背影描写、我的流泪、父亲的话语等,简略处理,而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其它交代背景、营造情境文字的品读上,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
课堂采用“五环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行为;总体目标分解到课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兑现,追求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4、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5、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6、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检测——评价
【教学条件】投影仪 ppT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教师简介作者的同时,导入新课,激励自学
二、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准确朗读、书写和解释课文中所运用的以下字词:
差使 奔丧 蹒跚 交卸 狼藉 琐屑 簌簌 迂腐 颓唐 游逛 踌躇 触目伤怀
2、能用一句话(简洁完整的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朗读课文,重点读文中描写父亲两次“背影”的语段,能说出两次背影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读、思、圈、点、勾、画、批。】
A、一般问题
1、能否准确拼读和记忆目标中所列词语?
2、是否能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蹒跚 狼藉 琐屑 典质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3、能够用一句话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B、核心问题
1、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2、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自学,查字典或辅导资料,落实一般问题。
五、对核心问题、重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是:
主干问题: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
分支问题:
全文有几处提到“背影”?能否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作者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这些“背影”出现在什么背景之下?
车站送别买橘子时的“背影”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怎样?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几次“背影”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按序展示:
紧紧围绕“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背影’的?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核心展开。
二、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准备:
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结论。
【教师要准备】
1、在文中勾画出表些父亲背影的语句(语段)并有表情地朗读。
2、弄明白作者写父亲的“背影”出现的背景。
3、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这样细写父亲的背影:
(1)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2)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如何写及其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
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琐屑 晶莹 触目伤怀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赋闲 蹒跚 祸不单行 情郁于中 触目伤怀
3、对下列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设置悬念,同时又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C、“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句表达思念之情,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背影。
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句再现背影,照应开头,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教师要明确】
1、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读。
2、要纠正同学们对字词的误解。
3、答案是C。表达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4、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5、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二、轮值组长组织组内评阅,并统计检测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巡视,加入帮扶,并督促帮扶落实。
四、延伸作业布置:(老师根据需求予以布置)
第二学时
第一环节:课堂自学
【教学目标需明确,问题目标要准确,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根据个别需求进行指导。】
一、导入后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出示)
1、能解说“我”的四次流泪和文章描写的父亲的四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2、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说明“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3、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能够说清楚自己认为的文章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4、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评价作者与父亲之间真挚的亲情。
二、出示问题目标(多媒体出示或板书或下发自学提示单)
1、全文共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能否判断其中的感情?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几句话?能否解释其中的感情?
3、分别说说“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是怎样的。
4、你觉得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评价一下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吗?
三、学生自学:
1、学生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圈、点、勾、画、批。
2、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基本思路。
第二环节:课堂讨论
【所有学习小组既针对问题又合作竞赛。学习优秀者可以引导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巡视,监控讨论过程,并预测可能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轮值组长组织同组内讨论,轮值发言人记录。
讨论的重点:
①四次流泪的感情,父亲四句话的特点和包含的感情。
②“我们的家境”、“父亲的老境”和“我的心境”。
③文章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④评价父子亲情。
第三环节:课堂展示
【1、所有学习小组思维过程展示要清晰。2、教师备课,对所有问题要有思路和方法准备。3、教师要准备展示过程调控策略: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学生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共识。】
一、教师组织交流,各组发言人展示(或分组展示)。
二、学生展示后,根据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展示。
【教师要明确】
1、关于四次流泪: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关于父亲四句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3、关于“三境”: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总结:
“我们”的“家境”——惨淡
观照文章交代的时间,是要将文章开头部分和文章最后一段结合起来把握的。本文开篇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表明作者与父亲最近的一次分别应该是两年前。又说“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可知是1917年冬天。
文末又说:“近几年来……”“最近两年的不见……”从这些交代时间的语句中,可以推测出,“近几年来”,不仅包括自己与父亲“不相见”的两年,也还要向前推两三年。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境”,在祖母病逝前几年就已经不好,出现了危局,在苦苦支撑,“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可在这样的境况下,还“祸不单行”,使整个家庭雪上加霜。父亲能够获得微薄收入的“差使”交卸了,赋闲在家;祖母死了,无钱办丧事,只好“借钱办了丧事”;还“变卖典质”,才还了家中的亏空。家徒四壁,“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按时令,时间是1917年的冬天,这不正是“我们”家庭的“冬天”、父亲精神的“冬天”吗?
没有办法,父子匆匆相见,又匆匆分别。为了生计,父亲到南京谋事;为了有个前程,我得北上读书。于是,有了在车站父亲为“我”买橘子一事的出现,也才有了让“我”感动流泪,至今不能忘记的“背影”。反过来说,作者写“背影”,把“背影”置于了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之中。
父亲的“老境”——颓唐
父亲的“老境”,文中既有明写,也有暗示。首先是人到老年。按常理,按最朴素的想法,是该安享晚年的。可家境却还如此惨淡,父亲还不得不为了生计“东奔西走”去谋事。这种生活际遇使“我”对父亲产生了难过、同情之情。
同时,作者说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父亲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发挥联想,品味“少年出外”、“谋生”、“独力”(非“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的内涵,充分认识其过程的艰辛。那么,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父亲用尽一生的智慧和精力,还不就是想让“我们”的家庭好过一些吗?然而,世事艰辛,世事难料,事与父亲愿违,“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竟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还得继续“外出谋生”。这导致父亲经常心情不能平静,烦躁郁闷,生气发怒。“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一生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的失意,不禁悲从中来,对父亲就不只是同情了,更有怜悯、怜惜了。
“我”的“心境”——悲凉
理解“我”的“心境”,对阅读本文非常重要。
首先,渐次成人成家、身为人父的“我”,为家庭变故,家境惨淡萧条,日子的艰辛、生活的艰难而心情沉重。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我”为父亲在“我们”家遭遇不幸的时候还安慰“我”,力图减轻“我”的心理压力,“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等等行为,生出一种真诚而沉痛的感激之情。内心还为以前没有好好理解、体谅父亲而惭愧,前边不是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不是“心里暗笑他的迂”而“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反省吗?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责,自己明白的太晚,充满遗憾和追悔莫及。
其三,之所以要写此文,作者也有交代:“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父亲的话,犹如向儿子报告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一颗生命就要在萧条、惨淡的环境中走向衰亡了。“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一生不幸经历的感叹惋惜,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怜悯,一个年轻人对另一个老年人的难过,同时,包含了自己无能为力的哀伤。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亲人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宽慰、安慰。无论是父亲还是“我”,都产生了对对方依存和温暖的真正渴望。于是“我”结尾发出感慨:“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思念之切可见一斑,哀伤之情泄露无遗。
1947年,朱自清自述写《背影》的原因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4、关于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生可以谈其中任何一点:
语言朴实,语言简洁,情感真挚,片段描写,恰当剪裁……
5、关于父子亲情的评价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不会有什么难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教师有点疏导就行。但教学要关注,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孝心。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滋润。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
【学生当堂达标、当堂作业、当堂清;教师备课,要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并准备答案。】一、用多媒体或题单出示检测题,小组成员独立完成检测题,轮值组长监督。
1、全文共写了“我”四次流泪,能否解释(判断)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2、文章记叙送别过程时,写了父亲说过的四句话,请判断(解释)其中的感情(请填写下表)
3、请举例说明本文对你写作上的一两点启示。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教师出示答案后,相互核对,轮值组长统计完成情况。
第五环节:课堂评价
【问题诊断需准确;教师点评要到位;对困难者的帮扶落实。】
一、教师组织问题反馈,各组轮值组长报告本小组检测信息。
二、根据问题诊断,教师实施点评(再一次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明确】
检测题1、2,参见课堂展示部分。
检测题3、《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检测题4、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么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明确:第1题要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说“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回想八年前在父亲面前那种心态太不应该了,父亲为自己跟人讲价钱,嘱托茶房,都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麻木不仁,一味自以为是,好像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不聪明了。
三、小组内,学习优秀者展开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评价个体及小组学习情况。
四、延伸作业布置:
必做练习——温故知新;选做练习——挑战创新。体现不同类别不同要求。

八年级上册音乐第七单元《节日里的歌》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钢琴

教学目标:1、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目单或歌单。

2、能够自信的独唱或与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3、学会演唱《祝愿歌》,认识前半拍休止。

教学重点:学唱《祝愿歌》。节日献歌

教学难点:节日歌单策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祝愿歌》

2、上课礼仪

二、导入(做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游戏,接龙游戏,首先咱们把我们班上的同学分别分成四个小组“红、黄、蓝、绿”,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出来,请同学们按照接龙的方式来说出一年里我们常过的节日有那些?每说出一个就给该组加一分,现在游戏开始。

生:元旦节 春 节 元宵节 植树节 清明节 母亲节 劳动节 青年节

儿童节 端午节 建军节 教师节 中秋节 国庆节 重阳节 圣诞节 情人节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分数,暂时由我们XX队。

三、新授部分

师:现在我们进入我们的第二环节,还是老规矩,以各组为单位,请同学们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并对你如何作出判断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提示)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里面的歌词,说不定我们的歌名就藏在里面。

生:(听歌曲并判断)~~~~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能做出这么正确的判断,那么接下来请同学再来听赏一首歌曲《祝愿歌》,咱们把它完整的听赏完,想想这首歌适合在什么样的节日来演唱呢?

生:国庆节 元旦节

师:这首歌适合在很多节日来演唱,歌曲表达了祝福、欢乐、友谊与思念等情感的歌曲

师:听听我们这首祝愿歌多么的欢快呀,同学们,难道你们就不想动起来吗?

生:想

师:那还等什么呢,咱们跟着歌的节奏来,首先请同学们先跟着老师学(拍手)OX XX ︱XX‖,再跟着音乐来一次(钢琴弹)

师:同学们真不错,这种节奏形式我们把他叫做前半拍休止

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歌,老师也想唱一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合作,老师在唱前面的时候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学的节奏打起来,我们看一看哪组同学出问题

师:(演唱《祝愿歌》)

师:刚才同学们打得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 原声带来 学唱一遍(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现在咱们来试试离开原声带,我们自己来唱一唱,饱含热情的演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诵一下歌词,看看咱们的词作家付林作的这首祝愿歌的词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后半部分的祝福语

师:同学们都发现歌曲的后半部分都是用的四字祝福语,大家平时在祝福别人的时候都在用,那么同学们能否为半部分的祝愿歌即兴填词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即兴创作填词。

生:写词

师:同学们写的词太好了,都可以当作家,咱们还不赶紧唱一唱自己作的词,并看看哪组作的

师生:唱,评分

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还是老规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为某个节日选择合适的歌曲献唱。

要求:选中一个节日

精心选择歌曲

巧妙安排顺序

标明演唱形式

四、总结:

本节课以XX队货胜,请获奖组上台领奖,祝贺我们XX队,没有获奖的队伍也别灰心,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祝愿我们同学们学习进步,天天开心,请同学们唱出我们的祝愿歌,祝福我们的老师及同学,也祝福我们的亲朋好友。

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 第8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 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一、我的教学目标

1、 总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多文化背景的积累,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2.、具体目标。结合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实际,在教学刚开始的阶段,注意和初一知识的衔接,例如,复习积累基础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熟悉不同单元呈现的语法规则,掌握实际用法。希望第一学期后,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60人,学生聪明活泼、勤奋好学,但仍有少数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虽然在七年级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取得了考试上的一些成绩,但综合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高。

三、我的指导思想

由于社会在不停地发展,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性,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英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语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同时又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要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1、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4、多听其他(她)教师的课,从中吸取精华。

四、我对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校使用2013年4月第一版,2013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仁爱版英语》,其上册有4个单元和12个话题以及2个复习单元,一共是6个单元,其中第2、第4单元后面分别设置了一个复习单元,与往年相比有新的语法和句式,总共490个单词包括50个短语,此书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出版社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它起点低,循序渐进,方便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很快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教材编排得非常好。

五、我的教学计划安排:

六、教材教学的重难点

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是语法归类,如:现在完成时、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被动语态等,难点也是语法和基本句型,这些重难点都应通过在语言材料的学习中及时强化和总结,呈现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并通过开展各种任务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来学习,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七、我本学期教学方法

英语的教育教学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弥补。针对我教的班级,本学期本人打算用下列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1、Teach English in English.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进行很多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用英语来教英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

2、Think English in English.用英语想,也就是用英语思考。学英语而不用英语思考,一定学不好。用英语思考就是在用英语进行表达和理解时,没有美国人思考的介入,或者说美国人思考的介入被压缩到了极不明显的程度。这是真正流利、熟练的境界和标志。

3、背诵和多种练习结合。实事求是的说,大量背诵课文与大量多种练习的结合,乃是对于一切各不相同条件下的英语教学的普遍有效的方法。

4、合理利用课外资料,重点题要重点练习、重点讲解,做到主次分明,讲求实效。

5、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英语的内容较多,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交际等等内容,如果对每一项内容都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那么即使是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学好,再好的教师也不可能教好。因而,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违背的。

总之,利用教材形式多样的写作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并及时总结语法和日常用语,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不同方式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语言功能的认识,由感情上升到理性。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记,多总结,多背、多练说来丰厚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以达到巩固、掌握和运用的目的,最终形成语言技能。

八、我的教学辅助活动

1“功夫不负有有心人”,我会经常激发兴趣,增加容量,整体优化。

2、每日课前进行单词听写。

3、单词短语检测。

4、坚持值日生报告。

5、开展多种游戏和竞赛活动。

九、进行期末复习

本学期的时间虽然较紧,但是我打算在元月初进入复习阶段,在最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将从课本入手,以课本为基础梳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尽量让学生理解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十、进行期末考试

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这篇《初中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条件】 投影仪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gǒu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炮制(páo) 挑剔(tī) 橄榄(gǎnlǎn) 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 ,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
(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
有一个节,叫春节,
有一种酒,叫春酒,
有一种情,叫乡情,
有一段时,叫童年,
有一个人,叫母亲,
有一些事,叫往事,
有一种愁,叫乡愁,
有一种念,叫怀念,
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 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9教案


A Teaching plan For Unit 9 “Go For It” Book 3

Teaching Aims:

● To learn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adverbial clause with when

●To learn to use when/how long questions

●To talk about famous people

●To learn the simple past tens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eaching procedures:

Warming up by learning about passive voice

What does the passive voice look like?

Compare these active sentences and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active: The boy ate the apple.

passive: The apple was eaten by the boy.

active: Mary will drive the van.

passive: The van will be driven by Mary.

Identifying S-V-DO

Only sentences which have a direct object can be made into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Only verbs which take a direct object can be used in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Let’s look at the sentences we saw above.

The boy ate the apple.

subject=boy, verb=ate, direct object=apple

Mary will drive the van.

subject=Mary, verb=will drive, direct object=van

You can probably identify the verb easily. The subject comes before (to the left of) the verb and the object comes after (to the right of) the verb.

Warming up by asking questions

Hello, everyone! I had a party yesterday. What kind of party? Can you guess? It was my birthday party. Yes, I was born on November 5th, 1972. What about you? Let’s find out when were you were born.

T: When is your birthday?

S: April 22

T: When were you born?

S:19—

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Sb + was/were + born + in + year 出生于xxxx年

We use it to express when is our birthday.For example:

I was born on October 25th, 1975.

1a Talking about international sports stars

T: Do you like sport? I think many of you like it. What sport do you like?

S: football, volleyball, tennis, table tennis, basketball and so on.

T: Ok! I know you are sports fans. You must know the famous sports stars. I have some pictures of them .Do you know them. Let’s make a list.

International Sports StarsWhat kind of sportDo you like him or her? Why?

Michael JordanBasketballsuperman

Deng YapingTable tennispertinacity

Martina HingisTennisresourceful

David BeckhamfootballHandsome

please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What sport does he or she play? Do you like him or her? Why or why not?

1b Listening and writ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the year when the sports star were born. I will play it twice. First time you can only listen and the second time you can write.

Answers

Deng Yaping:1973Michael Jordan:1963

Martina Hingis:1980David Beckham:1975

Read the tapescript and try to underline the expressions and shadow the when/how long questions

1c Doing pairwork

First let’s look at the dialogue about Deng Yaping. please read it after me. When you read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s and intonations.

A: Who’s that?

B: That’s Deng Yaping. She is a great Chinese ping-pong player.

A: When was she born?

B: She was born in 1973.

Now make the similar dialogue about other people with your partners. I’d like to ask some pair to act it out. For example:

A: Who’s that?

B: That’s Michael Jordan. He is a great American basketball player.

A: When was he born?

B: He was born in 1963.

2a Listening and filling the chart

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doing? Learn the new words

Hiccup 打嗝

sneeze 打喷嚏

world record means the best in the world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

While listening, try to get the important thing --- “how long”

2b Listening and filling in the chart.

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started” and “stopped” columns.

Who holds world recordHow longStartedStopped

Charleshiccupping69years and 5 months19221990

Danna Greensneezing978daysJanuary13,9811983

Read the tapescript and try to underline the expressions and shadow the when/how long questions

2c Filling the chart and speaking

First let’s fill in the blank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chart in last part.

A: How long did Charles Smith hiccup?

B: He hiccupped for 69 years and 5 months.

A: When did he start hiccupping?

B: He started in 1922

A: When did he stop hiccupping?

B: He stopped in 1990.

please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Make the same kind of conversation about Donna Green.

The students’ conversation may be like this.

A: How long did Donna Green sneezing?

B: She sneezing for978 days.

A: When did she start her sneezing?

B: She started on January 13,1981.

A: When did she stop sneezing?

B: She stopped on September16, 1983.

Grammar Focus

please go over this part by yourselves. put your questions to me if you have any.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tense and the past forms of verbs. When we talk about things in the past, we should use the past tense. The past form of “be” is “was” or “were”. To the regular verbs, “ed” should be added after them. And as for the irregular verbs we should remember their past forms.

3a Doing pairwork

First you read and fill in the chart with your partner.

The word achievement means “the important thing each person did in life.

AchievementAge

Tiger WoodsStarted golf10 months old

Shirley TempleMovie starThree year old

Wolfgang Amadeus MozartWriting music Four years old

Mei LanfangFirst performed Beijing OperaTen

Ronaldoplayed for his national teamSeventeen

Liu xuanWon a gold medal at the World Championshipseventeen

3b Doing pairwork

Since you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e chart and filling in your answers, please work in pairs as is the examples in the book.

A: Who is Mozart?

B: He’s a musician.

A: When did he start writing music?

B: When he was four years old years old.

4a Interviewing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an interview.

Look at the chart and interview you partners by asking the question.

How old were you when…?

Name AchievementAge More information

Learned to ride a bicycle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Started playing sports

First went to a movie

First had a party

4b Speaking

Who would like to tell us his report about his interview?

John started things early. He learned to ride a bicycle when he was only three years old. Sometimes he fell off the bike, but he never gave up. He was a brave boy.

Closing down by having a free conversation

Some students may be interested in sports stars, but some are not. If you don’t like this topic, you can 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persons, instead.

a good time at the party?" "Yes,we did./No,we didn't."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英语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